⑴ 握手的各種方法和禮節
握手禮節起源於西方,作為見面和告辭時的禮節。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互相鼓勵的表示。握手須注意的問題:1. 握手時,若掌心向下顯得傲慢,似乎處於高人一等的地位。2.用指尖握手,即使主動伸手,也會給對方一種十分冷淡的感覺。3.通常是長者、女士、職位高者、上級、老師先伸手,然後年輕者、男士、職位低者、下級、學生及時與之呼應。4.男士和女士之間,絕不能男士先伸手,這樣不但失禮,而且還有佔人便宜的嫌疑。但男士如果伸出手來,女士一般不要拒絕,以免造成尷尬的局面。5.握手時軟弱無力,容易給人感覺缺乏熱忱,沒有朝氣;但是也不要用力過大,力度不超過兩千克為宜6.握手時間可根據雙方的親密程度掌握。初次見面者,握一兩下即可,一般控制在3秒鍾之內,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放。7.忌用左手與他人握手,除非右手有殘疾或太臟了,特殊情況應說明原因並道歉。8.男士勿戴帽子和手套與他人握手,但軍人不必脫帽,而應先行軍禮,然後再握手。在社交場合女士戴薄紗手套或網眼手套可不摘;但在商務活動中只講男女平等,女士應摘手套,且男士仍不為先。9.握手後,不要立即當著對方的面擦手,以免造成誤會。
⑵ 握手的方式分為哪幾種
1、標準式:兩人的手心都不約而同地向著對方。
注意事項:
宜坐著握手;不宜左右晃動;不宜交叉握手;不戴手套。
不能拒絕他人的握手; 力度適中,不宜過重; 不宜東張西望。
⑶ 正確施握手禮的方法
現代握手禮現代握手禮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同時寒暄致意。握手禮流行於許多國家,在交往時最常見的一種見面、離別、祝賀或致謝的禮節。 握手的先後順序握手講究「尊者為先」的握手順序,即應由主人、女士、長輩、身份或職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輩、身份或職位低者方可與之相握。 握手正確的姿勢與力度 行握手禮時,不必相隔很遠就伸直手臂,也不要距離太近。一般距離約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齊並,拇指張開,雙方伸出的手一握即可,不要相互攥著不放,也不要用力使勁。若和女士握手時,不要滿手掌相觸,而是輕握女士手指部位即可。 握手禮還可表示向對方進行鼓勵、贊揚、致歉等。正確的握手方法是:時間宜短,要熱情有力,要目視對方。女子同外國人握手時,手指與肩部要自然放鬆,以備男賓可能要行吻手禮。 握手的禁忌1、握手前應摘掉手套,雙目安然注視對方,並示以微笑。切忌握手時以另一手拍打對方身體各部位,也不要一面與對方握手,一面心神不安,目光游移不定。 2、握手一定要求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及少數西方國家,認為左手是「不潔之手」,用左手握手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
⑷ 握手有幾種姿勢
親你好,握手是一種很重要的禮儀。握手時當然要注意合適的手位:
1、單手相握。以右手單手與人相握,是最常用的握手方式,左手常垂直於地面最為適當。它稱為「平等式握手」。
與人握手時掌心向上,表示自己謙恭、謹慎,這一方式叫作「友善式握手」。與人握手時掌心向下,這一方式叫作「控制式握手」。
2、雙手相握,即用右手握住對方右手後,再以左手握住對方右手背。這一方式,有時亦稱「手套式握手」。
雙手相握時,左手除握住對方右手手背外,還有人以之握住對方右手手腕、握住對方右手手臂、按住或擁住對方右肩,這些做法除非是面對至交,最好不要濫用。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如果還有疑問,可以追問我的。
⑸ 握手的方式
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握手常常伴隨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歡迎、多謝、保重、再見等。握手禮含義很多,視情而定,分別表示相識、相見、告別、友好、祝賀、感謝、鼓勵、支持、慰問等不同意義。男士之間或女士之間行握手禮時,只要遵從一般規范即可,握手時間及握手的力度都比較隨便。但是男士與女士之間握手,或者與長者、貴賓握手,則要遵從特定禮儀規范。
