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做造影能給脊髓腫瘤定性嗎
輔助檢查1、X線脊柱平片脊柱X線平片常用正、側位和雙斜位檢查,有30%~40%的椎管內腫瘤可引起相應節段椎骨骨質的改變,包括椎管直徑增加,椎弓根變窄;根間距增大;椎間孔擴張;椎體後緣受壓吸收、椎體及鄰近骨質吸收和破壞、椎管內鈣化斑及椎旁軟組織(腫瘤)影。
以椎間孔和椎弓根改變最常見。2、CT掃描檢查CT平掃的診斷意義不大,靜脈注射增強對比劑可清楚顯示腫瘤影像。椎管造影CT掃描(CTM):髓內腫瘤表現為脊髓增粗、蛛網膜下腔變窄;髓外硬脊膜下腫瘤顯示脊髓移位、變形,蛛網膜下腔在腫瘤側明顯擴大,在腫瘤對側變窄;硬脊膜外腫瘤顯示脊髓移位、變形及雙側蛛網膜下腔變小。
3、脊髓磁共振(MRI)檢查這是目前最有診斷價值的輔助檢查方法。不僅能從矢狀位、冠狀位、軸位三個方向立體觀察病變,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還能觀察到病變與脊髓、神經、脊柱骨性結構的關系。
經過注射順磁性造影劑Gd-DTPA後,根據某些腫瘤自身的影像學特點就能作出定性診斷,這樣術前就能對腫瘤做出定位診斷,甚至可確定部分腫瘤的性質,對手術方法的選擇及綜合治療幫助很大。 鑒別診斷一、其他神經外科疾病1。
脊髓空洞症:其臨床表現與脊髓髓內腫瘤類似,在MRI上,由於某些髓內腫瘤可繼發脊髓空洞形成,故有時會發生誤診。(1)脊髓空洞症有典型淺、深感覺分離症狀,常伴有Chiari畸形或其他顱頸交界處畸形;MRI上脊髓空洞多位於脊髓中央、形態規則、空洞壁較光滑,無腫瘤結節影可見;而脊髓髓內腫瘤伴發脊髓空洞的患者,具有典型痛、觸覺分離性障礙者少見,罕有伴發Chiari畸形和其他顱頸交界處畸形,MRI上腫瘤繼發的脊髓腫瘤性空洞多偏中心存在,形態不規則,空洞壁欠光滑,在平掃及增強MRI上,均可見腫瘤影。
2。脊髓血管畸形:(1)脊髓血管畸形大多突然起病,而腫瘤患者多緩慢發病;(2)在MRI上,脊髓血管畸形一般不伴有脊髓空洞或僅伴有細小的長管狀空洞,若注射Gd-DTPA後掃描,無強化腫瘤影;(3)在出血病例的隨訪MRI上,脊髓粗細因出血被吸收而漸趨正常,而在脊髓髓內腫瘤時,則常伴有繼發空洞形成,在增強MRI上,可見強化的腫瘤影,脊髓增粗與腫瘤異常信號影持續存在;(4)如行脊髓血管DSA,脊髓血管畸形可在病灶內顯示單根血管,以及動靜脈瘺及異常迴流靜脈的存在。
⑵ 胸椎管內腫瘤【胸椎管內腫瘤】
你的奶奶疾病的診斷是明確的。治療上手術治療是最佳的選擇,我們治療過的病人,恢復的非常好。但是奶奶的年齡較大,要看平時的身體狀況如何。另外要評估一下,如果沒有該疾病,能否再有5年以上的壽命。如果是這樣,我個人的觀點是手術治療。否則的話下一步發展是截癱,如果截癱出現,3年是一大關。該腫瘤長在髓外,手術難度屬於中等偏下的,而且技術非常成熟。僅供參考。
(天津環湖醫院劉偉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⑶ 脊髓腫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呢
脊髓腫瘤壓迫神經根和脊髓產生各種臨床表現。隨著腫瘤生長,其臨床表現可以分為三期:
1.刺激期,常見的症狀是神經根痛,沿神經根分布區擴展;
2.脊髓部分受壓期,即脊髓傳導束受壓症狀,典型體征為脊髓半切綜合征(Brown-Sequard』ssyndrome),表現為腫瘤節段以下同側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及觸覺、深感覺減退,對側腫瘤平面2-3個節段以下的痛溫覺喪失。
3.脊髓癱瘓期,腫瘤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喪失,肢體完全癱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大小便障礙,並出現皮膚營養不良徵象。
不同類型椎管內腫瘤臨床表現略有不同。如硬脊膜外腫瘤常引起椎體和椎板結構破壞時,可導致病理性骨折,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早期症狀常為椎旁疼痛或根性放射性肢體疼痛,最終出現脊髓半切綜合征和脊髓癱瘓。髓外硬脊膜內腫瘤生長緩慢,典型表現為脊髓壓迫或神經根壓迫症狀。半側脊髓橫斷綜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是十分典型的脊髓壓迫症狀。靜息性根性疼痛是神經根受壓表現。髓內腫瘤以緩慢進展的階段性、非根性疼痛最為常見。腫瘤平面以下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發展順序與髓外腫瘤不同,它是由肢體遠端向近端發展。
