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電子版第一章

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電子版第一章

發布時間:2022-05-23 01:40:21

A. 外語教學法有哪些 外語教學法

1、 交際法:是根據意念項目和交際功能發展學生交際能力的系統教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言語進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考慮到進行相互交流的人們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所涉及的題目和情景,從而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
2、 游戲教學法:用游戲形式復習單詞、句型,練習新語言點,使學生寓學於樂,在活潑、輕忪、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獲得英語知識與技能。游戲要求簡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關。
3、 情景教學法:情景是教師創設或模擬的生活場景,應具有真實、生動、實用的特點,便於學生將所學語言材料進行綜合、創造性地進行表達交流。這種練習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際功能,而且能變單調、機械的句型操練為活潑、生動的交際性練習。
4、 動作教學法: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用具體形象的手勢、動作來輔助英語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5、 活動教學法:就是按照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來設計、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學生積極參與自由操作、觀察思考。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答案,發掘學生潛能。
6、 三位一體教學法:是根據字母、音素、音標三者的內在聯系業務和交叉關系將三者融為一體進行教學的方法。
7、 自然法:這種方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對已學知識的熟練程度來參加活動。

B. 誰知道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學法教材尤其是關於教你如何上課的那種教材。

有本書叫《英語教學法》,可以參考下。

上網買比較方便,

《英語教學法基礎(修訂本)/基礎英語教材系列》

作 者: 何廣鏗 編著
出 版 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8-1
字 數: 230000
頁 數: 264

本書由八章組成。第1章為導言篇,解釋語言的定義,英語教與學的含義,英語教與學的環境並論述英語教學法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與其他一些相關學科的關系。第2章為歷史篇,描述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發展簡史,其中包括中國外語教學法簡史。第3章不流派篇,介紹各種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特點。第4章為理論篇,介紹有關語言教學的關系。第5章為學習篇,介紹從70年代發展起來的對學習、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研究的成果。第6章為研究篇,介紹英語教學法的研究方法,重點介紹實驗法。第7章為測試篇,介紹英語測試的命題原則和方法。第8章為操作篇,論述筆者提出的英語教學中應遵循的四項原則。

2/. 《英語教學法(英文版)》
作 者: 張慶宗 主編
出 版 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字 數: 223000
頁 數: 307

目錄
Chapter one Learning
Ⅰ.Learning
Ⅱ.Learning theories
Chapter two Language Learning
Ⅰ.Behavior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Ⅱ.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theor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Ⅲ.Humanistic and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Ⅳ.Theories and model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apter three Classroom Processes
Ⅰ.Teacher's decision-making
Ⅱ.Classroom management
Ⅲ.Teacher's expectations
Chapter Four Teaching Receptive Skills
Ⅰ.Introction
Ⅱ.Teaching Listening
Ⅲ.Teaching Reading
Ⅳ.Testing receptive
Chapter Five Teaching Proctive Skills
Ⅰ.Inotroction
Ⅱ.Teaching Speaking
Ⅲ.Teaching Writing
Ⅳ.Testing Proctive Skills
Chapter Six Teaching Language Systems
Ⅰ.Introction
Ⅱ.Teaching Pronunciation
Ⅲ.Teaching Vocabulary
Ⅳ.Teaching Grammar
Chapter Seven Material Evaluation
Ⅰ.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Ⅱ.Material evaluation
Ⅲ.Approaches to material evaluation
Chapter Eight Use of Materials
Ⅰ.Roles of materials
Ⅱ.From use to adaptation
Ⅲ.The use of ne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erials
Chapter Nine Material Development
Ⅰ.Techers as material developers
……
Chapter Ten ELT in China and New Curriculum
Reference

