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復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初練者可以把啞鈴的重量調到8到12RM的程度,每組做8到12個左右。每組做完休息不超過一分鍾,每個動作做完休息不超過2分鍾。做下面運動前先熱身10分鍾,可以小跑。
胸部:啞鈴卧推 4組
啞鈴飛鳥 4組
俯卧撐 4組(數量20到30個)
肱二頭肌:啞鈴單臂彎舉 6組
彎舉 6組
腿部:深蹲 6組
箭步蹲 4組
提踵 6組
肱三頭肌:啞鈴俯身臂屈伸 4組
窄距俯卧撐4組
啞鈴頸後臂屈伸 4組
背部:寬、窄距引體向上 各4組(盡量做10個以上)
啞鈴劃船 4組
肩部:推舉 4組
前平舉 4組
側平舉 4組
腹肌:仰卧舉腿 4組
腹肌每組做到力竭或者15到25個。每組做完的休息時間為20秒到30秒。腹肌一周練3次左右。一天鍛煉胸肌、肱二頭肌,第二天鍛煉腿部、肱三頭肌,第三天鍛煉背部、肩部,第四天休息。練四天一個循環。
『貳』 怎樣提高肌肉耐力
兩種方法:
1、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
2、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選擇一種能讓大肌肉群或多個肌肉群參與的訓練方式,從而達到增強耐力的目的。 肌肉耐力的訓練方式多種多樣,而中低強度的負荷和高重復性的阻力訓練,是提高局部肌肉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1、負荷訓練量
有證據表明身體能承受的負荷是多維度的,可以採用多種訓練項目[。(如同心,偏心及等長收縮)
初級和中級訓練:應使用相對較輕的負荷在10至15次的范圍內重復。高級訓練:在一個周期性、漸進式的計劃中,每次訓練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負荷策略,每組重復10到25次或更多,從而提高總的訓練負荷量。
2、休息時間
肌肉耐力訓練應該使用短間歇。 例如,對於高組次訓練組(15-20次或更多)休息1-2分鍾,對於普通組次訓練組(10-15次)休息不超過1分鍾。 反復的訓練有助於增強局部肌肉耐力,最後請記住肌肉休息時間應該是用在你換動作的時間上。
3、頻率
肌肉耐力訓練的頻率與增肌訓練的頻率是相似的。
新手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全身性訓練,則每周訓練2-3天中級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按上下半身分開訓練,則每周訓練4天。高級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按肌肉群分開訓練,則每周用4-6天的高頻率訓練。
(2)肌力增強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運動後的恢復
1、放鬆活動
做整理放鬆活動,可以使人體更好地由緊張的身體活動過渡到安靜狀態。就像汽車要停車必須經過減速過程一樣。人體劇烈運動時,肌肉緊張、缺氧、血壓高、心跳快等,若不進行放鬆,可能造成靜脈血(下肢的)迴流受阻,腦部貧血、缺氧等,產生「重力休克」。
因此,整理放鬆活動不是可有可無的。整理活動主要包括一些深呼吸運動和緩和身體及鬆弛肌肉的活動,讓身體逐步過渡到安靜狀態。
2、加強營養補充
人體參加運動後必須要通過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來補充所消耗的能量,這是幫助身體恢復,使運動奏效的重要途徑。要根據不同性質的身體練習補充不同的食物,如耐力性練習後要注意糖的補充;力量性練習後注意蛋白質的補充等。一般來講還要注意無機鹽和維生素B1、C等的補充,有利於調節體內代謝過程恢復與平衡。
『叄』 發展肌肉力量的鍛煉方法
最佳的力量訓練計劃是不存在的。在專家們中達成一致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里我們將重點討論發展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及在發展力量素質中的作用。
