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古人對日期的計算方法

古人對日期的計算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8 14:23:43

Ⅰ 日歷法古人是怎麼計算年月日的

提問
登錄
注冊

請輸入關鍵字
立即下載
?題目
中國古代的時間是怎麼樣計算的
年月日時的計算是怎麼樣的
風度4761██ 2014-12-09
網路作業幫-是干什麼的呢?讓我來告訴你
優質解答
天乾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乾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乾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Ⅱ 古代人是如何計算日期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乾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古人制定天乾地支的理論,應該有觀察和實踐基礎,不是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概念。比如中醫針灸取穴,講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和天乾地支的規律符合。至於後世把天乾地支用到算命中,預測一個人的命運,就大家自己判斷其真偽吧。六十甲子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進行循環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循環。60在時間領域是個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古人用60作為循環,現在來自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鍾是60秒,一小時是60分鍾。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同樣,現在的一天24個小時,和中國傳統的每天12個時辰(時辰也就是大時,兩個小時為一個大時)對應,中國用5天作為一個時辰的大循環,所謂「五日一候」,共是60個時辰。下面列出六十個干支組合(稱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年月的紀法以節氣來劃分:紀年
用六十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輪回。比如1911年是辛亥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干支紀年,新的一年是立春交節之後開始的。比如2006年立春在2月4日上午7點27分,那麼7點26分還屬於乙酉年,7點27分開始就是丙戌年。紀月
同樣的道理,用六十甲子依次紀月。一個新的干支月也是從一個節氣開始的。比如2006年3月6日01時29分是驚蟄,那麼在此之前是庚寅月,在此之後就是辛卯月。紀年和紀月,都是根據節氣劃分的。而節氣的交節時間,則是精確觀測天象後才能確定的,它反映了太陽系和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位置。日子以一個起點日開始,60天一個循環:紀日
一個晝夜為一天。用六十甲子來依次紀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60天一個循環。新的一天是從夜裡子時開始的。紀時
每天劃分為12個等份,是12個時辰。5天共60個時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當前時辰為丙寅,下一個時辰就是丁卯。時辰的確立,需要用真太陽時計算。紀日和紀時,記錄了地球繞太陽運動和自轉的情況。四柱
年、月、日、時的天乾地支數值,分別稱為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八字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時的時間四柱記錄。它記錄了一個人出生時的地球、太陽、宇宙相對位置的一些信息。所以從八字本身的意思來說,它是一個時間記錄,至於怎麼去解讀八字,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過份地依賴它,就是迷信。因為它畢竟只是記錄了一個人的很少的一部分信息,宇宙這么浩瀚、人生如此復雜,人的一生主要還是靠自己努力和奮斗。

Ⅲ 古人是怎麼算出來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有365天,這個定律在古代就已經被發現了。雖然以前的生產生活水平低下,但是我們也不能低估古人的計算能力,他們計算日數的辦法可多著呢!
01、把握住太陽運行的規律。

如果你一直以為太陽運行的規律是我們現代人發現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太陽運行的規律,他們運用最簡單的方法,揭示了最真實的規律。他們選擇在地上樹立一根竹竿,然後每年記錄太陽照射過來時的竹竿在地上的影子。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影子的長度和方向都會發生變化,等到影子和第一天記錄的位置重合時,那就說明一年就這樣過來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歷法的國家之一,也曾計算出每年的平均日數大概是在365.2422天,也就約等於365天。於是直到現在,我們每年都是以365天來計算,但是有時候還是有一兩天的差別。

Ⅳ 古代人也有日歷的嗎他們是怎麼計算日期的呢

沒有日歷。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鍾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

Ⅳ 古代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古代人計算時間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2、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3、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4、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5、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6、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9、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11、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Ⅵ 古代的日期是怎麼推算的 比如 庚酉日 丁已日

古代記時和現代記時的推算方法

我們知道古人是以六十甲子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即干支記時),而現代是用公歷記時的。因此掌握古代記時與現代記時的推算方法,這是基礎,現將其介紹如下。

第一節 紀年推算方法

用公元紀年來推算農歷紀年的干支一般用兩種方法:其一是查看萬年歷,比如要知道1949年的農歷干支,那麼打開《新編萬年歷》一看,就知道這一年是己丑年。其二如果沒有萬年歷,可以自己排一張六十甲子表,然後根據某年的干支順推或反推上去也可以了解這年的干支。如已知公元1949年是己丑年,據此順推1954年就是甲午年,反推1944年就是甲申年。但推年不管用什麼方法,必須以農歷的立春作為界限,比如人的出生時間是在正月立春之後則可用本年干支;若雖然出生在正月,卻在立春之前,那麼就得推算為上一年的干支。如1960年正月初九日是立春,如出生是在1960年正月初十日,則推算是為庚子年出生;如出生是1960年正月初八日,則推算應為己亥年出生。同樣的道理雖然人同是出生在農歷十二月的,可是立春前出生的用本年干支,立春後出生的就要算下一年的干支了,又如1960年農歷12月19日是立春,如出生是的1960年農歷12月18日的是本年庚子年;出生是在1960年農歷12月20日的則應推算為下一年干支,即辛丑年出生。

第二節紀月推算方法

紀月的推算方法,雖然每月的地支是固定,如正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三月為辰月......,可是月份的天干都是不固定的,要經過推算才能得出,常用年上起月法,推算的歌訣是: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流,
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歲好追求。

「甲己之歲丙作首」逢甲年和己年時,正月的月干支是丙寅、二月為丁卯、三月為戊辰......以順排十二個月;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9年是己巳年,其年干是甲和己,故這兩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

