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皮爾斯的格式塔療法
皮爾斯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他名之為「格式塔療法」。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又稱完形治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格式塔療法理論源自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的含義即「完形」,強調人的完整性和整體知覺:
個體有追求完整的傾向,一個不完全的完形就會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現和穩定為止。
個體會依照其當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皮爾斯認為要滿足需要,就必須形成完形。
個體的行為是一種整體,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
個體行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體的內涵中去了解。如對人的認識,不能將人抽離環境(整體)來看。
個體透過形與景之原則、了解其所處環境。
此外,由於現象學上所指的現象,是指「個人憑感官所知覺到的立即經驗」而格式塔療法深信「當事人對環境立即的覺察,而不去推論一些形成某一行為的原因。」所以,格式塔療法是現象學取向的。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此時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在格式塔療法中,「覺察」、「責任」、「自由、選擇」是很重要的三角關系,即察覺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應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行為負責。此即存在主義的味道。而在格式塔療法中,所採用的一些名詞,諸如「投射」、「內化」、「壓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格式塔療法可說是受到許多學派的影響。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對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機械的、功能性的,而皮爾斯則強調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與整體緊密聯結。其次,弗洛伊德僅注意個體在兒童年時期被壓抑的內在心理沖突,皮爾斯則強調控察個人目前所處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種取向的重視過程,遠勝於對內容的注意,即認為此刻所經驗到的,比所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皮爾斯認為就達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個人現在如何表現,遠比注意他為什麼會如此做來得重要。 1.完形
格式塔治療法理論最基本的觀點是「完形」,即強調用整體觀點看人、物或事。它認為,人的整體性功能要大於人的各個部分之和,因此該理論強烈反對把人的功能進行元素分解的做法。該理論指出每一個人都期望過上一種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們總是努力將其各部分協調、整合成一個健康的、有機的整體。它認為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離破碎,在這種殘缺不全的情況下生活,以致出現了很多矛盾、沖突和痛苦。因此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目標就是促使來訪者達到情緒、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整合。
2.人性觀
格式塔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於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格式塔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格式塔療法強調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表現自我。此外,皮爾斯提出個體的人格分成兩部分:勝利者(topdog)和失敗者(underdog),前者很正義,很具權威也很完美,以「應該」「必須」等觀念來對個體作操縱與擺布,類似心理分析學派的超我;而後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達個體的內在願望,類似心理分析學的本我。由於勝利者和失敗者都在不斷掙扎,奪取控制權,這內在的矛盾與沖突,便對人造成一種持續不斷的折磨。因此,格式塔治療法即是要協助當事人,自覺這兩個不協調部分的存在,尋求解決方法,將內在分裂情況改善,以求達到身心統整為一。
3.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格式塔療法的核心。格式塔療法認為個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個體若能充分覺察,必然改變;也就是,覺察本身即具有治療的效果。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在覺察的過程中,個體與環境做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內在的沖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借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從新整合自己。覺察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工具,它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覺察,個體知道可以不這樣做,個體知道可以改變,也知道可以不改變。個體覺察的愈多,可做的選擇也愈多,當選擇以後,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前提是個體必須先覺察到,才可以做選擇,也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覺察不同於內省。因為內省是有目的性及評價性的,而覺察只是去觀察、注意而不評價。覺察應包括三個范疇:
對自我的覺察;
對環境的覺察;
對自我與環境互動間的覺察。
4.此時此刻
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療法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格式塔治療者常會以現在式的問句問什麼(what)和如何(how)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麼(why)的問題。因為格式塔療法認為問為什麼只會引導當事人去編造合理化的解釋及自我欺騙,將導致當事人不停地、頑固地去思索過去,而使他們脫離了此時此刻的體驗。
然而,格式塔療法並非不重視過去,事實上,格式塔療法認為,當過去與一個人現在的重要課題有關時,過去就是重要的。當當事人談及他們的過去時,治療者將要求他們借著重演過去將想像帶到此地,不要只是談論那些情感,而要求當事人在此時此刻再次體驗過去所經驗過的情感,通過想像的歷程,再度體驗當初受到的傷害,進而釋放該傷害。