(一)靜力性力量訓練(等長練習)
靜力性力量訓練,如前所述,是肌肉收縮時長度不變而張力增加,對不動的阻力產生最大的力量的練習。與動力練習相比,靜力練習能更有效的提高肌肉的張力,在相對不疲勞的情況下提高肌肉力量。靜力性力量訓練時,肌肉達最大用力後,應保持ro秒左右,每天重復5一10次。靜力性力量訓練對穩定關節,預防運動損傷,有獨到的作用。靜力性力量訓練雖然能增加肌肉力量,但其不利之處是力量增加只是針對某一特定的關節角度起作用,而其它角度因為不參與運動,其力量會急劇下降。
等長練習的另一個缺點是容易產生血壓的急劇升高。這對有心血管疾患的運動員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可能導致致命的心血管意外。這是因為憋氣使胸內壓升高所致為避免或將其降到最低,建議在最大靜力收縮時,呼吸以防止壓力升高。
(二)動力性力量練習
動力性力量練習時肌肉長度縮短,克服阻力完成動作,肌肉向心收縮。
一般認為:次練習中,所選擇的重量,應該能夠使三組訓練的每一組的最大重復次數(RM)達到6一8次,每組之間休息60一90秒。這樣的負荷可有效的使肌肉增粗,並使肌肉力量和肌肉的收縮速度得到發展。
增加重量的先決條件是每組的重復次數至少能達到8次或8次以上。在肌肉適應後,每次增加現有重量的10%,加重後重復次數應該仍然能夠達到6一8次。對每塊或每組肌肉應該持續隔天練1次。這樣每周至少練習3次,但最多不得超過4次。每天都進行力量練習是很常見的;但他們連續兩天內的練習內容(肌群)是不同的。例如,星期一、三、五練上肢肌肉,星期二、四、六練下肢肌肉。
這一負荷適用於力量項目運動員,百米跑和跳躍運動員發展力量。最大重復次數(RM)10一15次的練習,肌肉的增大不明顯,但能有效提高肌肉力量、速度和耐力。這一負荷適用於400米、800米運動員發展力量採用RM為30次的練習,有利於發展肌肉耐力,適用於中長跑運動員進行力量練習。
『肆』 想快速有效的增強肌肉力量,什麼訓練最好
想快速有效的增強肌肉力量,那麼俯卧撐這項運動絕對是最好的選擇,能夠讓肌肉得到更好的鍛煉,看上去也會非常的緊致結實。
『伍』 三級肌力的鍛煉方法
三級肌力的鍛煉方法為:動靜結合的彎舉(發殿肱二頭肌)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後固定肘關節使上臂和前臂的夾角成90度,堅持6-8秒,做2-4組。
比較進階的健身訓練技巧,而且相當易學,能有效增加原本的健身難度。舉個例子假設原本可以用225磅來進行最多10RM(10次)的卧推訓練,完成這一組訓練之後就立即減少35-45磅,再進行下一組訓練,這組直接做到力竭為止。
組與組之間減少重量的時間盡量縮短,兩組之間重量可以減少約20%-30%,若想更進一步增強訓練強度,在每個動作訓練里可進行2-3次的重量遞減組練習。
(5)肌力增強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肌力的鍛煉方法介紹如下:
進階的健身訓練方法,可使訓練達到更深層的肌肉刺激。進行一組訓練直至力竭,縮短休息至10-15秒,接著再立即進行下一組訓練直到力竭,每組重復2-3次。
休息暫停訓練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完成比以往更多次數的訓練,並讓肌肉增強更多的刺激度,無論力量或肌肉量都能獲得大幅度增長。使用休息暫停訓練法時,最好能採用機械式器材來做訓練,原因在於機械式器材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較高。
『陸』 怎樣增強肌肉耐力
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包括兩個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耐力的提高不僅取決於人的發育成熟,也和負荷要求有關。合乎規律的耐力性負荷訓練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統以及物質代謝調節出現適應現象。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提高肌肉力量鍛煉效果有幾個因素?
