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動物體的加速度怎麼判斷
1.根據公式定義a=F/m 2.根據運動學規律 S(位移)=1/2at^2+vt 2aS=末速度的平方-初速度的平方 V末速度=V初速度+at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 要想比較精確地測量物體運動的瞬時速度,應該採用什麼器材什麼方法
斜面、木塊、小車、金屬片、停表和刻度尺。
3.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的步驟,
實驗步驟:
1、把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並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並在細繩的另一端掛上合適的鉤碼,試放手後,小車能在長木板上平穩地加速滑行一段距離.把紙帶傳過打點計時器,並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後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放開小車,讓小車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了一系列的點.取下紙帶,換上新紙帶,在重復實驗三次.
4、從幾條紙帶中選擇一條比較理想的紙帶,舍掉開始的比較密集的點子,確定好計數始點,標明記數點,正確使用毫米刻度尺測量相鄰記數點間的距離,並把結果填入表中.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最後求其平均值.還可用圖像發求加速度:求出各點的即時速度,做出v-t圖像,求出直線的斜率即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注意事項:
1、小車的加速度應適當的大一,以能在紙帶上長約為50㎝的范圍內清楚的取7~8個計數點為宜.
2、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與滑輪相撞,打完點後及時斷開電源.
3、每打好一條紙帶,將定位軸上的復寫紙換個位置,以保證打的點清楚.
4、應區別打點計時器打的點與人為選取的計數點(每5個點選取一個計數點).選取的計數點不少於6個.
5、不要分段測量位移,應盡可能一次測量完畢,即統一測量各計數點到起點的距離.讀數時應估讀出毫米的下一位.
4. 測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1、
光電門可以測出物體的瞬時速度。分別測出物體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兩個速度V1、V2,再測出V1V2的時間差t,所以a=(V2-V1)/t
2、
先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圖像,在上面的各點標上A、B、C......,再測出AB間的距離d(AB),BC間的距離d(BC)
再根據公式△s=aT²
所以a=△s/T²=d(BC)-d(AB)/T²(T為打點計時器兩點間所用的時間)
5. 測量某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實驗原理
n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測量
做直線運動的物體在 時間內的位移為,則物體在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
(1)
當時,平均速度趨近於一個極限,即物體在該點的瞬時速度。我們用來表示瞬時速度,
(2)
實驗上直接用上式測量某點的瞬時速度是很困難的,一般在一定誤差范圍內,用極短的內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時速度。
n 勻速直線運動
若滑塊受一恆力,它將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可採用在導軌一端加一滑輪,通過滑輪旋一重物在滑塊上,也可以把氣墊導軌一端墊高成一斜面來實現。採用前者可改變外力,不但可測得加速度,還可以驗證牛頓第二定律。採用後者,因在測量過程中受外界干擾較小,測量誤差較小,在測量加速度的基礎上,還可以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勻變速運動方程如下:
(3)
(4)
(5)
在斜面上物體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若測得不同位置處的速度為相應的時間為 以為橫坐標,為縱坐標作圖,如果圖線是一條直線,證明物體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圖線的斜率為加速度,截距為。同樣把對應處的測出,作圖和圖,若圖線是直線,則物體作勻加速直線運動,斜率分別為和,截距分別為和。
n 重力加速度的測定
如圖4.1.1-1所時,h為墊塊的高度,L為斜面長,滑塊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為
(6)
(7)
n 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設運動物體的總質量為,作用力為,假設其他耗散力如摩擦力、空氣阻力、氣墊粘滯力可忽略不計,這時牛頓第二定律可表示為
(8)
若保持不變,改變,應為一常量,即增大,同時增大;減小,同時減小。若保持不變,改變,則應為一常量,即增加,即減小。因此,只要在實驗中滿足上述條件,即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6. 怎樣測水平運動物體加速度
讓物體從初速度0開始運動,同時開始計時,什麼表都可以,然後在一定時間t後記下物體的位置。用尺子量出運動的距離,然後根據公式Vt^2=2as和Vt=at,計算,得a=2s/t.從而得出加速度。
7. 測加速度的方法
首先糾正一下測加速度的方法有鄰差法,平均值法,圖象法。。逐差法是一種數據計算方法,本身不是實驗方法。
嚴格來說,物理試驗應該採用圖象法,而後擬合,數學方法求解最為准確。但在高中由於數學能力的限制。。所以反倒是鄰差法(△s=at^2)最為准確(僅限於高中課本的實驗,因為那個實驗實際上物體已經做的是勻變速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