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National tree benifit calculator 怎麼計算植物的固碳效益
生物量法生物量法是以森林生物量數據為基礎的碳估算方法。
渦旋相關法,是一種微氣象技術,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測定CO2的渦流傳遞速率,從而計算出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
Ⅱ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6.2.1 地表生態系統總效益評估方法
6.2.1.1 地表生態系統總生態環境效益評估程序
根據前面的研究,地表生態系統總生態環境效益評估程序可用圖6.1表示:
圖6.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程序
Fig.6.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proceres
6.2.1.2 地表生態系統總效益分類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針對河南受水區的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其中,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等;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水源涵養、調節小氣候和殺菌等方面;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資源調節、水質凈化、大氣調節等方面。
6.2.1.3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總效益評估方法
根據已有研究,提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對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及其價值計算公式。本研究區生態環境影響效益總價值可用式(6.1)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為區域生態環境影響效益總價值;Bij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第j項生態環境效益價值;Dij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第j項生態環境效益的單位價值;Ai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的面積;Cij為單位面積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每年產生的第j種生態環境效益的能力;Sij為在利用市場價值法或非市場價值法等計算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產生的第j種生態環境效益時,採用的替代價格或成本。式(6.1)是總體思路,具體到每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時,因生態系統服務本身的特點,本書選取了多種具體計算方法。
地表生態系統主要針對受水區的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將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分別表示為B1、B2、B3,則有如下公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總的來說,生態環境效益物質量的評估方法比較一致,物質量評價方法在後面具體介紹;生態環境效益價值量的評估方法比較靈活,且結果具有可加、可比性。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的貨幣價值一律通過物價指數換算摺合為按 2005年價格標准價計算的價值。「5.1.6」中,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方法作了介紹,本書根據這些方法的適用性結合研究區內生態系統特點,提出了對應的價值量評價方法。價值量評價方法主要運用了影子價格法、影子工程法、機會成本法和費用分析法,具體的價值量評價方法如下:
(1)影子價格法
如「5.1.6」所述,經濟學家利用替代市場技術,先尋找「環境商品」的替代市場,再以市場上與其相同的產品價格來估算該「環境商品」的價值,這種相同產品的價格被稱為「環境商品」的「影子價格」。影子價格法的數學表達式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V為生態系統某項服務的價值;Q為該項服務的量;SP為該項服務的影子價格。
例如,評價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氣的經濟價值時,先計算出水土保持林每年提供氧氣的總量並假設這些氧氣可用於市場交換,再以氧氣的市場價格作為「影子價格」,計算出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氣的經濟價值。碳稅法是將生態系統每年固定CO2的量乘以碳稅的影子價格,從而得出生態系統固定CO2價值的一種方法,也屬於影子價格法。另外,本研究在計算凈化空氣效益時也採用本方法進行評估。
(2)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指的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把一定的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價值,或利用一定的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本研究在林地或綠地固持土壤效益中採用了機會成本法。
(3)費用分析法
用恢復或防護一種資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費用來作為環境資源破壞帶來的最低經濟損失,即恢復費用法和防護費用法。
本書運用了費用分析法中的恢復費用法來評估林地或綠地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林地破壞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隨著水土流失,損失了土壤中的養分。為了恢復流失掉的土壤養分,可以通過施用化肥的辦法進行補償,則所施用的化肥的數量乘以化肥的市場價格之積,就可以作為林地或綠地保持土壤肥力的價值。
(4)影子工程法
又稱替代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後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其數學表達式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V為生態系統某項服務的價值;G為替代工程的造價;Xi為替代工程中i項目的建設費用。
當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的價值難以直接估算時,可藉助於能夠提供類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影子工程的費用,來替代該環境的生態價值。如綠地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這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很難直接進行價值量化。於是,可以尋找一個影子工程,如修建一座能儲存與綠地涵養水源量同樣水量的水庫,則修建此水庫的費用就是該綠地涵養水源的生態服務價值。另外,在綠地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效益時也運用了此方法。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具體評估方法如下:
6.2.2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根據國家林業局頒布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包括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遊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即對森林服務功能開展的實物量與價值量的評估。
本研究中的水土保持林是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在乾渠沿線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由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林是線性分布在供水線路兩側,沿線長度較長,但並未形成大片林地,涵養水源作用對於線形的防護林來說並不突出,故不考慮其涵養水源的效益。另外,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僅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後,對河南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方面的效益,故不考慮其積累營養物質、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遊憩等方面的功能。經分析,本研究僅探討水土保持林的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三方面的生態環境效益,其評估指標如圖6.2所示。評估即對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的實物量與價值量進行評估,評估方法和單位價值量參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不足部分結合國內相關區域研究成果進行補充。
圖6.2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Fig.6.2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B1)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11)、固碳釋氧(B12)、凈化大氣環境(B13),用公式可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具體評估方法如下:
6.2.2.1 土壤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林土壤保持效益(B11)主要包括固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及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效益,評估方法如下:
(1)固持土壤效益
A.固持土壤實物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1實為林分年固土量,t/a;A1為水土保持林面積,hm2;C11為單位面積林地每年防止土壤侵蝕的能力,取值為11.11t/hm2。
B.固持土壤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1價為固持土壤效益值,萬元/a;ρ為土壤容重,取1.39t/m3;B11實為林分年固土量,t/a;根據土壤侵蝕量和土壤耕作層的平均厚度來推算土地面積減少面積。以我國耕作土壤的平均厚度h=0.5m作為林地的土層厚度,則可計算出每年可能保持的土壤面積S,hm2。根據調查,我國林業生產的平均收益取S11=263.58元 /hm2/a,對林地採用其生產的機會成本,即可估算林地固持土壤的經濟價值。
(2)保肥效益
A.減少養分流失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B.保肥效益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3)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效益
A.防止滯留和淤積的泥沙量
據統計,全國土壤侵蝕流失的泥沙有24%淤積於水庫、河湖,則水土保持林防止滯留和淤積的泥沙量可用式(6.10)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B.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6.2.2.2 固碳釋氧效益
固碳釋氧效益(B12)指水土保持林固定CO2和供給O2的經濟價值。
(1)固碳釋氧實物量
根據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形成1t干物質需要1.63t CO2,放出1.2t O2。據測定,中國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為l12=13.6t/hm2。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2實為固碳釋氧實物量,t/a;A1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積,hm2。
(2)固碳釋氧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2價為固碳釋氧效益值,萬元/a;S12為固碳價格,採用瑞典碳稅率,即S12=1200元/t;
6.2.2.3 凈化大氣環境效益
(1)吸收污染物和滯塵效益(
吸收污染物和滯塵效益主要包括吸收有害氣體SO2的效益(B131)、吸收氟化物的效益(B132)、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益(B133)和吸收粉塵的效益(B134)。
A.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實物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3實′為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實物量,kg/a;A1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積,hm2;C131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SO2 的能力,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數據,闊葉林吸收SO2平均值為88.65kg/hm2,針葉林吸收SO2 平均值為215.60 kg/hm2,本書取其較小值88.65 kg/hm2;C132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氟化物的能力,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測定,闊葉林和常綠樹吸收氟化物平均值分別為4.65kg/hm2、0.50 kg/hm2,本書取其較小值0.50 kg/hm2;C133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據測定,當氮氧化物的發生量為1067000t時,森林的吸收量為6.0 kg/hm2;C134 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粉塵的能力,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數據,針葉林的滯塵能力為33.2t/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t/hm2,本書取其較小值10.11t/hm2。