答:眾所周知肌肉力量的增長依賴於一定負荷的科學訓練。運動負荷合理程度直接影響鍛煉效果。影響負荷的因素主要有五個。
1)強度:即負重抗阻的大小,一般講,用極限負荷85%以上的重量為大強度,60--80%為中等強度,50%以下為小強度,通常以竭盡全力只能做1-3次的重量為大強度,6--12次為中強度,15次以上為小強度。
2)組數:使用器械的回數:一般4組以下為少組數,4-8組為中組數,8組以上為多組數。
3)次數:一組中的動作重復的次數,通常以1-5次為少數次數;6-12次為中次數;15次以上為多次數。
4)密度:指每組之間休息時間的長短。間歇時間達2-3分鍾為小密度;1-1.5分鍾為中密度;每組間歇30秒以內為大密度.
5)動作速度:指動作快慢,據研究,快速對發展爆發力有利,混合速度對增長力量有利,而慢速和中速則對發展肌肉有利。要根據鍛煉的目的任務不同進行負荷因素調節,發展爆發力,增加肌肉體積,或增長肌肉耐力削減脂肪,其練習中因素也不同。
『柒』 肌力訓練的基本方法
1.等張收縮:肌肉產生收縮時張力不變,是一種主動運動法,可增加肌肉的耐力。常用直接或間接舉重物練習的方法,如啞鈴、沙袋、杠鈴等,對損傷早期和石膏固定的肢體禁用此法。
2.等長收縮:訓練時用近於全力使肌肉產生收縮而長度不變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持續5~10秒。適用於關節不能或不宜活動時的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主要包括五種:第一、徒手抗阻訓練,就是通過治療師施加一定的阻力以後進行了肌力訓練;第二、器械的抗阻訓練,器械抗阻訓練大家都會很熟悉,比如在健身房都會進行一個啞鈴、沙袋等負重的訓練;第三、等長肌力訓練,等長肌力訓練就是肌肉的長度不發生改變,但是肌肉的力量發生改變,這種訓練方式是經常是姿勢控制的訓練方式;第四、等張肌力訓練。
(1)肌力鍛煉的主要目標在於改善體型,增強體質,需要較長時期鍛煉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切忌「急功近利」。當鍛煉一段時間後效果不大時,不要灰心,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效果。
(2)科學地確定鍛煉的負荷。生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負重練習為本人最大負荷的30% ~60% ,重復次數較多時,肌纖維變粗大的效果才較好。因此,開始宜以30% 負荷練起,待機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直至最大負荷的50%.
(3)安排好鍛煉時間及間隔。發達肌肉的鍛煉並不一定要每天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隔天鍛煉效果更好。
(4)局部鍛煉與全身鍛煉相結合,力量鍛煉與耐力鍛煉相配合,使全身各部肌肉都得到鍛煉,這樣效果會更好。對於中年機關幹部來說,不僅要鍛煉腹肌,而且黨政軍應對腿部、背部肌肉及斜方肌進行重點鍛煉。這骨個部位的肌肉得到增強,有助於改善體型、減少脂肪蓄積。
(5)注意飲食營養、休息及睡眠充足。
『捌』 怎麼鍛煉肌肉耐力四大鍛煉方法幫助增強肌肉耐力
小腿肌肉是人體力量最強大的肌肉,人們站立、行走和奔跑都離不開它。因此,小腿肌肉的鍛煉就顯得十分重要。以下的四個方法可以幫助男性鍛煉小腿肌肉,增強肌肉耐力。1、 站姿提踵鍛煉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飢)的首選動作之一,初級和中高水平者都適用。動作要領:站在斜蹲機上(為了安全,在斜蹲機的踏腳板上可放置兩塊重量疊的杠鈴片,約10厘米厚),兩腳前掌踏在鈴片上,腳跟懸空,肩頂托墊,腿伸直,腳跟盡量下垂,使小腿肌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膝關節保持微屈(目的是使重量集中在小腿上)。然後,以小腿肌的收縮力提起腳跟至最高位,使腓腸肌處於「頂峰收縮」狀態,稍停片刻。再以小腿肌的張緊力控制住,緩慢下降還原。2、坐姿提踵主要是鍛煉小腿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外側,是中高級水平者的最佳選擇。動作要領:坐在提踵機上,前腳掌踏墊板,膝蓋頂牢重物,腳跟懸空下垂。小腿肌用力向上提踵至小腿肌「頂峰收縮」位,稍停片刻,控制性還原,在動作過程中腳跟始終要垂直上下,以確保小腿肌受力集中。為保證動作質量,提踵時軀干不宜後仰借力。
