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齊美爾研究方法

齊美爾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4 19:03:11

1. 從方法論上比較韋伯社會行動理論與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的異同

關於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社會學界一直沒有一個共識,未來也很難形成共識。之所以無法形成共識,是因為社會學自誕生之初,即流派眾多。社會學古典三大家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社會學研究路徑。隨後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從宏觀到微觀均有涉及,且理論自身也有相互沖突的地方。各理論基於自身的架構,軍隊其研究的問題有各自的界定,因而無法形成統一的核心問題。比較籠統的一種說法是,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個人與社會。這一觀點認為不論是塗爾干開創的實證主義,還是韋伯開創的反實證主義,都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馬克思的觀點)而不屬於此的如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及之後的交換論、互動論、常人方法論等,研究的也是個人的互動。這種說法勉強可以說得通,但其概括的過於寬泛,實質上依然無法框定社會學的核心問題。

2. 齊美爾 形式社會學 中 的陌生人概念

齊美爾認為社會是由人們相互間互動過程實現的,不僅包含著真實具體的個人行為,也表現為具有同樣真實具體性的社會互動形式,是兩個方面的統一,並可稱為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齊美爾認為,社會學應該脫離社會關系的具體內容,專門研究社會關系的形式或人 類交往的形式。社會關系產生於一定的社會條件,社會條件雖有不同,

但形式卻具有共同 性,統治、順從、競爭、交換、模仿、沖突、協作、分工、隔離、聯合、接觸、反抗, 以及派別的形成、社團的持續、社會分化與整合等都可以看成是社會關系的一般形式。

事物的形式與內容結合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人的行為的形式,如交換、個人愛好、模 仿等同內容結合密切,變化較快;經濟組織與政治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結合程度較低,其 固定性較強,變化較慢;結合最不密切的是儀式形式如節日,經常脫離其原來內容而成 為一種抽象形式。

(2)齊美爾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齊美爾的哲學觀屬於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隨著選擇性的創新,人的認識會不斷進步,個體將得到發展,但人不可通僅憑思考而對生活有全盤的認識。或這么說,人類不斷發展文明,意圖獲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反過頭來使自己偏離的原本道路。

諸如貨幣產生,為了便利生活與交易而生,但最後衍生出來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現代生活,卻使傳統社會一去不返。這種論調類似韋伯在看資本主義與科層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3. 格奧爾格·齊美爾的論流行

這是一篇論文,並非專書。事實上齊美爾書目著作不多。
齊美爾認為,在流行發展過程中兼具兩種貌似矛盾特色,一個是模仿群體特徵的「趨同」(imitation),但個體在其中卻又有一種要突顯自己的「標異」(demarcation),所以流行始終都在一窩蜂、又快速消散之間的雙元性擺盪,原因就在此。齊美爾特別提到14-15世紀佛羅倫斯沒有流行,因為當時每個人都自有一套的穿著方式,因此無法產生趨同。 另外,流行還有一種強烈的「活在當下之感」(sense of present),強調流行是一種忘卻過去,也不想未來的運動過程。 其他在論流行裡面約略提到的,諸如第三階級的出現、流行在現代社會尤其特出原因在於國家體制的關系、流行與忌妒的關系等等。
關於流行的社會學研究,在齊美爾之前有史賓塞(Spencer)的;在<論流行>之後,最出名者一個是美國布魯默(Herbert Blumer)的「集體選擇」研究,以及法國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 一般後世學者論流行時,往往會認為齊美爾是一個「涓滴理論」(trickle down),即他主張流行是由上階層開始帶動,下階層模仿的過程,其他研究散布過程理論者,出現由下而上、水平傳遞等觀點,認為自己是跟齊美爾傳統觀點不同的。事實上齊美爾雖有這種說法,但是並非緊扣階級觀點,只是被後世過度詮釋。

4. 齊美爾在西方社會學理論發展過程的地位

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國內waiyanjiuxianzhuang
一、國內研究現狀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齊美爾作為德國三大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其作用與同時期的韋伯,滕尼斯同樣重要,但是在同時代人眼中,齊美爾就是一個「不易歸類的使人不安而又令人著迷的形象」[1].加上齊美爾本身的人格特質,個人經歷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致使其始終是學術局外人。

