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滿堂支撐體系
滿堂支撐體系指的是一種採取按一定間隔,密布搭設,起支撐作用的腳手架的施工方法。
目前常見於現澆橋梁施工及現澆樓板施工,滿堂支架法施工是一種長期被採用的方法,施工時需要大量的模板支架。支架法施工是在橋位處搭設支架,在支架上澆築橋體混凝土,待混凝土達到強度後拆除模板及支架。
支架法施工最大的優點是不需要大型吊裝設備,其缺點是施工用的支架模板消耗量大、工期長,對山區橋梁及高墩有很大的局限性。
(1)混凝土支架現澆施工最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一、滿堂支架法特點
滿堂支架法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在橋梁工程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施工方法,最近幾年,隨著國內鐵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按照滿堂支架施工設計的橋梁也越來越多,大大推進了滿堂支架的應用進程,滿堂支架施工工藝也不斷進行改進。
現代滿堂支架施工技術亦朝著大噸位、大跨徑方向發展,常規滿堂支架鋼管桿件本身承載能力有限,所以探討如何實現在特殊大噸位箱梁、高墩、大斷面現澆箱梁等工況條件下的現澆箱梁施工是橋梁建設者經常考慮的問題之一。
滿堂支架是在一聯或多跨橋下設置支架,體系轉換次數很少,或者沒有,南京三橋南引橋滿堂支架施工按照逐孔現澆設計,需要發生體系轉換,但是逐孔現澆施工法的優點是需要的支架數量少,周轉次數多,利用效益高,而且可以超前搶搭支架及支設模板,施工速度快。
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水網發達,高速公路橋梁比重加大,如果採用常規滿堂支架施工,需要進行大面積的支架軟土地基處理。
移動模架逐孔現澆施工接縫一般設置在跨徑的1/4-1/6處,即接近連續梁零彎矩點附近,施工狀態與成橋狀態受力模式比較接近。
滿堂支架適用於高度低於20m左右的墩身上部結構以及其它施工方法不經濟的情況下建造橋樑上部結構,具有周轉次數多,周轉時間短,使用輔助設備少,減少了人力物資的浪費,特別適用於多跨現澆梁施工,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能加快施工進度,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滿堂腳手架計算
使用了滿堂腳手架後,3.6米以下的內牆裝飾不再另行計算裝飾腳手架,而內牆的砌築腳手架仍按里腳手架規定計算。
滿堂腳手架的使用視其高度而定,當天棚凈高在3.6M以下者,不管天棚採用何種裝飾工藝,均不計算裝飾腳手架。
當天棚凈高在3.6M至5.2M之間時,天棚的裝飾腳手架按滿堂腳手架本層定額計算,當天棚凈高在5.2M上時,天棚的裝飾腳手架要計算基本層和增加層兩個定額項目。
對於常見的現澆砼有梁板,實際施工過程中模板下側鋼管及扣件為模板支撐,不是滿堂腳手架。計算有梁板結構腳手架工程量時應按計算規則區分柱、梁構件計算並套用相應的腳手架定額。
B. 混凝土的澆注方式與方法
6.2 砼澆築過程中注意問題
6.2.1 振搗
1、由於考慮模板的支撐系統的穩定,混凝土澆築要分層進行,每層厚度為400~500mm。澆注混凝土澆築應連續進行,間歇時間不得超過2.5h。
2、混凝土澆築時在每台泵車的出灰口處配置3~4台振搗器,底板混凝土澆注時,因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較大,在1.65米厚的底板內可斜向流淌1米遠左右,2台振搗器主要負責下部斜坡流淌處振搗密實,另外1~2台振搗器主要負責頂部混凝土振搗。
3、由於混凝土坍落度比較大,會在表面鋼筋下部產生水分,或在表層鋼筋上部的混凝土產生細小裂縫。為了防止出現這種裂縫,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預沉後採取二次抹面壓實措施。
6.2.2 表面處理
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漿較厚,在澆築後,初凝前初步按標高用長刮尺刮平,然後用木搓板反復搓壓數遍,使其表面密實,在終凝前再用鐵搓板壓光。
6.2.3 混凝土澆築注意事項:
1、澆築前,應清除模板內的積水,鐵絲,鐵釘等雜物,並以水濕潤模板。使用鋼模應保持其表面清潔無浮漿,檢查模板和腳手架,鋼筋,預埋件等符合要求後方可進行澆築。
2、採用插入式振搗器搗實混凝土的移動間距,不宜大於其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器距離模板不應大於振搗器作用的半徑的1/2;並應盡量避免碰撞鋼筋,模板,預埋管等,振搗器應插入下層混凝土5cm.
