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用黑白卡训练宝宝视力
黑白卡训练宝宝的方法有2种:
1、注视法
拿着高对比度的黑白卡面对你的宝宝,稍等一下,让宝宝用他们的眼睛去寻找并观察图片上的画面,你要向他们微笑,也可以用明亮清晰温柔的声音对宝宝说说卡片上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记得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他们转移了视线,可以换下一张卡片。
最初,我们可以每天只展示一张卡片,随着宝宝视觉能力的发育,家长可以逐渐显示并增加展示卡片的数量,也可以用黑白绘本来给宝宝讲故事。记得每次结束后用温柔的声音称赞宝宝哦。
新生宝宝第一次观看图片的时间为7~10秒钟左右,有个别宝宝能盯住10~13秒甚至更长。
2、追视法
宝宝躺在平稳的地方,手持卡片在宝宝眼睛正上方25厘米左右处,说出图片的名称,吸引宝宝注视,拿着卡片静止不动。
当宝宝开始注视到卡片后,开始慢慢往左下方移动卡片,注意宝宝的双眼是否协同跟着卡片移动。然后再回到正上方,再往右下方移动卡片,重复进行。每次时间控制在20秒以内。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只给宝宝看一张图片,逐步就可以增至每天看2张图卡,3张图卡或者更多。看过的图卡,也可以重复使用,以巩固宝宝的记忆。让宝宝轻松地看看图卡,温柔的告诉TA,然后称赞TA。
宝宝刚出生时,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黑白世界,这时他双眼的运动还不协调,不能对焦,只能看出物品的轮廓,但能够感受光线的明暗。在宝宝1~3个月时,家长可以给他看黑白对比强烈、轮廓鲜明的图片,并配合红色物品进行视觉训练。手持卡片让宝宝正面注视或移动卡片让宝宝追视。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分钟。
4~6个月的宝宝对物品的形状、颜色感受越来越强烈,能分辨红黄蓝绿四色,并能看出远近差异。此时,家长应多给宝宝看颜色鲜艳的图片及黑白对比强烈的图片,促进宝宝脑部视觉区的发育。
6个月以后,宝宝的视敏度已达到成人水平了,慢慢能看出远近、左右、高矮等立体影像。此时,家长应用颜色丰富、抽象的并有立体感的图片激发宝宝的视觉。还应多带宝宝到室外活动,开阔视界。
1岁时宝宝的视力全面发展。1岁半左右的宝宝,对生活中常见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长可以拿简单的对比图片,让宝宝找出两者的不同,训练他的视觉精辨力。
❷ 我家宝宝现在5岁,教她看书时,她好像总觉的眼睛模糊,如何提高宝宝视力
你可以给宝宝吃乐辅智,它能很好的增加视敏度,完善宝宝眼睛的发育。 闵昌洁
❸ 视敏度中最小间隔敏度的测量方法
视敏度一般可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
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做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要求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到它的存在。在最好的观察条件下,人们能够觉察的最小物体为0.5弧度秒宽的一条细线。
游标视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它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在最佳观察条件下,成人刚刚可以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弧度秒。所以,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不同,视敏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白交替的线条图形(栅条图形)。被试能够分辨的栅条宽度越小或图形的空间频率越大,那么视敏度就越好。在医院检查视力时使用的E型视标和蓝道环(C),也是用来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
❹ 幼儿期怎么检查视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视力检查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宝宝视力检查的方法
1、年龄>2岁的儿童
两岁以内儿童可以采用观察法。正常情况下:1个月的宝宝眼睛怕见到光;2个月的宝宝眼球会随着物体动;4个月的宝宝喜欢看、触摸颜色鲜艳的物体;6个月大时能抓住身边的小物品;8个月的宝宝可以随大人的指向看物品,并且保持注视;一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准确指出五官具体部位;到两岁时,能绕开障碍物行走。一旦孩子视力存在问题,就会显得相对笨拙,行为动作相对迟缓。
2、年龄在3~5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内,宝宝对形状、色彩都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所以可以选用形象不同的形象或手势来检查儿童视力。为保证测试准确性,家长需要提前教授孩子认识动物形象,耐心教导其识别不同物体,并多次测查。
3、年龄<5岁的儿童
五岁以后就可以使用成人视力表进行检查。如果视力发育正常,五六岁时可达1.0左右。
❺ 在家怎么测视力怕孩子近视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视力检查的方法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详细介绍。
针对新生儿:用光源照射婴儿眼睛(非强光),如新生儿对光的照射没有反应,表示有严重视力障碍。
针对出生1-2个月的宝宝:宝宝出生一两个月后,当将某物突然移近新生儿眼睛时,会引起瞬目(俗称眨眼),盲人则无反应。
针对2-5个月的宝宝:出生后一两个月到五个月时,婴儿不能随面前的玩具或灯光转动眼球,则说明视力极差。
针对1岁左右的宝宝:如果怀疑宝宝一只眼有视力障碍,可交替遮盖两眼观察其行为。遮盖视力差的那只眼,孩子则表现不在意。遮盖视力好的一只眼,孩子则因看不清而烦躁、哭闹,拒绝遮盖。
针对大于3岁的宝宝:家长可教其辨认Suellen“E”形视标,或辨认供儿童使用的简单图形视标。
当然了,视力检查只是视光检查的很小的一部分,一个全面的视光检查,除了普通的视力检查以外,还包括双眼协调、视野、眼压、颜色视觉、眼球内外健康等检查。要想全面了解孩子视力发育的具体情况,家长还是应该带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哦!
