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岩土工程勘探有哪些方法

岩土工程勘探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5 12:32:34

『壹』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的研究對象是,工程建築所處的地球表面的岩土體及賦存於其中的水、應力、熱等組成的整個工程建築場地的地質環境。這樣一個地質環境對工程建築有三方面的用途,即:建築地基(地基、壩基、路基等);建築環境(硐室、油庫、地下鐵道、井巷等);建築材料。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建築場地的岩土工程條件;分析論證存在的岩土工程問題;對建築場區做出岩土工程評價。這就是說除了要應用廣泛的理論,對各項具體問題進行闡述、論證及提出解決這些具體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外,還要研究各種勘察方法的原理、適用條件相互關系與配合,並研究勘察方向與步驟,不同勘察階段的工作部署,通過勘察資料的分析整理,岩土工程圖的編制,發現場地存在的岩土工程問題,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解決,最後應用各種理論進行正確地岩土工程評價。

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任務是:為工程建築的規劃、設計、施工及安全運營提供詳細的可靠的地質資料,用地質力學原理(理論)回答工程上的地質問題,以使地質環境與建築物相適應,保證工程建築物的安全穩定、經濟、合理、正常運行,並達到合理利用、保護地質環境的目的,同時對工程建築不利的地質條件進行處理和採取可靠的技術措施。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務

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務,具體總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查明建築場地的岩土工程條件,指出對工程有利和不利的岩土工程條件。闡明這些條件的地質特徵、形成過程和控制因素。

(2)分析研究與建築物有關的岩土工程問題,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價,為建築物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滿足該工程設計所需的岩土參數、確定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徵值,預測變形量的大小。

(3)選出岩土工程條件優越的建築場地,即:選擇岩土工程條件優良、岩土工程問題少而小的建築場。選擇優良的建築場地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在上述各方面的條件中,應充分體現出:充分利用自然地質環境;避免事故的發生;減少復雜的工程措施,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4)配合設計、施工部門提出建築物的類型、結構、規模、施工方法及地質要求。尤其是要提出地基基礎類型、基坑支護的方法、工程降水及地基處理的方法,及與地質有關的注意事項。例如對於抗震烈度大於6度的場地,應進行場地與地基的地基效應評價。

(5)為擬定、改善和防治對建築物有影響的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質資料,提出改善場地岩土工程條件,解決岩土工程問題的措施及試驗數據。針對岩土工程條件中的缺陷和存在的岩土工程問題,只有在闡明不良條件的性質、涉及范圍,以及正確評定有關岩土工程問題的嚴重程度的基礎上,才能擬定出合適的措施、方案。所以,必須有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作為依據。例如對於抗震烈度大於6度的場地,應進行場地與地基的地基效應評價。盡管處理地基及圍岩是設計施工部門的工作,但其范圍,處理的可靠性,方案的選比,沒有岩土工程勘察的詳細工作是沒有實際價值的。

(6)預測工程興建後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制訂保護地質環境的措施。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取得了利用地質環境、改造地質環境為人類謀福利的巨大效益。但它同時也成為新的地質營力而產生了一系列不利於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地質環境問題。例如,鐵路的修建方便了交通,但是在山區開挖邊坡,也常常引起新的滑坡、崩塌;水庫的修建,有利於防洪、發電等,但也帶來了庫岸地區的浸沒、坍岸、甚至出現水庫誘發地震等問題。

(7)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岩土工程勘察的理論和方法。

以上幾項任務,前兩項是岩土工程勘察獨自完成的,後幾項是與設計、施工及其他部門共同完成,前兩項任務是後幾項任務的基礎。查明岩土工程條件是岩土工程勘察最基本的任務,也是岩土工程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後面的幾項任務就難以完成,並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二、岩土工程條件

岩土工程條件是指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要素之綜合。包括:地形地貌條件、地質結構條件、岩土類型及岩土工程性質、地質結構條件、水文地質條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六要素。

將地質要素稱為岩土工程條件是因為:對其研究和評價者是以岩土工程觀點出發,是針對具體工程建築的;對地質條件變化的預測也是與工程建築相聯系的。

這些要素,對區域的合理利用、不同類型建築區及場地的選擇、不同類型工程的配置、建築物的穩定性及其正常運營和施工條件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產生岩土工程問題也會很不相同。

岩土工程條件是綜合性的概念,是指上述六個要素的綜合。單獨一、兩個要素不能稱為岩土工程條件,而僅能按其本身術語稱謂,或稱為岩土工程條件的地質結構要素等。盡管岩土工程條件受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些自然因素並非為岩土工程條件的組成部分,故不能把岩土工程條件定義為「自然因素的綜合」。

岩土工程條件是地質演化過程及其後生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即: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產物。岩土工程條件的形成受大地構造、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控制,但是,岩土工程條件各要素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而形成了差異巨大的岩土工程條件模式。例如:①山區模式:基岩為主—斷裂發育—基岩裂隙水為主—物理地質現象發育—石料豐富;②平原區模式:沖積層巨厚—砂土、粘性土交互發育—物理地質現象不發育—孔隙水為主—土料豐富;③山前平原區模式;④峽谷區模式;⑤岩溶地區模式;⑥花崗岩區模式。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對岩土工程條件的各要素的研究應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並且,各勘測階段研究的重點和詳細程度也不相同。下面對岩土工程條件六要素逐一予以闡述。

1.地形地貌條件

地形地貌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地區地形地貌的各種形態及其總體特徵,往往有助於認識當地的地質結構、岩性的構成、地質作用和地質現象的分布,以及它們對於已建成擬建工程的危害性的預測。

地形地貌的研究能反映出地質結構、水文地質結構特徵,成因類型、地殼運動,尤其是新構造運動特徵等。對建築場地的選擇、建築物的配置和形式、工程量的大小、勘察工作量的布置有重大影響。