而國內對齊美爾的關注始於 1987
年《哲學譯叢》第六期刊登的狄塞的《齊美爾的藝術哲學》[2].於次年,社會學家李銀河在《國外社會學》上發表《齊美爾社會學思想評價》,此文是中國學術界對齊美爾最早的研究[3].自此以後齊美爾才逐漸正式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國內學術界掀起了研究齊美爾的熱潮。

首先體現為有關齊美爾著作的中文翻譯作品增多。代表性的有:1990 年出版的 《橋與門---齊美爾隨筆集》、2000
年出版的《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2001 年出版的《時尚的哲學》、2002
年出版的《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社會學關於社會化的研究》、《貨幣哲學》、2003
年出版的《宗教社會學》、《現代人與宗教》第二版、《生命直觀》、2006
年出版的《歷史哲學問題-認識論隨筆》、《叔本華與尼采-一組演講》、《哲學的主要問題》等。

與此呼應,國內社會學教材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對齊美爾的關注很少,片言只語,甚至是被忽略掉了。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國內社會學教材對齊美爾都有所介紹,並且很多不只是對齊美爾思想進行簡單介紹,而且從整體上把握,探究其思想邏輯規律。如楊善華編著的《西方社會學理論》對包括齊美爾在內的社會學家進行了深刻的解讀。

從上可以看出國內至上個世紀 90
年代對齊美爾的關註明顯增強,有關其作品翻譯顯著增加。國內社會學教材也較之以前對其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但是有關其理論的專門的著作卻比較鮮見。

本文試圖從學者對齊美爾的社會觀,現代性理論,社會形式具體類型的研究,
研究方法論四個方面來概括國內有關齊美爾的研究,四個方面並無實質性順序之分,只是為了敘述方便。

(一)社會觀研究社會觀作為社會學領域的基本問題,決定著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選擇。而社會學史上關於「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爭論比比皆是,主要體現為社會唯名論和唯實論的爭執。對象之爭的邏輯基礎或「本體論預設」乃是社會觀,它涉及到對社會的基本性質的看法和認定[4].有關齊美爾的社會觀主要散落在相關的社會學教材中,如賈春增的《外國社會學史》,楊善華的《西方社會學理論》,侯鈞生的《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周曉虹的《西方社會學歷史體系第一卷》等等。

其中就國內有關齊美爾的社會觀,周曉虹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周曉虹認為,唯實論的代表有孔德、塗爾干,唯名論的代表則是塔德和韋伯,
而齊美爾是繼斯賓塞之後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的又一調和者。在齊美爾眼中,無論社會還是個人,都既是現實的又不是現實的。社會是現實的,但這種現實性脫離不了個人間的互動;個人也是現實的,但現實的個人又總是經過社會化的。一句話,社會與個人及它們的現實性,就存在於兩者間的相互依賴和互動之中[5].姚德薇則認為齊美爾的社會觀不是一種對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簡單調和,在齊美爾個人和社會不再是權重的兩極,而是被賦予參與理解和過程性互動的品質[6].成伯清認為齊美爾的觀點帶有一定社會建構主義的色彩,因為他分別強調了科學研究是一種對社會的重構,以及社會生活也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7].芮必峰、陳燕從社會是如何可能的,從社會互動如何形成社會這一點進一步論證了上述觀點[8].

(二)現代性理論國內學者專門著書對齊美爾理論進行詳細的解讀主要表現在對其現代性的關注。比較突出的有 1988
年出版的著名學者劉小楓的《現代性社會理性緒論》,本書以現代學意識為起點,討論了現代性問題的積累,個體言說與「主義」話語,審美主義與現代性,怨恨與現代性,宗教與民主社會兩種形態等幾個方面,旨在表明通過現代性問題來討論迄今社會學理論的問題性。在本書中就齊美爾研究目的的切入點來講,劉小楓的看法是「齊美爾以一種審美(感覺)方式來確定現代經濟制度與現代社會文化制度的心性品質之內在關聯,以便更切近地把握現代人的生活感覺。