❻ 学龄前儿童保护视力方法
1、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从3岁开始,每半年去医院眼科进行扩瞳验光和眼部检查。这样一来,医生不但了解了儿童的屈光状态,还能同时查出可能存在的其它眼病,能够获得及时的治疗。在检查屈光状态时,还能获得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弯度、眼压等一系列和屈光相关的资料,有条件时,再把身高和体重一并记入。资料分为二份,一份医院存档,一份交给家属保管。对照分析连续的资料,就能对屈光不正的预防起到切实的效果。现今,某些正规的大眼镜店里,也聘请了眼科医生,只要办理好相应的医疗许可手续,也可去那里进行扩瞳验光。这些完整的资料就叫屈光发育档案。例如:一位3岁的儿童,经扩瞳验光后,发现他双眼为+2.00D远视眼,裸眼视力为0.6,戴上+2.00D眼镜,矫正视力达到0.8。则他属于正常眼睛,无需配戴+2.00D远视眼镜,否则反而促使他向近视方向转化。如果右眼的矫正视力为0.8,左眼的矫正视力为0.6,则左眼有弱视,必须立即治疗。治疗时同样不必戴+2.00D的远视眼镜,只需每日用黑布遮住右眼3小时以上,即采用遮盖健眼,训练病眼的原则,迫使弱视眼进行视物训练,年龄越小弱视眼治疗效果越好。如果扩瞳验光后,发现双眼的远视度数为3.50D则说明他有1.50D的远视眼,此时只要配一副+1.50D的远视眼镜就可以了。如果扩瞳验光显示远视眼只有+0.75D,则说明这个孩子眼球的发育过快了,随着身体的发育长高,以后发生近视眼的可能性较大,近视眼的防治工作眼下就要开始了。
2、不宜做过早做视力开发工作。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看到广告上说:“从小做智力开发、从小做视力开发”的宣传活动,让孩子出生下来就逗他多看色彩缤纷的东西,促使眼球的发育,误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的人,将来就不会得近视眼。过多的近距离、精细用眼其实是让孩子做近视眼形成试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除非扩瞳验光后,发现孩子有较高度的远视眼,此时才要进行视力训练了。
3、3岁前要注意宝宝的看物姿势。
如果发现宝宝看物时有歪头斜脑看东西,或是冲着头,眯着眼看东西时,说明裸眼视力可能不好,尽快去医院眼科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当然如发现眼部有异常情况,如斜视,眼球震颤或黑眼球上有白色反光时,更应及时去眼科就诊。大量事实证明,在3岁前为眼轴快速发育期治疗,很多影响视功能发育的疾病在这个阶段治疗,比3岁后眼轴慢速发育期治疗效果来得更好。
4、避免不良用眼习惯。
1977年,有一个着名的近视眼形成试验很说明问题,具体的做法是把猴子的一只眼的眼皮缝合起来,使得这只眼看外界物体仅有模糊的明暗影动,物像十分模糊。6个月后,没缝合的眼为正视眼,缝合的眼皮的眼睛重新打开后就得了近视眼。这是因为看模糊不清的物像是形成近视眼的重要因素,这类近视眼并被命名为形觉剥夺性近视。日常生活中,在强光、暗光或晃动的车厢中看书,长留海遮眼无节制地看电视电脑上网,弹琴时注视晃动地琴谱,都可造成此类近视。1983年,用幼猴进行另一类近视眼模型试验又获得了成功。具体的做法是让幼猴的一只眼佩戴戴-5.00D的近视镜片,把物像的焦点移向视网膜的后方,6个月后复查,未配戴眼镜的一侧眼为正视眼,而配戴眼镜的一侧眼却成了-4.80D的近视眼,和-5.00D十分接近,被称为光学离焦点性近视。在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验光配戴眼镜,以及握笔姿势写字姿势不良,都能使物像后移,产生这类近视眼。在这里我们特别呼吁要重视正确的握笔姿势:食指放在笔杆上方,拇指和中指接触,这样就露出笔杆和笔尖,保证距书本一尺处看清,如果拇指和食指接触甚至交叉,就挡住了笔杆和笔尖,读写时只好把头斜向书本一侧,使物像焦点后移,造成了这类近视。(图2)改进与消除上面列举的不良用眼习惯,对预防近视眼及阻止近视发展很有用。
