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熱下寒的深度剖析
一、什麼叫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是寒熱錯雜表現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
①如外感病誤用攻下,引致大瀉不止,津液損傷,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
②指腎陽虛,陰寒盛於下,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
中醫認為 上熱下寒就是陽盛於上,陰盛於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腎不交,表現為上身特別是頭、面、咽喉等有熱象,而下身特別是下肢卻是寒象的證候。
上熱下寒體質調理時不能清熱,也不能滋補,要交通心腎,引火下行。
二、症狀及表現
上熱下寒」除了又上火又怕冷,其實還有這些現象:
1、頭面起疙瘩、口舌生瘡,咽乾咽癢;
2、經常覺得渾身無力、便秘、失眠、掉頭發;
3、臉上愛長痘、長粉刺,反反復復;
4、經期經常延後、月經量少、痛經,並且人容易感到上火;
5、即使是夏天,小腿、大腿或腿關節都感覺到好冷。
主要表現——
上熱表現:反復發作性的口腔潰瘍、舌瘡、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熱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失眠這一系列上熱證候。
下寒表現:腰以下比常人怕冷,飲食耐溫不耐寒,吃溫的東西舒服,吃涼的東西就難受。嚴重的甚至熱飲不敢喝,涼飲也不行。因為一吃熱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傷下陽。
一旦上熱下寒,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現象。
男性 很可能會夜尿多,是腎陽虛的表現,氣化功能不行;
女性 則宮寒,來月經的時候,經色紫暗夾血塊、痛經,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覺,冬天被子里睡覺的時候腳還是冷的。
三、為什麼現代人「上熱下寒」現象較多?
1、缺乏運動; 反季節寒涼的蔬菜水果吃得太多;
2、經常生氣、思慮過度也會造成上熱下寒的體質
3、天生腎陽不足; 上熱下寒最主要體現在這個寒,女人一生要經歷的:經、帶、胎、產,全部是在身體中下部。從青春期到絕經期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每月都得跟月經打交道,經期的各種不注意;還有生育後的女人,調理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虧虛。
從中醫角度來總結就是:「胃氣不降,脾氣不升,腎氣不藏」。本質是脾腎陽虛,陽浮於上,不能溫煦下身。
人體最好的狀態就是陽氣在下部,陰在上部,因為陰是液體,液體是從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陽氣是火,火自下而上溫全身。但上熱下寒的你顛倒過來了,成了陽在上,陰在下。
該怎麼緩解這種現象呢?直接補陽的話,但是上熱很容易顯出來。用清熱是浪費能源的,因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會更虛。使用寒涼物質清火(寒性的物質會傷害脾胃),會進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陽氣拉回來,即引火歸元。艾灸補腎火能引火歸元。補腎火就類似於增加下部的陽氣質量,以增強其與上部陽氣抗衡的力量。腎陽充沛的情況下還可形成自身的引力優勢,使上部的陽自動下沉、內蘊,為己所用,而成上陰下陽的泰卦,這就是引火歸元。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如果湧泉穴溫暖,人體至陰部位得陽而充,陽氣充足則引力增大,上部的陽被引就下而歸源。所以艾灸湧泉穴常能讓人產生滿口甘津,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灸湧泉前可先灸中脘,關元,氣海,讓氣往下走,再灸足三里、三陰交補脾經,將下面的陽氣補足。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勞累、緊張、壓力大時,我們不會上火生病,等閑下來的時候反而容易上火、感冒。其實上火是人體的一個自我保護性反應,是對前段時間身體透支的調節,讓身體恢復的重要過程。