一旦診斷出脊髓腫瘤怎麼辦?很多人一聽到脊髓腫瘤腦子裡面裡面就想到會不會癱瘓,要不要手術,手術後會不會復發。針對脊髓腫瘤的治療,在國內外,手術切除一直是首選。理想情況下,脊柱腫瘤手術治療的目標是完全消除腫瘤,但這一目標可能具有復雜的風險,永久性損害脊髓和周圍神經。醫生必須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和整體健康。在確定治療方案時,還必須考慮腫瘤的類型,以及它是否起源的位置,或是否已從你身體的其他部位擴散到你的脊柱。
但是由於脊髓腫瘤位置深在,周圍有許多神經組織,手術時容易造成損傷,所以做脊髓腫瘤手術時,特殊的神經顯微鏡、神經導航設備、術中核磁等高精密輔助設備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可以幫助手術醫生更好、更安全的手術。另外除了先進的手術技術、設備,主刀醫生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為不管技術、設備多麼先進,始終是工具,而這個工具的操作者就是醫生,只有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醫生才能保證安全的同時保證切除率。
除此之外,第一次的治療也至關重要,尤其是手術。很多病友都是第一次手術沒做好,多次復發,多次手術。甚至還有第一次手術就癱瘓的。這些嚴重後果很多不是後續治療能夠解決的,尤其是手術中已經受損的神經是不可能通過術後康復或者二次手術恢復的。因此,給脊髓腫瘤的病友們一個建議,盡量找個好的好的醫院和醫生。條件好的可以選擇出國治療,因為確實神經外科這方面,國內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神經外科起源歐美,興盛歐美,國內醫院每年也會派很多醫生出去學習。在脊髓腫瘤界有幾個公認的厲害的醫生,國內天壇醫院的張俊廷、張力偉,國內的有INC國際的德國巴特朗菲教授等,這幾個在病友圈都是相對比較出名一些。而且現在找巴特朗菲教授不一定要去德國,如果願意等的話,INC國際每年都會定期請巴特朗菲教授來到國內手術。看過好幾個腦干位置的,巴教授手術成功的,新華社、人民日報啥的都報道過,真的是個大牛。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們帶來幫助,大家一起加油。
⑷ 病例:高頸段椎管內星形細胞瘤一例
椎管內星形細胞瘤是最常見的椎管內腫瘤之一,約占髓內腫瘤的30%,發病率僅次於室管膜瘤。近日,唐都醫院脊柱神經外科接診一例主訴為「頻繁落枕」的患者,經診斷,患者被確診為頸2-3椎管內佔位性病變,考慮椎管內星形細胞瘤。手術後,患者症狀緩解,沒有並發症和後遺症。
病情介紹
主訴:頻繁落枕
病史
1、患者2個多月前出現「頻繁落枕」,症狀在晨起後症狀加重,簡單活動後
2、患者就診於當地醫院,未確診
3、患者為進一步診斷、治療選擇唐都醫院脊柱神經外科就診。
診斷
入院後,唐都醫院脊柱神經外科李維新教授結合患者病史、體征、症狀及影像資料,確診為頸2-3平面脊髓內佔位性病變,考慮星形細胞瘤。
疾病介紹:椎管內星形細胞瘤
椎管內星形細胞瘤可發生於脊髓任一節段,臨床以頸胸段較多見,其次為頸段,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早期症狀不明顯。
臨床上,椎管內星形細胞瘤早期症狀多表現為腫瘤部位以下肢麻、無力。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可出現由上向下發展的感覺障礙、肌萎縮、肌束震顫、錐體束征等症狀。
在椎管內星形細胞瘤的治療中,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也是最為有效的治療。臨床上,一般建議存在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體征、放射學檢查腫瘤定位明確,無手術禁忌證的椎管內腫星形細胞瘤患者及時手術,避免出現四肢感覺和運動、呼吸功能障礙等。
手術
頸2-3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切除內固定術
術後
1、患者症狀並未加重,手術獲得圓滿成功;
2、制定康復計劃,患者恢復良好;
3、頸托保護三個月,三個月內避免頸部過度活動。
疑問解答:頸椎手術後為什麼要戴頸托?