B.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2)降低噪音效益(
目前對森林生態系統降低雜訊價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計,本研究也以此作為估算減弱雜訊效益的標准。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6.2.3 城市綠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B2)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21)、固碳釋氧(B22)、凈化大氣環境效益(B23)、水源涵養(B24)、調節小氣候(B25)、殺菌(B26)等方面。前3種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與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類似,下面僅介紹後3種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1)水源涵養效益(B24)
A.水源涵養實物量
涵養水源的物質量可以由受水區城市綠地面積和單位林地的水源涵養能力得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4實為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m3/a;Ai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綠地面積,hm2;C24為單位面積城市綠地每年的水源涵養能力,據調查可以取值為1105m3/hm2。
B.水源涵養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4價為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效益值,萬元/a;S24為影子工程成本,採用目前的單位庫容造價,根據 1993~1999年《中國水利年鑒》平均水庫庫容造價為 2.17 元/t,計算當年價格指數為 2.816,則單位庫容造價為6.11 元/t。
(2)調節小氣候效益(B25)
城市植被改善小氣候效應最明顯表現在降溫和增濕兩方面。綜合國內外研究情況,綠化能使局地氣溫降低3~5℃,最大可降低12℃,增加相對濕度3%~12%,最大可增加33%。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5為調節小氣候效益值,萬元/a;Ai 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綠地面積,hm2;CS25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每年調節氣溫的影子價格,取78019元/hm2。
(3)殺菌效益(B26)
殺菌效益的評估方法採用《北京市森林資源價值》一書中的估算方法,即北京市森林資源殺菌效益占總環境效益的1%。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6.2.4 濕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資源調節、水質凈化、大氣調節等功能。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3為濕地生態系統效益值,萬元/a;A3為北調水可保育的濕地面積,hm2;CS3 為濕地每年能產生的公益價值。根據Costanza的研究並結合國內關於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研究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具體特徵,CS3 為122715.5元/hm2,這里以此作為研究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單位價值。
Ⅲ 植物年固碳量是怎麼計算的,有沒有相應的固碳模型公式
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綜述
--------------------------------------------------------------------------------
森林對現在及未來的氣候變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估算森林的碳儲量,評價森林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方法有:
1.生物量法。通過大規模的實地調查,取得實測數據,建立一套標準的測量參數和生物量資料庫,用樣地數據得到植被的平均碳密度,然後用每一種植被的碳密度與面積相乘,估算生態系統的碳量。
2.蓄積量法。對森林主要樹種抽樣實測,計算出森林中主要樹種的平均容量(t/m³),根據森林總蓄積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據生物量與碳量的轉換系數求森林的固碳量。
3.以生物量與蓄積量關系為基礎的生物量清單法。首先計算出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喬木層的碳貯存密度(pc,mgc/hm²)。然後再根據喬木層生物量與總生物量的比值,估算出各森林類型的單位面積總生物質碳貯量。
4.渦旋相關法。是一種微氣象技術。主要是在林冠上方直接測定CO2的渦流傳遞速率,從而計算出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固定CO2量的方法。
5.馳豫渦旋積累法。用維聲速風速儀、紅外線CO2分析儀等儀器測定和計算。
6.箱式法。植被的一部分套裝在一個密閉的測定室內。CO2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就是CO2通量。
7.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的測定方法。土壤碳密度=土壤體積×土壤密度×土壤有機質含量÷1.724;土壤儲量=土壤各亞類面積×土壤平均厚度×土壤平均容重×轉換系數。
摘自:《世界林業研究》第18卷第1
固碳量=固碳產品產量×單位產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網路
Ⅳ 一公頃森林每天釋放氧氣0.82噸吸收0.9噸二氧化碳100公頃森林每天釋放多少千克
一、1棵樹,1天可以蒸發400公斤水,大約可製作200公斤紙漿,大約可製作750卷衛生紙,1年可貯存1輛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
1畝樹林
放出的氧氣可供65人呼吸一年,一年可吸收各種粉塵20~60噸,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可以釋放氧氣約49公斤,可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公斤。一棵50年樹齡的樹,
以累計計算——
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4)森林固碳釋氧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一位教授曾作過科學的計算。一棵中等大小的樹木,按生長50年計算,其創造的直接與間接價值為:
生產氧氣的價值 31250美元
防止空氣污染的價值 62500美元
保持水土的價值 37500美元
防止流失增加肥力的價值 31250美元
為牲畜擋雨遮風提供鳥巢的價值 31250美元
製造蛋白質的價值 2500美元
總 計 196250美元
