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罗的时间研究
砌砖是我们行当中最古老的一种,近百年来,这一行业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改进。 尽管有成百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但多少代人却都没有对它进行过大的改进。因此,在这个行业中,人们指望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哪怕至少能找到一点小的改进也好。我们尝试把科学管理的原理应用到砌砖的工艺上去。对砌砖过程的每个动作进行了认真而又有趣的分析和研究,把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一个个地排除掉,用快动作代替慢动作。并对以任何形式影响砌砖工的操作速度和疲劳度的每个细小因素,都进行过验证。从砌砖工每只脚该站的精确位置,联系到墙、灰浆箱和砖堆等的位置,这样,使砌砖工每砌一块砖,就毋劳再往砖堆来回走动了。我们研究出搁灰浆箱和堆放砖的最佳高度,设计了一种支架,搁上一张桌子,所有的材料都堆置在上面,使砖、灰浆、砌砖工和墙处于各自合适的位置上。这些支架由一名专司其事的工人掌管,随着墙的升高,他就为所有的砌砖工调高支架,这样砌砖工在取每块砖和每泥一刀灰浆时,就毋须再作一俯一伸那样使之劳累的动作了。这些年来,每个砌砖工每次为砌一块砖(重约5磅)上墙,都得俯身到他的双脚处(体重一般为150磅),然后再伸直,想想看,这得浪费多少体力啊! 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是,在砖块从车上卸下之后,运送给砌砖工之前,先由一名工人进行仔细分类,并把这些砖块的最佳边缘朝上,搁在一个简易的木框架上。框架是这样制作的,它能让砌砖工在最快的时间里和最便利的位置上抓取到每块砖。这样一来,砌砖工在砌上一块砖时,就毋须再将每块砖翻过来倒过去地检点一下,他也毋须再花时间去选择砖的哪边哪端最好,以便砌在墙的外沿。在许多情况下,他还毋须再花时间去清理在支架上杂乱堆放的砖块。这个砖块“包”(对设计的放砖块的木框架的称呼)由辅助工搁在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的适当位置上,靠近灰浆箱。 我们常见到,砌砖工把每块砖搁上灰浆后,一般用泥刀把砖的一端敲打几下,直到接缝处的厚薄度合适为止。要是把灰浆调得正合适,那么砌上砖块时,只要用手往下压,使砖达到以合适的位置,砖就砌好了。因此,他坚持要灰浆的调和工在调和灰浆时特别注意,这样就可以节省砌砖工去敲打每块砖的时间。 经过仔细研究砌砖工在所有标准情况下砌砖的动作后,可以把砌每块砖的18个动作压缩为5个,在其中一种情况下甚至低到只要两个动作。分析把砌砖工的动作从18个压缩到5个所采用的办法,表明这一改进是由如下三种不同的方法取得的: 第一,砌砖工过去认为必要的某些动作,被完全省略了,这些动作经过仔细研究和实验已证明没有什么用处。 第二,设置了简易工具,诸如可调整角度的支架和放置砖块的框架,这些只要有一名廉价的辅助工的少许协作,就可为砌砖工排除大量劳累又费时间的动作,这些动作在没设置支架和框架时是必需的。 第三,教砌砖工在作简单动作时要双手同时并用,而在以前,他们老是用右手做完一个动作后,才用左手去做另一动作。 例如,教砌砖工在用左手拣起一块砖的同时,右手操起一泥刀灰浆。当然,双手同时操作之所以可能,是用一个深的灰浆箱替代了老的灰浆板(上面的灰浆摊得很薄,要取到灰浆还得往前挪动一两步);灰浆箱和砖堆又搁近了,并且是放在高度适合的新的支架上。 在任何行业中,应用科学的 动作研究 和工时研究,都可以将任何不必要的动作完全扫排除,慢动作也可以由较快的动作所替代。这样,上述的改进方法就具有了典型意义。 绝大多数有实践经验的人(几乎所有的手艺人都反对将他们的方法和习惯作任何改动)对这类研究实际上可能取得的成果都表示怀疑。在一幢砖结构建筑物上,从商业的标准去证明,由于实践上应用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所以取得巨大的利益。由砌砖工会的砌砖工砌一堵12英寸厚的墙,用两种砖,给墙两边的接缝抹泥和划线,计算了一下,一批经挑选并熟练了新方法的工人,每人每小时能砌砖350块;而农村来的工人用老方法操作的平均速度是每人每小时120块。砌砖工是由他们的班组长教给其砌砖的新方法,如果谁经过培训仍然不能提高效率,即予解雇,而那些在新方法培训下变得熟练起来的工人,工资便会得到巨额(并非小额)的增长。为了使他的工人个体化并鼓励每人发挥他最大的能力,可以用一套精巧的办法,以计量和记录每人砌砖的数量,并在操作的间隙告诉每个工人他已完成的砌砖量。 泰罗所说的时间动作研究,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1.物色比如说l0到15个不同的人员,他们应特别善于做需要分析工作。 2.仔细研究工人在完成被调查的工作中所进行的基本操作或动作,包括每个人员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研究做每一个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每一部份动作的最快工作方法。 4.淘汰所有不正确、缓慢和无效的动作。 5.淘汰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以后,把最快最好的动作以及最好的工具分别在一个序列中集中归类。 经过以上步骤,于是便可得出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按照这种方法来规定一个岗位上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量,就有科学根据了。同样地,对每一个行业中使用的每一种工具也进行了研究。科学管理要求对在经验法则指导下产生的同一种工具进行仔细研究,再对这些改革了的工具中的每一种工具所可能达到的速度进行时间研究,并把几种工具各自具有的优点融合在单独一种标准工具中,借以获得方便和提高速度使工人工作更容易些和更快些。 这种时间动作研究,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来说作用却是很大的。