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系顱骨中的1塊。參與組成腦顱,位於腦顱的後部,呈內凹外凸瓢狀的扁骨。中央的大孔稱枕骨大孔,顱腔與椎管經孔相通。枕骨大孔的前方為基底部,兩側為側部,後方為枕鱗。基底部向前上與蝶骨體相接。
側部的外面有卵圓形隆凸稱枕髁與寰椎組成寰枕關節。髁的上方有舌下神經管,有舌下神經通過。枕鱗組成顱後窩的下部,它的外面正中的後下方有枕外隆凸,由此向兩側延伸為上項線,這里是斜方肌附著處。
枕骨相關疾病
枕骨大孔疝是腦疝中一種尤為危急的類型,很容易導致生命中樞的功能障礙而引起患者死亡。枕骨大孔疝是小腦扁桃體受擠壓向下疝出,壓迫延髓,進而引起生命體征紊亂、意識障礙以及瞳孔變化等的病理過程,最常見於幕下病變。
臨床上有各種顱內壓增高徵象而腰穿椎管內壓力不高時應懷疑有枕骨大孔疝;顱內壓高的病人,如呼吸突然停止,則多為枕骨大孔疝所致,尤其見於後顱窩佔位性病變的病人;枕骨大孔疝時,瞳孔最初常為對稱性縮小,繼而散大,對光反應也減弱繼而消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枕骨
2. 敲打哪裡可以提神醒腦
以下這四個穴位簡單易找,您在睏乏的時候立刻按摩就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1.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的最高點,是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交會之處,按摩這里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形按揉,反復5次。
2.太陽穴
位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摩此處不僅提神還可緩解頭痛。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分別置於兩側太陽穴,輕柔緩和地環形轉動,持續30秒。此法適用於各種人群,但不可用力過度,感覺酸脹即可。按摩次數可多可少,可視大腦疲勞的程度調整。
此養生穴位位於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相平。
3.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按摩它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眼睛疲勞,特別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伏案的人,效果更好。保持身體正直,兩手拇指分別置於兩側風池穴,頭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揉穴位1分鍾,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復5次。
知道了按摩穴位輕松解決「夏打盹」,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形按揉,反復5次。
4.人雙手中指的指尖是中醫經絡學上的中沖穴。
中醫認為,此穴對疼痛較為敏感。人們若在睏倦時揉捏此穴,能起到醒腦提神的功效。
方法: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沖穴1分鍾,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沖穴1分鍾,然後比較一下兩只手的疼痛感。哪一隻手的疼痛感較明顯,就再揉捏那隻手的中沖穴(哪只手中沖穴的疼痛感明顯,說明這一側的肢體較疲勞),直到雙手的疼痛感相等時停止揉捏。
3. 頸枕的正確使用方法
頸枕,是枕在脖子底下的一種枕頭,其主要作用就是預防和治療頸椎病。眾所周知,人的正常頸椎是呈弧狀彎曲的。所謂頸椎病,簡單地說就是頸椎變形了,即其本來的生理弧度發生了變化,變成直的了。
由於脖子是頭部和身體之間的連接樞紐,神經、血管、脊髓等均從此通過。頸椎變直後,對這些肌體組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迫和損害,從而引發身體出現一系列的疾病。頸枕的作用就是對頸椎進行矯正。
中文名 頸枕 外文名 neckpillow 作 用 頸椎進行矯正 材 質 記憶棉 拼 音 jǐng zhěn
目錄
1 材質:
2 特點:
3 汽車頸枕
材質:編輯
記憶棉:記憶棉也叫慢回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下屬企業美國康人(HEALTHMAN)公司所研發,是一種開放式的細胞結構.具有溫感減壓的特性.也可以稱作為是一種溫感減壓材料。美國康人(HEALTHMAN)公司把這種材質應用在太空梭上。為了綏解宇航員所承受的壓力,保護宇航員的脊椎,特別是太空梭在返回和離開地面時宇航員所承受的壓力最大也最危險。為了保護航天員的安全,故發明了這種材料。他與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並稱為太空科技的兩大發明。21世紀最大的科學將是生命科學,太空科技為人類生命科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九十年代初,瑞典Fagerdala公司再次開發為民用(醫用)產品,最先在醫療急救、監護系統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然後在發達國家,特別是像日本等注重健康的國家迅速普及。
特點:編輯
1、吸收沖擊力,枕在上面時感覺好象浮在水面/或雲端,皮膚感覺沒有壓迫似的;又稱零壓力,有時我們使用平常的枕頭時會有壓迫耳廓的現象,但是使用記憶棉枕頭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2、按照人體工學設計,記憶變形,自動塑型的能力可以固定頭顱,減少落枕可能;自動塑型的能力可以恰當填充肩膀空隙,避免肩膀處被窩漏風的常見問題,可以有效地預防頸椎問題。
3、防菌抗蟎,慢回彈海綿抑制黴菌生長,驅除黴菌繁殖生長產生的刺激氣味,當有汗漬唾液等情況下,顯得更為突出。
4、透氣吸濕,由於每個細胞單位間是相互連通的,吸濕性能絕佳,同時也是透氣的
4. 人體使用手冊中敲打膽經的四個穴位的名稱是什麼
十一、足少陽膽經 少血多氣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是不斷地吸濕冷降變化。
1 瞳子髎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別名] 太陽,前關,後曲。
[穴義] 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
水氣。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
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
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
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里,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
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
。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
。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匯
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
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
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2 聽會
[別名] 耳門,聽呵,聽訶,後關。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
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
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聽會(除上述解釋之外另
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
外入內、從陽入陰。由於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
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
,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
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
,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
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
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3 上關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別名] 客主人,客主,太陽。
[穴義] 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
[名解]
1)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上關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
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後清陽之
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上關。
2)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
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
質為聽會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後
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3)太陽。太陽,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4)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外散的寒濕水氣又有足陽明外散的濕熱
水氣,故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涼濕水氣冷降下行交於聽會穴,小部分涼濕水氣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頷厭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名解]
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頷厭
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
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並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
