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運動神經元病的檢查措施都有哪些
運動神經元病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肌電圖,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呈典型的神經源性損害。主要表現為靜息狀態下可見纖顫電位、正銳波、束顫電位,小力收縮時運動單位時限增寬、波幅增大、多項波增加,大力收縮時募集項減少,呈單純相,同時進行胸鎖乳突肌和胸段椎旁肌肌電圖的檢查對診斷有重要意義。第二,腦脊液檢查,正常或蛋白輕度增高。第三,血液檢查,血常規正常,肌酶檢查正常。第四,CT或核磁檢查,主要用於鑒別診斷,排除其他結構性病變,導致的錐體束或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第五,肌肉活檢,可見神經源性肌萎縮的病理改變。
Ⅱ 怎麼檢查神經功能
病情分析:一般來說,先做神經傳導,即在神經上施加電刺激,在被支配肌肉上記錄,看神經傳導有無問題,與正常值做比較。
再做針肌電圖,用同芯圓針刺入被檢肌肉,檢查插入、靜息、募集以及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形,與正常值做比較,看是否有神經源性或肌源性病變。意見建議:
Ⅲ 頭痛患者的神經系統檢查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頭痛患者神經系統檢查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1)一般檢查
①精神狀態。檢查患者有無感知障礙、記憶障礙、情感障礙和智能障礙。
②意識障礙。有無嗜睡、昏睡、意識模糊、譫妄甚至昏迷。
(2)語言、運用與認識能力的檢查
①語言的檢查。利用聽、說、讀、寫等方法,觀察語言功能,看有無失語。
②運用功能檢查。檢查有無運動性失用症、觀念性失用症和觀念運動性失用症。
③視、觸、聽覺認識能力檢查。檢查患者有無視覺、觸覺及聽覺方面的異常。
(3)顱神經檢查
①嗅神經檢查。有無單側或雙側嗅覺喪失。
②視神經檢查。包括視力、視野和眼底等檢查。
③眼球運動的檢查。應注意眼裂、眼位、眼球運動及瞳孔等方面的內容。
④三叉神經檢查。應注意麵部的感覺、運動以及角膜反射等方面的內容。
⑤面神經檢查。觀察面部是否對稱,包括前額皺紋、鼻唇溝和口角是否對稱。
⑥位聽神經檢查。檢查患者有無耳聾,有無前庭神經損害如眩暈、惡心、嘔吐及共濟失調。
⑦舌咽及迷走神經檢查。檢查患者聲音有無嘶啞、飲水發嗆、咽反射消失等。
⑧副神經檢查。利用轉頸、聳肩等方法觀察有無副神經支配的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癱瘓。
⑨舌下神經檢查。令患者伸舌,觀察有無偏斜和舌肌萎縮。
(4)運動系統檢查
①肌力檢查。檢查肌肉收縮力有無肌力減弱和癱瘓。
②肌張力檢查。有無肌張力增強或減低。
③不自主運動檢查。觀察患者有無不自主運動,如震顫、抽搐、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征和痙攣性動作等。
④共濟運動檢查。可令患者作指鼻試驗、指指試驗、跟膝脛試驗等。
(5)感覺系統檢查
①淺感覺。包括痛覺、溫度覺和觸覺。
②深感覺。包括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
(6)反射檢查
①淺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門反射。
②深反射。包括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膝反射、跟反射等。
③病理反射。包括霍夫曼征、巴賓斯基征查多和克氏等征。
④腦膜刺激征。包括頸項強直、克氏征和布魯氏征。
Ⅳ 運動神經元病的診斷檢查方法有什麼
第一、運動神經元病中年後發病,進行性加重。
第二、運動神經元病已經排除頸椎病、腦干腫瘤、脊髓空洞症、頸髓腫瘤等。
第三、運動神經元病肌肉活檢為失神經性肌萎縮的典型病理改變。
第四、運動神經元病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症狀和體征。
第五、運動神經元病肌電圖呈神經原性損害表現。神經傳導速度通常是正常。
第六、運動神經元病腦脊液檢查沒有異常。
第七、運動神經元病沒有感覺障礙。
Ⅳ 神經系統檢查都有什
(1)肱二頭肌反射:病人前臂曲肘90度,手掌朝下,檢查者以左手托住該臂肘部,左拇提置於肱二頭肌肌腱上,右手持叩診錘叩擊左手拇指,正常反應為肱二頭肌收縮,前臂快速屈曲。反射中樞在頸髓5~6節。
(2)肱三頭肌反射:病人上臂外展,前臂半屈,檢查者左手托住病人肘關節,然後叩診錘直接叩擊鷹嘴上方的肱三頭肌肌腱,反應為肱三頭肌收縮,前臂稍伸展。反射中樞在頸髓6~7節。
(3)橈骨膜反射:病人的前臂半屈半旋前位,檢查者用叩診錘輕叩其橈骨莖突。正常反應為屈肘、前臂的旋前。反射中樞在頸髓5~6節。
(4)膝反射:病人取坐位時,小腿完全鬆弛下垂與大腿成直角。仰卧位時檢查用左手托起兩則膝關節使小腿屈成120度,然後用右手持叩診錘叩擊股四頭肌肌腱。正常反應為小腿伸展。若患者精神過於緊張,反射不出時,可囑病人兩手扣起,用力拉緊再試即可引出。反射中樞在腰髓2~4節。
(5)踝反射:病人取仰卧位時,髖及膝關節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檢查者用左手輕託病人足底,使足呈過伸位,右手持叩診錘叩擊跟腱。正常反慶為腓腸肌收縮,足向跖面屈曲。如卧位不能測。
Ⅵ 神經內科主要是檢查什麼
神經內科是關於神經方面的二級學科。不屬於內科概念。主要診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症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痴呆、代謝病和遺傳病、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病、周圍神經病及重症肌無力等。
主要檢查手段包括頭頸部MRI,CT,ECT,PETCT,腦電圖,TCD(經顱多普勒超聲),肌電圖,誘發電位及血流變學檢查等。同時與心理科交叉進行神經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診治。
一、心理因素