1、適當固定製動,限制頸部的過度活動,減少不穩定因素;
2、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緩解和改善椎間隙的壓力狀態;
3、減少椎間關節的相互刺激和摩擦引起的創傷性反應等。
小貼士:頸椎手術後戴頸托需要注意哪些?
1、起床活動時戴上頸托,卧床休息時可去除;
2、為避免長時間佩戴導致頸部發硬、肌肉和韌帶萎縮等,建議佩戴時間不要超過三個月;
3、注意頸托松緊程度,過松和過緊都達不到保護固定頸部的作用。
⑸ 椎管內疾病的特徵都是什麼
椎管內腫瘤分為髓內腫瘤及髓外腫瘤,以髓外腫瘤最多見,良性多見,多數患者都有典型的臨床表現,早期多以神經根性刺激症狀起病,隨後出現脊髓壓迫症的表現。首發症狀多為疼痛,其次為行走不穩,再有就是表現為肌力減退和感覺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疼痛以夜間痛為特點,呈放射性,可合並疼痛區域的帶狀皰疹,患者往往在出現首發症狀時誤診為骨科疾病,常延誤治療,多為數月至數年不緩解且進行性加重才就診於神經外科,平均就診時間為1-2年。最初多為一側脊髓半切綜合征的表現,然後發展為雙側的體征。通常這個過程進展緩慢,但在腫瘤出血、囊變或脊髓出現缺血時會出現迅速惡化,因此,如懷疑應早期行磁共振檢查明確,腫瘤一旦診斷明確應盡早手術,手術效果明顯。
⑹ 椎管內的腫瘤是怎麼形成的
1、物理因素
如果患者長期在工廠內工作,受到電力輻射、熱輻射、紫外線輻射或者機械性刺激,那麼身體的細胞會產生變化,所以形成椎管內腫瘤這種疾病,容易導致疼痛或者發熱等症狀的產生。
2、化學因素
不好的生活習慣會導致椎管內腫瘤疾病的產生,如果患者過多攝取含亞硝酸類物質,比如腌制的魚類或者其他肉類,那麼椎管容易病變。長期接觸鉛物質、鉻物質等金屬物質的患者,更容易產生疾病。
3、免疫功能
當患者出現免疫抑制或者免疫缺陷時,身體的淋巴系統因為受到損傷而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患者更容易出現癌變。免疫缺陷主要是因為先天發育不良或者後天胡亂用葯等因素所致。
4、環境因素
有的地區空氣和水都受到了污染,如果患者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和工作,那麼患者身體的內分泌會產生紊亂的狀況,所以脊椎出現癌症細胞。
綜上,椎管內腫瘤這種疾病對於患者的身體會造成影響,治療方式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系。這種疾病往往是因為身體受到輻射、基因突變、過度疲憊、經常喝酒抽煙等因素所致。如果患者出現這種疾病,身體會產生疼痛和發熱等症狀,最好到醫院接受葯物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才能促進身體的恢復。
⑺ 如何治療腰椎管內囊腫
中醫論治腰椎腫瘤(轉貼)
在脊柱腫瘤中 ,腰椎是好發部位 ,僅次於胸椎。從其發病部位來分 ,腰椎腫瘤有椎管內和椎骨之分;從其性質分 ,有原發性和轉移性之分。臨床表現以腰部疼痛為主要症狀 ,且部位固定 ,持續加重 ,若影響到相應神經可出現放射痛 ,嚴重的還可有截癱。根據臨床症狀、X 線片、CT 、MRI等檢查 ,診斷多無很大困難 ,但要明確腫瘤性質和類型 ,只有依靠病理組織檢查。
椎管內腫瘤以腫瘤組織在椎管內而命名 ,分為硬膜內和硬膜外腫瘤 ,其中硬膜內腫瘤又分為髓內和髓外腫瘤。硬膜內腫瘤以原發性腫瘤為多見 ,硬膜外腫瘤以轉移性腫瘤多見。
椎管內腫瘤以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多見 ,另外脂肪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表皮樣囊腫等亦可見到。發病年齡多為 20~40 歲中青年 ,病程一般 2~3 年。早期即有根性剌激症狀 , 即腰伴下肢的放射痛 ,並在咳嗽、打噴嚏、大便用力、夜晚時加重 ,貫串整個病程 ,逐步加重 ;隨後逐漸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 ,排尿、排便困難;最後出現下肢的完全性癱瘓。X 線片上難有明顯表現 ,CT 、MRI檢查有助明確診斷 ,腰穿、椎管內造影因有一定的損傷性和危險性 ,可有選擇應用。