發汗的話最好是慢跑或快走45分鍾左右,運動到腿腳熱乎乎的,全身微微出汗就達到目的了。如果大便不利,可以灸下天樞、大腸俞、脾俞以通便。
溫下焦除了艾灸外,可以睡前艾草煮水泡腳,泡到微微發汗為止。
還可以通過外治法來引火歸元。比如用大蒜泥、吳茱萸粉敷腳心,比如艾灸關元穴、湧泉穴,再比如練習站樁、金雞獨立。泡腳、快步走這些簡單的運動也可以引火歸元。
四、經典名方化解上熱下寒
嚴重的上熱下寒的身體情況,僅靠食療和艾灸是不夠的,必須吃葯。能夠同時清熱祛寒的方子是千年古方——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黃芩和天花粉可以清熱;桂枝和乾薑溫散寒氣、補陽氣;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配合桂枝和乾薑,溫陽氣。
⑵ 上熱下寒很常見,解決辦法不止一種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症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 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後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干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
以下給大家分享「上熱下寒」的症狀以及對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上熱下寒的表現症狀
對於「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來說,一般會同時出現下述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症狀:
— 上熱 —
愛上火:口腔潰瘍、嗓子疼、牙疼、腮腫、流鼻血
慢性中耳炎
目赤紅腫,眼乾眼澀
成年人也依然長痘痘
甲狀腺類問題
頭熱、頭痛、頭脹、頭暈甚至血壓高
— 下寒 —
肚臍以下發涼,經常拉肚子
腰部冷,膝蓋涼
女性痛經,男性陰囊冰冷潮濕
手腳冰涼,特別怕冷
飲食耐溫不耐寒
膚色暗沉,長黑斑,甚至有水腫
便秘或是溏泄
除了這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失眠。
上熱下寒,上面,是滿滿的火,下面是一派寒氣,上下部交通,心腎不交,自然很難睡著。身體各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二、現代人,為什麼都有點上熱下寒?
人,用心一處,能量就會往那個地方走,現代人用腦有餘,用腿不足。想得多,動得少。人一思考,能量既積聚到頭部,想得多總伴隨著焦慮,緊張,心火就一直騰騰在上。
運動的少,身體的循環能力差,加上吃的寒涼,穿的少,脾腎陽虛,那麼下焦就會越來越寒。
而脾胃,因為過度的思慮,因為吃的太撐也太粗速,承擔了太多的負擔,人人都有一點脾虛,脾胃代表的中焦,也相對運化的弱一些。減弱了身體上焦和下焦的運動。
於是,現代人人都有一點上熱下寒。想一想,如果一個人,頭腦冷靜,不糾結,小腹溫熱手腳溫煦,脾胃因為吃的不多不少而運化良好,那該是多麼美好!
三、5個方法對治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只是身體里的熱能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身體不夠通暢,阻塞了能量的運轉。這時候,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最重要的就是通。
上焦有熱,下焦有寒,關鍵在於中焦沒有起到運轉的作用。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
因此疏通脾胃是關鍵!
1、 推腹
好肚子,如嬰兒之腹,溫軟如棉。多揉揉肚子,不僅改善上熱下寒,還可以減肥,通暢經絡。今天就試試看咯!
方法很簡單: 手掌由心窩開始向下推到小腹,反復推5分鍾。雙手或者單手都可以。如果有阻滯點(硬塊、痛點、「氣團」或「水槽」),一定要反復推揉,將其推開揉散。
在這里,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肝經、膽經,五臟之經絡無不匯集於此。通過推腹, 中焦妥妥疏通到位,上下焦也會得到疏通。 從而達到 舒肝理氣、開胃健脾,補腎養心 的目的。
特別改善上熱下寒的:
脾胃打通,順便幫助氣血更好的往下走,很多時候,動作到了,意念到了,氣血自然就到了。
2、 跪膝法