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頷厭。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並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
陽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於懸顱穴並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 懸顱
[別名] 髓孔,髓中,米嚙。
[穴義] 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顯。
[名解]
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
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吸附天部中
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雲層一般,故名懸顱。
2)髓孔。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
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
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嚙。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嚙,咬或缺口之意。米嚙名
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厘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6 懸厘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名解]
懸厘。懸,吊掛也。厘,治理也。懸厘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
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
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懸厘。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匯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
,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於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7 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
[別名] 曲發。
[穴義] 膽經經所在此化雨而降。
[名解]
曲鬢。曲,隱秘也。鬢,鬢發也,既為腎氣所主之物又為血之餘,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而性
溫熱。曲鬢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質為懸厘穴傳來的天部寒濕水氣,在本穴的
變化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雖與天部氣血相比而為寒濕,但仍為溫熱之性,故名曲鬢。
足太陽少陽之會。本穴雖為膽經之穴,但其氣血的運行變化是受膀胱經外散的寒濕之氣而表
現為冷降收引,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 由天部冷降後化為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 降濁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8 率谷
[別名] 蟀谷,率骨,率角,蟀容。
[穴義] 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名解] 率谷。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
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率谷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
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
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並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率谷。蟀谷
、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谷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
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
[功能作用] 收降濕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9 天沖
[別名] 天衢。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脹散並沖於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名解]
1)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天沖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
由本穴沖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
水濕之氣脹散並沖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天沖。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
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沖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 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0 浮白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
[名解]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雲系。浮白名
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雲系。本穴物質為天沖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
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浮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功能作用] 清熱除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1 頭竅陰
[別名] 竅陰,枕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名解]
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
頭竅陰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雲氣
,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雲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雲氣,
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為頭竅陰。
2)枕骨。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
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雲
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運行規律] 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功能作用] 降濁去寒。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12 完骨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名解]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完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
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
故名完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 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13 本神
[穴義] 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
[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
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本神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後循膽經傳輸。本穴
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
本神與百會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於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於本穴,穴內氣血
處於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
下傳陽白穴,故名本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 進一步吸濕冷降並下傳陽白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14 陽白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名解]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陽白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於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
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陽白
。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
,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乾爽的陽氣。