地形地貌條件對建築場地的選擇,尤其是水電樞紐工程、鐵路、運河渠道等方案的選擇意義重大。例如:平原區的地貌條件比較簡單,場地線路的選擇較為理想;而在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的山區,如何使線路「平、順、直」,而又避免大的挖(填)方工程以及盡可能避免建造大型工程建築物(橋梁、隧道),是一件直接影響經濟合理性的復雜工作;河谷的寬度影響到水壩的長短;山體的寬厚與否、河谷的陡峻對稱與否、階地的發育與否,直接影響到壩型的選擇與工程量的大小;此外,場地的寬敞程度、有無心灘,又直接影響到施工方法和施工條件、工期長短與工程造價。所以,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條件是規劃選址階段應首先加以注意的問題。

地形地貌條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內容:①地形地貌分級;②地貌單元劃分;③地形起伏的變化(水系分布、高程及相對高差);④地面切割情況(溝谷的發育系統、形態、方向、密度、深度及寬度);⑤山坡形狀、高度、陡度;⑥山背、山頂的形態、寬度、平整程度;⑦河谷情況即河谷結構、坡度、河谷地形、寬度等;⑧階地情況:階地成因類型、階地級數及高程、寬度、起伏度、完整程度、結構及組成物質;⑨不同地貌單元的特徵及相互聯系與差異。

對於地形地貌的研究,一般是在踏勘和初勘階段進行的。有關岩土工程條件的最重要的資料,往往是通過對當地地形地貌的野外調查和對航測等資料的研究中獲得的。岩土工程工作者在一個新的區域進行工作,若沒有首先對地形地貌的研究與調查,其工作就會迷失方向而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這樣很多勘察工作的布置也難以正確進行,資料也會造成不完整性和缺乏代表性。

2.地質結構條件

地質結構一詞比地質構造含義更廣,且與岩土工程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岩土工程和岩土工程界經常採用地質結構這一術語。我們在岩土工程中常用的岩體結構、土體的結構等,並不限於地質構造的含義。地質構造所形成的結構面,稱為構造結構面,包括:斷層面、層間錯動面、切理面、劈理面等。這些結構面僅限於岩體內部,在土體中很少或基本不存在。

岩體土體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原生結構面,它們對岩體常具有控制意義。不整合面、假整合面也是原生的沉積結構面,其分開來的不同部分在物質成分和結構構造上也是互不相同的,差異明顯是屬於物質分界面。火成岩中的各種結構面;變質作用形成的結構面;風化卸荷形成的裂隙面,都是構造結構面。因此,地質結構包括了構造結構面和次生結構面,原生結構面等。

土體結構是指土層組合關系,即:由層所分隔的各層土的類型,其厚度及其空間分布變化。

相變劇烈是土體結構的最大特徵。對建築物極有意義的是地基土體中的強度高、低,透水性大、小,以及土層的上下關系和其相對厚度,它們對建築物的地基承載力和建築物的沉降變形等起著決定性作用。

岩體結構的主體是構造結構面、縫隙、軟弱夾層及構造破碎帶,也是岩體結構的研究重點,這些結構面的性質與分布,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內容。

岩體天然應力狀態是賦存於地質結構中的,也就是地應力,它對於地基開挖後的岩體變形、失穩,洞室圍岩的變形與破壞(尤其是在結構面發育的地段)影響尤為劇烈,破壞極為嚴重。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應當重視。

有關地質結構的研究,在初勘階段主要以大的控制性結構為主,而在詳勘階段,則有關微裂隙的研究便成為重點對象。

3.岩土類型及岩土工程性質

岩土是區域岩土工程條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岩土工程條件諸因素中與工程建築密切相關的。它決定著地形特徵,地質作用的發育情況,地下水的分布。同時岩土還是各種工程建築物的天然地基、環境和建築材料。

有關岩土類型及岩土工程性質的研究,在各個勘察階段都有其廣泛的內容,而且重點也不一樣。

在工程初步勘察階段,在岩土類型及成因的劃分上與地質測繪沒有太大的差別,以分到界、系、統即可,而對其岩土工程性質的研究則一般是據經驗值給出,以方便對地質結構等的研究;而在詳細勘察階段,則對岩土類型的劃分就基於岩土工程的觀點進行詳細地劃分,據其岩土工程性質劃分岩土工程單元體,以利於對其進行正確的岩土工程評價,並且在此階段,有關岩土性質的測試研究工作量也是巨大的,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工作。

有關岩土類型的劃分,在《岩石學》課程和《工程岩土學》中已經講過。但應說明的是,岩土的類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勘察階段性則由粗到細。例如,在規劃階段一般可按成因類型劃分(注意年代),在詳細勘察階段則須按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對於具有岩土工程性質特殊性的特種岩土,則應按具體情況專門研究和劃分。

在詳細勘察階段,則須按物理力學性質劃分。由於軟土、黃土、膨脹土、紅土、鹽漬土等特殊土體,以及軟岩、軟弱夾層及破碎岩體不利於地基的穩定性,邊坡的滑移、洞室的塌落也往往由這種軟弱夾層引起,勘察中需要特別注意研究。因此,在岩土工程詳細勘察中必須進行仔細的勘探、試驗工作,以查清它們的分布情況、厚度變化,以取得准確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4.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條件是影響岩土工程性質,是使岩土工程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的重要因素。對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水文地質結構——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②地下水類型、水質;③地下水位、水頭、水量及變化;④含水層、隔水層的分布、厚度及組合關系;⑤岩土層的滲透性、富水性、承壓性、滲透壓力;⑥地下水的侵蝕性。