描述現代社會的質態,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和論述方式,這取決於作為個體的社會學家的觀察點和設問。齊美爾的文化社會學方法及其概念,是心理主義的,即從感覺層面來分析社會形態」[9].楊向榮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對於齊美爾,「現代性分析的入口就不能是那些宏觀的社會系統或者社會制度,而在於社會現實的內在細微處,在於那些被看作是永恆的現代社會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瞬間景觀,或者說是快照」[10].1999
年出版成伯清撰寫的《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則主要是從社會學的研究綱領,現代性的診斷,社會學片段三個方面探究了齊美爾的思想理論,尤其是理論獨特的提問方式和運思過程以引起人們對其更大的關注。在本書成伯清認為齊美爾對現代性的說明既不是基於對社會中重大變遷的歷史研究,也不是著眼於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主題,比如政治集中、社會分層、科層化、社會團體、平等、公正、法律的理性化和世俗化,甚至像「社會結構」「社會系統」和「社會體制」之類的概念,在他的社會學中只是處於從屬地位。齊美爾所關注的主要是以下這個問題:現代生活的狀況對個體人格的完善有何影響[11].

2006
年出版的陳戎女的《西美爾與現代性》則是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出發,圍繞文化的現代性來展開對齊美爾不同側面的論述。本書中寫到:西美爾思想大多不是體系化的理論,而是思想片斷式的言述。據此,本書以幾個專門的個案,從幾個側面勾勒他的思想輪廓,這幾個思想側面是西美爾的貨幣論、性別論、審美論、宗教論,論述的焦點則放在文化的現代性[12].2009
年出版的楊向榮的《現代性和距離-文化社會學領域中的齊美爾美學》
本書通過三個關鍵字:文章里與劉永利認為,在齊美爾那裡,現代社會的生活已經裂變成了一個個細小的碎片,而齊美爾感興趣的也正是這些浸染著現代個體生存圖景的生活碎片[13].王小章認為齊美爾關注的是現代社會和文化機體中作為現代生活之最直接的承載者的個體的生命體驗、心性結構[14].

(三)社會形式類型研究國內就齊美爾社會形式類型的研究更是數不勝數,主要是散布於相關的學術論文中。中國知網顯示十多年來(2000 年 1 月 1 日---2013 年 11 月 10 日)有關齊美爾的文章 241
篇,其中博士學位論文有 7 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有 31 篇,中國學術期刊網路有 176
篇,其他散布於特色期刊及其他會議論文中。涉及的類型也是各個方面,在此就不在一一介紹,主要介紹部分代表性特點。其一,貨幣哲學是關注的重點,不同論文基於不同的分析視角對貨幣哲學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與研究,但主要共性就是圍繞貨幣從一種手段上升到一種目的及其帶來的不良後果,如異化等[15].其二,有關其文化的研究及其在此基礎上與布迪厄、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的比較[16].其三,圍繞其沖突理論與其他沖突論者的比較,比較集中於與科塞的比較[17].其四,圍繞其美學進行的相關研究,這主要體現在齊美爾的美學觀對現代審美的影響與意義[18].其五,圍繞齊美爾其他的社會形式進行的小眾研究,如生活世界,貧困,生命哲學,時尚等等[19].

(四)研究方法論有關齊美爾思想的方法論研究國內關注則是很少。成伯清的《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可謂是最早對研究方法論的關注。在本書的第二章社會學研究綱領中寫道,社會學是一種研究方式,一種研究視角,一種研究手段,類似於歸納法。齊美爾的獨特之處不在於他的研究對象而是研究方式,把社會學看做一種新的研究視角,研究手段的研究方式[20].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很少有專門對齊美爾研究方式的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張小山的《齊美爾研究方法的後現代主義特質》一文中較為詳細的論述了齊美爾的研究方法論帶有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此外,西北師范大學岳天明的《試論齊美爾社會學研究視角及其學科意義》一文中以齊美爾的調和社會觀為起點,論述了齊美爾把社會形式作為研究對象的起源及其合理性必要性,對其社會研究方法論並未涉及[21].

