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
人體工程學的研究廣泛採用了人體科學和生物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也採用了系統工程、控制理論、統計學等其他學科的一些研究方法,而且本學科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獨特的新方法。使用這些方法來研究以下問題:測量人體各部分靜態和動態數據;調查、詢問或直接觀察人在作業時的行為和反應特徵;對時間和動作的分析研究;測量人在作業前後以及作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各種生理指標的動態變化;觀察和分析作業過程和工藝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差錯和意外事故的原因;進行模型實驗或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實驗;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找出各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或發展成有關理論。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1.觀察法
為了研究系統中人和機器的工作狀態,常採用各種各樣的觀察方法,如工人操作動作的分析,功能分析和工藝流程分析等都屬觀察法。
2.實測法
實測法是一種藉助於儀器設備進行實際測量的方法。例如,對人體靜態和動態參數的測量,對人體生理參數的測量或者是對系統參數、作業環境參數的測量等。
3.實驗法
這是當運用實測法受到限制時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一般在實驗室中進行,也可以在作業現場進行。例如,為了獲得人對各種不同的顯示儀表的認讀速度和差錯率的數據,一般實驗室進行試驗;為了了解色彩環境對人的心理、生理和工作效率的影響,由於需要進行長時間研究和多人次的觀測,才能獲得比較真實的數據,通常在作業現場進行實驗。
4.模擬和模型實驗法
由於機器系統一般比較復雜,因而在進行人機系統研究時常採用模擬的方法。模擬方法包括對各種技術和裝置的模擬,如操作訓練模擬器、機械模型以及各種人體模型等。通過這類模擬方法可以對某些操作系統進行模擬實驗,得到從實驗室研究外推所需的更符合實際的數據。因為模擬器和模型通常比其模擬的真實系統價格便宜得多,但又可以進行符合實際的研究,所以應用較多。
5.計算機數值模擬法
由於人機系統中的操作者是具有主觀意志的生命體,用傳統的物理模擬和模型方法研究人機系統,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系統中生命體的特徵,其結果與實際相比必有一定誤差。另外,隨著現代人機系統越來越復雜,採用物理模擬和模型的方法研究復雜的人機系統,不僅成本高、周期長,而且模擬和模型裝置一經定型,就很難作修改變動。為此,一些更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逐漸被研究出來,其中的計算機數值模擬法已成為人體工程學研究的一種現代方法。數值模擬是在計算機上利用系統的數學模型進行模擬性實驗研究。研究者可對尚處於設計階段的未來系統進行模擬,並就系統中的人、機、環境三要素的功能特點及其相互間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從而預知所設計產品的性能,並進行改進設計。應用數值模擬研究,能大大縮短設計周期,並降低成本。
6.分析法
分析法是上述各種方法中獲得了一定的資料和數據後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人體工程學研究常採用以下幾種分析方法:
(1)瞬間操作分析法。生產過程一般是連續的,人和機械之間的信息傳遞也是連續的。但要分析這種連續傳遞的信息很困難,因而只能用間歇性的分析測定法,即採用統計學中的隨機采樣法,對操作者和機械之間在每一間隔時刻的信息進行測定後,再用統計推理的方法加以整理,從而獲得人機環境系統的有益資料。
(2)知覺與運動信息分析法。人機之間存在一個反饋系統,即外界給人的信息,首先由感知器官傳到神經中樞,經大腦處理後,產生反映信號再傳遞給肢體對機械進行操作,被操作的機械又將信息反饋給操作者,從而形成一個反饋系統。知覺與運動信息分析法,就是對此反饋系統進行測定分析,然後用信息傳遞理論來闡述人機間信息傳遞的數量關系。
(3)動作負荷分析法。在規定操作所必須的最小間隔時間條件下,採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來分析操作者連續操作的情況,從而推算操作者工作的負荷程度。另外,對操作者在單位時間內工作的負荷進行分析,可以獲得用單位時間的作業負荷率來表示操作者的全部工作負荷。
(4)頻率分析法。對人家系統中的機械繫統使用頻率和操作者的操作動作頻率進行測定分析,其結果可以獲得作為調整操作人員負荷參數的依據。
(5)危象分析法。對事故或者近似事故的危象進行分析,特別有助於識別容易誘發錯誤的情況,同時也能方便的查找出系統中存在的而又需用較復雜的研究方法才能發現的問題。
(6)相關分析法。在分析方法中,常常要研究兩種變數,即自變數和因變數。用相關分析法能夠確定兩個以上的變數之間是否存在統計關系。利用變數之間的統計關系可以對變數進行描述和預測,或者從中找出合乎規律的東西。例如對人的身高和體重進行相關分析,便可以用身高參數來描述人的體重。統計學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應用使相關分析法成為人機工程學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
(7)調查研究法。人體工程學專家還採用各種調查方法來抽樣分析操作者或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這種方法包括簡單的訪問,專門調查、精細的評分、心理和生理學分析判斷以及間接意見與建議分析等。
❷ 人體學包括哪些方面
