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四逆散」與「升降散」談氣之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是氣化的基本形式,升降失常,氣機郁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百病由生。
《素問》謂:「百病生於氣也」,顯示氣機的升降失常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中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由此可見,氣機的調節對於人體的 健康 及正常人體機能的維持是極為重要的。
古之調氣方劑眾多,現代醫家多將「四逆散」與「升降散」作為臨床調理氣機之重要方劑,多用於臨床各種疾病。
兩者如何調理氣機及其調理氣機之差別暫無人論述。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為臨床的辨證選方提供借鑒。
1 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此條雖出自少陰病篇,但自古醫家對其爭議頗多。有醫家認為四逆散證的病機當為三焦氣機郁滯。
《素問》曰:「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此處「樞」有兩重含義:一種為中心、關鍵之意,即少陰為太陰、厥陰的中心、關鍵,可以理解為少陰在三陰中最為重要;另一解釋認為此「樞」又有運轉、轉樞的意思,以開啟、閉合、轉樞論之,是對少陰樞機運轉之功的描述。
四逆散證的病位在少陰經,病機為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停滯,陰陽氣血失調紊亂,不達於四肢末端,見於少陰病主證為四肢厥逆、肝氣郁結、脾滯不運,可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不適,或腹中痛、脈弦,但因「郁」致病臨床可見其他諸多肝脾兩經之變證。張志聰言「舍樞不能開闔」,故由此而多見肝脾兩經之證。樞機不利,則見肝脾兩經不調之證,可以解釋四逆散之眾多變證。
後由四逆散演變諸多變方,如逍遙散,同為肝脾兩經病證,但證系肝氣郁結,脾虛血弱,脾失健運所致,與四逆散不同,實屬虛實夾雜之證。
又如柴胡疏肝散,為理氣劑,其氣機為肝氣郁滯,經氣不利而致,其通過四逆散加減,重在增強其行氣止痛之功。
氣血的正常運行是陽氣正常輸布的前提,氣血足,則陽氣達,肝膽內寄相火,又具升發之性,能夠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液的運行
2 升降散
升降散初見於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瘟疫門》,載為內府仙方,後明朝張鶴騰將其收錄於《傷暑全書》,收為治暑方劑,後至清代,醫家陳良佐改換名字為陪賑散。醫家楊栗山後將升降散載入其著《傷寒瘟疫條辨》。
升降散與內府仙方兩方,除葯物用量、用法,一用黃酒調服、一用薑汁糊丸有所不同外,其餘葯物組成、功效主治完全相同,證明楊栗山所謂「古方」,就是龔廷賢《萬病回春》中的「內府仙方」。
楊栗山謂:「大頭瘟,天行疵癘之雜氣,人感受之,雍遏上焦,直犯清道,發之為大頭瘟也。……古方用白僵蠶二兩酒炒,全蟬蛻二兩,廣姜黃去皮三錢,川大黃生四兩,為末,以冷黃酒一盅,蜜一兩,調服三錢,……能吐能下,或下後汗出,有升清降濁之義,因名升降散。」
楊栗山主要應用此方於溫病,他認為其病因為雜氣說,將溫病致病之邪按性質分為清、濁二氣的觀點,清邪傷人上焦、濁邪傷人下焦,
有人認為郁熱是各種溫病、各個傳變階段的共同本質,所以升降散為治溫之總方。這是對該方運用的又一擴充,方中僵蠶、蟬蛻透熱;姜黃助行氣血而調暢肝膽氣機,以利熱邪外達;大黃降泄,使熱下趨。僵蠶、蟬蛻、姜黃、大黃四葯性味各異,但四者都是集中解決郁熱這一主要矛盾」。
3 四逆散與升降散之異同
「四逆散」與「升降散」之病機均有「郁」證,四逆之郁為陽郁,升降之郁為熱郁,其病機屬性相同,僅是其致病程度與表現不同而已。
兩方均由升清降濁葯物組成,四逆散以柴胡與枳實相配構成升降。炙甘草益脾和中,白芍緩急止中,四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使氣機通暢,清陽得升。
升降散以僵蠶、蟬蛻升清,以大黃、姜黃降濁,從其葯物組成來看葯性均偏寒涼;臨床運用范圍均在不斷擴增,適用范圍也越來越廣。