二、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理論界對齊美爾的關注與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其本人及其思想的碎片化式地把握,但是缺乏對其理論專門細致的研究。索羅金在其
1928
年出版的《當代社會學理論》中,認為齊美爾的社會學缺乏科學的方法,缺乏實驗取向、定量調查,是「一種純粹的思辨、一種形而上學,一種科學方法的闞如」[22].有關微觀層次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其現代性的理解與解讀。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弗瑞斯比。他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就與另一名重要學者波特莫爾合作將齊美爾的《貨幣哲學》翻譯成英文[23].其後,他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及論文,包括《社會學的印象主義》[24]、《現代性的碎片》[25]、《齊美爾及其後》等,對齊美爾的學術遺產進行了重新整理和挖掘,將齊美爾視為社會學界「現代性研究的第一人」,描繪出一幅「社會學的游手好閑者」的形象,並且深入探討了齊美爾社會研究中的審美維度,挖掘作為「社會學的印象主義者」的齊美爾的意蘊。弗里斯比還於1994
年主編了三卷本的《格奧爾格,齊美爾:批判性評價》(QGeorg Simmd: Critical
Assesment),其中收錄了齊美爾本人兩篇文章和不同時期研究齊美爾的重要文獻
88篇,包括涉及到齊美爾的方法論議題(methodologicalissue)的論文 13
篇[26].他的代表作《現代性的碎片》主要是側重分析他的現代性思想及貨幣制度,弗瑞斯比在書中指出,齊美爾研究的出發點在於偶爾性碎片和社會互動的飛逝的圖畫,而並不是社會結構,社會系統等。對他來說,互動和社會交往是其兩個核心概念[27].

5. 齊美爾為什麼要以社會交往形式作為研究對象

一、什麼是社會學
關於社會學研究對象問題,其實也就是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齊美爾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其反面來加以回答,也就是說只要回答「社會學不是什麼」,然後就可以得到社會學是什麼這個答案了。
1、社會學定義:
第一,社會學不是研究其他社會學科的「剩餘對象」。在當時,很多學者認為,社會學既然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因此,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應當是哲學無法研究或者不能研究的對象,即「哲學的剩餘學科」。同樣,由於有了經濟學等學科,社會學也不能直接研究這些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只能研究剩餘的領域。
在齊美爾看來,不能這樣看。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而社會就是「歷史事件」的體現者。因此,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也應當為其他學科所關注。反之,其它學科的對象也應當為社會學所用、所吸納。
第二,社會學研究社會,但是它不是關於社會的科學。因為,如果社會是一切事物的綜合,那麼,如果同意「社會是關於社會的科學」的論斷的話,這就意味著,社會學要窮盡一切事物的「原理與原因」,也就意味著社會學必須承擔一切社會科學的任務,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
齊美認為,「社會」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發生於社會中的一切事物的總和,這是各門分支科學的任務;二是各種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這才是社會學的任務。所以,他稱自己的社會學為形式社會學。即研究「社會交往形式」的,如社會的結構、功能、社會化以及社會互動等等。
第三,社會學也同樣不是個體心理的堆積。社會學不是心理主義的還原論,社會現象不能完全歸納為個體的性質與感受。因此,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社會學就應當研究人們的社會交往。
2、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齊美爾認為,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純粹社會學。即社會的互動形式及其相關的心理因素。例如,什麼是「窮人」,一般學者認為,所謂窮人就是比別人缺少某種財富就是窮人。齊美爾認為不能這么理解。他認為,「窮人」應該是被別人援助或者有權得到別人援助的人。也就是說,從相互關系角度看,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關系是援助與被援助之間的關系,這就減少了接受援助者的痛苦。
(2)一般社會學。即歷史社會學或者社會學史。也就是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因素。例如,貨幣從其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它作為交換的媒介,其重要性與日俱增。它構成了社會分化的原因與動力。從這個意義上看,他吸收了馬克思的觀點。
(3)哲學社會學。即研究帶有終極傾向性問題的社會學問題。
二、形式社會學
齊美爾對當代社會學的貢獻,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他關於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提出了形式社會學問題。
1、社會學應當以社會交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是因為:
第一,作為社會生活內容、各種動機和行為,如飢餓、愛、勞動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本身並不是社會的,只有把它們納入到社會交往關系中,才成為社會交往中的因素。
第二,社會交往的因素只有通過確定的交往形式,如合作、統治、競爭等,才能實現自身從個人的屬性轉變為社會屬性。
2、形式也是社會學關注的一個問題。
第一,在齊美爾看來,「形式」可以使我們具有某種客觀性內容。例如,它能夠使我們從一向被認為是主觀任意的、一次性的歷史事件中發現這種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同一性結構或者叫做客觀性結構。
例如,歷史上的君主,盡管個人遭遇、個人性格彼此各不相同,但是社會學家們能夠拋開歷史的特殊性,證明所有的君主活動都受到君主制度的限制。進一步,還可以發現,其實君主的活動也蘊涵著沖突與合作、統治與服從等社會結構。
第二,齊美爾認為,「形式」可以使世界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他認為,「形式」為多樣而散亂的客觀世界提供了同一性,因此,社會生活本身就是一門幾何學。叫做「社會幾何學」。齊美爾認為,社會幾何學有兩個主題:
一是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為此,他著重分析了2人或者3人群體的變化導致社會互動性質的變化。他認為,2人群體不存在獨立的社會結構。因為群體的存在依賴於雙方,任何一方的撤出都會導致群體的解體。在這樣的群體中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個性。但是,加入了第3個人以後,這個群體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因為,三人團體構成了一個最簡單的獨立結構,可以支配、約束其成員,追求並不屬於每個個體目的的超個體的力量與動機,從而出現許多新的社會角色和社會過程。例如,一個第三者可以充當這個群體內部糾紛發生的仲裁人、調解人;或者其他兩人爭斗時獲漁翁之利,獲慫恿另外兩人爭斗以獲得某種優勢等等。
二是距離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齊美爾指出,事物的價值是由它與行動者之間的距離所決定的。如果一個事物距離太近又容易得到,或者太遠而非常難以得到,那麼這個事物的價值就不是太高了。因此,最有價值的東西應該是那些有可能獲得但是必須付出最大努力的事物。例如,在《陌生人》一文中,齊美爾指出,陌生人就是距離我們不能太遠又不能太近的人。太近就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太遠不發生關系也談不上是陌生人。

