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人論優秀的教學方法

古人論優秀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2 01:25:43

①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1、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論語中。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

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准,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思想: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 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 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之」三種途徑。

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3、道家思想: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古人論優秀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教育主要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並重,循序漸進、由博返約,長善救失、教學相長,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教育思想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有助於人們合理的預測未來,勾畫教育發展的藍圖。

② 孔子常用的教學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③ 古代教學最重要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教育中,並無獨立的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是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教育等融為一體的。但古代教育教學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礎地位的部分內容,已綻露出語文課程的萌芽。中國古代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也積累了大量經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課程作為教育內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下的各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古代課程的內容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反映。

中國古代教育有三種表現形式: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非常簡單。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社會教育沒有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因而也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課程。但原始社會課程內容卻存在,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藝術(歌唱、繪飾、雕刻等)、原始記事(物件記事、符號記事、圖畫記事)、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原始人群在生產勞動、生活之中口頭創作出來的古代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傳統教學內容。

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教育也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中國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教育內容。其中「禮」、「樂」、「書」中包含著相當多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出新的特徵。封建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現為專制主義的特點,隨著封建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的科學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封建統治者不僅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在文化教育上也實行專制主義政策。所有這一切,在中國封建社會課程上都有明顯的反映,突出表現在: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以儒家經學典籍為主,主體是「五經」。

和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歷時最長,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點是:先教學蒙學讀物(影響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識字;然後學習以《五經》、《四書》為主體的儒家經典;以文選作為補充讀物和寫作範本。

(一)「三、百、千、千」

我國古代流傳的、最著名的蒙學讀物,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主要作用是集中識字。

1、《三字經》

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所編,該書言簡意賅,容量豐富,從教學的重要性,談到封建禮教的基本綱領,進而介紹名物常識、讀書次序、歷史知識、勤勉好學的範例等。在編制方面,採用三字一句,壓韻成文,讀起來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該書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2、《百家姓》

相傳為北宋人所編。全書集姓氏400餘個,每四字組為四言韻語,文中字與字之間並無聯系,但因句句押韻,讀來和諧流暢,易於記誦。

3、《千字文》

相傳為南朝梁周興嗣所著,其內容包括天文、博物、歷史、人倫、教育、生活各方面。全書對仗工整,押韻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書。

4、《千家詩》

作為蒙學詩歌讀本的《千家詩》是在南宋劉克庄編選的《千家詩》基礎上選錄編訂的,流傳廣泛的有王回選注的《新鐫五言千家詩》和謝枋得選、王相注的《重訂千家詩》,後來把這兩種《千家詩》合二為一,共選出200餘首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經」、「四書」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教育,漢代以「五經」為課程,宋代以「四書」為課程。

1、「五經」

「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加上失傳的《樂經》,也稱「六經」)。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和「五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聖人和經典,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五經」的內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學、倫理等方面,在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2、「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稱。宋代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後長期為封建政府科舉取士的考試用書。

「五經」、「四書」作為我國古代語文教材的典範,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們在思想內容方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但它們對我們整個漢語文教育的發展,卻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後世的政治、教育、哲學思想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文選讀本

文選讀本是我國古代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南朝梁太子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其後影響較大的還有宋代真德秀編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編的《文章軌范》,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的《古文觀止》,姚鼐編的《古文類辭篡》、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各類文選讀本,所選的大都是各個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於學生閱讀和仿作習文。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今天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

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

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特點,決定了集中識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識字階段的識字量以2000左右為宜(「三、百、千」三本書合起來,單字在2000字左右,剛好達到初級閱讀所需的基本識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學,也要進行適當的寫字練習,字意教學要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以後可以結合閱讀教學進行鞏固,並逐步加深和擴大。

2、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

韻語和對偶的使用符合漢字和漢語的特點,「識字教學使用整齊的韻語,或者使用對偶,或者二者並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因為,使用整齊韻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興趣,又容易記憶」,使用對偶「從聲音上說,和諧順暢,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從內容上說,或者連類而及,或者同類相比,或者義反相襯,給人的印象特別鮮明突出,容易聯想,容易記憶」[1]。

3、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

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這在識字教學中也得到了體現。如《三字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1944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三字經》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2]。

4、聯系日常生活。

中國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注意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明人呂坤在《社學要略》中介紹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習見聞」、「便日用」、「有義理」,足見「三、百、千」等蒙學識字教材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學讀物流傳於世,成為「恆用之書」的重要原因。

5、激發兒童的興趣。

兒童喜愛聽故事、喜愛看圖畫,喜愛大聲朗誦,適應兒童的這些特點,古代蒙學識字教材中編入簡短的故事、淺顯的詩歌,有時配以插圖,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例如蒙學讀物中的孔融讓梨、磨杵成針、擊瓮出兒等故事,明清時期蒙學的「歌詩」課程,不僅能教學識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情趣,樹立志向,促進智力和語言發展。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方面的經驗主要有:

1、熟讀精思博覽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通過誦讀、熟讀,不僅容易形成語感,而且有助於記憶理解。

讀和思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本文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後將注腳看,始有益。」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讀、精思的同時,古代語文教育也主張廣泛涉獵,並不僅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書」、「五經」的狹小范圍里。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廣泛讀書、接觸社會,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許多人還認為廣泛涉獵即可學會作文,古人所說的「觀千劍則曉劍,讀千賦則善賦」就是這個意思。

2、評點法

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圈點」是指在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評注」是把對內容和文字的評論寫在正文旁或行間。使用此法,對指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大有益處,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細心閱讀、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三)寫作教學