5.未完成事件
格式塔療法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是指未被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並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像聯結在一起。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由於過去未被認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斷情緒,擾亂了以現在為中心的察覺。根據皮爾斯的觀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見、最惡劣的一種。依照他的看法,當人們悔恨時就把自己給困住了,既不願讓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誠的溝通,除非把悔恨發泄出來。因此,皮爾斯主張把悔恨表露出來是必須的,未表露出來的悔恨經常會轉變成罪惡感。換句話說:無論何時,當你有罪惡感時,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並把它表達出來,簡化原來紛亂的要求,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6.形與景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通過「形」與「景」的原則,了解其所處的的環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與形的意思,無法形成完形,即形(興趣的焦點)與背景(忽視的部分)無法確定的人。固執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與背景,再也無法看出其它形與背景的人。弗洛伊德所說的情結(complex),即皮爾斯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與背景固定而無法看到其它部分。人的成長,主要是在達成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滿足一些動機及需求。需求的出現,成為整個人環境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皮爾斯所說的形象。
相對的,個人環境即為背景。一旦需求滿足,形象便退回背景,而新的需求出現時,另一個形象又產生。有了這樣的概念,就可以了解當我們遭遇困難時,困難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們只注意困難,而忽略了周圍的個人和環境的資源,很可能我們會理不清這個困難所隱含的意義,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夾雜不清,始終找不出解決之道。所以皮爾斯建議,凡事應從較寬廣的角度去知覺、去思考,問題的意義才能明白,需求才會獲得滿足。而人的一生成長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後又破壞它,破壞之後又形成它的不斷形成完形的過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腦海里,無法忘記,就很難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析所說的情結,格式塔治療法則稱為未完成的事件,亦即一個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格式塔療法的技術在於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敏銳的察覺力、體驗內在的沖突、解決不一致性和兩極化的問題、突破構成阻礙的僵局,以解決未完成事件。完形治療法的常用技術包括以下數種,通常以游戲形式進行:
1.對話練習(dialogue)
當事人同時扮演事件的不同角色,進行一個人演兩個人角色的對話,空椅技術即由此發展而來。
2.空椅(empty - chair)技術
此技術運用兩張椅子,要求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扮演一個勝利者,然後再換坐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失敗者,而讓當事人所扮演的兩方持續對話。這項技術本質就是一種角色扮演,讓當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使內射表面化,使當事人充分地體驗沖突,而由於當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納和整合勝利者與失敗者,因此沖突可得到解決。
3.繞圈子(making the rounds)
此項格式塔療法技術包括要求團體中的某位成員走到他人面前向對方說話,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達成面質、冒險、表達自我、試驗新行為模式、促進成長及改變。
4.我負責……(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
治療者也許會要求當事人在每個陳述之後加上「而且我會為它負責。」例如「我覺得無聊,但我會為我的無聊負責」。此種技術的進行可有效拓展個人的感覺領域,同時幫助個人接納和認識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盡管這項技術看似機械化,但卻頗具意義。
5.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個人在別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實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卻不願看見也不願接納的。一個人往往會花費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動機轉嫁到別人身上,因此,在團體里,當某人在說別人的時候,常常說是他自己本身屬性的投射。在投射的歷程中,治療者會要求說[我無法信任你]這句話的人去扮演一個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變成別人以便能夠發現不信任原來是一種內在的沖突。換言之,治療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試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團體中對別人的敘述。
6.倒轉技術(the reversal technique)
當事人的某些症狀和言行,常是其潛在行動的倒轉表現。針對此種情況,治療者可要求這類因過分膽怯而痛苦的人,試著在團體中扮演一個愛表現的人。倒轉技術的進行方式在於,要求當事人潛入每件會為他帶來焦慮的事件中,去與他自己已經埋沒和否認的部分接觸。此項技術即藉此幫助當事人能夠開始去接納從前被否定的某些個人屬性。