四逆散以調補、輸運為主四逆散中以柴胡為君葯,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疏肝解郁,以透邪外達;輔以白芍為臣葯,入足厥陰肝經,性收斂,養血柔肝,與柴胡合用,一疏一斂,互相配合,避免「柴胡劫肝陰」,使柴胡疏肝升陽而不至辛散太過,而肝血得養又不至太過滋膩而阻礙氣機;佐以枳實下氣消滯,與君葯柴胡一升一降,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氣道通利,氣機舒暢;使葯以甘草調補心脾之氣,使肝脾調和,與白芍配伍,構成芍葯甘草湯能緩急止痛,治療四逆散之腹中痛一證;枳實芍葯相配構成枳實芍葯散,解決其下利一證,四葯相配在疏肝經之滯氣時給予補肝血養肝陰之葯物,散中有斂有補,柴胡枳實相配升中有降,氣血陰陽並調,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從其組成來看四逆散主以調補及輸運為主,後世醫家依據其組方之意化裁形成了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名方,四逆散之運用也從治療少陰之陽郁不斷擴大,後世醫家將四逆散運用於呃逆、膽結石、便秘、泄瀉、淋證等治療,其運用范圍之廣,足見四逆散配伍之精當,用葯之葯簡效宏。
氣機之通降要借肝臟之疏泄調節。若肝失疏泄,氣機失常,六腑失於通降,疾病乃生。郭老提出六腑病應以調肝為先導,認為只要病證結合,辨證准確,凡與肝失疏泄相關的六腑病均可應用四逆散治之。
升降散以宣透、通滯為主
楊栗山在《傷寒瘟疫條辨》解釋升降散講到:「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升降散以僵蠶、蟬蛻為君臣,作用於表,使邪從表透,使邪熱從表解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白僵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祛風除濕、清熱解郁;僵蠶僵而不腐,老得金水之化,而溫病火炎土燥,自得秋分之金氣而自衰,故其能辟一切怫鬱之邪氣;方以姜黃、大黃為佐使,二葯除體現升降配伍外還體現在散郁與瘀,方中葯物葯性總以寒涼,主除其郁熱,然熱邪久郁必將形成實質性病理產物,此時即需姜黃、大黃配伍,以達散郁、散瘀、推陳致新之效。此方配伍之精當還體現於給邪以不同類型之出路,質地較輕之邪氣,邪熱從上焦宣散;中焦、下焦之無形實熱、氣結、氣滯或有形之病理產物皆可通過下竅消散。
3.3 升降散與四逆散之不同
升降散之調理氣機偏於熱重,非四逆散之陽郁熱勢不顯可比擬;升降散散熱力量較四逆散為強,更偏向於消除有形質之熱與瘀,無論宣透上焦或泄下熱結之力均有明顯差異;給邪出路不同,升降散通過宣上、走下兩種途徑消散邪熱,散邪效用較四逆散更強,而四逆散主以調理中焦之氣機為主要,體現於其本身之運、散,四逆散之調運中焦作用即行氣力量較升降散為強;攻、補之勢不同:升降散全方以祛邪為主,並無兼顧補益之葯,四逆散則散中有補、攻補兼施。四逆散病位在肝、脾兩臟,通過調理肝、脾兩臟氣機來達到調理全身氣機從而治療疾病的作用;升降散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調暢全身氣血。
4
綜上,四逆散證為少陰陽郁,病機為少陰樞機不利,氣機壅滯,陽氣內遏不能外達於四末,陽郁內閉。四逆散是少陽、少陰兩樞之劑,主要用於肝脾失調、肝失疏泄,可以廣泛用於心、肝、膽、脾、胃等內科疾病以及婦科疾病治療中,臨床也可以廣泛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如膽囊炎、胃潰瘍、膽汁返流、肝炎等,療效顯著。升降散病機為三焦鬱火,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阻滯氣機,而致陽氣郁滯。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抓住病機的關鍵,一定從氣分郁滯入手,調暢氣機,氣郁得開,則血熱得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臟腑經絡遍布人體上下內外之間,氣血津液通過經絡運行於全身,從而發揮相應的作用,使氣機能夠正常的升降出入。《素問·舉痛論篇》言:「百病生於氣也」。機體出現氣機升降失常,就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產生。氣機不暢可導致有形或無形之氣結、氣滯,氣機不暢亦可導致有形或無形之熱結、血瘀,臨床氣機不暢導致疾病眾多。
糖尿病並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滲綜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並發症和糖尿病性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與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足壞疽等慢性血管神經並發症。我們在此重點討論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經並發症的中醫康復療法。