1、注重基本功訓練。

「蒙學教文,注重錘字、煉句、布局、謀篇等項基礎練習,不盡是籠統地一篇一篇寫去。」[3]蒙學寫作練習,注重進行分解練習。作詩之前,往往要先練屬對,先是「一字對」,漸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寫議論文,往往要先練習寫段落,先練習寫「破題」,然後練習寫「承題」,直至整篇的文章。盡管格律化、公式化對寫作來說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訓練扎實,可謂古代寫作教學的長處。在寫作訓練中,從單項訓練開始,漸至整篇作文的訓練,也體現了寫作教學的一般規律。

2、多讀多寫多改

我國古代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勞於讀書,逸於作文」[5]的說法,十分重視「多讀」對寫作的作用,把「讀」視為「寫」的重要條件,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但讀不能代替寫,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寫才能練就。古代流傳著「讀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諺語,還流傳著「多讀,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也」[6]。古代的寫作教學,基本上體現了這一原則。

我國古代的語文課程與教學一貫有精於改文的傳統,頗有可取之處,概其要點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隨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學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當,「唯可改之處,宜細小筆削,令有點鐵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學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從模仿入手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學之既久,自然純熟。」[9]這是對前人寫作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宋代對寫作規律的一般認識。實踐證明,人們練習寫作都是要經過模仿,而後才有創新。

4、先放後收

「先放後收」是歷代學者主張的寫作指導原則。蘇軾說:「凡文字少中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10]謝枋得也主張:「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盪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問題和弊端

中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存在著三大問題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

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文教育成了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舉取士制度推行以後,全國士子趨向科舉,語文教育逐漸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2、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陳舊片面,主要為識字、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引導人們向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學方法問題。

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只重整體感知,缺乏分析認識,只強調求同思維、單向思維,忽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尊重維護作者權威,無視讀者理解的主動性、創造性。只聽任一條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統的讀寫理論指導,等等。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四大弊端

1、脫離語言實際。

主要是脫離口頭語言實際,不重視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我國古代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兩漢之後就基本定型了,很少變化;而口頭語言則是一刻不停地發展著,變化著。所以二者的距離越拉越大。

2、脫離應用實際。

讀、寫大都與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無關。讀書皓首窮經,苦練八股,只為功名。這也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讎。[元]虞韶編的《日紀故事》中有一則師生矛盾的故事:許衡年七八歲,受學鄉師,書過目輒不忘。一日,問於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科第耳。」復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謂其父曰:「此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大過人者,不能為之師矣。」固辭而去。

3、忽視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並不是要把多數人培養成文學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能力。當然,也不排除為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奠定當文學家的基礎。這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文學鑒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語文美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視知識教育。

我國有起源很早,很發達的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但始終沒有建立起適宜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經總結出一個「起——承——轉——合」帶有點規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變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們反對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規范,就只能用「文無定法」來抵制規律性的知識,其實是很無力的。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成了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

