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孩子调理脾胃的方法
一、小孩子如何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此外,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脾胃虚的小儿特别容易患感冒,表现面色萎黄,眼带青暗,鼻梁有“青筋”,身体瘦小,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常有腹泻。那么小孩子如何调理脾胃?
1、日常饮食
中医中的脾胃指的是脾经和胃经。若是孩子饮食不节、过食肥腻、偏食偏嗜、饥饱不均等偶可能伤及其脾胃。建议注意日常喂养得当,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肉类食物,饮食要规律,最好定时、定量,还应让孩子少吃一些零食。
如果属于脾胃虚弱偏内寒,应养成孩子吃热饮的习惯,不宜喝冷水以及吃冷饮,另外酸奶也不要吃太多。平时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山药、芋头等,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如果属于脾胃虚弱偏内热,那么平时应少吃干燥、油炸、辛辣、寒凉食物,建议适当多吃海带、胡萝卜、南瓜等食物。
2、中药调理
小儿脾胃较弱,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积食、腹泻、食欲不振等情况。专家表示,考虑到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可以用中药调理孩子的脾胃,能保护儿童娇嫩肠胃,同时还能对症治疗。
3、推拿按摩
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的效果。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黄肌瘦好转。
对婴幼儿可采用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4、作息注意
在作息上,充足的睡眠对于增强小儿的体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可使机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天气适宜时,多带孩子接触新鲜的空气阳光,多参加户外活动。
二、小孩子吃什么调理脾胃
1、清淡食物配粗粮
开始时多吃点清淡的东西让肠胃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节后几天的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成分,要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的比例。同时,多喝粥和汤,比如新鲜的绿叶蔬菜、小米粥、面条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你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
2、多喝白开水
假期大部分人都会出现脂肪摄入量过高的情况。利用两三天时间,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的摄入,强迫自己多喝水,尤其是多喝开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3、吃水果保平衡
节日吃的美食很多是煎炸或甜点,多吃自然苦了肠胃。要调整节日里失衡的消化功能,水果是相当有效的。橙汁和木瓜能很好地调整消化机能,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此外,不妨买点银花、菊花、木棉花,加点蜜枣煲水喝,不但香甜可口,还有平衡消化功能。
4、绿色蔬菜补充纤维
绿叶蔬菜多含膳食纤维,多补充可促进肠蠕动增加排泄。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功能不好主要有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就教给大家几个食疗为主、药物为辅的针对性调理方法。
三、三道粥调理小儿脾胃
1、莲子山药粥补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的儿童常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欲饮食、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等表现,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中成药来调治,平时食疗可选用莲子山药粥。
制作: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皮及芯,加山药、粳米和水,煮粥食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消瘦的孩子。
2、芡实茯苓粥健脾阳
脾阳不足者,常见四肢冰冷、腹部冷痛,稍食生冷食物就容易腹痛腹泻。典型的脾阳虚可用理中丸来调治,日常食疗可用芡实茯苓粥。
制作:芡实15克,茯苓15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有健脾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3、沙参麦冬扁豆粥补胃阴
胃阴不足的孩子平时总是口舌生疮,伴有口干唇红、手脚心热、没胃口、大便秘结等症状。中成药可用养胃增液汤来调治,食疗可用沙参麦冬扁豆粥。
制作:沙参、麦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约20分钟,滤取汤汁,加入粳米、扁豆煮成粥。
‘贰’ 健脾养胃,越简单越有效
俗话说得好:“天下病有十分,脾胃病独占五分。”日常我们也可以听到提起身体不适,说得最多的就是“今天胃不舒服,这几天胃不舒服,这段时间胃不舒服,从小脾胃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有两个根本“先天之本为脾”,“后天之本为肾”。
黄帝内经讲到“地食人以五味”,又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五味入口,先藏于胃,以养五脏气”。就是说大地用五味(食物的代称)来养护人的生命,而食物吃进去是先由胃来消化后,才能化生成各种精微的物质入血液,来给其他器官提供能量。人吃五谷杂粮,都是由先脾胃来处理。
李东垣的《脾胃论》也讲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就是说脾胃好,则人的元气充足,人的元气充足就不容易得病;如果伤了脾胃,就会百病丛生。
所以我们说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很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来养护我们的脾胃呢?下面我们就来教大家一些简单的行之有效的健脾养胃方法:
一、节制饮食。脾胃是我们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关口,食物进入人体一定会先在胃里停留消化,每个人的胃对食物的承受能力的有限的,食入的食物过多或者过少,每餐吃的过多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胀、没精神、嗜卧或者营养过量吸收,时间长就会引起胃炎或者肥胖;每餐吃的过少,胃引起饥饿,造成胃液腐蚀胃黏膜引起溃疡和营养不良。那么每餐吃多少为宜呢? 经研究表明每餐的食量一般以八分饱为宜。也就是稍微给胃留点余地。
这里特别要注意老人、儿童和减肥期的女性。老人由于脾胃功能下降,气血不足、心血管疾病等原因,饱食会加重各项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猝死等问题;儿童由于脾胃功能不健全,对于饥饱的感觉不敏感,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每餐哄孩子吃到撑,孩子吃饱就可以了,有一种饱是家长觉得饱,这样对孩子的脾胃不好;减肥期女性,需要提醒的是节食确实是快速的减肥方法,也是快速导致胃炎的方法。
