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使鋼鐵變得更加堅硬要經過什麼方法去處理
1、
淬火 ;2、
添加其他元素 。
⑵ 用什麼方法熱處理能提高鋼材最高的硬度
淬火。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工藝過程:加熱、保溫、冷卻。
淬火的實質:是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
(2)工業上常用什麼方法改性鋼擴展閱讀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
① 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余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
② 存在較大內應力。
③ 力學性能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鋼鐵工件淬火後一般都要經過回火。
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
缺點:冷卻能力不穩定,易使工件變形或開裂。在C曲線的「鼻子」區(500~600℃左右),水處於蒸汽膜階段,冷卻不夠快,會形成「軟點」;
而在馬氏體轉變溫度區(300~100℃),水處於沸騰階段,冷卻太快,易使馬氏體轉變速度過快而產生很大的內應力,致使工件變形甚至開裂。當水溫升高,水中含有較多氣體或水中混入不溶雜質(如油、肥皂、泥漿等),均會顯著降低其冷卻能力。
⑶ 常用的煉鋼方法有哪些請具體點,謝謝!
1 爐外精煉的產生
半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鋼鐵冶金重要技術; 半世紀以來迅速發展的鋼鐵冶金重要技術; 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代替電爐還原期、緩沖、 代替電爐還原期、緩沖、溫度調整
提高鋼質量; 提高鋼質量;
去除鋼種的有害元素及氣體, 、 、 、 、 成分調整;去除鋼種的有害元素及氣體,S、O、N、H、C 等;成分調整;夾雜物去除 及控制
滿足不同鋼種的特殊要求,擴大品種(轉爐)。 滿足不同鋼種的特殊要求,擴大品種(轉爐)。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20世紀30-40年代,合成渣洗、 20世紀30-40年代,合成渣洗、真空模鑄 世紀30年代
1933年 法國佩蘭(R.Perrin)應用高鹼度合成渣, 1933年,法國佩蘭(R.Perrin)應用高鹼度合成渣,對鋼液 應用高鹼度合成渣 進行「渣洗脫硫」 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進行「渣洗脫硫」—現代爐外精練技術的萌芽;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噴射泵技術的突破, 50年代,大功率蒸汽噴射泵技術的突破,發明 年代 了鋼包提升脫氣法(DH)及循環脫氣法(RH) (DH)及循環脫氣法 了鋼包提升脫氣法(DH)及循環脫氣法(RH)
1935年 確定大型鋼鍛件中的白點缺陷是由氫引起的-氫脆。 1935年H.Schenck 確定大型鋼鍛件中的白點缺陷是由氫引起的-氫脆。 1950年 德國Bochumer (伯施莫爾 威林)真空鑄錠。 伯施莫爾1950年,德國Bochumer Verein (伯施莫爾-威林)真空鑄錠。 1953年以來,美國的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 1953年以來,美國的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都發現了電機軸或葉 年以來10萬千瓦以上的發電廠中 片折損的事故。 片折損的事故。 1954年 鋼包真空脫氣。 1954年,鋼包真空脫氣。 1956年 真空循環脫氣(DH、RH)。 1956年,真空循環脫氣(DH、RH)。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60-70年代,高質量鋼種的要求, 60-70年代,高質量鋼種的要求,產生了各種 年代 精煉方法