7.預演練習(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皮爾斯的看法,我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其實都在預演中。我們常在想像世界裡預演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當實際表演開始時,因為怕自己演不好,恐懼與焦慮便襲涌而至。由於內在的預演消耗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們的主動性,也阻礙了我們去嘗試新行為模式的意願。藉助團體成員相互幫助的治療方式,並彼此分享預演的情境,可使當事人更能察覺出他們內心預演各種社會角色的進行情形,同時也使得他們更能察覺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並設法去達成。此外,藉此也使得他們自己更能察覺到希望被他人贊美、接納和喜歡的程度與范圍。
8.誇張練習(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格式塔療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當事人對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遞的微弱訊號或線索更能敏銳地察覺。雖然動作和姿勢都能夠藉之傳遞訊息,但所表達的也許並不很完全。若能要求當事人重復地誇張其欲表達的動作或手勢,將可使之與該行為有關的情感強烈化,進而使其內在隱藏的意義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9.感覺留置(Staying with the feeling)
當事人在情感或情緒不愉快而想逃避的關鍵時刻,治療者即要求對方保持著這樣的感覺。從旁鼓勵他們趁機去深入探討這些想要逃避的感覺。要去面對、體驗感覺,不僅只需要勇氣,同時也要願意忍受去除障礙時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經歷這些之後,卻能使人們有嶄新的成長。
10.完形夢境治療(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格式塔療法並不主張去解析夢境,而是要把夢境帶至現實生活中使之重現。此時夢已不被當作是過去的事,而是要在現在表現出來。做夢的人或許正是夢境中的一部分。對於夢境的處理方式包括:展現夢境,回憶夢境里的每個人、事、物及心情,然後將自己變成夢中的每一部分,盡量去表現夢境,並引出對話。由於夢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設是自我投射,做夢的人會為夢里的各個角色或短暫的際遇編造出劇本,而夢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層面的表現。通過這些相互對立層面間的對話,當事人於是能逐漸察覺到自己情感表現的世界。
此外,還有「我有個秘密」、「角色扮演」、「我給你一個斷語」等游戲。
Ⅱ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
簡述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縮寫CBT,是目前應用做廣泛的心理治療方法。盡管它的創立僅僅幾十年的歷史,但以其科學、高效和相對較低的復發率被大多數臨床心理學家所接受和使用。
認知行為治療 是由A.T.Beck在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現在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以及修正功能障礙的想法與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的歷史
1960年代,A.T.Beck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在前人臨床心理實踐的基礎上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嘗試。1976年他出版了《認知療法與情緒障礙》,1979年出版了《抑鬱症的認知治療》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創立。在80年代初期,歐美掀起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及應用的熱潮。美國心理學會在90年代初向他頒發了心理學應用傑出貢獻獎,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地位正式確立。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將認知行為治療介紹到中國。近年來在心理學教科書等專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章節。
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概念
認知(cognition):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及對環境的認識和對事物的見解等.如小孩.青壯年和老人對「醫院是什麼地方」的看法不同,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同成什麼,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eapy):也有一些人翻譯為認知療法,屬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理論取向。認知治療系由貝克首創。在理論上,認知治療乃是基於一種假設:個人的看法與想法(認知)決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動;個人之所以感到情緒困擾,主要是由於他對事、對人、對己的不適當的看法;悲觀的看法將導致悲觀的情緒與消極的行動,樂觀的看法將導致快樂的情緒與積極的行動。有人說:「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會使人感到虛無;想到實的部分會令人感到存在。認知治療法的構想是,幫助當事人認識環境,了解自我,學習對事、對人、對己應有的想法、看法與應有的態度避免鑽牛角尖的行為。
認知歪曲(conitive distortion):認知中存在錯誤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執的成分。如:「對視不禮貌」,「我是個失敗的人」,「人際關系好=被周圍所有的人喜歡」,「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認知缺乏:缺乏有關的常識或認識。如:「不知道與人說話時應正視對方」,「不知道非言語的重要性」,「不知道兩性間的差距」,應知道「每個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圖式(schema):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認識學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做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裡,圖式是一種先驗的范疇.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做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傑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
貝克認為,圖式是一種穩定的認知結構,它包括了對信息進行描繪和分類的各種規則,往往是難以觸及的、深層的內容,其中的某些內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時也將圖式等同於核心信念,如「我是一個無能的人」。圖式是由早期的學習經驗建立的,由孩子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情況發展起來的,圖式具有個體差異性,但同時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鬱的圖式常包括剝奪、挫敗、失落、無價值等主題。
