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仲冬的食用方法

仲冬的食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6 00:08:49

1. 冬至是吃什麼

冬至,在周秦時代可是以冬至為歲首。也就是說那時候,不是正月初一過年,而是冬至這一天過大年!


民間直到現在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我國南北方過冬至的習俗稍有差異,南方冬至多祭祖、吃湯圓,北方則少不了吃餃子,甚至有民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說到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的由來,相傳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


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張仲景以及他的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當其准備告老還鄉時,正值冬季,寒風刺骨,天寒地凍。張太守看到老百姓個個面黃肌瘦,衣不蔽體,很多人耳朵都生了凍瘡,甚至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


為了給鄉親們治病,他讓手下人搭起了棚子,支起了鍋子,熬起了自己配置的祛寒嬌耳湯,湯中主要原料是羊肉和驅寒葯材,把這些葯材煮熟後,將羊肉和葯材撈出切成碎末,和麵包成「嬌耳」,然後再將其煮熟,分給老百姓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從冬至那天起,一直忙到年三十兒,老百姓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後,只覺得渾身發暖,耳朵發熱,凍壞的耳朵也慢慢痊癒。後來每到冬至,百姓們就學著張仲景的方法,包起「嬌耳」,預防凍傷。就這樣,「嬌耳」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


其實冬至吃餃子,本質上來講是中醫食補的一種。通過中醫理論的指導,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人體健康。


冬至如何食補


除了吃餃子,冬至到過年這段時間是冬補的黃金時期,俗話說得好,「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正確進補可以提高身體健康狀況。


但進補也是需要看體質,什麼體質吃哪些食材,是有講究的:


1.老年人、兒童、女性及體弱的男性,不妨吃一些補而不膩的食物,如:動物筋腱、肉皮凍、豬耳朵等,煮粥時可加入銀耳、百合、黑芝麻、枸杞、蜂蜜等進行滋補。


2.如果是痰濕體質的人,平時吐白粘痰、皮膚及頭發出油、大便黏不易沖,怎麼辦?不妨多用白豆蔻、薏苡仁與粳米一起煮粥食用,也可以用砂仁皮、厚朴花、玫瑰花泡茶來喝,這些都是可以助陽化濕,改善體質的葯物。


3.對於腎陽虛、氣血虛的人群,不妨試試當歸生薑羊肉湯,溫陽補血效果一絕。當歸生薑羊肉湯,出自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能夠溫中補虛,祛寒止痛。


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


羊肉1斤,生薑2兩,當歸適量。


做法:
① 取1斤羊肉,清洗干凈,切成大小適中的塊;

② 將羊肉冷水下鍋,煮開後撈出瀝干;

③ 生薑2兩切片,鍋中倒油,放生薑爆香;

④ 放入焯好的羊肉,翻炒一會兒後放入適量涼白開;

⑤ 加入適量當歸,轉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小時即可吃肉喝湯。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冬至一陽生」,也就是說適合在這時候補陽氣。冬至以後氣溫降低,氣血運行不暢或腎陽虛的朋友耳朵容易生凍瘡,這時候不如按摩耳朵,有助於腎臟保健和氣血運行,同時防治凍瘡發生。


如何按摩保健


1.拉耳垂:用雙手的拇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可以先將耳垂搓熱,然後向下拉耳垂20次,直到發熱發燙。


2.提耳尖:雙手拇指、食指捏住雙耳上部耳輪,適當地向上提拉耳尖,邊拉邊按揉,同樣直到發熱發燙為止。


3.摩耳輪:以拇指放於耳輪內側,其餘四指位於耳輪外側,揉搓2~5分鍾,揉的同時往上提拉,直到耳部發熱發燙即可。


還可以按揉勞宮穴,調節心臟,安神助眠。

【參考文獻】

[1]朱焜. 冬至養生吃得好,來年身體棒[N]. 上海中醫葯報,2020-12-18(006).

[2]王和億. 冬至飲食習俗說餃子[J]. 烹調知識,2019,(12):12-13.

[3]武月萍 ,廉萬營. 冬至後養生 養陰莫忘助陽[N]. 健康報,2012-12-26(006).

