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么常用的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或者书籍
首先要面对和解决一下问题:
1、数据量大;
2、速度快;
3、类型多;
4、价值;
5、真实性。
分析的方面:
1.
可视化分析;
2.
数据挖掘算法;
3.
预测性分析能力;
4.
语义引擎;
5.
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6.数据存储,数据仓库。
❷ 什么是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
粜动态垍分头析樤(Dynamic Analysis),经济学动态分析是以客观现象所显现出来的数量特征为标准,判断被研究现象是否符合正常发展趋势的要求,探求其偏离正常发展趋势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动态分析的优点很多:
它能系统了解经济运动的全过程,能较好地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为实际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
它能对静态分析进行有效的补充,对具有单一均衡位置的经济体系,它能依据时间过程探索经济变量的数值变动; 对有多个均衡位置的经济体系,它能详细描绘由一个均衡位置到另一均衡位置的实际过程。
它不仅适用于均衡体系,而且适用于连续失衡的经济体系。因而它在现实经济生活分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动态分析的注意事项:
在经济学中,动态分析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就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一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
经济学动态分析是在假定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考察其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应用动态分析方法的经济学称之为动态经济学。其中着名的动态分析有着名的蛛网理论和宏观经济增长与周期方面的理论。
❸ 思维训练的相关书籍
《思维训练》
书 名: 思维训练作 者:王向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309068764
开本: 16开
定价: 18.00 元
内容简介
《思维训练》编写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新思维,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升大脑智慧,让思维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在激烈的竞争.中智商、情商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本套教材全一册,共六章,分章设节,每节内容大体按广角镜—七嘴八舌—自我探秘—训练场—迷津点拨—思考题来编排,努力做到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学生喜爱,富有教育性、启迪性。《思维训练》课程开设一学年,每期36课时,总计72课时。各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灵活安排,不必受此限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走进神秘的大脑
第一节 原来我们是“巨人”
第二节 走进神奇的脑世界
第二章 开启智慧之门——注意力训练
第一节 天才就是不断的注意
第二节 全神贯注——注意稳定性训练
第三节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广度训练
第四节 一心二用——注意分配训练
第三章 火眼金睛是这样炼成的——观察力训练
第一节 观察是智力之母
第二节 有的放矢——观察目的训练
第三节 明察秋毫——观察细致性训练
第四节 独具慧眼——观察敏锐训练
第四章 敲开你的记忆力之门
第一节 探索你的记忆力
第二节 联想记忆训练
第三节 图像记忆训练
第四节 数字代码记忆训练
第五节 口诀记忆训练
第六节 词语串联记忆训练
第七节 复习巩固记忆训练
第八节 音乐记忆训练
第九节 其他记忆技巧
第五章 思维盛宴
第一节 探索你的思维
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
第三节 逻辑思维训练
第四节 发散式思维训练
第五节 聚合式思维训练
第六节 逆向思维训练
第七节 空间思维训练
第八节 思维与想象力
第六章 情商是智商的助推器
第一节 我是一个情商高的人吗?
第二节 我是谁——认识自我
第三节 原来我很棒——自我激励
第四节 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他人——情绪认识和情绪管理
第五节 你、我、他在一起——人际关系和沟通
第六节 做一个坚强的人——意志力训练
参考文献
……
《思维训练》(第二版)
作者: 张掌然,张大松着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1
字数: 340000
页数: 443
I S B N : 9787560933856
包装: 平装
定 价:¥21.80
内容简介
《思维训练》(第二版),既是“创造性人才素质训练教材”,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课教材”。本书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多视角多层次地透视思维训练,力图把对思维训练的特点和规律、途径和方法、原则和技巧的揭示建立在现代科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批判地继承中外思维训练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注意开拓思维训练的新思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主干,循序渐进地、全面深入地进行思维训练和现代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用材新颖、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思维训练或思维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素质教育的教材;既可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供思维训练研究者参考;既可以作为教学资料,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
目录
导语让智慧之光照亮新世纪的征程
第一章透视智慧的晶核——思维训练导论
第一节思维与思维训练
一、思维训练概观
二、思维概述
三、思维的特性
第二节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思维训练的原则
二、思维训练的方法
思考与训练
第二章发现问题的艺术——问题的特点、类型与发现方法..