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即個人已有的經驗架構。個體根據以往對事物獲得的經驗,在遇到類似的或相關的新事物情境時,他傾向於以舊經驗為架構去辨認新事物。因此,本詞的簡單意義就是指個人的知覺經驗。
自動化思維(automatic thought):指非自願發生於當事人意識流中的一些想法與意象。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顯得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自動化思維」的含義。這樣,思維過程中心一些錯誤觀念也因個體不加註意而忽略了,並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動化思維與圖式不同,更易觸及,屬於意識范疇的認知,一般是對特定情境的反應。如「我約她出去,她拒絕我「。
規則(rules):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准則。個體根據它們評價過去,預期未來,並用它們來指導現在的行為。但是貝克進一步指出,如果個體不顧客觀條件,過分按規則行事,也會使其行為不能與現實相協調,從而導致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如「如果有人不喜歡我,說明我是沒有價值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在核心信念與自動化思維之間的信念。包括態度、規則及假設。如「處於危險之中是可怕的」(態度);「我必須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謹言慎行」(規則);「如果我謹言慎行,生命就不會有危險」(假設)。
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對個案的綜合陳述與了解,一般由治療師依據某種心理治療理論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理論假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治療師進行個案概念化:
1.當事人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發生,又是如何持續的;
2.當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經驗;
3.當事人關於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觀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與信念是與問題有關聯的,哪些情緒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與當事人的想法有關;
5.當事人的假設、期望、規則及態度(中介觀念)是什麼;
6.當事人在處理這些負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麼;
7.哪些自動化思維、意象以及行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續;
8.當事人現有的信念與生活事件有什麼樣的關系;
9.當事人現在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麼樣的早期學習經驗造成現在的問題,潛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麼等。
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概念化開始於第一次與當事人的接觸,並且持續下去。個案概念化是一個不斷進行修正和詮釋的過程。
信念(belief):人們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時期開始發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這個世界是殘酷的」。
核心信念(core belief):支持每個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少數幾個核心信念經常是個案所有困擾的來源。這些信念被人們認定是絕對的真理,認為事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一個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想法被啟動後,他就會傾向於選擇性地注意與此核心信念有關的某些信息,即使這種信息是不正確的,他仍然會持續抱有這一信念。大多數人會維持比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價值的」,負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經歷心理上的痛苦時才表現出來。
與自動化思維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達,直到治療師持續探詢當事人想法背後的意義而剝去其層層外殼。負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對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個世界是個墮落的地方」等。
我們用一個同心圓來說明自主思想(人們能夠在意識層面知覺到的內容,如「我很聰明」,就象洋蔥的表層)、自動化思維(難以覺察和控制,特別是在受挫的時候,依不同情境產生的。如「這個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個人的假設與價值觀(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圖式(一個潛在的認知結構,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勝任」,像洋蔥的內核)之間的關系。
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特點
1.內在系統 讓當事人學會識別與自己煩惱情緒有關的想法,學會評價和制定更多的適合自己想法的措施,不止是消除表面症狀,而是針對當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開展工作
2.時間限制 通常4~14次會談,有些可能需要15~22次,每次持續50分鍾
3.結構明顯 每次會談檢查情緒,回顧本周情況,對前次治療進行反饋,共同制訂會談主題,評價自己的想法並對其做出反應,布置新的家庭作業,結束時尋求反饋
4.問題取向強調現在 與當事人一起界定當前問題及解決方向,一般情況下不回顧成長史,但有時會花時間討論當事人的發育史或童年信念,如有人格障礙者
5.合作關系積極參與 治療師與當事人是合作關系,治療師鼓勵當事人積極參與治療,讓他決定要談哪個話題,識別其想法的曲解之處,概括要點等
6.教育指導防止復發 當事人要去掉歪曲的認知,就需要訓練他們科學地進行邏輯思維與分析,治療師在治療中好象教師,嘗試對當事人進行再教育,治療師指導當事人確認、評估及回應他們不良功能的思想與信念,促使問題的解決,目的在於教會當事人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防止復發
7.科學方法 採取實驗的方法,治療包括資料收集(問題、想法、態度),形成假設,實驗和評估
8.家庭作業 根據治療進程,給當事人留家庭作業,一般包括個人資料的收集,驗證假設以及認知治療技術的練習等