這本適合英語實力強的人。

C. 敘述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
1.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閱讀法 2.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然法 3.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覺實踐法 4.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視聽法 5.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全身反應法 6.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直接法 7.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語法-翻譯法 8.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聽說法 9.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社團語言學習法 10.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11.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暗示法(Suggestopedia) 12. 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及其特點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閱讀法(Reading Method) 閱讀法是本世紀初魏斯特(Michael West)在進行英語教學試驗中新創造的一種教學法。魏斯特認為,學會用外語閱讀比較容易,學生在開口說話前,先學習一定數量的材料,有—定語感,可以減少說話時犯錯誤的可能性,從而更快地學會外語。因此,他主張,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首先是培養學生的直接閱讀能力(即不通過翻譯而直接理解)。魏斯特編寫的《新方法讀本》(New Method Readers)(共10冊)是供初學者使用的基本教材,最低限度的詞彙量是3500個,其編寫原則如下:1.從一開始就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能看到自己的成績。2.通過課文學習生詞。3.詞彙越少,它的使用范圍就應當越大。4.讀本內容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魏斯特編的課本都以故事為中心,生動有趣;每50個熟詞中才出現1個生詞;1個生詞在新課文中至少要出現2次,以後逐漸減少出現率。他把閱讀分為精讀與泛讀兩種,並規定前者每分鍾400個詞,後者每分鍾1200個詞(最高標准)。為了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除教科書外,各冊都配有閱讀的副本,其分量超過教科書數倍,不包括生詞。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 這里說的自然法不是指19世紀出現的自然法,那時的自然法是直接法的前身,與語法-翻譯法相對立,強調口語教學。這里的自然法是指70年代後期在美國出現的自然法。代表人物是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她的同事泰勒爾(Tracy Terrel)。自然法的教學目標是個人的交際技能,也就是日常會話能力。它的最主要的特點是:1.語言學習始於理解性的輸入,主張推遲口頭表達,直到言語「出現」(speech「emerges」)。2.一般不糾正學生的錯誤。自然法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表達前階段(The PreProction Stase)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聽力力理解技能,不急於進行口頭表達,所以也稱為「沉默階段」。2.早期表達階段(The Early Proction Stage) 這是學生在學習中處於「掙扎」的狀態,經常出錯。教師此時應把注意力放在意義上,而不是形式上,所以一般不糾錯,除非錯誤重大,完全阻礙意義的傳遞。3.最後階段(The Last Stage) 這是擴展的表達階段,表達擴展到較長的話語,使用的方式是較復雜的游戲、角色扮演、開放式的對話、討論和擴展性的小組活動。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表達的流利程度,所以一般也不糾錯。自然法的指導思想是克拉申的語言習得理論。這種理論重視自然的交際,強調非正式的習得,而不注重形式語法的分析。跟全身反應法一樣,自然法強調先充分理解後再表達,不強迫學生表達,這對外語教學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自然法提出,到學生的言語「出現」時再表達,那麼,什麼時候才「出現」呢?如果永遠不「出現」,該怎麼辦?另外,不糾正學生的錯誤,也有一定的問題。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覺實踐法 前蘇聯在30年代採用自覺對比法,這種教學法比較接近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相對立,偏重語言知識,過多地使用翻譯和對比,忽視外語實踐能力,特別是口語能力的培養。60年代進行外語教學改革,創立自覺實踐法。它的創始人是著名心理學家別良耶夫(ь.в.ьеляев)。自覺實踐法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它的教學原則如下:1.自覺性原則理論指導實踐,用必要的語法知識指導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習過程是言語-語言-言語,即首先讓學生感受外語,積累感性材料,然後經過語言知識的學習上升為理性認識,再到言語實踐中進一步發展言語能力。這是前蘇聯外語教學的一貫傳統。2.實踐性原則強調自覺實踐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和記憶。要求80%的時間用於言語實踐,20%的時間用於語言理論講解。教學活動交際化,選用有交際價值的材料,用情景法組織言語實踐。3.積極性原則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於積極狀態。貫徹這條原則有三條途徑:(1)運用和發展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分析、概括;提倡猜測和記憶性分析;直覺模仿與自覺模仿並重。(2)實踐形式多樣化:提倡在新的語言情境中創造性地運用已學過的材料;加強成對的和小組的活動;練習多樣化,不同的教學要求和目的使用不同的練習方式。(3)培養學生獨立作業的能力:訓練學生使用教科書、參考書,教學生作筆記、擬提綱、作簡介或摘要等。4.綜合性原則聽、說、讀、寫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聽、說過的東西要用讀、寫來鞏固,聽、讀過的東西要用說、寫來表達;聽覺、視覺和運動覺綜合運用。成年人學習外語,不宜硬把聽說與讀寫分開。一般說來,初級階段,可以側重口語教學;但聽說領先應有讀寫跟上。聽覺應當依靠視覺、運動覺來鞏固,因為聽覺感受的材料容易忘記。5.考慮學生本族語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外語,使用大量的外語練習,充分利用視聽設備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和運動覺等,使學生在大腦皮層上建立牢固的外語動力定型,獲得外語語感,並使外語同思維建立直接聯系。翻譯和對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也可以使用,但要有一定的限度。從本族語到外語的翻譯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練習形式,但其數量要有所控制,沒有必要在每種場合都指出兩種語言的區別,只有在必要時才進行對比。總之,以外語為主,有限度地使用本族語。自覺實踐法進入70年代,較快地吸收了功能法的長處,把原來的實踐性原則發展為交際性原則,認為實踐性原則只強調一般的言語實踐,而交際性原則把外語看成是交際工具。交際不僅是教學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教學的主要目的。70年代的自覺實踐法與60年代的自覺實踐法區別的主要標志就在於這一根本原則。外語教學法流派:視聽法(Audio—Visual Method) 視聽法在本世紀50年代產生於法國,它最早叫整體結構法,又叫聖克盧教學法(因此法產生於法國聖克盧高等師范學院的「全世界推廣法語研究所」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古根漢(G.Gou-genhein)和南斯拉夫的彼塔爾•吉布里納。視聽法的教學目標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日常口語,如《基礎法語》;第二階段:就一般性非專業化話題而進行的連貫談話;第三階段:就有關專業化的話題而進行的連貫談話。視聽法的主要特點如下:1.利用教學電影和錄音展示語言項目,向學生提供有意義的話語和語境。2.在母語與外語對比的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3.課堂上一般不使用學生的母語。4.聽說先於讀寫。5.用操練的方法學習基本語法和詞彙。視聽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法,至今應用廣泛。我們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部和北京師范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正在試驗的視聽說課,較多地吸取了視聽法的長處,同時,在理論與實踐上又有所發展。 外語教學法流派:全身反應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 全身反應法產生於60年代初期的美國,盛行於70年代,創始人是心理學教授阿舍爾(James T.Asher)。這種教學法是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的方法,主要用於美國移民兒童的英語教育。全身反應法的主要教學原則如下:1.理解口語的能力要在說話之前發展 只有進行充分的理解性的聽,才能自然地轉移到說。同時進行聽和說兩種技能的訓練,只會給學生造成壓力,因為缺乏理解的聽,學生沒有做好說話的准備,很容易說錯。2.理解的能力要通過全身動作來發展 大量研究證明,指令是基本的交際,第二語言的大多數語法結構和數以百計的詞彙項目,都可以通過教師熟練的指令來教授。