时间动作研究专家们发现,许多人们凭经验和习惯天天重复操作的动作,普通存在低效率的现象,比如,通过对砌砖工在标准情况下砌砖所有动作的细致研究,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思先生将砌每块砖的动作从十八个减少至五个,有一个场合甚至减少到二个。只要对动作稍加改变,完成一项操作即可节省时间,不少工作由于要反反复复地操作,如果一次操作节省一点时间,长期积累起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大大增加,从而使效率比以前大为提高。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时间管理十一条金律 1、要和你的价值观相吻合 你一定要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当你价值观不明确,时间分配一定不好。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件事,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2、设立明确的目标 成功等于目标,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更多你想要实现的目标;你必须把4到10个目标写出来,找出一个核心目标,并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后依照你的目标设定一些详细的计划,你的关键就是依照计划进行。 3、改变你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对时间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这样两种对待时间的态度:“这件工作必须完成,它实在讨厌,所以我能拖便尽量拖”和“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但它必须完成,所以我得马上动手,好让自己能早些摆脱它”。当你有了动机,迅速踏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不要想立刻推翻自己的整个习惯,只需强迫自己现在就去做你所拖延的某件事。然后,从明早开始,每天都从你的time list中选出最不想做的事情先做。 4、遵循20比80定律 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天天都在处理这些事情,那表示你的时间管理并不理想。成功者花最多时间在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上,然而一般人都是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 5、安排“不被干扰”时间 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不被干扰”时间。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完全不受任何人干扰,把自己关在自己的空间里面思考或者工作,这一个小时可以抵过你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侯这一小时比你3天工作的效率还要好。 6、严格规定完成期限 帕金森(c-NoarthcoteParkinson)在其所着的《帕金森法则》(Parkinsons Law)中,写下这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7、做好时间日志 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做哪些事情,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早上出门(包括洗漱、换衣、早餐等)花了多少时间,搭车花了多少时间,出去拜访客户花了多少时间……把每天花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你会清晰地发现浪费了哪些时间。这和记账是一个道理。当你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源,你才有办法改变。 8、理解时间大于金钱 用你的金钱去换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向顶尖人士学习。仔细选择你接触的对象,因为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假设与一个成功者在一起,他花了40年时间成功,你跟10个这样的人交往,你不是就浓缩了400年的经验? 9、学会列清单 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写下来,这样做首先能让你随时都明确自己手头上的任务。不要轻信自己可以用脑子把每件事情都记住,而当你看到自己长长的list时,也会产生紧迫感。 10、同一类的事情最好一次把它做完 假如你在做纸上作业,那段时间都做纸上作业;假如你是在思考,用一段时间只作思考;打电话的话,最好把电话累积到某一时间一次把它打完。当你重复做一件事情时,你会熟能生巧,效率一定会提高。 11、每1分钟每1秒做最有效率的事情 你必须思考一下要做好一份工作,到底哪几件事情是对你最有效率的,列下来,分配时间把它做好。(始终直瞄靶心一绩效(晋升)[2
③ 时间研究的时间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为了方便阐述,结合一个茶杯包装的例子(将一套6个茶杯装入纸盒,封口,码放)来具体说明时间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要注意的事项。
1、 步骤1:将工作分解成单元。例如,在茶杯包装事例中,可将这一工作分解成4个工作单元:①取两个纸盒;②将衬垫放入纸盒;③将茶杯放入纸盒;④?縁盒封口、码放。将相关的数据纪录到数据纪录表中.
