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軟體開發中常用的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

軟體開發中常用的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9 20:53:50

『壹』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將系統開發分為哪幾個階段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又稱結構化生命周期法,是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程序員以及最終用戶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自頂向下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一個過程,是組織、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統開發過程的一種基本框架。

開發過程分為:

系統規劃階段
系統分析階段(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
系統設計階段(總體設計、詳細設計)
系統實施階段
系統運行與維護階段

『貳』 生命周期法開發方法的步驟

生命周期法也稱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是目前國內外較流行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在系統開發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尤其在開發復雜的大系統時,顯示了無比的優越性。它也是迄今為止開發方法中應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種。
1基本思想:將軟體工程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引入計算機系統的研製開發中,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採用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對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具體來說,它將整個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劃分為獨立的六個階段,包括系統分析、程序設計、系統測試、運行和維護以及系統評估。這六個階段構成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2優缺點 生命周期法的突出優點是強調系統開發過程的整體性和全局性,強調在整體優化的前提下考慮具體的分析設計問題,即自頂向下的觀點。它從時間角度把軟體開發和維護分解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任務和目標。降低了系統開發的復雜性,提高了可操作性。另外,每個階段都對該階段的成果進行嚴格的審批,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和糾正,保證了軟體質量,特別是提高了軟體的可維護性。實踐證明,生命周期法大大提高了軟體開發的成功率。
但是,生命周期法開發周期較長,因為開發順序是線性的,各個階段的工作不能同時進行,前階段所犯的錯誤必然帶入後一階段,而且是越是前面犯的錯誤對後面的工作的影響越大,更正錯誤所花的工作量就越大。而且,在功能經常要變化的情況下,難以適應變化要求,不支持反復開發。

『叄』 生命周期法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生命周期法分為5個階段,分別為:需求分析、設計、實施、運行和審計。

一: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分析就是確定企業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反映到信息系統的需求規范。需求分析階段主要是為滿足用戶需求而建立的一種新的系統邏輯模型。需求分析主要由系統分析員進行。

生命周期方法的具體過程和這套表達工具的使用:

1、了解系統的組織結構

第一次接觸往往是部門或單位的組織結構。表達部門或單位組織結構最直觀的方式是組織結構圖。

組織結構圖:將需要理解的組織劃分為若幹部分,以各部分之間的直線表示行政隸屬關系或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樣形成的示意圖稱為組織結構圖。

繪制組織結構圖的目的是從系統整體上了解信息流的總體情況,掌握與本項目相關的信息流集中部分,以確定下一次現場業務調研的目標。

2、業務活動分析

業務活動分析:所謂業務活動分析,是指藉助於圖表工具對業務流程進行抽象描述,並與其具體的工作場所和實現手段相分離。

業務流程的描述側重於整個業務流程的完整表達,包括業務的不同處理方式和票據、賬戶的存儲方式。

調查方法:

首先,根據對組織結構的初步了解和調查,選擇最重要、最緊迫的部門進行重點調查,在重點部位投入有限的人力。

其次,通過寄信或問卷的方式收集其他信息。此類信函或問卷可分為兩類:業務處理調查和信息調查。

3、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分析

數據流圖:數據流圖通過數據流、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外部實體,抽象、全面地描述整個系統的信息流。業務流程圖用於描述操作序列。數據流圖只使用四種表示法:數據流、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外部實體。

(3)軟體開發中常用的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擴展閱讀:

相似方法:生產周期法

生產周期法是根據每個訂單編制的生產周期圖標和交貨期要求,採用逆向工藝順序,依次確定產品或零部件在每個生產階段的投入產出時間的生產計劃方法。

小批量生產企業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的方法,既不同於大批量生產企業,也不同於批量生產企業。由於這種生產方法不重復生產或不經常重復生產,因此沒有規定在製品的佔有率。

而且,由於這種生產方式不重復生產,也不經常重復生產,單小批量生產的企業不需要指定生產數量。不宜採用在製品定額或累計編號的方法編制生產作業計劃。

這種企業組織生產時,每種產品的任務量是接受訂單的數量,不需要調整。

『肆』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對象開發方法、計算機輔助開發方法的特點、定義、區別。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

定義:又稱結構化生命周期法,是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程序員以及最終用戶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自頂向下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一個過程,是組織、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統開發過程的一種基本框架。