地下水位的高低影響到建築物基礎的埋深,施工方法的選擇及處理措施;岩土的岩土工程性質與含水率有直接關系;地基沉降量計算中必須考慮地下水位的波動幅度;道路翻漿、水庫滲漏、浸沒、渠道滲漏、基坑漏水、流沙等岩土工程問題的出現,這些與地下水位及變幅不無密切關系。

在水庫庫址選擇中,含水層、隔水層的空間分布至關重要。壩基防滲的范圍與深度直接與含、隔水層有關;由於構造導水造成的集中滲漏,對壩基防滲的水庫滲漏的影響很大。

地下水位幅度的變化對岩溶的發育至關重要,它對於研究岩溶發育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基岩裂隙水的分布很不均一,對於地下硐室穩定以及井巷圍岩支護安全有重要影響;而座落於鬆散地基中的壩基,在較高地下水頭作用下,易在較大的壩基場壓力作用下產生滲透變形而失穩。

此外,在岩土邊坡中,地下水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下滑力,另一方面使結構面軟化、弱化、減小了抗滑力,致使邊坡產生失穩的例子不勝枚舉。

地下水的侵蝕性對於基礎類型的選擇,也是必須在勘察中加以注意的。

大量抽取地下水還會造成許多環境岩土工程問題。例如:地面沉降或地基不均勻沉降、礦區塌陷、岩溶塌陷、附近區井泉乾枯等,也會對降水區域內建築物的安全產生一定影響。

在工程勘察中對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在初步勘察階段一般是對其水文地質結構、含水層、隔水層的空間分布、厚度加以研究;詳細勘察階段則主要是通過鑽探、取樣和抽取地下水試驗進行全面的水文地質參數的獲取工作,以正確地評價岩土工程條件、解決存在的岩土工程問題。

5.物理地質現象

物理地質現象是指內、外地質動力作用對地殼表層岩土體綜合作用的產物,如地震、邊坡變形引起的破壞、地面塌陷、泥石流、沖溝等。這些現象是岩土工程條件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僅對其目前的存在狀態的研究是不夠的,還要對其發生、發展、消亡的規律、產生的原因、影響發育的因素、形成條件與機制、發展的過程及階段進行反演和預測,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從而制訂技術、經濟上合理的防治措施。

6.天然建築材料

對於大型工程來講,天然建材是岩土工程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質量,數量及開采條件和運輸條件的優劣,對工程的建築類型、建築規模、工程造價、工期長短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必須在勘察中放到應有的地位來專門解決。

應當注意的是,具體建築對工程條件的要求差異很大,影響也不相同。因此,岩土工程條件的評價應當與具體工程聯系起來,才能評價其優劣,否則則會造成紙上談兵,甚至會得出相反或錯誤的結論來。

三、岩土工程問題

岩土工程問題是指據岩土工程建築與地質環境(系由岩土工程條件具體表徵)相互矛盾、相互表徵而引起的,且對建築物本身的順利施工和安全運行或對周圍地質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地質問題。只要興建建築物,地質環境就會與之相互作用,矛盾就會必然產生;因而,岩土工程問題總是存在的,只不過這種作用的強烈程度不同而已。有時表現得輕微,有時表現得強烈,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

岩土工程問題的分析研究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中心任務。只有把勘察工作提高到研究問題的高度,才能預測工程建築物形成後可能引起的地質環境的惡化及發展趨勢。因此,定性、定量地作出岩土工程評價,正確地選擇優良場地和制訂必要的處理措施方案,才能把岩土工程條件與工程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體現出岩土工程工作在該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它為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岩土工程問題的分析與評價是一座橋梁,它把岩土工程條件的查明與場地結構的選擇、施工方法及處理措施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認識論上來講,岩土工程問題分析是基於、但高於岩土工程條件的查明。這也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綜合推理論證過程,是實現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一個質的飛躍。

建築物場地的選擇是工程規劃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一項基本工作。如果規劃部門已經確定了總體的工程規劃方案,那麼,選擇保證工程安全穩定、經濟合理,對地質環境影響較小的建築物場地則是岩土工程勘察義不容辭的任務,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標。因此,選擇比較優越的地質環境,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艱難的任務。

對於中小型工程,選擇一個場地並不太難,但對於一項大型工程(如水電樞紐工程、鐵路工程、隧道工程、核電工程,大型廠址工程等)則由於其工程建築物多樣化,生產工藝要求的特殊性,工作方便等因素,選擇起來就比較困難。如在地質環境較差的場地建設的大型工程,一旦發生岩土工程問題,其補救措施有兩種:一是改變建築物設計,如結構型式改變,規模變小等;另一種是對地質環境進行岩土工程處理,以滿足工程需要。從目前的岩土工程地質環境改造技術水平而言,可以說沒有什麼困難不可以克服,但也應看到,採取這些措施必然要付出很大代價,有時費用是很昂貴的,經濟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況且還會產生工期加長的問題。如果不講求經濟,岩土工程勘察可以說就會失去幾乎全部的意義,而只剩下保證工程安全、穩定一方面的問題。這樣的經驗與教訓在國內國外都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工作者不加以重視造成的。

對於岩土工程問題的分析,既要了解岩土工程條件的特點,又要了解建築物的特點(建築物理學規模、結構、類型),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建築物與岩土工程條件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素,作用的機制和過程,邊界條件,作出正確地定性評價;進一步利用各種參數和計算公式進行計算、作出定量的評價,明確作用的強度或岩土工程問題的嚴重程度、發生發展的進程——這就是岩土工程預測。

岩土工程條件優良的場地,能使其與建築物的作用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內,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順利施工和正常運行有利,並保證了經濟合理性,反之則會帶來威脅。另外,工程建築物的特徵對岩土工程問題的嚴重程度影響也很大,由於建築物類型的差異,岩土工程條件的不同,施加的荷載與作用方式的改變、產生的岩土工程問題也不同,嚴重程度也不同。因此,從這兩方面的相互的作用來講,僅僅查明岩土工程條件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到工程對其的影響。通過矛盾的分析——岩土工程問題的分析才能使勘察工作深入一步,從而更好地理解工程建築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並為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做出正確的選擇。