分解工作单元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第一,为了测量工作单元所花费的时间,每一工作单元都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标志第二,工作单元的划分不应是不到三秒就可完成的动作,因这种动作难以用秒表测量。例如,上述事例中的动作单元②如果再细分,还可分成三个单元:①左手拿起衬垫;②将衬垫打开(将放每个茶杯的网眼撑开);③将衬垫放入纸盒。因为这几个动作的每一个都非常快,所以难以精确测量各自所需的时间。最后,如果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已经有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那么动作单元的划分应与这样的工作方法保持一致。有些非正常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如:衬垫失手掉在地上)不应计算在工作时间内。
2、步骤2:测量各工作单元的时间。时间记录表的形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时间研究中的数据记录表 (分钟)
选择一名训练有素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每个工作单元所需的时间。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连续测量法,即研究人员在每个工作单元的动作结束时,记下该时刻,列在表中的r行中,然后根据两个工作单元结束时刻的差即可得出第一个单元所花费的时间。
第2个工作循环中无第一个工作单元,因为第一个循环中一下取了两个,所以每两次循环中发生一次这个动作。假设这项试验共观察了10个工作循环,全部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上表1所示。还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所观察测量的数值中有明显偏离于大多数其它数值的,就应分析它是不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工具失手,机器故障等。如果是的话,应将这样的数据排除在外。
将这样观察得到的数据取其平均,记在上表1中的t列内。
2、 步骤3:决定样本的大小。上面表1的观察数是10个工作循环,这么多数是否够?通常,时间研究得出的工作时间估计值如果能达到实际工作平均时间的95%左右,就基本上满意(可定出更高的要求,但样本数会急剧变大)。可以按以下一个根据正态分布推出来的公式来决定样本数n:
④ 时间地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有哪些应用
时间地理学是一种研究在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时空间特征的研究方法。从时间尺度看,地理学分为3个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
时间地理学是结合地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从各种时空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研究入手、以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人地关系的方法。作者在概括地介绍时间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方法特色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了城市社会研究中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进入21世纪后,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亦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通过社会学和地理学对老龄化问题研究视角的对比分析,将时间地理学方法引入对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社会学视角与地理学视角相结合的城市老龄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展望时间地理学在城市老年服务设施的时间管理和空间管理、老年福利服务以及老年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时间和空间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层面的问题,也是当代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话题。但时间问题在旅游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文章着重探讨了旅游时间的性质与类型,将旅游时间由“旅游之外”引入“旅游之内”,提出了“旅游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式”的基本思想;指出时空统一观是旅游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哲学观,时间视角与空间视角的有机结合,是全面地认识和考察旅游活动的性质与发展演变的基本分析视角。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指出,“旅游体验”应当成为旅游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不同时空尺度的组合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十大对象(六大研究要素、四大关系对)与宏、微观两条研究路径。针对当前中国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研究相对低靡的现状,本文对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评价和研究方法体系、亟待研究的重点以及中心性和城市区域关系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概述,以期开创相关研究的新领域。
⑤ 时间研究的时间研究的目标和目的
(1)所谓时间研究
时间研究是指将某种作业分解成几个要素作业,用秒表等将要素作业所要花费的时间进行测定并记录,然后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将标准作业所要花费的时间设定为标准时间,并对作业进行改善的方法。
(2)时间研究的目的
进行时间研究的目的,我们视其为时间研究的用途的话,有以下几种。