(一)糖尿病性心臟病
糖尿病性心臟病包括糖尿病心臟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往往同時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及高血壓心臟病。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①休息時心動過速:心率>90次/分,甚至可達130次/分,且心率增加,不受深呼吸、突然起立等影響。②心絞痛:冠心病病人常表現為不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和變異性心絞痛的典型症狀,而糖尿病合並冠心病病人,症狀常不典型,在年齡40歲以上病程20年以上的病人中,症狀不典型者尤其多見。③無痛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病人發生心肌梗死,症狀不典型,約有42%可無痛,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甚至僅見疲乏等,預後差,易於漏診、誤診。④體位性低血壓:當病人從卧位起立時,如收縮壓下降>20mmHg、舒張壓下降>10mmHg,為體位性低血壓,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晚期表現。⑤猝死:糖尿病心臟病病人常因各種應激、感染、手術麻醉等,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嚴重心律紊亂、心源性休克、猝死,其病死率占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80%,其中53%因合並冠心病而死亡。心肌梗死可能是20%~50%糖尿病病人的死亡原因。所以,糖尿病病人應注意心血管並發症的防治。
糖尿病性心臟病相當於祖國醫學消渴病繼發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水腫、脹滿、支飲等病證,是消渴病日久,傷陰耗氣,氣陰兩虛以致陰陽俱虛,氣滯痰濕痹阻心脈,絡脈瘀阻,或陽虛飲聚,或血瘀水停所致。
1.中葯康復療法
(1)消渴病胸痹心痛的中醫辨證用葯
①痰濕痹阻胸陽
[辨證要點]心胸憋悶,疼痛徹背,形體肥胖,神疲眠差,口乾不喜飲,舌暗苔白膩,脈弦滑或細滑。
[治法]化痰除濕,寬胸開痹。
[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②痰熱痹阻胸陽
[辨證要點]心胸憋悶,胸痛背沉,心煩失眠,或有干嘔,口中黏膩,神疲多夢,大便干結,心下按之則痛,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化痰清熱,寬胸開痹。
[方劑]小陷胸湯加味。
③氣滯血瘀
[辨證要點]胸悶胸痛,胸脅脹痛,刺痛,疼痛發作與情緒有關,善太息,或有口苦,情志不舒,月經不調,經有血塊,舌質紫暗,苔白起沫,脈弦沉。
[治法]理氣活血。
[方劑]血府逐瘀湯加味。
④氣虛痰阻,氣滯血瘀[辨證要點]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脘腹痞脹,二便不調,納食不香,舌胖暗淡,苔白膩,脈沉細而滑,或弦滑。
[治法]益氣化痰,順氣活血。
[方劑]六君子湯、五磨飲子、香蘇散化裁。
⑤氣陰兩虛,氣滯血瘀[辨證要點]心痛時作,胸悶氣短,口乾咽燥,疲乏無力,大便偏干,舌質暗紅或嫩紅有裂紋,少苔或薄白苔,脈細數或弦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理氣活血。
[方劑]生脈散、香蘇散、丹參飲化裁。
(2)消渴病心悸、怔忡的辨證論治①陰虛火旺
[辨證要點]心悸不寧,失眠多夢,心中煩躁,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舌質紅,舌苔黃,脈沉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清心寧神。
[方劑]天王補心丹、黃連阿膠湯、五參丸化裁。
②氣陰兩虛
[辨證要點]氣短乏力,動則心悸氣喘,口乾咽燥,體虛汗出,舌質暗紅或淡紅,苔薄,脈細數,或脈短,脈三五不調。
[治法]益氣養陰,養心寧神。
[方劑]生脈散、升陷湯、易老麥門冬飲子化裁。
③陰陽俱虛
[辨證要點]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咽干口燥,畏寒肢寒,腰膝酸軟,舌淡暗,苔薄白,脈象結代,時快時慢。
[治法]滋陰養血,通陽復脈。
[方劑]炙甘草湯、三甲復脈湯化裁。