此外,通過岩土工程問題的分析還可以檢驗岩土工程條件是否已充分查明,資料是否齊全,數據指標是否正確合理,哪些方面仍需要補充修正,等等,從而指導進一步的勘察工作,使在工作方法的選擇和工作量的布置方面有章可循。因此,它是一項指導全局的工作,是勘察的中心任務。

四、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相互關系

完成岩土工程勘察任務必須遵循一套有效的方法。而勘察質量的優劣,與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巧妙配合,掌握運用的訓練程度與正確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岩土工程勘察的研究方法,有三種:地質學方法、實驗方法和計算方法。這些研究方法在勘察工作中則由如下勘察方法來體現:①岩土工程測繪;②岩土工程物探和勘探;③岩土工程室內試驗;④岩土工程野外(現場或原位)試驗;⑤岩土工程長期觀測;⑥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與報告編寫。

岩土工程各種勘察方法在整個勘察工作中是相互聯系的,逐步進行的。它們的目的及獲得的信息,對充分反映工作區的岩土工程條件、論證岩土工程問題、作出正確可靠的岩土工程評價,是必不可少的。

岩土工程測繪是工程勘察各方法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是勘察最先進行的工作。通過岩土工程測繪:取得地面地質的實際資料,了解地質變化規律,藉此推斷地下地質情況,並用以指導物探、鑽探、坑探、坑-槽探、試驗取樣及長期觀測等各項勘察工作的布置的具體位置。對岩土工程工作者來說,要能初步運用攜帶型儀器獲得測繪區內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該項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初期,工作量是最大的,隨著勘察工作的深入,測繪范圍越來越小,精度要求越來越高。

勘探工作是為了驗證測繪工作的推斷,或准確地反映區內地下地質情況,為岩土工程室內、外測試提供條件而進行的工作。因此,該項工作是勘察工作的深入和綜合。一般在規劃和初勘階段,該項工作主要以物探和坑探為主,配合少量的鑽探;而在詳勘階段,鑽探工作則居主要地位。

測試工作是為了獲取岩土體岩土工程性質指標不可缺少的,是為了論證岩土工程條件的差異性,分析岩土工程問題、定量評價具體剖面問題必備的條件。初步勘察階段該項工作是少量的,並且主要是配合測繪進行的岩性分類測試,而在詳細勘察階段則以為定量分析和為設計部門提供指標,處理技術參數而進行的,其工作量及試件數量往往是大量的,投資也會很大。

長期觀測工作是為反映岩土工程作用的持續發展動態、強度,及對工程的影響程度如何而設置的,該項工作視具體情況在勘察的各個階段均可進行。

勘察資料的整理,主要是指數據的統計、岩土工程圖的編繪和岩土工程報告的編寫。這是勘察工作的最終成果,是為設計和施工服務和應用的。只有高質量的勘察工作,才能獲得高質量的成果報告;只有深入細致的室內工作,才能體現出勘察工作的質量。

勘察方法的選擇及相互配合、勘察工作量的大小及工作布局,除了決定於工作區的岩土工程條件的復雜程度和工程類型外,還受到勘察階段的制約。所以明確勘察工作的階段,以確定勘察廣度和深度,是至關重要的。

『貳』 常用的岩土工程勘探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岩土工程勘探方法有鑽探、井探、槽探、洞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
(1)鑽探
鑽探分為回轉鑽和沖擊鑽。
回轉鑽分為螺旋鑽、無岩芯鑽和岩芯鑽。螺旋鑽不適用於碎石土和岩石,其餘地層皆適用;無岩芯鑽和岩芯鑽適用於任何地層。
沖擊鑽分為沖擊鑽、錘擊鑽、振動鑽、沖洗鑽。沖擊鑽不適用於粘性土和岩石,其餘地層皆適用;錘擊鑽和振動鑽不適用岩石,其餘地層皆適用;沖洗鑽不適用於碎石土和岩石,其餘地層皆適用。
〔2)井探、槽探和洞探
當鑽探方法難以准確查明地下情況時,可採用探井和探槽。對壩址、地下工程和大型邊坡等勘察時,必要時可用洞探。以上三種勘探方法只能在水位以上的地層進行。
其中螺旋鑽探、岩芯鑽探、錘擊鑽探和振動鑽探可以取得不擾動土樣。
(3)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方法可了解隱蔽的地質界線、界面或異常點;作為原位測試手段,可測定岩土體波速、動彈模、動剪切模量和特徵周期等。
來源於問問我平台

『叄』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採用的方法有岩土工程物探、岩土工程鑽探和岩土工程坑探三種方法。一個工程在不同的勘察階段,物探和勘探的使用應有所側重。一般地說,在勘察的初級階段,主要進行岩土工程測繪,物探和鑽探往往是配合測繪工作的,其中應較多地採用物探手段;鑽探和坑探主要用來驗證物探成果和取得基準剖面。隨著勘察程度的提高,為了深入研究各種岩土工程問題,便以進行確切的分析、評價,鑽探和坑探工程將愈來愈被廣泛地採用,成為主要的勘察手段,而物探工作則作為勘探工程的輔助手段。

本節將簡單介紹物探和勘探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適用條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等。

一、岩土工程物探

物探全稱地球物理勘探,它是運用專門儀器來探測地殼表層各種地質體的物理場,從而進行地層劃分以判定地質結構、水文地質條件及物理地質現象,並提供各種分析資料和岩土體某些特徵數據的一種勘探方法。

該方法只有在地質介質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一性——即各層的物理狀態、物理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時,才能成功地運用。