全身動作是發展理解能力的關鍵,沒有全身動作,一個新的語言現象即使重復多次,也依然是一連串噪音。3.不可強迫學生說話 學生聽到理解所學的大量接受性詞彙,將外語在認知結構中內化,就產生了一個說話的待發點。這時,學生就有說話的要求,自然而然地開始說話。據研究,學生要聽幾十次才能發一個音。如果給學生以壓力,強迫學生說話,就會引起其大腦對外來信息的抵制。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是在19世紀後半葉作為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在西歐出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貝力茲(M.D.Berlitz)、艾蓋爾特(B.Eggert)和帕默(H.E.Palmer)。直接法還有別的名稱,如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口語法、妥協法、綜合直接法、折衷直接法、循序漸進直接法等,雖各有差異,但同屬一類。所謂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語教外語,不用學生的母語,不用翻譯,也不注重形式語法。它的教學目標不是規范的書面語,而是外語口語。直接法的主要教學原則和特點如下:1.直接聯系的原則:直接法中最基本的東西是建立語言與外界經驗相聯系。也就是說,在外語教學中,使每一個詞語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義直接聯系,不經過母語翻譯。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盡快丟掉「心譯」這條拐棍直接用外語思維。2.以口語為基礎的原則,口語教學是入門階段的主要手段和目的。3.句本位原則:教外語從句子入手,以句子為單位,整句進,整句出。這樣,既學到了單詞,又學到了語法。從句子入手並不意味著忽視單詞和語音教學,直接法十分重視句子中的單詞和語音教學。4.以模仿為主的原則:通過各種模仿手段重復所學的句子,養成習慣,達到自動化地步。除了以上四條主要原則外,直接法還有其他一些教學原則,如精選語言材料的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趣味性等。外語教學法流派: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語法-翻譯法是最古老的外語教學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盛行於18世紀末,代表人物是奧倫多夫(H.G.Ollendoff)。古老的翻譯法、語法法和詞彙-翻譯法都屬於同一類方法。它最初用來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這類死的語言,後來用來學習現代外語(本世紀初,這種教學法在許多國家的外語教學中佔主導地位。我國解放初期的外語級學,特別是俄語教學,大都採用這種方法。語法-翻譯法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l.教授語法學家所確定的所謂「規范」的語言,所使用的語言材料多以古老和過時的例句為主。2.注重書面語,不注重口語。3.語法的講解不僅注重規則的東西,而且十分注重不規則的東西。4.課堂教學使用本族語。5.教學方法以翻譯為主,通過大量筆頭翻譯和寫作練習來檢驗語法規則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一般是:先教字母的發音和書寫,然後系統地教語法,最後閱讀原文。語法課的安排順序如下:1.先講詞法,後講語法。2.用演繹法講授語法規則,即先講語法規則,後舉例句。並翻譯成本族語。3.用本族語和外語互譯的方法鞏固所學的語法規則。課文教學的一般步驟是:1.用本族語介紹課文內容。2.逐字逐句翻譯。3.朗讀課文。4.用互譯的方法鞏固課文。外語教學法流派: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法產生於40年代美國,當時叫做陸軍法或口語法,到了50年代,發展為聽說法,又稱結構法,在美國外語教學中占支配地位。代表人物有埃比、里弗斯等。聽說法吸取了直接法重口語的特點,教學目標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但重點放在發展聽、說技能上。聽說法有下列特點:1.新課內容以對話形式展示。2.用模仿、重復和記憶的方式學習,以便養成習慣。3.用對比的方式安排語言結構順序,教完一項再教另一項。4.對句型結構進行反復操練。5.很少或根本沒有語法解釋,語法教學靠歸納性類推,而不是靠演繹性解釋。6.詞彙嚴格控制,而且通過上下文學習。7.大量使用錄音、語言實驗室和視聽設備。8.重視語音教學。9.允許教師使用極少量的學生母語。10.正確答案立即予以強化。11.盡力防止學生出現錯誤。12.有隻顧語言形式操練而忽視內容的傾向。13.先聽、說,後讀、寫。 外語教學法流派:社團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社團語言學習法又稱咨詢法(Counseling Learning),產生於60年代初期的美國,是由古蘭(Charles Curran)創立的。這種教學法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外語口語。它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教服從學。教師是顧問,是輔助者,學生是「病人」。教師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依靠學生的母語,逐漸由學生的母語過渡到外語。這種教學法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學生用母語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學生坐成一個圓圈,教師在圈外。學生可以是零起點的外語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想對小組或某個學生說幾句話,他就用母語說,顧問就把他的話翻譯成外語,然後讓學生重復這句外語。接著,別的學生就用母語回答,顧問再翻譯,學生重復。這樣,會話就會繼續下去。如有可能,可以把會話錄下來,引導學生歸納出一些有關新語言的信息。如果學生願意,顧問可以給更多的指導,解釋一些語言規則。在開始階段,「病人」中會出現迷惑不解、混淆的情況,但是在顧問的幫助下,會慢慢好起來,開始用外語說一個詞、一個短語,不用翻譯。這是「病人」由完全依賴顧問到獨立學習的第一個標志。隨著「病人」對外語的逐漸熟悉,直接用外語交際就會發生,顧問的指導就會減少。數月之後,「病人」就會用外語進行流利的交際。從完全依賴顧問到完全獨立,其間分以下五個階段:1.完全依賴顧問;2.會說一些外語詞和短語;3.逐漸獨立,但還有一些錯誤需要顧問糾正;4.只需要顧問解釋一些成語、具有特殊意義的固定表達法和語法;5.獨立、自由地交際。顧問雖出場,但保持沉默。社團語言學習法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學。外語教學法流派: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認知法又稱認知-符號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產生於6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卡魯爾、布魯納。認知法反對聽說法的「結構模式」論和過分依賴機械性的重復操練,主張在外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智力,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和創造性的運用,它的教學目標是全面地掌握語言,不完全側重聽說。它批評聽說法的缺點,為語法-翻譯法和直接法正名,因而被稱為「改進了的現代語法-翻譯法」(Hester,1970)或「改進了的現代直接法」(Diller,1971)。認知法的教學原則如下:1.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所謂語言能力就是內化了的語言知識體系。它主張通過有意識、有組織的練習獲得正確使用語言的能力。2.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毅力,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3.提倡演繹法的教學原則,強調學生理解和掌握規則,啟發學生發現語言規則。講解約占教學活動的1/5。反對機械模仿,提倡有意義的練習。4.主張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全面發展。在教學中,語音與文字結合,口筆語相互促進。各種感覺器官同時綜合運用,以求收到最佳效果。語音教學應適可而止,因為成年人學習純正地道的語音不容易。重視閱讀和詞彙量的擴大。5.適當地使用學生的本族語。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確定難點和重點,用學生的本族語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語言現象,以便於理解。在初級階段,學生的本族語使用得多一些,允許必要的適當的翻譯。6.學生出現錯誤不可避免,教師要正確對待,分析出現的各種錯誤,影響交際的錯誤要加以糾正,但其他一般性錯誤不宜進行過多的糾正,更不要指責學生。過多的糾正或指責容易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產生怕出錯的心理,甚至失去學習的信心。認知法認為,成千人學習外語與幼兒學習母語相比,有不同的特點:1.缺乏幼兒學習母語的語言環境,是在人為的語言環境(教室)中學習的;2.學生是在掌握了母語的基礎上學習外語的;3.學習是自覺的、有意識、有組織的。根據這些特點,把外語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語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語言能力(competence)、語言運用(performance)。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暗示法(Suggestopedia) 暗示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羅札諾夫(G.Lozanov)於60年代中期創立的。暗示法主張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人的潛力,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以便有效地完成學習伍務。暗示法由此而得名。另外,暗示法採用加速的方法進行外語教學,所以,它又稱為暗示速成教學法(Suggestive-Ace1eratively Learning and Teachinhg,簡稱SALT)。