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脊髓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方法

脊髓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3 11:50:26

⑴ 脊髓型的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 主要表現為:
(1)椎管矢狀徑大多小於正常:按比值計算,椎體與椎管矢狀徑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絕對值也多小於14mm,約半數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變:病程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及椎節不穩所致。因此,在動力性側位片上患節椎體間關節可顯示明顯的梯形變,其出現時間較MRI技術檢查陽性所見的時間為早。同樣,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鄰節在出現骨刺之前亦先從梯形變(椎節不穩)開始。
(3)骨刺形成:約80%左右的病例於患節椎體後緣有較明顯的骨刺形成,其矢狀徑可為1~6mm或更長,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變:某些病例可伴有後縱韌帶鈣化、先天性椎體融合(以頸3~4為多)及前縱韌帶鈣化等異常所見。此種異常與本型症狀的發生與發展亦有密切關系。
2.MRI技術 MRI圖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縱向剖面解剖圖,可使局部的病變一目瞭然,所以每個病例均應爭取選用,這不僅對頸椎病的診斷、分型至關重要,且為手術的決定、手術部位的判定及術式的選擇等都具有重要意。
3.其他 包括CT檢查、脊髓造影等對本型的診斷均有作用,可酌情選擇。

⑵ 脊髓型頸椎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求解

1.錐體束征 為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特點,其產生機制是由於致壓物對錐體束(皮質脊髓束)的直接壓迫或局部血供減少所致。臨床上多先從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及抬步沉重感等開始,漸而出現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離地、步態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錐體束症狀。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減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墜落(表示錐體束深部已受累)。最後呈現為痙攣性癱瘓。 錐體束在髓內的排列順序,從內及外依序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經纖維,視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中央型(上肢型):是錐體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該神經纖維束靠近中央管處,故又稱為中央型。症狀先從上肢開始,之後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由於溝動脈受壓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側受壓,表現為一側症狀;雙側受壓,則出現雙側症狀。 (2)周圍型(下肢型):指壓力先作用於錐體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現症狀。當壓力持續增加波及深部纖維時,則症狀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為重。其發生機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贅或脫出的髓核對硬膜囊前壁直接壓迫的結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時發病者,主要是由於脊髓前中央動脈受累所引起,通過影響該血管的支配區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產生症狀。本型的特點是患病快,經治療痊癒亦快;非手術療法有效。 以上三種類型又可根據症狀的輕重不同而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指症狀出現早期,雖有症狀,但尚可堅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個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則屬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壓物,仍有恢復的希望。但如繼續發展至脊髓出現變性甚至空洞形成時,則脊髓功能難以獲得逆轉。 2.肢體麻木 主要是由於脊髓丘腦束同時受累所致。該束纖維排列順序與前者相似,自內向外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經纖維。因此,其出現症狀的部位及分型與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腦束內的痛、溫覺纖維與觸覺纖維分布不同,因而受壓迫的程度亦有所差異,即痛、溫覺障礙明顯,而觸覺可能完全正常。此種分離性感覺障礙,易與脊髓空洞症相混淆,臨床上應注意鑒別。 3.反射障礙 (1)生理反射異常:視病變波及脊髓的節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現相應的改變,包括上肢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和橈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為亢進或活躍。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門反射可減弱或消失。 (2)出現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圖1)及掌頦反射出現的陽性率為最高;病程後期,踝陣攣、髕陣攣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現。 4.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並非少見,可涉及全身各系統,其中以胃腸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統為多見,且許多患者是在減壓術後症狀獲得改善時,才追憶可能系頸椎病所致。可見,術前如不詳細詢問,常常難以發現。 5.排便、排尿功能障礙 多在後期出現,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頻及便秘為多見,漸而引起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頸試驗 此種類型最怕屈頸動作。如突然將頭頸前屈,由於椎管內有效間隙突然減小,致使脊髓處於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狀態,在患有脊髓型頸椎病者,其雙下肢或四肢可有觸電樣感覺(圖2)。此主要是由於,在前屈情況下,不僅椎管容積縮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軟骨性致壓物可直接撞擊脊髓及其血管,與此同時,硬膜囊後壁向前方形成的張壓力亦加重了對脊髓的壓應力。 本型的主要診斷依據為: 1.臨床上具有脊髓受壓表現 分為中央型、周圍型及中央血管型。三者又可分為重、中、輕三度。 2.影像學檢查 可顯示椎管矢狀徑狹窄、椎節不穩(梯形變)、骨質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壓征及脊髓信號異常等各種影像學所見。 3.除外其他疾患 包括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癆(梅毒晚期)、顱底凹陷症、多發性神經炎、脊髓腫瘤、繼發性粘連性脊蛛網膜炎、共濟失調症及多發性硬化症等。注意,兩種以上疾患共存的病例,臨床上常可發現。 4.其他 可酌情選擇腰椎穿刺、肌電圖及誘發電位等檢查來協助診斷及鑒別診斷。

⑶ 脊髓型頸椎病的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
有益於發現畸形,觀測頸椎活動,判定不穩定。
2.CT掃描
便於辨認韌帶骨化
3.MRI檢查
醫生可通過矢狀位結合軸位平掃在頭腦中形成神經通道的三維立體圖像,了解椎間盤,後縱韌帶,鉤椎關節和黃韌帶病變以及脊髓受壓病理改變。脊髓型頸椎病雖然在MRI上表現為多節段狹窄,但目標(target)椎間,或稱責任椎間往往只有一處,在T2加權像上脊髓內常有高信號,代表脊髓受壓退變,缺血,炎症水腫的病理。MRI還可以用來發現其他引起脊髓壓迫症的病變,如畸形,腫瘤,結核。