[運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生氣壯陽。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頭臨泣
[別名] 臨池。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
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頭臨泣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
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
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頭臨泣。臨池名意與頭
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目窗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至榮、至宮。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目窗
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
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目窗。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
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
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
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補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正營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正營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
氣在此散熱縮合並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
散熱縮合並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
行變化的作用,故名正營。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
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 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8 承靈 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 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名解]
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承靈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
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
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承靈。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
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功能作用] 吸濕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腦空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顳顬。
[穴義] 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名解]
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腦空名意指膽經
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
濕之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腦空。
2)顳顬。顳顬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徵的冷降變
化。理同腦空名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雲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
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雲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 降濁分清。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20 風池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熱府。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名解]
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
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
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
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
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 壯陽益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肩井 手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 肩解,膊井。
[穴義] 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
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
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
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
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
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
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
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
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
陽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
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2 淵腋
[別名] 泉液,澗淵。
[穴義] 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
[名解] 淵液。淵,深淵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腋部也。淵腋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
在此循胸側肋部從上落下。本穴內物質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水液在地球
重力場的作用下由胸側上部直落腰側下部,經水如同落入無底深淵一般,故名淵腋。泉液、澗
淵名意與淵腋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大部分經水由胸側上部流落胸側下部,小部分氣化之氣橫傳輒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導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人體何以胸側部位肌肉組織不夠豐滿?其原因就在於膽經淵腋穴的下行經水及脾
經大包穴的下行經水沖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質之故。
23 輒筋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
[名解]
1)輒筋。輒,古指車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車輪之泥水的飛濺,此指
膽經氣血在此的變化為冷降下行。筋,肝膽所主的風氣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風氣。輒筋名
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濕後冷降歸地。本穴物質為淵腋穴傳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後,因
散熱吸濕而從天部降至地部,氣血的變化如同飛濺的泥水被擋下一般,故名輒筋。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
冷降,天部氣血虛少並變得明亮清晰。理同輒筋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 冷降縮合由天部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濁。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日月 膽募。
[別名] 神光。
[穴義] 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名解]
1)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
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
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神光。神,與鬼相對,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光,光明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
。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氣由此匯入穴內。本穴物質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
天之人部,天之上部的水濕因本穴氣血的收引特性而匯入穴內,本穴氣血如同來自神所處的天
之上部,故名神光。
3)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