3、 澆築混凝土應連續進行。
6.3 砼澆築完所需注意事項
6.3.1 溫控措施
為了有效地控制基礎砼的絕熱升溫和降溫措施,避免溫度應力裂縫的出現,我公司委託一冶工程質量檢測中心對水池及泵房底板砼施工進行溫度檢測,以了解砼的溫度場分布情況,從而能夠及時的調整保溫養護措施。
溫度具體監控辦法詳件專項施工方案。
6.3.2 具體保溫措施
我單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採取措施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具體措施包括:
�0�5 澆築時間盡量安排在陰天進行;
�0�5 在粗骨料堆場灑水降溫;
�0�5 經常用水澆灑攪拌車;
�0�5 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在25℃;
�0�5 為避免環境溫差變化造成結構溫度應力,在混凝土底板表面護蓋兩層塑料薄膜,三層草袋作保溫保濕養護。草袋上下錯開,搭接壓緊,交接處包裹,形成良好的保溫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較高的溫度。在池壁模板四周蓋幾層草袋保溫,可使混凝土外表與氣溫差縮小到10℃以內,同時可減少混凝土表面熱擴散,充分發揮混凝土強度的潛力與材料的鬆弛特性,使應力小於抗拉強度。
�0�5 為避免天氣影響,防止下雨弄濕草袋而使草袋失去保溫能力,必須作好基坑的防雨措施:混凝土澆築完畢後,在基坑內搭設腳手架(可利用中間池壁支撐腳手架),水池中間部分腳手架必須架設至水池頂面標高以上,用彩條布覆蓋整個基坑。
6.4 砼拆模:
拆模時應注意勿使模板混凝土結構受損。應注意:
側模板應在砼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稜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損壞時拆除;
在拆模過程中,如發現砼有影響結構安全質量問題時,應停止拆除,並報技術負責人研究處理後拆除;
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結構應在砼達到設計強度後,才允許承受全部計算荷載,當施工荷載大於設計荷載是,應經研究加設臨時支撐。
七、質量控制要點
7.1 材料控制
a.必須對原材料進行檢查,如有變化應進行復驗,並及時調整混凝土配合比;
b.每班檢查原材料稱量不少於2次;
c.在拌制和澆築地點,測定混凝土坍落度每班不應少於2次;
d.砼試塊:
強度試塊:砼的抗壓強度,應以邊長為150cm立方體試件,在溫度為20℃±3℃和相對濕度為90%以上的潮濕環境或水中的標准條件下,經28d養護後試壓確定。
試塊必須在澆築地點製作,每200m3製作一組試塊。試塊的留置應符合《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
大體積混凝土養護時的溫度控制
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不僅要滿足強度增長的需要,還應通過人工的溫度控制,防止因溫度引起結構物的開裂。
溫度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對混凝土的初始溫度(澆築溫度)和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進行人為的控制。
在混凝土養護階段的溫度控制應遵循以下幾點:
1.混凝土的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之間的差值,以及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室外最低氣溫之間的差值,均應小於20℃;經過計算確認結構物混凝土具有足夠的抗裂能力時,允許不大於25~30℃。
2.混凝土的拆模時間應考慮氣溫環境等情況,必須有利於強度的正常增長,即拆模時混凝土的溫差不超過20℃,其溫差應包括表面溫度、中心溫度和外界氣溫之間的溫差,以及收縮當量溫差三者的總和。
3.大體積混凝土應在澆築完畢後,及早灑水養護,混凝土表面應用草袋等覆蓋,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經常濕潤。模板上亦應經常灑水。混凝土養護時間應不少於21d;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養護時間應不少於28d;對裂縫有嚴格要求時應再適當延長。
混凝土養護時的溫度控制方法,可分為降溫法和保溫法兩類。
降溫法是在混凝土內部預理水管,通人冷卻水,降低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冷卻在混凝土剛澆築完時就開始進行,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內外溫差而引起的結構物開裂。冷卻水管可採用直徑25mm或19mm的鋼管或鋁管,按蛇形排列,水平管距為1.5~3.0m,垂直管距亦為1.5~3.0m,並通過立管相連接。通水流量一般為14~20L/min,為了保證水管降溫效果,可將進、出水管的直徑加大到50mm。