60、70年代是爐外精煉多種方法分明的繁榮時期 60、70年代是爐外精煉多種方法分明的繁榮時期 60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 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 與60年代起純凈鋼生產概念的提出、連鑄生產工藝 穩定和連鑄品種擴大的強烈要求密切相關 此時, 此時,爐外精煉正式形成了真空和非真空兩大系列 不同功能的系統技術, 不同功能的系統技術,同時鐵水預處理技術也得到迅 速發展,它和鋼水精煉技術前後呼應,經濟分工, 速發展,它和鋼水精煉技術前後呼應,經濟分工,形 成系統的爐外處理技術體系, 成系統的爐外處理技術體系,使鋼鐵生產流程的優化 重組基本完成
爐外精煉發展歷程
這個時期, 這個時期,還基本奠定了吹氬技術作為各種爐外精 煉技術基礎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時期發展的技術:VOD-VAD、ASEA-SKF、 這一時期發展的技術:VOD-VAD、ASEA-SKF、RH OB、LF、噴射冶金技術(SL、TN、KTS、KIP)、 )、合金 -OB、LF、噴射冶金技術(SL、TN、KTS、KIP)、合金 包芯線技術、加蓋和加浸漬罩的吹氬技術(SAB、CAB、 包芯線技術、加蓋和加浸漬罩的吹氬技術(SAB、CAB、 CAS) CAS)
80-90年代,連鑄的發展,80-90年代,連鑄的發展,連鑄坯對質量的要 年代 求及煉鋼爐與連鑄的銜接
RH-KTB、RH-MFP、RH-OB;RH-IJ( RH-KTB、RH-MFP、RH-OB;RH-IJ(真空深脫),RH PB、WPB(真空深脫硫)、 RH- )、V KIP、SRP脫磷 磷),RH-PB、WPB(真空深脫硫)、V-KIP、SRP脫磷
21世紀,更高節奏及超級鋼的生產。 21世紀,更高節奏及超級鋼的生產。 世紀
我國90年代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 年代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90年代四項突出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我國90年代四項突出爐外處理技術成果 90 (1)鋼水真空處理綜合精煉技術開發與應用 鎂質鐵水脫硫技術和轉爐鐵水預處理技術 (2)鎂質鐵水脫硫技術和轉爐鐵水預處理技術 開發與應用 適於中小鋼包 中小鋼包鋼水精煉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3)適於中小鋼包鋼水精煉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應用的發展 中間包以鎂 鋯系材料及流場優化為 (4)中間包以鎂-鈣-鋯系材料及流場優化為 中心的中間包冶金技術的開發應用 再與鋼包精煉爐吹氬、 再與鋼包精煉爐吹氬、喂絲等基本技術相結合
近幾年內爐外處理技術的重 點發展方向
(1)以轉爐作為主要手段的全量鐵水預處理 不僅會大大提高鐵水預處理的生產效率, 不僅會大大提高鐵水預處理的生產效率, 還將為現有冶金設備的功能優化重組開辟新的 方向 (2)中間包冶金及鋼水凝固過程的精煉技術將 逐漸顯示其對最終鋼鐵產品質量優化的重要意 義(3)電磁冶金技術對爐外處理技術的發展將起 到積極推動作用 (4)鋼鐵生產固體原料預處理技術研究
近幾年內爐外處理技術的重 點發展方向
