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前教育基礎理論案例分析題歷年真題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題?
實驗人員在5歲的孩子面前放兩只相同的矮而寬的玻璃杯,裝的水也一樣多,問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會不假思索的說「一樣多。」實驗者又當著他的面把一隻杯子里的水倒入一隻又高又長的杯子,再問他「現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認為矮而寬的杯子里水多,重復幾次都這樣,問他為什麼?他指著杯子的寬度說「這個寬了就大了。」?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孩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答:這是兒童單維注意及思維的不可逆性。這是兒童思維發展特徵之一。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5歲兒童的思維發展尚處於前運算階段,思維具有單維注意及思維的不可逆性。這個時期的兒童往往只注意狀態,特別是最終狀態,而不考慮達到這些狀態要經歷的轉變。不會考慮轉變,造成了前運算時期兒童思維的不可逆性。對於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同時考慮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們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據外形作出大小判斷,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斷。?
舉例,生活中我們發現兒童會根據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斷人的年齡,數學活動中數字和物體對齊的順序打亂,就覺得兩者數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單維注意的特徵。(書124頁)??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題?
幼兒芳芳今年3歲,是個很漂亮的小女孩。媽媽教會她「4+2=6」之後,問她「2+4」
請問:這一案例揭示了兒童的什麼問題?請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發展趨勢是什麼???
???答題要點: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3歲兒童的思維發展尚處於前運算?階段,其思維具有不可逆性。這個案例揭示的真是兒童思維不可逆性的特點。兒童思維的主要發展趨勢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靈活性增強,開始?從單維注意向兩維注意過度,形成「守恆」概念,思維的可逆性開始形成和發展。(見教材P122—126)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題?
唐老師在中班某一個教學活動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觀察小兔子。她帶來一隻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們安靜仔細地觀察,沒想到孩子們都圍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麼都安靜不下來。唐老師很生氣:你們怎麼這么坐不住呢??問題:孩子們為什麼坐不住?唐老師應該讓他們安靜下來觀察嗎??
她該如何把這個教學環節安排好?請結合所學教育和心理理論進行分析闡述。??
答:?從幼兒的生理特點來看,他們的神經系統興奮大於抑制,容易擴散,因此在面臨新鮮刺激的時候會比較興奮;從他們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的思維具有行動性和形象性,感知覺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對待事物是通過視、聽、觸、味、嗅等多種感覺去認識的,而不像成人那樣以視覺為優勢。(該部分從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分析案例中兒童的表現)因此,觀察對於幼兒來說不只是坐著看,而是去觸摸、去聞、去擺弄。李老師不應該讓孩子們安靜地坐著看,而是應該給予他們活動的機會,通過豐富的感知覺的活動去「觀察」。
孩子們坐不住是因為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特點之一是「動作性和活動性」。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而且持續的時間很短,他們的興趣容易變化,穩定性很差,他們的語言發展水平也決定了他們還不可能用內部語言才「消化」審美對象。因而缺乏靜觀欣賞能力。幼兒審美是動態的,要靠動作來體現,他們愛好動手動口,在操作過程中得到審美滿足。?
唐老師不能強制孩子們安靜下來,應該妥善處理這個教學環節。?
唐老師應該在活動中遵循審美的相互性原則,在觀察欣賞的時候,氣氛是活躍輕松自由的,允許幼兒分組近距離觀察小兔子,發現小兔子外形特徵,而不是讓幼兒坐端正,教師說教和灌輸。還要遵循審美的形象化原則,在教學中用生動的模式,如請孩子們輕輕撫摸小兔子、餵食、給小兔子取名等,使幼兒感受美的形象。審美教育過程是一個需要創造性的過程,審美活動在幼兒身上產生的效應並非教師能完全控制,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變化、調整審美教育活動,不能強求規范、一律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創造性。(輔導57頁?書198頁)?
2009年10月案例分析題?同上??
4、2010年10月案例分析題?