(3)消渴病支飲、水腫的辨證論治①心氣虛衰,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胸悶喘逆,不能平卧,脘腹脹滿,脅下痞塊,肢體浮腫,大便稀溏或便下不爽,舌暗淡,脈細弱而數。
[治法]益氣寧心,活血行水。
[方劑]升陷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四君子湯化裁。
②氣陰俱虛,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咳逆氣喘,不得平卧,動則加甚,口乾咽燥,尿少浮腫,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脈象沉細而數。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行水。
[方劑]生脈散、升陷湯、易老麥門冬飲子、葶藶大棗瀉肺湯化裁。
③陰陽俱虛,血瘀水停
[辨證要點]心悸氣短,喘逆喘息,不能平卧,面色黧黑,唇甲紫紺,尿少,肢體浮腫,畏寒肢冷,舌質暗淡有瘀斑,脈象沉細微數。
[治法]益氣養陰,溫陽活血,通陽利水。
[方劑]生脈散、升陷湯、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防己茯苓湯化裁。
2.其他康復療法糖尿病性心臟病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同時,應控制好血壓,戒煙戒酒,控制體重,控制脂肪飲食,避免情緒激動、過分勞累、飲酒、飽食、受寒等可能誘發心梗的因素。具體飲食原則,首先應控制總熱量,限制脂肪攝入量,限制膽固醇攝入量;碳水化合物以高纖維素食物為宜;有飢餓感時,隨時可用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和鎂的綠色蔬菜來補充。
食療方如人參天冬粳米粥、桃仁梗米粥、莪術豬心湯、丹參山楂飲、參葉茶、海帶湯等,可以選用。
(二)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糖尿病並發腦血管病變的機會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病人。據統計,其發病率為16.4%~18.6%。其中,我國糖尿病病人死於腦血管病變者要遠高於歐美各國。糖尿病腦血管病變具有以下幾方面臨床特徵:①多發生於50歲以上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②糖尿病腦血管病變以缺血性病變多見,尤以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為多見。③發生在椎基底動脈系統供應區的梗塞灶較多,其中以丘腦、腦於、小腦梗塞居多。病人可表現為眩暈,嘔吐,共濟失調,呆傻等,半身不遂症狀可能不典型。④糖尿病腦血管病變易反復多次出現。⑤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的發生和預後與高血壓密切相關。⑥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病情重,恢復難,預後差,病死率為19%左右,其死亡原因以合並肺部感染為最多,其次為心衰和高滲性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相當於祖國醫學消渴病繼發中風、風眩、仆擊、偏枯等病症,《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消癉、仆擊等病皆為富貴人過食厚味所致;金元名醫李東垣《蘭室秘藏》記載:消渴病人見「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四肢萎弱」;明代戴元禮《證治要訣》也指出:「三消久之,精血既虧,或目無所見,或手足偏廢,如風疾」。古今醫家在治療糖尿病腦血管病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學認為:消渴病陰虛熱結,久治不愈,陰傷的同時,氣亦暗耗。氣陰兩虛,可以致血瘀脈痹,熱結又可以灼液為痰,故可致痰瘀痹阻腦絡。加以陰虛陽亢,一旦惹動肝風,則可成風痰瘀熱互結之症,而使腦竅蔽塞,神機失用,從而出現偏癱、失語、神昏、口舌歪斜、頭痛、眩暈、偏盲等證候。可稱為消渴病中風。
具體治療請參看第十章第一節。
(三)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即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其發生率一般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而增加。
