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敘述,考古學兩大基本方法論,田間考古調查基本要求,需要的是能往考卷上寫的答案。
考古發掘,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考古學,古遺址和遺物,當它涉及到的方法,首先是如何收集的信息種類分為兩類的遺址和遺物。現代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收集什麼樣的信息應該是實地考察和挖掘的主要手段。因此,實地考察,探索方法,成為現代考古學的最基本的方法。調查,探討科學的方法,這是田野考古,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第二步:
調查
考古發??掘發掘准備的考古調查。只有經過調查,到選定的地點和對象的發掘,並決定什麼樣的方法來探索。然而,調查本身也是一個科學的工作。調查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即使它沒有做進一步的發掘可以解決一些問題,考古學。例如,通過調查,我們可以學習文化的地理分布,了解文化和地理環境。進行了廣泛的調查之前,回顧了文獻,並在同一時間,你要充分利用地圖和地名學研究,以探索各種遺址,遺跡的線索。遙感數據,航拍照片和衛星照片提供靈感的考古調查。
考古調查發現的遺址和遺物,在一般平原上的住宅地址,住宅地址,在山洞裡,韻寨城址,嚴重,礦山洞穴和礦坑,摩崖題刻移動的石頭(如造像,碑碣,經幢,等等),類型的建築物仍然存在,石器,骨器,陶器和其他文物和碎片。到達現場後,要注意地形,仔細觀察的現象在地面上,要充分利用各路段的溝沿路邊懸崖,尋找的露頭的遺址和遺物。有些地方,如彈簧交界處附近的河流和黃土區平台經常居住地址,經常洞穴的石灰岩山坡住宅地址,湖邊,海邊經常貝丘遺址,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在調查的過程中,如文本,圖形,攝影和測量記錄,並妥善收集樣品,以在房間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調查發現,廢墟和墳墓,根據各方面的條件,被選中成為正式發掘的對象。應埋在暴露的地下遺址和文物,遺址和文物的考古發掘,暴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挖掘工作的遺址和遺物的破壞。考古學家的責任是採取最適當和最嚴格的方法,所以這個限制的損害降到最低。
做挖掘工作,我們必須先了解的地層。從地質學「階層」的名稱是借來的。在人類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通過各種不同的人類活動,在原有自然形成的「土坯」堆積了一層「醇厚」,這往往??是混合的各種文物與人類有意或無意地放棄其剩餘的,所謂的「文化層」。代人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後,會堆積在現有的「文化層」其他「文化層」。長期延續的文化層堆積較厚,越來越多的水平。如果他們不打擾,必然比後期低年齡,年齡上限。以這種方式,文化層的積累形成的住址,按時間順序的歷史。人類活動是復雜的,文化層堆積情況往往很復雜。考古學家挖掘,必須遵守地層學的原理,使用不同的技術和手段,將家從復雜的層位的地址歷史有序暴露,而不致發生混淆或上下顛倒。這就要求,考古學家必須有一個細致,嚴謹的態度,嚴密,妥善挖掘。地層學的重要性,雖然不如家庭住址的發掘,發掘的陵墓,陵墓和墓葬和埋葬的住址文化層之間,甚至埋葬本身各部分之間往往存在層位關系。
挖掘方法依賴上出土的對象。在一般情況下,它可分為挖掘的兩個類別的歸屬地址的挖掘和古墓。棲息地解決一般的發掘和開放的坑道(溝槽),以便於控制和記錄的各種現象,並留出的橫截面,以觀察的文化層堆積。勘探方面(或溝槽)必須統一編號,為了使出土的遺址,遺跡匯合有條不紊的整體記錄。對於各種文物,如房屋,地下室,道路,水渠,水井,圍牆和護城河發掘各自不同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操作方法。各種文物,他們應該進行澄清它們的所在位置之間的關系,除了表示地平線,但還注意到,在考試的坐標。發掘的墓葬的糞球的一部分,用「四分法」或「切片法」,它的原理和挖掘或溝類似的開放式探索黨的住址。出土的墳墓,將不得不仔細清理掩埋,骨頭,隨葬品和他們的蹤跡。無論什麼遺跡的發掘,不能錯過任何細微的跡象;杵標記,如夯土坑牆鏟軌道在房屋的柱洞,在路上的車轍,該領域的腳印之類的11清理。
在所有發掘過程中,應做好記錄。主要的子記錄文本,圖形和攝影三大類,如果有必要,還製作模型。考古發掘的原則是必須要做的,根據這些記錄和館藏文物和還原家庭居住地或葬在未開發的未受干擾的。
⑵ 挖地也能發現珍寶無數的地宮,你都聽過哪些文物發現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墓葬群以及地宮被考古發掘,也有越來越多價值連城的文物被發掘出來。大家都知道考古挖掘是國家行為,那麼哪裡來的墓群被考古挖掘呢?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一下文物是怎麼被發現的。
還有些文物是建造防空洞時發現的。1969年,甘肅武威的幾個村民響應當時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在修建防空洞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處古墓。後來被考古學家命名為雷台漢墓。雷台漢墓是一處大型磚石墓葬。墓室裡面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00餘件,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這匹銅奔馬就是後世的馬踏飛燕。
⑶ 文物勘探方法(詳細方案做法)
我也不知道,也許有專業的探測儀吧。你可以看書研究,而且可以請教老師。你是考古系嗎?
⑷ 請問進行大型基本建設項目時進行文物調查勘探的流程