暗示法的主要教學原則如下:1.語言材料的大量輸入 暗示教學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語言材料量比常規的外語教學法所規定的量要多好幾倍。據試驗,120個學時可學2000個詞。2.有意識和無意識相統一 外語學習過程是大腦思維活動和情感同時作用的過程。腦子的左半球主管語言和邏輯思維,右半球主管非語言和形象思維。如果在學習外語時,採取措施,使兩個半球同時發揮作用,就比用一個左半球好。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聯系越緊密,效果就越好。暗示法的創新之處就在於,它集中無意中得到的信號去達到一個有意義的目的。3.創造心情舒暢的氣氛 外語學習環境幽雅。舒適的軟椅排成半圓形,光線柔和,有音樂伴奏。語言材料的輸入採用戲劇、詩歌等方式,並伴隨著豐富的表情和手勢。在這種和諧的環境里,學生的緊張心理消除了,心情舒暢,充滿樂趣,善於想像。這種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超級記憶能力,加速記憶效能,提高學習效果。4.藉助母語翻譯和對比 在學習過程中藉助母語翻譯,並對比兩種語言的異同,開發學生的智力。5.建立高度的自信心 鼓勵大膽說外語,盡量少糾錯,避免造成緊張氣氛。6.創造自然的情境 暗示法在學習過程中創造了十幾個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語言材料應用到交際情境中去。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及其特點一、翻譯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譯法也叫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閱讀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翻譯法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模仿範文進行寫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點是:教師用母語授課,授課重點是講解與分析句子成分和語音、詞彙變化與語法規則。 翻譯法歷史悠久,其優點是: 1. 學生語法概念清晰; 2. 閱讀能力較強,尤其是遇到長而難的句子時通過分析句子結構便能理解意思; 3. 有助於培養翻譯能力和寫作能力。 翻譯法的缺點是: 1. 忽視口語教學,學生的語音語調差,不利於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容易失去興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語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針對翻譯法不能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缺點,直接法於19世紀末在歐洲產生。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其主要特點是: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廣,其優點是: 1. 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培養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2. 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注重語言實踐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 3. 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缺點是: 1. 排斥母語,使學生對一些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 2. 沒有明晰的語法解釋,導致學生說出的話語法錯誤較多。 三、聽說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法於20世紀40至60年代盛行於美國。二戰爆發後,美國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國作戰,士兵們需要掌握所去國家的語言,政府臨時抽調外語教學法和語言學專家以及有經驗的外語教師,成立了外語訓練中心,研究外語速成教學方法,以六至八個月為一期,培訓士兵,其訓練方法就是聽和說,聽說法就這樣產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許多優點,又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認為外語學習是習慣的形成,採取模仿、機械練習和記憶的方法強化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練,不考慮意思和語境。 其優點是: 1. 培養學生敢於大膽主動地使用所學語言進行交談,口語能力較強; 2. 句型操練對初學者幫助很大,語言規范; 其缺點是: 1. 大量的模仿和機械操練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 脫離語言內容和語境的句型操練不利於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 3. 放鬆讀寫訓練,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實踐能力。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視聽法。針對聽說法脫離語境,孤立地練習句型,影響培養學生有效使用語言能力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在法國產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聽說法的許多優點。充分利用幻燈機、錄音機、投影機、電影和錄象等視聽教具,讓學生邊看邊聽邊說,身臨其境地學習外語,把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聲音自然地聯系起來,強調通過情景操練句型,在教學中只允許使用目的語。 其優點是: 1. 情境的創設能夠加速外語與事物的聯系,有助於理解所學語言; 2. 重視整體結構的對話教學,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學的語言自然,表達准確。 其缺點是: 1. 完全排除母語,不利於對語言材料的徹底理解; 2. 過分強調整體結構感知,使學生對語言項目缺乏清楚的認識。 五、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十年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國際間的交往和競爭都需要高級外語人材,聽說法已不能滿足這種新的發展形式,認知法便在美國誕生了。認知法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認知法提出:任何語言里的句子都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學到每一個句子,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卻能聽懂和應用從未學過或見過的句子,這就是智力或語法在起作用。在教學中強調發揮智力的作用,讓學生理解所學的材料,掌握語言的運用規律,強調有意義的操練活動。 其優點是: 1.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 在理解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操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言使用的准確性和得體性。 其缺點是: 1. 對語音語調要求不嚴格; 2. 沒有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六、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際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際法是70年代根據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的理論形成的,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交際學派認為: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教學的內容不僅要包括語言結構,還要包括表達各種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語句。交際法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採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主張句型加情景來學習語言,鼓勵學生多多接觸和使用外語。 其優點是: 1. 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 2. 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恰當地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 其缺點是: 1. 如何確定和統計功能、意念項目,有待進一步探討; 2. 以功能意念為線索組織教學大綱,很難保證語法項目編排的體系性。 七、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 其優點是: 1. 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3.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4.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5. 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6. 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7.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於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D. 教學法流派有哪些分別有什麼樣的主張