④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教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教育的內容是適應現代人的發展,教育的方法永遠都在更新與變革之中,這是勿庸置疑的。雖然教育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並不長,但中國的教育實踐已有豐富的經驗,教育哲學思想稱得上是源遠流長。我們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詩意地棲居」,倡導「最優化的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差不多都可以從遠至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一、「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
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的「天」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繫到人與教育的關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闡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幾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傳統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脈絡。
「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人要做到「盡心」與「知性」,這樣才能達到天人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傳統教育注重德育問題,關注人的內心。孟子說: 「萬物皆備於我」,發展成一種以「內省」和「反身」為特徵的心性修養理論。到了宋明儒家那裡,「知性」與「天理」又成為理學家們身心性命之學的指導思想。王守仁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就是極端重視本心的作用。
盡管傳統教育思想缺乏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比如現今教育所主張的「人化」教育理念在傳統教育思想中或隱或顯地貫穿始終。從外在的規范向人心的心靈深處探尋意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價值。注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和諧,是傳統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二、「開拓胸次」、「聖者氣象」的教育境界。
傳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聖賢之人。這種人既能克己復禮,獨善其身,又能推己及人,兼濟天下。中國的思想家和道德家們大多以「聖人」的後繼者自許,道德培養也因此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韓愈以「道統」的繼承者自命,宋明理學家們嚮往的是「孔顏樂處」,「處處表現聖者氣象」。他們也都著重培養氣節和操守,主張發奮立志與自我節制的結合,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抱負自我砥礪。這種教育的理想目標經常和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但前者又有著更高的思想境界。
總的說來,《大學》中提出的「三綱」和「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體系,是對儒家傳統政教關系的極為精練的闡明。古人講「修己安人」,又要「內聖外王」,「修己」之後是要「安人」,「安人」即是為「外王」,從自身做起,將「八目」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內聖外王」。這其中也包含著儒家知識分子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因材施教,「不憤不啟」的教學方法。
古代的教育家們是深諳現今我們所說的教育心理哲學的,例如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為政》),根據學生的才能的高低進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著差異,教育應以學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長作為依據。《論語》中子張、子路、子夏、子貢、仲弓都曾向孔子「問政」,孔子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予以解答,表現出對不同個性的寬容和尊重。孟子也非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莊子則主張順其自然,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在他看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才能終得其所。
如何教導學生呢?《論語·述而》中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而中國最早的教學理論專著《學記》中也認為:「君子之教,喻也。」教師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就是說教師應當積極引導,以開導代替「牽」、「抑」的教學方法。師友間甚至可以相互質疑問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四、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修齊治平」的基礎,只有重視自身的修養,才能夠造就理想人格,實現「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傳統儒學重在培養治世「賢才」,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四教」(文、行、忠、義)「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又提倡循序漸進、專心致志、虛心涵泳、居獲持志等等學習方法和態度。
例如學思結合,學思並重的問題。孔子有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禮記·中庸》把孔子學思並重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五個學習步驟,充分肯定了其中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孟子強調「思」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而朱熹又進一步發展了《札記》中的觀點。到了王夫之那裡,則認為「學愈博則思愈遠」。這些對學思關系的精闢總結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有著重要啟發性的。
「知」 和「思」的同時還要「習」與「行」,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行」、荀子說:「知這不若行之「,朱熹主張「力行」、「知行相須互發」,王守仁主張「事上磨練」,王夫之「知行相資以為用」,顏元倡導「習行教學法」。雖然在知與行的先後、難易問題各有己見,但都注重「行」在為人與治學方面的重要性。
又例如如何處理「廣博與專精」的關系,孔子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韓愈在《進學解》中一方面強調博學,另一方面又主張「提要鉤玄」。由博返約,以約馭博,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本期所選的幾段教育文字都涉及到這個問題。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孔子:「有教無類」、「教學相長」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經提出過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認為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德才兼舉,大度寬容。除此以外,他關於教育的論述范圍還是十分廣的,例如聞韶樂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張「君子習六藝」等等,這些都是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范疇。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特長都很了解。並且要求學生將學和思、學和行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二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其三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關於學習的方法,他則認為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董仲舒:「必仁且智」、「美道慎行」
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前104),廣川人。董仲舒生活在大一統的漢初時期。他以舉賢良對策(「天人三策」)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礎,發展了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一時聲名顯赫,「為群儒首」(《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的教育心理思想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建構而成的。他把人性劃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被後世公認為性三品論的「始作俑者」。並且認為聖人之性不須教,斗筲之性無法教,中民之性應當教。最後一點是董仲舒重視教育的核心思想。性與教相結合,只有「繼天而成於外」(《深察名號》),才能培養出善性這塊「合金」來。
董仲舒把德育過程分為知、情、意、行四個階段或環節。提倡「必仁且智」、「安人正我」、「重志貴意」等等。特別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提出「事在強勉」,強勉努力才能修行成才。他的仁智統一論、「愛人」與「正己」論,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有實踐價值,與現代認知學派的德育統一論有不少相合的地方,至今仍熠熠發光。
朱熹:「格物致之」、「居敬持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出生於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佛、道觀點,並嘆收當時的自然科學成果,構建了一個「致廣大,極精微,綜羅百代」的集大成的學術思想體系。他把「理」作為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而「理」無所不在,「萬物皆有理」。他從理氣論出發,提出了「宇宙生成論」。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天理勝則人慾退。
他還繼承了孔子「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的教育目標,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於「明人倫」。並且以「正心修身」為教育方法,以「聖人之德」或「賢人之學」為培養目標,以「修齊治平」作為士人階層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餘年從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學思想指導教育實踐,並總結出一套教學方法和原則。他認為學習是一個貫通和積累的過程,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而貫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條原則。在他去世後不久,其門人編成《朱子讀書法》一書,用六句話對朱熹主張的學習原則加以概括,分別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會後期期最有影響的一位教育家。《四書集注》成為元明清朝代讀書人的必讀書;《朱子家訓》成為南宋以後家族文化教育的典範。從南宋以來七八百年,中國教育可以說受朱子的影響最為深遠。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是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王守仁繼承了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學術思想,在知與行的關繫上提出了「知行合一並進」的觀點。以知為行,知而必行,行而後知,其中蘊含著許多有價值的認識和道德修養思想成分。他又明確地宣稱平生講學,專在「致良知」三字。他以「良知」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無類」的理論依據。從「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發,主張教學重在引導學者「各得其心」。
王陽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學說作為反對朱學的精神武器,批評理學「外心以求理」,同時猛烈抨擊朱熹以及當時學者那種「循章摘句」、「支離決裂」的惡劣風氣,明確破除當時的迷信,獨樹一幟,另立體系,是時代的勇者。他所倡導的、所身體力行的,就是一條以內聖帶動外王的路線,其中包含了一種道德和形而上學的復興的要求,以及對宋代以來的理性主義潮流的一種反抗。
黃宗羲:「學貴履踐」、「經世致用」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主張「窮經」、「通史」、「經世致用」,對浙東學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夷待訪錄》是黃宗羲的政治論著,裡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對君主專制提出了猛烈的抨擊,
其中專列《學校》一篇,集中闡述了他對學校的主張。首先他主張各類學校都要成為講政議事、確定是非、監督政府的機關。主持學校的是「學官」,為使學校能夠真正地履行議論國政、監督朝廷的職權,學官應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權力。那麼學官如何行使這種權力呢?黃宗羲主張天子和郡縣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縣學官的思想指導和政務監督。另外一方面,廣開言路,使學校成為輿論和議政的場所,限制君權。這種力主學校議政、由學校決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當時無疑起到振聾發饋的作用。
黃宗羲繼承了王陽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與「學」都「非一家之私」。真可謂千古不刊之論。
陸九淵:「切己自反」、「發明本心」
陸九淵的教育思想是其「心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槐堂興發教學開始到應天山建築精舍講學為止,陸九淵培養了數千名的學生。他的心學理論長期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眾多學派中獨樹一幟,而且直接開啟了明代的陽明學派。
他提出「六經皆我注腳」,這就突破了宋儒通過箋注經書來表達思想的理論框框,為人們表達思想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其中蘊含的是對主體獨立思考的肯定。
在教育方法上,陸九淵認為必須堅持向內不向外,為己不為人的反省內求的教育方向,並以「易簡」工夫作為諸種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具體的教育方法大致包括:辨志立志、改過遷善、學當知本、優游讀書、師友相輔等等。他認為通過這些教育、學習和道德修養功夫之後,人方有可能成其理想的教育人格。
總的說來,陸九淵的教育思想體系,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觀性、實在性和普遍性,遵循其對「心即理」等命題的邏輯規定,提出了一系列與其本體論、心性論思想相互呼應的教育原則和方法,不乏真知灼見。
傳統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善於啟發每一個人的內心自覺,善於啟發學生甚至教者的性情與智慧。在當代的教育中,如何發揚那種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開拓創新,窮通變易,使我們「更詩意地棲居」,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⑤ 中國古代的寫作教學有哪些經驗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1.先「放」後「收」的作文訓練程序 古代蒙學正式寫作(開筆)較遲,大多採取先「放」後「收」的訓練程序。即第一步是「放」,大膽想、大膽寫,馳騁想像,放開言路,不受約束;第二步是「收」,到一定階段,學生寫作已有了基礎,就要求他們學習精煉嚴謹的作文方法。宋·謝枋得在所編的《文章軌范》中曾寫道:「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盪入純粹。此集皆粗枝大葉之文……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清·王筠在其《教童子法》中也曾以馴馬為例說明兒童習作先「放」後「收」的過程,即「作詩文必須放,放之如野馬,踶跳咆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此時加以銜轡,必俯首樂從。」先「放」後「收」的作文訓練思想給我們如下啟示:第一,寫作訓練應分階段;第二,訓練之初宜放手讓學生寫,鼓勵其興趣和自信;第三,練習一定時間,要逐步提出要求。至於「放」「收」的時間和階段,還應從當代學生的特點出發通過試驗不斷摸索。2.多讀多作多改