9.治療技術 治療師用不同的方法來改變想法、情緒和行為,除了常使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技術外,行為技術和格式塔技術等也常用於認知治療,目的在於讓當事人認知其內在想法,覺察不同的解決方法或修正其意見
10.開放治療 治療的歷程是明確、清楚、開放的治療師和當事人能對治療的進展彼此分享
認知行為治療的一般原理
貝克認為,認知治療的改變是從檢驗當事人的信念上達成的,而不是由哲學式的辯論或治療師的說服完成的。當事人在治療中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治療師,學習認知治療的技術並加以應用,諸如檢查那些證明或接觸自己詮釋的證據,尋求不同的解釋或行動方向,行為依據比較恰當的思考。認知治療強調的是由當事人自己對事件得到新的意義,而不是由治療師給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讓當事人明白:心理障礙來源於自己信息加工系統的功能紊亂。
貝克強調當事人與治療師的合作關系,這種立論認為當事人可以積極參與治療,為「自助」(self-help)這一概念提供動力。因為人的內在溝通是可以由內省得到的;內在的溝通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這種意義是由當事人自己推論出來的,不是由治療師分析出來的。這種治療關系將來訪者放到了一個非常主動的位置上。
貝克的認知治療接受了各種生活事件導致情緒和行為反應時要經過的認知中介。情緒障礙與行為障礙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但由於人們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認知方式及評價模式。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並不是像鏡子那樣被動地、精確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因此,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病人的轉變或重建必須經過當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
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後發展成一套認知治療技術。貝克認為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包含兩個層次,即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和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所謂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是指與不愉快的事情有關,突現於腦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負性自動想法的內容可以是對目前經驗的解釋,也可以是對未來經驗的消極預期,或是對過去消極事件的解釋,這就是導致情緒障礙的原因。深層的從童年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假設,用於對信息濾過、區分、評估和編碼,指導對新信息的知覺、對舊信息的回憶及藉助圖式進行判斷與推理,支配和評估行為,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為功能失調性態度。
我國徐俊冕等對抑鬱障礙患者的認知特徵進行了研究。他們對51名抑鬱症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態度。抑鬱越嚴重負性自動想法出現就越頻繁;隨抑鬱緩解,自動想法減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調性態度的得分仍然高於正常人。這表明負性自動想法是狀態性的,而功能失調性態度是特徵性的,即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構成抑鬱障礙的易患傾向。這一研究結果基本肯定了貝克的情緒障礙兩層認知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
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應用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神經性厭食症、性功能障礙、葯物依賴、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復期治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象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象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病人輸入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在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就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這些方法,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矯正,使得病人配合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太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象正常體重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化思維,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針對病人的這種抑鬱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慾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戒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人格障礙、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但認知治療也有自己的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覺、妄想、嚴重精神病或抑鬱症的病人,受到嚴重的認知損害,不穩定的家庭系統的病人就不適合進行認知治療。
常見心理障礙的認知解釋
我們都知道,心理障礙是生物、心理與環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認知治療認為當事人的認知起著重要的作用,貝克認為每一種神經症障礙都有特定的認知內容,了解這些可以對認知干預提供有益的幫助。
抑鬱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剝奪、挫敗、失落。抑鬱者受挫後會無端地自罪自責,誇大自己的缺點,縮小自己的優點,還會把全部責任歸咎於他們自己,表現出一種認知上的不合邏輯性和不切實際性。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很消極。這種消極的思維,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來,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堅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並且失敗的原因全在於他自己。他堅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夠聰明、不夠稱職、不夠好看、不夠有錢等等。總之干什麼都不會成功,都沒有希望。抑鬱症患者的這些觀點常常是扭曲的,與現實不相符合的。
