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曹刿论战简单译文
1、曹刿论战简单译文: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
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2、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者简介: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贰’ 国民党在全国建立统治后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其措施包括
第一,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全国 22 个省中,最多时 20 个省的主席是军人,另外两个虽不是军人也是受军人支配的。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第二,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第三,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在保甲内强制实行“连坐法”。政府的征税、摊派等,许多也通过保甲来进行。自 1934 年 11 月起,保甲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第四,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叁’ 郑伯克段于鄢的主旨和要点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肆’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性格分析及表现人物所用手法
人物性格分析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
表现人物所用手法: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本文主要人物是郑庄公。
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
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
‘伍’ 战国时期齐国姜家四大家臣
春秋战国时期,十六个《世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只有齐国一家呈现出国家存在而国王由姜姓改为田姓的特点。也就是说姜姓失去而由田氏夺取了齐国的执政地位。
齐国的先人本姓姜,因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有功,周武王就把齐国封赏给了姜太公。齐国姜性失去执政地位之前,曾出现过三次鼎盛景观:
一是姜太公到齐国的封地之后,通过“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不仅国家昌盛,百姓归顺,而且还获得了周武王赋予的征伐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侯九伯的大权。
二是靠智慧夺取王位的齐桓公,起用管仲、鲍叔、隰朋、高傒四位贤臣,共同修治政事。他们制定五家连兵制度,鼓励人民大力发展商业、渔业和盐业,以富裕的经济来赡养贫民,奖励贤能之士,于是齐国人民皆高兴欢欣。
三是被晋军打败的齐顷公回国后,开放自己游猎的园林,减轻税赋,赈济孤寡,安抚残疾,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并用厚礼结交诸候,于是国泰民安,百姓归附,直到顷公去世,诸候没有侵犯齐国的。
齐顷公卒后179年,继任的齐康公被田氏流放到海滨。又过了7年,齐康公死,齐国国王姜氏被田氏所取代,田氏终于占有齐国。那么,姜氏是如何失去执政地位、田氏又是如何夺取政权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 国王昏弱
接替齐顷公的灵公环,既是一个没有胆量没勇气的人,又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灵公继位后,晋悼公(晋世家为晋平王)伐齐,战于靡下。齐军大败后,晋军就把灵公赶回了齐国的都城。齐国大臣晏婴劝灵公出战,灵公就是固守不敢出击。晏婴就叹息说:“我们国王太没有勇气了。”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把齐国都城外的所有东西烧光后才把军队撤走。
灵公对外国作战不行,对内部的事务也不会正确处理。灵公有三位夫人。老大为鲁国夫人,生下儿子光后,灵公就立光为太子。第二个夫人生下儿子牙后,把牙托付给三夫人抚养。因灵公宠爱三夫人,灵公就答应三夫人请求,改立牙为太子。这时二夫人就对灵公说:“不可。光之立,列于诸候矣,今无故废之,君必悔之。”而灵公却固执地回答说“在我耳”,并把太子光迁到齐国的东部边陲,让高厚辅佐牙为太子。
到了灵公病危的时候,大臣崔杼就把公子光接回来立为国君,是为庄公。这样齐国就乱了套。先是庄公把三夫人给杀了,后来捉住太子牙又把太子牙给杀了,紧接着崔杼又把高厚给杀掉了。这时候,晋国趁齐国内乱,就又征伐齐国,一直攻打到一个名叫高唐的地方。
而接替灵公的庄公则是个好色之徒。应当说庄公能够立为国君,全靠崔杼的功劳。可是庄公看到崔杼妻子十分美丽,就与之通奸,并多次到崔杼家进行欺负,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崔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借助庄公来家里再次调戏其妻的机会,组织手下人,把庄公给杀掉了,并立庄公的异母弟杵 为君,是为景公。
景公也是个平庸之人,不仅与灵公一样因宠爱小老婆而改立太子,而且还“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并听不进去贤臣的劝谏。这就为田氏夺取政权埋下了重大隐患。
二、大臣相左
