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如何计算
有三种方法:
1、监测数据法,根据监测报告中的烟气量、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排放速率进行计算。
2、物料衡算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守恒定律,燃料和原料在燃烧或其他工艺过程中产生多少污染物和燃料原料品质及工况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总体有个规律。例如:煤量*硫份*1.6=二氧化硫产生量,这是经验公式默认煤中的硫有80%转换为二氧化硫。
3、产排污系数法,国家按现有炉窑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水平,分不同工艺调查总结出了排污系数,一般表示为单位产品排放量,例如干法旋窑窑外分解法制水泥,产排污系数是0.311千克二氧化硫/吨水泥熟料。
‘贰’ 环境监测如何分类都包括哪些监测项目
水质污染的水质监测对象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地下水)、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水质污染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有毒物质,如酚、氰、铅、铬、镉、汞、镍和有机农药、苯并芘等。除上述监测项目外,还应测定水体的流速和流量。 2、大气污染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是检测和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及期含量,目前已认识的大气污染物约100多种,这些污染物以分子和粒子两种形式在于大气中。分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总氧化剂,卤化氢以及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状的污染物的监测项目有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自然降尘量及尘粒的化学组成(如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此外,局部地区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某些特有的监测项目(如酸雨和氟化物的检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气象条件有着密码的关系,在检测大气污染的同时还需测定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 3、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所引起,一是工业废弃物,主要是废水和废渣浸出液污染;别一方面是化肥和农药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监测项目是对土壤、作物中有害重金属如铬、铅、镉、汞及残留的有机农药进行监测。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农业废物和生活垃圾,主要检测项目是固体废弃物的危险特性检测和生活垃圾特性检测。 4、生态检测 生态检测通过检测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的变化,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作出的反应,是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生态检测是比生物检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检测技术,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检测的技术。 5、生物污染检测地球上的生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是从大气、水体、土壤、阳光中直接或间接地吸取各自所需的营养。在它们吸取营养的同时,某些有害的污染物也会进入生物体内,有些毒物在不同的生物体中还会被富集,从而使动植物生长和繁殖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富集和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生物污染检测是对生物体内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检测项目有重金属元素、有机农药、有毒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等。 6、物理污染监测包括噪声监测、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辐射等物理能量的环境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与化学污染物质不同,当环境中的这些物理量超过期阈值时会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物理因素的污染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其监测项目主要是环境中各种物理量的水平。TAG:环境检测评论加载中...
‘叁’ 污染源的监测方法
一是监督性监测,即定期检查污染源排放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二是研究性监测,对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规律进行监测,有利于查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探讨空气污染发展的趋势,制订污染控制措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排放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mg/m3);有害物质的排放量(kg/h);废气排放量(m3/h)。
评价与控制
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以不适当的浓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和破坏。环境对污染物的接受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容量这一资源,必须根据污染物的来源、特性,对污染源结构、形态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肆’ 大气环境监测标准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2007-1-19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锡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 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 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3-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5-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6-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4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00-1-1
HJ/T 4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 镜检法 2000-1-1
HJ/T 4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43-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4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2000-1-1
HJ/T 45-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的测定 重量法 2000-1-1
HJ/T 46-1999 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技术条件 2000-1-1
HJ/T 47-1999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2000-1-1
HJ/T 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2000-1-1
GB 9804-1996 烟度卡标准 1997-1-1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1996-3-6
HJ 14-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1996-7-22
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1995-8-1
GB/T 15433-1995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5-8-1
GB/T 15434-1995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5-8-1
GB/T 15435-199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GB/T 15436-1995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1995-8-1
GB/T 15439-1995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95-8-1
GB/T 15501-1995 空气质量 硝基苯类(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502-1995 空气质量 苯胺类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516-1995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262-94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995-6-1
GB/T 15263-94 环境空气 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5-6-1
GB/T 15264-9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5-6-1
GB/T 15265-94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1995-6-1
GB/T 14584-93 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 1994-4-1
GB/T 14668-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 1994-5-1
GB/T 14669-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4-5-1
GB/T 14670-93 空气质量 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5-1
GB/T 14675-93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1994-3-15
GB/T 14676-93 空气质量 三甲胺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7-93 空气质量 甲苯 二甲苯 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8-93 空气质量 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9-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1994-3-15
GB/T 14680-93 空气质量 二硫化碳的测定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1994-3-15
HJ/T 3-93 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 1993-12-1
HJ/T 4-93 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 1993-1-1
GB 13580.1-92 大气降水采样分析方法总则 1993-3-1