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 收募膽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25 京門 腎募。
[別名] 氣府,氣俞。
[穴義] 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門。京,國都也,人與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內物質所處為地之上部。門,出入
的門戶。京門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日月穴傳來的冷降水氣,至本
穴後,水濕之氣進一步散熱冷降而成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雲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濕雲氣
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門。
2)氣府。氣,氣態物也。府,府宅也。氣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理同京門名解。氣
俞名意與氣府同。
3)腎經募穴。本穴為天部寒冷水氣的聚集與降落之處,降地後的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
地之地部,也就是交於腎經的體內經脈,本穴有募集腎經水液的作用,故為腎經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及水氣冷降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天部的寒冷水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地部經水則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天部水濕,募集腎經水液。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多灸,熱則水針或深補淺瀉。
26 帶脈 足少陽帶脈之會。
[穴義] 膽經經水在此環腰帶而行。
[名解]
1)帶脈。帶,腰部的環帶區域也。脈,經脈中的氣血也。帶脈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環
腰帶而行。本穴物質為京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由地部環腰而行,氣血所過路徑如人
之腰帶,故名帶脈。
2)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既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又為帶脈之穴,故為足少陽帶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運行規律與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有直接關系。當人體處於直立或坐時,穴內經
水由維道穴出帶脈並流向腿足下部;當人體躺卧時,穴內經水循帶脈由躺卧的高位之處流向低
位之處(大多數情況下是從腹部流向腰部並由膀胱經將富餘的經水經上、次、中、下此八髎穴
導入體內)。
[功能作用] 約束諸經水液。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 《難經•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根據本段經文所言及上
面所作的穴位解析,我們知道帶脈的氣血物質是地部經水。帶脈的特徵是「回身一周,如束帶
然」,其功用則為「約束諸經」,那麼帶脈氣血的回身一周其動因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約束
諸經的呢?如果說,人體經脈的上、下方向行走路線是在
5. 輕度神經性耳聾
一是掩耳擊鼓:用中指輕輕壓住耳背,食指先放在中指上,然後食指輕輕向下彈撥,注意力量要輕,只需輕輕敲擊,耳朵里就會有咚咚咚的響聲。
說明:當我們掩住耳朵,大部分聲音都會聽不到,不過有一類聲音反而會更加清晰,那就是我們輕輕敲擊耳朵或頭部所產生的聲音,因為這些聲音是通過骨骼傳導進入我們耳朵的。
二是鳴擊天鼓:鳴天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兩手掌緊按兩耳,大拇指放在耳後完骨的位置(頭部耳後乳突後下方凹陷處),其餘四指捂住後腦勺,兩手的小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分別依次輕輕敲擊腦後枕骨,約20~60下;另一種是在捂住耳朵之後,先將食指壓在中指上,用食指的彈撥來敲擊後腦部位,約20~60下。敲擊之後,保持掌心按住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略停3~5秒,再左右手同時快速離開,這時耳中會有轟隆隆的聲音。
6. 鳴天鼓的使用方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這樣的: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中醫學認為,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髓海不足,易致頭暈、耳鳴。練習時的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產生刺激,因此,該練習可以達到調補腎元、強本固腎之效,對頭暈、健忘、耳鳴等腎虛症狀均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
練習時要求頂平項直,這可使人體的經絡及腎氣得到調理,督脈得到疏通。督脈貫脊屬腎,腎藏精,為元氣之海,與人的生長代謝息息相關,因此,補益腎氣有利於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7. 聽力保養的方法有哪些
(一)避噪音
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各種噪音,會使原本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聽力急劇減退,甚至引發噪音性耳聾。因此,盡量避免或減少雜訊的干擾,是老年人保護聽力的首要一條。
(二)戒挖掏
經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還可能弄壞耳膜。耳道奇癢難受時,可以用棉簽沾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亦可內服維生素B、C和魚肝油。
(三)慎用葯
盡量避免應用耳毒性葯物,如慶大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因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應用這些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
(四)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後的翳風穴(在耳垂與耳後高骨之間的凹陷處),和聽會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頜關節突後緣之凹陷處),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鍾,長期堅持下去即可見效。
(五)熄肝火
老年人如經常處於急躁、惱怒的狀態中,會導致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使內耳器官發生缺血、水腫和聽覺神經營養障礙,這樣就可能出現聽力銳減或暴發耳聾。因此,老年人要盡量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六)多補腎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聽力的衰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老年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補腎的葯物,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龜齡丸等,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豬腎粥等,對於保護聽力頗有裨益。(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8. 每天敲打頭部會長頭發嗎
其實作用不大,做好的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看一下自己的毛囊情況。
1、生發是在毛囊沒有完全閉合的情況下,頭發才會有可能再次生長,若是毛囊完全閉合了,任何方法都不能使頭發再生,因為毛囊是不可再生的。
2、建議最好做個毛囊檢測,看看毛囊的健康與否,在針對治療為好。
3、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不要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身體鍛煉,科學上網,多吃有利於頭發生長的食物,
4、頭發長度要能夠蓋住頭皮不要裸露頭皮。盡量的把頭皮保護起來,維持頭皮的原生態,這樣堅持一段時間隨身體自然調節慢慢都能好。
拍打頭皮的好處
只能說是活躍腦補的穴位,都知道腦部有很多的穴位,經常按摩對腦部比較好。
1、由於頭上有百會穴,你在輕輕拍頭皮時會拍到百會穴,即等於按摩百會穴。百會穴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2、其實養生保健的方法就在生活當中,我們每天梳頭時就會刺激到玉枕穴,注意梳頭時一定要從頭梳到尾,緩慢進行,特別是臨睡前梳頭會使頭部穴位得到更有效的刺激與活絡,對身體大有好處。
3、頭皮毛孔粗大、毛囊受損、發根不穩是造成脫發的主凶,與長期受蟎蟲和使用去油類洗發水影響有直接關系,最明顯體現在洗頭的時候就會一撮一撮的大量脫發,會嚴重影響外部形象和身心健康。
頭部按摩的步驟
1、雙手除拇指外的四指並攏,並排放在額頭上,用指腹施力從眉心中線開始,輕輕地向額頭兩側按壓,一直按到太陽穴為止。重復這個動作6次。4、以雙手四指指腹,從後腦的枕骨開始,以螺旋動作逐漸往上按摩頭皮,直到整個頭皮都按摩完為止。按摩的力度應輕而深,次數不限,只要你感覺頭皮得到充分的放鬆即可。
2、雙手捂住耳朵,手指放在腦後,盡量讓手指向碰,然後手指像彈鋼琴一樣談及後腦勺,此動作重復36下即可。
3、將雙手張開,手指插入頭發內部,貼著頭皮,抓捏頭皮。
9. 在電視電影上看見敲擊後腦或勁部會至暈~!具體在什麼位子啊
我看你是打到你哥們的風池穴了!頸項後枕骨下,與乳突下緣相平,項肌外側凹陷處。那裡輕輕按壓就有酸脹疼痛感,更何況是你使勁地打呢?
另外痛得直不起脖子是因為傷到了後頸椎,肌肉扭傷了,我不知道你下手有多重,要是很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頸椎骨折,那你的麻煩可就大了!
還有我奉勸你一句,以後不要隨便打人,現在的醫療費用很貴的,再說你這樣做在道德上也說不過去。
10. 明朝活了150歲的冷謙是如何養生的
8、攀足頻
方法:兩手攀足。雙腳打開,兩手放在後腰,順著膀胱經向下緩緩滑動,一直到腳跟,停頓幾秒。然後雙手放在腳尖,雙臂伸直努力往前伸,帶動上身起身。
這套養生法,動作輕緩,簡便易學,不受條件的限制,若能堅持實施,定能強身健體、預防早衰、防病祛病、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