6. 傳播學四大流派及其觀點

一、傳統學派

傳統學派,也被稱作經驗學派或管理學派,主要指的是從經驗事實出發來考察社會現象,並側重於開展傳播效果研究的學派,它是相對於善於以思辨性的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批判學派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經驗學派主要指的是以美國為主的主流傳播研究,被施拉姆譽為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韋爾、拉扎斯菲爾德、盧因、霍夫蘭則是經驗學派的典型代表。

經驗學派作為美國和西方的主流傳播研究範式,成果豐富,美國學者洛厄里和德弗勒總結了經驗學派的14個著名研究成果,成書為《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經驗學派的主要特徵在於經驗性的研究方法、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多元主義的社會觀。

(一)經驗性的研究方法

所謂經驗性的研究方法,是一種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對社會現象或社會行為進行實證考察的方法,這種方法論的前提在於研究者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承認規律的可驗證性、承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經驗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實證方法對規律的客觀性加以驗證,講求客觀性與邏輯性。

因此,經驗性的研究方法首要目標就是收集有關理論假設的無可爭議的科學數據和材料,實證過程要客觀與可重復,以便為其他學者提供驗證的手段,通過分析數據或材料得出的結論需經過公開學術討論,以便建構關於社會現象的一般理論。

經驗性的研究方法強調切實可靠的經驗材料或客觀數據,主張從環境或外部條件的變數出發來解釋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數據理性。但是經驗性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局限性。

首先,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具有無限的復雜性,尤其涉及主體的精神和理性活動時,經驗材料並不具有權威性;其次,目前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技術主要是問卷調查和控制實驗,調查問卷被認為僅具有概率意義上的科學性,而控制實驗也說明不了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再者,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主要是個人或小群體的經驗材料,在對社會微觀現象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會歷史和宏觀社會結構方面缺乏科學性;最後,雖然經驗性的研究方法強調客觀性,但純客觀只能是一種幻想。

(二)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

實用主義是西方廣為流傳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流派,它認為判斷事物或真理的標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引起的客觀行為,認為「真理就是為我所用」,強調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立足社會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正是這種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導致了經驗學派及其注重效果研究,諸如拉斯韋爾的宣傳研究、霍夫蘭的說服研究、拉扎斯菲爾德的應用社會研究局等,重點考察傳播對人的心理、態度、行為的影響,以及關注如何通過傳播來實現個人或群體的目標,上文中所提到的《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皆是如此。