1.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閱讀法2.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然法3.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覺實踐法4.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視聽法5.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全身反應法6.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直接法7.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語法-翻譯法8.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聽說法9.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社團語言學習法10.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11.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暗示法(Suggestopedia)

E. 自考英語教學法怎麼考有誰給個詳細的考試重點大綱考過的進來講一下經驗嘞,一定要實用的!

江蘇教育學院編
一、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員了解英語教學各種流派的產生及發展背景、其理論依據及優缺點。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以英語教學實踐為基礎,探討交際法教學的過程及規律,掌握語法、詞彙、聽力、會話、閱讀及寫作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研究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直觀教具的使用以及課內外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提高中學英語教學的能力。
二、考試內容
第一章導論
要求:了解最近英語教學史的主要流派;了解觀行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
了解不同類型的英語教學大綱以及設置大綱的步驟
第一節 英語的教與學
學習英語的目標與曾經流行的教學方法
第二節英語教學方法及流派的發展背景
1.語言的作用
2.語法翻譯教學法
3.功能的及表意的教學途徑
4.語言的社會性
5.聽說法及學習第一語言和學習第二語言的比較
6.人本主義的教學途徑
7.語言教學的綜合途徑
第三節 課程設制
1.不同類型的教學大綱
2.需求分析
3.課程設制步驟
第二章 交際法的教學
要求:了解培養交際能力的理論依據;理解語言加工及處理過程,並將其中的理論運用於教學及選擇補充材料中;了解交際英語教學的基本原理;能夠運用信息互補和角色扮演活動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第一節 交際能力
1.語言的真實意圖
2.功能意義的表達
3.恰當地語言表達
4.什麼是交際能力
5.交際能力的培養
第二節 語言加工及表達
1.語言加工的過程
2.背景知識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3.背景知識的運用
4.口頭與書面表達的不同之處
5.口頭交際的基本特點
第三節 運用交際法的語言教學
1.教學大綱
2.語言的真實性
3.課堂教學中真實性的運用
4.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5.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
第四節 交際教學法中的教學活動
1.必要性,不可預計性,選擇性
2.交際活動的本質
3.交際活動的類型
4.信息互補活動
5.角色扮演活動
第三章 閱讀課教學
要求:理解閱讀是一個積極的,注重於意義的過程;明確不同的閱讀方式: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互相作用法;能夠運用主要的閱讀技巧:略讀,瀏覽,推測等;能夠通過三個階段教授閱讀課: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
第一節 閱讀導論
1.閱讀的定義
2.為什麼閱讀
3.如何閱讀
4.閱讀中的問題
5.做高效率的讀者
第二節 識別主要的閱讀策略
1.略讀
2.瀏覽
3.推測
4.辯認修辭結構
第三節 教授閱讀的三個階段
1.閱讀前階段
2.閱讀中階段
3.閱讀後階段
4.一堂閱讀課
第四章 聽力課教學
要求:理解真實生活中對聽力的要求;識別主要的聽力技巧;設計高效率的聽力作用;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通過三個階段教授聽力,聽材料之前階段,聽材料階段,聽材料之後階段。
第一節 真實生活中的聽力
1.為什麼聽
2.聽什麼
3.如何聽
第二節 主要的聽力技巧
1.聽要點
2.聽具體的信息
3.聽詳細的信息
4.推測
5.筆錄
第三節 設計高效率聽力作業
1.設計高效率聽力作業的推測
2.設計練習以培養聽要點的技巧
3.設計練習以培養聽具體的信息的技巧
4.設計練習以培養聽詳細的信息的技巧
5.設計練習以培養推測的技巧
6.設計練習以培養筆錄的技巧
第四節 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
1.尋找聽力材料