皮亞傑運用「三座山」問題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兒童坐在一個立體的三座山模型的一側,把洋娃娃放在模型的另一側或者對面。這樣,洋娃娃與兒童看模型的角度是不同的。然後,讓兒童從山的各種角度的照片中選擇一張照片,反映從洋娃娃角度所看到的位置。研究發現,幼兒階段的兒童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問題: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兒童的這一特點在他們的活動和生活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答:這個案例揭示的真是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徵。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這一時期是「前運算智能」,兒童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從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三山任務」過於復雜,前運算時期的兒童不能完成這
② 求:學前教育各專業試題與答案
ssssss
③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試卷實踐題試述控制無關變數的方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試卷實踐題試述控制無關變數的方法
1、對部分被試變數及暫時被試變數的控制方法:被試變數是指外界條件一致的情況下,被試間不同程度的持續性特徵。例如年齡、性別、民族、文化及其他較為穩定的個體差異;暫時的被試變數是指非持續性的被試機能狀態,例如疲勞、興奮水平、誘因等等。對這種無關變數的控制一般採用以下方法,包括用指導語控制,主試對被試者的態度應予規范化,雙盲實驗法,控制被試者的個體差異和實驗組、控制組法。
2、對環境變數及部分被試變數的控制方法:主要指不作為自變數的環境方面的因素,實驗執行中所產生的無關變異因素,及部分被試變數或暫時被試變數因素。
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操作控制的方法,主要指主試著的具體操作,排除一些變異因素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有兩個方面即無關變數的消除和無關變數的保持恆定;
(2)設計控制的方法,即通過實驗設計,控制實驗結果中可能混進的無關變數效果,包括無關變數效果的平衡(將被試分為兩個無關變數相等的組:控制組和實驗組),無關變數效果的抵消(令該組內每個被試分別接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處理,包括完全被試內設計和不完全被試內設計)和隨機化法、配對法。
(3)統計控制的方法,包括無關變數的納入和統計控制。
④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試題答案
還有兩周就考試了,你糾結於去年的真題有意思嗎?看你問這個問題,我就大概知道你的這門課程的沒怎麼准備,如果准備好了,這個真題答案就在你的腦子里了,把書看透了,就不需要別人給你什麼答案。
⑤ 03657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自考重點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自考重點如下:
1.幼兒園教師應做什麼樣的研究
2.幼兒園教師的研究課題從哪裡選擇
3.如何進行文獻信息收集
4.如何設計研究方案
5.如何進行觀察研究
6.如何進行訪談研究
7.如何進行問卷調查
8.如何運用教育測量
9.如何進行實驗研究
10.如何做教育行動研究
11.量化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2.質性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3.幼兒園教師研究成果的表達
以上就是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自考重點,在這里,推薦使用上學吧找答案APP,裡麵包含大量自考全真模擬試卷與歷年真題卷,而且還可以在線找答案,非常適合備考刷題!
⑥ 2015學前教育幼兒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 C )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 A. 0-8、9歲 B.0-3歲 C.0-6歲 D.O-13、14歲 2.下列屬於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是( A )。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轉向反射 D.張嘴 3.一般認為,嬰兒從( D )起開始對顏色有分化反應。 A.生後1個月 B.生後2個月 C.生後3個月 D.生後4個月 4.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兒童依靠( B )進行思考。 A.動作 B.表象 C.語言 D.形象 5.( A )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 A.微笑 B.哭泣 C.憤怒 D.張嘴 6.在人的各種個性心理特徵中,( B )是最早出現的,也是變化最緩慢的。 A.個性 B.氣質 C.能力 D.性質 7.下列不是兒童自我中心語言范疇的有( D )。 A.重復 B.獨白 C.雙人或集體獨白 D.命令 8.下面哪一階段不是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提到的?( A ) A。他律道德水平 B.前習俗水平 C.習俗水平 D.後習俗水平 9.將結構性游戲作為最主要的游戲形式的兒童年齡是( C )。 A.1歲 B.2-3歲 C.4歲 D.7歲 10.心理活動興奮性高,不平衡,帶有迅速而突發的色彩,與之對應的氣質類型是( A ) A.膽汁質 B.多血質 C.粘液質 D.抑鬱質 二、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 1.發展的連續性重點描述量的增減。 ( √ ) 1 2.發展的階段性揭示質的變化。 ( √ ) 1 3.遺傳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前提。 ( √ ) 1 4.明確的條件反射的出現被認為是心理發生的標志。 ( √ ) 1 5.新生兒的視覺調節機能較差,視覺的焦點很難隨客體遠近的變化而變化。 ( √ ) 1 6.早期運動經驗豐富的嬰兒,對深度更敏感,再現出的恐懼也越少。 ( √ ) 17.八九個月以前的嬰兒就有客體永久性的認識。 ( × ) 18.幼兒只有機械識記沒有意義識記,沒有必要引導其進行意義識記。 ( ×) 19.兒童自傳體記憶與言語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對話和交流能促進自傳體記憶的發展。 ( √ ) 20.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運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發展起來的,所以三種思維方式是彼此對立。相互排斥的。 ( × ) 21.