[4]夏公旭. 冬至養生搓耳朵揉兩穴[N]. 健康時報,2015-12-28(008).


2. 冬至豆腐是下湯還是炒

冬至吃豆腐是江南一些地方的習俗;主要是用各種食材燒燒豆腐。
冬至要吃豆腐的原因
「老南京」在冬至這天要開始喝雞湯進補,還要吃豆腐。豆腐做法也有很多,比如青菜燒豆腐、大蔥燉豆腐、大腸燒豆腐等。為何要在冬至吃豆腐?這裡面也有「說頭」:民間有要想富,吃豆腐的說法,同時青菜豆腐還有保平安的寓意。
關於吃豆腐在過去和現在還有不一樣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種說法叫「蔥煎豆腐燒大腸」,說的是當時吃豆腐還要配上蔥和大腸,這樣油水豐富,能夠滿足物質匱乏時期人們的需求。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但是現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燒青菜豆腐,既不油膩,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在常州的民間風俗中,冬至隔夜家家戶戶必食「胡蔥篤豆腐」。冬至隔夜要吃胡蔥燒豆腐的原因,據說有三:一是胡蔥屬冬令蔬菜,正逢「冬至」前上市,豆腐是老百姓家常小菜,既便宜又實惠;二是胡蔥與豆腐含熱量高,常州有「熱豆腐燙煞養媳婦」的俗話,仲冬食用,實在是既可口又暖身;三是「富」與「腐」諧音,「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蔥燒豆腐」這一民間諺語迎合了百姓嚮往生活富裕的心理。
為了驅除寒冷,除了吃餃子,南昌人在冬至這天還要吃上一碗熱豆腐。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冬天到了,喝一碗熱豆腐不但能暖身子,還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熱熱乎乎。
冬至吃豆腐的傳說
冬至吃豆腐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是和朱元璋有關,這也是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來。
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的時候,他的軍師劉泊溫做上監察史,也就是現在的財政司,漲管天下財證。因為為人很正直,所以得罪了一些權貴。那些貪污的大官僚,就舉報誣陷劉伯溫貪污。
這個事被劉伯溫知道了。他知道朱元璋最嫉恨貪污腐敗,也知道朱元璋要殺他。所以劉伯溫在「冬至」這天邀請朱元璋來家吃飯,聊聊家常。朱元璋也正好想查劉的家底,所以就去了。看見劉家,並怎麼豪華富貴,吃的飯也是很簡單,就有些奇怪?
宴請到最後,劉伯溫請皇帝吃最後一道菜。結果端上來兩個盤子。一盤是豆腐,還有就蔥。皇帝看了不明白,問這是什麼菜,這時候劉伯溫說了,這叫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這個時候朱元璋知道了,劉伯溫的意思,笑笑,什麼也沒說就回去了。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就當廳把誣告的大臣拖出去殺了。後來南京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劉伯溫就都在「冬至」這天吃豆腐了。冬至,南京家家戶戶便吃小蔥燒豆腐了。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冬至吃豆腐的好處
豆腐作為食葯兼備的食品,具有益氣、補虛等多方面的功能。此外,豆腐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礦物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稱。兩小塊豆腐,就可以滿足人體一天鈣的需求量,特別適合兒童和老人食用。只是,豆腐含嘌呤較高,患痛風和嘌呤失常的患者應慎食。

3. 大雪節氣有什麼習俗

今日大雪,是24節氣中第二十一個節氣,它的到來就意味著冬天正式開始了。此後,氣溫逐漸降低,降雪的可能性會更大。那麼,在這個特殊的節氣里,有哪些習俗是我們不甚了解的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嘮嘮大雪都有哪些習俗!