古人歷來強調多讀多作是寫作水平提高的基礎功夫,「讀在前,寫在後,以讀作為寫的『骨子』」。多讀一則可以使童蒙不斷地積累和佔有材料,使其「有文料可以取資」,再則通過讀別人的作品、細心揣摩別人如何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可以有效地吸取他人的語言養料和寫作經驗。在強調多讀的同時,還要求多寫多作,因為「多讀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實求己之功夫」。(唐彪)兩者相得益彰,作文水平方能提高。文章多作,還須多改,所謂「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唐彪)至於前人在作文批改上的經驗和方法主要有:教師要精心批改,以給學生恰到好處的指點;教師要多留少改,以免挫傷學生的興趣與自信;提倡「改竄舊文,重作舊題」,以求專攻深造之效;指導學生自我修改作文,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修改文章習慣。如上多讀多作多改的作文教學理論多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心理,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⑥ 麻煩請教中國古代啟蒙教學方法

古代,兒童「開蒙」,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在四歲左右,現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四歲恰好是兒童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段。蒙學階段主要採用的教材就是所謂的「三百千千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等,同時,在孟學階段也會讓兒童接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目,為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蒙學教育通常採用個別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誦與練習。

蒙學教育的基本的目標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能夠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並且掌握一些中國基本文化的常識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識。

朱子童蒙須知

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今逐目條列,名曰童蒙須知。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聖賢典訓,昭然可考。當次第曉達,茲不復詳著雲。

蒙養從入之門,則必自易知而易從者始。故朱子既嘗編次小學。尤擇其切於日用,便於耳提面命者。著為童蒙須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閑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即此而在矣。吾願為父兄者,毋視為易知而教之不嚴。為子弟者,更毋忽以為不足知而聽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凈整齊。我先人常訓子弟雲,男子有三緊。謂頭緊、腰緊、腳緊。頭,謂頭巾。未冠者,總髻。腰,謂以條或帶,束腰。腳,謂鞋襪,此三者,要緊束,不可寬慢。寬慢,則身體放肆,不端嚴,為人所輕賤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結兩衽,紐帶,不可令有闕落。飲食、照管,勿令污壞;行路、看顧,勿令泥漬。

凡脫衣服,必齊整摺疊箱篋中。勿散亂頓放,則不為塵埃雜穢所污。仍易於尋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則不免垢膩。須要勤勤洗浣。破綻,則補綴之。盡補綴無害,只要完潔。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有所濕。凡就勞役,必去上籠衣服,只著短便,愛護,勿使損污。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則不藏蚤虱,不即敝壞。苟能如此,則不但威儀可法,又可不費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雖意在以儉化俗,亦其愛惜有道也,此最節身之要毋忽。

語言步趨第二

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鬧,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隱默。久,卻徐徐細意條陳雲,此事恐是如此,向者當是偶爾遺忘。或曰,當是偶爾思省未至。若爾,則無傷忤,事理自明。至於朋友分上,亦當如此。

凡聞人所為不善,下至婢僕違過,宜且包藏,不應便爾聲言。當相告語,使其知改。

凡行步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

灑掃涓潔第三

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試幾案,當令潔凈。文字筆硯,凡百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復置元所。父兄長上坐起處,文字紙扎之屬,或有散亂,當加意整齊,不可輒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錄主名,及時取還。窗壁,幾案,文字間,不可書字。前輩雲,壞筆,污墨,瘝(解:曠廢,音:同關)子弟職。書幾書硯,自黥(解:刺刻花紋並塗顏料,音:同晴)其面。此為最不雅潔。切宜深戒。

讀書寫文字第四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污縐摺。濟陽江祿,書讀未完,雖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齊,然後起。此最為可法。

凡寫文字,須高執墨錠,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執筆。雙鉤,端楷書字,不得令手揩著豪。

凡寫字。未問寫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

凡寫文字。須要仔細看本。不可差訛。

雜細事宜第五

凡子弟。須要早起晏(解:晚,音:同燕)眠。

凡喧鬧爭斗之處,不可近。無益之事,不可為。

凡飲食有則食之,無則不可思索。但粥飯充飢,不可闕(解:缺少、虧損,音:同缺)。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惟舉止不佳,且防焚爇(解:燒,音:同弱)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