具體運算是指兒童的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事物的支持。 ( √ ) 22.兒童是否具有假設演繹運算能力是判斷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 √ ) 23.成人要尊重兒童正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尊重兒童的情緒體驗,對於不良的情緒表現,教導要及時,處理要寬容,不能急躁,更不能體罰。 ( √) 24.從教養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具有很強的探索慾望,能主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 √ ) 25.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容易出現內隱的行為問題,如情緒抑鬱,膽小等。 ( √ ) 26.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容易出現外顯的行為問題,如具有較強的攻擊性。 ( × ) 2 7.觀點采擇能力是指兒童有選擇地吸收其他兒童的觀點。 ( × ) 28定形期是兒童繪畫的典型時期,是學前階段兒童學習繪畫的主要時期。 ( √ ) 29.兒童的氣質存在類型的差異和好壞的區別。 ( × ) 30.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的理論僅適用於兒童新的行為的塑造,對不良行為的矯正不起作用。 ( ×) 三、問答題(第31、32題各12分,第33題16分,共40分) 3 1.簡述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闡明學前兒童心理的特徵和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趨勢; (2)揭示兒童心理發展變化的機制。 32.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1)對規則的理解上認為規則是萬能不變的; (2)評定行為的態度是極端的; (3)判斷行為根據後果大小; (4)把懲罰看成是天意,贊成嚴厲的處罰; (5)單方面尊重權威,遵守成人標准和成人規則。 33.試論述早期依戀對後期行為的影響。 (1)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的兒童有著積極的心理狀態,樂於交往、探索、有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較多地發展出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穩定等特點。 (2)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良好的依戀,它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相反,他將可能成為一個來自依戀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3)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的兒童能主動熱情地接近問題,堅持性較好,與人合作,能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而拒絕型依戀的兒童則對問題不感興趣,遇到困難表現出消極情緒反應,很容易失望,不能獨立解決問題。 四、分析題(20分) 34.材料: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書,都是拿一大疊,翻得很快,即使新書也很快看完,喜歡活動量大的活動,每次玩創造性游戲,總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遠的一個;他愛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隊,他突然跑出隊伍,用力拉住正在轉動的轉椅;他上課時坐不住,隨便站起來,或在椅子上亂動,常常發出叫聲,即使老師對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剋制不住,對老師的提問常常沒有聽清楚就急著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問。 根據材料描述請指出孩子的氣質類型和和教育措施,並談談研究兒童氣質的教育意義。 (1)指出類型:氣質屬於膽汁。(4分) (2)研究兒童氣質類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2分) 首先明確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也都存在著消極的一面。(4分) (3)具體做法:對於發展中的學前兒童來說,其周圍的成人和教師,應當在了解、尊重兒童氣質差異的前提下實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6分) (4)膽汁質的兒童的教育措施:應培養他的自製力,讓他學會冷靜,沉著和有耐心。(4分)
⑦ 高分求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全國卷的試題和答案,要2005年以後的。(不要浙江、河北卷)
http://www.doc88.com/p-808812009619.html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講過:「科學的方法與知識的積累,具有相當的甚至更大的意義」。幼兒科學教育以豐富幼兒科學知識,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從小培養幼兒科學探索精神為出發點,從而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個性等健康、自主學習行為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契機的捕捉,從而能隨時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的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並從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一、觀察中產生疑問,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是興趣的源動力,更是幼兒求知、探索、創新的動力,幼兒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凡是新異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就會去觀察、去探索它的原因。比如春天的草坪,在散步時孩子們對它就充滿無窮的興趣,從枯黃一片到生機盎然、綠意盈盈這一段時間,孩子們進行了觀察,並產生許多的疑問。如孩子們發現石塊四周的小草開始長出了嫩芽,可中間的草坪卻還是光禿禿的一片,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邊上的小草水喝多了!」有的說:「邊上的草坪太陽曬得多!」有的說:「不對,不對,因為中間的草坪常常被我們踩,小草鑽不出來,所以還沒有發芽。」又如雨後的草坪,突然發現了許多細小的泥土,幼兒對此又充滿了好奇,展開了又一次的爭論,一部分幼兒說,「我知道為什麼這樣?