1) 进行流水作业编制中的作业分配
分工进行流水作业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向操作者分配均等时间的工作量。流水操作就像似流水一样。如果所有的工序所需时间是相同的话,流水操作就不会停滞,这样就能顺畅地进行下去,确保稳定的生产量。相反,如果途中流水线停滞的话,各个工序的产量就会出现不平衡。
如果某些工序的工作量过多的话,产品就会滞留在那个工序处,造成流水线停滞,使后面的工序无法进行。相反,如果工作量太少的话,也会产生等待工序的时间。不管怎么说,这两种情况生产效率都不会很好
在作业分配的阶段时,各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工人操作的时间也是不同的。这个用于流水作业中,把加工时间作为目标对各个工序进行平均分配而对作业进行改善是非常必须的,仅凭管理者的感想和经验来做是不行的。
我们向您推荐如下的作业分配方法。
在制作样品时,要明确工序顺序,加工时间,制作工序分析表。利用已完成的工序分析表,计算出1件产品的加工时间。算出加工时间后,再除以操作的人数,计算出1个人平均所应当被分配的时间。以这个加工时间为标准,管理者可根据操作者的适应性和经验再来分配工作。
●1个人平均所应当被分配的时间的计算方法
1个人平均所应当被分配的时间 = 总加工时间(1件产品的加工时间)÷ 操作人员
*作业分配的方法将在下期介绍。
2)决定操作者的工资基准
操作人员的工资体系,如果是计件工资的话,一般是以加工时间为标准来决定工序单价,它的问题点在于,操作内容与其支付的工序单价的决定方法是很含糊的。
对于难度较高的工序来说,如果设定了较容易工序的单价的话,操作者就会讨厌接受这样的工作。相反,如果是难度较低的工序设定了较高工序的单价的话,操作者就会很期望接受这样的工作。像这样,工序单价设定含糊的话,在接受工序时就会出现供求不平衡。钱拿少了的操作者持有不平衡的心态进行操作时,就会较容易产生品质不良的问题。
如何设定平衡的工序单价是左右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设定的根据就是使用的时间,操作者也就能够理解工序单价的设定。以下向大家介绍的是以加工时间为标准设定工序单价的方法。
A)工序单价比率的决定
工序的纯粹加工时间÷产品的纯粹总加工时间=工序的单价比率
B)金额的决定
原工资(加工工资内、相当于人工费的金额)×工序的单价比率=1个工序的金额
3)可以作为动作研究的添附资料
即使是进行同一工序的操作,不同的操作者其加工时间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操作者的操作方法不同而影响了加工时间所致。在时间值方面如果个人差异大的话,要分别测定“拿?缝?放”这些要素作业的时间,改善浪费的动作,设定标准动作。特别是,经验年数少的操作者,由于操作中含有一些多余的动作,可分析其动作,尽量减少其多余的动作,能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近熟练工的操作。通过时间值的比较,如果将工序单位和要素作业单位划分开来研究的话,可以尽早发现动作中的多余操作。
4)预测生产数量,制定生产计划
在工厂内进行的是少品种多数量的生产时,接受订单次数少,订单批量大的话,即使无法制定周密的计划,流水线也不会停滞,照样可以进行生产。但是如果订单次数增加的话,如果不计算出“哪一个工作必须在什么时间出货”的话,要遵守交货期就会变得很困难。
生产计划一般是根据过去花在“裁剪、缝制、后整理”等各个部门的标准时间数据进行推测,然后可以制作从接受订单到出货必须要花费多少时间的估算表。营业部门则根据这个数据,来确定交货期。在这个数据的基础上决定交货期,可以防止接受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订单以及交货误期的发生。
⑥ 时间研究的时间研究方法的优劣分析
时间研究方法是制定工作标准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训练有素并具有一定经验的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工作周期较短、重复性很强、动作比较规律的工作,对于某些主要是思考性质的工作就不太适用,例如,数学家求解问题,大学教授准备讲义,或寻找汽车故障的原因等。对于某些非重复性的工作也是不适用的。例如,非常规设备检修。其次,秒表的使用有一定的技巧性,一个没有任何使用经验的人测出的时间值有时误差可能很大,基于这样的数据很可能会制定出不正确的时间标准。再次,时间研究中所包含的一些主观判断因素有时会遭到被观测者的反对。
⑦ 什么是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
时间序列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方法,亦称简单外延方法。
在统计学中作为一种常用的预测手段被广泛应用。时间序列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1.方法一是把一个时间序列的数值变动,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通常分为:
(1)倾向变动,亦称长期趋势变动T;
(2)循环变动,亦称周期变动C;
(3)季节变动,即每年有规则地反复进行变动S;
(4)不规则变动,亦称随机变动I等。然后再把这四个组成部分综合在一起,得出预测结果。
2.方法二是把预测对象、预测目标和对预测的影响因素都看成为具有时序的,为时间的函数,而时间序列法就是研究预测对象自身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
3.方法三是根据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程度来推算未来。与目标的相关因素很多,只能选择那些因果关系较强的为预测影响的因素。
时间序列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应用于经济预测。二次大战中和战后,在军事科学、空间科学、气象预报和工业自动化等部门的应用更加广泛。
⑧ 时间知觉的时间知觉的研究方法
时间知觉是一种内在的人脑的记忆归类分析模式,不是用于规定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更不能用于描述客观世界本身。这里要区分三个概念:我们大脑记忆中的世界图景,我们感知到的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物自体本身。
我们大脑记忆中的世界图景。首先因为在大脑记忆中有保留了的世界过去的表象信息,感知到的世界现在的表象信息,推理预测到的世界未来的表象信息,三者都同时存在于大脑中,并且是以变化先后顺序进行了归类排序的,形成一个连续的存在统一体。大脑能够对三者任意调用分析,从而可以进行时间长短等的估量、比较。
