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森林大火一般都有哪些扑救方式
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用直接灭火和隔离带灭火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灭火方法。直接灭火常采用的方法是扑火人员使用手中的工具,如风力灭火机,沿火线直接打灭火。间接灭火法,是遇猛烈的地表火或树冠火人力无法接近扑打时采用的,以劈火路斩断火源的方式达到灭火目的。
扑打山火时,两脚要站到火烧迹地内侧边缘内另一脚在边缘外,使用扑火工具要向火烧迹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拍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点。拍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火势较强时,要组织小组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同落,打灭火后一同前进。打灭火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绝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烽前方进行阻拦或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逆风火时,更要注意安全。
㈡ 如何扑救初级火灾
下面根据燃烧原理介绍一些扑灭初期火灾的方法:
(一)冷却灭火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
停止。用水扑救火灾,其主要作用就是冷却灭火。一般物质起火,都可以用水来
冷却灭火。
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灭火外,还经常用水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防止其
达到燃点而着火;还可用水冷却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等,以防止其受热变
形或爆炸。
(二)隔离灭火法
可燃物是燃烧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果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空气隔离开
来,那么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如:用喷洒灭火剂的方法,把可燃物同空气和
热隔离开来、用泡沫灭火剂灭火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冷
却作用的同时,把可燃物与火焰和空气隔开等,都属于隔离灭火法。
采取隔离灭火的具体措施很多。例如,将火源附近的易燃易爆物质转移到安全地
点;
关闭设备或管道上的阀门,
阻止可燃气体、
液体流入燃烧区;
排除生产装置、
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液体,阻拦、疏散可燃液体或扩散的可燃气体;拆除与火源
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结构,形成阻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等。
(三)窒息灭火法
可燃物质在没有空气或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
14%的条件下是不能燃烧的。所谓窒
息法就是隔断燃烧物的空气供给。
因此,
采取适当的措施,
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
或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氧含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适用于扑救
封闭式的空间、生产设备装置及容器内的火灾。
火场上运用窒息法扑救火灾时,可采用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沙土、泡沫等
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或封闭孔洞;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
等)充入燃烧区域;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以及生产储运设备上的部件来封闭燃
烧区,阻止空气进入。此外,在无法采取其它扑救方法而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
可采用水淹没(灌注)的方法进行扑救。
㈢ 油锅起火,正确的扑救方法是什么
方法一:用锅盖盖住起火的油锅,使燃烧的油火接触不到空气,油锅里的火便会缺氧而立即熄灭。
方法二:用手边的大块湿布盖住起火的油锅,也能起到与锅盖一样的效果,要注意覆盖时不能留下空隙。
方法三:如果厨房里有切好的蔬菜或其他生冷食物,可沿着锅的边缘倒入锅内,利用蔬菜、食物与着火油温度差,使锅里燃烧的油温度迅速下降。当油达不到自燃点时,火就自动熄灭了。
(3)正确扑火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家庭防火灭火常识
1、远离电气线路火灾
随着家庭用电的大量增加,电气线路火灾隐患和火灾事故也在不断上升。电器火灾的预防措施主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安装配电盘、正确使用电源线、合理布置电线和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据了解,有很多未经改造的老房子、老小区,其室内安装的电线都暴露在墙体外面,容易引起电线短路。为避免电线短路而引发火灾,建议广大居民对安装在墙体外面的电线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对老化的、破损的和承受用电负荷不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特别是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住宅、仓库,更要对安装在室内的电线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尽量不要将电线安装在墙体外面。
2、燃气火灾的预防与扑救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可燃气体一旦发生气瓶部件老化、搬运过程碰撞破裂等情况,很可能发生泄漏,使用燃气不当有可能酿成火灾爆炸事故。据介绍,扑灭燃气火灾的具体操作方法:由于设备不严密而轻微泄漏引起的着火,可用湿布、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灭火。
火熄灭后,再按有关规定补好漏处;直径小于100毫米的管道着火时,可直接关闭阀门,切断燃气灭火。直径大于100毫米的管道着火时,切记不能突然把燃气闸阀关死,以防回火爆炸;燃气设备烧红时,不能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管道和设备急剧收缩造成变形和断裂;