氣候與樹木:世界上樹木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塑造它們的有許多「工藝師」,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工藝師,它就叫氣候。樹木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樹木是氧氣製造廠。1公頃闊葉林1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出 0.73噸氧氣。樹木是粉塵過濾器。當含塵量大的氣流通過樹林時,隨著風速的降低,空氣中顆粒較大的粉塵會迅速下降。
另外,有些樹木的表皮長有絨毛或者能夠分泌出油脂,它們能把粉塵粘在身上,從而使經過樹林的氣流含塵量大大降低。樹木是殺菌能手。許多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殺菌素,殺死由粉塵帶來的各種病原菌。
據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百貨大樓為400萬個,林蔭道上為58萬個,公園里為1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大樓空氣中的含菌量相差7萬多倍。此外,樹木還是天然水庫、天然消聲器和天然空調器。
二、
樹的作用對於人來說製造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吸塵,凈化空氣、有機物製造、固土,化工原料,防風降溫,轉化無機物,生物圈不可或缺的生產者等。
一棵樹的價值其實至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計算:
1、按每年平均釋放1噸氧氣計,50年生產氧氣的價值約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氣污染的價值達62500美元。
2、防止水土流水及增加土壤肥力,所產生的價值為68750美元。
3、為牲畜遮風擋雨和提供鳥類築巢、棲息,促進生物多樣性方面,所產生的價值約為31250美元,同時創造動物蛋白的價值約2500美元。
三項加起來,總共為19.625萬美元,它還不包括大樹每年所結花果所產生的價值,不包括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價值等,更沒有將它活到100年甚至更長時間大幅度產生的價值考慮進去。
一畝樹林每天能夠吸收67公斤的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氣。一畝樹木一個夏季可蒸發42噸水,一年可達300~500噸。一畝樹木一年可收各種塵22~60噸。一畝樹木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4公斤。一畝有林地比一畝無林地多蓄水20噸。一畝防風林可保護100多畝良田免受風災。
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
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屏障作用,擋風停沙。
增加綠化,美化環境。
賞美價值,增加藝術成分。
工業價值,木材,木雕等木製品。
葯用價值,製成葯材。
三、
1.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避災害。由於森林的蓄水保水強,尤如「綠色天然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一萬畝森林就等於一座蓄水15萬立方米的小水庫,從而可減輕或避免水旱災害。
2.防風固沙,保障農業,促進增產。森林是阻止大地荒漠化非常有效的綠色屏障,凡是有森林覆蓋的地方,大地是不會引起荒漠化的,即使已經荒漠化的地區,只要重新植樹造林,加以綠化,建立防止風沙的林帶,沙漠進逼的勢頭也會得到有效遏制。
3.調節、改善小氣候。一棵樹如同一部抽水機。一公頃森林每天要用根系從地下吸取70~100噸水,除很少部分用於自身的生長外,絕大部分通過茂密的枝葉蒸發到空中。在水變為水蒸汽時,要吸收一定的熱量,因此,大面積林區上空,空氣濕潤、涼爽、容易成雲致雨,可以增加地域性的降雨量。
4.一棵樹到底值多少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帳: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值計算,那麼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態效益來計算,其價值就遠不止這些了。
樹木是一種高大的木本組織植物, 由「枝」和「桿」還有「葉」呈現,可存活幾十年。
一般將喬木稱為樹,有明顯直立的主幹,植株一般高大,分枝距離地面較高,可以形成樹冠。樹有很多種, 俗語中也有將比較大的灌木稱為「樹」的,如石榴樹、茶樹等。
樹木是木本植物的總稱,有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樹木主要是種子植物,蕨類植物中只有樹蕨為樹木,中國約有8000種樹木。分為榕樹;楊樹;柳樹;柏樹等。
四、
價值:
1、樹木王國能夠改善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質量
2、樹木王國和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樹木 二氧化碳、製造新鮮氧氣;空氣中60%以上的氧氣來自陸地上的樹木和綠色植物,因而人們把樹木和綠色植物比喻為"氧氣的製造廠"、"新鮮空氣的加工廠"。
3、樹木王國中還有很多樹木能夠分泌殺菌素以殺滅空氣中的各種病菌;並且還能夠吸收工業化生產排放的有毒氣體、滯留污染大氣的煙塵粉塵和消除對人類有害的雜訊污染等。
4、夏季人們在樹蔭下和在陽光直射下感覺是有很大差異的。夏季人們在樹蔭下會感到涼爽。這是由於樹木茂密的樹冠綠葉能遮攔陽光、吸收太陽的輻射熱,因而降低了小環境內的氣溫。
5、樹木象一台台巨大的抽水機,它不斷地把土壤中的水分吸收進樹體內,再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把根所吸收水分的絕大多數以水汽的形式擴散到大氣間,因而改善、調節了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樹木
6、除此以外,樹木王國還能對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我們知道大風可以增加土壤的蒸發、降低土壤的水分,造成土壤風蝕。嚴重時形成的沙暴可埋沒城鎮和農田。據聯合國1984年統計,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被沙埋沒,世界上有1/3的土地有沙漠化的危險,並呼籲國際社會為制止全球一些地區的沙漠化而斗爭。
7、樹木在樹木稀少的山區易形成"天旱把雨盼,雨來沖一片,帶走肥和土,剩下石頭蛋"的凄慘景象。而樹木參差的樹冠和枝葉能攔截阻滯雨水、緩減陣雨的強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以涵養水源。人們常說的"山清水秀"、"青山綠水"就是這個道理。
8、樹木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食物、木材、住房和工作,而更樹木重要的是樹木王國對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所起到的重大的生態效益。這是任何其他事物都做不到的;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代替的。如果人類毀壞樹木,那就是毀壞人類自己的家園。
9、樹木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降噪和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最好的友。同時也是氧氣製造廠,1公頃闊葉林1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出 0.73噸氧氣。
10、樹木是粉塵過濾器。當含塵量大的氣流通過樹林時,隨著風速的降低,空氣中顆粒較大的粉塵會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樹木的表皮長有絨毛或者能夠分泌出油脂,它們能把粉塵粘在身上,從而使經過樹林的氣流含塵量大大降低。