大致流程如下:1、在建設設計之初,按照國家有關法規的規定,於向文物行政部門(文物局)提出對工程建設范圍內進行文物影響評估的委託。2、由文物行政部門統一部署和安排具體文物保護工作,通常需要委託具有相關發掘資質的考古研究所進行實地調查,製作工程涉及范圍用地文物影響評估報告、考古調查及文物保護規劃報告。3、工程方與考古發掘單位簽訂文物保護工作協議書。4、開展考古工作。完成工作後,考古發掘單位向工程方提交文物保護工作報告,文物部門向工程方提供關於允許工程施工的函件。
是否有可能埋藏文物,首先看工程是否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其次主要依據文物考古部門以往的工作情況和所掌握的資料。以中國的文物情況,一般來說大型基建項目不涉及地下文物是不可能的。
考古勘探是對有潛在埋藏文物的區域進行探查,已明確地下埋藏古代遺址、墓葬的范圍、形制、尺寸、深度、性質等問題,為考古科研部門的發掘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和資料。調查可以指不進行鑽探的地面踏查(有些遺址地表可見,無需鑽探),而勘探一般包括鑽探,在黃土分布區、平原地區特別是古代人類活動密集的地區,由於文物埋藏較深一般都需要鑽探。
⑸ 探墓的工具,機關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說的是盜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工具洛陽鏟.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只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陽鏟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將地下的土層沒有改變的提出樣本,從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層年代以及結構來判斷地下情況,在考古發掘時,很大因素靠的是個人經驗,也有傳說老洛陽鏟可以用嘴嘗出土壤情況里判斷地下的墓葬分布。由於破壞小,對環境沒有什麼要求,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勘測效果要好於一些電氣化的勘查設備。
機關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運用機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並達到神奇的效果,這是古人對世界的貢獻。而這一貢獻,源自於他們對自然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因此機關術才如此深奧玄妙。《中華遺產》2009年第4期特別策劃《機關大法》將帶大家一起揭開機關大法的神秘面紗。
法自術起,機由心生。在各種機械裝置里,機關堪稱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隱秘,卻「牽一發而動全身」,控制著整體的運動趨勢,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至高體現。今天,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光來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機關之術時,已不僅在尋找機關本身,還會發現機關背後古人的心思。《機關奇術:心動,機動》將帶您走進古代機關之洋洋大關,一探其妙。
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營建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當掘墓人悄然闖進地宮,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藏,還是防不勝防的陷阱?《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將細說古墓機關。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幾種簡單機械中,大部分用於軍事,最典型的體現是城池防禦。這種防禦精神貫穿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金城湯池:不戰而勝》與大家從「術」的角度,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重新認識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
以下文位元組選自《古墓機關:寶藏還是陷阱》一文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弩出現於春秋時期,能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並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
弓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葯」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弓弩的殺傷力強大,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以射殺企圖進入墓道的人。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傳詣七十餘萬人,穿三皋,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乾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接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接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當然,若盜墓者曉得內情,只要小心謹慎,想法「斷其機」,便萬事皆休,任意盜掘,大發橫財了。晚清學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鈔》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閑居錄》中所寫的一個故事就再現了這一情景:「陳州古墓,俗雲高柴墓,為馮馬兒所發。初得石刻,曰『馮馬兒破』,遂發之不疑。毒煙飛箭,皆隨輪機而出,因斷其機,得金鑄禽鳥及玉甲片若龍鱗狀,其他異物不可數記。」