優點:
1. 自頂向下整體地進行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系統開發過程
2. 用戶至上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整個開發過程中,要面向用戶,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與願望。
3. 符合實際,客觀性和科學化,即強調在設計系統之前,深入實際,詳細地調查研究,努力弄清實際業務處理過程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目標系統設計方案
4. 嚴格區分工作階段,把整個開發過程劃分為若干工作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預期達到的工作成效,以便計劃和控制進度,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前一階段的工作成果是後一階段的工作依據。
5. 充分預料可能發生的變化:環境變化、內部處理模式變化、用戶需求變化。

原型法
定義:指在獲取一組基本的需求定義後,利用高級軟體工具可視化的開發環境,快速地建立一個目標系統的最初版本,並把它交給用戶試用、補充和修改,再進行新的版本開發。反復進行這個過程,直到得出系統的「精確解」,即用戶滿意為止。

優點: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系統開發循序漸進,反復修改,確保較好的用戶滿意度;開發周期短,費用相對少;由於有用戶的直接參與,系統更加貼近實際;易學易用,減少用戶的培訓時間;應變能力強。

面向對象開發方法(http://ke..com/view/125370.htm)

沒有明確定義
優點:面向對象開發更加接近於現實生活,可以使人的思路更加明確,而面向結構開發則更注重思維邏輯,具有一定難度。所以面向對象開發是當前最好的開發方式

『伍』 MIS系統開發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MIS系統開發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1、結構化生命周期法

這種方法將系統開發看做工程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工作,雖然各種業務信息系統處理的具體內容不同,但所有系統開發都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2、快速原型法

這種方法表示一種基於離散和堆積原理的嶄新製造技術,將零件的CAD模型按一定方式離散,成為可加工的離散面、離散線和離散點,而後採用物理或化學手段,將這些離散的面、線段和點堆積而成零件形狀。

3、應用軟體包法

這種方法用於開發預先編制好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供出售或出租的成套軟體系統,可以小到只有一項功能,如列印郵簽,也可以作為具有復雜功能、運行在主機上的大系統。

4、最終用戶法

這種方法表示在通信系統中系統所服務的最終受益者(包括信息的最初提供者和最終享用者),其中作為很大一部分的最終享用者主要從系統中接受並利用信息進行研究、生產、教學等各類任務。

5、信息系統外包法

這種方法藉助外部力量進行信息系統開發、建設,主要分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全部外包包括整個信息技術部門;部分外包包括局部應用(計算機編程,維護和數據恢復)。

『陸』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有幾個階段

它將整個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劃分為獨立的六個階段,包括系統分析、程序設計、系統測試、運行和維護以及系統評估。這六個階段構成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柒』 生命周期法中最重要的階段是什麼:說明理由