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現握手人對對方的不同禮節與態度,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場合以及對方的年齡、性格、地位等因素正確使用。握手的時間要恰當,長短要因人而異。握手時間控制的一般原則可根據雙方的熟悉程度靈活掌握。初次見面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以三秒鍾為宜。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與同性握手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
握手時的力度要適當,可握得稍緊些,以示熱情,但不可太用力。男士握女士的手應輕一些,不宜握滿全手,只握其手指部位即可。如果下級或晚輩與你的手緊緊相握,作為上級和長輩一般也應報以相同的力度,這容易使晚輩或下級對自己產生強烈的信任感,也可以使你的威望、感召力在晚輩或下級之中得到提高。與老人、貴賓、上級握手,不僅是為了表示問候,還有尊敬之意。
握手時除了注視對方和面帶微笑外,還應注意應由老人、貴賓、上級先伸手,如果你過於主動就顯得不禮貌。
⑹ 什麼是握手禮儀
各位好,這次我來跟大家談交際禮儀中,每個人都不可迴避的一個禮節的問題,相見禮節,也就是我們老百姓平常說的見面禮。在本講之中我介紹的主要是以握手禮為主的相見禮。你和任何人打交道,不論是老朋友還是新認識的人,如果雙方只要進行交往,見面禮節都是不能缺少的。
一般而論,相見之禮有其四大區別:
第一,中外有別。實際上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用的相見禮節,是不太一樣的。比如目前在國際社會,最通行的相見禮節是擁抱,還有親吻,而中國人一般不講這套。我與我們電視主持人也好,製片人也好,如果是個女孩子,見了面頂多是握手,告別的時候再握一次手就到位了。如果我不是一個俄羅斯人,不是一個美國人,我上去跟她擁抱,我搞不好就要挨一巴掌,不是那個關系。而在歐美國家,擁抱親吻是比較通行的一個禮儀,所以中外有別。
第二,外外有別。極個別的同志,國際交往的經驗比較缺乏,誤認為外國人都長得一個樣子,外國人的禮節都千篇一律怎麼可能?!你想一想:聯合國有一百九十多個國家,世界上有五大洲四大洋呢,所以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國家的禮儀是不太一樣的。就是歐美國家,有些國家喜歡擁抱親吻,有些國家則對此也不太講究。比如美國人對親吻、擁抱,有時候能接受,有時候則不太接受。中國古代流行的傳統禮節是拱手禮,在一些中華文化比較通行的地區,比如說我們的台灣地區,我們的香港地區,我們的澳門地區,以及有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地區,像新、馬、泰,加拿大,實際上拱手禮在老輩人里還是比較流行。另外韓國、朝鮮、日本,鞠躬禮則比較流行。當然還有一些國家的禮節就很有意思了,我去過太平洋某島國,那個地方流行一種什麼禮節呢?我實在想不出來什麼名字,我問他們,他們講是當地方言我也不懂,我寫過一篇游記,稱之為「伸舌禮」,或者叫「吐舌禮」,什麼意思呢?來了貴賓的話,當地土著的居民,為了表示對你歡迎,不僅要跳草裙舞,上身裸露穿乾草製作的裙子給你跳草裙舞,而且在跳舞的過程中,一邊跺腳一邊把舌頭伸出來,據說是舌頭鮮紅表示赤誠的心,說實話這個你得了解,不了解的話一伸舌頭,你害怕啊。
我第一次到法國去,也遇到過類似的事,當時對國外見的比較少,簡直是井底之蛙。不太了解,一下飛機就暈了,哎呀,法國人熱情啊!尤其是法國女人,不僅漂亮,而且擁抱接吻,吧嘰吧嘰好幾個有點受不了。當時我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幾個小年輕,回來自己偷著總結經驗,說:「怎麼回事?你被人親了嗎?」「親了,抱了嗎?」「抱了。」現在來看,真的有一點少見多怪啊!