(三)多元主義的社會觀

經驗學派,也被稱之為管理學派或行政學派,是由於他們所堅持的多元主義的社會觀,他們否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階級分配社會,反而認為其是一個由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社會。因此,傳播學的任務不是為了變革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是通過改進傳播機制來實現社會管理。

經驗學派的這種多元主義的意識形態,決定了其不會站在批判的立場去研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眾傳播,而是出於維護現存制度的目的,從「管理」的角度對其做些修復。正是由於這種多元的社會觀,收到了來自批判學派的諸多批評。

二、批判學派

批判學派,起源於歐洲,實際上是歐美等國堅持批判的觀點和方法的研究的總稱,是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的集合體,而不是特指某一學派,包括作為開端的法蘭克福學派、從宏觀角度切入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派、意識形態理論,以及從微觀視角切入的文化研究學派、結構主義符號學、女性主義、文化帝國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等。

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分歧一方面是在於研究方法上,批判學派反對實證主義的態度,但不反對實證主義的方法,反對將自然的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對人的傳播現象的研究上,承認傳播學研究的主體是有思想和主觀能動性的人,把傳播和傳媒置於歷史、社會、文化的背景下研究,著重考察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等宏觀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思辨色彩。

7. 齊美爾的主要理論

齊美爾用形式社會學考察社會群體與社會結構問題時,創立了小群體的形式研究。他認為二人群體沒有超個人的結構,而三人群體會發生較復雜的情況: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間人並利用他人的不和從中漁利;中間人還可以對其餘二人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他對三人群體的研究促進了社會學對群體和社會結構的網路分析。
齊美爾從社會交往的復雜性出發,反對社會只有協調沒有沖突的觀點。認為社會中有調和,也有沖突與斗爭;沖突並無損於社會協調,相反可以增進社會協調。他對統治與服從的論述,給L.A.科瑟爾以很大的啟迪,並成為沖突理論的直接理論來源。
齊美爾對文化社會學也有突出貢獻,他的學生G.盧卡奇曾認為《貨幣哲學》是一部傑出的文化社會學著作。齊美爾分析了以貨幣交換形式取代實物交換形式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認為貨幣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自身的理性化。貨幣使社會交往頻繁,使人類獲得了相當的獨立性和自由,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貨幣經濟的長足進展,也使人際關系愈來愈非人格化;文化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來愈淡漠、疏遠乃至異化,文明成為威脅人的力量。他還認識到,勞動分工的發展,勞動者與其生產品處於異化狀態,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因此他對人類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認為現代文明雖然解放了人,但社會的未來仍會把人禁錮在社會的功能之中,現實客觀世界的發展仍將以人的精神的衰退為其代價。
齊美爾社會學理論中的唯名論、形式主義,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思想和理解社會學思想的因素,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德國社會學家,其中包括M.韋伯、法蘭克福學派的M.霍克海默等人。同時,通過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的介紹,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也對美國社會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8. 齊美爾的學術研究

齊美爾的哲學觀屬於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隨著選擇性的創新,人的認識會不斷進步,個體將得到發展,但人不可通僅憑思考而對生活有全盤的認識。或這么說,人類不斷發展文明,意圖獲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反過頭來使自己偏離的原本道路。諸如貨幣產生,為了便利生活與交易而生,但最後衍生出來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現代生活,卻使傳統社會一去不返。這種論調類似韋伯在看資本主義與科層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9. 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

齊美爾 (1858~1918)
Simmel,Georg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 。1881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副教授、編制外教授。1914年轉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卒於1918年9月26日。齊美爾是19世紀末 、20世紀初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對社會是脫離個體心靈的精神產物的看法,認為社會不是個人的總和 ,而是由互動結合在一起的若干個人的總稱。他把社會學劃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他提出「理解」概念,認為研究者難免帶上主觀的價值取向,其知識也具有主觀的和相對的性質。他創立了小群體的形式研究。從社會交往的復雜性出發,提出沖突的存在和作用,對沖突理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還對文化社會學有突出貢獻。齊美爾的唯名論、形式主義、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思想和理解社會學思想,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德國社會學家,同時對美國社會學也產生很大的影響。著有《歷史哲學問題》、《道德科學引論:倫理學基本概念的批判》、《貨幣哲學》、《康德〈在柏林大學舉行的16次講演〉》、《宗教》、《社會學 :關於社會交往形式的探討》、《社會學的根本問題:個人與社會》。