鑒於弩弓發射有它的局限性,歷代的墓主們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系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設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長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翻轉,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臟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謂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約3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10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內的刀錐之上。
與連環翻板功能類似的,是鐵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干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後,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中蹺板條,外力作用迫使綳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只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一擊。如此往復,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冢,墓道之中就發現了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干,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墓室內器物所剩無幾。清理人員發現,在連環翻板之下有兩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經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狀,這無疑是後來的盜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則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由此看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著實令人驚嘆。
⑹ 地球物理勘探的考古探測
利用地下古代遺物與周邊物質的物性差異,採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對它們的平面位置、埋深、分布范圍進行調查。 利用雷達多天線陣列技術,探測的精度高,在小面積精確定位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磁法探測能更快、更大面積地揭示地下遺址的面貌,結合已經為考古發掘與考古調查所認識的部分,加以典型影像校正,能更完整地認識遺址的全貌。
主要應用於找出遺址內土城牆、壕溝、坑、柱洞、房屋、墓穴等的位置及分布情況。
⑺ 請問一下考古隊是用什麼工具挖文物呢
登山袋:
功用:用來裝一些考古中需要的工具。
地圖:
功用:它用來尋找挖掘考古的地點在哪裡。
皮捲尺:
功用:測量挖掘坑深度還有長度。以及物品的位置。
記錄紙筆:
功用:在考古中用來記錄的工具。
封口塑料袋:
功用:如果在挖掘中,挖到較小的物品,考古人員就會拿封口塑料帶來裝。
小平鏟(手鏟):
功用:一般在挖掘時,都是用它來挖掘,因為如果挖到東西時,才比較不容易損傷物品表面。
毛刷:
功用:當古物上有細小的土時,為了不損傷古物,則選用毛刷來清潔表面。
小捲尺:
功用:她的功用跟皮捲尺差不多,但是它是量長度較短的。
指北針:
功用:挖掘時,用來測量方位的機器。
照相機:
功用:考古人員在挖掘中,是需要詳細紀錄的,但是紀錄不只是文字,也以照片觀看,所以照相機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
洛陽鏟(探鏟):
功用:物如其名是尋找墓址的工具。使用者握住它將它旋轉,鋒利的鏟頭會一點點進入土中,分析它帶出來的土,就能知道腳下有沒有墓,有多深。
探針:
功用:跟探鏟的作用是一樣,是一個針狀頭扎到地底,如果碰到磚就扎不下去了,可能此處有墓,沒有洛陽鏟准確,屬於輔助工具吧。
這些都是基本工具,具體要看是進行何種勘探,輔助工具有很多鍾選擇。
⑻ 對文物進行考古勘探工作需要哪些程序手續
對文物進行考古勘探工作需要具體辦事流程如下:
1、建設單位填寫《文物調查、勘探申請審批表》;
2、按有關法規及收費標准,向文物考古業務部門繳納文物調查、勘探費;
3、建設單位將建設范圍內的附著物拆除清理完畢後,文物考古業務部門在工程范圍內進行文物調查、勘探。工程范圍內沒有地下文物的,調查勘探管理辦公室辦理審批手續後,通知建設單位將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意見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
4、工程范圍內埋藏有文物的,經文物考古業務部門考古發掘後,調查勘探管理辦公室辦理審批手續並通知建設單位將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意見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
⑼ 各位大俠,我想問下,考古學遺址的發掘方法中的探溝發掘法的概念是什麼
關於概念的問題我不是很擅長,但是我實習的時候我們工地曾經有人用過探溝的方法,描述的可能不夠准確,有待大神補充.