椎管內腫瘤的治療應以手術為主。手術應盡可能地完全、完整切除腫瘤組織 ,並盡可能地保護好正常組織。當然本病的預後好壞很大程度有賴於腫瘤的性質和腫瘤的位置是否容易完全切除。手術後還應根據腫瘤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法繼續治療 ,如放療、化療、中葯治療等等。
椎骨腫瘤又稱椎體腫瘤 ,是指發生在椎體上的骨腫瘤或腫瘤樣病變。其中原發性的常見有骨巨細胞瘤、血管瘤、骨樣骨瘤、骨髓瘤、脊索瘤、動脈瘤樣骨囊腫、嗜酸性肉芽腫等;轉移性的有肺癌、腎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
(1) 骨巨細胞瘤 : 為低度惡性腫瘤 ,好發於 20~40 歲之間。一般有慢性腰痛病史 ,呈間歇性 ,不影響睡眠 ,常伴有神經、脊髓或鄰近器官受壓的症狀和體征。主要靠 X 線來診斷。X 線表現 : 椎體為泡沫狀 ,密度減低 ,骨皮質有膨脹性改變;但 X 線表現不如其他部位骨巨細胞瘤的表現典型。α掃描能顯示骨巨細胞瘤的溶骨性、膨脹性、偏心性和多房性的特點。 治療應徹底手術清除 ,同時根據具體情況行植骨或人工椎體置換術 ,術後復發率較高 ,約 50%~60% 以上。放療的效果不確定。
(2) 腰椎椎體血管瘤 :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生長緩慢 ,可在生長過程中靜止或退化 ,所以可長期不出現症狀。早期症狀可能是局部疼痛 ,脊柱肌肉痙攣;後期可因壓迫神經根而產生腰腿痛 ,嚴重的也可發生截癱。 X 線表現 : 椎體呈縱形排列的骨質增粗 ,中間有條狀密度減低區 ,頗似「柵欄」或網格狀改變;有的在囊狀透亮區內 ,出現自中央向四周放射的骨間條紋 陰影。治療一般以放療為主 ,效果很好 ,但要注意放射量應以不損傷脊髓為標准 ,並同時輔助應用神經營養劑;如有癱瘓出現 ,應行椎板切除減壓 + 放療。
(3) 骨樣骨瘤 : 好發於 15~25 歲的青少年 ,多見於股骨和脛骨 ,發生在脊柱上約占 10% 左右 ,是一種良性腫瘤。臨床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 ,呈進行性加重 ,尤以夜間為甚 ,有時 可見根性症狀 ,多有明顯局部壓痛、叩痛 ,椎旁肌痙攣。 X 線表現 : 椎體內可見直徑 1cm 以內的圓形或橢圓形透亮區 ,中間可伴有鈣化點或密度增高影的「病巢」,其周圍可有硬化骨包 繞。CT 掃描更易明確。治療原則上應手術切除 ,放療有一定作用 ,但不明顯。
(4) 腰椎骨髓瘤 : 為骨髓原發的惡性腫瘤 ,又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 ,多見於35~65 歲之間 ,男性多於女性 ,多見於脊柱。尤以腰椎最多見 ,其他多見於扁平骨 ,如顱骨、胸骨 等 ,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確。初期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症狀 ,疼痛為常見的症狀 ,多為持續性鈍痛 ,尤以夜間明顯 ,不能入眠。 X 線表現 : 椎體廣泛的骨質疏鬆和溶骨性破壞 ,溶 骨性破壞的邊緣呈穿鑿狀 ,銳利而清晰 ,周圍無骨膜反應和新骨形成;有時也呈肥皂泡狀的擴張;晚期椎體塌陷變扁 ,但椎體間隙正常。另外可見血沉加快 ,不同程度的貧血 ,血清蛋白 增高 ,白球比例倒置 ,尿本周氏蛋白約有 35%~65% 的人出現陽性 ,骨髓穿刺塗片可明確診斷。治療本病對化療較為敏感 ,也可用放療;有脊髓嚴重壓迫者可行椎板減壓術 ,然後再進行化療。