它將整個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劃分為獨立的六個階段,包括系統分析、程序設計、系統測試、運行和維護以及系統評估。這六個階段構成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
1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要點
所謂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就是把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全過程按其生存周期分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相對獨立的任務,然後逐步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在每一階段的開始與結束都規定了嚴格的標准.前一個階段的結束標准就是後—階段開始的標准,而每個階段任務相對獨立而且比較簡單,便於不同人員分工協作,從而降低了整個軟體工程開發的困難程度.
在軟體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都採用科學管理和良好的技術方法,而且在每個階段結束之前都從技術與管理兩個角度進行嚴格審查,合格之後才開始下一階段工作.
2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要點
提出系統開發要求
初步調查
可行性分析
詳細調查
分析當前系統
新系統設想
總體設計
詳細設計
程序設計
系統試運行
系統轉換
運行,維護
維護評價
修改
審查可行性報告
審核分析說明書
審核設計說明書
調試
系統評價
停止開發
修改
修改
修改
修改
條件不成熟
結構化生命
周期法
工作流程
3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要點
(1)開發階段性
生命周期法把整個系統開發過程分成一系列嚴格定義順序的緊密相關的階段,這些階段及其順序一般是:系統定義(包括系統調查,可行性分橋,系統需求分析),系統開發(包括系統設計,軟體編碼,系統測試),系統維護.
(2)用戶評價
系統分析時引入的錯誤往往要到運行時才發現,其修正的代價是相當昂貴的.這種錯誤是由於對用戶系統分析不充分,理解不透徹,或表達的二義性造成的.所以管理信息系統待別強調在每個階段結束前都要有用戶評價或驗收,以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
4 結構化生命周期法要點
(3)文檔管理
為了便於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生命周期法把文檔資料作為每個階段的產品之一,而且加以標准化,作為每個階段結束的重要標准.它保證了在系統開發結束時有一個完整准確的軟體配置交付使用.文檔資料是通訊的工具,它清楚地說明了到這個時候為止關於該項工程已經知道或做了什麼,同時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基礎.文檔資料也起著備忘錄的作用,如果文檔不完整或與上一階段的文檔不相銜接則一定在工作上有不完整的地方.文檔資料另一重要作用是有利於與用戶交流,檢查錯誤,用戶評價.文檔資料也是系統維護的依據.
5結構化生命周期法要點
(4)結構化的系統分析與設計較術
在完成生命周期每個階段任務時應該採用適合該階段任務特點的系統化的技術方法.在系統分析與系統設計階段應該採用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生命周期中的系統分析與系統設計方法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常用的還是結構化系統分析和設計方法.它要
求對系統功能進行自頂向下的分解,模塊化.以滿足系統可理解性,適應性,可分離性及整體性要求,使系統層次清晰,易於理解,調試和排錯.
6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存在的問題
(1)階段回溯不可避免——延長系統開發的時間.由於要求不同類型的用戶應與管理信息系統交互使,使需求分析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常常需要做階段回溯,對系統分析需求規格說明作修改或補充,同時也會引起此後階段的補充修改.例如系統設計報告也要補充修改.
(2)使用過程化語言——沒有以根本上改變個體手工編程的工作方式.
(3)專業開發人員開發用戶使用的系統開發模式——開發人員與用戶都要化時間去掌握對方專業領域的知識以期產生共同語言.他們之間存在著難以克服的通訊障礙.系統開發的質量與時間就難以控制.
(4)用戶熱情沒有自始至終調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讓用戶參加系統開發的問題.系統維護就十分困難.
7結構化生命周期法存在的問題
最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是系統調查,系統分析還是系統設計給用戶看到的只是一個"虛"的系統而不是"實"的系統,他們面對著一個想像的系統去進行評價,他們仍不容易了解計算機具體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這就很難想像他們能做出"真正的"評價,往往等到系統試運行以後他們才具體知道計算機實現的管理信息系統功能,才能認真地仔細地評價,不幸的是為時太晚.
(5)文檔資料缺乏實用價值,待別是早期的系統規格說明——專業知識的缺乏使得用戶難以理解文檔的內容,文檔資料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延長了開發時間.
(6)系統開發周期過長——結構化生命周期法並沒有解決軟體開發研製時間過長的嚴重危機,在計算機硬軟體技術相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很容易使剛建立起來的管理信息系統迅速變得陳舊,生命周期很短,所以系統開發周期過長將導致系統運行時間變短