燃气设备附近着火,使燃气设备温度升高,在未引起燃气着火和设备烧坏时,可正常供气生产,但必须采取措施将火源隔开并及时熄灭。当燃气设备温度不高时,可用水冷却设备;灭火后,要切断燃气来源,吹净残余燃气,查清事故原因,消除事故隐患。
㈣ 人身上着火如何扑救
火灾发生时,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东奔西跑或胡乱拍打。因为奔跑时形成的小风会使火烧得更旺,同时跑动还会把火种带到别处,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胡乱拍打,往往顾前顾不了后,在痛苦难熬中,一旦支持不住,就会造成严重烧伤,甚至丧失生命。
一旦不幸身上着火,首先应该设法脱掉衣帽。如果来不及脱掉,可以把衣服撕破扔掉。若这都来不及做,可以在没有燃烧物的地方倒在地上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可用麻袋、毯子等把着火人的身体包裹起来,就能使火熄灭;
或向着了火的人身上浇水,或帮着将烧着的衣服撕下来,但切记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着了火的人身上喷射,以免其中的药剂引起烧伤者的伤口感染。
如果火场周围有水缸、水池、河沟,可以取水浇灭,不要直接跳入水中。因为虽然这样可以尽快灭火,但对后来的烧伤治疗不利。同样,头发和脸部被烧着时,不要用手胡拍乱打,这样会擦伤表皮,不利于治疗,应该用浸湿的毛巾或其他浸湿物去拍打。
(4)正确扑火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综合消防官兵及急救专家的解释为,灭火器扑救灭火速度确实会很快还有效,但其或存在一种风险,灭火器的干粉会对皮肤烧伤处造成二次伤害。
急救专家介绍,快速浇水不仅能灭火,且有降温保护皮肤的功能。
同时,急救专家还特别提醒:附着在皮肤的燃烧物不要急于清理,清理不当可能加重皮肤损伤。
身穿如氨纶、锦纶等含化纤成分的服装应尽量远离火源。
易燃烧的服装:
般情况下,加棉成分的衣服更易燃烧。
因为棉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本质上类似木材。相比丝袜,燃点更低。但棉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他表示,如果衣服较为潮湿,则不易燃烧。
实验人员说,正常情况下,衣服中棉成分的含水量在5%以下,相当于不含水,更易燃烧。
实验人员介绍,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多种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
㈤ 初期火灾扑救方法
1、家具、被褥等起火
一般用水灭火。用身边可盛水的物品如脸盆等向火焰上泼水,也可把水管接到水龙头上喷水灭火;同时把燃烧点附近的可燃物泼湿降温。但油类、电器着火不能用水灭火。
2、电气起火
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3、电视机起火
电视机万一起火,决不可用水浇,可以在切断电源后,用棉被将其盖灭。灭火时,只能从侧面靠近电视机,以防显像管爆炸伤人。若使用灭火器灭火,不应直接射向电视屏幕,以免其受热后突然遇冷而爆炸。
4、油锅起火
油锅起火时应迅速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直接盖上锅盖或用湿抹布覆盖,还可向锅内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却灭火,将锅平稳端离炉火,冷却后才能打开锅盖,切勿向油锅倒水灭火。
5、燃气罐着火
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6、身上起火
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穿过浓烟逃生时,用湿毛巾、手帕等捂住口鼻,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弯腰或匍匐前进。
(5)正确扑火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一、冷却灭火法
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终止。这是扑救火灾最常用的方法。
冷却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喷水或喷射二氧化碳等其它灭火剂,将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不参与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属于物理灭火法。
在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扑灭火灾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可用水冷却尚未燃烧的物质,防止达到燃点而起火。还可用水冷却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设备等,以防止它们受热结构变形,扩大灾害损失。
二、隔离灭火法
就是将燃烧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这种方法适用扑救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火灾。
采取隔离灭火法的具体措施有:
1、将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质,从燃烧区内转移到安全地点;
2、关闭阀门,阻止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排除生产装置、设备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或液体;
3、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扩散的可燃气体;
4、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结构,造成防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
5、以及用水流封闭或用爆炸等等方法扑救油气井喷火灾;
6、采用泥土、黄沙筑堤等方法,阻止流淌的可燃液体流向燃烧点。
三、窒息灭火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人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扑救一些封闭式的空间和生产设备装置的火灾。
在火场上运用窒息的方法扑灭火灾时,可采用石棉布、浸湿的棉被、湿帆布等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物或封闭孔洞;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充人燃烧区域内;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窗以及生产设备上的部件,封闭燃烧区,阻止新鲜空气进入。