因為下雨,泥土裡的水份變濕了,所以蚯蚓要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又有一部分幼兒說:「那是蚯蚓的大便。」到底是什麼呢?我並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而是讓他們回去自己尋找答案。果然,第二天,天天第一個來告訴我,他找到了答案,是從網上查到的。接著有許多的幼兒都來告訴我答案,而這些答案中包括了蚯蚓其他方面的知識,我知道,雖然他們的答案是一致的,但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卻是不一致的,也正是一次次的質疑,主動探索、思考、解決問題中,幼兒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同時促進了觀察力和探索能力的發展。 二、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在幼兒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科學探索活動中要經常給幼兒「你試試看」「你能行」「大膽想一想」等鼓勵語言,多表明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為幼兒營造寬松、愉悅的探索氛圍。如探索活動「好玩的磁鐵」中,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許多游戲材料,讓幼兒通過猜一猜,分一分,試一試,玩一玩,發現磁鐵的奧秘,再讓幼兒在活動室中去找一找磁鐵能吸住的東西,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床底下的螺絲,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桌子的腳等等。幼兒在相互玩磁鐵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兩塊磁鐵被牢牢地吸在一起,還發現一塊磁鐵能推著另一塊磁鐵往前走,面對孩子的種種發現,教師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情緒愉快,沒有壓力,通過動手動腦,他們發現了磁鐵的相吸和相斥,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寬松、愉悅的探索氛圍,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幼兒不斷的探索能力。 三、鼓勵幼兒討論和交流,培養幼兒探索的意識 「語言是思維的拐杖」離開語言的思維是虛幻無力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重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在探索過程中,語言伴隨動作同步進行,同伴間的交流、爭論有時是一種催化劑,教師要及時的捕捉並以此為契機,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大膽的進行猜想和解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驗證,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如「怎樣使雞蛋落下來不破」的活動中,幼兒發現了各種讓雞蛋落下來不破的方法,但是有一種方法幼兒運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實驗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那就是把雞蛋放在瓶子里,再在雞蛋外麵包上海綿,為什麼同樣的材料會有不同的實驗結果呢?於是我就組織幼兒探討交流,再次探索,他們發現雞蛋外麵包的海綿多了雞蛋掉下來就不破。雞蛋外麵包的海綿少了,那雞蛋落下來就會破。在一次次的爭論中孩子們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探索和發現,「傾聽」讓幼兒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為我們及時調整教育行為提供依據,也為更好的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證。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活動,發展幼兒的探索能力 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激發幼兒探索的激情,是培養幼兒探索能力的前提。因此,我們應開展多種適合幼兒探索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使幼兒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幼兒通過思考問題,本身就是一種保貴的科學素養。因此,我們開展了「小問號」「發現天天報」「每周一問」等形式的活動。促使幼兒對社會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觀察,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幼兒提出問題之後,教師不要急於公布答案,而是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像答案,或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種資料等探索活動。讓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細節、結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膽的表達出來。如飼養角里養了兩只小鴨,孩子們就提出:「那我們喂什麼東西給小鴨吃呢?」幼兒對小鴨愛吃的食物,展開了豐富的想像,猜想了許多小鴨愛吃的食物。有青菜、水、餅干、蚯蚓、蟲子、小魚、米、飯等。再讓幼兒把猜測的記錄下來。第二天,許多孩子都帶來食物,於是孩子們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探索、記錄。通過一次次的實踐觀察,知道了小鴨愛吃的食物。 事實上探索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學習上的最佳狀態,教師要善於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保護幼兒的探索精神。科學教育內容豐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的魅力,巧妙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探索方法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求採納和贊!!!
⑧ 求自考本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答案
高職高專批次的公費師范生,畢業以後必須服從分配,想專升本可以等參加工作之後再說。你可千萬不要違約。如果你畢業的時候不服從分配,可不是光交違約金就完事兒了。你的個人檔案里會被記上一筆。以後你想考公立學校的老師都可能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