凡對父母長上朋友,必稱名。

凡稱呼長上。不可以字,必雲某丈。如弟行者,則雲某姓某丈。

凡出外,及歸,必於長上前作揖。雖暫出,亦然。

凡飲食於長上之前,必輕嚼緩咽,不可聞飲食之聲。

凡飲食之物,勿爭較多少美惡。

凡侍長者之側,必正立拱手。有所問,則必誠實對。言不可忘。

凡開門揭簾,須徐徐輕手,不可令震驚聲響。

凡眾坐,必斂身,勿廣占坐席。

凡侍長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飲酒,不可令至醉。

凡如廁,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燈燭,無燭,則止。

凡待婢僕,必端嚴,勿得與之嬉笑。執器皿,必端嚴,惟恐有失。

凡危險不可近。

凡道路遇長者,必正立拱手。疾趨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寢衣覆首。

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於案。

雜細事宜,品目甚多。姑舉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違,自不失為謹願之士。必又能讀聖賢之書,恢大此心,進德修業,入於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⑦ 古代老師是如何教學的

古代教育的授課方式,分這樣幾個步驟。

第一步,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裡,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一頁,教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古代點句讀有專門的工具,比牙簽略粗略長一些,一般是木製、雞骨制、鐵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頭粗一頭細,兩頭都有一個圓圈。用它戳上印泥,往書中斷句的地方一蓋,就是一個圓圈,表示句讀。通常小圈表示逗號,大圈表示句號。也有小圈表示逗號和句號,大圈表示這個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評點精彩會用朱筆在字旁點一個點。點書這一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是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范讀,學生跟著讀。一句一句地模仿。我們采錄的情況,一般先生是讀三遍。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教「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講。尤為重要的,是講故事。

那麼一天授多少次書?一次授多少書?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古代蒙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2到4小時。學館的學習時間,一般是一天4到8小時。古代有很多「兒童十二時辰圖」之類的畫,看一看就可以發現,兒童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時間是在嬉戲。學習上課的時間很少,作業也很少,或者沒有。在這幾小時的時間里,授多少書,由兒童自己決定。因為他上完了書,要回去背。背會了,要給老師檢查。什麼時候背會?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覺得背會了,就舉手告知先生,於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學生掌握著學習進度。

一次授書的內容並不多,像開蒙的時候,一般就是十個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一次授書的內容。到大一點,就到二三十個字。到學館,一次一般也不會超過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書?我們采錄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說,我小時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書啊。那麼別人呢?他說,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可見,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兩次下午兩次,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一天的學習內容,在幾十字到一兩百字之間。這個進度,現在看起來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這是每天新學的內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萬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學習,就至少積累了三五十萬字。關鍵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學習新課,還要復習舊課。復習是每天都要進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過多少字?一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能背《紅樓夢》吧?隨便打開一頁,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紅樓夢》的不止他一個。《紅樓夢》一百萬字。這還是當玩的。真正要背過的,首推十三經。科舉要考的。八股文是從十三經中隨意抽取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就以此為題作文。所以十三經都是要背過的。十三經多少字?據南宋鄭畊老統計,周易24207字,尚書25800字(近人黃侃除去偽古文,則17925字),毛詩39224字,周禮45806字,儀禮56115字,禮記99020字,左傳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傳(清閻若琚統計)44075字,穀梁傳(清閻若琚統計)41512字,論語13700字,孝經1903字,爾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學1753字,中庸3568字,共計641326字。

背過這64萬字就可以進考場了嗎?當然不行。因為你還不會寫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經為題,所以古代的高考復習資料叫「高頭講章」,就是把十三經的每句話都作題目,下面附上一篇典範八股文。

背過十三經,掌握高頭講章,就可以了嗎?還是不行。明清科舉雖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詩詞文賦,況且詩詞文賦也是八股文的基礎。要掌握詩詞文賦,就要背過或熟讀楚辭、樂府、漢魏六朝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諸子百家、文選、古文觀止等等一系列詩文,字數也不在幾十萬以下。

這樣就可以了嗎?當然還是不行。沒有讀過《史記》算什麼文人?沒有讀過《資治通鑒》算什麼文人?所以還要讀史,好的也要背過。此外,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卜數術、拳理兵書,都要涉獵。琴棋書畫、文武雙全,這才能算是個文人。所以說,古人文人能背過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決非虛言。古代教育沒有課本,都是讀原著,整本讀。

第二步,是背書,學生下去自己復習。復習的內容不僅僅是典籍本身,還包括典籍的註疏,和老師的講解。

古人授課的第三步,叫復講。復講就是學生背好書後,舉手告知學生,於是再次上去先生那裡,要檢查。檢查通過,就可以再次上書,所以是學生決定著學習的進度。那麼什麼是復講呢?是不是老師再講一遍呢?不是。是學生講!老師剛才怎麼講給你的,請你再復述一遍。

什麼才叫真學到了本事?就是能講給別人聽。古代的兒童是從三歲就開始做這項訓練了。三四歲的時候,剛開蒙,老師教的東西很少很簡單,是他可以復講的。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增加難度,但一直是他那個年齡可以承受的。

從授書,到背書,到復講,這樣就完成了一次課堂教學。於是再次授書。其實老師授課的時間不長,每個人一次授書也就是幾分鍾到十幾分鍾。一天下來,老師還有很多空閑時間,因為學生是自學為主的,老師只引導、點撥。這沒有什麼,只要從小形成習慣就好了。現在我們的教學,老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保姆。不厭其煩地講啊講啊,學生都理解的,還在講,浪費時間,浪費老師的精力。學習的效果怎樣?