保溫法是在結構物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側覆蓋保溫材料(如草袋、鋸末、濕砂等),利用混凝土的初始溫度加上水泥水化熱的溫升,在緩慢的散熱過程中,使混凝土獲得必要的強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小於20℃
除了上述採用降溫法和保溫法控制混凝土溫度外,還可以採用蓄水法和水浴法。
蓄水法是在混凝土終凝後,在其表面蓄以一定高度的水,水有一定的隔熱保溫效果,可以推遲混凝土內部水化熱溫度的迅速失散,這樣可望在指定的日期內,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內部中心溫度之間的差值,使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抵抗溫度變形的能力。
水浴法是利用構築物的滑昇平台的內外吊架,安裝二圈環形噴水管,用高壓水泵將冷水送到環形噴水管,噴淋到頂部混凝土的內外壁表面,水流自上而下,水流除了濕潤混凝土表面外,還帶走了大量熱量,使得被太陽曬熱了的混凝土表面溫度下降;當噴淋水暫停時,附在混凝土表面的殘余水,又因水分蒸發帶走了一部分熱量。由於環形噴水管噴淋水基本上是均勻的,這就達到了既養護混凝土,又降低了混凝土內外溫差,以及減小各方位日照溫差的目的。
一、混凝土的養護基本要求
混凝土澆搗後,之所以能逐漸凝結硬化,主要是因為水泥水花作用的結果,而水化作用則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因此為了保證混凝土有適宜的硬化條件,使其強度不斷增長,必須對混凝土進行養護。砼(混凝土)的養護目的,一是創造各種條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砼硬化:二是防止砼成型後暴曬、風吹、寒冷等條件而出現的不正常收縮、裂縫等破損現象。
砼養護法分為自然養護和加熱仰浮兩種:現澆砼在正常條件下通常採用自然養護。自然養護基本要求:1.在澆築完成後,12h以內應進行養護;砼強度未達到C12以前,嚴禁任何人在上面行走、安裝模板支架,更不得作沖擊性或上面任何劈打的操作。
二、養護工序
覆蓋養護是最常用的保溫保濕養護方法。主要措施是:
1.應在初凝以後開始覆蓋養護,在終凝後開始澆水(12小時後)覆蓋物、麥桿、爛草席、竹簾、麻袋片、編制布等片狀物。
澆水工具可以採用水管、水桶等工具保證砼的濕潤度。
養護時間,與構件項目、水泥品種和有無摻外加濟有關,常用的五種水泥正溫條件下應不少與7天;摻有外加劑或有抗滲、抗凍要求的項目,應不少與14天 1,混凝土澆築完畢後,應在12小時以內加以覆蓋,並澆水養護。先是塑料,然後麻袋,之後是澆水。12小時是理論時間並且是常溫下,也有人6小時即進行覆蓋操作。
2,冬季是不澆水的,由於鋪設塑料薄膜,可以維持水分,使之不易揮發,同時也是為處於防凍考慮。理論上講,日平均氣溫低於5℃時,不得澆水養護,宜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草袋覆蓋保溫
3,夏季氣溫高、濕度低、乾燥快,優先採用水養護方法連續養護。在混凝土澆注後的前一兩天,應保證混凝土處於充分濕潤的狀態。對於大面積的平板類工程,用養生液養護較為實用和方便。說穿了,也就是蓄水。冬季保溫蓄熱。
蜂窩麻面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在澆注砼時,立柱底部的砼因為受到的壓力最大,如果模板底部的嚴密性又不夠時,就會導致砂漿沿著模板的縫隙溜走,那麼在拆模板後底部就只剩下砼中的骨料了,這就是蜂窩麻面現象。
而在澆築立柱等結構物時,在底部澆築一層50-100mm水泥砂漿(配合比與混凝土中的砂漿相同),就是為了補充底部的砂漿,這樣就可以避免產生蜂窩麻面現象了。
C. 關於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施工的說法,正確的有()。
【答案】:A,C,D,E
考點為城市橋梁施工內容,屬於專業技術較強的綜合型考題。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常用支架法、移動模架法和懸臂澆築法施工技術。只有熟悉這三種施工方法的技術要點,才能夠做出正確選擇。
A.「採用支架法,支架驗算的傾覆穩定系數不得小於1.3」是正確的。B選項「採用移動模架法時,澆築分段施工縫必須設在彎矩最大值部位」顯然是干擾項。移動模架上澆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澆築分段施工縫,必須設在彎矩零點附近。C選項為採用懸澆法時,掛籃與懸澆梁段混凝土的質量比值不應超過0.7也是正確的。D選項「懸臂澆築時,0號段應實施臨時固結」,也是正確的。E選項「懸臂澆築時,通常最後澆築中跨合龍段」,也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