據統計,1型糖尿病有50%的病人死於腎功能衰竭,而2型糖尿病有5%~10%的病人死於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臨床上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病人缺少可與糖尿病相鑒別的特異性症狀,尿常規化驗可以陰性,24h尿蛋白定量可在500礸以下,但尿白蛋白排泄率異常,一般大於20μg/min,此期可見尿多症狀,或有腰酸腰痛等,血清肌酐小於132.6祄ol/L(1.5mg/dl),內生肌酐清除率正常或增高,超過120ml/min。中期病人為腎功能失代償期,多有明顯的水腫和蛋白尿,小便多泡沫,血清肌酐大於或等於132.6祄ol/L(1.5mg/dl),但不超過442祄ol/(L5mg/dl),內生酐清除率小於80ml/min,而大於20ml/min。晚期病人為尿毒症期,可見水腫、脹滿、嘔逆、厭食、尿少、大便不調、心悸、氣喘、抽搐等多系統症狀,普遍存在貧血及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血清肌酐≥442祄ol(/L5.0mg/dl),內生肌酐清除率小於20ml/min,此時內科保守治療很難取效,一般應接受透析和腎移植療法。
糖尿病腎病相當於中醫學消渴病繼發的尿濁、水腫、脹滿、腎勞、關格,與古代所謂「腎消」也有密切相關。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是消渴病日久不愈病情發展的結果,除重視腎元素虧的體質因素外,還強調情志郁結、飲食失宜、失治誤治等。《內經》指出: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意思是消渴病病人哪一臟先天不足,病變發展就容易發生哪一臟合並症,強調發病的內因。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腎病確實皆有腎虛病機。消渴病日久不愈,陰虛熱結進一步發展,則成氣陰兩虛、熱結血瘀症。早期,腎氣虛,腎精不固,則精微下流;腎氣虛,氣化不行,則水濕內停,故可出現尿蛋白、水腫表現,為消渴病尿濁、消渴病水腫。病情再進一步發展,氣陰兩虛進展為氣血陰陽俱虛,水濕內停,腎元虛衰,濁毒內留,三焦閉塞,五臟受累,氣機逆亂,則可出現脹滿、尿少、嘔逆不能食、二便不暢危症。屬於中醫學消渴病腎勞、消渴病關格範疇。
1.中葯康復療法糖尿病腎病證候學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早中期普遍存在腎氣不足,同時本虛證可兼有陰虛、陽虛,或陰陽兩虛,其中氣陰兩虛最為多見。標實證有血瘀、氣滯、痰濕、熱結、濕熱、水濕之分,其中以血瘀、熱結、痰濕為多見。而糖尿病腎病中晚期腎元虛衰,濁毒內生,普遍存在氣血虧虛,本虛證可兼有陰虛、陽虛,甚或氣血陰陽俱虛,三者均存在氣血之虛。標實證有血瘀、氣滯、痰濕、結熱、濕熱、水濕、濁毒、痰阻、飲停、動風、動血、竅閉之分,病人普遍存在濁毒內留證候。所以,糖尿病腎病不同階段,辨證論治方案當有所區別。根據正虛定證型,以標實定證候的精神,我們把糖尿病腎病早中期分為三型六候,把晚期分為三型十一候。
(1)早中期(消渴病尿濁、消渴病水腫)
1)本虛證三型
①陰虛型(氣虛、陰虛證同見)[辨證要點]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四肢睏倦,氣短自汗,易感,口燥咽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午後發熱,盜汗,尿頻量多,口渴欲飲,舌質淡紅,或舌紅體瘦,苔薄黃或少苔,脈沉細或數。
[治法]滋腎固腎。
[方劑]四君子湯、參芪地黃湯、二至丸、金鎖固精丸、清心蓮子飲等方化裁。
②陽虛型(氣虛、陽虛證同見)[辨證要點]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夜尿頻多,或有尿少浮腫,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陽痿早泄,手足背冷涼,大便溏稀,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或灰膩水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益氣,固腎培元。
[方劑]四君子湯、濟生腎氣丸、人參湯、水陸二仙丹、五苓散等方化裁。
③陰陽俱虛型(氣虛、陰虛、陽虛證同見)[辨證要點]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乾咽燥,腰膝冷痛,怕冷怕熱,陽痿早泄,婦女月經不調,或手足心熱而手足背冷涼,大便時干時稀,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或灰膩,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助陽,固腎培元。
