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有什麼學習中醫方法

有什麼學習中醫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5 05:33:22

1. 我想自學中醫,請問怎麼入手

首先界定什麼是科學?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

回答上述問題,首先弄清楚什麼是科學。科學研究的是物質結構、運動變化規律,要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盧瑟福最初提出原子結構的理論,不被世人認同。後經多次實驗,證實其正確性,從而為日後的原子彈發明提供了理論基礎。

刻診:脈細弱,舌淡無苔,其它正常。

診斷:心氣虛衰而致驚悸。

治則:補益心氣,寧心安神。

處方:養心湯加減。

療效:服葯一劑即感覺舒服,連服十劑,以後每周服二三劑。直至母親93歲壽終正寢,每月葯費二百元左右,五年裡生活自理,從不誇入醫院大門半步。

2.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3. 零基礎想學中醫你認為應該從哪開始

培養對中醫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學中醫的第一步是培養興趣。培養學習中醫的興趣有兩個途徑:第一,聽中醫的傳說故事,在故事中感受中醫的神奇;第二,掌握一些常用中醫保健技法,切身體會中醫的治病效果。

研究中醫經典著作。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接下來就可以學習專業的基礎知識了。建議從經典的中醫著作開始,比如中醫四大經典、四小經典等中醫書籍,這些著作可以幫助大家深入了解中醫,掌握中醫防病治病的思維方式。

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中醫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歌括》《湯頭歌訣》

注重臨床。中醫是治病的,因此,明醫一定是會治病的。只有經歷過臨床磨礪,才算是真正的中醫。因此說,要把學習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中醫不能光是會寫書,更要能治病。每個中醫人都應該首先是臨床醫生,然後才是學者教授。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察言觀色」,把書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中醫最重臨床實效,經驗需從臨床中獲得。所以說,中醫是學以致用的,是最接地氣的學問。古代大醫沒有不是臨床高手的,也沒有不是站在前賢肩膀上的。

選擇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對於零基礎的中醫新手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當然是選擇跟師學習。中醫師承源遠流長,經過實踐證明,中醫師承是中醫文化教育的魂脈,是培養中醫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

4. 如何系統學中醫

如何快速系統學習中醫呢?
基礎階段。從什麼是中醫開始學起。古代師徒相授,往往從歌訣開始,如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汪昂的《湯頭歌訣》、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葯性賦》等,在學習的同時多多親近葯材,熟悉葯物的生長、採收、炮製工藝、方法,但是保持一張白紙,這些基礎性的學科不涉及太多的理論,給初學者一個大致的印象,這就是所學的中醫,或者說這就是中醫。
入門階段。雖然學習了這么,但這並不算是入門。因為具體的理論還沒有接觸到,這個時候就需要閱讀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門亦不許雜亂,只需多讀經典,多多體會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體悟中醫的道,我們不一定要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理解,只需懂得大概的含義,以及整本書的內容。
臨床階段。沒有臨床的中醫,絕不是一個真正的中醫。學習了種種經典理論,要想順手即來,更是一件難事,沒有苦功夫豈能成就。這個時候會發現經典就像水的源頭,不斷地滋潤臨床的思路。但是擁有經典並不能治好你見到的所有疾病,這個時候就要旁及百家,去尋找其他人治病的法子,漸漸擴充自己的知識庫。
悟道階段。在有了一定的功底以後,就需要悟道中醫。可以讀讀中國古典的書籍,天文地理,歷法網路,都要有所設計,體會古人那種淳樸的思維。當然更要留心生活,留意大千世界。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閱歷的重要性。因此悟道是至關重要的。古代人可以夜觀天象,晝察地理,都是生活的高手。
如此四步,方可為中醫大家。