GB 13580.2-92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993-3-1
GB 13580.3-92 大气降水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1993-3-1
GB 13580.4-92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电极法 1993-3-1
GB 13580.5-92 大气降水中氟、氯、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1993-3-1
GB 13580.6-92 大气降水中硫酸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7-92 大气降水中亚硝酸盐测定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8-92 大气降水中硝酸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9-92 大气降水中氯化物的测定 硫氰酸汞高铁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0-92 大气降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新氟试剂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1-92 大气降水中氨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12-92 大气降水中钠、钾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3-92 大气降水中钙、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3-3-1
GB/T 13906-92 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1993-9-1
HJ/T 1-92 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 1993-1-1
GB 5468-91 锅炉烟尘测定方法 1992-8-1
GB/T 13268-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黄土尘 1992-8-1
GB/T 13269-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煤飞灰 1992-8-1
GB/T 13270-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模拟大气尘 1992-8-1
GB 8969-88 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1988-8-1
GB 8970-88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 四氯巩盐-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1988-8-1
GB 8971-88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1988-8-1
GB 9801-88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1988-12-1
GB/T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量方法 1987-3-1
GB 4920-85 硫酸浓缩尾气硫酸雾的测定 铬酸钡比色法 1985-8-1
GB 4921-85 工业废气 耗氧值和氧化氮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萘乙二胺比色法 1985-8-1
‘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监测
8.1 布点
8.1.1 排气筒中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采样点位置的设置,按GB/T16157-1996执行。
8.1.2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点(即监控点)数目和采样点位置的设置方法,详见本标准附录C。
8.2 采样时间和频次
本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任何1小时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故在采样时应做到:
8.2.1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
以连续1小时的采样获取平均值;
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8.2.2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计平均值;
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
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8.2.3 特殊情况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
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小时,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大于1小时,则应在排放时段内按8.2.1的要求采样。
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按需要设置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上述要求限制;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
8.3 监测工况要求
8.3.1 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性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的人员和实施监测的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当时的运行工况。
8.3.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
8.4 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
8.4.1 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执行。
8.4.2 污染物的采样方法按GB/T16157-1996和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分析方法有关部分执行。
8.5 排气量的测定
排气量的测定应与排放浓度的采样监测同步进行,排气量的测定方法按GB/T 16157-1996执行。
‘陆’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方法有哪几点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重要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源地的重要程度、监测地形、监测地气候环境等等进行监测布点分析和选择。
2.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代表性是指当前所选取的点位要能够真实有效的代表点位所代表区域的真实情况,对于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监测,并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当前布点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能够与周围保持一致。无论从监测地形,还是监测地气候环境来看,保持一致性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争取做到在污染物严重地区多布点,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如农村地区进行少量布点,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4)科学性原则。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布设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监测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气体污染物时,监测点位的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到2.0米之间,或者选取一个适当的参考值1.7米;如监测对植物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时,监测点位高度应该尽量与植物的中心叶面保持一致。
2.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1)照功能区布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气环境监测初期经常采用的布点方法,功能区主要是根据一个城市的工业区域、教育区域、商业区域等等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点位,是在工业区域设置较多点位,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企业所在点。在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布点时,应尽可能考虑布点的观测有效性、合理性,对应急状况能够进行有效的预测及合理的紧急处理,同时对于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根据不同扩散系数,对布设的点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功能区进行布点方法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能够对工业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和预报,在大城市里具有明显的优势,缺点是不太适合城市外的其他地区,不能提供有效的判断监测数据,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精确性。
(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即在综合考虑区域的重要性、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在网格的交点处设立监测点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代表性、一致性原则,能够确保判断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能够绘制该区域不同时段污染物扩散的趋势,有利于对污染物控制进行科学决策,在污染物均匀区域、多污染源区域实用度很高。网格布点法的缺点是对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缺乏必要的点位监测,不能反映高浓度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同时在点位布设的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3)扇形布点法。根据不同目的,在污染源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划定3~5个方位的不同距离处设置采样点。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单个污染源的情况,根据污染源所处区域,不同季节的不同风向,不同污染物种类的扩散系数而设立的一种大气环境监测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单个重要点源进行监测,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划定,从而判断是否对污染气体点源周围的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布设时以主风向为轴线,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角度设置不同数量的布设点位,同时在上风向也应设置相应的参照点位。扇形布点法的优点是适合单个重要点源,同时能够经济有效的利用资源,同时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大范围使用这种方法,同时对风向的把握及利用的要求较高。