除了授課,還有復習,還有會講,還有考試。這些都是讀書的內容。除了讀書,還有別的學習內容,像習字、作文、唱歌、彈琴、跳舞、游戲、武術、農耕、下棋、學醫等等。復習,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斷地滾動,不斷地重復。

會講,是討論課。出一個題,大家討論,檢驗學習成果,發表個人高見。切磋和討論,也是學習得真知,尤其是創新的重要途徑。《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就是會講。會講最後,老師點評。

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的會講,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寺的會講,都是歷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載,各地的學子們得到消息,紛紛騎著快馬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講。路上的人流絡繹不絕,講堂內外圍得水泄不通。飲馬池的水一下就被學子們的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辯論連續三晝夜不輟。

作者:徐健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⑧ 王守仁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有哪些

閱讀古人智慧

一、人物簡介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晚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稱其為王文成公。

二、教育思想

(1)「致良知」與教育作用:

王陽明繼承孟子的「內發說」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要求人們憑借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慾。將「格物」理解成「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慾一一追究搜尋出來,要求人們懂得知與行是合一的。正因為「良知」人所固有,作為知識和道德增長的教育過程,本質上是幫助「心體」展開、發育的過程。他以養育嬰兒和種樹為喻,指出教育與這些一樣,就是使其隨時擴充,但要把握好分寸。

(2)「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

認為兒童處於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精力、身體、智力等各方面都在發展過程中。教學必須考慮到這個特點,兒童的接受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便就這個程度進行教學,不可逾越,教學若不考慮學者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把這種量力而教的思想稱之為「隨人分限所及」。 體現在個體身上就是循序漸進,體現在不同個體之間即因材施教。

(3)論教學:

1)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教育目的,他認為凡是有助於「求其心」者均可作為教學內容,讀經、習禮、寫字、彈琴、習射無不可學。

2)教學原則和方法:

① 知行並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以致良知為標准,知是知天理,行也是要行天理,人只要切實的去掉人慾,保存天理就自然達到知行合一;

② 自求自得,要達到自求自得,必然採取獨立思考的辦法,提倡懷疑,不盲目迷信書本、聖賢,形成自己的

觀點而不輕易受別人左右;

③ 循序漸進;要求在教學上要顧到學者的心理發展水平;

④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資質、個性、長處給以不同教育。

(4)論兒童教育:

首先,他批評當時兒童教育的失誤:重機械記憶,不重啟發思維;重消極防範,不重積極誘導;普遍採用體罰,摧殘兒童的身心,致使兒童厭惡學習。

其次,他從良知說出發,認為樂是心中本體,教學必須引起兒童的樂學情緒,要求教育兒童從積極方面入手,要用培養、誘導、順應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方法進行教育,總之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第三,兒童教育的內容是「歌詩」,「習禮」和「讀書」。

第四,他強調「隨人分限所及」,量力而教。

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雖然其目的是為了向兒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但是他反對「小大人式」的傳統兒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體罰等教育手段,要求順應兒童性情,根據兒的接受能力施教,是他們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等主張,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義傾向,具有歷史性的影響。