辅佐君王的各位大臣如果能够以国家社稷为重,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求同存异,相互配合,那么,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幸福。但是,君王兄弟之间尚且做不到,那么大臣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有的执政者失去执政地位,除了执政者自身无能、不能驾驭群臣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大臣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姜氏在齐国执政地位的丧失,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当时,大臣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崔氏与庆氏、田氏与国氏高氏、监氏与田氏的矛盾。
一是崔氏与庆氏之间的矛盾。灵公时,有一位厚道忠实的大臣叫晏子。他虽然知道灵公懦弱,但还是忠实于灵公的。当晏子得知崔杼将要杀死灵公时,就站在崔杼家的大门外说,国君为社稷死则臣子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逃亡则臣子随他亡,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亡,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是不会为他殉死逃亡的。别人听说后,就让崔杼杀死晏子,但崔杼没有去做。崔杼杀死灵公而立庄公后,崔杼与庆封分别为左右相。他们两个怕国内动乱不稳,就与国人盟誓:“不与崔庆者死!”但晏子“不肯盟”。于是庆封欲杀晏子,但崔杼阻止不让杀。这样崔杼就与庆封之间产生了矛盾,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后来,因崔杼自家出了问题,庆封就借机让崔杼的仇人卢蒲攻打崔氏,并全部消灭了崔氏一族。庆封当上相国后,愈发骄横,不理朝政,让其儿子执政,而儿子也没有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这时,田氏就联合鲍氏、高氏、栾氏四大家族进攻庆氏,庆封无奈之下就逃亡吴国,并最终被杀害。
二是田氏与国氏高氏之间的矛盾。田氏的先祖叫陈完,属于陈国人。陈完的父亲是陈国的陈厉公。当初,厉公的同父异母弟弟为陈国的桓公。蔡国人为了厉公,趁桓公生病的时候,就把桓公杀掉了。这样,陈完的父亲成为陈国的厉公。厉公因娶蔡国女为妻,就常到蔡国去。而桓公的儿子陈林因怨恨厉公把自己的父亲杀害,就找机会杀了厉公,自立为国君,就是庄公。庄公去世,他的弟弟继位后就把太子杀掉了。而陈完与太子关系又非常好。这样,陈完为了避免灾祸,就逃奔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完,陈完就把陈氏改为田氏。从此,姜氏与田氏就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田氏传到田厘子乞的时候,田厘子乞服务于齐景公,官职为大夫。过去景公立夫人燕姬的儿子为太子,可太子不幸早死,所以景公病重的时候,就命令宰相国惠子、高昭子立他宠妾芮姬的儿子荼为太子,并驱逐其他公子。荼当国君后,景公的其他几个公子害怕被杀都逃走了,其中一个名叫阳生的公子逃到了鲁国。而田乞与阳生的关系又非常地好,反而不喜欢荼。所以,当国氏、高氏共立荼为国君后,田乞就十分地怨恨国氏和高氏两位宰相,并一直想立公子阳生为国君。为了排挤国氏、高氏两位宰相,达到立阳生目的,田乞就阳奉阴违,一边对两位宰相说,当初大夫们都不想立荼为国君。荼当了国君后,你们两位任宰相,大夫们人人自危,想图谋作乱。一边又对大夫们说,国氏、高氏现在听说我们原来不同意立荼为国君,就想残杀我们,趁他还没有动手,我们就先干吧。于是,大夫们都依从他,一齐去围攻并杀掉了国氏和高氏。之后,田乞就派人到鲁国把公子阳生接了回来,并立为齐君,这就是悼公。悼公即位后,田乞任宰相,独揽齐国大权。
三是监氏与田氏之间的矛盾。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接替了宰相的职位。田常上任没多久,与田常父亲田乞一起攻杀荼的大夫鲍氏,因与悼公有矛盾,就借机杀死了悼公。悼公死后,齐人一致立悼公的儿子壬为齐君,就是齐简公。当初,简公与其父悼公同在鲁国时,非常宠幸大夫监止。简公继位后,监止与田常一起任左右相。田常因悼公被杀,不仅常常害怕监止加害于他,而且还十分嫉妒监止,但又没有办法。于是,每次上朝的时候,田常总是十分地戒备。简公的御手田鞅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向简公进言说:“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但简公不听。
监止有一个同族人叫子我,素与田氏不和。而田常也有个同族人叫田豹。因田豹服务于子我,所以就获得了子我的信任。一次,子我对田豹说:“吾欲尽灭田氏,以你代田氏宗。”而田豹说:“臣于田氏疏矣。”田豹不仅不接纳子我的意见,而且还对田氏说:“子我将殊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田常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一天,田常见子我及监止住在朝庭大院没有回家,就带领兄弟四人攻杀子我与监止。子我与监止反抗无力,就跑了出去。田常兄弟又紧急追赶,并杀死了子我和监止,紧接着又把简公也杀了。这样,田常就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是为平王。