(5)我國中小型鋼廠爐外處理技術將會有重大 突破性進展 (6)配套同步發展輔助技術,包括冶煉爐、精 配套同步發展輔助技術,包括冶煉爐、 煉爐准確的終點控制技術和工序銜接技術智能 化
爐外精煉的內容
脫氧、脫硫、 脫氧、脫硫、脫H、脫N 、 去氣、去除夾雜、 去氣、去除夾雜、夾雜物改性 調整鋼液成分及溫度
爐外精煉作用和地位
提高冶金產品質量, 提高冶金產品質量,擴大鋼鐵生產品種不可缺 少的手段; 少的手段; 是優化冶金生產工藝流程,進一步提高生產效 是優化冶金生產工藝流程, 節能強耗、 率、節能強耗、降低生產成本的有力手段 保證煉鋼-連鑄- 保證煉鋼-連鑄-連鑄坯熱送熱裝和直接軋制 高溫連接優化的必要工藝手段 優化重組的鋼鐵生產工藝流程中獨立的, 優化重組的鋼鐵生產工藝流程中獨立的,不可 替代的生產工序
2 爐外精煉的手段
渣洗 真空 攪拌 噴吹 調溫 最簡單的精煉手段; 最簡單的精煉手段; 目前應用的高質量鋼的精煉手段; 目前應用的高質量鋼的精煉手段; 最基本的精煉手段; 最基本的精煉手段; 將反應劑直接加入熔體的手段; 將反應劑直接加入熔體的手段; 加熱是調節溫度的一項常用手段。 加熱是調節溫度的一項常用手段。
合成渣洗
根據要求將各種渣料配置成滿足某種冶金功能的合成爐 渣; 通過在專門的煉渣爐中熔煉,出鋼時鋼液與爐渣混合, 通過在專門的煉渣爐中熔煉,出鋼時鋼液與爐渣混合, 實現脫硫及脫氧去夾雜功能; 實現脫硫及脫氧去夾雜功能; 使渣和鋼充分接觸,通過渣-鋼之間的反應,使渣和鋼充分接觸,通過渣-鋼之間的反應,有效去除 鋼中的硫和氧(夾雜物); 鋼中的硫和氧(夾雜物); 不能去除鋼中氣體; 不能去除鋼中氣體; 必須將原爐渣去除; 必須將原爐渣去除; 同爐渣洗、異爐渣洗。 同爐渣洗、異爐渣洗。
真空處理
脫氣的主要方法 提高真空度可將鋼中C 降低; 提高真空度可將鋼中C、H、O降低;
真空處理
日本真空技術,真空度到1 torr; 日本真空技術,真空度到1 torr; C<10ppm,H<1ppm,O<5ppm 中國真空技術,真空度到3 torr; 中國真空技術,真空度到3 torr; C<20ppm,H<2ppm,O<15ppm。 C<20ppm,H<2ppm,O<15ppm。 新開發了脫硫功能:KTB 新開發了脫硫功能: 代表性裝置:RH、VD、VOD。 代表性裝置:RH、VD、VOD。
攪拌
目的: 目的:
加速反應的進行 均勻成分、均勻成分、溫度
手段: 手段:
電磁攪拌 吹氣攪拌
噴吹技術
噴吹實現脫碳、脫硫、脫氧、合金化、控制夾 噴吹實現脫碳、脫硫、脫氧、合金化、 雜物形態; 雜物形態; VOD; 單一氣體噴吹 VOD; AOD; 混合氣體噴吹 AOD; TN; 粉氣流的噴吹 TN; 喂線。 固體物加入 喂線。
升溫工藝
提高生產率的需要; 提高生產率的需要; 保證連鑄的順利進行; 保證連鑄的順利進行; 加熱方法: 加熱方法:
電加熱:電弧加熱、 電加熱:電弧加熱、感應 加熱、加熱、等離子加熱等 化學熱升溫裝置:
LF加熱 LF加熱 CAS化學加熱 CAS化學加熱 OB
3 主要的精煉工藝
LF(Ladle Furnace process);; AOD(Argon-oxygen decaburizition process ); VOD (Vacuum oxygen decrease process) ; RH (Ruhrstahl Heraeus process); CAS-OB( Composition adjustments by sealed argon -oxygen blowing process) ; 喂線 (Insert thread) ; 鋼包吹氬攪拌(Ladle argon stirring);鋼包吹氬攪拌 ; 噴粉( 噴粉 powder injection )。 。
LF爐 3.1 LF爐
最常用的精煉方法 取代電爐還原期 解決了轉爐冶煉優鋼問題 具有加熱及攪拌功能 脫氧、脫硫、 脫氧、脫硫、合金化
工藝優點
精煉功能強, 精煉功能強,適宜生產超 低硫、超低氧鋼; 低硫、超低氧鋼; 具備電弧加熱功能, 具備電弧加熱功能,熱效 率高, 升溫幅度大, 率高 , 升溫幅度大 , 溫度 控制精度高; 控制精度高; 具備攪拌和合金化功能, 具備攪拌和合金化功能 , 易於實現窄成分控制, 易於實現窄成分控制, 提 高產品的穩定性; 高產品的穩定性; 採用渣鋼精煉工藝, 採用渣鋼精煉工藝, 精 煉成本較低; 煉成本較低; 設備簡單,投資較少。 設備簡單,投資較少。
