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手太陰肺經上魚際的簡便取穴方法

手太陰肺經上魚際的簡便取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8 16:18:43

⑴ 手太陰肺經腧穴的主治病症有哪些

(一)主治病症

手太陰肺經共有11個腧穴(圖8-18),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和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圖8-18

[主治]傷風、頭痛、咳嗽、氣喘、咽痛、牙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2~0.8寸,可灸。

8.經渠(經穴)

[取法]在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於橈動脈橈側的凹陷中取穴(圖8-21)。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痛;手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禁灸。

9.太淵(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取法]在腕橫紋橈側,當橈動脈橈側的凹陷中取穴(圖8-21)。

[主治]外感、咳嗽、氣喘、胸痛、咽痛;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0.魚際(滎穴)

[取法]在第一掌骨中點,當赤白肉際處取穴(圖8-21)。[主治]咳嗽、哮喘、咳血;咽痛、失音、發熱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少商(井穴)

[取法]在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處取穴(圖8-21)。

[主治]咳嗽、鼻衄、咽痛、失音、發熱;昏迷、癲狂;指腫、麻木。

[刺灸法]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⑵ 保健穴位知識盤點,面對感冒多發的秋季,手上的魚際穴位有哪些妙用

手上的魚際穴在感冒多發的季節,可以達到緩解感冒、治療便秘、緩解心臟不適的症狀。穴位又名腧穴,是指人體經絡線上的特殊穴位。中醫可以通過針刺或按摩、點擊、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穴位來治療疾病。在日常保健中,我們還可以按摩一些穴位,達到治病和保護自己的目的,而拇指根部和手腕之間的中點是魚際穴。

魚際穴位於手掌心反射區,如果你突然感到心悸、心絞痛和胸悶,特別是不舒服,可以用拇指指尖捏揉魚際,用重力嚴重捏九次,可以有效緩解心臟壓力。但是,必須提醒的是,這種方法只會有所幫助。身體症狀緩解後,請及時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⑶ 常用的毫針種類、進針方法、取穴原則及方法

