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发布时间:2023-03-26 21:24:59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发展对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有哪些

一、教育研究方法
导语:教育研究的性质,描述、预测、改进、解释。(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能够分为三个层次:(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和思路等;(2)方法或方式,即贯彻于研究全过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风格;(3)操作技术,即在研究中具体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特性和价值
定义:就是按照某种程序和路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知识体系和行为规则系统。教育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
特性: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即(1)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实际问题和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为导向。(2)有科学的假设和对问题的陈述,(3)有明确的指标和严格的能够操作的程序,(4)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区别于自然科学和其它科学研究的特点:(1)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实践性强,针对具体问题(而非解决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3)多学科性;(4)人员的广泛性。价值:教育研究的价值(略),教育方法的价值(笛卡儿: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的每次大的突破都与方法的革新有关) (1)是达成研究目的的保证;(2)能够使研究更简约,节省时间;(3)方法得当能够更准确地找到问题;(4)有助于研究者辨别知识真伪、扩充知识数量和范围,获得新发现;(5)能够使教育研究结论更趋科学化:(6)有助于研究者本身的思维和逻辑。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历史: l、直觉观察时期:古希腊——16C,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
特点:(1)研究的立足点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统治阶级利益紧密相关,内容和方法上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2)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和朴素的系统观;(4)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2. 教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教育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富有创造性,同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旨在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

教育研究的意义: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充实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论开拓与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通过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教育学研究方法

3. 教育研究方法等级相关的使用条件有哪些

教育研究方法等级相关的使用条件有:

1、两列观测数据都是顺序变量数据,或其中一列数据是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是连续变量的数据。

2、两个连续变量的观测数据,其中有一列或两列数据的获得,主要依靠非测量方法进行粗略评估得到。

教育研究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教育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富有创造性,同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旨在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

(3)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扩展阅读

教育研究的类型:

1、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

这是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其任务所作的分类。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研究,无论是对已存事实的研究,还是对未来事实的构建,都离不开对价值的认识和选择。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是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作的分类。基础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增进人类知识。应用研究旨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应用研究常常依据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探讨,而应用研究的成果也有助于完善基础研究。

