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将估算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我们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我们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当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的意识。
2、要选好题,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即设计一个体现估算价值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估算氛围,从而进行估算。
3、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一种好方法。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得以及时纠正。
4、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体会估算与精确计算。要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生活信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悟,哪些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必须精确计算。
㈡ 小学三年级估算应该怎样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估算方法:
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
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数字的小数部分,取其整数部分的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为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小),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数量单位估计法: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去感知数量单位,实际体验数据的大小多少。
(2)数学估计的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相关例题:
一套车票和门票 49 元,四年级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
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10 等于 5500,肯定大于 49×104 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第三种估算方法,因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 50×105 等于 5250,与准确值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