2.現時聽力表現還是錄音材料
3.真實還是非真實的聽力材料
4.選擇適當的聽力材料
第五節 一堂聽力課
1.聽之前階段
2.聽的階段
3.聽之後階段
4.運用歌曲
第五章 會話教學
要求:認識口語交流的主要特點;理解口語交流的本持對教村話技巧的指導意義;能夠根據教科書中的單元和教學大綱的目標設計會話練習;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評價學生在會話活動中的表現。
第一節 會話的本質
1.口語的特徵
2.口頭交流的特徵
3.語言及交流技巧
4.聽與說
第二節 教口語技巧的框架
1.會話活動包含的內容
2.會話課大綱
3.PPP模式——定義
4.PPP模式——關注點
5.PPP模型——運用
6.從控制到交流
7.從准確到流利
8.一個成功的會話活動
9.面對困難
10.會話課上教師的角色
第三節 設計會話活動
1.設計會話活動要考慮的方面
2.對話——呈現
3.對話——練習
4.對話——表達
5.信息互補活動
6.角色扮演活動
第四節 評價學生 會話表面
1.錯誤的改正
2.改錯表格
3.觀察表格
4.使用錄音,錄象機
5.運用自我檢查卡
第六章 寫作教學
要求:了解一篇好作文的特點;理解寫作目的,寫作情景,寫作對象的重要性;能設計寫作情景;能設計引導寫作的作業;理解寫作過程(訂方案,打草稿,定稿,聽反饋,校訂);能為寫作的不同階段設計作業。
第一節 好作文的特點
1.一扁好文章應具有的特點
2.通過文章重組認識文章的結構及句子的次序
3.注重文章的連貫
第二節 寫作過程:寫作預備
1.建立寫作目的與寫作對象的意識
2.確立寫作內容
3.組織寫作內容
第三節 寫作過程
1.收信信息
2.打草稿
3.修改清單
4.校訂
第四節 設計限制性和引導性的寫作作業
1.通過重組設計限制性的寫作
2.通過替換設計限制性的寫作
3.通過填充練習設計引導性的寫作
4.通過復制練習設計引導性的寫作
5.通過壓縮練習設計引導性的寫作
6.通過段落練習設計引導性的寫作
第五節 設計自由體寫作作業
1.就寫作題目採集想法
2.選擇並擴展一條思路
3.列提綱
4.修改草稿
第七章 語法教學
要求:理解語法在外國語言學習中的目的與角色;注意英語語法正在發生的變化;理解語法教學中演繹法及歸納法的不同之處,並能了解這兩種方法的優缺點;注意語法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風格;熟悉語法教學的途徑;能夠在語法教學中採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能夠在復習及考試中創立交際教學活動。
第一節 語法學習中的演繹法和歸納法
1.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2.兩種方法的利與弊
第二節 語法的教與學
1.不同的學習風格
2.呈現—練習—表達模式
3.課堂語言的價值
第三節 語法的呈現
總結在語法呈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語法呈現的特點);根據要求設計一次語法呈現課。
第四節 語法的練習
熟悉語法練習的方法及它們的特點;根據要求設計一次語法練習課。一種語法形式需要有三、四個練習,注意這個語法的形式、意義和它的特殊用法。確保設計的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從老師控制階段過渡到由學生自己控制和掌握的階段。
第五節 語法的表達
掌握語法表達的方式並根據要求設計一項語法表達活動。在這項活動中學生要有機會在自然的環境中使用新學的語法結構並將它融會到已學過的語言中。
第六節 復習練習與考試練習
掌握這兩項練習的價值。
第八章 詞彙的學習
要求:理解學習詞彙的意義;探索詞彙學習的各個方面(如:詞的含義,搭配,語域等);呈現詞彙的技巧;從上下文理解詞義的策略,教授詞彙運用方面的技巧(詞義、搭配,語域);有效地存儲和記錄詞彙的策略;介紹練習與復習詞彙的各種交際的而有有趣的活動;評價各種技巧在學校中的運用。
第一節 如何學習詞彙
1.懂得一個詞彙的意義
2.主動的與被動的詞彙知識
3.怎樣記憶詞彙4.從上下文學習新詞彙
第二節 呈現新詞彙
1.呈現新詞彙的方法
2.選擇使用的技巧
3.信息填充式的呈現
4.教學生從上下文中理解詞義
第三節 教授詞彙方面的技巧
1.運用詞域
2.理解詞義
3.語域
4.練習搭配
第四節 記錄新詞彙
1.需要記新詞的哪些方面
2.有效的記錄策略
第五節 詞彙的復習與測驗
1.從課文中復習詞彙
2.用記憶法復習
3.學生間互相出題測驗
4.信息填充式的猜字游戲
第九章 備課筆記
要求:理解備課的基本要求;了解備課的意義;了解所教課文的目的和內容;分清課文的不同階段和它們之間的聯系;注意影響備課筆記的因素;識別並預測教學中的問題;使教科學適應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根據要求設計教案。
第一節 一節課的內涵
1.一節課包含的因素
2.備課教案的優點
3.影響備課教案的因素
第二節 如何做教案
1.教案的組成部分
2.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3.課堂教具
4.教學過程
5.可能出現的問題
6.對一堂課的評價
第三節 設計補充材料
1.綜合各項技能
2.改編課文
3.創造性地處理不理想的課文單元
第四節 設計自己的教案
(國家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十章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
要求:理解英語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的建議。
了解課程標准對語音,語法,功能意念及話題項目提出的要求。
第一部份基本理解
第二部份課程目標
第三部份內容標准
第四部份教學建議
評價建議