[方劑]黃芪湯、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二仙湯、玄菟丸、五子衍宗丸等方化裁。
2)標實證六候
①血瘀證
[辨證要點]唇舌紫暗,腹腰背手足刺痛,肢體麻木,偏癱,脈沉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劑]桃紅四物湯、下瘀血湯、丹參飲等方化裁。
②氣滯證
[辨證要點]胸脘脹滿,納食不香,情志抑鬱,腹滿痛得矢氣則舒,善太息,舌暗苔起沫,脈弦。
[治法]理氣開郁。
[方劑]四逆散、大七氣湯、五磨飲子、柴胡疏肝散等方化裁。
③痰濕證
[辨證要點]形體肥胖,神疲喜卧,胸脘滿悶,肢體困重,口淡口膩,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除濕。
[方劑]二陳湯、指迷茯苓丸、白金丸等方化裁。
④熱結證
[辨證要點]口渴多飲,多食,大便干結,小便頻多,喜涼,舌紅苔黃干,脈滑數而實。
[治法]清泄結熱。
[方劑]三黃丸、黃連解毒湯、增液承氣湯、涼膈散等方化裁。
⑤濕熱證
[辨證要點]頭暈沉重,脘腹痞悶,四肢沉重,口中黏膩,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舌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滑、弦滑。
[治法]清熱化濕。
[方劑]三仁湯、四妙散、茵陳蒿湯等方化裁。
⑥水濕證
[辨證要點]面目及肢體浮腫,或小便量少,四肢沉重,舌體胖大有齒痕,苔水滑,脈弦滑,或沉。
[治法]利水除濕。
[方劑]五苓散、五皮飲、導水茯苓湯等方化裁。
(2)晚期(消渴病腎勞、消渴病關格)1)本虛證三型
①陰虛型(氣虛、血虛、陰虛同見,兼濁毒內停)[辨證要點]神疲乏力,口燥咽干,乏力體倦,頭暈心悸,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多飲尿頻,皮膚瘙癢,灼熱乾燥,或小腿抽筋,厭食燒心,嘔惡吐酸,舌略紅瘦,苔薄黃或少苔,脈沉細或數。
[治法]益氣養血,滋陰補腎。
[方劑]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六味地黃湯、麥味地黃湯、歸芍地黃湯、杞菊地黃湯、升降散、三黃丸等方化裁。
②陽虛型(氣虛、血虛、陽虛同見,兼濁毒內停)[辨證要點]神疲乏力,體倦懶言,畏寒肢冷,頭暈心悸,腰膝冷痛,腹脹喜暖,厭食惡心,嘔吐清水,大便稀溏,嗜卧,夜尿頻多,小便清長,皮膚濕癢,舌胖大,舌質淡暗,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溫陽補腎。
[方劑]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濟生腎氣丸、人參湯、溫脾湯、大黃附子湯等方化裁。
③陰陽俱虛型(氣血陰陽俱虛)[辨證要點]神疲乏力,頭暈耳鳴,心悸氣短,咽干口燥,口中尿味,心煩失眠,腰膝酸冷,手足心熱而手足背寒,自汗盜汗,夜尿頻多,或尿少水腫,厭食,惡心嘔吐,大便時干時稀,舌體胖大,暗淡有齒痕,舌苔黃或灰膩,脈沉細或沉細而數。
[治法]滋陰助陽,益氣養血,補腎培元。
[方劑]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大補元煎、大黃甘草飲子等方化裁。
2)標實證十一候
①結熱證
[辨證要點]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煩熱喜涼,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干,脈滑有力,或滑數。
[治法]清泄結熱。
[方劑]三黃丸、黃連解毒湯、增液承氣湯、涼膈散等方化裁。
②濕熱證
[辨證要點]頭暈沉重,脘腹痞悶、脹滿,腰腿酸困,肢體沉重,口中黏膩,大便不爽,小便黃赤,皮膚或外陰瘙癢流水,婦女白帶量多色黃,舌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滑。
[治法]清熱化濕。
[方劑]三仁湯、四妙散、茵陳蒿湯等方化裁。
③郁熱證
[辨證要點]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煩眠差,惡心欲嘔,食慾不振,胸脅苦滿,噯氣,舌略紅,舌苔略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清解郁熱。
[方劑]丹梔逍遙丸、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方化裁。
④痰熱證