調查顯示,心理因素是引發面神經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經麻痹發生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身體疲勞、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及身體不適等情況。
二、良好心情
防止面癱最好的辦法是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並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面神經麻痹只是一種症狀或體征,必須仔細尋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並及時進行處理,如重症肌無力、結節病、腫瘤或顳骨感染,可以改變原發病及面癱的進程。面神經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經科疾患的早期症狀,如脊髓灰白質炎或Guillian-Barre綜合征,如能早期診斷,可以挽救生命。下表顯示面神經不同部位的體征及可能的病因。
Ⅶ 神經內科都做哪些檢查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包括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定位診斷是第一步。臨床醫師在綜合考慮患者病史、症狀、體征後,對病變部位做出初步推斷,再結合輔助檢查,即可確定疾病性質。
神經內科的檢查相對來說較為全面,要了解所需的檢查項目,就必須熟悉神經系統疾病的常見分類,包括周圍神經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運動障礙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等。除了血液生化指標的支持,還要以下檢查提供可靠依據。
一、頭顱影像學檢查
(1)頭顱CT,主要針對顱腦外傷、顱內血腫、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腫瘤等疾病的診斷。
(2)血管造影(CTA、DSA),主要用於大動脈狹窄、閉塞及腦動脈瘤等診斷,兩者區別在於DSA需要動脈插管注射造影劑,花費較多;而CTA是靜脈給葯,但是不能顯示小血管分支的病變。
(3)頭顱MR,此項檢查是利用人體內H質子在磁場中的運動產生的共振信號成像,臨床上廣泛應用於腦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顱腦腫瘤等疾病的診斷。其中,DWI檢查對急性腦梗死的識別具有優勢,發病2小時內即可顯影。
點此查看圖片折疊原因
二、腰椎穿刺及腦脊液的檢查
腦脊液存在於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內,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只能選擇性進入腦脊液。腰椎穿刺適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腦病、炎性脫髓鞘疾病、累及腦膜的惡性腫瘤疾病等。
三、 神經電生理檢查
(1)腦電地形圖:識別癲癇及其分類。
(2)肌電圖:主要為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肉萎縮的診斷提供依據,鑒別神經源性及肌源性損害。
四、超生檢查
(1)經顱多普勒:對於判斷顱內外血管的狹窄、閉塞、動靜脈畸形具有重要意義。
(2)頸動脈彩超:觀察頸部血管的管壁、管徑,識別頸部血管動脈硬化、狹窄、動脈瘤及動脈炎。
Ⅷ 神經內科有什麼檢查急 在線等!!
神經科檢查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體格檢查;第二方面,影像學的檢查;第三個方面,血液學的檢查。體格檢查主要是為了發現患者是否有神經科系統的症狀缺失或者是增多,比如有沒有肢體的無力、肢體的抽動、感覺的減退、感覺的過敏以及是否有共濟失調。影像學的檢查主要是包括頭部的CT或者是磁共振、腦電圖、頸部的血管超聲、頸部的CTA以及顱內的TCD。血液學的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生化系列、同型半胱氨酸、凝血象。如果有患者,必要時還需要查甲狀腺、抗核抗體、抗中性粒細胞抗體。
Ⅸ 植物神經紊亂做什麼檢查
操作方法:每分鍾一次,連續測定5~10分鍾,如直立位時收縮壓下降達50mmHg左右,並
出現臨床症狀者,在沒有任何足以引起血壓降低的原因時,可以作為診斷依據。
發汗試驗
發汗試驗是檢查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方法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醫生查體
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導致多系統症狀,因此醫生需要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重點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排除是否存在腦部的感染
等器質性病變。
生化全項
血液檢驗化驗項目,主要檢測肝功
、腎功
和血液電解質,血糖
和血脂
等。用於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明顯的肝腎功能異常。
影像學檢查
頭顱CT及磁共振成像
: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如顱內佔位、腦血管意外等。
腹部超聲
、胃腸鏡、吹氣試驗:排除胃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炎症
等。
心臟彩超、24小時動態心電圖
: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
特殊檢查
卧立位試驗
測量卧立位及直立位的血壓
變動,監測是否存在直立位血壓。
該回答不能代替面診,僅供參考如有不適,請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