其實,歐美國家的親吻禮節,在社交場合它也僅是象徵性的。它親什麼地方有講究。它一般是長輩親晚輩,親額頭;晚輩親長輩,找下巴:平輩人之間一般是貼面頰或者吻面頰;區別一般是異性之間吻面頰,同性之間貼面頰,即便是吻也象徵性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國家不同,風土人情不同,禮節往往就不一樣。
我們知道,國際社會尤其是在歐洲傳統國家裡,它流行一種見面禮節,叫做吻手禮。很多影片,尤其是歐洲一些古裝片《斯特凡大公》、《拿破崙在奧斯德里茨》,或者《戰爭與和平》,我們都看到這種吻手禮。它其實很有講究。誰吻誰的手?一般情況下是男士吻女人的手,而男人被別人吻手的概率極低。男人要被別人吻手,大概這輩子可能就兩種人,其一,Baby。即小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他,什麼地方都敢親,連腳丫子都敢親。其二,教皇,宗教界人士。此外男人沒那機會。而女性受禮者一般則是成年婦女,歐美國家其實講的是已婚婦女,是女人而不是女孩。它有區別,吻手禮是歐洲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所謂騎士向貴婦人獻殷勤的禮節。再者吻手的地點有講究,一般是在室內,有屋頂的房間之內,馬路上沒這套。室內社交場合,宴會、舞會、音樂會、登門拜訪。你拎棵大白菜,牽只狗,怎麼辦?你手都騰不出來,你一伸手那狗跑了,你白菜放地上,好像不登大雅之堂。此外,吻手部位有講究,行禮時要在手背這塊象徵性接觸。我要講的意思倒不是說我主張這吻手禮、親吻禮、擁抱禮在我國推行,這不可能。但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有時候有個人鄉隨俗的問題。這個你也得明白,有的事情,世界不因為你而改變,你看得慣你也得看,看不慣你也得看。
第三,今古有別。見面禮節在現代、當代和古代是有區別的。接下來我還要講最後一個區別,場合有別。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禮節,比如正式場合一般相見禮節不可缺少,非正式場合也就算了,在座的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和現場的聽眾,您平時常見您家老婆,見您家孩子握手嗎?沒有這個程序。但如果是工作場合,即便熟人,我們也要去握個手,表示關心,表示愛護,表示尊重,表示重視,表示致意,表示歡迎或者挽留,所以場合有別。
我之所以在此喋喋不休地討論上述見面禮節的四大區別,主要是讓大家明白見面禮節其實是習俗禮儀,而習俗禮儀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對象和特定的場合。比如,有些民族講男尊女卑的,那些國家一般來講,你要是一個男人到那個國家去,你是不能跟女主人親吻擁抱的,連握手都不能握。你要上去跟女人握個手,搞不好就犯了大忌,搞不好招揍、招罵,甚至會違反法律。有鑒於此,對這些情況要有所了解。
目前,握手已經是我們國內最通行的相見禮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其實也是國際社會社交場合最常見的禮節。因此我下面想跟同志們談談有關握手的一些講究。在社交場合我們跟別人握手為禮時,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握手的場合。一般來講我們需要跟別人握手,大概主要是三大場合,其一,見面或者告別。我到你家去也好,我到你單位也好,我是主人也好,我是客人也好,彼此見面的時候握手,這個程序一般都不能缺少。金老師到你家串門去了,進了門你連個手都不來同我握,說明不歡迎。像剛才我來的時候,我們這次講座的主持人在門口迎我,我們倆見面就握手了。雖然是老熟人,這個手還是要握的,一會兒走我還要跟他握手,見面或者告別是一定要握手的,這種禮節不能缺。其二,表示祝賀或者慰問。別人有喜事了,升職了,晉級了,考上大學了,結婚了,年高做壽了,娶妻生子了,等等一些情況往往需要我們與之握手為禮。過生日了,你需要祝賀,要握手祝賀。口說無憑,握手為禮,表示祝賀。再者,就是慰問,身體不太好,家裡遭遇了不幸,領導去登門慰問,朋友去表示聲援,或者予以鼓勵握手。其三,表示尊重,我曾經在第一講里講過,「禮」的意思是尊重,我當時講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自己,要尊重別人,要尊重社會,我講三個尊重,「儀」的意思是什麼呢?「儀」的意思是規范的表現形式,你尊重別人你要表現出來。握手有時意在向他人表示尊重對方。