人體工程學又叫人類工學或人類工程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它以人-機關系為研究的對象,以實測、統計、分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從室內設計的角度來說,人體工程學的主要功用在於通過對於生理和心理的正確認識,使室內環境因素適應人類生活活動的需要,進而達到提高室內環境質量的目標。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依據2、為設計傢具提供依據3、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
人體工程學是以人——機關系為研究對象,以實測、統計、分析為基本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科學。具體到產品上來,也就是在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面完全按照人體的生理解剖功能量身定做,更加有益於人體的身心健康。而作為滑鼠的人體工程學無非是外型的大小和曲線(弧度)以及重量這幾方面的設計。滑鼠的人體工程學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使用滑鼠時在手感以及舒適度和使用習慣方面的要求,盡量減輕長時間使用時身心的疲勞程度,盡量避免產生肌肉勞損的症狀,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用戶的身心健康而且提高用戶的工作效率。例如,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和手臂長度以及手掌大小都要遜於身高手大的歐美人士,所以適於歐美市場的大個頭滑鼠產品一般都不適合於中國人使用。目前,人體工程學已經是滑鼠產品中與性能參數同樣重要的指標。 一款優秀的滑鼠首先要外觀靚麗、使用舒適而且適合使用者手型,不同的使用者則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一款優秀的滑鼠表面做工應該細膩而流暢,外殼光滑卻不至於滑手,更不該有任何明顯的毛刺和突兀,而接縫也應該細膩而精細。許多頻繁使用滑鼠的人會發現自己的腕骨突出,手指和手腕會經常出現酸疼的感覺,這就說明其滑鼠的設計並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而目前市場上一些優秀的滑鼠則充分體現了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思想,在實際手握時應感覺輕松而舒適且與手掌面貼合,按鍵輕松而有彈性,而目前市場上流行的3D滾輪設計,則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喜歡觀看電子書和網頁的用戶,使他們不必再在翻頁和拖動頁面時移動滑鼠了
❸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系統的方法。
1、觀察描述法
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2、比較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3、實驗法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4、系統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
(3)人體研究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❹ 研究正常人體結構的常用技術有哪些
光學顯微鏡技術,電子顯微鏡技術,組織化學技術
❺ 人體工程學常用的研究方式有哪些
方式有;人體測量、心理學測量評價方法、生理學測量評價方法。
❻ 人類進化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我是一個高中畢業生,畢業已經已經很多年了,最近有一些想法產生,就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想要人類進化那必須要了解現在人類世界三維觀點,三維觀點普遍被人以為是世間所有萬物都是由三條線組成,但是哪三條線卻很少有人知道。我的觀點:一是組成人體的物質,即人體是由無數基本粒子組成,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構成,但非全部;二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能量循環,即能量的產生和基本運用,三是智慧的增長。所以要解決人類的進化問題這三點我認為是關鍵1增加人體強度,2加強人體內循環能量使內能量可以干預外部物質,3開發智慧。
❼ 人體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人體生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與醫學有極其密切的關系。人類在對疾病的長期斗爭中,積累了關於人體功能活動的知識,古代的醫學家加以總結概括,寫入他們的醫學著作中,這便是我們能找到的古代生理學理論。我國兩千多年前的醫書《內經》,就寫了經絡、臟腑、七情六淫、營衛氣血等生理學理論。古希臘醫書中也同樣有他們的生理學概念的描述。16世紀,Jean Fernel開始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physiologla(生理學)一詞,來稱呼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這部分醫學。事實上,直到17世紀,人體生理學不過是醫學中的一章,而且是與解剖學描述結合在一起的。1628年Wil1iam Harvey出版了他發現血液循環的實驗研究論文,標志著生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關於生理學與醫學的關系,19世紀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曾經十分中肯地指出:「醫學是關於疾病的科學,而生理學是關於生命的科學。所以後者比前者更有普遍性。這就是為什麼說生理學必然是醫學的科學基礎。一個醫師要研究生病的人,要用生理學來闡明和發展關於疾病的科學。」人體生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理論課,不只是因為「不了解正常功能就不能理解疾病」,而更重要的是,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將遇到許多新問題,而認識和處理這些新問題以促使醫學科學向前發展,常常要求助於生理學的理論和它的方法。