⑷ 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脊髓型頸椎病如何診斷?下面,小編將為您帶介紹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准。1.緩慢出現肢體麻木、緊束感,手部動作笨拙,痙攣步態。2.有一定的感覺障礙平面,上下肢肌張力升高,腿反射亢進,Hoffmann、BaLin—等病理征陽性。3.X線檢查無特徵性表現,可見病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質增生。 CT檢查則對椎體後緣骨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及椎間盤突出的判斷較為直觀和准確,有助於明確診斷並可指導手術方案設計,三維CT可重建脊柱結構,在立體水平上確認致壓物的大小和方向,為排除椎管內病變,可行CTM檢查。MRI顯示脊髓前方呈弧形壓迫,多節段病變可使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嚴重者脊髓可變細,如合並後方壓迫則脊髓呈串珠狀。磁共振還可顯示椎問盤突出,病程長者可見壓迫員重的部位脊髓變性,其信號增強。嚴重者脊髓內可有空洞形成。脊髓有空洞形成者往往病情嚴重。即使徹底減壓也無法恢復正常

⑸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1、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指對人體形態結構和機能發展水平進行檢測和計量。體格檢查是頸椎病檢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地方診斷頸椎病時,忽略了體格檢查,僅僅是依靠影像學診斷的結果,是不對的。畢竟,像CT掃描、MRI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檢查,在確定其診斷價值時,必須結合臨床症狀進行判斷。
頸椎病體格檢查的內容包括:(1)壓痛點的部位:比如棘突間壓痛多見於病變早期。(2)頸椎的活動度檢查:頸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對頸椎的屈、伸影響比較大;椎動脈型頸椎病對頸椎旋轉活動影響比較大等等。(3)頸椎病的感覺檢查: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之後我們需要藉助影像學診斷來進一步確診所患頸椎病的類型和損傷程度。我們平時多見的就是X線片、CT以及核磁共振。那麼,這三種檢查手段有何意義,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2、X線平片檢查
X線檢查是頸部最常用的檢查技術,而且一般是最先拍X線片。因為X線片比較簡單,價格較低,而且若X線片可以確診,可以不做CT、MRI之類的檢查了。

凡頸椎病患者都應該拍正位及側位、雙斜位X線片。X線平片主要能夠表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椎間隙狹窄、椎體移位、小關節骨質增生等問題。
3、CT檢查
可見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鈣化、神經根管狹窄等。特別是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MRI檢查
MRI主要是測定各組織中運動質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別,較CT更為先進,圖像十分清晰,被稱為活的解剖圖譜,故其價格比較昂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了解椎間盤的突出類型、硬膜囊和脊髓受壓的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⑹ 脊髓型頸椎病怎麼確診

頸椎病有很多型,其中脊髓型頸椎病是有明確手術指征的一型。禁做按摩、牽引、頸部激烈活動等,嚴重時可引起高危截癱,很多時候手術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根據您提供的症狀和mri表現,確實有明確的手術指征,具體情況還遵有經驗的脊柱外科醫生、親自查體後的建議。
電力總醫院-骨科-崔准副主任醫師

⑺ 脊髓型頸椎病一般做什麼檢查

磁共振是維一的檢查設備。
發來磁共振照片為你指導是否需要手術。提示,手術做不好會導致高位截癱,且會遲發脊髓再度損害導致終生痙攣性高位截癱。

⑻ 脊髓型頸椎病有哪些症狀表現,該怎麼去分析

頸椎病是一種脊髓受壓迫造成損傷。脊髓病實際上就是“脊髓干擾或者疾病”,它很少發生,但一旦發現,即需要及時介入治療。其病理變化常包括椎間盤突出、關節突增生和韌帶肥厚造成病變等等。

脊髓型頸椎病需要及時地治療。一般要做常規檢查X線,但是這種方式不能顯示症狀潛在原因。可做核磁共振的檢查,如果病人有這方面的禁忌,比如體內有金屬物體話,脊髓造影後計算機斷層掃描,也就是我們常說CT,也是一個很好地選擇。

治療方法

如果確診了脊髓型頸椎病,就要去醫院治療了。如果症狀加重或者是突然進展話,應該緊急手術,手術目是穩定脊柱並防止出現進一步損害。

⑼ 頸椎病體格檢查有哪些特殊檢查

方法:是頭向一側和後方壓迫,出現同側上肢放射樣疼痛者為陽性。
原理:此動作可以使同側的神經根管明顯變窄,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在根管部位神經根受到增生的骨贅或膨出的間盤的壓迫。出現症狀。這個檢查是通過促進壓迫加重使症狀表現出來。使鑒別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重要檢查。
2、Barre-Lieou征:誘發和證明交感神經型(或稱椎動脈型)頸椎病。
方法:將頭部向一側旋轉和側屈並保持幾秒鍾,出現頭暈目眩,惡心等症狀為陽性。
原理:考慮椎動脈型或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發病原理是由於椎動脈附近受到頸椎增生的壓迫,這樣的動作,可以使壓迫更加明顯,誘發症狀。實際上,Barre-Lieou綜合症的發病原因仍然不清,這個動作也不一定可以誘發症狀出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部分患者,頭部向一側傾斜或旋轉時容易出現症狀。

⑽ 頸椎病做什麼檢查比較合適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閱讀全文

與脊髓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44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68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81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25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14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8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96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32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7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16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02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94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93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78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600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8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91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82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6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