第二,伸手的前後順序。剛才我們介紹了,介紹兩個人的時候,你作為第三方介紹別人,你總得明確先介紹誰後介紹誰。我當時講了一個游戲規則,就是客人有優先知情權。現在要把它講專業點,我可以講就是位高者居後。你介紹雙方的話,一般是地位高的人後介紹,地位低的人先介紹,地位高的人就有優先知情權,我稱之為位高者居後。
我曾經給禮儀下過一個定義,禮儀是社交場合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規范。行為就是舉止動作,規范就是標准做法,所謂禮儀實際上就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待人接物的標准化做法。因此,在比較正規的場合,人和人握手誰先伸手它是有標准化做法的。有的時候,最好是兩人同時伸手,但在實踐中此種情況出現的概率不高。總有一個人是發起者,當然我們還要講作為我們自己,有時候不要跟別人太較真,比如我有的時候是應該後伸手的,碰到有人不太自覺不太明白,他先伸手了,我也應該跟他合作,我沒必要在那兒端架子,北京話叫「拿搪」。你在這兒死撐死端架子也沒必要。
握手時雙方誰先伸手呢?我給現場的聽眾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跟別人握手時,你覺得誰先伸手更加合乎禮儀呢?
業已講了介紹雙方時的標准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後,地位高的人後介紹。握手的標准化做法恰恰相反,我們稱為位高者居前,請大家記住,在一般性交往應酬之中,握手時標準的伸手順序,應該是位高者居前,也就是地位高的人先伸手。比如,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給你舉個例子,我們倆在社交場合見面,別人介紹這一位是馬先生,那一位是李小姐。李小姐位置高,是後介紹的。那麼兩個人願不願意聊天,願不願意認識,願不願意換名片都應該是李小姐決定的。李小姐要不想認識這個馬先生,我介紹了馬先生、李小姐,李小姐就跟他笑笑就完了,「你好!」寒喧一下就過了,那位馬先生不至於上去高攀:「您在哪兒高就啊?給張名片吧!能跟你認識嗎?」不自覺。但是如果此時李小姐跟他握手,說明她接受他了,她主動伸手說明接受他。下面的話題可能就跟進了,交換名片啊,留個電話啊,以後有機會再約一約。切記: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場合見面的話,一般規則是女人先伸手。你是一個女孩子,萬一碰到一個男同志他不太自覺,或者沒搞定他的位置,他先伸手了,也別讓他伸出來的手回不去,否則他特尷尬。
我有一次見到一位極度尷尬之人,別人給介紹了,說:「馬先生,這位是侯小姐。」那位馬先生不自覺,一下就把自己的手首先伸出去了,沒想到那天侯小姐端架子,不搭理他。這位先生手回不去了,在那兒死撐,足有二三十秒,別人還是不配合,後來一著急,「蚊子!」他轉手去打莫須有的蚊子,實在是不幽默。我看到當時那位先生的臉上都出汗了,他實在沒辦法自己給自己找一條退路。當然,那位侯小姐也不應該了,該握手還是要握。