大雪時節如何養生

保暖

冬屬陰,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多飲

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通風

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4. 做醉蚶子要先用開水泡一下嗎

日本人很喜歡漬物,青花魚,蘿卜片,黃瓜什麼的都拿漬,上主食以前,先送上小碟的漬物當開胃小菜,其實不僅是日本,咱們中國更多的是各種腌制食品,只不過方法各有不同,不同的口味和喜好。

我是寧波人,就來說說寧波的腌漬菜吧。寧波靠海,向來多海鮮,海鮮當然要吃新鮮的,但是夏天難以保存,所以會曬成魚干,蝦干或者干貝類以便於保存,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腌漬,通常是用大量的鹽把海鮮腌得很咸,寧波的咸熗蟹,三抱鰳魚就是經典,那三抱魚鰳魚現在不大有人做也不容易吃得到,但是老寧波人應該還記得經過重鹽腌然後日光曝曬後的,微微發霉,經年不壞的咸鰳魚的味道。

一條咸鰳魚加點肉末打只蛋清蒸,把肉和蛋吃完了,魚肉只挖掉一點點,再加肉再加蛋再蒸,通吃上一個禮拜,每次能下三碗泡飯!但那都是存在記憶中的美食了,年輕一代的人無論從口味還是從健康的角度,都不大接受太過咸或者腌制過久的食物,倒是那種輕腌的食物比較容易接受,比如活腌的太湖白蝦,只要短短十幾分鍾,就能吃,蝦放進嘴裡還會跳動。比如腌漬黃瓜,短短幾小時,既有腌漬的味道,又有黃瓜的清脆,也頗受年輕人歡迎。還有一種十八斬,鮮活的梭子蟹洗凈後,斬成小塊,每個蟹腳的關節處都切開,加調料腌一晚上就能吃,是下飯下酒的好菜。

腌漬菜是介於生拌菜和熟食菜之間的一種做法,無論蔬菜或者海鮮,輕腌之後別有風味,今天我就做一個腌漬醉血蚶,現在正是蚶子這類貝殼盛產的時節,通常我們都是用開水燙一下直接就上桌的,蘸魚生加油,或者加點芥末都好吃。但是如果像我一樣用比較復雜一點的調味品來腌漬幾小時,那就真的別有風味,入味又好吃了,可以配啤酒,但是配點清酒更搭,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好這一口,趕快試試吧!

[醬油漬醉蚶]

主料:血蚶500克

輔料:小蔥1根,香菜2根,姜3片,蒜3瓣,洋蔥小半個,二鍋頭燒酒10克,魚生醬油(或蒸魚豉油10克),生抽25克,料酒15克,糖5克

步驟1、腌漬的食物,主料食材的新鮮固然是最重要的,另外就是腌制的調料品種要豐富一點,這樣直接會關繫到最後腌漬出來食物的層次。二鍋頭和料酒都要放,不能只放一種,作用不同,燒酒用來殺菌,料酒用來調味去腥。

步驟2、把所有的輔料都切細備用,但也不用都切成末,因為最後這些輔料都會被挑揀出來不食用。其它的調料都放在一個小碗里,調和均勻備用。

步驟3、燒開半鍋水,同時把血蚶清洗干凈。

步驟4、待水燒開後關火,把洗干凈的血蚶放進去用開水燙一下,燙的時間大約是15秒,我是在心裡默默數數,這個血蚶生熟的把握要靠經驗,如果有第一個血蚶開口了,那麼這鍋血蚶就有點燙老了,所以最好一個都沒開口,這個度就有點難把握了,試試和我一樣在心裡數數,數到15。

步驟5、把血蚶都略燙下立刻倒干水份放進盤子里,如果去用漏勺撈,第一批沒有撈起的血蚶就會燙過頭,所以不如一下子連湯帶蚶一起倒入網籃里比較快速。然後一個個用手就能把血蚶剝開,丟掉一扇殼,把帶肉的一半殼留下。