毫針療法,用毫針(包括芒針)刺入體表的經絡腧穴或病變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種針刺療法。一般以針體長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稱為毫針。針體長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稱為芒針(又稱長針)。實際上,芒針只是在長度上比毫針延長,其操作方法與毫針相類。毫針刺入體表相應部位,可促進和調整經絡氣血運行,協調和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狀態,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治療手法 臨床上具體應用的技術方法有進針、行針、留針、出針等。
進針 將毫針刺入皮膚的方法。進針時,一般用左右雙手配合。右手持針、靠拇、食、中指夾持針柄,掌握進針時的力量和針刺角度、深度,稱為刺手;左手按壓針刺部位或扶定針體,以固定腧穴皮膚,防止針體彎曲,並可避免疼痛,促使針刺感應的獲得,稱為押手。①進針的具體方法:包括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等。指切法適於短針 ,夾持法適於長針 ,舒張法適於皮膚鬆弛處(如腹部),提捏法適於皮膚淺薄處(如頭面部)。②進針角度: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臨床上,針體與腧穴皮膚呈直角(90°),垂直進針,稱為直刺,適於肌肉豐厚處,如四肢、腹、腰部。針體與腧穴皮膚呈45°角左右,傾斜進針,稱為斜刺,適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針體與腧穴皮膚呈15°~25°角,沿皮刺入,適於肌肉淺薄處(如頭面部),一針透二穴也可用此,稱為橫刺或沿皮刺、平刺。③針刺深度:針體進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針感而又不損傷重要臟器為准。除根據腧穴部位特點來決定之外,臨床上還需靈活掌握。如形體瘦弱者宜淺刺,形體肥胖者宜深刺;年老、體弱、小兒宜淺刺,青壯年、體強壯者宜深刺;陽證、表證、初病宜淺刺,陰證、里證、久病宜深刺;頭面、胸背及肌肉薄處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淺刺,肘臂、腿膝處宜深刺等。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有關,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和橫刺。對項後正中、大動脈附近、眼區、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損傷。
行針 又稱針刺手法。毫針刺入後,為了獲得、維持和加強針刺感應(又稱得氣)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留針 行針得氣後,將針體留置於腧穴內一段時間的方法。在行針後仍不得氣時,可通過留針靜候氣至,出現針感,稱為候氣。在行針已得氣後,留針可保持針感,並增強針刺治療作用。在留針過程中,還可再次行針,以加強針感,並使針感沿經脈循行方向傳導。留針時間的長短依具體情況而定。如陰證、寒證、里證,病程長而邪氣深入,身體強壯者,宜久留針;陽證、熱證、表證,病程短而邪氣淺在,身體虛弱者或小兒,宜少留針,甚至不留針。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針。一般情況,留針時間為15~30分鍾。
出針 在行針或留針後,針刺達到一定治療要求時,將針體退出體外的方法。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並慢慢提針至皮下,最後將針完全退出體外。在出針後,應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又稱為捫法。出針後亦可不按揉針孔,使邪氣外逸,這是針刺補瀉的一種,屬於開闔補瀉的瀉法。出針後要核對針數,以免脫漏。並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潔。
適應症及注意事項 一切針灸療法所能治療的病症,均可用毫針療法治療。注意事項主要包括:①針刺時醫生必須專心致志,審慎從事,隨時觀察患者表情,詢問患者感覺和觀察患者反應,體會針刺後的情況,盡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②患者在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並應盡量選用卧位。③對於孕婦針刺不可過猛,針感不宜過強。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勞宮、湧泉、行間、太沖、十宣等穴,不宜針刺。④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⑤對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診斷不明的危篤病人慎用針刺。⑥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眼區和頂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也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損傷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不良後果。⑦對於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芒針療法 一般採用26號、28號,5寸、7寸、1尺長的長針,以夾持進針法進針,兩手配合,將針緩緩刺入。頭面、胸背部用橫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針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針感為度,不可盲目過深,應根據腧穴部位特點和病人胖瘦情況而定。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患者反應,消除恐懼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針刺意外,老人、小兒、體弱、孕婦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針刺深、刺激量大等特點,臨床可用於中風偏癱、癲狂、痹證等。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刺療法的主體。
針灸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針刺的前身是「砭術」,砭術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於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展成為金屬針。金屬針具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銅、鐵、銀、合金及不銹鋼針具等階段。針具的改革,擴大了針刺治療范圍,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針灸術的發展。
隨著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發現很多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為腧」逐漸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根據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效應和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認識到人體有一個經氣運行的完整結構——經絡系統。通過不斷總結、實踐,將腧穴、經絡從理論上系統化,形成了經絡學說。經絡學說及其他中醫理論的形成使針灸成為中醫一門獨立的學科。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診法病機、法療原則、刺灸方法及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等。其中又以《靈樞》所論述的針灸內容尤為詳盡,故有《針經》之稱。《黃帝內經》為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經絡、腧穴及針灸等方面對《內經》作了補充。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成功地把針灸和針葯結合治療外感病納入了他所創立的辨病辨證論治體系,使針灸臨床治療得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醫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發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據《唐書·百官志》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國家醫療和教學機構「太醫署」中設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職,專門從事針灸教學和醫療工作。宋代王惟一編選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成針灸銅人模型兩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針灸模型,開創經穴模型直觀教學之先河。明代是針灸學發展昌盛時期,針灸著作較多,而《針灸大成》是這些著作中的一顆明珠,它是楊繼洲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匯集經典著作、歷代醫家精華及本人經驗而寫成的。該書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一次總結性的針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針灸臨床參考書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到民國的100多年間,由於反動統治者和侵華帝國主義者的歧視和扼殺,針灸日趨衰落,只在民間流傳使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促進了針灸醫學的復興和繁榮。針灸教育事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便於開展學術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在臨床方面,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100多種病證有較好和很好的療效,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結石、細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58年針刺麻醉開始用於臨床,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推動了針灸醫學的深入研究。由是,針灸學的研究工作也從對臨床的治療經驗的總結發展到開展實驗研究,從觀察針灸對各器官功能的影響而深入至針麻、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並在經絡現象、經絡實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近年來對針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針灸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東傳朝鮮、日本等國,13世紀以前,通過「絲綢之路」逐漸西行,對阿拉伯醫學等曾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針灸熱」。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中島宏宣布:「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的醫學學科。」並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於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國舉行了成立大會。傳統的針灸療法已經走向世界,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⑷ 手太陰肺經上有哪些穴位