11、樹木是殺菌能手。許多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殺菌素,殺死由粉塵帶來的各種病原菌。據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百貨大樓為400萬個,林蔭道上為58萬個,公園里為1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大樓空氣中的含菌量相差7萬多倍。
12、此外,樹木還是天然水庫、天然消聲器和天然空調器。
13、總而言之,樹木的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1)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2)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 。
(3)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
(4)屏障作用,擋風停沙 。
(5)增加綠化,美化環境 。
(6)賞美價值,增加藝術成分 。
(7)工業價值,木材,木雕等木製品 。
(8)葯用價值,製成葯材。
(9)樹木能減少噪音污染。40米寬的林帶可減弱噪音10-15分貝
(10)樹木的分泌物能殺死細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氣中有三四萬個細菌,森林裡只有三四百個。
Ⅳ 我國森林現在的狀況
一、我國森林資源狀況
1997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3.9%,人均有林地面積僅1.7畝,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後。根據國外對森林資源綜合效益的研究,如果從兼顧森林的環境效益和木材供應的角度考慮,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擁有森林面積5畝,被認為是木材自給自足的一條最低界線。按此標准推算,我國需要將森林面積擴大到65億畝以上,即全國森林覆蓋率應達到45%以上,而且還必須搞好撫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長。
我國農村由於能源短缺,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絕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稈,致使薪炭林資源需求過大,對用材林和其他林種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中國每年消耗於薪柴的數量約占森林總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國目前薪炭林資源只能供應所需薪材總量的75%,其餘的25%實際上是靠亂砍濫伐、破壞用材料資源取得的。中國薪柴採伐已超過合理采樵量的30%。過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引起區域性氣候、環境惡化;大量秸稈被燃用而無法還田,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生物質能量作為燃料過度消耗,引起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農村能源建設及能源環境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
連年植樹造林,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多大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上升了1.43%,凈增森林面積1370.3公頃。從整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喜憂參半,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介紹說,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1994年開始,19 98年結束。這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年均增長273.4萬公頃,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 205萬公頃,占年均凈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長量45752.5萬立方米,消耗量37075.2萬立方米。這表明,我國林業工作在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保持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和林木蓄積量繼續大於消耗量的良好發展勢頭。
馬福指出,這次清查結果也表明整個林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單位面積蓄積量低,遠遠低於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二是林齡結構不合理,可採伐資源減少。三是林地被改變用途或佔用現象依然嚴重,保護的形勢更為嚴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趨勢,超限額採伐問題十分嚴重。這期間,林木年均凈消耗量達37075.2萬立方米,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萬立方米,年均超限額8679.4萬立方米。
據介紹,雖然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很低。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根據第五次(1994-1998)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資料,我國林業用地面積26329萬hm2,有林地面積15894萬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積4667萬hm2),森林覆蓋率16.55%;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m3,森林蓄積量112.67億m3;全國人均有林地面積0.128hm2,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國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 m3,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國森林資源從總體上看有以下五大特點:
(1)森林類型多樣,物種資源豐富。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齊全,氣候的地域地帶分異極大,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我國森林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的特色。
(2)絕對量大相對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匯編的《世界森林資源狀況1997》,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為中國人口多,佔到世界總人口的約22%,從而使人均佔有量小,而且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