步驟6、待所有的血蚶去殼後放進一個冰盒裡,加入所有的輔料。

步驟7、再淋上調料汁

步驟8、調料大致與食材平,如果不夠一點,可以再添加一點料酒,要食材都浸泡在料汁里為准。

步驟9、蓋上冰盒蓋子,放進冰箱里冷藏6-24小時

步驟10、這是冷藏6小時候取出來,也就是上午腌,晚上就可以吃了。當然腌漬一夜,第二天吃,味道更好更入味。

這樣腌漬的食物,味道剛剛好,可以下酒,配清酒特別搭。

小貼士:因為不是很咸,請在48小時內把這道菜吃完,而且最好一次吃完,如果一次吃不完,就用干凈乾燥的筷子先夾出一半再蓋上蓋子放冰箱保存。

本圖文為可可的美食生活原創,拒絕轉載

3357閱讀
搜索
貝殼
咸鰳魚怎麼做好吃
蟹正確吃法圖解
鹽腌過的魚怎麼做
醉蚶家常做法
100種創意海鮮菜

5. 常州冬至有什麼習俗

常州人的冬至夜,一定要來一碗「胡蔥篤豆腐」!據說冬至北方習慣吃餃子,南方還有吃餛飩的,也有說吃湯圓,而吃「胡蔥篤豆腐」,似乎是常州特有的習俗。

「胡蔥篤豆腐」

「篤」,是常州方言,就是燒煮的意思。胡蔥,就是北方人說的「大蔥」。長長的葉,白白的莖,南方的胡蔥沒有北方的大蔥粗大。常州老話說:「冬至隔夜吃胡蔥篤豆腐,有吃吃一夜,無吃凍一夜,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其調侃之意是:有錢人家是吃一夜的,窮人家就只能凍一夜了。



(5)仲冬的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常州老百姓為了紀念湯和,就在冬至隔夜吃胡蔥篤豆腐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命大將湯和鎮守常州。洪武二年(1369年)湯和奉命修築常州新城。因湯和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在築城期間得罪了一些權貴。

那些自身貪污的不法官僚,反而惡人先告狀,舉報誣陷湯和貪贓枉法。朱元璋大怒,即命湯和將賬本呈上備查。冬至前一天,湯和趕赴京城。他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面見皇上。朱元璋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胡蔥篤豆腐,再抬頭看湯和神色莊重,一身正氣,才醒悟自己錯怪了忠良。




6. 大雪節氣南方有什麼風俗

大雪節氣南方風俗活動是觀賞封河、腌制「咸貨」。風俗食物有紅棗糕。

1、觀賞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2、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雲:「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

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3、進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

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

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大雪節氣前後,柑桔類水果大量上市,像南豐蜜桔、官西柚子、臍橙雪橙都是的當家水果。適當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大雪時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長,因而有農諺「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等說法,用以形容白晝短到了農婦們幾乎要連著做三頓飯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棗湯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6)仲冬的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大雪」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大雪節氣,太陽黃經達255度。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雲:「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

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在大雪的時候都有吃飴糖的習俗。每到此時,街頭就會出現許多敲鐋鑼賣飴糖的小攤販。鐋鑼一響,便引來許多小孩、婦女、老人出來購買。婦女、老人食飴糖為的是在冬季補養身體。

大雪期間,如正值天降大雪,全國各地許多人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賞雪景。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有一段話捕述了杭州城內的王公貴族在大雪天里堆雪山雪人的情形:「禁中賞雪,多御明遠樓,後苑進大小雪獅兒,並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並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

大雪的時候晝長夜短。人們便根據這個特點,各手工作坊、家庭手工就紛紛利用夜間的空閑時間開夜工,俗稱「夜作」。如手工的紙扎業、刺綉業、紡織業、縫紉業、染坊,到了深夜要吃夜間餐,這就是「夜作飯」的來源。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各飲食店、小吃攤也紛紛開辦夜市,天至五更才『結束,生意十分紅火。