首先探溝這個概念是西方考古發掘採用的一種方法,原則上來講在我國田野考古工作中是不提倡的,我們在做遺跡的時候,以盡可能的保存遺跡的本來面貌並恢復它使用廢棄時候的樣子.如果打一個探溝的話那麼這個遺跡肯定在發掘之前就被破壞了.當然西方人是比較實用的,他們更重要的是想了解遺址的形成過程,至於遺跡破壞了,他們在後期整理中可以復原出來,我們比較在意這些形式.
探溝通俗來講就是在遺址探方打一個大的截面,至於多長,多寬根據需要確定,探溝所展現的內容就相當於我們的隔梁一樣,我們打這個探溝一般都是為了確定某一個主要遺跡的范圍,深度,與周圍其他遺跡的疊壓打破關系,所以,探溝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確定遺跡的內容,大致層位,如果有什麼疑問的話可以追加探討.
⑽ 考古需要哪些知識
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考古地層學
地層是地質學中的一個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時間和空間涵義的一切成層岩石的總稱。考古地層 文化層學是借用地質學對地層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科學地取得研究資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礎的方法之一。
文化層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層層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層的劃分: 主要依據土質、土色、包含物和遺跡現象劃分地層。
地層關系:
(1)、疊壓關系 是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文化堆積自上而下依次疊壓而形成的地層關系,在這一地層關系中,疊壓者及包含物要晚於被疊壓者。
(2)、打破關系 指的是晚期人類活動遺跡打破早期的地層或建設而形成的地層關系。在這一地層關系中,作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於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遺跡年代一般也應晚於被打破者。
(3)、共存關系 在上述地層關系中,每一地層或遺跡單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種遺物,構成了共存關系。凡屬有共存關系的遺物,從地層學角度來看,它們的年代可視為是同時的(相對共時)。
考古類型學
1、考古類型學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進化論和生物分類的原理,對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遺跡。進行科學地整理、分類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當然,考古學中的類型學並非是生物學類型學的簡單搬用,而是有著自身的特點。為區別起見,一般稱為「考古類型學」,也叫「標型學」或「器物形態學」。
2、考古類型學的原理: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各種文化因素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器物的形態也常常隨之改變。因此,器物形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變化性則是絕對的;器物形態既具有歷史階段的穩定性,又具有明顯的時代與文化特色。考古類型學依據器物形態特徵及其變化研究其演變的規律,進而判定遺跡、遺物的相對年代,確定與區分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3、器物的類、型、式的劃分
(1)、器物的分類 「類」是最大的分類單位。
大類的劃分:首先,依據器物的質料劃分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銅器等。
亞類的劃分:每一個大類器物中,又可依據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劃分為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若干亞類。
次類的劃分:每一亞類器物中又可依據具體功能再細分為若干類。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類、水器類、食器類等。每一類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態各異的器物組成,如炊器類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類之下次一級分類單位,是對某一形態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據器物形態進行劃分。不同形態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變過程,故型是對一類有演變序列的器物的總的特徵的概括。
型別號一般用大寫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時為了充分表達器物形態變化成次,形之下還可再分亞型,亞型用小寫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級分類單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態演變過程中階段性變化,選出從早到晚各個階段的標准器,型分為若乾式,代表這一器物各個演化階段的特徵。
式別號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組合與分期
考古區系類型論
區系類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宏觀地進行遺址間、文化間、文化系統間比較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目的在於建立諸考古學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發展的基本時空框架體系。
1.文化區:考古學文化分布地理空間范圍。考古學文化區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對有關遺跡、義務的研究而確定的。
2.文化系統:文化系統,即文化發展系統,指的是考古學文化的縱向發展過程。一個文化發展系統,一般是由若干有縱向發展關系的考古學文化構成。
3.文化類型:在一個考古學文化分布區域內,往往由於微環境條件的差異和鄰近其他文化的影響,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遺存在主體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差別。一種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區域內,可分為若干個文化類型。
編輯本段
考古學的年代與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對年代:指遺跡、遺物在時間上的先後關系,以及文化遺存先後時序的年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後期」。 斷定相對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方法。
絕對年代:指遺跡、遺物做成或廢棄的具體時間。 斷定絕對年代的方法,在歷史時期的考古學領域,主要依靠文獻記載、年歷學和各種有紀年文字的遺物;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則主要依賴於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測年技術與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記載的有無為標志,將人類文化史分為「史前時期」和「歷史時期」兩大發 中國考古分期展階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據館藏古物的分類,提出歐洲史前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被稱為「三期說」: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礎上的進一步細分:舊石器時代(英。約翰.盧伯克)——中石器時代(英。艾倫.布朗)——新石器時代(英。約翰.盧伯克)——銅石並用時代(意。G.基耶里克)——青銅器時代——早期鐵器時代。