(3)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一是各林種比例現狀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的要求不相適應;二是林齡結構不夠協調,林分低齡化問題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單位面積蓄積量小。我國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一些林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國、德國、芬蘭等國都超過90%;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78.06 m3/hm2,相當於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比重差異大,殘次林的比重也較大。
(5)人工面積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建國以來我國人工造林成績顯著,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進行了採伐利用部分)面積達4667萬hm2,約占現有有林地面積的30%;人工林蓄積10.13億m3,僅占森林總蓄積的10%。全國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還不到整個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質量有待提高。
2 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
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和蓄水庫,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森林資源的直接經濟效益比起來,其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得多。日本科學家在70年代曾對其國內森林生態價值進行過一次測算,其結果讓人驚詫不已,因為每年的總價值高達1200萬億日元。國內也曾有人做過測算,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體為直接經濟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見,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 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直在不停地給人們敲響著警鍾。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范圍遍及全國29個省(區、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而建國以來至1997年累計一國林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僅為588億元)。根據專家們的分析,水災的根本原因是森林採伐和植被減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洞庭湖的變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縮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圍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據測算,每年沖入洞庭泥沙平均達1.29億m3,而輸出量不足0.33億m3,平均有近1億m3泥沙沉積湖底。自1951年以來,洞庭湖已淤積了40多億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風采已盪然無存。
隨著對森林資源生態作用認識的加深,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已逐漸得到確認。在1998年水災期間,國務院就發出了「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緊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目前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將「山川秀美」列為兩大主要目標之一。總之,改善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而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任何其它行業都不能替代的。
4 從生態環境建設看林業的工作重點
由於林業已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便成為林業的首要工作。針對我國目前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一個時期內林業工作的重點是:
(1)分類經營,分區突破。對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一定要分類經營,並加快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由於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且各具特點,因此就全國而言,必須分區突出重點,不搞「一刀切」。
(2)保護和發展並重。一方面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尤其是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和重點生態工程區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為核心的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3)提高單位產量。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增加對木材等林產品的有效供給。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蓋率逐步而穩定地提高,重點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強對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證跡地及時更新;其次是加強對低產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一切毀林開墾行為,對已開墾的陡坡地必須按計劃逐步退耕還林。這一方面達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林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達到「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的森林資源增長目標,我們還任重道遠。
Ⅵ 固碳釋氧什麼過程
A、森林能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因此毀林造田、大面積砍伐森林會造成沙土流失加劇,A正確;
B、森林具有防風固沙的作用,因此毀林造田、大面積砍伐森林會造成土地沙漠化,B正確;
C、森林具有對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貯存,並能將地表水轉為地表徑流或地下水的作用,C正確;
D、空氣污染嚴重的直接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D錯誤.