我们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是瞬时的,片在的,它的过去已经消失,它的未来还没产生。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证据来肯定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犹如一幅长卷,俱都呈现。而时间知觉我们都知道是指一种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统一体的衡量。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过去已不存在,未来还没有存在,只有现在、片在。所以我们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没有时间知觉的性质,不符合我们通俗认为的关于时间知觉的定义描述。
关于客观世界物自体本身,以我们目前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数据还不能有效地对它进行时间性说明,究竟它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存的共时统一体,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而以片在形式存在的前后历时体。有些科学家倾向于这样描述世界: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流逝;我们可以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好像是在说世界是一个共时体,它有过去,也有未来,并且我们可以把握。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任何的经验数据在表明宇宙的某个角落存在着关于宇宙曾经的经历,并且我们可以不破坏宇宙的变化任意回到过去。 时间知觉是大脑中一种较独立的结构或格局,它是大脑中一组分化的神经元,具有特定的单一的功能。现代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我们知觉关于哪一组的表象、事件的时间观念,大脑中总有一部分固定的神经组织被激活而参与其中。具体表象经验变换流转,而这些神经组织是稳定不变的。具体来说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在时间信息加工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这些神经组织的功能活动形成了人的时间知觉的主体结构、格局。
具体的表象经验不内含时间的性质,比如一株树,一朵花。只有表象经验的序列,联合才具有时间的性质,但它又不是时间知觉本身。经验表象进入大脑时是杂乱混处的,大脑时间知觉的模式格局,按照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象在变化前后的先后顺序对它们进行排序,形成合理化了的大脑时间知觉的基本对象、材料,于是时间知觉模式能够对它们作出时间性质的相关衡量、对比等的分析。
我们说P从A移动到B用了t秒,我们是说P从A移动到B这一经验表象序列在时间知觉模式这一功能结构的衡量下,表现出t秒这样的量的性质。P移动这一表象序列自身在时间性上是无法自明的,必须借助时间知觉的功能模式来进行说明。
时间知觉模式格局与具体的经验表象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具体经验表象,时间知觉的生理基础结构便无法行使正常的知觉分析功能;而相反若没有时间知觉功能模式,大脑中的经验表象就会乱成一团。 时间知觉是对变化的一种主观衡量。绝对的静止,包括感知主体、感知客体以及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就没有时间,是永恒。永恒是什么,就是绝对的静止,没有变化,没有时间。
时间知觉是对表象经验形成的记忆联合序列的一种分析衡量,而要形成一事物经验表象的序列、联合,则此一事物必须处于连绵接续的变化之中。事物自身状态的不断改变刺激大脑,从而形成关于此一事物的连续的表象序列。有如下三种情况:1) 感知对象自身的变化。 感知对象自身的变化形成一连续的表象序列,根据此一表象序列,大脑的时间知觉模式就可以对其进行时间性的衡量、比较。2)感知对象不变,感知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同样,根据感知对象所处环境变化形成的表象序列,我们也可以相对的估量出感知对象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持续长度。3) 感知对象不变,感知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变,感知主体根据自己的生理周期,根据自己的内时间体验仍然可以约摸估量出时间流逝的久暂。 时间知觉是对同一事物变化前后表象的主观衡量、判断。对于不同事物A、B在各自环境中变化前后的Aˊ、Bˊ,只对它们变化前的A、B直接相关。那我们是如何确定Aˊ就是变化后的A呢。这就引入了一个关于变化连续性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视觉对象的感知体验是连续的。这可以通过闪光实验来说明其内部的相关原理。我们的视觉系统有一个感觉延迟,即在感知到光线后即使撤掉了光线,这种知觉也还要持续一小段时间,这个时间经研究一般确定为150—250ms。现在假定我们知觉到有一闪光,并且很快(100ms以下)又加上第二个闪光,由于视觉反应的产生和持续超过100ms,当对第一个闪光的反应还未消失时就已产生了对第二个闪光的反应,而对第二个闪光的反应还未消失时又加上第三个闪光的反应,这样闪光就使视觉系统中产生某一种连续的反应,视觉系统所感知到的就象是连续光一样。而我们视觉系统所感知到的表象序列就象这样的闪光一样,即先后的光刺激重叠在一起对视觉系统形成一持续稳定的光刺激流、连续序列,从而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表象就呈现出一种连续绵延的稳定的图景。同一个物体的先后光刺激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此一事物连续稳定变化的知觉体验。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光模式保留约150—250ms之久。如果一事物进行变化,它在此时间阀限之内接续地不断给予视觉神经以不同的最新的光刺激,我们就会知觉到它连续稳定的变化图景;如果一事物静止,只要它在此时间阀限之内接续地不断给予视觉神经以相同的最新的光刺激,我们就会知觉到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果一事物在上一次的光刺激之后停止发出光刺激,经过此时间阀限,在此阀限之后再接着给予视觉神经以光刺激,我们就会感知认为它有一段时间的消失,因为接受不到有关它的视觉信息。
对于静止的表象,大脑记忆倾向于认为它的中间部分不够重要而加以省略。比如我们回忆地上的一块石头,大脑并不会出现关于它的多幅的相同的记忆表象序列,而只会相对于它所处的环境的重要时刻记忆几幅的表象。那么在进行时间性判断时便便往往会低估它延续的时间值。同理对于一变化比较繁复的事物,我们往往会记忆住它的较多幅的表象信息,同时在对其进行时间性判断时也往往会多估它时间的持续性。