(1)物探方法種類:①電法;②震法;③測井法;④重力法;⑤磁法;⑥核子(放射性)勘探;⑦遙感物探方法。這些種類的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已獲得採用。其中前三種方法應用最廣泛,而後幾種方法在區域地殼穩定性分析中,應用最廣泛。

(2)物探解決的問題:①電法--(電測深、電剖面)電阻率法;劃分岩層--近水平;查明褶皺形態、尋找斷層、確定產狀、查找主導充水隙裂方向;查明覆蓋層厚度、基岩起伏及風化殼厚度;查明含水層分布情況、埋深發育情況、埋深厚度及深度尋找古河道;研究滑坡及下滑速度--充電法;②震法、聲波法:震法(確定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基岩起伏和埋深;查明地下構造情況--追索斷層和裂隙密度等;探測地下水位確定含水層;測定岩土的彈性力學參數)和聲測法(劃分風化帶;圍岩分類;岩體裂隙系數;小構造;圍岩松動和岩柱穩定)。目前聲波法運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較廣泛,具體將在第7章中加以討論。

(3)物探的特點主要優點是:①透視性強,可進行立體填圖;②效率高,儀器輕便,成本低;③綜合性強;④成果代表性強(岩體的綜合指標);⑤可以進行定量評價。

其缺點為:①局限性:地表淺部,表部,深部成果有一定變化范圍;②條件性:物理量差異大,地形平坦,開闊,岩層有一定厚度,沿導線水平小於20°,地區差異性大;③多解性:深部誤差大。

二、岩土工程鑽探

岩土工程鑽探是為工程建築物的設計、施工服務的,它具有綜合目的,因而對鑽進方法、鑽孔結構、鑽進過程中的觀測編錄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

岩土工程鑽探的岩心採取率要求較高。為保證獲得較高的采心率,針對不同的勘探對象,應採用相應的鑽進方法。如在軟弱地層或斷層破碎帶中鑽進時,要盡量減少沖洗液或用干鑽,降低鑽速,縮短鑽程,最好採用雙層岩心管。在土層中鑽進時,以採用干鑽為宜,並應適當縮短鑽程。為了保證准確地測定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質試驗工作的正常進行,必須按含水層的位置和試驗工作的要求,確定孔身結構及鑽進方法。一般的岩土工程鑽孔終孔直徑為91mm。若在基岩面以上的砂卵石居中作抽水試驗時,開孔口徑以325mm為宜。為了保證取得准確的水文地質參數,必須採用清水鑽進或干鑽,不允許使用泥漿加固孔壁的方法。一般鑽孔要直,不能發生彎曲;孔壁要求光滑規則,同一孔徑段應大小一致。這些要求在鑽探操作工藝上給予滿足。

1.鑽探的特點及適用條件

在岩土工程鑽探中,為了研究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經常要採取岩土樣。堅硬岩石的取樣可利用岩心,但其中的軟弱夾層和斷層破碎帶取樣時,必須採取特殊措施。為了取得質量可靠的原狀土樣,則必須配備專門的取土器,並應注意取樣方法和操作工序,以盡量使土樣不受或少受擾動。

勘探線、點的布置應密切結合地質情況和工程要求。一般情況下要垂直於地層走向、地貌、地形、構造線布置;同時要結合工程建築物的輪廓布置。除工程深隧洞、岩溶區鑽探(>100~500m)外,通常情況下孔深不大,約百米以內,一般為10~20m。孔徑一般情況下變化較大,岩土工程鑽孔為小口徑鑽孔(36mm,46mm,56mm,66mm),地質鑽孔為一般鑽孔(75mm,95mm,108mm,112mm,132mm,150mm,168mm)和大口徑鑽孔(300mm,500mm,1000mm,1300mm,2500mm)。鑽進多具綜合性目的,使一孔多用,例如:作勘探孔,試驗孔,取樣孔,長觀孔,處理孔。如斜孔,變徑孔等。

2.鑽探方法

自然地質條件是復雜的,各種鑽探方法和設備都有一定的使用條件。選擇鑽探方法和設備時,應視鑽探的目的和地質條件而定。目前,岩土工程勘探中常用的鑽探方法,可分為沖擊鑽探、回轉鑽探、沖擊回轉鑽探和振動鑽探等四種。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主要採用沖擊鑽探和回轉鑽探;按動力來源又可將它們分為人力的和機械的兩種。機械回轉鑽探鑽進效率高,孔深大,又能採取岩心,所以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使用最為廣泛。

3.鑽探孔的種類

鑽孔的類型有多種分類方法,一般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可按照目的與用途來區分;也可以按照鑽孔方向來劃分,主要是指鑽孔的角度及其方向。鑽孔的角度即是鑽機的立軸鑽桿與地平線的夾角,也叫做鑽孔傾角。

按照鑽孔傾角及其變化情況,可將鑽孔分為鉛直孔、斜孔、水平孔和定向孔四種;在岩體勘察中也有按照孔徑的大小來劃分的。在進行岩土工程勘探時,究竟採用何種角度及方向鑽孔,需視鑽孔的具體任務及地形地質條件而定。

(1)按目的與用途分:①首先可分為勘探孔(一般孔主要是了解地層岩性、結構)和控制孔(主要為了解地層及結構、重要部位);②試驗孔(岩土工程試驗孔,水文地質試驗孔);③工程處理孔--灌漿孔、輸水孔、導水孔、錨桿孔等;④長期觀測孔。

(2)孔按鑽進方向分:①鉛直孔:適用於岩層傾角小於30°,岩性均一、岩層平緩時用;②斜孔岩層傾角大於60°的或陡傾的斷層破碎帶與岩層、岩層傾向相反的方向鑽進,查明河谷地質結構更為方便;③水平孔,例如隧洞超前孔、應力測量孔、排水孔;④定向鑽孔。如圖1-2所示。