人體生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關於人體功能活動規律的任何理論和假設,都只能從實際觀察中來,而且必須通過設計完善的實驗來檢驗、修正和發展,這樣,人們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認識才能日益深入、日益精確。但人體生理學又有別於物理、化學等一般自然科學,它的實驗方法又有自己的特點。正如恩格斯在百餘年前指出的:「生理學當然是有生命的物體的物理學,特別是它的化學,但同時它又不再專門是化學,因為一方面它的活動范圍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階段。」17世紀初生理學的實驗研究,就主要是利用物理學與化學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對生物體進行觀察;此後生理學的方法又隨著數、理、化等基本科學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而提高。
❽ 把人體分為8大系統研究,屬於什麼研究方法 是屬於歸納法嗎
分析法——通過對事物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的論證方法。也稱為因果分析 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結果。從結果來找原因,或從原因推導結果,就是找出事物產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和規律,這就起到了證明論點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作用。
歸納法或歸納推理,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結論。
從定義來看,兩法都不對
❾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屍體剖驗 (autopsy)、活體組織檢查 (biopsy)、細胞學 (cytology)、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
利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復制出人類某些疾病的模型及病理過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轉歸,並可施加干預因素,對疾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細胞癌變、腫瘤生長、病毒復制、染色體變異等)可以對培養的組織、細胞施加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觀察對其影響。
❿ 人體解剖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手段有哪些
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方法和意義是:
1、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其任務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進行。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則是按照身體局部來研究各器宮的形態結構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2、 要運用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與構造。學習時要重視標本、模型的觀察和活體觸摸要學會用工具書,如圖譜。
3、掌握人體的軸、面和方位術語:
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對人體結構描述,均以此姿勢為標准。
人體的軸——根據標准姿勢,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即:
(1)矢狀軸:由前→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軸。
(2)冠狀軸:由左→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軸,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由上→下,與身體長軸平行的軸。
人體的切面——亦分三種:
(1)矢狀面:以前後方向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若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左右兩半,稱為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以左右方向將身體分成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與垂直軸相垂直,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4、常用方位術語:
腹側——近腹面 背側——近背面
上(顱側)——近頭 下(尾側)——近足
內側——近正中面 外側——距正中面較遠
內——近內腔 外——距內腔較遠
淺——近體表 深——距體表較遠
近側——近肢根 遠側——距肢根較遠
第一篇 運動系統
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態,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