抑鬱症患者消極的認知方式來源於其深層的認知圖式,而個體的認知圖式又與他的個人經歷、他對重要人物的認同以及對別人態度的感知等因素有關,遺傳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認知圖式形成後,會潛在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一般他是不會被個體主觀意識到的。如同年有過重大喪失體驗的人,成年後遇到人際關系破裂的打擊,可能觸發其潛在的喪失感;考試成績不佳、患病、遇到嚴重困難,會誘發失敗、失落的強烈體驗。隨著不良體驗的加深,其想法逐漸充滿抑鬱的內容,而不考慮現實情況,將會逐步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遇到這些問題都會產生抑鬱傾向,但對那些具有抑鬱認知圖式的人而言,其處理信息的加工過程,包括信息的選擇、真實性檢驗和推理等其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認知歪曲,如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等就會在這種圖式的影響下變得更為顯著,他們對現實的境遇評價會更低,客觀性就會更差。
自殺出現的認知主題是:貝克認為自殺者的認知過程有兩個特徵:一是高度的絕望感(貝克認為「絕望」指「對未來的消極觀念,消極期待或悲觀」),絕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殺;二是感到不能應付生活問題,斷定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認知缺陷時產生自殺傾向的一個影響因素。治療師在自殺病患當中,發現了問題解決能力不足、認知僵化、無法預知行為後果認知力以理解自己,個人有注意力、集中思考、回憶等方面的困擾。認知模式關注的是信息處理如何受到圖式的影響而出現偏差。貝克說,技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這種信念會干擾正常的認知處理,而不是因為這種信念不理性。
焦慮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危險,對自己知覺到的危險過度誇大的反應;對事物的失控作災禍性的解釋。其認知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圍繞著身體或心理、社會的危險,如怕死去、怕發瘋、怕失控、怕暈倒、怕被人注視、怕出錯、怕發生意外等,他們會有選擇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篩查身體或心理的威脅性信息。例如,當事人的一個親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搶救過程之後,頭腦中出現了「要是生心臟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當夜睡夢中驚醒,感到心跳、胸悶,於是認為」已經得了心臟病了」,這種災難性的想法和解釋將焦慮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驚恐發作。
焦慮患者的認知圖式具有傾向於對通常情境做威脅性甚至災難性的解釋,他們或者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能,或者期望過高,以致實際情況常常與他們的期望不一致。當出現這種認知不協調時,或者維持原有的信念,否定或排斥顯示經驗;或者轉變自己的信念,加之又缺乏積極的應對策略,焦慮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我國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焦慮的認知內容是以」危險」為主題的,軀體感覺和認知錯解在焦慮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險「的負性自動想法和焦慮關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認知圖式可能促使患者過度誇大危險性。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兩因素理論和貝克的認知模式。
強迫症患者存在兩種主要的認知模式,即對危險的過高評價;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注意,記憶,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具體來說:
(1) 過高的不適當的責任感
對責任的錯誤理解這一模式是強迫症特有的表現形式。他們具有對事件的過高的責任感,惟恐失職與過高的使命感、內疚與罪惡感。
(2) 對威脅的評估
強迫症患者對危險及傷害性後果估計過高及對個人應對能力的估計過低。
(3)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控制和減少傷害的一種方式,也是強迫症狀產生和維持的主要因素,此認知模式會增加對危險的過高評價。強迫症完美主義的形式包括:對事情的了解必須十分完美;什麼都必須作到恰到好處;絕對對稱,確定並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維的至關重要性
強迫症患者因為害怕對不良後果負責,過分關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與行為的界限不清,認為有某種思維將導致產生某種行為。
(5) 過分要求控制
強迫症的核心是他們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絕對地控制他們的環境,通過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來減少危險和避免批評的一種方法,強迫症患者還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險和傷害,強迫觀念是過分控制不容許的思維的正常的精神系統的崩潰。
(6) 萬事要求確定
強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對完美和危險知覺的不確定,對自我效能的懷疑是強迫症的認知方式之一。當事人苛求確定性的時候,他會反復說「我可能就是萬一出問題的那個人」,認知治療師承認這種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事人難以接受不確定性?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會引出其採用確定性來預測事物的需要的探討,它表明了當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則災難就會降臨。
常用認知評估工具
Beck抑鬱問卷(DBI)、Beck焦慮問卷(BAI)、Beck絕望量表(BHS)、自動想法問卷(ATQ)、功能失調性態度(DAS)。
認知行為治療的常用技術
蘇格拉底式對話
箭頭向下
行為實驗
活動監察/計劃
分心和再集中
放鬆
應付卡片
分級暴露
角色扮演
運用「餡餅」技術
自我與積極自我陳述的功能對照
誘發意象作為治療工具
利弊分析
三欄技術
DTRS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