F. 為什麼外語教學法會有多種外語教學法流派

那是因為專家們還沒有找到切實有效的教學法,所以就各抒己見了。
本人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語感教學法」這種教學法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基本上不需要學習語法,讓學生進入虛擬的真實語境,就像本國人那樣自然地習得外語,當然,作為教學法,必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就像學習母語會受到母親的的語言幫助一樣。

有人介紹這個網址:http://blog.sina.com.cn/lmsht,據說是專家開的博客,聲稱可速成英語,不知是否屬實?請參考一下,本人對現行的教學方法很失望,學了多年,效果太差。

G. 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主要有哪些

語法——翻譯法(傳統法)
①時間:18世紀末
②代表人物:[德]奧倫多夫
③言學理論基礎:機械語言學或歷史比較語言學 認為所有語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學理論基礎:官能心理學或聯想心理學
官能心理學:認為心理的各種官能可分別加以訓練例如:記憶、思考、概括……
聯想心理學:把一切心理活動看成是各種感覺或觀念的集合。心理活動主要依靠聯想的力量來實現。例如 :記憶單詞依靠和母語的聯系
⑤主要特點:
A.以語法為綱,教授系統的語法知識
B.課堂教學使用學生的母語,教學法以翻譯為主
C.注重書面語的教學,輕視口語
D.教授所謂的「規范」語言,重視使用所謂經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
A.強調母語教學的理論
B.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生語法知識扎實
C.由於注重書面語教學,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比較高
D.對教師本身的口語要求不高,該教學法使用方便
⑦缺點:
A.忽視言語交際技能,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
B.過分依賴學生的母語和翻譯的手段,無法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C.過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或深奧難懂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針對「語法——翻譯法」「直接」: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
又稱「自然法」,主張仿照幼兒學習母語的自然過程來設計第二語言教學過程
直接法是作為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在西歐出現的,代表人物是貝立茲。(01填空)
直接法主張在外語教學中完全不使用學生的母語(02選擇)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03選擇)
直接法的優點之一是有利於學生外語思維和語言能力的培養(00選擇)
①時間:19世紀後半葉西歐
②代表人物:[德]貝立茲[法]古安[英]帕莫·艾蓋爾特
③心理學基礎:聯結主義心理學強調語言與客體的直接連接
④特點:
A.在語言和外界事物或經驗之間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不使用學生的母語
B.以口語為基礎(與語法——翻譯法針鋒相對)
C.句本位,以句子為基本的教學單位
D.以模仿為主
E.用歸納法教授語法規則 先操練,後歸納
⑤優點:
A.打破語法——翻譯法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觀手段(實物、圖片等)進行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
C.注重口語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
D.不使用學生母語,有利於培養學生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
⑥缺點:
A.把幼兒習得母語和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混為一談是不對的
B.完全摒棄學生母語,忽視其積極意義,有時反而影響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
C.過分強調模仿、重復,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適當給出規則的學習方式
D.對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3.聽說法(結構法、句型法)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時美國訓練士兵所用方法
外語教學聽說法產生於美國,其語言學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96選擇)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強調先搞清語言的結構
④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刺激——反應——強化
聽說法的心理學理論依據是行為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理論的創始人是華生(98選擇)
⑤特點:
A.聽說領先,讀寫跟上
B.反復實踐,養成習慣
C.以句型為中心進行訓練
強調以句型為中心反復進行操練的教學法是聽說法(01選擇)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如:錄音、語音實驗室、視聽設備等
F.注重語言結構的對比,找出學習的難點,確定學習的重點
G.有錯必糾
⑥優點:
A.以句型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中心,並建立了一套培養語言習慣的練習體系
B.充分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C.不完全摒棄學生母語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廣泛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
⑦缺點:
A.輕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機械的句型操練枯燥乏味
C.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D.偏重語言形式的訓練,忽視內容和意義
4.視聽法(整體結構法聖克盧法)
①時間:20世紀50年代
②代表人物:[法]古根漢 [南斯拉夫]彼塔爾·吉布里納
③語言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⑤特點:
A.口語是教學的基礎聽說先於讀寫
B.強調視覺感知和聽覺感知相結合
C.語言和情景密切結合
D.整體結構感知
E.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設備和直觀手段
⑥優點
教學方法活潑,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B.重視在情景中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C.系統地循序漸進地安排詞彙和語法項目並充分予以操練
⑦缺點
A.過分強調口語領先,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
B.過分強調整體感知,忽視了對語言結構的分解和單項訓練
C.重視語言形式的模仿,忽視意義解釋,實際運用不夠
5.認知法(認知——符號法)「現代的語法——翻譯法」
時間:20世紀60年代 美國
認知法產生於美國,其語言學理論基礎是轉換生成語言學(99選擇)
②代表人物:[美]卡魯爾 布魯納
③語言學基礎:轉換生成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認知心理學
認知法的心理學基礎是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基礎是轉換生成語言學(02填空)
⑤特點:
A.把培養語言能力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反對機械模仿
B.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
C.提倡演繹法先講結構規則,再造句
D.適當使用學生母語
E.反對有錯必糾,主張不影響交際的錯誤,不急於糾正
F.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操練 先理解(認)再操練(知)
⑥優點:
A.注重對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的研究
B.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C.主張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D.主張「發現學習」,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有意義的操練
反對過分依賴機械性的重復操練,主張發揮學生的智力,注重對語言規則的理解和創造性的運用,目標是全面掌握語言,這種教學法是認知法。(00填空)
E.利用學生母語
⑦不足
A.轉換生成語法尚無法應用到外語教學的實踐中
B.完全排斥機械性訓練
C.作為一個獨立的外語教學法體系還不夠完善
6.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際法)代表教材《跟我學》(00選擇)
時間:20世紀70年代
功能法產生於70年代的西歐(99選擇)
代表人物:[英]威爾金斯 亞歷山大威多森[荷蘭]范埃克
功能法產生於70年代的西歐,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01填空)
③語言學基礎: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
④心理學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
⑤特點 功能教學法(99術語解釋)
A.把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與進行交際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為綱功能是用語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並把語法視為實現功能的手段來讓學生掌握
C.教學過程交際化為學生創造接近真實交際的語言環境
D.單項技能訓練和綜合性訓練相結合
E.強調表達內容不過分苛求形式對學生的錯誤要確定一個容忍度
F.圓周式地安排語言材料,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G.發展「專用語言」教學針對不同的交際需要開展教學
⑥優點 功能教學法的優點(03論述)
A.培養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B.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確定學習目標
C.教學過程交際化
D.發展「專用語言」教學
⑦缺點
A.如何科學地設定功能、意念項目如何合理地安排
B.如何把語言結構和功能結合起來
C.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採取容忍態度的「度」如何把握

H. 少兒學英語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少兒學英語常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一、興趣教學
在英語啟蒙過程中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就涉及到課堂形式設置。建議各位家長可以嘗試一下在線英語,趣味前沿的教學內容嵌入卡通可愛的畫面,讓孩子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兒童專屬趣配音結合教學,讓坐不住的孩子也能專心學英語。課前測試課後練習相結合,兒童學習英語玩耍兩不誤。
二、高頻輸出
根據兒童的成長特性,家長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最重要的功課,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學習英語的環境,能保證充足攝入,然後引導孩子多輸出,學以致用。

I. 談談外語教學派、教學流派、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如何影響教材的設計與編寫

任何新教學法的興起並不意味著舊方法的消亡。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興的外語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都各有長處和局限性。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掌握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的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自覺地、靈活地運用他們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對象服務。