(3)按鑽孔孔徑大小分:①一般鑽孔:開孔直徑168mm,終孔直徑91mm;②大口徑孔:孔徑為300mm、500mm一般為打井孔(抽水)。孔徑750mm、850mm、950mm、1050mm、1150mm、1300mm、2000mm、2500mm多為井內觀測、取樣、試驗用;③小口徑孔:孔徑小於66mm者:該類孔鑽進速度快,壽命長,岩心採取率高,岩心完整性好,孔徑均勻,鑽機能量消耗小。

圖1-2 定向鑽孔

4.岩土工程鑽探的特殊要求

通常在岩體勘察中要求岩心採取率大於80%,對於軟弱夾層,風化岩,斷層破碎帶也要求其岩心採取率大於65%;對於水文地質鑽孔,要求(變徑,終孔直徑小於91mm)分層止水,各含水層的水位、水量、水質、滲透系數、抽水等進行描述,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層中開孔直徑以325mm為宜,要求清水鑽進或干鑽,孔壁光滑不堵孔;對於孔斜測量一般情況下要求:孔深小於75m,孔斜在1°的范圍內;對於深度大於100m的孔,孔斜每100m進行一次校正,在終孔時要保證小於2°。對於孔深度要求每50m測深一次,終孔一次,校正的誤差要小於0.1%,分層深度的量測正負要小於0.05m。非連續取心鑽進的回次進尺,螺紋鑽進時,要小於1.0m,岩心鑽進要小於2.0m。選用金剛石鑽頭,口徑為75mm取層岩心管來確定RQD指標。地下水位以下取樣時,應採用干鑽,同時要求原位試驗與鑽進同時進行,取樣應符合技術要求。

5.鑽孔編錄及資料整理

為了全面、准確地反映鑽探工程所反映的第一手地質資料,在鑽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觀測與編錄工作。主要是對岩心觀察、描述、編錄和鑒定。工作的內容是:描述其顏色、礦物成分和顆度成分、結構和構造,正確地定名。對於土體(無粘性土和粘性土)應觀察其緻密程度和稠度狀態。對於岩體應確定節理、裂隙的類型、延續性、蝕變充填情況、傾角、間距等,並進行裂隙統計。對風化岩石,應將岩心按風化程度進行分帶和描述。必要時編制岩心素描及岩心柱狀圖。

通過對岩心的各種統計,可獲得岩心採取率、岩心獲得率和岩石質量指標(RQD)等定量指標。

岩心採取率是指所取岩心的總長度與本回次進尺的百分比。總長度包括比較完整的岩心和破碎的碎塊、碎屑及碎粉物質。岩心獲得率是指比較完整的岩心長度與進尺的百分比。它不計入不成形的破碎物質。

一般情況下,應按照下面的順序每次進尺進行逐項填寫:其描述內容包括孔深、進尺、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密實性(主要指砂類土)、稠度狀態、干濕程度、裂隙類型、風化程度、取樣位置、樣品編號、岩心回收率、岩石的RQD指標。

要進行簡單計算的指標是:岩心採取率(即岩心總長度與總進尺之比)、岩心獲取率(即成形岩心總長度與總進尺之比)、岩石質量指標(RQD)(即大於10cm岩心總長度與總進尺之比)。另外要記錄下初見水位及穩定水位、水樣取樣地點等內容。

鑽探工作結束後,要進行鑽孔資料整理。鑽探法在鑽進過程中,必須隨時做好鑽孔記錄,這是一項極重要的工作。從鑽機定位後由開鑽到終孔為止,記錄每一鑽的深度,鑒別與描述每一鑽取出的土樣,進行定名,並立刻寫在記錄表中,作為繪制地質剖面圖的原始依據。國家規范要求:野外記錄應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承擔,記錄應真實及時,按鑽進回次逐段填寫,嚴禁事後追記。

主要成果有:①鑽孔柱狀圖,即將孔內岩層情況,按一定比例尺編制柱狀圖,並作岩性描述;還應在相應位置上標明岩心採取率、沖洗液消耗量、地下水位、岩心風化分帶、代表性的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以及取樣位置及項目等;②岩土工程剖面圖及岩土工程立體投影圖(具體編圖將在第8章中討論)。如果孔內作過試驗,則應將試驗成果也在相應位置上標出;③鑽孔操作及水文地質日誌圖;④岩心素描圖及其說明,其格式見表1-15所示。

野外鑒別地基土要求快速,但又無儀器設備,主要憑感覺和經驗。對碎石土和砂土的鑒別方法,是利用日常熟悉的食品如綠豆、小米、砂糖、玉米面的顆粒作為標准,來進行對比鑒別;對粘性土與粉土的鑒別方法,可根據手搓滑膩感或砂粒感等感覺,加以區分和鑒別。土的野外描述內容如下:

(1)顏色:土樣的顏色取決於組成該土的礦物成分和含有的其他成分。描述時從色在前,主色在後。例如,黃褐色,以褐色為主色,帶黃色;若土中含氧化鐵,則土呈紅色或棕色;土中含大量有機質,則土呈黑色,表明此土層不良;土內含較多的碳酸鈣、高嶺土,則土呈白色;

(2)密度:土層的松密是鑒定土質優劣的重要方面。在野外描述時可根據鑽進的速度和難易,來判別土的密實程度。同時可在鑽頭提起後,在鑽側面窗口部位用刀切出一個新鮮面來觀察,並用大拇指加壓的感覺來判定松密。在鑽孔記錄表上註明每一層土屬於密實、中密或稍密狀態;

(3)濕度:土的濕度分為乾的、稍濕的、濕的與飽和的四種。通常,地下水位埋藏深,在旱季地表土層往往是乾的;接近地下水位的粘性土或粉土因毛細水上升、往往是濕的;在地下水位以下,一般是飽和的;