4. 教育科研方法主要将内容分析用法有哪三个方面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简介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教育研究方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的需求和教育实践领域的扩大,教育规模、层次的增加,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步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特别是学校教育)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和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人们一方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对传授过程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效果,进行自然的观察和原始的击了和总结,以便不断改进。诚然,那时的观察和总结往往是无计划的、不自觉的,而且是零散的、低水平的;通过观察获得的新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总结也只是停留在思维上,还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文字上的描述和概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教育实践日益深入,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家们自觉运用,
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随之出现。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着名教育家对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古代许多教育家为了对先辈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或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这些做法均属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我国古代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对考生进行测量评价。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观思辨和简单的逻辑推理,笼统地把握现象的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古代的思辨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托勒密的“地心说”等,对教育家们研究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论法和推理性猜测法贡献更大,它简直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还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精确的定量分析、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因此,当时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时的观察法是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观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经验或证据为基础,忽视同时存在的复杂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对直觉现象轻易地作出概括或结论。古代崇信“权威”的理念较为盛行,盲从权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现象,因此,人们观察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常以权威的训谕为准绳。如我国古书记载的“圣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类的话,就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在欧洲的中世纪,上帝和神高于一切,宗教思想也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
(1)实验方法
欧洲“文艺复兴”后,研究方法逐渐重视假设和实验。实验方法最早以物理学形式为科学家所应用,首先系统研究实验方法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要打破中世纪那种宗教式的“思辨枷锁”,就应当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真正促成经验和理性两者的结合,并主张用归纳法来实现经验的归纳和升华。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方法和理性方法、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17世纪以后,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结合的方法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以后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从17世纪开始,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等人,把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从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以往任何时期不可比拟的崭新面貌。首先,教育实验运动迅速开展。19世纪前后,比较着名的教育实验有:1768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25年英国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所进行的教育实验;1896年,美国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实验。从19世纪末开始,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实验教育运动蓬勃发展。自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1879年)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以后,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又在伦敦成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20世纪初,心理、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教育实验的开展,如德国梅伊曼和拉伊主张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和实现教育,并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学说;法国比奈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美国桑代克把动物,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上,还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有严格的实验验证。随后测量工具的发展,统计方法的进步,又为教育实验提供了技术和方法,从此以后,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比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上得到广泛的运用。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创办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定县实验区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
(2)教育测量
这一时期,教育测量运动也蓬勃兴起。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George Fisher)编成世界上第一个成绩量表。尔后,美国的来斯(Rice)积极提倡教育测量,并于1895-1905年间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测验。与此同时,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兴起,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纷纷出现,着名的有法国比奈(A.Binet)、西蒙(T.Simon)的智力测量(1905年)。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运用统计学的“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成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之后,各种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诊断测验、人格测验等各种客观标准化教育测量的兴起,推动教育测量运动迅速发展。
(3)教育调查
这一时期,教育调查开始被重视,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者开始重视运用调查法,早期着名的教育调查是1897年美国来斯进行的拼写练习调查。此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调查,如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和j·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教育调查;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的学校调查;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的大规模学校调查。所有这些教育调查,在其方法手段的使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后,随着教育调查法的广泛运用,教育调查方法在其复杂程度和量表使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此外,教育统计学及其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教育研究向科学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广泛移植于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同时,教育研究者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教育研究法,并不断创立新的教育研究法,从而逐步形成了教育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丰富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体系。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和运用技术又有许多新的突破。从纵向观察,近50年来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专业层次愈加丰满和完善。按横向扫描,教育研究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扩大为校内教育和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前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以及由于教育学科的分化和组成新学术专门领域,更加大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外延,或使用领域。其发展趋势是:
(1)教育调查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采用此法越来越多。在我国,近年来既有面对数以万计的个人进行的教育调查,也有很多协作进行或集体组织进行的教育调查,既有本地区教育调查,也有跨县、跨省市或全国性的教育调查。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86年进行的中国普及义务教育调查,这项调查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中央各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三个调查组,分赴江苏、湖南、四川三省进行调查研究。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关于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等,也普遍地在一些省市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2)以开发智能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试验越来越广泛 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美国、前西德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验很多;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出现了三大典型学派的改革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改革实验。近20年来日本等国又在积极进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改试验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实验。在我国,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的教育实验也很多,例如,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教授设计的“综合构建教学体系”教学实验,该项实验试图在儿童心理中构建一个“井架”,使儿童智力的潜能如地底的原油喷涌而出。这项实验从1978年开始,已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取得可喜的成果。又如,由北京市特级教师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该项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中心,通过对语文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这项实验从1962年开始,目前全国仍有许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扩大进行此项实验。
(3)长期追踪研究法引起人们重视 长期追踪研究的典型例子是美国自1921-1972年为期51年对超常人创造能力发展和培养的追踪研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的周期长,用较短时间很难看出问题的实质性变化,因此,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50年来,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例如,美国布卢姆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对近千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他们成人时为止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对实验班各种教学效果的分析,依据的是长期跟踪听课、记录所取得的数据。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德育成长的研究,也进行了几年乃至一二十年长期的追踪研究。从国外七八十年代所发表的许多教育研究报告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运用长期追踪研究或纵贯性研究而取得成果的。根据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以及在国外教育研究影响下,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对长期追踪研究已开始重视,如上述吕敬先的实验,曾采用追踪实验的做法,由低年级到高年级(1-5年级)的追踪研究,在北京市的5个区县的18个班级进行。