1-電極;2-合金料斗;3-透氣磚;4LF爐精煉原理 滑動水口 1-電極;2-合金料斗;3-透氣磚;4滑動水口
LF爐生產流程 LF爐生產流程
LF爐工藝操作 常規 LF爐工藝操作
電爐EBT出鋼,出鋼過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電爐EBT出鋼,出鋼過程加合金、加渣料(石灰、 EBT出鋼 螢石等2%) 底吹氬、通電升溫、化渣,10分鍾 2%), 螢石等2%),底吹氬、通電升溫、化渣,10分鍾 取樣分析,加渣料(1 (1% 測溫取樣, 取樣分析,加渣料(1%),測溫取樣,加合金看脫氧,准備出鋼。 脫氧,准備出鋼。 一般30-50分鍾 電耗50 80kwh/t; 分鍾, 50- 一般30-50分鍾,電耗50-80kwh/t; 30 現代轉爐、電爐與連鑄聯系的紐帶。 現代轉爐、電爐與連鑄聯系的紐帶。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1)加熱與溫度控制
LF爐採用電弧加熱,加熱效率一般≥60%,高於電爐升溫熱 LF爐採用電弧加熱,加熱效率一般≥60%,高於電爐升溫熱 爐採用電弧加熱%, 效率。噸鋼水平均升溫1℃耗電0.5 0.8kWh。 1℃耗電0.5~ 效率。噸鋼水平均升溫1℃耗電0.5~0.8kWh。升溫速度決定於供電比功率(kVA/t),供電比功率的大小又 升溫速度決定於供電比功率(kVA/t),供電比功率的大小又 ), 決定於鋼包耐材的熔損指數。通常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決定於鋼包耐材的熔損指數。通常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LF爐的供電比功率為150 200kVA/t,升溫速度可達3 5℃/min, 200kVA/t,升溫速度可達3~5℃/min,採用埋弧泡沫技術可提高 加熱效率10%~15 10%~15%。 加熱效率10%~15%。 採用計算機動態控制終點溫度可保證控制精度≤±5℃。 採用計算機動態控制終點溫度可保證控制精度≤±5℃。 ≤±5℃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LF爐精煉的主要工藝內容
(2)白渣精煉工藝
利用白渣進行精煉,實現脫硫、脫氧、生產超低硫和低氧鋼。 利用白渣進行精煉,實現脫硫、脫氧、生產超低硫和低氧鋼。 白渣精煉是LF
⑷ 工業上冶煉各種金屬都用什麼方法
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不同,工業上製取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一)製取非常活潑的金屬,如金屬鉀,鈣,鈉,鎂,鋁等,由於它們金屬性還原性都太強,一般化學試劑很難把它們還原出來,工業上一般採用電解金屬形成的鹽或氧化物 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鈉,氯化鎂,氧化鋁的熔融物(不能有水,否則製取的金屬太活潑,會與水反應),得到金屬鉀,鈣,鈉,鎂,鋁。因為電解質除了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自由正,負離子,在熔融時也能形成可以自由移動的正,負離子,也就是說,這五種熔融的鹽中分別含有K+,Ca2+,Na+,Mg2+,Al3+和 Cl-,O2- 。電解熔融鹽或氧化物和電解鹽溶液類似,拿電解氯化鈉熔融物作解說,根據電解的原則,負極有大量的電子吸引正離子Na+過去得電子變成金屬鈉單質。(2NaCl(熔融) =電解= 2Na↓ + Cl2↑),不過電解的成本很高。