『捌』 如何選擇軟體開發的生命周期

文本Tag:軟體開發 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軟體系統開始越來越復雜了,而復雜性帶來的結果是軟體開發管理越來越困難。然而,許多軟體開發團隊卻沒有適時地改變其管理模式。因此,越來越多的軟體開發項目呈現出管理失控和混亂的跡象,軟體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為什麼軟體開發項目的管理是這么困難呢?原因在於許多軟體開發團隊沒有選擇合適的管理工具。一般來說,在軟體開發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的、經常變化的因素,如果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缺乏合適的管理工具,這將會導致開發人員無法統一開發行為和思路。例如,在實現項目的各階段和各種角色(架構師、項目經理、開發人員、測試人員等)的方法和思路並不一致,不但會對設計、質量、代碼管理和部署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導致開發成本增加。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管理好軟體開發的各種因素呢?就像教科書上經常所說的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管理軟體生命周期每一個階段的質量,也就很好的管理了整個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管理好開發過程成為目前業界討論的焦點。本文介紹了在軟體開發過程中一種常用的管理工具:軟體生命周期模式,以及其概念和選擇方法。 軟體開發工作本身是需要一個周期來完成的,而在周期的內部則包含了很多因素。一個因素的不穩定,在周期推移的過程中都很可能會造成類似生物學領域的蝴蝶效應----非洲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可能會造成美洲大陸的一場龍卷風。這說明每一個事情都可能會對其它的事情產生連鎖反應。因此,任何軟體開發項目都必須進行適當的組織和管理,然後才能按預期計劃成功地執行項目。也說是說,規劃良好的軟體開發生命周期將能夠實現在更短的開發周期內構建軟體的願景。 同任何事物一樣,一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等階段,這一般稱為軟體生命周期。軟體開發生命周期(SDLC)是指軟體開發的全部過程、活動和任務的結構框架。許多軟體開發工具廠商都提出過各種軟體生命周期方法論,它們有人將SDLC解釋為一組步驟或者里程標(Milestone)。但無論是誰的解釋,SDLC的一般步驟包括:確定問題、可行性分析與開發計劃、收集需求、分析與設計、編碼開發、測試、安裝、維護。 生命周期法也稱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是目前國內外較流行的軟體系統開發方法。尤其在開發復雜的大系統時,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它的基本思想是:將軟體工程學和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到軟體系統的開發中,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採用結構化、模塊化自頂向下對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具體的說,是通過把整個軟體生命周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復雜和管理復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它的優點是強調系統開發過程的整體性和全局性,強調在整體優化的前提下考慮具體的分析設計問題,即自頂向下的觀點。它從時間角度把軟體開發和維護分解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任務和目標,從而降低了系統開發的復雜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2)軟體生命周期模式 對於不同的軟體系統,可以採用不同的開發方法、以及運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實際上,軟體生命周期法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概念。因此,在應用軟體開發生命周期法時,許多開發團隊會把這一個概念進行工具化,這一個工具化就是軟體開發生命周期模式。通過軟體開發生命周期模式,我們能清晰、直觀地看到軟體開發的全過程。 在過去的10年中,軟體生命周期模式及其許多變體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各種軟體開發方法和過程改進模式中的技術革新也得到了承認,如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UP)、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ISO 9000-3 等。典型的幾種生命周期模式包括:瀑布模式、演化模式、螺旋模式、快速原型模式、噴泉模式和混合模式等。在這里只介紹其中最常用的幾種模式: ①瀑布模式:它首先是由Royce提出,該模式由於酷似瀑布聞名。在該模式中首先確定需求,然後擬定規格說明,在通過驗證後方可進入計劃階段。因此,瀑布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一個階段的文檔獲得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瀑布模式通過強制性規約來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實際上卻往往難以辦到。因為整個瀑布模式幾乎都是以文檔驅動的,這對於非專業的用戶來說是難以閱讀和理解的。雖然瀑布模式有很多很好的思想可以借鑒,但是在過程能力上有天生的缺陷。內容導航 ②演化模式:它主要是針對事先不能完整定義需求的軟體開發。它的方法是用戶先給出待開發系統的核心需求,並且在核心需求實現後,再提出反饋以支持系統的最終設計和實現。也就是說:開發人員首先會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核心系統,然後提供給用戶試用;用戶試用後再提出增強系統能力的需求;最後開發人員再根據用戶的反饋,實施迭代開發。實際上,這個模式可看作是重復執行的多個瀑布模式。演化模式要求開發人員把項目的產品需求分解為不同組,以便分批循環開發。但這種分組並不是隨意性的,而是要根據功能的重要性及對總體設計的基礎結構的影響而作出判斷。 ③螺旋模式:它是瀑布模式與演化模式相結合,並加入兩者所忽略的風險分析所建立的一種軟體開發模式。螺旋模式基本的做法是在瀑布模式的每一個開發階段之前,引入非常嚴格的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直到採取了消除風險的措施之後,才開始計劃下一階段的開發工作。否則,項目就很可能被暫停。另外,如果有充足的把握判斷遺留的風險已降低到一定的程度,項目管理人員還可作出決定讓餘下的開發工作採用另外的生命周期模式,如演化模式,瀑布模式或自定的混合模式。 ④過程開發模式:它又叫混合模式或元模式,是指把幾種不同模式組合成一種混合模式,它允許一個項目能沿著最有效的路徑發展。因為上述的模式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現在的軟體開發團隊中很少說標準的採用那一種模式的,因為模式和實際應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實際上,許多軟體開發團隊都是在使用幾種不同的開發方法組成他們自己的混合模式。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螺旋模式是典型的迭代式生命周期模式,而RUP則是近代迭代式生命周期的代表。與螺旋模式相比,RUP將風險管理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最新的迭代式生命周期模式的代表是模式驅動架構(MDA)和敏捷(Agile)軟體開發。MDA模式是基於可執行規格說明的思想,是現代轉換模式的代表,其核心技術是組件技術。而敏捷開發生命周期的典型代表是XP編程,是把傳統的系統設計和實現由敏捷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驗收測試、重構和測試驅動所取代;把傳統的集成和部署由敏捷軟體開發中的持續集成和短周期所取代。 其實上,無論是瀑布開發模式還是螺旋開發模式,軟體生命周期模式的發展實際上是體現了軟體工程理論的發展。在最早的時候,軟體的生命周期處於無序、混亂的情況。一些人為了能夠管理和控制軟體的開發過程,就把軟體開發嚴格的區分為多個不同的階段,並在階段間加上嚴格的審查,這就是軟體開發模式產生的起因。它們體現了人們對軟體過程的一個希望:嚴格控制、確保質量。 (1)評估軟體開發范圍和需求 當軟體所有參與人員都能理解軟體開發的范圍和需求時,就能為軟體開發可能遇到的突發事情和未來變化建立一個技術基線。這個技術基線、基礎規則和假設應該包含識別和評估軟體的功能性。一般來說,在前期需求明確的情況下可盡量採用瀑布模式或改進型的瀑布模式。而在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時或很多需求無法計劃的情況下,應該盡量採用增量迭代模式或螺旋模式。 (2)確定軟體開發規模和階段劃分 確定軟體的開發規模是決定開發管理工具的重要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步驟。因為確定開發規模和階段劃分是明確軟體開發生命周期的驅動動力,它可用來約束在開發過程中所採用的行動和資源,以及限制可以提供的選項。例如,對於規模小的建議採用瀑布模式;而在資金和成本無法一次到位情況下可以採用增量模式;而對於完全多個獨立功能的開發可以在需求階段就分功能並行,但每個功能內可以遵循瀑布模式原則;而其他項目一般可採用迭代模式。 (3)選擇合適的軟體開發生命周期模式 一個定義良好的軟體生命周期模式,可以很好的指導我們的開發工作,使漫長的開發工作易於控制。事實上,我們也可以任意定義自己喜歡的軟體生命周期模式。但是,如果生命周期模式定義不合理,卻會制約我們的開發過程。因此,選擇一個軟體開發模式不應當將其作為一次性的活動來考慮。因為隨著開發項目的進展,未知內容會逐漸變為已知內容,並且新的和意料之外的問題和風險都會隨之出現。所以,選擇開發模式應該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然後在此基礎上再加以裁減以作出適當的修改和改良。 (4)跟蹤和度量開發模式的效率 在軟體開發模式選定後,應該要定時跟蹤和度量開發模式的效率。例如,記錄那些相關的信息和得到的經驗教訓。通過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記錄一個最佳開發模式的選擇過程,以獲得選擇開發模式的經驗性。因此,跟蹤信息應當被不斷的收集起來,並且同原始模式和基線進行比較。