[辨證要點]頭暈頭沉,心胸煩悶,咳吐痰黃,失眠多夢,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或滑數。
[治法]化痰清熱。
[方劑]小陷胸湯、黃連溫膽湯等方化裁。
⑤氣滯證
[辨證要點]情志抑鬱,胸脅脘腹脹滿,噯氣,善太息,腹滿痛得矢氣則舒,舌暗苔起沫,脈弦。
[治法]理氣開郁。
[方劑]四逆散、大七氣湯、五磨飲子、柴胡疏肝散等方化裁。
⑥血瘀證
[辨證要點]定位刺痛,夜間加重,肢體麻痛,或偏癱,肌膚甲錯,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絡脈色紫怒張,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
[方劑]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方化裁。
⑦痰濕證
[辨證要點]胸悶脘痞,咳吐痰多,納呆嘔惡,形體肥胖,頭暈頭沉,肢體沉重,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除濕。
[方劑]二陳湯、指迷茯苓丸、白金丸等方化裁。
⑧風陽證
[辨證要點]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鳴耳聾,頸項強痛,甚則肢體抽搐、震顫,舌紅,脈弦。
[治法]潛陽熄風。
[方劑]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方化裁。
⑨痰飲證
[辨證要點]背部惡寒,咳逆倚息不得卧,或胸膺部飽滿,咳嗽引痛,或心下痞堅,腹脹叩之有水聲,腸鳴,舌苔水滑,脈沉弦,或弦滑。
[治法]通陽化飲。
[方劑]苓桂術甘湯、茯苓甘草湯、木防己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方化裁。
⑩水濕證
[辨證要點]面目及肢體浮腫,或小便量少,四肢沉重,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水滑,脈滑。
[治法]利水除濕。
[方劑]五苓散、五皮飲、導水茯苓湯等方化裁。
■濕濁證[辨證要點]食少納呆,惡心嘔吐,口中黏膩,口有尿味,神識呆鈍,或煩悶不寧,皮膚瘙癢,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濕泄濁。
[方劑]大黃甘草湯、升降散、萆薢分清飲等方化裁。
應該指出的是,糖尿病辨證多本虛標實,常見本虛證一證,同時兼見標實證一證或者多證。臨床上應該重視處理好本虛證與標實證的關系。
2.食療康復療法糖尿病腎病的飲食治療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優質低蛋白飲食。應限制蛋白質總攝入量,適當補充優質蛋白。禁食豆製品,適當限制主食,適當補充牛奶、雞蛋白等優質蛋白。②適當補充熱量,低脂飲食。低脂飲食,口味清淡,適當多吃粉絲、粉皮、土豆、山葯等含澱粉量高的食物。③低磷高鈣飲食。禁食動物內臟、乾果等含磷高的食物。④高纖維素飲食。多吃粗糧、玉米面、魔芋等。總之,每日蛋白質總量應少於基礎熱量的20%。中期,則應完全禁食豆類食品,使優質蛋白攝入量多於總蛋白質攝入的1/2。每日總熱量按體力活動強度、標准體重計算,參考體形決定,其中蛋白質30~45g,脂肪35~40g,可多給一些碳水化合物。血糖升高時,則加大降糖葯胰島素用量。晚期飲食,蛋白質分配應掌握在20~30g,蛋白質應以牛奶、雞蛋白為主,植物蛋白盡量減少。
3.其他康復療法(1)心理調攝方面:早期病人應了解病情的嚴重性,以引起足夠重視,同時應堅信只要經合理治療,病情進展就可能被遏制。中期病人應了解腎功能已失掉了代償的事實,過飢、過飽、過勞、過多食用豆製品、用腎毒性葯物、合並感染等,均可加重腎臟負擔,應提高合理調治的自覺性。晚期病人,應解除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不要迷信什麼「神方」、「神術」、「秘方」、「驗方」,主動接受規律治療。
(2)運動鍛煉方面:早期可進行輕體力活動,但應避免過勞。一些活動如慢跑、太極拳、老年迪斯科等都是不錯的。中晚期病人,則應增加卧床時間。卧床以仰卧為優,仰卧可使人全身放鬆,使腎臟血液循環得到改善,有利康復。
(3)推拿:可減輕病人症狀。大便秘結者,可點按肚臍兩側天樞穴,或讓病人自行腹部推拿,方法是雙手掌相疊,繞臍順時針推拿36周,然後再逆時針推拿36周,每日早晚各一次,以加強胃腸蠕動功能。女性病人,情志抑鬱,有腹部脹滿,小腹冷涼、疼痛,或上半身熱、下半身涼者,可點按中脘穴,使氣機調暢,陰陽交濟之路通達。