7. 湖北人有什麼習俗

湖北人飲食習俗:
楚人飲食之原料,為楚地所產,它的特色和水平,與楚地物產資源特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楚人飲食文化最鮮明地體現了魚米之鄉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稻為主食
京山屈家嶺、江陵毛家山、澧縣夢溪鎮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稻穀殼、稻穀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荊楚大地就聚居著以種水稻為主的氏族部落。他們除主食稻米和雜糧外,千百年間,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製作也走向多樣化、精細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湯元、粽子等。
嗜好魚肉
考古發掘曾發現大量的動物遺骸和栩栩如生的雞羊魚等動物陶型。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數千年前,就飼養豬狗雞羊,捕撈魚蚌。平原河谷地區除禽畜外,以魚類為重要營養品。山區、平原、丘陵,都吃豬牛羊肉和野味。至今,在荊楚大地婚喪喜慶節日宴席中,也是「無魚不成席」。荊楚魚米鄉,魚的製作和吃法十分豐繁,令人眼花繚亂。干魚臘肉是楚地冬臘月的一道風景線:「仲冬天氣肅鳳霜,臘肉腌魚盡出缸。生怕寒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台傍。」一些高寒山區。除了池塘養魚外,多數農戶無魚。為了年年有餘魚,春節前都要走出深山去買魚,如大別山深山老林里的農民就三五結伴去太湖、望江、黃梅魚區去挑魚。
蔬食多樣
楚地民眾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為鮮、泡、腌、干四字。泡菜歷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來在荊楚大地十分普遍。昔日在大別山英霍潛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農戶家都有幾口能裝3—6擔水的大菜缸。每到秋天,分類裝菜,也有辣椒蘿卜腌在一起的,裝好菜,放些鹽,壓結實,而後放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菜石頭,上加木蓋,糊泥密封,吃時開缸,滿屋溢香。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鍋上煮,加上季節性的鮮菜如黃瓜、莧菜、扁豆、蘿卜等。醬腐乳,吊鍋煮鹹菜合鮮菜,紅苕飯,爐子火,一家人圍坐而食,倒也愜意。無論是泡是腌,風味特殊,酸辣鮮脆,清香可口,開胃下飯。曬乾菜也是楚地一道風景。蘿卜、白菜、芥菜、薺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針、竹筍、馬齒莧、紅苕稈和葉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曬干。以備不時之需。
湯品繁多
楚地人愛湯與這一地區的氣象、水土、氣候及其他條件有關。人們愛煨湯:逢年過節要煨湯;生日喜慶要煨湯;貴客臨門要煨湯;婦女「坐月子」要煨湯;病人病後補身子要煨湯。煨湯品種繁多,有排骨湯、雞湯、牛、羊肉湯。最為珍貴的是甲魚湯、八卦湯。總之魚、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湯原科。一般家庭最喜愛的是排骨煨藕湯。湯的製作多種多樣,有煮有熬,有煨有燉。家庭煨湯多用「砂鍋罐子」。煨湯講火候,猛火燒開,文火細煨,即人們常說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湯。」湯汁油而不膩,湯料爛而不糊。湯是開胃妙飲,能促進血液循環。寒冬,以湯驅寒;炎夏,以湯開胃,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鹽分、水分和營養。這里還需要補幾句的是,山區人昔日吃年飯有個禁忌,即不喝湯,說是喝了湯,出遠門落雨,麻煩多。在英山某些地方,喪事不用湯,席上連湯匙都不擺。
好酒多茶
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們種田做漁業,適當飲酒,可以驅寒祛濕,自古相沿成習。楚地糧產豐富,自古有飲燒酒之習。至今仍喜飲用糯米酒。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雙料雙」;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有資料說,湖北麻城東山老米酒叫「擺頭酒」。當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圍的人喜愛老米酒,或許與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有關。
湖北過春節習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8. 二十四節氣里的大雪習俗有哪些,有什麼講究

大家都知道“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1個節氣,是入冬後第三個節氣。在公歷每年的12月7或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牛肉牛肉性溫味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和蛋白質。從中醫角度來看,牛肉具有補益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冬天來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牛肉湯,讓你暖暖和和的過個冬。

小夥伴們你們家鄉,在大雪節氣都有什麼習俗呢?

閱讀全文

與仲冬的食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沒吃過麵包用什麼方法可以做 瀏覽:633
齒輪齒頂圓直徑測量的正確方法 瀏覽:733
蘋果手機的鬧鈴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83
華為手機強制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92
手指燙傷脫皮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107
女性慢性膀胱炎快速恢復方法 瀏覽:368
泡速溶咖啡的正確方法 瀏覽:560
臉出油起痘痘有什麼方法 瀏覽:174
快速看圖識圖的方法 瀏覽:959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電流 瀏覽:268
室內大師常用的布局方法 瀏覽:625
真性近視的治療方法 瀏覽:40
尿液分析儀的使用方法 瀏覽:207
洋蔥頭怎麼種植方法視頻 瀏覽:697
黑雞膏的使用方法 瀏覽:93
十日氣質訓練方法 瀏覽:42
膽囊炎圖片及治療方法 瀏覽:352
憂鬱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52
什麼反方法 瀏覽:249
如何分辨方向的方法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