二、规律饮食。天人合一,按序运行,天有四时五行,人的各个器官在一天中也各自有当令时,所以规律饮食很重要。胃的当令时是早上7-9点,此时吃早餐最容易吸收,胃液分泌也最多,这时候吃饱是可以消化的,所以早上早饭一定要吃,还得吃饱,以补充胃气。如果不吃早餐,时间长由于胃液的分泌,会造成胃溃疡等。
脾的当令时是上午9-11点,这个时间段脾的功能最活跃,也是消化吸收早饭的时间,脾的功能好,血液的质量就好,人就有精神,这个时间段也已经接近我们的中饭时间,因为它不是胃的当令时,所以中饭的要求不是吃饱,而是吃好,也就是前边我们说的八分饱,但是食物的质量要高,可以吃一些肉类等。
晚饭时间19-21点是肾的当令时,虽然也要按时吃饭,但是因为不是脾胃的当令时,所以古人有过午不食的说法。我们提倡吃晚饭,一是补充肾气,二是防止胃溃疡。但是因为不是脾胃的当令时,所以晚饭的要求就是吃少,吃清淡。可以喝一些粥,吃一些绿色蔬菜,特别是老年人晚餐尽量少吃肉。推荐大家长期喝常山药红枣枸杞粥等补肾健脾补血。
三、寒温适中。我们的饮食除了要有规律,有节制,寒温适中同样重要。就是吃饭不能太热或者太凉。长期食用太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和胃黏膜,造成上皮细胞病变,引起癌症;经常吃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胃的阳气,导致胃寒,引起胃不消化、胃胀、胃痛等症状,平时可以熬粥时加入生姜,可以起到暖胃的作用,而且生冷食物还容易引起寄生虫病。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长期饮酒也会造成脾胃湿热,引起胃酸、胃溃疡疾病等
四、控制情绪。七情皆能致病,喜怒忧思恐,皆能损耗元气,资助心火。心火与元气势不两立,心火旺盛就会伤及脾胃,造成不思饮食,身困,便秘,反胃等症状。和咱们临床所说长期情绪不好容易导致胃部疾病意思相同。所以我们要注意养“性”,保持乐观心态。
五、酸甘适宜。脾主肌肉,其色为黄色,五味属甘(甜),脾好不好体现在嘴唇上,五行相克为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虚的人面色枯黄,四肢无力;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丰厚。所以脾胃虚弱可以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如红枣、常山药、红糖、小米粥、八宝粥、红茶等,当然血糖高的话要慎重。脾胃虚弱的人酸性的食物像酸豆角、酸菜等食用要适量,尽量不要多吃,前边我们说酸入肝,肝火旺盛会克制脾土,引起反酸、烧心等胃部不适,还会损伤肌肉。
六、穴位健脾。除了上述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经常按压穴位或者穴位艾灸等方式健脾养胃。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些常用的有效穴位。一是足三里,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三寸,对于胃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效果不错,还是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坚持每天揉按三分钟,次数不限。二是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上四寸,也是养胃要穴。对于胃炎、胃下垂、胃痛、胃胀等效果不错,每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点揉五分钟为宜,也可以艾灸,也是调理一切慢性病的重要穴位。三是神阙。就是肚脐眼。通过艾灸神阙和中脘治疗胃炎、腹痛、胃寒腹泻等效果不错。这里要注意,穴位一定要找准,可以看视频或者请教专业人士。
最后还是那句话, 养生 贵在坚持,喜欢的加个关注,相互交流,有 健康 问题大家可以私信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叁’ 脾胃不好的正确调理方法有哪些
补脾的 方法 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疗,但也要先分清体质再对症治疗。我补脾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疗,但也要先分清体质再对症治疗。
补脾食疗要点
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饮食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养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红枣、山药和薏苡仁,堪称“脾胃三宝”。
大枣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枣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饮食佳品。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枣。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是脾胃虚弱者的良方。薏苡仁或裂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而且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疗食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大枣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其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之人食用。
2、穗备认清自己再进补
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是不能当作食品随便食用的。例如人参(包括西洋参、党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调荣养卫。
但是运用不当,就会“上火”;长期、过量服用,还有可能中毒。也许有人会说:我既弄不清自己身体状态的寒、热、虚、实,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凉、温、热,这咋办?这样的话,还是悠着点儿,别热衷于食养。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上套儿,或者犯错。
还有一个 保险 的办法,就是尽量多样化地饮食,不要听说哪样东西好就使劲儿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数是性质温和的,只要不偏食、尽量多样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间猜团毁会协调互补,长期食用也不会有问题。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辨证施膳是前提
中医学认为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药膳这样的辅助治疗,也必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体质虚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气虚体质的人常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或有头晕、自汗的症状,可在烹制食物中适当选择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西洋参、太子参等补气药,以增强补气强身的效果。