⑨ 古人或名人有關學習方法的名言警句

學知不足,業精於勤。 作者:(唐)韓愈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作者:(唐)杜甫
惜時專心苦讀是做學問的一個好方法。 作者:蔡尚思(現代史學家)轉引自《青年文摘》年第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作者:《論語》
研卷知古今;藏書教子孫。 作者:《對聯集錦》
學習有時候只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中思想與信念的成分,而沒有改變情感與行為傾向,因此時間一過,態度又回復原狀
學者貴知其當然與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謂為學。 作者:孫中山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作者:《神童詩·勸學》
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作者:(漢)徐幹
生存法則:上去或者出去(UPOROUT)知識企業中的一切都與學習相關,所以生存的第一要義就是學習和理解。懶於學習的人,實際是在選擇落後,實際是在選擇離開。 作者:選自《共好資訊軍規.三十條生存法則》
春庭早色和煙暖;午夜書聲帶月寒。 作者:《對聯集錦》
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 作者:毛澤東引自《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尋求真理的長河中,唯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 作者:華羅庚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作者:毛澤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孔子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 作者:郭沫若
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作者:(三國)諸葛亮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作者:《格言聯璧》
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勝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 作者:蓋亞斯(AriedeGens)殼牌石油策劃經理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作者:孔子
求學將以致用;讀書先在虛心。 作者:《對聯集錦》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作者:張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作者:孔子
讀書不趁早,後來徒悔懊。 作者:《清詩鐸·趁早歌》
非靜無以成學。 作者:(三國)諸葛亮
誰游樂無度,誰就沒有功夫學習。 作者:(法國)諺語
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只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 作者:別林斯基
學習有如母親一般慈愛,它用純潔和溫柔的歡樂來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額外的報酬,也許就是罪過。 作者:巴爾扎克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作者:(清)朱用純
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作者:朱自清
你們要學習思考,然後再來寫作。 作者:布瓦羅
青年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作者:朱德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作者:盧梭
現在,我怕的並不是那艱苦嚴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學習和認識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對我來說,不學習,毋寧死。 作者:羅蒙諾索夫
足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作者:書摘
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科學發明。 作者:(南斯拉夫)諺語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作者:法布爾
書山尋寶;學海泛舟。 作者:《對聯集錦》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作者:陶行知
學習專看文學書,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 作者:魯迅
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 作者:羅丹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 作者:(明)陳字自
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 作者:《清詩鐸·讀書》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作者:《論語》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作者:《神童詩·勸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自知。 作者:(金)元好問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 作者:張載(北宋哲學家)引自《經學理窟。義理篇》
必日退。 作者:(宋)晁說之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作者:(漢)劉向
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飢渴。 作者:(宋)范仲淹
好書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類活動最豐碩長久的果實。 作者:史美爾斯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作者:華羅庚
熟讀之法,於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作者:(宋)朱熹
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 作者:(宋)王安石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作者:《增廣賢文》
人無賢愚,非學曷成? 作者:(清)陸以田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 作者:陶淵明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作者:郭沫若
聖人無常師。 作者:韓愈
凡欲顯勛績揚光烈者,莫良於學矣。 作者:(漢)王符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書安可一日無。 作者:(宋)陸游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作者:蘇格拉底
必須記住我們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有限,不只由於人生短促,更由於人事紛繁。我們應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來做最有益的事。 作者:斯賓塞
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 作者:謝覺哉(現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 作者:(漢)王符
閑有餘日,正可學問。 作者:(明)陳繼儒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作者:歌德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藉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末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後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學習 永遠不晚。 作者:高爾基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作者:(宋)鄭耕老
努力向學,尉為國用。 作者:孫中山
業精於勤,荒於嬉。 作者:韓愈
人家不必論富貴,唯有讀書聲最佳。 作者:(明)唐寅
忠誠是愛情的橋梁, 欺詐是友誼的敵人。 只有真心愛人的人,才能獲得得別人的愛。 愛,不會在負心者的樓台前留步,卻能夠在真情人的茅舍中永駐。 愛情不中人是春天的花朵,夏夜的明月,也還會有秋天的泥濘、冬天的冰雪。只有用純潔的品德作橋梁,以崇高的理想為紐帶連結起來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戀著的雙方,應該—— 政治上互相幫助, 品行上互相砥礪, 工作上互相促進, 學習上互相切磋, 生活上互相關心。 愛情才能得到鞏固,愛情之花方能越開越艷。 趁著年輕,應該讓生命象鼓滿春風的帆,乘風破浪、奮勇前進,而不要老是在個人私利的愛情港灣遮風避雨,虛度光陰。 純貞的愛情之花,是在革命理想中孕育的,是在和睦互勵中生長的,是在共同戰斗中開放的。這種紮根於志同道合的愛情之花,狂風吹不謝,利劍砍不倒,牢籠關不住,烈焰燒不毀,它經得起任何考驗。 作者:章傳家
愛情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學習的絆腳石。 作者:張志新
讀和寫是學生最必要的兩種學習方法,也是通向周圍世界的兩扇窗口。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愈是學習,愈覺得自己的貧乏。 作者:雪萊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作者:狄德羅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作者:(宋)朱熹
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作者:普希金
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意積累的。知識就是機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是積累起來的。我們對什麼事情都不應該像「過眼雲煙」。 作者:鄧拓(現代新聞工作者學者)轉引自年月日《憶鄧拓》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作者:(春秋)孔丘
喜愛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作者:孟德斯鳩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作者:(清)彭瑞淑
少年好學,將成大器。 作者:書摘
我們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學習。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作者:毛澤東引自《做革命的促進派》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作者:《禮記》
只要心還在跳,就要努力學習。 作者:張海迪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作者:陶行之
學習中經常取得成功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學習興趣,並改善學生作為學習的自我概念。 作者:布魯姆
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墜。 作者:(漢)徐幹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末,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瘤。 作者:(清)袁牧
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 作者:(清)馮班
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所謂天才,實際上是依靠學習。 作者:華羅庚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作者:莎士比亞
與其找糊塗導師,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卻尋覓的功夫,橫豎他也什麼都不知道。 作者:魯迅
人有坎,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作者:(南北朝)顏之推
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 作者:(明)薛煊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 作者:莎士比亞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作者:毛澤東
釘子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鑽。 作者:雷鋒
嗜書如嗜酒,細味乃篤好。 作者:(宋)范大成
織網是為了多捕魚;磨刀是為了多砍柴;播種是為了多收獲;學習是為了多創造。
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 作者:愛默生
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 作者: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
藜羹麥飯冷不嘗,要足平生五車書。 作者:(宋)陸游
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作者:(唐)吳兢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學則殆。 作者:陳獨秀
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書籍的使命是幫助人們認識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對生活的認識。 作者:科爾查克
博學篤志,神閑氣靜。 作者:(清)王永彬
學會學習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作者:米南德
勤者讀書夜達旦;青藤繞屋花連雲。 作者:《對聯集錦》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作者:孔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者:劉彝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 作者:笛卡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孔子
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 作者:培根
知而好學,然後能才。 作者:(戰國)荀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者:(宋)劉彝
勞動教養了身體,學習教養了心靈。 作者:史密斯
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作者:(宋)王安石
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 作者:林格倫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作者:貝爾納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 作者:普希金
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 作者:(宋)歐陽修
我們全都要從前輩和同輩學習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 作者:歌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 作者:高爾基
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 作者:(清)徐洪鈞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作者:余秋雨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作者:愛因斯坦
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作者:華羅庚
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作者:葉聖陶
你們要學習思考,然後再來寫作。 作者:布瓦羅
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了翅膀。 作者:莎士比亞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作者:魯巴金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作者:李苦禪
欲讀天下之奇書,須明天下之大道。 作者:(清)蒲松齡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 作者:莎士比亞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作者:於謙
讀書貴有用;樹德莫如滋。 作者:《對聯集錦》
青年人首先要樹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決心為國家、人民作一個有用的人才;為此就要選擇一個奮斗的目標來努力學習和實踐。 作者:吳玉章
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作者:(元)程端禮
學者政出之,政者學之施。 作者:(宋)張孝祥
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 作者:魯迅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作者:誇美紹斯集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作者:(宋)朱熹
學習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須專心。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只有付出艱苦的勞動,才會有相應的收獲。 作者:谷超豪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 作者:歌德
學習要有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恆心 作者:陳景潤
早知今日讀書是,悔作從前任俠非。 作者:(唐)李欣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作者:(宋)蘇軾
一篙不可須臾緩,為學如撐水上船。 作者:鄧雅聲
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窮發展。 作者:岡察洛夫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作者:蘇軾
不向前不知道路遠,不學習不明白真理。 作者:(朝鮮)諺語
不學習的人總以後悔而告終。 作者:(土耳其)諺語
少年喜書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燈一點,樂處超五欲。 作者:(宋)陸游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作者:烏申斯基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 作者:(明)鄭心材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其專精。 作者:(清)章學誠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然後知不足。 作者:列寧