(4)现代教育评价的兴起 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重要领域之一的教育评价,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产生于本世纪40年代前后。5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迅速兴起。1957年以后,美国政府大规模地开展教育评价工作。评价方法十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被称为“评价之父”的美国教育家泰勒领衔主持的“八年研究”,确立了现代教育评价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在1983年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5)新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引入跨文化研究法(Cross-cultural study)…是利用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从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变量间的关系。这种方法最初为国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广泛应用,以后逐步移植于教育研究。近年来,逐步为我国教育研究者掌握和运用。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用于传播学的研究,后来广泛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现在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一种主要的资料分析方法。例如,有人曾对《教育研究》创刊以来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发现该杂志发表文章的某种倾向。因径分析法(path analysis)是寻找教育现象中诸不同变量间的因果结构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用来推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用来检验一个假想因果模型的准确或可靠程度(它具有回溯的功能)。此法创于1921年,最初用于研究人口遗传学,60年代后期为社会学家所运用,以后逐步运用于教育研究。目前国外运用此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模糊论方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上,对教育的复杂的模糊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和处理,以揭示其规律性的数学方法。它创于本世纪60年代,我国80年代已将其原理运用于教育研究。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解决各种复杂的教育研究课题提供了新的武器。
(6)注重采用综合研究法 由于教育问题常涉及到社会的、心理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心理学研究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扩大,因此,把心理学诊断,多方面地具体分析条件,以及从中提出教学建议这三者结合进行综合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就受到人们重视。如美国已日益广泛采用此法,前苏联也曾加强研究。譬如探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问题,他们通过综合研究实验,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形成信仰的心理诊断学,应当综合研究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来解决。
(7)电子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介入思维领域,代替了人脑的部分功能。它使以往由于计算过于复杂而无法着手的教育科研课题得以顺利进行;它在逻辑判断、推理证明方面也展示了可喜的前景。目前,计算机已成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有力助手,为教育科研储存足够多的研究信息,开展情报资料检索,进行模拟实验,迅速处理冗繁的研究资料,为大规模、大范围和长周期的教育研究配备了工具。
(8)重视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定性研究法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变化过程的研究。常用逻辑分析、性质分析、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它要回答的不是数量上的多少问题而是性质上的“是什么”、“属于什么”等问题。在教育研究中有很多现象是不能或不容易用定量描述的,一般只作定性分析,如教育的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等等课题。定性分析的缺点是不精确,有的描述具有伸缩性和模糊性。定量分析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反映某种教育现象的特征、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语言,能作为表达的手段,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作精确的描述。以往我国教育研究比较重视定性研究,但80年代以来,我国发表的教育论文开始重视定量研究,越来越多地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据有关研究,1979年至1986年我国〈教育研究〉发表的文章,定性研究的比定量研究的要多得多(定性的:1380篇;定量的:140篇),但定量文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定量研究已得到理论工作者和刊物的重视,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已从单纯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9)开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和协作研究方式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在国内的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国际上的国与国之间,组织教育研究者互访考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十分活跃;跨国跨地区的协作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多。综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教育研究法的发展与教育事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自身的沿革总是跟踪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足迹,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研究者总是在继承传统的教育研究法的同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又不断移植和应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于教育,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研究法从经验描述阶段向科学探索阶段过渡。特别是目前,移植运用其他科学方法,已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照搬和模仿阶段,而是注意结合教育的特点,力图在继承和移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富有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体系。当然,现在的教育研究法体系还是很不完善的,其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人们普遍注重的是单一方法的具体运用,至于各种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各个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因而对于如何科学地组合某些方法以获取最优的科研成果,也就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
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一)科学教育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1.网络全书时期
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学校的时间比较起语言、逻辑等人文主义课程来要晚得多,将科学知识从其他经验性课程内容中分离出来还仅仅是16世纪的事情。但也正是由于自然科学课程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各种教育改革的思潮总是强烈地影响着自然科学课程。17世纪,由于以航海、矿山、军事为主轴的制造工业产业技术的要求,物理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使自然科学课程得以引入欧洲的学校,并建立了网络全书式的知识体系。由此,科学教育进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网络全书时期。
2.要素主义时期
19世纪末,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继而认识到,将罗列式的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而转向了以基本事实、概念、原理、符号和计量系统为内容,要素式地传授科学的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要素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科学教育的课程被建立在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学校被视为是“保存传统的价值,使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机构”,学生则处于“被指导、被锻炼、被教授”的地位。基于这一认识,科学教育逐渐演化为“学科中心课程”,强调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要求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的教材,教师要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要素主义时期所形成的上述思想,对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随后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例如,偏重记忆,忽视理解;偏重知识,轻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学生经过形式训练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不能充分按照每个学生的差别进行教学;科学课程难以与其他学科沟通和综合等等。
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
上述问题导致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科学课程在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下,大胆地进行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改革尝试,废除了学科的科学体系,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体验,让儿童从“做”中学习科学。这时的科学课程不是学科的知识罗列,而是由学生的活动或生活构成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并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是填塞和吞食“现成”的知识。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自发心”和“创议性”,强调儿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兴趣才能的自由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杜威明确指出,学科必须有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当把一个人求学的渴念常常养得活泼泼的,他到了成年的时候,自然愿意多学于他有益的东西。”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科学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
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时期
50年代末期,这项改革受到了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人们又开始重新重视起科学课程的学术性。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明确主张要让学生掌握每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加强科学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学习。这时的科学课程被称为“学问中心”课程,以美国的PSSC物理为代表,是通过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生如果理解学科的结构,就能够理解学科的内容,并在结构化的概念网中把知识保存下来,并会“迁移”到其他的概念和领域。这一时期的科学课程被大大加深了难度,使大量非学术性方向发展的儿童感到不适应,受到了教育学者的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科学课程的改革,在继承了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例如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进行学习,重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意精选典型的教材,反对简单的记忆和训练。
5.科学、技术、社会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予科学教育以强烈的冲击,人们开始认识到,“在今天这样高节奏的社会里,不能只传授学生以知识,而必须着重进行方法、技巧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认识知识的来源及获得知识的手段要比知识的本身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随时都有可能变为陈旧。”英国科学家弗雷泽鲜明地提出了“科学为大众”的口号,提倡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向所有的人普及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这一时期进行的科学课程改革,开始探索将科学的概念和内容与社会、经济和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强调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从上面的简单回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科学教育近4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阶段。从网络全书时期到科学、技术、社会时期,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知识呈现方式变化的后面更表明着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明显进步。在这场变化中,始终存在着的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两种课程观念的较量,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将是这两种观念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人的目标下,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和对教学方式的改造。历史在前进,科学教育也在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不断揭开新的篇章。
碎烦。泰争酒阿