血虚体质的人,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指甲的颜色淡白,有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闭经。这些人就适合食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桂圆、桑椹、黑芝麻、大枣等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中药。
总之,食用药膳的目的在于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预防疾病,辅助治疗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在药膳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热温凉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自己的体质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属于什么证型。
4、“混搭、轮换”才平衡
绝大多数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适宜天天食用,只能作为调节补充,以增加营养,丰富生活,满足口福。人类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为六大类,水、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辨证施食,重视个体差异,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药。中医将药性、食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大类,温性、热性的食物可以温阳,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凉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热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粮食和水之外,是不是还有可以经常服用的食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数。首先,它必须是食物,含主要营养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当药物,含较少药物成分,但必须无毒无害。再者,它不但适合正常人长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较少。这些食物包括茶叶、山药、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季节冬令进补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
如果进补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因为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效应。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党参、白术、茯苓、苡仁、扁豆、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
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其它 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至于药补,常用的补益中药有:属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属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白偏低,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补药也不是随便可用的,当视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而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病人多见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乏,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
虚啥补啥,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最能补脾养脾的食物1、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2、红薯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3、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4、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6、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7、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8、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9、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10、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11、白鲞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下一页更多精彩“脾胃虚弱症状”
‘肆’ 快速调理脾胃的五种方法,你还不来了解一下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平时需要大家多多调养,要多注意饮食,更要多运动,保持心情开朗,那么健脾胃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药调理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找正规医生进行调理治疗,否则可能不但不会起效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的后果。
中医里艾灸也是一种常用又疗效好的治疗方式,针对于脾虚的人群,可以艾灸脾经。脾经在上午9点到11点为当时,在这个时间段艾灸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脾胃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养脾的同时也要注意养胃,艾灸脾经的时候也可以配合胃经,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推腹部能够有效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秽浊,主要在按摩肚脐上方的中脘穴和天枢穴,这两个穴位可以单独地按揉两分钟左右,有酸胀感后继续1分钟左右停下。然后可以整体地绕着肚脐在腹部由内向外进行按摩,脾胃虚弱的人要主要逆时针按,如果是腹胀、积食就要顺时针按,大约300下左右就行。
胃不好的人要多吃一些较为软的食物,少吃酸一些的食物,像是薏苡仁、芡实、红豆、小米等都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
最后就是适度的运动了,脾胃虚弱还有的原因是因为身体气路不通导致瘀伤,所以平时也要多注意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最好是能够不定期的进行一些爬山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够很好地出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好的发汗排毒并且祛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