⑨ 秒表时间研究的秒表时间研究步骤
进行时间研究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取被观测者的信任和合作,以保证观测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并能进行正确判断,取得时间研究成功。时间研究的步骤如下: 没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最普遍的错误就是忽视测时之前收集分析所需要的充分资料,有经验的人员都理解事先充分准备的必要性。那么,时间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呢?从前述的时间研究表格可以观察到应收集的一些信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资料:
(1)与时间研究有关的基础信息资料。基础信息资料可帮助人们迅速识别研究内容,便于存档、查询和管理。包括研究号码、页数、总页数、研究者姓名、研究日期、批准者姓名;研究开始时间、完成时间、研究经过时间;生产部门、操作地点、工作名称、工作现场的布置图等基础资料。
(2)操作方法资料。未经方法研究而进行的时间研究没有实际意义。操作方法的改变必然带来标准时间的变化。因此,时间研究人员在测时之前,要调查、判定该操作是否进行了方法研究,各操作单元是否确定了操作标准。研究人员还应熟悉操作过程,并绘制双手操作程序图(做详细的动作说明),作为细分操作单元的依据,也可作方法改善的基础及领班判断该操作是否标准的依据。
(3)产品或零件、材料的资料。收集能正确识别制造的产品或零件的资料,如,产品或零件的名称;图样或规格的号码、材料;品质要求等。时间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应为标准规格材料,不同材料所用的工具不同,加工时间也不同。应注意收集有关材料性能、规格方面的资料。
(4)设备资料。机器设备的性能影响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时间,不同性能设备对同一件产品的加工时间自然不同。另外,工具、夹具也对操作方法和操作时间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时间研究进行前,应明确所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名称、规格、性能等方面的资料。
(5)操作者的资料。操作者的选择是时间研究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人员应认真选择并收集其相关资料。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智慧和能力,受过适当训练,拥有平均熟练程度,且愿意与时间研究人员合作的工人即可。收集的资料包括:操作者的姓名、性别、文化程度、操作经验及技术水平。
(6)有关作业环境的资料。作业环境中影响操作者的生理与心理的资料。如,温度、湿度、热辐射、照明、噪声、空气污染以及其它条件,这些条件对作业评定和确定宽放时间具有直接作用。 作业分解是指为便于观测和分析而将某一作业加以细分成若干个操作单元。秒表测时是以操作单元为单位进行观测记录的,并非其操作的总时间。所有个别单元的时间之和等于整个操作时间。
1.作业分解的原因
(1)总时间内所包括的动作,数量多且性质复杂,很难评比其快慢。划分单元后,每一单元的动作数量较少,并且性质相同,评比会更容易、准确。
(2)操作者在整个操作中,其动作速度很难保持一致,也许有些单元速度较快,另一些又较慢,有些也许正好,所以如对每一单元个别予以评估,则动作快慢可作较精确的调整。
(3)可将操作内生产工作(有效时间)与非生产工作(无效时间)分开。
(4)各单元分别评比,使标准时间更为精确,尤其高度疲劳单元应独立,这样其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会更加合理。
(5)每单元予以详细说明,并求其标准时间,则详细的操作规则即可产生,且以后如某单元需更换动作,则可直接修正本单元时间。
(6)划分单元后,每个单元再给予详细的说明,不但可作为介绍整个操作的说明,并且还可用其作为“标准操作”培训新人。
(7)如已制定出每个单元的标准时间,将其综合,即为整个操作的标准时间。且以后单元如遇有增减时,亦可迅速算出其标准时间。
2.作业分解的原则
划分单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秒表时间研究的质量,对于已经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划分单元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单元之间界限清楚,每一单元应有明显易辨认的起点和终点,有时为方便辨认,将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始的瞬间作为分界点。
(2)各单元时间长短适度。一般来说,单元时间愈短愈好,一般认为以0.04min为宜,这是有经验研究人员所能观测记录的极限。没经过训练的研究人员可靠读出的最小时间单位约为0.07min~0.1min。
(3)人工操作单元应与机器操作单元分开。因为机械加工时间受回转速度、进刀速度影响,必须分开予以记录。机械加工不受评比影响,而人力操作受评比影响,应予以分开。尤其在机械操作远比人力操作时间长时更应该注意。
(4)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如焊接操作中,手拿焊枪应为不变单元。而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在焊接操作中,焊接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故为可变单元。
(5)规则单元、间歇性单元和外来单元应分开,否则在观测记录上将引起极大的困惑。规则单元是每个作业循环中都出现的单元,间歇单元是在作业循环中偶尔出现的单元,它使规则单元的时间值相差很大,在剔除异常值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外来单元为偶发事件,且将来不需列入标准时间以内。