(一)中府,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的交會穴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斜刺或平刺 (二)雲門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當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取穴 斜刺 (三)天府 定位:腋前皺襞上端水平線下3寸,肱二頭肌外緣 直刺 (四)俠白 定位:天府穴下1寸,肘橫紋上5寸 直刺 (五)尺澤 手太陰經所入為合 定位: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直刺 (六)孔最 手太陰經郄穴 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脘橫紋上7寸處 直刺 (七)列缺,手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向上斜刺 (八)經渠,手太陰經所行為經 定位: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直刺 (九)太淵,手太陰所注為輸,肺經原穴,脈會太淵 定位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直刺 (十)魚際,手太陰所溜為滎 定位: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 直刺 (十一)少商,手太陰所出為井 定位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淺刺,或點刺出血

⑸ 取穴法的原則是什麼

人體有361個經穴,另有眾多的經外奇穴。要想選好腧穴,首先應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據經絡、腧穴理論,結合臨床具體實踐,才能合理地選取適當的腧穴,為正確擬定處方打下基礎。處方中腧穴的選擇,是以陰陽、臟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依據的,其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這是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來的。因此,在「循經取穴」的指導下,取穴原則可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症取穴。

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的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為依據的。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症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症,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則選取腧穴,予以治療。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後、攢竹、風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癱取頰車、地倉,胃痛取中脘等,皆屬於近部取穴。

遠部取穴

遠部取穴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選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遠治作用為依據的。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裡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例如,咳嗽、咳血為肺系病症,可選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太淵(本經取穴),也可選擇與足太陰脾經的太白(同名經取穴);胃脘疼痛屬胃的病症,可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同時可選足太陰脾經的公孫(表裡經),面部疾患選取合谷,目赤腫痛取行間,久痢脫肛取百會,急性腰扭傷取水溝等,均為遠部取穴的具體應用。

隨症取穴

隨症取穴,亦名對症取穴,或辨症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症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根據中醫理論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臨床上有許多病症,如,如發熱、失眠、多夢、自汗、盜汗、虛脫、抽風、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難以辨位,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症的性質,進行辨症分析,將病症歸屬於某一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症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腧穴進行治療。如因心腎不交的失眠,辨症歸心、腎兩經,故取心、腎經神門、太溪等腧穴。

對於各別突出的症狀,也可以結合臨床經驗而選穴。如,發熱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豐隆等,也可歸於隨症取穴的范疇。

⑹ 急求!!!那位中醫學者知道心經、膽經、肝經、脾經

你應該看圖,這樣你就明白了。人身體上一共有十二條經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它們的走向按照中醫的術語你也不明白。你看看人體經脈圖就明白了。