(5) 脊索瘤 : 較為少見 ,生長比較緩慢 ,屬低度惡性腫瘤 ,約有 l0% 晚期會發生轉移 ,多見於 50 歲以上的患者 ,好發部位以骶尾部最為多見 ,其次為顱底蝶骨。早期常不容易被 發現 ,到中晚期才出現症狀 ,多為腰骶部疼痛 ,以鈍痛為主 ,可有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當壓迫直腸、膀胱和馬尾神經時可出現大、小便困難或失禁。X 線表現 : 早期呈磨砂玻璃樣陰 影;晚期表現為廣泛的溶骨性破壞 ,並在病灶周圍可見大而邊緣清楚的軟組織腫塊陰影 ,腫塊內可見殘存的骨片或鈣化斑。CT、MRI 檢查可明確腫瘤的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治療 以手術切除和放療結合為主。約有 60% 的病例會復發。
(6) 腰椎動脈瘤樣骨囊腫 : 屬一種腫瘤樣病變的獨立疾病 ,約 80% 見於 10~20 歲的青少年 ,可獨立發病 ,也可在其他骨腫瘤的基礎上並發。臨床症狀輕 ,病程長 ,主要為局部脹痛 ,腰部功能障礙 ,有時可出現馬尾神經或脊髓壓迫症狀。X線表現 : 椎骨呈現偏心性的膨脹性生長 ,境界清晰 ,內可呈分房狀 ,似肥皂沫影像 ,囊壁表面為一薄層骨殼。治療應手術切 除 + 植骨 ,但手術中出血較多;對於手術不易徹底切除者 ,術後宜行放療。
(7) 腰椎嗜酸性肉芽腫 : 是指局限於骨的、原因不明的、以組織細胞異常增殖為特點的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以 30 歲以下男性多見 ,發病多屬隱匿性 ,有的僅局部輕度疼痛 , 功能障礙 ,有時並發脊柱側彎或後凸畸形;也可波及馬尾神經或脊髓而出現相應症狀 X 線表現 : 一般為單椎體發病 ,呈孤立的、界限分明的溶骨性改變 ,椎體遭到破壞後可塌陷 ,使椎體上、下骺板合並在一起 ,椎間隙無異常。治療可行病灶刮除 + 植骨術 ,極少復發;放射治療對本病亦較敏感 ,可結合手術共同使用。
(8) 轉移性腫瘤 : 身體上任何部位的惡性腫瘤均可轉移到脊柱上 ,最容易產生脊柱轉移的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轉移途徑主要為血行轉移、直接轉移 ,少數為淋巴道轉移。臨 床診斷要點為 : 早期僅有腰背痛、放射性疼痛 ,夜間則有「刀割樣」劇烈疼痛 ,可伴病理性骨折、截癱;全身情況差 ,消瘦、貧血、低熱、胃口差等;化驗血沉加快 ,鹼性磷酸酶增高; X 線表現 : ①溶骨性 ,即椎體骨質破壞 ,邊緣不規則 ,可呈蟲咬樣 ,早期椎弓根的破壞尤應注意 ,大部分癌的轉移多為此型;②成骨性 ,即椎體內見散在的斑點樣骨質緻密( 密度明顯增高 ), 或整個椎體呈灰白色 ,前列腺癌的轉移多為成骨性;③混合性 ,即兼有上述兩種表現。由於本病的預後多數不良 ,所以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止痛 ,提高生存的生活質量。止痛劑的應用應逐步升級、逐步加量。另外 ,若能找出原發腫瘤 ,針對其進行必要的化療、放療或激素治療 ,可使控制原發病灶 ,同時也可使轉移癌的疼痛減輕。對於全身情況尚可的 ,估計生存時間較長的 ,已發生完全性癱瘓時間短的 ,或不完全性癱瘓進展快的 ,有條件的可考慮手術。手術目的主要是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 ,保持脊柱穩定性及矯正畸形 ,緩解疼痛 ,便於護理。手術方法可選擇減壓、內固定、人工椎體置換等。