J. 語言學概論試述外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文檔介紹:民族地區高師院校「語言學概論」教學方法探討「語言學概論」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 對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理論、語言學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語言學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該課程涉及到不同語系的語言,知識面較廣,知識點較多,如語音學、音系學、詞彙學、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文字學等等; 另一方面,由於本課程是一門概括性、理論性很強的課程, 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抽象, 一時難以理解。加上教師授課一般以口授為主, 採用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 一份講義講到底」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落後, 教學手段單一, 課堂教學缺少互動, 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調動, 總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 導致課堂氣氛沉悶, 學生昏昏欲睡, 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 甚至產生厭倦情緒。針對此種情況, 筆者根據多年的「語言學概論」教學實踐, 在借鑒前人教學經驗的基礎上, 結合民族地區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基礎較差、少數民族學生佔一定比例的現狀和教學實際,就「語言學概論」教學方法談幾點看法。一、運用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學,把教材內容化難為易「語言學概論」雖然是對不同語系語言的高度概括, 理論性很強、知識面較廣、內容較多, 但其內部也有很強的系統性。在教學設計中, 我們可以把理論性強、內容繁多的教材內容分為不同的模塊。以我們目前所使用的《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王洪君、李娟修訂, 2010 ) 為例, 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可以分為 4 個模塊: 第一塊是語言的本質和功能, 包括導言, 第一章語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本模塊是基礎, 但比較抽象。第二塊是語言的結構, 包括第三章語音和音系, 第四章語法和第五章語義、語用。本模塊是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 由漢語拓展到其他語言, 由語音、語法拓展到語義、語用, 共時層面的知識較多。第三塊是語言的發展、演變, 包括第七章語言演變與語言分化, 第八章語言的接觸和第九章語言系統的演變。本模塊主要考察語言在遺傳的過程中, 不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點, 還會產生變異, 歷時層面的知識也比較多。第四塊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 包括已消失的中國古文字和少數民族文字, 本模塊主要考察作為符號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演變情況。不僅每一個模塊內部具有系統性、層次性, 不同模塊之間也具有相關性、連貫性。針對不同的模塊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重點就可以很好地突出, 教學難點較容易把握。語言學課程的內容對學生而言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就語音和音系一章來說, 知識點多、難度大、基礎性強。因為本章內容既與現代漢語「語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處。在教學中, 我們既要注意本章內容與現代漢語「語音」一章的聯系, 又要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可以結合漢語普通話, 從學生最熟悉的言語交際開始, 採用傳統的也是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的「肌肉緊張說」以現場表演的方式給音節下定義,由音節進一步擴展到音步; 根據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三個組成部分, 學習聲母與輔音、韻母與母音的關系,理解韻母的結構:介音+ 主要母音+ 韻尾; 通過介音, 並結合古代漢語的有關知識, 理解「四呼」的概念, 了解開音節和閉音節、舒聲韻和促聲韻等有關概念,掌握音節結構中主要母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話的輔音韻尾和母音韻尾; 通過聲母和韻母的組合關系,掌握普通話的聲韻配合規律; 通過普通話聲母表和舌面母音舌點陣圖, 掌握語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和發音特點,進而理解語音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由語音的自然屬性引出音素的概念, 把握語音的 4 個要素: 音質、音高、音強、音長, 理解母音音素和輔音音素的區別, 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 3 個方面的原因: 發音體、發音方法和共鳴器形狀. 同時, 由音素引出國際音標, 由社會屬性引出音位的概念; 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區別性特徵、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音位的自由變體和條件變體, 理解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的區別及作用; 結合學生實際理解常見的幾種語流音變現象,並由漢語普通話引發到少數民族語言及方言。整個語音學知識結構經過這樣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教師授課也具備實踐性、可操作性,學生理解比較輕松,就會對語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對「語言學概論」也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二、運用引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採取的是講授法, 教師單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鴨式的講授, 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學生積極性無法調動, 使得學生感覺語言學抽象、枯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靈活掌控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設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 培養他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 在講授語言的組合規則時, 漢語一般是「我買書」而不能說成「書買我」或者「書我買」, 從語義角度來說, 漢語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對受事者發生行為動作。但是有的學生就提出他們的語言可以說「書我買」或者「我書買」, 這就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觀察、思考。因為在整個漢藏語系語言里,漢語、壯侗語族語言、苗瑤語族語言都是「 SVO 型」語言, 其基本語序是「主語+ 動詞+ 賓語」, 而藏緬語族語言除白語、土家語以外, 都是「 SOV 型」語言, 其基本語序「主語+ 賓語+ 動詞」。漢語屬於典型的分析型語言, 其語序要求比較嚴格, 而藏緬語族的絕大多數語言屬於黏著型語言, 其有很多的格範疇, 可以通過格的形式確定哪一個是主語、哪一個是賓語, 主語、賓語的位置要求不那麼嚴格。由此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尋找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與漢語不同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熱情。他們不僅找出主謂句的很多例子, 還找出很多與漢語偏正結構、述賓結構不同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 鼓勵他們進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從而寫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課程論文, 並為撰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這樣就會大大增進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 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進一步加深。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於樂、樂中有得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有關語言學方面的熱點問題,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範例。例如在講授語言的發展演變時, 首先讓同學們回憶一下他們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譜, 通過家譜再來理解語言的譜系分類就比較容易。整個漢藏語系語言的人群最早由華夏、百越、苗蠻、氐羌等幾個大的部落發展演變而來, 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 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 其語言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 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同時也會有接觸和融合的現象, 在語言接觸過程中還會有層次的不同。因為有親緣關系的語言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會有發生學的共性, 同時在遺傳中還會出現變異, 就形成現在漢藏語系的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的生活、經濟、文化交往中, 因為語言的接觸, 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類型學共性, 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語言特點。通過具體的語言和言語社團, 才能進一步考察語言的發生學共性和類型學共性, 了解語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關

閱讀全文

與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電子版第一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1
手臂刮汗毛用什麼方法 瀏覽:737
調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瀏覽:936
狗風疙瘩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00
大蒜治療金魚腸炎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769
江蘇高質量考核發展指數計算方法 瀏覽:917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3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9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8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7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1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2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3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7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
36x1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58
高阻計使用方法 瀏覽:951
水質超標的解決方法 瀏覽:575
英語大師教學方法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