『玖』 結構化開發方法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具體包含什麼內容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又稱結構化生命周期法,是系統分析員、軟體工程師、程序員以及最終用戶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自頂向下分析與設計和自底向上逐步實施的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一個過程,是組織、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統開發過程的一種基本框架。
開發過程分為:
系統規劃階段
系統分析階段(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
系統設計階段(總體設計、詳細設計)
系統實施階段
系統運行與維護階段

閱讀全文

與軟體開發中常用的結構化生命周期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線連接頭製作方法 瀏覽:731
李鎮西的作文教學方法 瀏覽:234
防松螺母使用方法 瀏覽:594
vivo手機自動定時開關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45
修樹的方法視頻 瀏覽:66
奶油的製作方法沒冰箱怎麼做 瀏覽:852
莫與種植方法 瀏覽:480
新冠病毒提取最常用的方法是 瀏覽:979
兒童上衣公式計算方法 瀏覽:724
xp中運行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26
兩住戶門對門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瀏覽:191
色帶苗種植方法 瀏覽:518
sk2rnapower使用方法 瀏覽:416
油煙機插座的安裝方法 瀏覽:131
鍛煉肺部氣息的方法 瀏覽:370
潛血檢查都是什麼方法 瀏覽:584
什麼方法可以讓牆面磁粉快速脫落 瀏覽:392
快速挖沙子的方法 瀏覽:657
優化蘋果手機的方法 瀏覽:612
古代手工藝研究的方法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