我國古代兩千年前的《內經》著作中對骨腫瘤就已有所認識。認為體質、精神、年齡等等因素是其發病的內因 ,而外感六淫之邪氣亦可引發腫瘤 ,並認為其主要的病機是本虛標實。中葯治療骨腫瘤 ,對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全身和各臟腑功能、調補氣血、攻伐邪毒等均有良好作用。隨著腫瘤發展 ,氣血消耗 ,抗病能力低下 ,腫瘤與全身狀況呈一消一長之勢。腫瘤早期正氣尚充者 ,應綜合各種抗癌療法 ,以攻為主 ,攻中有補;中期正盛邪實者 ,應攻、補並重;晚期正虛邪實者 ,應先補後攻 ,即先增強病人體質 ,提高抗病能力 ,然後根據機體恢復情況 ,採取攻補兼施。此外 ,在腫瘤受放射線或化學葯物治療過程中 ,有大量的腫瘤分解產物在機體內堆積 ,若不及時排出 ,勢必有害機體。因此 ,又必須配合疏泄葯物、解毒葯物、大量飲水或輸液等 ,希望毒物迅速排出體外。在疏泄解毒的同時 ,亦不能忽視扶正。就腫瘤而言 ,腫瘤病變為本 ,在病變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並發症( 如出血、感染、貧血以及在放療、化療期間所出現的白細胞下降等 )則屬標。治本固然是重要的 ,但如果不注意治標 ,有時可能發生嚴重的後果 ,妨礙對腫瘤的治療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就應該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做到標本兼顧。臨床實踐證明 ,山慈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黃芪、黨參、人參、 靈芝、女貞子、水蛭、蜈蚣等對骨腫瘤有一定療效。
結合現代葯理研究 ,從免疫治療角度出發 ,中醫通過調動機體內在功能而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是很有效的。如人參、靈芝能提高淋巴細胞和白細胞的數量;仙靈脾能提高胸腺 T 細胞 的數量;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豆根、楊梅根、魚腥草、銀花、黃芩、黃連、大黃、丹皮等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的增生;人參、蝮蛇能促進抗體生成;仙靈脾、黃芪、洋金花、夏枯草、山豆根、麻黃、丹皮、防己、枳殼、枳實、牛膝等有抗過敏作用;洋金花可促進溶瘤細胞酶增加。這些均進一步說明中葯在骨腫瘤疾病治療中的作用 ,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 ,中葯治療腫瘤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http://www.yygw.cn/sp/yzb000036.htm
⑻ 如何確診椎管內腫瘤
是目前診斷椎管內腫瘤的首選方法,MRI不僅能清楚地觀察和辨別脊髓、腦脊液、神經根、硬膜外問隙和椎體,顯示脊髓和神經根的移位、受壓和腫脹的徵象,對於病變的部位和范圍也能顯示清楚,還可觀察到椎旁軟組織,從而有助於了解腫瘤的范圍以及性質。因此,MRI對於椎管內腫瘤有很高的定位、定性診斷價值,優於脊髓造影術和CT掃描。另外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對椎管內腫瘤的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奎根試驗及腦脊液動力學檢測可提示椎管部分或完全梗阻。在梗阻情況下常有腦脊液蛋白增高而細胞數多正常,呈蛋白細胞分離現象。腦脊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對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瘤具有重要意義。蛋白細胞分離現象是由於腫瘤部位蛛網膜下腔阻塞和腫瘤本身血管的滲出液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溶解在腦脊液中所致。 如果在就診的過程中懷疑可能患有椎管內腫瘤, 脊柱核磁共振(MRI) 通常能夠幫助您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