(4)同心圆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是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有多个污染物点源存在的情况下,在确定污染区位置的同时,以此污染源作为圆心,画出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然后画出不同的轴线,轴线与同心圆的交点即为布设点位。同心圆布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多地的布设监测点位,布点分布均匀,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的地区,同时满足代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经济型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同心圆布点法的缺点是周围环境,例如风向等对监测结果及监测点位的布设有较大影响,对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较为适用。
‘柒’ 环境大气污染物检测的标准是什么
气体检测项目:
纯度、组份、热值、杂质、水分、密度、钠含量、钾含量、磷化氢、砷化氢等金属含量、氢气含量、氧气含量、氩气含量、甲烷含量、氦气含量、氖气含量、氪气含量、氙气含量、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总氮含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甲硫醇、乙硫醇、苯硫酚、甲硫醚、乙硫醚、噻吩、总硫、总氯、有机氯、氟化物、溴化物、醛值、过氧化物、氮氧化物、苯含量、甲苯含量、对二甲苯含量、间二甲苯含量、邻二甲苯含量、乙基苯含量、MTBE含量、醇类含量、密度、比重、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沃泊指数、燃烧势、颗粒物、烃露点、煤焦油含量、成分分析等。
‘捌’ 什么是大气污染 如何监测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玖’ 大气环境监测的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实施日期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恶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9-4-1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2007-1-19大气环境监测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锡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 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 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33-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5-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6-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3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0-1-1
HJ/T 4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00-1-1
HJ/T 4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石棉尘的测定 镜检法 2000-1-1
HJ/T 4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43-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2000-1-1
HJ/T 4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2000-1-1
HJ/T 45-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沥青烟的测定 重量法 2000-1-1
HJ/T 46-1999 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技术条件 2000-1-1
HJ/T 47-1999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2000-1-1
HJ/T 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2000-1-1
GB 9804-1996 烟度卡标准 1997-1-1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1996-3-6
HJ 14-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1996-7-22
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1995-8-1
GB/T 15433-1995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5-8-1
GB/T 15434-1995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5-8-1
GB/T 15435-199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GB/T 15436-1995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 1995-8-1
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1995-8-1
GB/T 15439-1995 环境空气 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95-8-1
GB/T 15501-1995 空气质量 硝基苯类(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502-1995 空气质量 苯胺类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516-1995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1995-8-1
GB/T 15262-94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995-6-1
GB/T 15263-94 环境空气 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5-6-1
GB/T 15264-9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5-6-1
GB/T 15265-94 环境空气 降尘的测定 重量法 1995-6-1
GB/T 14584-93 空气中碘-131的取样与测定 1994-4-1
GB/T 14668-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 1994-5-1
GB/T 14669-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1994-5-1
GB/T 14670-93 空气质量 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5-1
GB/T 14675-93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1994-3-15
GB/T 14676-93 空气质量 三甲胺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7-93 空气质量 甲苯 二甲苯 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8-93 空气质量 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和二甲二硫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1994-3-15
GB/T 14679-9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1994-3-15
GB/T 14680-93 空气质量 二硫化碳的测定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1994-3-15
HJ/T 3-93 汽油机动车怠速排气监测仪技术条件 1993-12-1
HJ/T 4-93 柴油车滤纸式烟度计技术条件 1993-1-1
GB 13580.1-92 大气降水采样分析方法总则 1993-3-1
GB 13580.2-92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993-3-1
GB 13580.3-92 大气降水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1993-3-1
GB 13580.4-92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电极法 1993-3-1
GB 13580.5-92 大气降水中氟、氯、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1993-3-1
GB 13580.6-92 大气降水中硫酸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7-92 大气降水中亚硝酸盐测定 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8-92 大气降水中硝酸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9-92 大气降水中氯化物的测定 硫氰酸汞高铁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0-92 大气降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新氟试剂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1-92 大气降水中氨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12-92 大气降水中钠、钾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3-92 大气降水中钙、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93-3-1
GB/T 13906-92 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1993-9-1
HJ/T 1-92 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 1993-1-1
GB 5468-91 锅炉烟尘测定方法 1992-8-1
GB/T 13268-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黄土尘 1992-8-1
GB/T 13269-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煤飞灰 1992-8-1
GB/T 13270-91 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模拟大气尘 1992-8-1
GB 8969-88 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1988-8-1
GB 8970-88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 四氯巩盐-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1988-8-1
GB 8971-88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 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1988-8-1
GB 9801-88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1988-12-1
GB/T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量方法 1987-3-1
GB 4920-85 硫酸浓缩尾气硫酸雾的测定 铬酸钡比色法 1985-8-1
GB 4921-85 工业废气 耗氧值和氧化氮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萘乙二胺比色法 19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