此外在无法采取其它扑救方法而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水或泡沫淹没(灌注)的方法进行扑救。采取窒息灭火的方法扑救火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燃烧的部位较小,容易堵塞封闭,在燃烧区域内没有氧化剂时,才能采用这种方法。
2、采取用水淹没(灌注)方法灭火时,必须考虑到火场物质被水浸泡后能否产生不良后果。
3、采取窒息方法灭火后,必须在确认火已熄灭时,方可打开孔洞进行检查。严防因过早地打开封闭的房间或生产装置的设备孔洞等,而使新鲜空气流人,造成复燃或爆炸。
4、采取惰性气体灭火时,一定要将大量的惰性气体充人燃烧区,以迅速降低空气中氧的含量,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法
是将化学灭火剂喷人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采用这种方法可使用的灭火剂有干粉和囟代烷灭火剂及替代产品。
灭火时,一定要将足够数量的灭火剂准确地喷在燃烧区内,使灭火剂参与和阻断燃烧反应。否则将起不到抑制燃烧反应的作用,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冷却降温措施,以防止复燃。
采用哪种灭火方法实施灭火,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消防技术装备的性能进行选择。有些火灾,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几种灭火方法。这就要注意掌握灭火时机,搞好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种灭火剂的效能,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㈥ 火灾的扑救方法有哪几种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火源,如果缺少其中一项,就可使火熄灭。由于火灾发生的类型不同,所以扑救的方法也不相同。人们根据物质燃烧的基本原则和多年的灭火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基本灭火方法:
1、冷却灭火法。任何物质的燃烧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极限称之为燃点。冷却灭火法,就是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燃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用水进行冷却灭火的就是扑救火灾的常用方法,也是简单的方法。一般我们常见的火灾,如房屋、家具、木材等可以用水进行冷却灭火。另外,也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冷却灭火。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出-78.5℃的雪花状固体,二氧化碳在气化时迅速地吸取燃烧物质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温度使燃烧停止的目的。在灭火实践中,为了有效地控制火势,降低火灾损失,也常用冷却方法,用水或二氧化碳冷却火场周围的物质,以防止其达到燃点而起火。
2、窒息灭火法。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隔绝空气的方法,使燃烧区内的可燃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使燃烧停止,这也是常用的一种灭火方法,对于扑救初起火灾作用很大,此种灭火法可用于房间、容器等较封闭性的火灾。比如我们常见的炒菜时油锅着火,可及时将锅盖盖上,使燃烧的油与锅外的空气隔绝
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隔离灭火法。这是一种“丢卒保车”的灭火法、将燃烧物体与其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消除燃烧必备的三个条件之一——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隔离灭火法,适应于扑救爆炸物品、流体、固体和气体的各种火灾,也是常用的一种灭火方法。
4、抑制灭火法。这是一种用灭火剂与燃烧物产生物理和化学抑制作用的灭火方法。如干粉灭火剂,在灭火时由于高压气体(二氧化碳或氮气)冲出储存的容器,形成一股加压的雾状粉流,复盖到燃烧物上,粉粒与火焰中产生的活性基因接触时,
活动基因被瞬时吸附在粉粒表面,形成不活泼的水,从而中断燃烧连锁反应的进行,使火焰迅速熄灭。火场上采用哪种灭火方法,应根据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特点和火场的具体情况而定。
㈦ 酒精着火怎么扑灭。
酒精着火的时候,只有用抗溶性泡沫或用细沙来灭火,此外,还可以用湿抹布、湿麻袋、湿棉被等来扑灭。
酒精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液体,具有很大的气味,而且可以引起着火,而酒精其中富含破乳剂,在酒精着火时会容易引起火越烧越大,而出现酒精着火不可以用普通灭火器,由于普通灭火器有泡沫,不会达到灭火的效果,可以用土或者是沙子来灭火。
(7)正确扑火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初期灭火原则
生活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火灾,一旦遇到火灾,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商场,我们要做的只有三件事:
1、及时报警 发现火情后,要及时发出警报,通知他人。这样既可以唤起别人的警惕,及时采取措施,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有利于尽快将火扑灭。通知他人时,可以大声呼喊"着火啦",如果因紧张喊不出声音,可以敲打壶、碗、盆等可发出响声的东西,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通知他人的同时,还应及时报警。因为火势的发展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不同的火源应采取不同的扑救方法。如果扑救方法不当有可能酿成无法控制的火灾。所以,发现火灾,要及时报警。
2、尽力灭火 火灾初期阶段,火势尚小,如果能够正确及时地采取扑救措施,将火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这里所说的灭火是指初期灭火。所谓初期灭火是指火只在地面等横向蔓延期间,或者在火蔓延到窗帘、隔扇等纵向表面之前即进行灭火。
火焰一旦蔓延到纵向表面,就会很快到达顶棚,那时就需要消防队扑救了。灭火时要充分利用配备的灭火器具或就地取材灵活运用身边的东西,如:用坐垫、褥垫、浸湿的扫帚等拍打火,用毛毯盖火,把窗帘撕下、用脚踩灭火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未成年人不可贸然参加灭火。
3、尽快逃生 如果火已经开始扩大蔓延,那就必须立即沿着疏散标志尽快疏散逃生,火灾留给专业消防队员扑救。疏散时,如果能来的及就把正在燃烧的房间窗户和门关闭,防止火焰和烟气向其他房间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