⑩ 古人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

、讀准節奏,讀出文言韻味

1.師:好文不厭百回讀。請大家再讀課文,要求對照注釋讀准字音。

(生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遍,看看你是否讀准了字音。

(一生范讀課文)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

生:他注意到了關鍵字的讀音,音咬得很准。

師:你很會傾聽。你剛才說的「關鍵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則中的「說」同「悅」,故讀「」;第五則中的「女」同「汝」,故讀
「」。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下面注釋有。

師:藉助注釋讀准字音,好方法。這種用一個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文言現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舉一例?

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的「見」就是通「現」。

生:《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的「強」通「僵」。

(點評:根據學生的朗讀及評價歸納出了讀准字音的方法,對文言特殊現象的講解適可而止。)

師:好,大家不妨將剛才所說的這些關鍵字的讀音專門設置一個門類積累到你的讀書卡中去。剛才大家由一個例子聯想到其它,這種學習方法叫什麼?

生:舉一反三。

師:你知道是誰提出的嗎?

生:孔子。

(點評:適時引導學生做讀書卡,並及時讓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師生互動,體現了教學機智。)

2.師:好,注意了平時的課外積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許多的學習秘訣,請大家細讀課文。要求讀准節奏,讀出文言的韻味。讀准了節奏,文言文就讀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為一小組互讀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抄寫到你的「難句理解」類讀書卡上,然後小組討論。讀書時看誰搖頭晃腦搖得好。

(生搖頭晃腦地讀)

師:有沒有小組解答不了的問題提出全班討論?

生:前七則比較好懂,第八則的含義我們這一組不太明確。

師:哪一組的同學來幫他們解決?最好能「授之以漁」。

生: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毅,因為他肩負著偉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並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

師:請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齊讀這一則,讀准節奏。

(生齊讀第八則。)

(點評:通過理解文意讀准節奏,行之有效。在讀中做「難句理解」讀書卡,學生之間互問互答,並由學生自己交流解難方法。時時處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師:會總結的人一定是會學習的人,由「學會」走向「會學」,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實還可採取「會意」的方法,讀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一則中還有兩個詞語被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是哪兩個?

生: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師:像這類成語在《論語》中還有很多。除了這兩個,你還知道哪些呢?

生:溫故知新、見賢思齊。

生:學而不厭、循序漸進。

師:看來你的閱讀面很廣。有的同學已將這些成語寫在了讀書卡上。《論語》中的成語非常豐富,大家下課之後可設置一個「《論語》與成語」專題進行摘抄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韻味來。

(點評:成語是古今漢語的橋梁。通過對成語的摘抄,既走進了文言文,又增強了現代語的積累。)

4.(生背讀)

生:我最喜歡第一則。(生背誦「學而」章)

師:你為什麼喜歡這一則呢?簡要說明理由。

生:所謂「學習」就是既要「學」(學道理)又要「習」(練習、溫習),告訴了我們學習方法。

師:好比游泳,先學游泳知識,再下水實踐。談學習方法的還有哪幾則呢?

生:「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關於學習態度的呢?

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師:我們回頭再來看看關於孔子被那個七歲孩子攔路的故事,孔子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聯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話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聯想到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師:兩位同學都讀得有節奏、有韻味,看來是真正理解了。不錯,這兩句講的都是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那麼由這一句話我們又可以聯想到哪些成語呢?

生:取長補短。

生:不恥下問。

師:其他幾則,是關於哪些方面的呢?有沒有你喜歡的呢?

生:關於思想品德修養。我喜歡「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師:由這一句你聯想到了哪句古詩呢?

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剛才所背誦的這些格言警句,相信對每位同學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啟示。關於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進行分類:學習態度類、學習方法類、思想品德修養類。

(點評: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格言警句當堂背誦,背出韻味,既加深了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自然地得以實現。)

第二課時

四、讀後思辨,讀出個性化見解

師:在上一節課的自由背誦中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為每人的生活經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讀著你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種個性呢?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系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

(生再讀、背課文。)

閱讀全文

與古人論優秀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臂刮汗毛用什麼方法 瀏覽:737
調理肌酐最好的方法如何降 瀏覽:936
狗風疙瘩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00
大蒜治療金魚腸炎土方法怎麼治療 瀏覽:769
江蘇高質量考核發展指數計算方法 瀏覽:917
蟲牙土方法怎麼治 瀏覽:291
水膠體敷料使用方法 瀏覽:829
粉絲的訓練方法 瀏覽:778
鋁蓋發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317
做生意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瀏覽:441
黃金三角手臂鍛煉方法 瀏覽:12
根號15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圖片 瀏覽:913
語音提示器安裝方法 瀏覽:204
c32漏電保護空開連接方法 瀏覽:367
附件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335
36x1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258
高阻計使用方法 瀏覽:951
水質超標的解決方法 瀏覽:575
英語大師教學方法 瀏覽:155
男性眼袋怎麼消除簡單方法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