編輯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學
中國古代的金石學
「金石」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曾鞏的《金石錄》(其書不傳)一書,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的名稱。
所謂「金石學」,是以傳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來有銘文的銅器(金)和秦漢以來的石刻文字(石)等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門偏重於著錄和文字考證,以達到證經補史之目的的學問。
漢唐金石學的萌芽
在中國古史中,從傳說的禹鑄九鼎始,青銅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權的象徵;
商殷時期,青銅器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地位、等級的標志;
西周時,「藏禮於器」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禮樂制度逐漸形成。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由於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而導致「禮崩樂壞」,但舊制度的衰落並沒有是傳統的觀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漸產生了由懷古而好古進而根據古代實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風尚。
東漢袁康《越絕書.寶劍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發展序列:「軒轅神農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
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盜發魏國古墓,出土大批竹簡,學者們從中經整理出《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多種佚書。
北魏酈道元為注《水經》曾考察、記錄了許多古代遺跡和遺物。
唐初,在陝西鳳翔發現先秦時期的「石鼓」,學者和書家多有稱述。
宋代金石學的創立
北宋時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文化日益繁榮。由於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大力獎勵經學,加之史學、古文字學、書學等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者們對新資料的追求。於是,朝野人等競相研究,形成金石學。
現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銘刻的著作是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成於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現存最早古器物圖錄成於元佑七年(1092),呂大臨《考古圖》。收商周、秦漢時期的銅、石、玉224件,皆繪圖形、款識。
《宣和博古圖》
薛尚功《歷代鍾鼎其款識法帖》
趙明誠《金石錄》
王象之《輿地碑記目》
清代金石學的興盛
乾隆年間梁詩正、王傑等先後奉敕編訂《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寧壽鑒古》,被俗稱「西清四鑒」,共收錄了清宮所藏銅器4000餘件。
劉鶚著錄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專著《鐵雲藏龜》(1903);
孫詒讓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舉例》(1904)。
王國維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錄表》、《國朝金文著錄表》、《殷周制度考》等。
羅振玉著有《流沙墜簡》等。他們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稱金代金石學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稱為「羅王之學」。
有清一代金石之學的研究范圍也不斷擴大,除了傳統銅器、碑刻外,錢幣、墨印、玉器、鏡鑒、封泥、瓦當、兵符等也成為著錄和研究的對象。
據容媛所輯《金石書目錄》統計現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間,僅有67種,而乾隆以後的200年間卻有906種之多。又據統計,清代以前的金石學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達1058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編輯本段
近代考古學
近代考古學的傳入
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許多外國學者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擴張進而進入中國,開展考古活動。
1893——1907,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進入新疆考察。發現了著名的樓蘭古城和許多古代遺跡。
從1895年起,日本學者烏居龍藏、白鳥庫吉、八庄三郎等調查和發掘了東北地區的許多遺址。
1902——1907,關野貞調查了山東的畫像石和華北的石窟。
1906——1910,時任陝西大學堂(今西北大學前身)教員的日本學者足利喜六調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漢隋唐城址和帝陵,並發表調查報告,留下了許多珍貴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國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進入新疆、甘肅等地進行調查和盜掘,不僅發現許多古城,採集了許多文物,而且從敦煌盜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國學者的活動,大多都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的保護和支持下,採取了不正常甚至盜竊的手段進行的,造成了許多珍貴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國學者們的譴責。但另一方面,他們多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故他們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國學者桑志華(E,Licent)在甘肅慶陽附近的黃土層中發現了3件人工石製品。
1921,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基(O.Zdansky),發掘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發現了北京猿人牙齒化石。1921,安特生發現並發掘了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並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華同法國學者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在薩拉烏蘇河畔發現了一批石製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國的學者們由信古到疑古,最終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請馬衡擔任主任。