(6)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变动的影响,搬运较远地方的物体所需时间必然较长。 秒表时间研究是一个抽样观测的过程,为了得到科学的时间标准,需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样本愈大,得到的结果愈准确。但样本量过大,时间和精力大量耗费,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科学地确定观测次数,尤为重要。一般地说,作业比较稳定(如材料规格一致,场地布置整齐,产品质量稳定)、观测人员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被观测对象较多,则观测次数可少些,否则观测次数就要多些。在选择观测次数对,精度与费用之间呈相反变化的趋势,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最优的决策。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误差界限法。误差界限法原文为Error limit,是确定时间研究观测次数的一种方法,其要点是先对某操作单元试观测若干次,求其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按可允许的误差界限求应观测的次数。
该法是假定所有时间值的变化均属于正常波动,在异常值已经剔除后,且有相当的观测值样本数,实用上可视观测值成正态分布。
(3)通过作业周期确定观测次数的方法。 如果是为了工作改善而进行时间研究,要求不必像制定标准时间那么严格,可根据作业周期粗略确定观测次数。具体见下表(表:观测次数确定标准)。例如,一个作业周期为5min的作业,观测15次就可以了。 作业周期/min 0.1 0.25 0.5 0.75 1.0 2.0 5.0 10.0 20.0 40.0 40.0以上 观测次数 200 100 60 40 30 20 15 10 8 5 3 测时是指时间研究人员采用记时工具对操作人员的操作及所需时间进行实际观测与记录的过程。进行测定时,时间研究人员应将观测位置选择在操作人员的侧后方,以既能清楚地观测操作、便于记录时间,又不干扰操作者工作为原则。研究人员要与操作人员通力协作,态度上平易近人,不要造成操作人员反感或产生紧张心情。观测时应采取立姿,以示对操作者的尊重,测时期间不要与操作者谈话,以免分心。绝对不能采取秘密测时方式,否则会导致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对立,即使一时瞒过操作人员,也决不能得到正确的观测资料。
使用秒表进行测时时,通常采用方法有:连续测时法;归零测时法;累计测时法和周程测时法。
(1)连续测时法。在整个研究持续时间内,秒表不停地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结束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研究结束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到操作单元实际持续时间。
用此法现场记录时,因表针启动后一直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其时间,比较方便,且一直连续记时,可以在整个观测时间内得到完整的记录,即使出现一些迟延,或发生额外的动作要素,或有外来的因素干扰,也毫无遗漏地记录了下来,有助于以后的分析与确定标准作业方法;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工作量大。
(2)归零测时法。在观测过程中,每逢一个操作单元结束,即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立即将秒表指针快速回到零点,在下一个操作单元开始时重新启动。由于上一个操作单元结束点,即是下一个操作单元的开始点,所以秒表指针归零后要立即启动。
归零测时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读得记录每个操作单元的持续时间,而且很容易地记下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单元时间,在观测过程中就可以比较不同周期内各单元时间读数的同一性;其缺点是缺乏观测期总工时的完整记录,这对分析观测数据、制订标准工时并与实际时间作比较是不利的。另外,指针归零是有时间损失的,一般每次为0.004s,影响测时的准确性,对短要素的影响尤大,但新型电子表可做到没有时间损失。
(3)累计测时法。累计测时法是一种用两个或三个秒表完成测时的方法。这里只介绍两个表联动测时的方法。把两只秒表装在一个专用的架子上,由一联动机构连结。用于连续计时的时候,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结束时,操作联动机构,一个表停下来,另一个表则重新起动。研究人员对停下的表读数,每个单元的时间通过将两个交替的读数相减而获得。若用于重复记录时,停下的表在被读数后即返回到零位,所有单元的时间是直接读出来的。此法最大缺点是携带不便。
(4)周程测时法。也有称之为差值测时法的。对于单元甚小且周期甚短的作业,读出并记录时间很难准确,于是将几个操作单元组合在一起测时。此法采用每次去掉一个单元的办法来测时。 现场记录之后,应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首先应计算各单元的平均值,但在计算平均值之前,必须检查分析并剔除观测数值内的异常值。
异常值是指某单元的时间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 正常时间是指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项作业或操作单元所需的时间。前面步骤已经求出操作者完成某单元的实际时间,但是该时间仅为操作者完成操作所需的平均时间,操作者的操作速度可能比标准动作快(正常速度操作),也可能比标准动作慢。所以,不能直接将上述时间认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必须对操作者的作业进行评定,并以此对观测时间进行修正,使操作所需的时间变为不快不慢的正常时间。
评定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是指时间研究人员将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以使实际操作时间调整至平均熟练工人的正常速度基准上。因此,若要对操作者的速度给予正确的评定,必须建立理想速度(或称正常速度)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制订的标准时间的科学性。 1.为什么要考虑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并未考虑操作者个人需要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延迟因素所耽误的时间。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可能因下列原因停止工作:
(1)操作者疲劳,需要休息;
(2)个人需要,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3)听取班长或车间主任指示,或本人指示助手等而造成的工作停顿;
(4)领材料、工件、物件及完成件、工具的送走等;
(5)等待检验、等待机器的维修、保养、等待材料等;
(6)从事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工作场所、擦拭机器、所需物件的准备和操作;操作完后工作场所、机器、物料及工具的清理工作。
