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揚州綠揚春茶葉製作
加工工藝介紹如下:
1、採摘 鮮葉採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或單芽。不採露水葉、病蟲葉、紫芽葉,要求無機械損傷。
2、鮮葉攤放 採回的鮮葉及時攤放在竹匾內,厚度為2~3cm,時間6~8h,其間輕翻1~2次。待芽葉萎軟,葉色轉暗,即可付制。
3、殺青 採用30型名茶殺青機殺青。溫度控制在120~140℃。下機的殺青葉應手感柔軟,清香顯露。同時,殺青葉下機後要快速冷卻,及時攤涼。
4、理條 用多功能機理條,溫度為90℃左右,掌握先高後低。每機投放殺青葉0.5kg,理條時間6~8min,中間加輕壓棒1次。
5、初烘 採用名茶烘乾機初烘,溫度為100~110℃,時間6~8min,當含水量為20%~25%時下烘。
6、整形 用多功能機整形,控制溫度70~80℃,投葉量為初烘葉1.5kg,待茶葉回軟後加壓棒整形,時間以定形為准,起棒後再稍稍理條,下機冷卻。
7、足干 用名茶烘乾機烘焙,控制溫度在80~90℃,分兩段烘焙,中間下機攤涼1次。足干含水率為5%~6%。成品茶下機冷卻後即可包裝銷售。
Ⅱ 關於碧螺春的製作方法視頻
碧螺春的製作工藝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
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鍾。
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
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
「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
間約10分鍾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鍾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
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
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鍾。
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
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
,歷時6~8分鍾。全程約為40分鍾左右。
炒制特點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
6
: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Ⅲ 茶葉的製作方法和流程是什麼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茶的起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六大茗茶的製作工藝與保存方法
Ⅳ 手工茶葉製作過程是什麼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Ⅳ 制茶的過程是怎樣的怎樣從鮮嫩的葉子到乾的茶葉
茶的製作過程
茶是採摘茶樹的嫩芽或新葉當原料,經過一連串的製作過程而製成的。
制茶過程為:采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初制茶) →精製 → 加工→包裝→(成品)這些過程對茶起哪些作用:
1、采青: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茶: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致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2、萎凋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發酵作用 。
失 水:葉子曬干曬死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
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
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擦,促進氧化。
3、發酵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
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
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
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朱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
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5、揉捻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
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
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
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6、乾燥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制茶
初制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制茶。
8、精製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乾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
9、加工
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它補試各種加工,加工包括:
A、薰花:把新鮮的花和茶拌在一起,經過八小時左右後,茶吸收了花的香,成了花茶,用什麼花薰什麼茶並沒有什麼規定,只是要考慮它倆是否合的來,如茉莉茶花與桂花,一個年輕一個成熟。所以茉莉常用在輕揉捻的茶上;桂花常用在中、重揉捻的茶上,如凍頂或鐵觀音上。
B、焙火:就是把製成的茶用火來烘焙。
焙火分:炭焙、電焙
焙火越重就成越熟,顏色也越深;否則就成越生。
制茶三把火有 焙火:目的在改變成茶的風味。
乾燥:將水份蒸發。
殺青:則是停止發醇。
雖然都是同樣的三把火,但使用的時間、目的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C、摻和:把花和茶摻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調味茶,如洛神紅茶是把洛神和紅茶摻在一起。
要分辨調味茶的好壞,就要看它摻和的東西。
10、哪些過程造成了那麼些茶,也就是造成不同茶類的主因:
A、發醇:是最重要的一個過程,發酵程度不一樣,製成的茶就南轅北轍。
B、揉捻:是第二個重要的過程,揉捻的輕重是塑造茶葉不同的特性。
C、焙火:是另一個重要的過程,焙火的高低,是改變成茶的風味。
D、採摘時茶青的採摘的部位成熟度,是造成茶葉不同風格的第四個原因。
Ⅵ 怎樣製作霜桑葉茶
食材:新鮮桑葉:適量,水:適量。
操作方法/步驟:
1、首先將桑葉洗凈、控水,切成小塊。

Ⅶ 白蒲「三香齋」茶乾的製作
:白蒲茶干味美,主要是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操作認真,一絲不苟。人們檢看茶干質量,常將茶干對角相折,總不斷裂,而芳香撲鼻,群眾誇獎說:「進了三里墩,聞到茶干香」,可見其味香沁人。白蒲茶干傳統的操作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浸豆、糙皮、磨豆、扯 漿、煮漿、點漿、包、榨、剝、煮、扎等,細說有二十一道工序。白蒲茶干傳統的加工,不僅工序多,而且每道工序的技術性都較強,與產品的質量有直接關系。以煮漿來說,燒火要旺,煮得越快越好,如慢火燒,則易潮漿,對質量,產量都有不利影響。煮好的漿出灶入缸時,要堅持「過篩」這一道工序,將扯漿或套漿時從布眼中漏出的反渣去盡,提高豆漿的純度,這樣做: (1)漿中的飛渣越少,生產出的茶干韌性越強。 (2)韌性強的茶干在煮制過程中破碎少,成品產量高。 (3)韌性強的茶干耐煮制吸味足,口味好。再拿煮制茶干來說,各種配料齊全,用料恰當,這也是保持名特產的重要環節。煮制的配料有白大川,元回、丁香、精鹽、味精及自製的三伏醬油等,特別是自製的三伏醬油,要熬得濃,熬得香。此外,在選擇黃豆豆種,浸豆的時間,氣溫季節的變化,煮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技術要領。

Ⅷ 茶葉製作方法
第一步:采青。一般是三片葉,也有更多的。直接摘葉子的情況很少,有些老茶樹就是這樣,這樣的葉子,品質不好。
第二步:曬青。太陽底下,屋頂屋前屋後,攤開晾曬。
第三步:晾青。把茶葉放置在空調房擱置,繼續抽干水分。
第四步:搖青。把茶青放進滾筒反復翻滾,落後放置空調房擱置,反復三次。別小看這簡單的搖滾,搖青是制茶最重要步驟,比較繁瑣,決定後面的程序。
第五步:炒青。是用滾筒殺青機,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以前沒有機器,憑感覺,現在有機器自動控溫。
第六步:拍打。 用布將經過炒青的茶青包裹起來,用力摔向地上,這時茶青周圍的紅邊遇重力摔打與茶青分離。傳統製作鐵觀音過程中沒有這一道工序,去紅邊的目的是使茶湯顏色好看。
第七步: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在機器里反復整形。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這個過程要反反復復,非常辛苦。
第八步:烘乾。經過包揉、揉捻、解塊、烘焙的茶葉,已經基本完成了,只是還粘乎乎的有水分,用烘乾機烘乾後,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