要想快速系統學習中醫,首先在主觀方面要求你具備兩個要素:於細微處洞察,於宏觀出概覽,中醫是集心法和技法,集道與術為一體的學問。
從醫學角度來講,要系統的學習中醫,你就需要從這樣幾個角度來切入,搞懂以後你就會學得很快,
搞懂中醫是基於一個怎樣的是世界觀
中醫是怎樣一個生命觀
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有哪些
中醫是如何理解疾病的
中醫的治病原理
中醫的診斷方式有哪些?原理是什麼?
中醫的如何辨別疾病,如何辨證施治的?
中醫八套辯證法的原理和思路是什麼?
搞懂中醫的望聞問切、三部九候、學會四識:識醫、識病、識葯、識人。
這樣梳理清楚之後,你才叫系統的學習中醫,
如果你開始按照這個學習清單去學習,想必自然會事半功倍,中醫流派很多,但是多數流派都屬於一家偏見,不必理會,所謂「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大道至簡,生命本來是簡單的,原理也是簡單的,復雜是因為看到了表象,簡單是因為見到了根本,不管是看黃帝內經還是看傷寒雜病論,關鍵在於洞察,總結和反思

5.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首先得對中醫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有沒有興趣,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點。沒興趣,有經典,老師逼你也不成。你得真想學,真覺得這是個好東西。這樣你就肯下工夫。肯看書,肯問人,肯找資料。有時候,老師一句話,同行一句話,讓你受益終身。很多人為什麼喜歡中醫。是原來對傳統文化有喜愛。最後一看,中醫很好玩。抱著這個心態就來學習了。這樣才能入門。
二、中醫入門學習教材准備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出版的供中醫學院學生學習的常用教材,這些對於入門者學習很有幫助,主要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
在這里我建議入門者在學完這四本書後,不要再學習國家出版的大學教材比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等等,因為這些教材把中醫標准化了,而這些標准化是完全照搬西醫論進行的標准,其實並不適合中醫治療。
三、進階篇
熟讀經典,領悟經典。中醫經典書籍最重要的喲《內經》《傷寒》《神農本草經》。這都是學好中醫的必修課。後世的醫書,比如《針灸甲乙經》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都很好,都可以做為參考。
古代凡成為大醫者,沒有不學經典的。比如說金元四大家,有些同學可能比較熟悉。這些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但是他們最早怎麼學的?經典!那到了清代,學習中醫的方法有了新的途徑, 從《葯性賦》《湯頭歌》《醫學三字經》開始學。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學習法,上面說的從經典入手,是自上而下的學習。有一點基礎了,再學經典。這樣有一個好處,簡單,易上手。有一個壞處,就是高度不夠,他日成就未必高。自上而下的學習,也有一個壞處,難,不易學。但也有一個好處,居高臨下。當你有一天掌握經典的神髓時,你會發現,你與古人站在一個高度看問題。後世的中醫書,太簡單了。
清代的經方醫師,陳修園。可能大家都知道。《醫學三字經》就是他寫的。他說什麼,他說:除了經典,後世的書全可以燒掉。雖然說極端,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然後大家看現在中醫學院的醫學教育。為什麼成不了大家?只學教科書,不學經典。醫古文變成選修課。
上述三條是我認為學習中醫、學好中醫的道路,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希望能對一些人有幫助,不求所有人同意。

6. 學中醫從哪裡入門

摘要 自學中醫要從讀中醫書籍入手。可以先買一些現在中醫葯大學的教材,從最基礎的學起,例如《中醫基礎理論》、《思考中醫》等。有些底子了,然後就是拜師學藝,臨床實踐的經驗是很重要的。

7. 自學中醫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自學中醫,還真沒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中醫主要流派有幾大流派,根據你的個人情況,可以選擇一個流派,下功夫主攻。

一、傷寒派

傷寒派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著作而聞名於世。傷寒派是問世最早的中醫流派。傷寒派以六經辨證為特點,其有具體的葯證辨證和方證辨證以及體質辨證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對於中醫的發展興旺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許多歷史上的名醫都承認他們得益於對傷寒論的研究。可以說不懂傷寒論,難以成名醫。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補土派。由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著手,辯證論治。

三、滋陰派

滋陰派治療以滋陰為主。滋陰派腔調保護陰氣的必要性,以「滋陰降火」為治病原則。創始人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疑難雜症有氣、血、痰、郁等辨證方法。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影響。