你把以上的經絡的名稱都放到網路圖片里搜一下,就都出來了。

~~~~~~~~~~~~~~~~~~~~~~~~~~~~~~~~~~~~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肺臟,從肺橫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側,至肘中後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魚際外緣出拇指側端。

手陽明大腸經:起自食指橈側端,沿食指橈側端上行,出於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短伸肌腱)之中,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再沿上臂前外側上行,至肩部,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通過膈肌,入屬大腸。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一直到足尖,經穴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

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隔肌,沿念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屬於心臟與其他臟腑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連絡小腸。心經有一分支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系帶相聯系。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直上,沿上臂外側後緣,繞行肩胛部,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交會於頭頂。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復出項部,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到達腰中,屬於膀胱;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經過髖關節部,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沿內踝後進入足跟,沿腿肚內側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屬於腎臟,聯絡膀胱。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向前分布於胸中,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足少陽膽經: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頜厭),下行至耳後(完骨),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沿著足跗部向上,沿著股部內側,繞過陰部,上達小腹,再向上通過橫膈,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⑺ 手太陰肺經的作用配伍

【別名】
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註:本書中的所有穴名,包括別名皆直接引自中國標准出版社 1994 年 7月第一版發行的《腧穴臨證指要》一書。)
【穴義】
收募三焦腑中的氣態物輸供手太陰肺經。
【名解】
1)中府。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於胸腹內部。
3)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並傳輸肺經。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經經脈的起始點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處?這是因為,其一,肺所主的物質為人體中比重最小的氣態物,氣態物在人體系統中通過運動後它總是向人體系統重力場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從不同的系統角度考察,人體中有多個不同系統層次的重力場對人體中的氣態物起著制約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場,有整體的脊骨重力場,而除人體系統自身的重力場之外還有地球重力場。在以二腎為重力場坐標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場中,離腎最遠的胸上外部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為人體整體重力場坐標中心的脊骨重力場中,離脊骨最遠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從地球重力場來看,人體無論是平趟還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處於三焦腑系統的高位之處。由於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體系統及地球系統兩個重力場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氣態物在中府穴處聚集並向肺經傳輸,中府穴也就成為了肺經募穴。)
4)手足太陰之會。中府穴為手足太陰之會,非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由手太陰和足太陰二經物質交會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同時具有此二經氣血物質的特性,以「手足太陰」名之是為了和其它的交會穴統一說法。
(中府穴的氣血物質來源於三焦腑中各個臟器的氣化之氣,它不光包括肺的氣化之氣,也包括心的氣化之氣、脾的氣化之氣和腎的氣化之氣。由於肺的氣化之氣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處所聚集的肺之氣最多。由於脾臟的燥熱之故,脾臟氣化的氣態物中比重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處聚集並佔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氣血物質分布是肺氣最多,脾氣其次,其它臟器的氣化之氣很少,腎的氣化之氣最少,它主要體現了肺與脾二臟的氣血特性,故稱手足太陰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氣態物,以肺氣和脾氣為主,分布為少氣多血,即是氣壓低、溫度高。
【運行規律】
體內的溫熱水濕氣態物由三焦腑系統躍遷到體表系統的皮部層次。
【功能作用】
以水濕氣態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統向體表系統輸送高溫能量、體液及各種營養物質;通過向外輸送物質能量的形式來調節改變三焦腑系統和體表系統的溫、壓狀況。
【治法】
肺虛肺寒肺濕則多灸或久留針補之;肺實肺熱肺燥則急瀉之或用水針,莫灸。
[定位] 在胸外側部,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圖12-1)。
[解剖] 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一 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靜脈, 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澤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附註] 肺的募穴,手、足太陰經交會穴。 【穴義】
一、手太陰肺經少氣多血肺經氣血由此傳輸四極。
【名解】
雲,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以雲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將穴內的微觀物質放大到宏觀狀態並以類象的方式來形容本穴氣血的特徵。門,出入的門戶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經脈與外部物質交換的一個重要門戶。雲門名意指肺經氣血以雲狀氣態物的形式傳輸經穴之外。本穴物質為中府穴傳來的水濕氣態物,因其從體內的高溫區外出體表的低溫區,外出至體表後它仍高於體表的環境溫度,因此它會繼續向雲門穴上行。行至雲門穴後,此水濕氣態物縮合並化為雲狀氣態物且以雲狀氣態物的形式向經穴外傳輸,故名雲門。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雲狀氣態物,比中府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位置為肺經氣血中的最高點,熱能的吸收和擴散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運行規律】
氣血物質的運行分為二個部分,一部分以雲狀氣態物的形式向肺經以外的皮部傳播,一部分以冷縮後的雨狀雲系循肺經路線傳向
天府穴。
【功能作用】
傳輸肺經的氣血物質;調節輸入肺經及輸入肺經以外部分的物質比例。說明如下:當中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偏低、濕度偏大時(此即氣虛的狀態),由於經脈內部的氣血物質亦不飽滿,因此雲門穴向肺經以外傳輸的雲狀氣態物就不及,回歸肺經的雨狀雲系氣態物就偏多。反之,當中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偏高、濕度偏小時(此即氣實的狀態),由於經脈內部的氣血物質飽滿有餘,因此雲門穴向肺經以外傳輸的雲狀氣態物就偏多,回歸肺經的雨狀雲系氣態物就不及。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圖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頭靜脈通過,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鎖骨上神經中後支。
[配伍] 雲門、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穴義】