表1-15 鑽孔野外記錄表

(4)粘性土的稠度:粘性土的稠度是決定該土工程性質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分為堅硬、硬塑、可塑、軟塑、流塑五種;

(5)含有物:土中含有非本層土成分的其他物質,稱為含有物。例如:碎磚、爐碴貝殼、氧化鐵等。有些地區有粉質粘土或粉土中含堅硬的姜石;海濱等地往往含貝殼,記錄表中應註明含有物的大小和數量;

(6)其他:碎石土與砂土應描述級配、礫石含量、最大粒徑、主要礦物成分。粘性土應描述斷面形態、孔隙大小、粗糙程度、是否有層理等。土中若有特殊氣味,如海濱有魚腥味等,亦應加以註明。石灰碴、植物根、有機質或古池塘往往含貝殼。鄰近設施對土質的影響,如管道漏水則使粘性土稠度變軟、地下水位抬高。

取土樣的標准表格,如表1-16所示。

三、岩土工程坑探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的岩土工程坑探的類型及適用條件有:探槽、試坑、淺井、豎井(斜井)平硐和石門(或平巷等)。前三者為輕型坑探工程,後三種為重型坑探工程(圖1-3)。

表1-16 土樣標簽

圖1-3 岩土工程常用的坑探類型示意圖

1—槽探;2—試坑;3—豎井;4—平硐;5—石門;6—淺井

坑探險的特點:直觀細致性、精確可靠性、取樣靈活性。

一般情況下坑探占勘察工作量的10%。主要用於:若岩層露頭很差,但覆蓋較薄(3m以內)時可採用,主要為測繪服務;或者用於校核、補充其他勘察資料;也可以用於原狀樣的採取或做大型原位測試;另外,在工程重點部位及特殊問題的研究時,也可用岩土工程坑探。

坑探要求描述的內容有:地質剖面,岩石、軟弱面、軟弱帶的產狀,斷裂及破壞的詳細情況,岩石物理狀態的可靠性資料保持原狀結構和狀態的岩土樣,要在坑道內做原位測試。必要時可編制平硐展視圖,通常採用的比例尺為1:25~1:100。

參考文獻

陳希哲.2002.土力學地基基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智毅,唐輝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3.簡明岩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宗元主編.2005.岩土工程試驗監測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彭承光,李運貴,李子權,王業新.1995.建築場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礎.北京:地震出版社

王常明.2004.土力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王鍾琦,孫廣忠,劉雙光等.1986.岩土工程測試技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袁燦勤,王旭東,李俊才,徐建龍,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咸恭,李智毅,鄭達輝,李曰國.2004.專門岩土工程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高層建築岩土工程勘察規程(JGJT72-2004,J366-2004).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 06-20).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04-13).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建築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 09-07).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土工試驗方法標准(GBT50123-1999 09-07).北京:地質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准.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03-18)

『肆』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內容是什麼

岩土工程勘察的內容主要有工程地質調查和測繪、勘探及採取土試樣、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現場檢驗和檢測。

最終根據以上幾種或全部手段,對場地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評價,編制滿足不同階段所需的成果報告文件。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存在的地質問題,對建築地區做出工程地質評價。



岩土工程勘察的條件

1、查明工程地質條件,並指出有利和不利因素。

2、研究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作出確切的結論。

3、選擇地質條件優良的建築場址。

4、預測工程修建後可能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避免人為地質災害。

5、根據建築場址的具體地質條件和建築物特徵,提出岩土工程設計方案和施工措施等方面的建議。

6、對重點或高難度岩土工程的施工和運行進行監測。

『伍』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術手段有幾種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進行。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地面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質和規律,並藉以推斷地下地質情況,為勘探、測試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據。在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場地,必須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但對地形平坦、地質條件簡單且較狹小的場地,則可採用調查代替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是認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高質量的測繪工作能相當准確地推斷地下地質情況,起到有效地指導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與取樣。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鑽探和坑探等各種方法。它是被用來調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並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樣進行原位測試和監測。應根據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選用上述各種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它的優點是較之鑽探和坑探輕便、經濟而迅速,能夠及時解決工程地質測繪中難於推斷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質情況,所以常常與測繪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為鑽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輔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釋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條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來驗證。
鑽探和坑探也稱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鑽探工作使用最為廣泛,可根據地層類別和勘察要求選用不同的鑽探方法。當鑽探方法難以查明地下地質情況時,可採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類型較多,應根據勘察要求選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動用機械和動力設備,耗費人力、物力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較長,而且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時應具有經濟觀點,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成果為依據,切避盲目性和隨意性。
(3)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岩土工程問題分析評價提供所需的技術參數,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標、強度參數、固結變形特性參數、滲透性參數和應力、應變時間關系的參數等。原位測試一般都藉助於勘探工程進行,是詳細勘察階段主要的一種勘察方法。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相比,各有優缺點。原位測試的優點是:試樣不脫離原來的環境,基本上在原位應力條件下進行試驗;所測定的岩土體尺寸大,能反映宏觀結構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好;試驗周期較短,效率高;尤其對難以采樣的岩土層仍能通過試驗評定其工程性質。缺點是:試驗時的應力路徑難以控制;邊界條件也較復雜;有些試驗耗費人力、物力較多,不可能大量進行。室內試驗的優點是:試驗條件比較容易控制(邊界條件明確,應力應變條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樣。主要的缺點是:試樣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觀結構和非均質性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差;試樣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狀,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難取得原狀試樣。現場檢驗與監測是構成岩土工程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工作在施工和運營期間進行;但是這項工作一般需在高級勘察階段開始實施,所以又被列為一種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4)現場檢驗與監測。
現場檢驗的涵義,包括施工階段對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驗證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監理和質量控制。現場監測則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類荷載對岩土反應性狀的監測、施工和運營中的結構物監測和對環境影響的監測等方面。
檢驗與監測所獲取的資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術參數,並以此為依據及時修正設計,使之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優化。此項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間內進行,但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對工程有重要影響的不良地質現象,應在建築物竣工運營期間繼續進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領域中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例如,工程地質綜合分析、工程地質測繪制圖和不良地質現象監測中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即「3S」技術的引進;勘探工作中地質雷達和地球物理層成像技術(CT)的應用等。