第一节问题的特点与功能
一、何谓问题
二、问题的特征
三、问题的功能
第二节问题的分类
一、闭合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二、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
三、单域问题与跨域问题
四、科学问题与日常问题
五、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
六、良结构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
七、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
八、悖论与佯谬
第三节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发现问题的途径
二、发现问题的方法
思考与训练
第三章解决问题的艺术——解题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二阶段模式
二、三阶段模式
三、四阶段模式
四、五阶段模式
五、六阶段模式
六、七阶段模式
第二节解题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第三节解题方法分类
一、语义上升与语义下降
二、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
三、形式化方法与经验方法
……
第四章发散与转换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一)
第五章想象与综合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二)
第六章启发原则与辅助条件——创造性思维训练(三)
第七章去伪存真的艺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类型和标准
第八章升华经验的艺术——归纳思维训练
第九章深化原理的艺术——演绎思维训练
第十章追溯原因的艺术——溯因思维训练
第十一章超越对立的艺术——次协调思维训练
第十二章把握全局的艺术——系统思维训练
第十三章把握矛盾运动的艺术——辨证思维训练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逻辑思维训练1200题》
作者:于海娣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2-1
字数: 764000
页数: 418
I S B N : 9787507530100
包装:平装
定价:¥29.80
内容简介
黑格尔曾说过,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现今社会,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被人重视,不仅学生应试要具备必需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考MBA、考公务员也有逻辑测试题,世界着名公司的招聘面试中,逻辑能力训练题目更是必考内容。那么,该如何使大脑“动起来”,轻松提高逻辑能力呢?本书介绍了排除法、递推法、倒推法、作图法、假设法、计算法、分析法、类比法、推理法、判断法、综合法等11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并精选1200道世界上最顶级的逻辑思维训练题,既有简单的谜题,也有复杂的游戏,每一道训练题都是为全方位培养和训练读者的逻辑思维方法专门设计的,引导读者亲身实践这些方法的应用。同时,编者还按照不同的难易程度将题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训练,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和训练,从而激发推理潜能、活跃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挑战公务员、MBA等各类考试,突破世界500强面试,让你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思维训练教程》
《思维训练教程》是一本由夏晓编写的教材,200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各章通过各知识点的讲授和大量训练以培养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本书还引用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选编了国内外较流行、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充实其中,并综合有关思维训练方法作为整体构成要件。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或成人素质教育的教材。
版权信息
书名: 思维训练教程
作者:夏晓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
ISBN: 9787111136545
开本:16
定价: 18.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强调可操作性。内容安排以基础知识为引导,重在思维技巧的训练,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全书分三篇,包含30-40学时共12章的教学内容。“基础篇”由三章构成,主要对思维训练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做出整体性的描述。“技巧篇”由七章构成,主要对常用的思维方法与技能作较系统、具体的介绍与训练。“训练篇”由两章构成,主要将前述思维训练所得延伸于创造性写作之中,并对思维过程中易出现的思维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与剖析。各章通过各知识点的讲授和大量训练以培养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目录
序
前言
基础篇
第一章思维训练导论
第一节思维概述
第二节思维的特性
第三节思维的分类
第四节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思维力的培养
第一节注意力的培养
第二节直觉力的培养
第三节分析力的培养
第四节想象力的培养
第三章思维训练原理
第一节简单与复杂
第二节低级与高级
第三节过程与结果
第四节方法与训练
第五节潜能与技能
第六节思维与知识
技巧篇
第四章形象思维训练
第一节形象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形象思维的特性
第三节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四节形象思维的运用
第五章逻辑思维训练
第一节逻辑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逻辑思维的特征
第三节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种类
第四节逻辑思维的运用
第六章发散思维训练
第一节发散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发散思维的特性
第三节发散思维的方法
第四节发散思维的运用
第七章辩证思维训练
第一节辩证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辩证思维的原则
第三节辩证思维的方法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运用
第八章逆向思维训练
第一节逆向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逆向思维的特性与原则
第三节逆向思维的类别与方法
第四节逆向思维的运用
第九章联想思维训练
第一节联想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联想思维的特性