3、反提踵主要鍛煉小腿前部肌肉。訓練達到中高級水平後,要想使小腿顯得比較粗壯,反提踵練習則是必不可少的。動作要領:坐在坐式或站立式提踵機上,腳跟踏板、膝蓋頂牢重物,前腳掌盡量下放(伸展)。抬起腳趾(踝關節收縮),使小腿前部肌肉達到頂峰狀態狀態,稍停,控制性還原。注意,足背屈伸時,軀干勿後仰借力。4、站立單腿提踵主要是分離小腿肌,突顯肌肉線條。它既能使小腿漂亮有型,又不致太粗壯。此外,單腿提踵還能使較細的小腿增加圍度,使兩腿均衡發展。小腿肌群除上述動作外,騎人提踵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它是發展小腿三頭肌厚度的最佳動作。此外,練習者可根據需要,選擇2—3個動作,每個動作做5—6組,用漸增負重開始,以遞減重量結束。這樣能在保證動作規范的前提下,既做到極限次數,又使肌肉完全疲勞,達到促進肌肉生長的目的。
1. 大重量、低次數: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復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增粗,發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長不明顯;10-15RM的負荷訓練肌纖維增粗不明顯,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長進;30RM的負荷訓練肌肉內毛細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顯。可見,5-10RM的負荷重量適用於增大肌肉體積的健美訓練。 2. 多組數:什麼時候想起來要鍛煉了,就做上2~3組,這其實是浪費時間,根本不能長肌肉。必須專門抽出60~90分鍾的時間集中鍛煉某個部位,每個動作都做8~10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時肌肉需要的恢復時間越長。一直做到肌肉飽和為止,「飽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適度的標準是:酸、脹、發麻、堅實、飽滿、擴張,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顯粗壯等。 3. 長位移:不管是劃船、卧推、推舉、彎舉,都要首先把啞鈴放得盡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舉得盡量高。這一條與「持續緊張」有時會矛盾,解決方法是快速地通過「鎖定」狀態。不過,我並不否認大重量的半程運動的作用。
『玖』 最有效的增加肌肉的方法是什麼
最有效的增加肌肉的方法是:
『拾』 怎樣鍛煉才能提高肌肉的力量
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原則
(1)漸增阻力原則
漸增阻力原則是指在力量練習過程中,要逐漸增加運動負荷。隨著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增長,原來採用的重量、組數和重復次數以及間歇時間等這些構成運動負荷的因素都需要逐漸進行調整。當肌肉對某一運動負荷從不適應到完全適應之後,原來的超負荷變成了非超負荷或低負荷,此時如果不增加負荷,則力量、耐力就不能增長。例如:要增加局部肌肉的耐久力,就要逐步減少組與組之間的間歇時間或增加訓練組數和訓練次數。運動負荷要由小到大,動作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一切都要逐漸增長。
(3)經常性原則
「持之以恆」、「貴在堅持」,增加肌肉的力量與耐力,要通過長期的、系統的訓練。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每隔72~96h(3~4天)不進行適當的超負荷練習,肌肉就會變弱變小。停止練習30周後原增長水平完全消退。每周一次力量練習只能保持原有水平,每周兩次練習可以增加力量,每周進行3~4次練習可以明顯增加肌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