5、识别与抵制不科学的近视眼防治方法。
眼睛能看清近物的功能叫调节,相当于照相机的调焦装置功能。20世纪前期,近视眼形成的理论认为是调节过强导致近视,但是近30年的研究发现:只有5%的近视眼是由调节太强引起的,而95%的近视眼都是存在着调节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调节迟钝和不灵活引起的。纵观现今的近视眼防治器械和药物,象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波又一波,这些产品的疗效尚有待于研究证实。有很多近视保健、治疗产品所宣传的治疗机制主要就是放松调节,从理论上说这些产品可能仅对5%的高调节近视人群有效,而其余95%的近视人群使用后会使得调节力更加不足,破坏了正常的调节与辐辏平衡,非但不能阻止近视的发生、发展,反而可能造成损害,因此在选择使用上要慎重。渐近多焦点眼镜目前也主要用于老视(即老化眼)人群中,而非近视人群。近视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研究已证实调节力过强只在很小一部分近视患者中起作用。那么这些近视防治产品充其量仅能对非常少的特定人群有效,不能不分对象地使用。各种近视眼防治器械,如果出于商业目的,一味广告猛攻,全面推销,广泛使用,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此也要请广大读者要认识这一道理,不要被不科学的广告所蒙蔽。
对于近视眼防治的药物,目前已锁定在乙酰胆碱受体(M1受体)的阻滞剂中,M1受体阻滞剂能阻止眼球的过度增长,从而阻止近视的加深,这类药物正在深入研究过程中。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硝酸山莨宕碱眼液,也属于一种特异性较低的低效M1受体阻制剂,尚需抓紧研发更高效的M1受体阻滞剂。教育部推行的眼保健操,至今还没有一篇权威的有效性研究报告,希望有关方面组织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
6、增强体质,加强户外体育活动。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每天一节户外体育课,增强体质证明对阻止近视患病率的上升是非常有效的。儿童饮食应该荤素搭配,不挑食、忌口。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是眼球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它是脂溶性的,和脂肪类食物共同食用有利于吸收,另外,肉皮、猪爪、牛筋、海参等富含胶原蛋白和羟脯氨酸,能增强眼球壁的组织抵抗力,这些食物适当增加摄入有利于视力保护。
❼ 怎样可以检查新生儿的视力是否正常
您好!
新生儿查视力,可以测试他有无光感.家人可以用手电筒在他眼前照一照,看他对光有无眨眼动作,如果对光有反应,说明婴儿有光感.
意见建议:
对于几个月婴儿,可以用小转鼓在孩子眼前转动.仔细检查眼睛有震颤.说明婴儿有视力,反之则无视力.
了解婴儿视力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小儿看你手中的玩具,开始用色彩鲜艳的大玩具.距离婴儿脸部30厘米左石.逐渐换成一个比一个小的玩具,当换到某一个玩具时婴儿不看了,表明他看不见,说明婴儿有视力.
如果要检测小儿哪只眼有无毛病,方法是将小儿的一只眼遮住,如果小儿哭闹或摇头,用去手抓遮盖,则说明被遮盖的眼睛视力是好的.相反,如遮上一只眼后,小儿无任何反应,则说明这只眼睛有问题.
此外,家人们平日还要留心观察小儿看东西的姿势.如果总爱眯着眼.怕光,歪头等.都应引起警惕,考虑孩子眼睛是否出问题.