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晚輩和長輩握手,一般是長輩先伸手:上級和下級握手,一般是上級先伸手:老師和學生握手,一般則是老師先伸手。當然我們還必須清楚,你還要注意它的場合和特殊性』剛才我講的地位高者優先伸手,講的是在正規場合,但是身份不同時則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是個女孩子。你現在職務低,你是公關經理,我是個男人,但我是個董事長,現在兩個單位進行商務交往,不用說我董事長此時此刻的地位高,是不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是社交場合,大家在一塊玩,則是不講職務不講頭銜的。那時就是女孩子地位高,她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但是她成年了,尊重婦女是一種教養。那時雙方握手,應該是女孩子先伸手。
握手時伸手的先後順序有時還有特殊性,特殊性最重要的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家裡接待客人時的賓主握手。我想跟各位強調,剛才講了地位高者先伸手,是共性,是常規。特殊情況才是在家裡和單位接待客人,一般的游戲規則客人到達時,主人先伸手。大家的生活經驗是不是這樣?家裡和單位來了客人的話,應該是主人先伸手,主人先伸手錶示對客人的一種歡迎。我剛才講了,老金到你家串門去了,你連個手都不伸,我說:「王主任我來看你了。」僅道「來了,坐吧。」卻不與我握手,說明你不太把我當回事。所以你要注意,家裡來了客人也好,單位來了客人也好,一般主人要先伸手。主人先伸手說明是對客人的一種歡迎,這個程序是不能少的。但是如果客人告辭的時候,那就顛倒過來了,禮儀慣例是,客人告辭時,客人先伸手。您當主人您別著急。比如我到你寫字樓談工作去了,我這人也是比較自覺的,我一看錶十一點二十,該吃中午飯了,那我就得自覺,別在你這兒混飯,我會講:「王主任告辭了,不在你這兒打攪了。」那時,我會站起來,我站起來的同時,就跟王主任伸手,那意思是請留步。或者在你辦公室伸手或者在電梯門口伸手,那意思是你別送了。王主任你不能著急啊。我剛跟你說:「王主任我要告辭。」你馬上就伸手,那意思是滾蛋,你別在我這兒混飯。此點一定要注意,兩個人去握手的話,誰先伸手這個是有講究的。
在實踐中,除兩人握手時要注意彼此伸手的先後之外,一人與多人握手時,亦須注意其先後的順序。比如,我們現場有這么幾十位電視觀眾,假定我是導演或者製片主任,我要對你們表示敬意和感謝,我跟你們握手時,這就得有順序。我不能一下就奔一位美女去了,把周圍的人全跨過了,別人說這小子,色鬼。我要只跟地位高的領導握了手,別人我不搭理他,別人肯定會說這個人很勢利。你一個人跟多人握手的話,一定要講究先後的順序。那麼具體上座該怎麼辦?
一般來講,在一人與多人握手時,以下幾種排序方法,請你記住:第一,是由尊而卑。如果在場的人是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家的人的話,這樣地位的高低是很容易分清楚的。若非一個單位的就困難了。是一個單位的,比如人民大學附中的師生,校長帶隊,不用說校長就是大,班主任是二,學生末。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這個順序很清楚。如果這樣清楚的話,它由尊而卑,從地位高的人開始,依次往下而走。第二,由近而遠。比如,你這兒四五個人,或者你在宴會廳門口排著隊,領導排著隊,一二三四,在那兒迎候客人呢,那我就不能跳躍前進。我應該首先伸手跟我最近的人握手,我順便說一下,如果你們這兒四五個人的話,我要沒有伸手,其他的同志別急,我經常碰到這種事。
那天,一家公司請我去做一個報告。我叫他們來接我,他們的車來了,一個專職司機開著車,一個辦公室主任是個女孩子,兩人來接我。我一下樓,肯定要跟這個女孩子先握手的,不管是從職務高低,還是從尊重婦女來講,肯定是跟這個女孩子先握手的。但是我沒想到那位司機,他馬上把手伸過來了,而且他的手伸在那個女人前面。我很為難,我只好兩個手同時伸出去了,一手握一個人的。不管怎麼說總不能別人伸出手來不要別人的,別人該說我厚臉皮就沖著美女去了不理他。但實際上,那位司機的做法失當。