但是,金屬鉀的金屬性和還原性極強,電解其熔融鹽需要耗去大量的電,比上述幾種金屬電解耗去的電多很多,生產成本相當高,所以工業上一般不採用電解法製取金屬鉀,由於金屬鈉的沸點比鉀的沸點高,利用高沸點金屬製取低沸點金屬,用熔融的金屬鈉和熔融的氯化鉀置換出金屬鉀,由於溫度過高,達到鉀的沸點,金屬鉀以蒸氣的形式出來。注意金屬鉀的金屬性比鈉強,反應是可逆的,要把置換出的鉀蒸氣立即導出反應容器,減小容器中鉀蒸氣的含量,使反應向正方向進行。
(1)金屬鉀
Na(熔融) + KCl(熔融) =可逆= NaCl + K(蒸氣)
(2)金屬鈣
CaCl2(熔融)=電解= Ca + Cl2↑
(3)金屬鈉
2NaCl(熔融) =電解= 2Na↓ + Cl2↑
(4)金屬鎂
MgCl2(熔融)=電解= Mg + Cl2↑
(5)金屬鋁
2Al2O3(熔融)=電解= 4Al + 3O2↑
(二)製取活潑性一般的金屬,如金屬鋅,鐵,銅等。工業上一般採用還原劑把金屬從它的氧化物或鹽溶液中還原出來,拿鐵來解說,如果是鐵的氧化物,則常用金屬鋁單質或者一氧化碳,氫氣等還原劑把鐵還原出。(Fe2O3 + 3CO =高溫= 2Fe + 3CO2)。如果是鐵的鹽溶液,則用比鐵還原性強的金屬如鋁(Al + FeCl3 = Fe + AlCl3)
(1)金屬鋅
火法冶鋅:ZnO + CO =高溫= Zn + CO2
濕法冶鋅:Mg + ZnSO4 = MgSO4 + Zn
(2)金屬鐵
火法冶鐵:Fe2o3 + 3CO =高溫= 2Fe + 3CO2 或者 Al + Fe2O3 =高溫= Fe + Al2O3
濕法冶鐵:Al + FeCl3 = Fe + AlCl3
(3)金屬銅,
火法冶銅:CuO + H2 =△= Cu + H2O
濕法冶銅:Fe + CuSO4 = FeSO4 + Cu
(三)製取不活潑的金屬,如金屬汞,銀等。工業上一般加熱金屬氧化物使其分解成金屬單質和氧氣。拿金屬汞解說,在加熱的條件下使氧化汞分解
(1)金屬汞
2HgO =△= 2Hg + O2↑
(2)金屬銀
Ag2O =△= 2Ag + O2↑
綜上所述,工業上製取非常活潑的金屬,一般採用電解金屬鹽或金屬氧化物的熔融物(製取金屬鉀用比鉀沸點高的金屬鈉的熔融物從熔融的氯化鉀中置換出來)。製取活潑性一般的金屬一般採用還原劑把金屬從它的氧化物或鹽溶液中還原出來。製取不活潑的金屬,一般採用直接加熱金屬氧化物使其分解成金屬單質得到。
電解法耗能最多,不經濟;熱還原法其次;熱分解法需要的溫度比較低,耗能最小,能用熱分解冶煉出的金屬就盡量用此法。就是說基本上所有的金屬都能通過電解法制的,但浪費了電能,不經濟,所以工業上冶煉金屬的原則是盡量用耗能最小的,最經濟的方法。
⑸ 主要的煉鋼方法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煉鋼方法主要是轉爐(氧氣頂吹轉爐 為主)煉鋼和電爐煉鋼兩種:
(1)轉爐煉鋼.煉鋼(氧氣頂吹轉爐、頂底復合吹煉轉爐、 側吹轉爐、底吹轉爐)煉鋼,是利用氧與鐵水中的碳、硅、錳、 磷元素反應放出的熱量來進行冶煉的,不用從外部進行加熱.目前,世界上每年約有60%的鋼是用轉爐(鹼性氧氣轉爐)生 產的.雖然近年電爐鋼發展較快,使高爐一轉爐流程受到一定 的沖擊,但轉爐有著鐵源來自礦石、鋼質純凈等優勢,因此在 世界上轉爐煉鋼仍然占據主要份額.
(2)電爐煉鋼.電爐煉鋼是利用電能作為主要熱源來進行 冶煉.最常用的電爐有電弧爐和感應爐兩種.而電爐煉鋼占電爐鋼產量的絕大部分.一般所說電爐即是指電弧爐.電爐可全部用廢鋼作金屬原料,可冶煉力學性能和化學成分要求嚴格的鋼,如特殊工具鋼、航空用鋼和不銹鋼等.
電爐按所用的爐襯分為酸性和鹼性兩種.目前主要用鹼性 電爐,這種爐子可以有效地去除鋼中的硫,這是其他煉鋼方法 所不及的.隨著世界鋼鐵生產的發展,電爐鋼的比例不斷提高,目前佔世界鋼產量的30%左右,尤其以電爐一連鑄一連乳為特 點的電爐短流程工藝的確立,使電爐鋼得到很大的發展.世界上近年來發展的新型電爐主要有超高功率電爐、直流 電爐、雙殼電爐、豎爐電爐等.隨著爐外精煉工藝的發展,電爐作為初煉爐的功能更加突出.電爐一精煉爐的聯合操作,使
電爐的冶煉周期大大縮短,有生產節奏轉爐化的趨勢,生產效 率大大提高.