故選:D.
Ⅶ 在呼喚森林種一棵樟子松,它一年的固碳排氧量是多少
呼喚森林上種的樟子松樹,是有5年樹齡,成人身高的樟子松樹,樟子松一年的固碳量是241g,固土量是1.49t/年,排氧量是480g,一棵樟子松的壽命在150年到200年,有的多達250年。按三十年計算,一棵樟子松在30年內能固碳7230g,排氧14400g
Ⅷ 高分求數據:高寒地區每公頃森林每年固碳量是多少高寒地區草原每公頃每年固碳量是多少
郭敦顒回答:
http://www.hnmmw.com/show_hdr.php?xname=1QRBK41&dname=REA73V0&xpos=38森林碳匯:中國的努力
2009年12月,全世界最熱點的詞彙當屬「應對氣候變化」。許多專家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是工業、建築、交通減排,二是森林碳匯。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與工業直接減排相比,森林碳匯雖然是間接減排,但它的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較強。每公頃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噸(碳5.45——10.9噸),釋放氧氣15~20噸。
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
http://www.doc88.com/p-478114571449.html
把呼倫貝爾打造成我國北方重要的森林草原濕地碳匯基地
呼倫貝爾森林每公頃每年固定碳量1.78噸;
呼倫貝爾草原每公頃每年固定碳量1 .4噸。
高寒地區每公頃森林每年固定碳量可按1.7——2噸計算;
高寒地區每公頃草原每年固定碳量可按1 .4——1.6噸計算。
C/CO2=12/44=0.2727
Ⅸ 樹的碳匯量如何計算
CDM這個項目咱們國家起步比較晚,但發展勢頭非常快。我本來准備了咱們國家在CDM上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的PPT材料,但剛才趙所長在論述中提到了生態建設碳的減排,我又改變了主意,想談點「森林碳匯減排項目的現狀和前景的分析」。應該說溫室效應氣體對整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生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這個話題可能會和我們所談的生態問題更緊密一些,也想跟大家共同的探討一下。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CO2吸收並以生物量的形式貯存在植物體內和土壤中的能力。森林的這種碳匯作用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積累,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巨大的生物量,是地球碳循環重要的匯和庫,它與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聯系。數據表明,森林每生長1m3生物量,平均吸收1.83t CO2,有著很強的碳匯功能。周國逸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成熟森林在地上部分凈生產力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土壤持續積累有機碳,表現出強大的碳匯功能。實施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的碳匯量是世界公認的最經濟有效的解決CO2上升的辦法。
由於工業化進程加速,致使燃燒大量化石燃料產生大量CO2,加之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使固碳作用下降,碳匯與碳源不能達到平衡,出現碳失匯,大氣CO2濃度增加導致了溫室效應,並影響到全球碳循環。降低和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污染物減排,二是吸收溫室氣體,後者則與森林有著密切聯系,這是因為森林具有通過光合作用和森林土地利用可以吸收、固定CO2的森林碳匯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通常其長期單位成本遠遠低於通過工業產業升級、利用工業污染治理減排的成本。這也是近些年林業碳匯項目日益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森林碳匯發展背景
節能減排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地球向大氣層排放的溫室氣體與日俱增, 削減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保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已經成為共識。《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發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 該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旨在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審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議定書》規定所有發達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間必須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減5.2%。有約束的溫室氣體排放機制為碳交易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國際上碳交易主要有CDM (清潔發展機制)、JI(聯合履行)、ET(排放貿易)三種機制。碳交易已成為面對氣候變遷的一個市場解決方案。