5.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
1、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
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
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
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2、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1、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
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3、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
主义思潮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
方法也同时取得显着进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斯辩证唯物论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因素的影响。
(四)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
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
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
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

6. 地理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研究

答::是指研究者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研究等方式,有计划、有 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或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

答:实验研究是注重理论假设,强调严格控制,关注假设检验,从而主动地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在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实证方法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3、个案研究

答:个案研究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

2、简单题

1、叙事研究的特点

答:叙事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 自我反思为媒介和强调民主、平等。

1.以教育叙事为载体

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但是,“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讲究时空位置的叙事才能构成研究。

私人叙事,它表现为对教育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承认,对个人独特境遇的关注,尊重每一“个”的独特性;分析、解释甚至是体验每一“个”的“ 个性”。

经验叙事,杜威把连续性和互动性作为经验具有教育价值的两个标准。教育叙事研究正是以教育经验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实践中去寻找和建构理论。这 样,教育经验就从被贬低被排

斥的状态登堂入室,教育研究也将由此产生自身的话语方式,成为教育理论的源泉。即杜威所说,“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

生活叙事,由于日常生活接近常态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因而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叙事的“事”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来源于生活。在教育活动中,由师生共同构筑起来的教育现场就是师生的生活现场,是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实践成为生活叙事的源泉。这使教育研究更真实地逼近教育生活本身,更接近教育真相。

7. 教育研究方法分哪几个层次,分别是什么不知道教育研究

一般认为对研究层次划分必须以适度为宜。通常根据研究对象将研究层次划分为3—4个之间比较适宜,这样就比较方便于人们的认识和操作。
教育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层次、研究方式层次和研究方法层次。方法论层次代表了对一个事物的基本看法,这种基本看法一般都表达了研究者的哲学视角;研究方式层次代表了认识事物的基本策略或基本途径,如采取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主观的方式还是客观的方式,这其中也表达了研究者的认识论信仰;研究方法则是论证的基本手段,代表了具体获得资料和处理资料所采用的方法。这样在“方法论”层次上可以向上连接不同的哲学主张,包括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主张。

8. 如何确保教育研究方法顺利进行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传记法、行动研究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人种志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解释学研究,等等。

9.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3、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如果说归纳法产生经典科学,假说演绎法产生相对论,那么系统方法则产生复杂科学,恰如手工铁铲代表农业社会、蒸汽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代表信息社会一样。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9)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扩展阅读: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培根用实验法最早发现了热碰厅森的运动本质;笛卡儿用他提出的直觉——演绎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伽利略用实验——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用理想实验出现了惯性定律,开创了动力学研究的先河;牛顿用公理化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汤姆生、卢瑟福、玻尔伏历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开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爱因斯坦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各种非理性的直觉、顿悟方法创立了相对论;康德和拉普拉斯运用思辨的方法与假说方法提出了天体演化学说;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创立了氧化学说。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从介入程度来看,观测者只能从外部来观测自然现象;而在社会观测过程中,观测者从事社会调查,往往要深入到观测对象中。从时态特点来看,自然观测大多是在共时态意义上进行的;而社会观测除了做共时态的静态观测外,还需要进行历时态的动态观察。

从价值特性来看.自然观测中,观测主体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社会观测中,主客观双方互相缠绕,观测活动往往具有非中笑亩立价值性。从环境调控角度看,在自然观测中,实验的条件往往可以严格控制;而社会观测中,试验具有非完全受控性。

阅读全文

与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预防癫痫病的十种方法 浏览:59
初中物理思路技巧方法 浏览:912
酱油糖蒜怎么做传统黑蒜制作方法 浏览:974
吻式美容仪的使用方法 浏览:517
怎么找胶带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61
如何取出倒数的方法 浏览:384
魔方十种复原方法怎么弄 浏览:800
不看手机的方法 浏览:931
觅蛙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449
笔记本电脑如何开机的方法 浏览:176
热刺传球训练方法 浏览:382
打巨人城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333
给宝宝断奶有什么方法可以回奶 浏览:451
拉法基嵌缝膏使用方法 浏览:826
大牙齿有洞什么方法治疗效果好 浏览:105
德国煮蛋器wmf使用方法 浏览:360
抄板的正确方法 浏览:849
乐观的同桌怎么用冒号的方法写 浏览:106
重庆流产哪里好弆五洲妇儿方法 浏览:16
夜光粉制作简单方法9岁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