(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眼病臨床最常見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性白內障。其中前者發病人數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35.6%~63.5%,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對人類危害極大。該病早期可僅有視物模糊,日久則會致病情不斷進展,直至目盲。我國眼底病學組織根據眼底視網膜及其血管改變分為單純型和增殖型兩型共6期:①單純型。Ⅰ期:有微動脈瘤或合並有小出血點。(+)為較少,易數;(++)為較多,不易數。Ⅱ期:有黃白色硬性滲出,或合並有出血斑。(+)為較少,易數;(++)為較多,不易數。Ⅲ期:有白色軟性滲出,或合並有出血斑。
(+)為較少,易數;(++)為較多,不易數。②增殖型。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並玻璃體出血。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並發現視網膜脫離。因此,糖尿病病人一旦出現視力降低,就應及早接受眼底檢查,並接受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中醫學的內障眼病,是消渴病繼發的視瞻昏渺。早在《宣明方論》一書中,金代劉河間就曾明確指出消渴病可變生「雀目與內障」,屬於消渴病繼發的內障眼病、視瞻昏渺(消渴病視瞻昏渺)。其發病機理與消渴病陰虛燥熱、精血受傷及血絡瘀阻有關。臨床觀察所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少陰體質和厥陰、少陽體質的病人為多發,可能與少陰體質者腎陰不足,肝木失養,目竅失於濡潤;厥陰體質者陰虛陽亢,肝火上擾;少陽體質者,肝氣郁結,易於化火上熏目竅有關。至於血絡瘀阻病機的形成較為復雜:①陰虛津少,無以載血暢行致瘀;②肝鬱氣滯,氣滯血瘀;③氣陰不足,氣虛無以帥血致瘀;④陰損及陽,寒凝血瘀;⑤久病入絡致瘀。糖尿病眼底病變血絡瘀阻的形成,實際上就是以上諸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1.中葯康復療法
(1)陰虛血熱,絡脈瘀阻[辨證要點]單純型Ⅰ期病人,眼底可見微血管瘤、出血點或出血斑。伴有口乾多飲,多食多尿,大便干結,舌暗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活血。
[方劑]增液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等方化裁。
(2)氣陰兩虛,絡脈瘀結
[辨證要點]常為單純型Ⅱ、Ⅲ期及增殖型早期病人。眼底除微血管瘤、出血外,或可見硬性滲出或絮狀滲出,或有新生血管。可伴見口乾咽燥,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暗紅,或暗淡,苔少,脈沉細或數。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軟堅。
[方劑]生脈散、杞菊地黃湯、石斛夜光丸、消瘰丸、白術澤瀉湯等方化裁。
(3)陰陽兩虛,絡脈瘀結
[辨證要點]多見於增殖型病人,除單純型病變外,尚可見新生血管、視網膜水腫、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機化物,甚至視網膜脫離。可伴見畏寒肢冷,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肢體浮腫,舌胖大,質淡暗,脈沉細弱。
[治法]育陽助陽,活血軟堅。
[方劑]金匱腎氣丸、五子補腎丸、消瘰丸等方化裁。
應該指出的是:臨床具體用葯還必須參考眼底檢查的結果,進行微觀辨證。見眼底出血久不吸收,則用三七、丹參;見眼底新鮮出血,則用丹皮、槐米、生蒲黃、黃芩、三七、大黃等;絮狀滲出,則用車前子、坤草、澤瀉;硬性滲出,則用海藻、昆布、浙貝、牡蠣、山楂;眼底出血後機化的物質或陳舊性玻璃體出血,則用海藻、浙貝、山楂,甚至三棱、莪術。另外,「目病多郁」、「肝開竅於目」,治療糖尿病眼病應重視疏肝解郁。慈航糖寧明目方(柴胡、白芍、茺蔚子、浙貝等)治療效果較好,確可提高視力,改善病人眼底病變。
2.其他康復療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食療康復方面,可服食桑葉黑芝麻粥,或飲用荷葉茶、枸杞子茶、菊花茶;伴有高血壓者,還可取苦丁茶泡水頻飲,或飲用決明子首烏茶、槐花茶等。同時,應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忌大怒,忌抑鬱,應囑病人主動回歸自然,廣交朋友,放鬆情緒,正視現實,調整心態。
另外,應囑糖尿病眼病病人長期堅持做眼保健操,揉按太陽穴、攢竹穴、睛明穴、四白穴,點揉風池穴、外關穴,對保護視力皆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