第三节联想思维的类型与方法
第四节联想思维的运用
第十章创造思维训练
第一节创造思维的概念
第二节创造思维的特性
第三节创造思维的方法
第四节创造思维的运用
训练篇
第十一章写作与思维
第一节审题中的思维
第二节立意中的思维
第三节结构中的思维
第十二章走出思维误区
第一节以偏概全
第二节墨守成规
第三节主观武断
第四节坐井观天
附录
参考文献
❹ 0基础自学python,有入门书籍推荐下么
AlphaGo 都在使用的 Python 语言,是最接近 AI 的编程语言。
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发布了“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NCRE)体系调整”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3月起,在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中加入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科目。
9个月前,浙江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出台,Python确定进入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从2018年起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编程语言将会从vb更换为Python。
小学生都开始学Python了,天呐撸,学习Python看完这些准没错。
安利一波书单
Python入门
Python数据分析》
作者: 【印尼】Ivan Idris
Python是一种多范型编程语言,既适用于面向对象的应用开发,又适合函数式设计模式。Python已经成为数据科学家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以及机器学习的一种理想编程语言,它能帮助你快速提升工作效率。
本书将会带领新手熟悉Python数据分析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从数据检索、清洗、操作、可视化、存储到高级分析和建模。同时,本书着重讲解一系列开源的Python模块,诸如NumPy、SciPy、matplotlib、pandas、IPython、 Cython、scikit-learn和NLTK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数据可视化、信号处理、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库、预测性分析和机器学习等主题。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华丽变身数据分析高手。
❺ 语义分析方法是什么
语义分析是编译过程的一个逻辑阶段. 语义分析的任务是对结构上正确的源程序进行上下文有关性质的审查, 进行类型审查. 例如一个C程序片断:
源程序的结构是正确的. 语义分析将审查类型并报告错误:不能在表达式中使用一个数组变量,赋值语句的右端和左端的类型不匹配.
❻ 静态语义,动态语义
语义分析时发现的运算符与运算对象类型不合法等错误(书上的)
我对它例子的理解是:
程序语言中的一个数据类型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类型的载体及其上的运算
如果操作数类型与运算不匹配,就会发生错误
如:整除取余运算符只能对整形数据进行运算
若其运算对象中有浮点数就认为是类型不匹配的静态语义错误
静态语义分析:语义审查(静态语义),包括上下文相关性、类型匹配、类型转换
静态语义错误大概就是这些东西错误了。
A、语法错误 D、静态的语义错误 C、词法错误
如果错了编绎是不能通过的;)
动态的语义错误应该是具体的语句的组合与它们间的关系不当,不过应该不能包括数据结构错误
❼ 语义指向分析的产生背景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中国八十年代。胡树鲜(1982)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文章并没有用到“语义指向”这一术语,但文章所谓的“作用点”大致相当于语义的指向。沈开木(1983)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到了语义关系上的“指向”。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上下文语境,“也”可有“多项指向”。文章总结了“也”字“多项指向”优先顺序的规律:“也”字指向前面的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排在先,指向后面的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排在后;如果都指向前面的比较项,那么“也”字指向全句修饰语、主语、状语(或小主语)而产生的几个潜在义,形成一个顺序,离“也”字越近越领先;如果是指向后面的比较项,那么“也”字指向动词、宾语而产生的潜在义的先后将是“宾先于动”。但是,文章也还没有完整地使用“语义指向”这一个术语。第一次完整使用这一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他的文章标题就是《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在文章中,他分析了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首时的语义指向,指出“在……”在句法上分析为全句修饰语,但是它的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可以指向谓语(如“在您门口我们拣着她丢的一块手绢。”),也可以指向主语(如“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在这之后,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就多起来了,重要的如马希文(1985)、邵敬敏(1990a.b.)、陆俭明(1990)、张力军(1990)、周小兵(1991a)、李小荣(1994)、沈阳(1994)等。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中国大陆八十年代,这不是偶然的。在八十年代初,着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在一次小型沙龙座谈会上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了这么一段话:“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这段话发人深思,同时也表明中国语法学界已深深意识到语法研究必须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路子。我们知道,从1898年《马氏文通》诞生到本世纪50年代初,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的间架里进行的。传统语法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的传统语法的体系,按这套体系,分析语法的标准是纯意义,而不注重形式。50年代开始,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始逐步影响中国语法研究,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分析原则和方法的论着。但是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又出现了只注重形式,而不考虑意义的倾向。但是我们知道,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求清楚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反之,什么样的形式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显然,要实现这一目的,单纯作意义分析,或者单纯作形式上的结构分析,那都是不行的,而必须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道路。