再比如我是兒子,我爸也在的話,我爸伸了手,我才能伸手。我是副總經理,若董事長在場,董事長與別人握手完畢,才能輪到我去握。您別急,又不是搶購,伸手在那兒等著募捐。要注意,握手除了要由尊而卑之外,必要時由近而遠不可不知。第二,是在社交場合尤其是在宴會桌上實行的,叫順時針方向前進。您去握手,您去乾杯,大家坐在一個圓桌上,或者圍在一個客廳裡面,圓桌四面都有,那麼你的標准化做法是什麼呢?比如吃飯,我是主人的話,我第一杯酒跟誰干呢?我是主人的話,第一杯酒一般是要跟我右手邊的人乾的,因為右手的那個人通常是主賓。我們一般吃飯右手坐的都是主賓,第一杯酒要跟他干。然後我就按順時針方向走,我的左手,左一、左二、左三、左四這樣走的,順時針方向前進。通常認為:它是一種比較吉利的方向,因為我們與時俱進了。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別人不喜歡倒著走。除非極特殊情況,比如運動會入場式那沒辦法,那是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的傳統,你看運動員入場都是逆時針的。還有呢?轎車在酒店大堂停車它是逆時針上來的,這是因為交通規則的問題,它必須這樣上來,你要順時針別人不讓你上去。此外,我祝願我們在場的聽眾,這個逆時針方向還是少用幾次,因為它不吉利,一般多見於追悼會或者遺體告別。那樣做,據說是倒退著回去,看馬、老張你們都來了。你不知道他是跟誰說話,這在社交場合,尤其是正規場合,特別是當你對外人的時候,是非常令人反感的。握手時,寒喧有以下兩大要點:
一是,要說話。一定要說話,不能默默無語,猶如惟有淚千行,比如,第一次見面要說歡迎光臨,久仰久仰,或者說你好,老朋友見面要問別來無恙,告別之時要祝一路平安,你不能不吭氣,一言不發說明不耐煩不高興,是朋友一定要說話。
二是,要以表情進行配合。這里首先是講你的表情要自然、熱情,當然如果是追悼會的話你別去微笑。自然一點總是比較好。另外,特別強調表情中的一個要點,就是你和任何人握手時,必須同時雙眼注視對方的雙眼,千萬不要東張西望。你寧肯別跟他握手,否則你握手時身在曹營心在漢,眼睛注視在別處,你還真不去握對方的手。那樣的話,你會讓對方感到非常尷尬和難堪,有不被重視之感。在禮儀從操作的層面,我喜歡講兩句話,共七個字。我記得我在第一講、第二講都簡單講過,我們在此溫故而知新。第一句話,四個字——「有所不為」。你學習禮儀、操作禮儀,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什麼呢?有的事是不能乾的。比如我剛才講,你跟異性握手一般不要用兩只手,跟別人握手時你不能不用力,不要眼睛不看著別人,這就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的問題不出現,就會少丟人,少得罪人。第二句話,三個字——「有所為」。就是怎麼把這事做好一點,它是高標準的要求。像我剛才講的,面含笑意,表情自然,注視對方,握力要大約兩公斤。那天我跟一個學生講,你知道兩公斤什麼概念嗎?我告訴你一個非常形象的概念,拿一隻生雞蛋,攥在手心裏面,我拿筷子去捅它捅不掉,你能握著它,但是還沒破,你把它攥破了,你的握力大於兩公斤;你掇的時候我拿筷子一捅它跑了,說明沒到兩公斤,它是基本測試標准。實際上,你沒有必要按一個生雞蛋,但是你得有這種概念,握手時,你稍許用力總做得到吧。此即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第四,握手時的基本禁忌。下面向我們現場的聽眾介紹一下。握手時的幾條基本禁忌:
其一,忌心不在焉。不看著對方,表情呆板,不說話,眼神他顧,心不在焉地握手,還真不如不握。
其二,忌伸出左手。握手,尤其跟外國人去握手,你要記住,一般只用右手,通常不用左手,除非沒有右手。因為很多國家像新、馬、泰那一帶,印度人,左右兩只手往往有各自的分工,左手一般是干一件事,右手一般干另一件事,右手一般是干所謂的清潔友善之事,抓飯吃。他們不用筷子不用刀叉,下手去抓飯吃,做成飯團去吃。遞送物品表示敬意,或行使禮節,保佑你。而左手是干什麼,是干所謂的不潔之事,不清潔之事,如沐浴更衣,去衛生間方便。你如用自己的左手去跟那些有此顧忌的人握手,等於是把一張臭手,一張魔爪伸向他人,你說那種做法是可忍,孰不可忍?!