(7)从事刀具的刃磨、更换皮带、调整机器等工作。
如果以正常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则会使操作者从早工作到晚,而不能有任何的停顿或休息。所以在制定标准时间以前,必须找出操作时所需的停顿或休息,加入正常时间,这才符合实际的需要,也更能使操作者稳定的维持正常的操作。这种进一步进行修正的时间称为“宽放时间”。
2.宽放时间确定方法
科学地确定宽放时间有两种方法:连续观测法与工作抽样法。
(1)连续观测法。该法是工作日写实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通常要对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在一个整班内的活动作连续观测,将生产中的任何中断,如个人的需要、工具修理、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停机等统统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即使是中断时间,也要进行效能评定,加以适当的调整,换算成正常的效能水平。连续观测法的工作量相当大,时间研究人员要整班观测,非常疲劳,而且即使观察数日,样本容量仍不够大,偏差在所难免。
(2)工作抽样法。该法是通过大量的随机观测,研究操作者的各种活动占用总工时的比例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随机地走进现场,将操作者工作与中断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加以综合分析,即可获得宽放时间与操作时间的比例,以确定宽放时间。
3.宽放种类及给值方法
在制定标准时间时,合理地确定宽放时间是重要的,但又无法制定一种适合所有情况而被普遍接受的宽放时间,因为宽放时间与操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家电生产厂的总宽放率可能只有l0%,而钢铁厂的总宽放率可能达35%。因此,尽管许多组织与研究者对宽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劳工组织至今没有通过与确定宽放时间有关的标准。目前有关宽放种类的划分方法不同,但通常划分为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和政策宽放四种。
(1))私事宽放。即满足操作者生理需要所需的时间,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在工作环境恶劣情况下从事工作的操作者,如高温重体力劳动者,所需私事宽放时间应大于轻工作的操作者,如办公室人员。私事宽放也与操作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等有关,例如女工的私事宽放多于男工。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工作日中私事宽放时间约5%已足够了,除此之外,可参照下面标准:1)对于轻松工作,一般为正常时间的2%~5%。2)对于较重工作(或不良环境)则大于5%。3)对于举重工作(或天气炎热)定为7%。如果企业规定工作日中有工间休息时间,则应视为福利而不计入宽放时间。
(2)疲劳宽放。即为恢复操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疲劳而考虑的宽放。导致疲劳的因素很多:①工作环境的影响,如照明、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色调、噪音等。②精神疲劳,如精神紧张、单调厌倦感。③劳动强度与静态肌肉疲劳。④操作者的健康状况,如生理状态、营养、休息、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很难准确地测量,因此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最复杂,也容易引起争论。
(3)延迟宽放。是操作中无法避免的延迟所需要的宽放,即并非由操作者本人所能控制的中断。如班组长布置任务、管理原因造成的延误等考虑的宽放。具体包括以下3种。
1)操作宽放。是指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程序或操作上的特性而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例如,工人到仓库领料、刃磨工具、清洁机器、周程检查等发生在一固定间隔或某一定周期之后的动作时间。
2)机器干扰宽放。机器干扰表现为操作工正在一台机器上工作时,另一台机器已完成上道工序而等待操作工去操作,从而产生了迟延。
3)偶发宽放。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迟延时间。如打扫卫生,维护机器,以及由管理原因造成的中断,后者如填写生产日报,停工待料,停电停水等。偶发宽放是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延迟时间,这部分宽放时间很不稳定,可通过工作抽样确定。
(4)政策宽放。是作为管理政策上给予的宽放时间。它不但能配合事实上的需要,而且能保持“时间研究”的原则不受破坏。例如因某种原因,某类操作者在市场上的工资已升高,按本企业工资标准已无法招聘到此类人员,则可通过“政策宽放”给予补偿。其它如材料的品质不良,或机器的机能欠佳时,也都常给予此类宽放,当影响因素消失时,该宽放随之取消。 标准时间包括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两部分。 即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 (1+宽放率)
例8-7 某一单元观测时间为1.2min,评定系数为110%,宽放率为10%,试计算标准时间?
解 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2×1.1=1.32(min)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1.32×(1+0.1)=1.45(min)
⑩ 计量时间的精确方法还有哪些采用精确时间尺度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利用原子衰变做成的原子钟,比如铯原子钟等等,这种计量时间的方法非常非常精确,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精度时间计量方法都是这个,精确的时间尺度对科学研究非常有价值,比如在研究超短超快过程当中的应用,比如,飞秒激光器等等,如果时间精度达不到飞秒(10的-15次方)那么可能会造成很多物理过程不能精确测量,或者是精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