1926,李濟主持了對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內設考古學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陽小屯遺址進行調查和試掘。
20年代,李濟主持了對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發掘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成立、安陽殷墟的發掘,標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近代考古學的初步發展
從1928到1949,田野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等進行。
(1)、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
1927,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中美合作開始正式發掘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 1929,裴文中主持發現了第一具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成為世界古人類學研究史上的劃
時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發現了大量的人工石製品和人類用火遺跡,從而確認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發現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頭蓋骨化石,被命名為「山頂洞人」。
(2)、殷墟的發掘
1928——1937,在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和梁思永的先後主持下,對安陽殷墟進行15次發掘,累計發掘面積達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內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論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發掘安陽殷墟後崗遺址是,發現了著名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疊壓的「三疊層」,解決了三者之間的相對年代關系,從而標著中國考古地層學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蘇秉琦應用類型學的方法,對斗雞台溝東區墓地出土的陶鬲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淵源的線索問題,從而奠定了考古類型學的基礎。
編輯本段
現代考古學
管理、科研、教學體系的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伊始,即頒布《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並設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50,成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設古人類研究室,從事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國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後改稱中國文物研究所,負責文物保護工作。 1952,北大創立考古專業。
1956,西大設立考古專業。
70年代以後,吉林大學等十餘所也設立或恢復考古學專業。
新中國建立後,考古學家普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進一步發展。
考古地層學、類型學不斷完善,考古區系類型論的提出;
國內外考古學交流不斷加強。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考古學中。
編輯本段
考古學文化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
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
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於較晚的文化,並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於造成混亂,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於某族。至於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化,是要加以區別的。
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特徵、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對同時並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並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徵的形成,主要由於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題。
編輯本段
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年代測定技術的應用
194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發明了利用死亡生物體中碳-14不斷衰變的原理進行測年技術,是考古學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種史前文化的絕對年代,從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學上的一次革命。以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應用於考古學上的測年技術越來越多。
年代測定方法表:
年代測定方法表
勘測技術的應用
1、空中攝影
空中攝影勘測,即利用衛星、飛機等航空器從空中向地面觀察和攝影。從空中鳥瞰,視野廣闊,比較容易發現地面上難以觀察到的現象,如土壤、地形的細微差別,陽光斜射產生的物體陰影,不同季節植物生長狀態的對比及土壤濕度等因素在調查區域內形成的不同標志。分析對比各種現象的差別,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遺跡。這一方法對大型遺址或沙漠地區的考古調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遙感技術
空中攝影勘查技術的擴展。人眼觀察物體是由於來自物體可見光刺激而產生的視覺。而遙感設備取自目標的信息,除了靠物體輻射或反射可見光外,還靠微波、紅外線、X射線等特徵,調查時,是用能接收多個波段地面目標信息的多光譜遙感設備,就能同時獲得被勘查地區,突出顯示不同目標的多幅圖像或信息。分析這些圖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遺跡的分布情況。
3、地下勘探
採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根據大地物理性質的差異勘查地下遺跡、遺物的方法。由古代遺跡、遺物同周圍土壤的電阻率不同,並存在著磁性差異,可用地電阻率計(電探測)和磁性測量儀器(磁法探測)或地震雷達等進行探測,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計算機處理分析和人工解讀,從而對地下的遺跡、遺物做出准確的判斷。