順便提一下,英語文化中,右是上位,是好的位置;而左是下位,是不好的位置。在英語中,左撇子有罵人之意,左撇子就是蠢笨的意思。
其三,忌握手時戴著手套。國際慣例,只有女人在社交場合戴著的薄紗手套可以不摘。女人所戴的薄紗高袖手套是社交裝,它跟無袖禮服配套,那個可以不摘,此外像我們一般所用的禦寒的那種手套,皮的、毛的、羽絨的,則一定要摘。摘掉手套握手錶示尊重對方。
其四,忌交叉握手。在國際交往中,尤其是與西方人握手時,應戒此舉。它被視大大的不吉利。
以上叫做四不準,即,心不在焉,左手相握,帶著手套以及交叉握手。
以上,就是我講的關於握手的禮節,謝謝各位!
⑺ 握手禮儀中!男女握手手掌什麼時候應該半握或全握
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只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與女士握手不可以全握。
1、握手只能用右手,千萬不能帶著手套,手不能太臟。
2、握手的時間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一般和人握手最佳的時間是1到4秒鍾。
3、握手的力度要掌握好:握的太輕了,對方會覺得你在敷衍;握的太重了,會讓人覺得不穩重。
4、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晚輩和長輩握手一般是長輩先伸手,上級和下級握手一般是上級先伸手,老師和學生握手一般是老師先伸手。
(7)有什麼流行的握手方法擴展閱讀:
握手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時要牢記,因為在他們看來左手是不潔的只能用於洗澡等;
2、不要在握手時戴著手套或墨鏡,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戴著薄紗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許的;
3、不要在握手時另外一隻手插在衣袋裡或拿著東西;
4、不要在握手時面無表情、不置一詞或長篇大論、點頭哈腰,過份客套。
⑻ 握手禮的現代握手禮
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禮節,也就是握手禮。不僅熟人、朋友,連陌生人、對手,都可能握手。
握手常常伴隨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歡迎、多謝、保重、再見等。握手禮含義很多,視情而定,分別表示相識、相見、告別、友好、祝賀、感謝、鼓勵、支持、慰問等不同意義。
握手禮一般遵循「位尊者先伸手」的原則。主人、長輩、上司、女士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下屬、男士再相迎握手。
長輩與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後,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上級伸手後,下級才能接握;主人與客人之間,主人宜主動伸手;男女之間,女方伸出手後,男方才能伸手相握。
如果男性年長,是女性的父輩年齡,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仍以女性先伸手為主,除非男性已是祖輩年齡,或女性未成年在20歲以下,則男性先伸手是適宜的。但無論什麼人如果他忽略了握手禮的先後次序而已經伸了手,對方都應不遲疑的回握。
(8)有什麼流行的握手方法擴展閱讀
不禮貌的握手方式:
1、男士戴著帽子和手套。
2、長久的握著異性的手不放。男士與女士握手時間要短一些,用力更輕一些。
3、用左手同他人握手。
4、交叉握手,不要越過其他人正在相握的手同另外一個人相握。
5、握手時目光左顧右盼。
⑼ 握手禮的動作要點
與人握手,必須注意伸手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說,長者、尊者與年幼、晚輩,應由長者、尊者先伸手;上級與下級,由上級先伸手;學生與老師,由老師先伸手;女士、男士,由女士先伸手。
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現握手人對對方的不同禮節與態度,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場合以及對方的年齡、性格、地位等因素正確使用。握手的時間要恰當,長短要因人而異。握手時間控制的一般原則可根據雙方的熟悉程度靈活掌握。
初次見面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以三秒鍾為宜。切忌握住異性的手久久不松開,與同性握手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對方欲罷不能。
握手順序:
主人、長輩、上司、女士主動伸出手,客人、晚輩、下屬、男士再相迎握手。長輩與晚輩之間,長輩伸手後,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上級伸手後,下級才能接握;主人與客人之間,主人宜主動伸手;男女之間,女方伸出手後,男方才能伸手相握。
如果男性年長,是女性的父輩年齡,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仍以女性先伸手為主,除非男性已是祖輩年齡,或女性未成年在20歲以下,則男性先伸手是適宜的。但無論什麼人如果他忽略了握手禮的先後次序而已經伸了手,對方都應不遲疑的回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握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