其它一系列氣候公約國際談判中,國際社會對森林碳匯作用越來越予以關注,如《波恩政治協議》、《馬喀什協定》都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京都議定書》確立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鼓勵各國通過綠化、造林來抵消一部分工業源CO2的排放量。2003年l2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9次締約方大會,國際社會已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碳匯項目達成了一致意見,制定了新的運作規則,為正式啟動實施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創造了有利條件。《京都議定書》不但規定了41個工業化國家的減限排額度和時間表,還在3.3和3.4條款引入了溫室氣體吸收匯,允許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動獲得的碳匯用於抵消工業和能源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限排量。同時還在第6條規定可通過包括林業活動在內的項目活動獲得的碳匯來抵消減限排額度。同時,《波恩政治協定》為附件1國家利用造林碳匯項目設定了上限,即附件1國家在第一承諾期的每年中從CDM 造林碳匯項目中獲得的減排抵消額不得超過其減排年排放量的1%,也就是說附件1國家所承諾減排任務的20%可以通過COM 碳匯項目來完成。但森林碳匯必須是森林固碳能力減去造林活動、林地流轉造成所產生的排放量相抵後的凈吸收量。
二、森林碳匯項目開發現狀
綜觀整個《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國際碳交易市場,國際碳市場所交易的大都是減少排放的工業項目,而森林碳匯項目由於規則、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以及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等諸多因素,目前實現交易少。因此,森林碳匯在CDM中的項目所佔的比例和交易量都比較小。以巴西為首的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在森林碳匯工作踴躍,特別是處於熱帶地區的部分國家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森林的碳吸收速率比較快,造林成本相對較低,再加上他們過去的造林規模有限,現在可以用來進行造林和再造林的土地潛力較大。而且這些國家開展相關研究和試點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按照有關規定,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第一承諾期內,發達國家可以通過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實現的減排量占其減排量的比例有限,即不超過總減排量的1%。也就是說,在全球流動可以抵工業減排量的森林碳匯大約為3500萬噸,已在國際森林碳匯活動形成競爭機制。
我國開展森林碳匯相對較晚,但發展勢頭較好。我國政府於2001年啟動了全球碳匯項目,對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及其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和積極支持。2003年底國家林業局針對氣候談判出現的新進展,成立了國家林業局碳匯管理辦公室以來,國內推行碳匯項目試點和研究日增。2007年頒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強調,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等是應對氣候變暖的重要措施。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等部門積極搭建碳匯信息交流平台,組織實施全球第一個清潔發展機制林業碳匯項目和多個林業碳匯試點項目。由中國國家林業局與義大利環境和國土資源部簽署的中國第一個林業碳匯項目落戶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雙方約定,在第一個5年有效期內,義大利投資153萬美元,在敖漢旗荒沙地造林4.5萬畝,項目產生的可認證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將歸義大利所有,通過該項目碳匯交易籌集了生態補償資金,減輕財政補償公益林的壓力。以中國科學院為首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對全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和碳儲量以及碳匯功能等進行了初步觀測和研究。國家林業局、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綠化基金會等已聯合發起了中國綠色碳基金,以促進吸納民間資金開展以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為目的的造林、森林經營及能源林基地建設,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投資森林碳匯項目進一步降低「碳足跡」。北京市將建立中國綠色碳基金北京專項,專門管理北京市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為林業碳匯造林所捐贈的資金。
Ⅹ 固碳釋氧固碳釋氧是什麼意思夜間釋放氧氣的植物
所謂固碳釋氧指的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同時將二氧化碳中的碳固定到植物體內。
夜間釋放氧氣的植物比較多,仙人掌類、景天科、虎皮蘭屬中有很多植物都是晚上釋放氧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