輸供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於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門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為肺經陽氣上輸天部之門府。本穴物質由雲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穴處的溫度場相比,雲門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仍處於高位,在天府穴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於天,穴名之意即在於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故名天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氣態物,其存在形式為雨狀雲系,比雲門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的天部空間層次也比雲門穴的要低。
【運行規律】
氣血運行分為二個方面,一是雲門穴傳來的雨狀雲系氣態物進一步散熱縮合冷降,化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狀雲系並向俠白穴傳輸,二是隨著穴內物質的熱散,一部分氣化的陽熱之氣上升於頭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傳肺經的氣血物質,通過熱散的方式傳遞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天之天部。
【治法】
寒則補而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圖12-1)。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主治] 氣喘,鼻衄,癭氣,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療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義】
肺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
【名解】
俠,挾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氣血物質在經過本穴的變化轉變後所表現出的特徵。俠白名意指肺經氣血在此分清降濁。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府穴傳來的雨狀雲系,由於氣血物質不斷地遠離人體的胸腹高溫區,因此水濕雲氣在本穴處的變化乃是一個散熱冷降縮合的過程。由於不斷地散熱冷降縮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氣血物質以雨降的形式從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從皮層降到了肌肉層。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挾擠則下,天部烏雲化雨而落由此變得清白之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雨狀雲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經水。
【運行規律】
天部的雨狀雲系散熱縮合後以雨降的形式歸降地部並循肺經流行。
【功能作用】
清降肺濁,潤脾除燥。
【治法】
寒則先點刺出血後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藏象】
人體肺經中的氣血物運行是從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東運動的冷濕氣流,冷濕氣流的水濕濃度超過了它的臨界飽和值,雲團就會化作雨水從天而降,雨降之後天空會變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轉換。俠白穴即是人體內的降雨點,正常情況下,肺經天部的冷濕雲氣由俠白穴從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證肺氣的清和脾部的潤,體現肺氣的宣降特 征。但是,俠白穴之雨氣是否歸降於地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俠白穴處的溫度場、壓力場高低,局部區域的溫度場、壓力場偏高可使氣化成為穴位的主導運動而雨氣不降,二是天府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本身水濕濃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後未達到雨降的雲氣水濕濃度臨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與地部陰性水濕分配的不均勻。
[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圖12-1)。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當頭靜脈及橈 動、靜脈分支;分布有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經過處。
[主治] 咳嗽,氣喘,干嘔,煩滿,臑痛。
[配伍] 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定位]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圖12-1)。
[解剖] 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 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為橈神經。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
[配伍] 配太淵,經渠治咳嗽,氣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熱;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 手太陰經所入為「合」。 [定位] 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 7寸處。
[解剖] 有肱橈肌,在旋前圓肌上端之外緣,橈側腕長、短伸肌的內緣;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澤治咳嗽,氣喘;配魚際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手太陰經郄穴。 [定位]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 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主治] 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
[配伍] 配合谷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 [定位] 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 1寸。
[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有旋前方肌當橈動、靜脈外側處;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澤治咳嗽。
[刺灸法]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定位]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內測;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氣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症。
[配伍] 配尺澤,魚際,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無脈症。
[刺灸法]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附註] 手太陰經所注為「輸」;肺經原穴;脈會太淵 [定位] 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對掌肌;血管當拇指靜脈迴流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咳血 ,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配伍] 配孔最,尺澤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手太陰經所溜為「滎」。 [定位] 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 ,鼻衄 ,發熱 ,昏迷,癲狂。
[配伍] 三棱針點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腫痛;配中沖治昏迷,發熱。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附註] 手太陰經所出為「井」。

⑻ 關於手太陰肺經的一個問題

在針灸取穴時,人體上肢的姿勢是手心向里,拇指在前。

「前於心與心包脈」是指手太陰肺經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前。

「下肘循臂骨上廉」:指手太陰肺經經肘部沿前臂內側前緣行走。

正確的循行路線是:手太陰肺中焦起,下絡大腸胃口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鬧內縈,前於心與心包脈,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交陽明經。

閱讀全文

與手太陰肺經上魚際的簡便取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性眼袋怎麼消除簡單方法 瀏覽:907
鈦金條有幾種安裝方法好看 瀏覽:828
披薩餅的製作方法和視頻 瀏覽:387
青田玉鑒別方法 瀏覽:913
魅族3夜間模式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74
如何清理水垢的好方法 瀏覽:691
塗油漆的檢測方法 瀏覽:910
汽車前蓋間隙檢測方法 瀏覽:787
中考邢台填報志願的方法與步驟 瀏覽:503
翻腕上籃訓練方法 瀏覽:200
自己怎麼測肺活量怎麼測試方法 瀏覽:792
勃起功能障礙治療方法 瀏覽:678
現有檢測甲醛的方法 瀏覽:804
食療手抖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548
經濟學中規避風險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75
房顫的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763
6缸活塞安裝方法 瀏覽:354
常用應用題解題方法介紹 瀏覽:779
路亞竿魚鉤的連接方法 瀏覽:853
柔性防水膠帶安裝方法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