四、寒涼派

本派為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劉完素(劉河間) 首創。以研究五運六氣為主。他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他還提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

五、溫補派

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溫補學說」。該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余」的著名論點。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為陽,既失而難復的也是為陽。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攻邪必先扶正,反對輕率地使用寒涼葯和攻伐方葯,而以溫補為宗。

六、溫病學派

該學派以葉天士為代表。用葯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補而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該派對現代中醫的影響極深。

七、火神派

該派脫胎於傷寒派,但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代表人物是鄭欽安。後人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現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屬於這一派。該派辨證特重陰和陽。用葯特點是用大量的附子,乾薑,肉桂,麻黃等等。

八、學院派

所謂學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醫教材所學的中醫知識行醫的醫生。這個派沒有領頭人,對中醫理論發展上的貢獻,沒有扎扎實實讓人能服氣的臨床療效,沒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輩不斷傳承其精神衣缽。

小編需要給你提醒的是

隨著科學認知的提高和普及,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理論幾千年不變,在陰陽五行理論《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各個流派,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尤其在與科學認知的矛盾與沖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這個在學習中需要格外注意。

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在學習中醫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選擇自學中醫這條路,必然是一條很艱難的荊棘之路,會走的非常辛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感興趣,才能把這條路走得更遠更長!

8. 學中醫有什麼好的方法

「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首先要弄明白中醫最基本的理論,比如陰陽、五行、精氣血還有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對五臟的認識等等。弄懂了這些,就可以適當看一看《黃帝內經》了,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源於《內經》,當然,在這期間應該先學一下醫古文,方便之後的閱讀,要學好中醫,熟讀典籍是非常必要的。然後是《...」

9. 如何學好中醫學

平時我們一旦說到大學里哪個專業最難學,必定有醫學的一席之地,可見,這個令眾多學習聞風喪膽的專業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麼去學好醫學呢?

一、形象思維

首先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的話,就是基礎課與臨床課這兩個了。形態學課程包括解剖學(系統、局部、斷層)、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影像學。

每一塊骨頭、每一幅切片,要學會識圖、識物。在學習這一類的課程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學習地理一樣,要把知識放到圖中去記憶。同時要積極使用回憶法,就是合上書,把標本圖放在那裡,自己去寫下各部位名稱,然後再與標准答案比對。

系統性的學習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醫學中,從解剖、病理、診斷、內科、外科知識串聯起來理解、記憶,這樣的知識會得到整體的強化與提升,對你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10. 如何自學中醫

首先,當然是需要讀書,而且是很多書。

中醫的經典書籍:《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但是,劃重點,這四大經典對於初學者其實不是特別友好,在這里給大家另外推薦幾本書:

《新編中醫入門》董漢良著,金盾出版社,該書主要構建中醫基本框架,並對每一部分如內、外、婦、兒等介紹了學習方法、主要內容及其參考書目,書很薄,內容豐富,都是干貨。

《名老中醫之路》,此書很多名醫的成長之路值得借鑒,比如說他們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學了哪些中醫著作。

此外,還有很多比較好的書籍,這里就不一一展開,學醫先學葯,中葯很重要,看病先辯證,診斷有療效。切不要貪圖經典玄幻,或者急功近利,而把最重要的大餅丟棄了。作為入門級別,這些書看完看懂,已經很好的造詣。

閱讀全文

與有什麼學習中醫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胸下肌鍛煉方法圖解 瀏覽:677
數字萬用表電容測量方法 瀏覽:590
電腦怎樣復原系統文件和設置方法 瀏覽:645
小產串門怎麼破解方法 瀏覽:439
電商拍照構圖方法和技巧 瀏覽:922
15乘以35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1
老人尿失禁治療方法 瀏覽:795
毛筆楷書快速練習方法 瀏覽:830
華為手機調節亮度方法 瀏覽:869
小班幼兒如何了解社區的方法 瀏覽:707
雙魚線的正確連接方法 瀏覽:757
野外接觸器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0
win10解決限制大漠插件方法 瀏覽:48
鳥套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72
角磨機上鏈子的安裝方法 瀏覽:689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6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7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