「乙庚之歲戊為頭」,就是乙年和庚年的正月干支戊寅、二月是己卯、三月是庚辰……;例如1980年是庚申年,1985年是乙丑年,其年干是乙和庚,故這兩年的正月都是戊寅。

「丙辛之歲尋庚上」,方法同上。例如1981年是辛酉、1986年是丙寅年,其兩年的年干是丙與辛,故正月都是庚寅、二月都是己卯等。

「丁壬壬寅順水流」如1982年是壬戌年、1987年是丁卯年,這兩年的年干是丁與壬,故正月都是壬寅、二月都是癸卯等。

「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如1983年是癸亥年、1988年是戊辰年,其兩年的年干是戊與癸,故其兩年的正月都是甲寅、二月都是乙卯。
這里必須注意的是推算月干支一定要結合節氣進行,須知推月干支是嚴格以節氣為界限,即在本月節氣前出生的,就用上個月的干支,節後出生的才用本月干支,若是本月下一個節後出生的,也就是下一個月的節氣提前來到本月,則得用下個月的干支。

第三節紀日推算方法

日干支的推算方法一般按陽歷日期來推算,先以當年的元旦干支的代表數為基礎(天干1~10,地支1~12)另加所求日數,然後查表按月進行加或減(附後),再除去干支的周轉數(天干10,地支12),所余的數即為所求的日干支的代表數,即可按數字轉為干支,此為平年的日干支推演算法。如遇閏年,因二月多一天,所以在用上法推算時,從三月份起,應在所求日干支數上再加1。
附:各月干支加減表
一月干支均減1 二月干加0支加6
三月干減二支加10 四月干減1支加5
五月干支均減1 六月干加0支加6
七月干支均加0 八月干加1支加7
九月干支均加2 十月干加2支加8
十一月干支均加3 十二月干加3支加9
為了便於記憶,有歌一首:
一五雙減一 二六加零六
三減二加十 四減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 八加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 冬三臘三九
閏從三月起 余數均加一
例1:求1981年12月31日的日干支
查1981年元旦干支為己卯,己的代表數為6,卯為4,即以6、4為基數進行計算。
干:6+31(所求日數)+3(12月干加3)=40
除去周轉數30,餘10。10代表癸,所以日干是癸。
支:4+31+9(12月支加9)=44
除周轉數36,餘8。8代表未所以日支是未。
合起來可知1981年12月31日為癸未日。並由此可以推之1982年元旦干支為甲申。

第四節紀時推算方法

每日十二時辰,而干支為六十環周,從甲子時起到癸亥時止,共六十個時辰,五天恰好輪完,周而復始。推算時干支先要知道日干,如甲日、乙日等等,然後按日上起時法來推算,其日上起時歌訣為: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從何發,壬子是真途。
「甲己還加甲」是講的甲日、己日的子時名稱始起於甲子,這甲子就是甲日己日子時的名稱。其方法與年上起月法相同。這樣,只要知道了每一天子時的名稱,以下各時的名稱按順序推就知道了。
「乙庚丙作初」就是乙日、庚日的子時名稱為丙子時。 「丙辛從戊起」就是丙日、辛日的子時名稱為戊子時。 「丁壬庚子居」就是丁日、壬日的子時名稱為庚子時。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就是戊日、癸日的子時名稱為壬子時。

第五節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Ⅶ 古代的時間是怎麼算的

古代時間的計算:

一、古代一日時間的計算

1、中國古人的每日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其中,十二時辰制應用最為廣泛。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十二時辰與二十四小時的換算

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以此類推。

二、古代歷法對年月日的定義

中國古代一般採用的是陰歷,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7)古人對日期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的計時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Ⅷ 古代的年月日是怎麼計算的

、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用於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國用本地區國君在位年數來紀年。這樣,在紀年問題上全國存在著混亂現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魯國記為魯孝公二十七年,秦國記為秦襄公八年,宋國記為宋戴公三十年等。 2、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繞行一周約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帶劃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點處於一分的正中間,這一分就叫星紀,然後由西往東依次是玄枵、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記下來,就成為自然的紀年資料。它首先出現於《左傳》、《國語》,在春秋戰國紀年混亂的情況下,它成為一種很方便的統一紀年的標志。《左傳.襄公三十年》:「歲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 3、太歲紀年。由於歲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動速度不均勻,且有時還會發生所謂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設想了一個理想的天體,其運行方向與歲星相反,以玄枵次為子然後從東向西,星紀是丑,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勻。這個天體便稱為歲陰、太陰或太歲。太歲和歲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對應關系,如歲星在星紀,太歲在寅;歲星在玄枵,太歲在卯。戰國時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稱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為困敦,丑為赤奮若,寅為攝提格(簡稱攝提),卯為單閼,辰為執徐,已為大荒落,午為敦戕,未為協洽(亦作葉協),申為君灘,酉為作噩,戌為淹茂(亦作閹茂),亥為大淵獻。《呂氏春秋.序意》:「維秦八年,歲在君灘。 4、年號紀年。始自漢武帝,迄於清末。皇帝更迭即換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更換年號,如漢武帝就曾使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個年號。清方苞《獄中雜記》:「康熙(清聖祖年號)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紀年。始於漢,今農歷仍襲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環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紀年來表示的。 6、生肖紀年。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十二地支,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產生於東漢王棄以前,主要使用於民間。迄今還偶或使用。 7 民國紀年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建立,同時決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此歷史上又出現了所謂的民國紀年。這種紀年方法,月日同公歷一樣,不必換算。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如xx戰爭爆發在1937年,只要減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國29年。反之,知道xx戰爭結束在民國34年,要換算公歷,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閱讀全文

與古人對日期的計算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1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5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0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3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1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6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4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0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5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4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9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0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1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4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599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6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89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5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3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