分析鑒定技術的應用
陶器、石器、金屬、玻璃等無機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確定的「X射線熒光分析」、「發射光譜分析」等。
繪畫、顏料及食物、油膏、樹脂粘劑等有機化合物鑒定的「紅外線吸收譜分析」。
確定陶器中的礦物成分及推定其燒制溫度的「穆斯堡爾譜分析」和「熱分析」等。
上述分析鑒定,可從各個方面獲得許多研究信息。如通過金屬製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斷古代的金屬製造工藝;對青銅器的鉛同位素分析則可知道青銅器原料的來源,從而解釋古代貿易及文化傳播等問題;對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鍶(Sr)的含量分析則可了解古代人類的食物結構和生活環境等。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近些年來,計算機技術也開始應用於考古研究。計算機技術主要應用於大量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獲得的影像、圖表、文字、數據等資料的貯存、檢索、流通和各種研究信息的分析、運算,以及計算機輔助文物修復、顱骨、人體復原等等。由於計算機的運用,大大減輕了研究者的各種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進程。特別是由於全球衛星定位儀(GPS)和計算機地理信息系統軟體(GIS)的配合使用,進一步開辟了新的領域。
編輯本段
考古學常見術語表
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學。一般認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17世紀的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旅行家和學者。
人類學——即對人類進行研究的科學。有時候它會與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別在研究早期人類遺存時。
人工製品——人類製造的、使用過的或對人類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隨意拿走遺物而不進行記錄,這給考古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積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傳統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後)。它的好處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變得更加直觀。為了將日期標准化,1950年被定為考試古學上的「現在」。
放射性碳素斷代法——一種測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比率的技術,能測定五萬年以內有機材料的年代。熱釋光斷代技術能用於陶器的斷代,將物件重新加熱,然後測量發出光線以斷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熱時間。
稻作遺存——埋藏的特徵從地面上看是無形的,如牆,只有在高空中俯視,才能發現在稻穀中的不同顏色的斑紋。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並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現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穀,當玉米長成時,就會發現交錯、相通的道路(道路經過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們把這種交叉口稱為南奧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書寫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濕的陶土上刻寫而成。
樹木年輪斷代——根據計算樹木年輪(每年增加一輪)對樹木斷代。她還可以提供氣候方面的證據,因為氣候能影響數輪的寬窄。這種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用於考古學上,當時是用於測定美國印第安村莊的年代。
發掘——通常表示的是遺址物質的發現,全面移開表面並記錄地層或開探溝揭示堆積的情況,全面發掘而不留下任何東西。惠勒曾說道:「我是考古學家,一個對過去的破壞者。」
田野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學,盡管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使考古學家們不需參與發掘,不必讓自己的手沾半點泥土。其相對應的概念是室內考古學(主要用於審定申請計劃)和電腦考古學。這種對遺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現有的文件、地圖、人口普查資料、課稅清冊、教會資料、測量數據和以前的發掘報告。歷史考古學是研究有文字記錄的那段歷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徵符號。象形文字使用圖畫代表思想或言語,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與人的屍體一起埋葬的物品。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習俗現象。
葬式——屍體埋葬的姿勢。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屍體埋葬的過程。如火葬,用火焚燒屍體。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頭築成的紀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環狀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確的說,是指有文獻記載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其實它對於確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搶救性考古發掘(隨工清理)——一個遺址因為開發的需要,在它被破壞前,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所進行的搶救性的發掘。
相對年代——一個事物通過與另一個事物相對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給出確切的年代,絕對年代則要有確切的年代。
考古地層學——堆積物層次的研究。受地質地層學啟發。一般認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遠。遠在1859年,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根據地層學推算出,許多堆積物的年代,要比傳統《聖經》所說的上帝創世紀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類型學——對收集到得實物資料進行科學歸納、研究的方法論。受生物分類學啟發。學說正式創立是瑞典考古學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學方法論》。
三期說——把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學說,這種分法用在歐洲是可行的,但是用於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則有問題,因為有的地區現在還處於石器時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湯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館整理展品時提出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