上熱下寒的人,上面熱,下面冷,如果一開始不能把熱量傳給腳,就先傳給膝蓋,慢慢就會輸送到腳上去。
方法: 在地板上軟墊子,或是在硬木床上進行,每天20分鍾,一開始膝蓋受不了,就盡可能讓地面軟一點,或是手扶著牆,減少膝蓋的承重,慢慢鍛煉膝蓋,沒有辦法前進,就在原地踏步。
沒幾步,就會後背發熱,周身感到溫暖,氣血先引到膝蓋,膝蓋發涼、膝蓋疼,咔咔響等問題,都會得到改善。漸漸,手腳冰涼,上熱下寒,也都得到改善。
跪著走時,你會發現腰也在扭動,腎也跟著補到了,平時走路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上熱下寒的人,通常是腎陽虛,溫煦了腎,下焦自然溫暖。
疏通了腿部的氣血,同時也能幫助把大腿上的垃圾排出去,贅肉自然消解。
3、 練習八段錦里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針對「上熱下寒」體質,可重點練習八段錦里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1)搖頭擺尾去心火
上寒下熱,第一需要引火歸元。一升一降,把火引導合適的位置,身體內的圓運動才能運轉,才能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寒熱處於正確的位置,否則一直擰巴。
這一招對去除心火很有幫助,做功時要注意,盡量不要打折扣做, 身體搖轉時使脖頸和尾閭盡量對拉伸長,速度柔和緩慢連貫。脖子全程不要硬著,下頜不刻意內收或揚起,使頸部肌肉盡量地放鬆伸長 。如果費力就一右一左做兩次,以後再慢慢增加次數。
經常上火、口腔潰瘍、喉嚨腫痛、爆痘的人多是虛火,頭面飄虛火,中下焦常年寒濕,常做這個動作,可以把上飄的虛火拽回丹田,溫暖腎水。
重點: 頭四個八拍要配合吸氣,後四個八拍要往外呼氣。
方法: 兩腳分開,相距約三個足底的長度,屈膝半蹲成騎馬勢。兩手張開,虎口向內,扶住大腿前部。頭部及上體前俯,然後作圓環形轉腰,轉動數圈後再反方向轉腰。
在轉腰的同時,適當擺動臀部。如配合呼吸,則在轉腰時吸氣,復原時呼氣。
作用: 去心火,避免長暗瘡、暴發青春痘、流鼻血、情緒暴躁等情況的發生。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動作較復雜,可量力而為。
2)兩手攀足固腎腰
八段錦功法里的 「雙手攀足固腎腰」,是通過俯身、雙手攀足,來專門鍛煉腰腎達到心腎相交的一個方法。
方法: 站立,並足,兩膝挺伸、上身前俯,以兩手攀握兩足趾,頭略昂起。然後恢復直立姿勢,同時兩手握拳,並抵於腰椎兩側,上身緩緩後仰,再恢復直立姿勢。重復幾遍。本式採用自然呼吸。
作用: 可使腹直肌以及腳內側的經脈得以伸展,透過手的熱量對腎臟進行按摩。兩手如攀握不到兩足趾,可不必勉強。
要領: 腰為腎之府,如果長期腰疼、腰肌勞損會導致腎虛,腎虛也會導致腰部不適,二者互為因果。此動作簡單易學,功效顯著且不受地點限制。
4、 泡腳降火
若畏寒、四肢不溫十分明顯,泡腳便是再合適不過的法子。
取艾葉(最好是艾絨)15克,桂枝10克,制吳茱萸10克,加入適量清水煮沸20分鍾,然後放涼到你能接受的溫度,切記別兌涼水,直接泡,水溫不夠了就直接再續熱水。
一般來說,泡腳水最適宜的溫度大概是40~44 ,水面超過腳踝大概2~3厘米最好,時間控制在15~20分鍾,微微出汗為宜。
邊泡腳邊用雙手搓後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後再搓搓腳底的湧泉穴,滋養腎水,既能補陽,又不至於讓人上火。
5、 艾灸調理
對於「上熱下寒」體質的虛浮之火來說,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應該去的地方,同時依靠外力驅散積聚在身體下部的寒邪,那麼艾灸就是非常合適的選擇了。
調理時,取神闕、關元、三陰交、湧泉等穴位,每個穴位灸25~40分鍾左右最佳,連續灸5天,休息兩天,然後繼續進行。
神闕穴: 在臍中部,臍中央。
關元穴: 仰卧或正坐位。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4橫指處即此穴。
三陰交: 手四指並攏,小指下緣緊靠內踝尖,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後緣的交點,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這里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腳心的湧泉穴應當放在最後灸,而且不可缺少,這樣做才算是讓「引火歸元」這個過程實施完成,而且不至於讓你因為艾灸重新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