率先走形式和意义结合之路的是朱德熙先生。朱先生在1978和1979年相继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都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朱德熙(1980)提出了显性语法关系(overt gammatical relations)和隐性语法关系(covert grammatical relations)这两个概念,朱先生指出,“所谓显性语法关系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谓、述宾、偏正等结构关系”,“隐性语法关系是隐藏在显性语法关系后边的潜在的语法关系”。例如“出租汽车”,既可看作名词性结构,又可看作动词性结构。作为名词性结构,“出租”和“汽车”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是在这种关系背后还存在另一种关系,即动作和受事的关系。作为动词性结构,“出租”和“汽车”之间是述语和宾语的关系,同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动作和受事的关系。朱德熙先生强调指出,“‘述语—宾语’和‘动作—受事’并不是同一种关系”。同年,陆俭明(1980)则作了更加明确的说明:“在语法研究中,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句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法结构关系就是指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结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结构关系是指诸如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事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性质、事物和质料以及事物之间的领属关系等。”“这两种同时并存而性质不同的关系总是同时影响着句子意思的表达。”很显然,在语法研究中树立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观点、树立句中有两种并存的语法关系的观点,这都将使我们关于语法的静态描写更加完美圆满。我们高兴地看到,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发表的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优秀论文都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语义指向分析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将有助于语法研究更好地贯彻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原则。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也受到菲尔墨(C.J.Fillmore)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影响。我们知道,菲尔墨所说的“格”是指名词(包括代名词)与动词(包括形容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其形式标志是介词或语序。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是为纠正当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上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但是对描写语法学来说也有借鉴作用,特别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众所周知,汉语语法特点之一是缺乏形态,注重意合(parataxis),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包含着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基本上无形式标志。例如,下面所举的都是述宾结构(述语都由“吃”充任):
吃苹果 吃食堂 吃大碗 吃老本
但是述语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则各不相同:“吃”和“苹果”之间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吃”和“食堂”之间是动作和处所的关系,“吃”和“大碗”之间是动作和工具的关系,“吃”和“老本”之间则是动作和凭借的关系。而这种语义关系上的不同并无任何形式标志。这样,就汉语来说,说明某个句法结构是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这当然需要,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必须说明主谓之间或述宾之间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这正如吕叔湘先生(1979)曾指出过的,如果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因此仅仅把这个表为宾语,把那个表为主语,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查考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跟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联系,等等。显然,“格”理论适应了这个需要。所以“格”语法理论自1980年介绍到我国来以后,就立刻引起汉语语法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的兴趣,并加以吸收,来研究汉语中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格。“格”理论确实能解释不少语法现象。例如:
(1)这批图书送北京大学。
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对于这样一个歧义句式,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如变换分析法)来加以分化,但是用“格”理论来分化、说明这一歧义句,不仅比较简便、清楚,而且比较深刻。原来,例(1)所以有歧义,就因为“北京大学”既可看作“送”的与格(Dative),又可看作“送”的终点格(Goal)。证明是,当“北京大学”为“送”的与格时,“送”后可加上“给”,句子可说成:
(2)这批图书送给北京大学。
而当“北京大学”为“送”的终点格时,“送”后可加上“到”,句子可说成:
(3)这批图书送到北京大学。
指出这种格关系上的不同,使人们不仅知道例(1)确有歧义,而且明了例(1)所以有歧义的原因(当然跟动词“送”的不同意义也有关系,这里不细说了)。
“格”语法理论对描写语法学来说是有用的,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知道,句子里的语义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格”语法理论只适用于说明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对于其他语义关系,它就无能为力了。“格”语法理论有局限,但它给人以启迪。正是在“格”理论的影响下,汉语语法研究中开始引进了新的分析手段——语义指向分析,它能适用于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