10.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用一句話來概括:社會學就是研究人於社會的關系問題的一門科學。具體來說,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有很多方面,包括社會結構、文化、社會變遷、社會角色、社會問題、社會功能、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社會互動、社會群體、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控制等

其他答案,樓主也可看看,以作參考:
關於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
關於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眾說紛壇、爭論不休。國內外的社會學家曾經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定義。
(一)國外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

我國社會學家孫本文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介紹了九種國外社會學關於社會學的定義:

1、認為社會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美國的羅斯(Ross)
2、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形式的;德國的齊美爾(Simmel)
3、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組織的;美國的梅約(Mayo)和托馬斯(Thomas)
4、認為社會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美國的沃德(Ward)
5、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進步的;美國的卡維爾(Karvor)
6、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系的;美國的賴待(Wright)和哈特(Hart)
7、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互動過程的;美國的斯莫爾(Small)
8、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的; 俄國的索羅金(Sorokin)
9、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美國的帕克(Park)

(二)國內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

自社會學在我國高校得以恢復,學術界開始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自1979年以來,至今沒有間斷,社會學研究者們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1、認為社會學是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是以研究社會問題為中心的一個「科學群」。於光遠、袁輯輝、劉炳福
2、認為社會學是以整個社會作為其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結構、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生活現象及其規律性。杜任之
3、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發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里的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從中探求人們社會行為的規律。楊心恆
4、認為社會學以社會的構成、體統、變動以及有關人生的事物現象、問題與社會體統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丁克全
5、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所謂對象是確定的,是從變動著的社會整體出發來研究社會現象及其相互關系,著眼於整體綜合而立足於局部分析;社會學的對象又是不確定的,它的觸角深入社會現象的一切領域而對這些專門領域的研究已經形成諸專門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等或正在發展成為獨立學科,如人口學、勞動學等。葉小文
6、認為社會整體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對象。盧漢龍
7、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研究社會矛盾及其解決途徑的科學。田森
8、認為一定的社會關系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對社會關系的宏觀分析就構成宏觀社會學,對它的局部分折就構成微觀社會學,而對社會關系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構成了應用社會學,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分析和科學抽象構成了理論社會學。劉祖雲
9、認為普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整體的基本構成及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社會整體發展的規律。普通社會學也可以劃分為關於一切社會形態整體發展的一般規律、某種社會形態整體發展的特殊規律、某個特定社會整體發展的個別規律三個基本研究層次。陳烽
10、認為社會學的對象就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類型,就是一門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以及機制的綜合性的具體社會科學學科。鄭杭生
11、認為社會學是從變動的社會整體出發,以多種角度和多種層次綜合研究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為內容的社會整體的形式、模式、組成構成、運動和規律,及社會各方面(或各種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之間相互性的科學。雷洪和范洪
12、認為社會學的學科對象是制度的觀點。陳頤

社會學的獨特研究對象是什麼? 學術界各持己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側重以社會為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等,它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實證主義傳統;
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它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反實證主義傳統;

閱讀全文

與齊美爾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ar3程序錯誤解決方法 瀏覽:125
如何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 瀏覽:276
毒理動物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55
怎麼測出有距離的方法 瀏覽:1
傳送帶每米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710
天窗解決方法賓士 瀏覽:432
嬰兒車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64
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277
電腦qq視頻旋轉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5
性格不同半生矛盾的解決方法 瀏覽:378
解決商業倫理問題的方法 瀏覽:101
祛除臭蟲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480
ug80使用方法 瀏覽:509
足根痛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
小林退熱貼使用方法貼哪裡 瀏覽:913
小天鵝洗衣機70公斤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19
東莞治療痤瘡的方法 瀏覽:230
芥菜種植時間和方法 瀏覽:972
世界上最簡單的炒股方法 瀏覽:317
男士戴項鏈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