⑹ 常見的煉鋼方式有哪幾種
煉鋼的方法,一般可分為轉爐煉鋼、平爐煉鋼和電爐煉鋼三種方法。
1. 轉爐煉鋼
轉爐的外形就像個梨,內壁有耐火磚,爐側有許多小孔(風口),壓縮空氣從這些小孔里吹爐內,其主要原料為:生鐵,礦石或加工處理後的廢鋼等,向內注入1300攝氏度的液態生鐵,並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在氧氣吹入熔融的生鐵後,其中的雜質碳、硅、錳等迅速氧化並放出大量的熱量 (含1%的硅可使生鐵的溫度升高200攝氏度),可使爐內達到足夠高的溫度。因此轉爐煉鋼不需要另外使用燃料。鐵、硅、錳氧化生成爐渣,磷也隨後發生氧化並進一步生成磷酸亞鐵。磷酸亞鐵再跟生石灰反應生成穩定的磷酸鈣和硫化鈣,一起成為爐渣。 此時表明鋼已煉成。
2. 平爐煉鋼法
原料為:廢鐵,廢鋼,鐵礦石、石灰石。反應所需的熱量是高爐煤氣或發生爐煤氣、重油所提供。 開始冶煉時,燃料遇到導入的熱空氣在燃料面上燃燒,溫度高達1800攝氏度。使爐料迅速熔化 (鐵的熔點是1535攝氏度,鋼略低)。熔化的部分生鐵生成氧化亞鐵與生鐵里的雜質硅、錳氧化生成爐渣。石灰石與磷、硫等雜質就生成磷酸鈣和硫化鈣成為爐渣。其次碳也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冶煉過程完畢。
3. 電爐煉鋼法
以電為能源的煉鋼過程。
此類煉鋼爐種類有電弧爐、感應電爐、電渣爐、電子束爐、自耗電弧爐等。通常說的電爐鋼是用鹼性電弧爐生產的鋼。
電爐鋼多用來生產優質碳素結構鋼、工具鋼和合金鋼。這類鋼質量優良、性能均勻。在相同含碳量時,電爐鋼的強度和塑性優於平爐鋼。
⑺ 工業上應用金屬成型方法有哪幾種
常見金屬材料主要有黑色金屬鐵及其合金,以及有色金屬及其合金。有色金屬又叫非鐵材料。
鐵的合金主要為鋼和鑄鐵。工業用鋼分結構鋼,零件鋼,工具鋼和特殊性能鋼。常用鑄鐵分灰鑄鐵,可鍛鑄鐵,球墨鑄鐵和蠕墨鑄鐵。
常用有色金屬:鋁及鋁合金
,鈦及鈦合金,銅及銅合金和軸承合金(錫基,鉛基,鋁基軸承合金)。
常用成型方法
冷加工:車,銑,刨,磨,鑽,拉(機加工);冷軋、冷拔、冷鍛、沖壓、冷擠壓。
熱加工:鑄造,熱扎,鍛造,熱處理,焊接,熱切割,熱噴塗。
⑻ 什麼是材料表面改性技術
表面改性技術就是指在保持材料或製品原性能的前提下,賦予其表面新的性能,如親水性、生物相容性、抗靜電性能、染色性能等。表面改性的方法有很多報道,大體上可以歸結為:表面化學反應法、表面接枝法、表面復合化法等。
⑼ 5種強化鋼的方法與強化鋼的機理
鍛壓——細化晶粒,提高內部組織。
熱處理——改變內部組織結構
表面熱處理——強化表面或得表面淬硬組織。
表面塗鍍——形成表面強化膜
表面改性——改變金屬表面結構和性能。
⑽ 強化鋼的常見方法有哪些
強化鋼的常見方法主要是熱處理工藝:
整體熱處理(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
金屬熱處理工藝大體可分為整體熱處理、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三大類。根據加熱介質、加熱溫度和冷卻方法的不同,每一大類又可區分為若干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同一種金屬採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可獲得不同的組織,從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鋼鐵是工業上應用最廣的金屬,而且鋼鐵顯微組織也最為復雜,因此鋼鐵熱處理工藝種類繁多。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或者是使前道工序產生的內部應力得以釋放,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准備。正火或稱常化是將工件加熱到適宜的溫度後在空氣中冷卻,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組織更細,常用於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時用於對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為最終熱處理。
淬火是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他無機鹽溶液、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65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較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質。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
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熱處理。
表面熱處理是只加熱工件表層,以改變其表層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為了只加熱工件表層而不使過多的熱量傳入工件內部,使用的熱源須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即在單位面積的工件上給予較大的熱能,使工件表層或局部能短時或瞬時達到高溫。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常用的熱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應電流、激光和電子束等。
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層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與表面熱處理不同之處是後者改變了工件表層的化學成分。化學熱處理是將工件放在含碳、氮或其他合金元素的介質(氣體、液體、固體)中加熱,保溫較長時間,從而使工件表層滲入碳、氮、硼和鉻等元素。滲入元素後,有時還要進行其他熱處理工藝如淬火及回火。化學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滲碳、滲氮、滲金屬。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熱處理和化學熱處理 就是具體的強化方法呀!!機理也說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