❽ 如何测婴儿的视力
0—1个月:
a、能够注视妈妈的脸10秒左右。(测试宝宝的专注能力。新生儿最喜欢
妈妈的脸;黑白对比强烈和比较复杂的图画;条纹、波纹及棋盘等几何图形。)
b、听到一侧有摇铃发出的响声会转过头看。(测试宝宝的听力。新生儿喜欢听柔和优美的音乐,玩具的声音也不可过于刺激。)
c、看妈妈从远处突然转移到面前的手会眨眼。(测试宝宝的视力。眨眼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宝宝的居室应该有色彩鲜艳的物品。)
1—2个月:
a、会对着喜欢的图画笑,不喜欢的扫一眼即过。(测试视分辨能力。妈妈应该每天带宝宝看画,并边看边讲,引起宝宝的兴趣,为诱导认物做准备。)
b、头和眼同时转动180度,追踪红色玩具。(测试追视能力。可将红色玩具放在宝宝面前的上方、下方或慢慢转圈,训练宝宝头颈运动与眼的协调,扩大视野。)
2—3个月:
a、一见到妈妈便能主动投入其怀抱。(测试辨认与记忆的能力。在基础上宝宝会逐渐建立与妈妈的依恋,妈妈应尽可能多与宝宝在一起,满足其心理、感情需要。)
b、能上下左右的追视眼前移动的玩具。(测试追视能力。说明宝宝两侧眼肌能互相协调,头颈运动与视觉协调,也能培养视觉集中能力)
3—4个月:
a、能看着一个球从桌子这头滚到那头。(测试远距离追视能力。经常让宝宝注视移动较远的物体,如汽车等,可以训练宝宝的注意力,扩大视野和认知范围)
b、能够立刻发现白纸上的一粒红色扣子或小丸。(测试视分辩的精确性。宝宝能看到细小物品,进一步练习会加强他的分辨能力)
c、听胎教时听过的音乐会微笑入睡。(测试听觉记忆力。多听音乐能增进宝宝的听力,还能调整情绪)
d、对爸爸妈妈及照料自己的人很亲热。(测试辨认记忆能力。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能力,让宝宝认识和接触更多的人或物。)
4—5个月:
a、物体的名称时会找到目标。(测试认物能力。当宝宝学会认第一种物品时,这表示他已经开始有学习的能力了,这时还要让他练习用手去指那些物品。)
b、听到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会看地面去找。(测试听声寻物的能力。说明宝宝已经能够利用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去寻找了。)
❾ 测定婴儿的感知觉能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从个体发展的情况看,一般是先有各种具体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种种知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很少见的。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 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方法 习惯化或去习惯化法经常用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等作指标,来测量婴儿感知觉的辨别能力。 习惯化是指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当出现新刺激时,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二)偏爱方法 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儿或很快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较长时间地注视其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就是视觉偏爱。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常采用两种反应:一是头的转动,另个一是啄奶嘴。每当产生这两种反应时,就用婴儿感兴趣的东西予以强化。 (四)有意义的自然反应 1、视崖反应 2、抓握反应与眼动 3、回避反应 (五)其他 1、视动眼球震颤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婴儿扫视物体时不自觉的眼球运动来鉴别其视敏度。 2、诱发电位测量法:通过测量记录大脑枕叶区(视觉中枢)脑电波变化的特点来确定婴儿的视敏度。 3、配色法:萧孝嵘(1939)用配色发测定婴儿颜色辨别力,张增慧(1984)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测试,发现2岁婴儿中有30%能识别和匹配红色、白色和黄色;2.5—3岁时。95.8%能识别和匹配红、白、黄、绿、紫、蓝和橙色。 4、心理物理学方法: 对于3或4岁的幼儿而言,测量其听力的发展,则可以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成人程序的变式来加以测量(Wightman,Allen,Dolan,Kistler,&Jamieson,1989) 实验程序:通常给儿童呈现三种不同的声音间隔,但是只有其中一种信号需要加工,而且这种信号是随机地出现在一种间隔中,儿童要求选择出包含着不同声音的间隔。同时,这些声音间隔伴随着卡通图片出现,这使得整个实验程序看起来更像一种视听游戏。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 位测量法。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愿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满意,请采纳!
❿ 测定婴儿的感知觉能力都有哪些方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从个体发展的情况看,一般是先有各种具体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现种种知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很少见的。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官已经很完善了。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 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方法
习惯化或去习惯化法经常用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等作指标,来测量婴儿感知觉的辨别能力。 习惯化是指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当出现新刺激时,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二)偏爱方法
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儿或很快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较长时间地注视其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就是视觉偏爱。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常采用两种反应:一是头的转动,另个一是啄奶嘴。每当产生这两种反应时,就用婴儿感兴趣的东西予以强化。
(四)有意义的自然反应
1、视崖反应
2、抓握反应与眼动
3、回避反应
(五)其他
1、视动眼球震颤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婴儿扫视物体时不自觉的眼球运动来鉴别其视敏度。
2、诱发电位测量法:通过测量记录大脑枕叶区(视觉中枢)脑电波变化的特点来确定婴儿的视敏度。
3、配色法:萧孝嵘(1939)用配色发测定婴儿颜色辨别力,张增慧(1984)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测试,发现2岁婴儿中有30%能识别和匹配红色、白色和黄色;2.5—3岁时。95.8%能识别和匹配红、白、黄、绿、紫、蓝和橙色。
4、心理物理学方法: 对于3或4岁的幼儿而言,测量其听力的发展,则可以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成人程序的变式来加以测量(Wightman,Allen,Dolan,Kistler,&Jamieson,1989) 实验程序:通常给儿童呈现三种不同的声音间隔,但是只有其中一种信号需要加工,而且这种信号是随机地出现在一种间隔中,儿童要求选择出包含着不同声音的间隔。同时,这些声音间隔伴随着卡通图片出现,这使得整个实验程序看起来更像一种视听游戏。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 位测量法。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