三、田氏智勇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同样,智愚相处智者胜。齐国姜姓之所以被田氏所取代,是与姜姓后来的国君无能、其他大臣无能而田氏有智有谋有勇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田氏善于收买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大臣,要得到民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得人心,把人都拉到你的身边,你的“树”就会不断地长大,“树”大了就会招风,别人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就会对你有看法,就会认为你有野心,就会给你小鞋穿。如果是与自己职位相当或低于自己职位的人对你有意见还好说,如果是你的上司知道了你的情况,而且这个上司又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人,那么你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还有“掉脑袋”的可能。既然这样,田氏又是如何得到人心的呢?景公时,田乞为大夫,负责征收税赋。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取悦于人民,征收粮食时,总是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却总是用大斗。他的这一情况被当朝的贤臣晏婴发现后,晏婴就多次向景公进谏,可景公就是置之不理,任其作为,因此,田乞在上司昏庸的情况下,得到了齐国的民心,他的家族也越来越强大。无怪晏婴后来出使晋国对,私下对人说:“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之后,田乞的儿子田常为相时,因与监止有矛盾又没有办法对付监止时,就又采取老父亲的办法,对老百姓实施“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并以此来收买人心,当然效果也十分地明显。
其次,田氏善于运用计谋。纵观田氏家族,个个都是很有心计的人,也是善于运用权术的人。除了前面讲到的,田乞为了排除异己力量,运用“阳奉阴违”的权术,将高氏、国氏两位宰相杀害外,田乞还为了“树党于诸候”,在一次晋国范、中行氏反晋向齐国请求粮食支援时,田乞就对齐景公说,范、中行氏有德于齐,不能不救。齐景公也只听田乞的,而不管范、中行氏是不是乱臣,该不该帮助他们,不仅支援他们大量的粮食,而且还派田乞带领军队去救他们。更有意思的是,田乞在立阳生为国君过程中,他把阳生从鲁国接回国后,就把阳生暗藏在家。有一天,他对诸位大臣说,家中有好酒好菜,我请客,请各位来品尝。大臣来之前,他预先用麻袋将阳生将进去,放到客厅,等大臣都到齐并喝了不少酒后,就把阳生放了出来,并说“此乃齐君矣。”,大夫一听,皆拜伏朝见。田乞就抓住机会,与大家盟誓,并说这是“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而大夫鲍牧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于是鲍牧就怒冲冲地说:“大夫忘景公之命乎?”他这一说,诸大夫欲悔。而阳生也叩头说:“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听阳生这么一说,恐怕灾祸落到自己的头上,就又说:“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这样,遂立国君阳生于田乞家。阳生立,就以田乞为相,专齐政。
田乞善于运用权术,而他的儿子田常也不一般。田常为相时,把自己的死对头子我及监止杀害后,恐怕简公诛杀自己,也随之杀了简公。杀了简公后,虽然他立简公的弟弟骜 为平王,但还是害怕一齐诛伐他。于是,他就“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三是田氏善于掌握权力。作为执政者,必须有权威。而权威是由两大方面组成的:一是道德,即以执政者个人高尚的品德,赢得百姓的信赖和拥护,二是权力,即执政者对属下的奖惩权,只有拥有了奖惩权,属下才不敢不服。所以,奖惩权是权力的核心,而权力在权威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仅有高尚的品德而没有奖惩权,权威就树立不起来。田常是深知这一道理的。所以,他当上相国后,就对齐平王说:“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而平庸的齐平王也就把惩罚权让给了田常。这样5年过去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用其刑罚权,把所有与自己相左的大臣一个一个地进行诛杀,并把齐国大部分的土地都封给自己家族的人,其封地远远大于齐平王之所食,并最终使田氏取得齐国的执政地位。
--------------------------------------------------------------------------------
‘陆’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柒’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这是大官们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这一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胜利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捉摸的,恐怕齐国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捌’ 曹刿论战翻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玖’ 皇太极是怎么样完全肃清了后方的异己力量的
皇太极还采取招抚与军事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向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在他恩威并用的策略指导下,当地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到公元1642年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成为清朝的管辖之地。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后方的异己力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明作战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