『陸』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術手段有哪幾種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進行。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地面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質和規律,並藉以推斷地下地質情況,為勘探、測試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據。在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場地,必須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但對地形平坦、地質條件簡單且較狹小的場地,則可採用調查代替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是認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高質量的測繪工作能相當准確地推斷地下地質情況,起到有效地指導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與取樣。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鑽探和坑探等各種方法。它是被用來調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並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樣進行原位測試和監測。應根據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選用上述各種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它的優點是較之鑽探和坑探輕便、經濟而迅速,能夠及時解決工程地質測繪中難於推斷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質情況,所以常常與測繪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為鑽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輔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釋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條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來驗證。
鑽探和坑探也稱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鑽探工作使用最為廣泛,可根據地層類別和勘察要求選用不同的鑽探方法。當鑽探方法難以查明地下地質情況時,可採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類型較多,應根據勘察要求選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動用機械和動力設備,耗費人力、物力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較長,而且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時應具有經濟觀點,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成果為依據,切避盲目性和隨意性。

(3)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岩土工程問題分析評價提供所需的技術參數,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標、強度參數、固結變形特性參數、滲透性參數和應力、應變時間關系的參數等。原位測試一般都藉助於勘探工程進行,是詳細勘察階段主要的一種勘察方法。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相比,各有優缺點。原位測試的優點是:試樣不脫離原來的環境,基本上在原位應力條件下進行試驗;所測定的岩土體尺寸大,能反映宏觀結構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好;試驗周期較短,效率高;尤其對難以采樣的岩土層仍能通過試驗評定其工程性質。缺點是:試驗時的應力路徑難以控制;邊界條件也較復雜;有些試驗耗費人力、物力較多,不可能大量進行。室內試驗的優點是:試驗條件比較容易控制(邊界條件明確,應力應變條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樣。主要的缺點是:試樣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觀結構和非均質性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差;試樣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狀,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難取得原狀試樣。現場檢驗與監測是構成岩土工程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工作在施工和運營期間進行;但是這項工作一般需在高級勘察階段開始實施,所以又被列為一種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4)現場檢驗與監測。
現場檢驗的涵義,包括施工階段對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驗證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監理和質量控制。現場監測則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類荷載對岩土反應性狀的監測、施工和運營中的結構物監測和對環境影響的監測等方面。
檢驗與監測所獲取的資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術參數,並以此為依據及時修正設計,使之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優化。此項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間內進行,但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對工程有重要影響的不良地質現象,應在建築物竣工運營期間繼續進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領域中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例如,工程地質綜合分析、工程地質測繪制圖和不良地質現象監測中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即「3S」技術的引進;勘探工作中地質雷達和地球物理層成像技術(CT)的應用等。

『柒』 岩土工程勘探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工程地質測繪。
(2)勘探與取樣。
(3)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
(4)現場檢驗與監測。
工程地質測繪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進行。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地面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質和規律,並藉以推斷地下地質情況,為勘探、測試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據。在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場地,必須進行工程地質測繪;但對地形平坦、地質條件簡單且較狹小的場地,則可採用調查代替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是認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高質量的測繪工作能相當准確地推斷地下地質情況,起到有效地指導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鑽探和坑探等各種方法。它是被用來調查地下地質情況的;並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樣進行原位測試和監測。應根據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選用上述各種勘探方法。
物探是一種間接的勘探手段,它的優點是較之鑽探和坑探輕便、經濟而迅速,能夠及時解決工程地質測繪中難於推斷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質情況,所以常常與測繪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為鑽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輔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釋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條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來驗證。
鑽探和坑探也稱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質情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鑽探工作使用最為廣泛,可根據地層類別和勘察要求選用不同的鑽探方法。當鑽探方法難以查明地下地質情況時,可採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類型較多,應根據勘察要求選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動用機械和動力設備,耗費人力、物力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較長,而且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時應具有經濟觀點,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成果為依據,切避盲目性和隨意性。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岩土工程問題分析評價提供所需的技術參數,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標、強度參數、固結變形特性參數、滲透性參數和應力、應變時間關系的參數等。原位測試一般都藉助於勘探工程進行,是詳細勘察階段主要的一種勘察方法。
原位測試與室內試驗相比,各有優缺點。原位測試的優點是:試樣不脫離原來的環境,基本上在原位應力條件下進行試驗;所測定的岩土體尺寸大,能反映宏觀結構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好;試驗周期較短,效率高;尤其對難以采樣的岩土層仍能通過試驗評定其工程性質。缺點是:試驗時的應力路徑難以控制;邊界條件也較復雜;有些試驗耗費人力、物力較多,不可能大量進行。室內試驗的優點是:試驗條件比較容易控制(邊界條件明確,應力應變條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樣。主要的缺點是:試樣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觀結構和非均質性對岩土性質的影響,代表性差;試樣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狀,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難取得原狀試樣。現場檢驗與監測是構成岩土工程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工作在施工和運營期間進行;但是這項工作一般需在高級勘察階段開始實施,所以又被列為一種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現場檢驗的涵義,包括施工階段對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驗證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監理和質量控制。現場監測則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類荷載對岩土反應性狀的監測、施工和運營中的結構物監測和對環境影響的監測等方面。
檢驗與監測所獲取的資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術參數,並以此為依據及時修正設計,使之在技術和經濟方面優化。此項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間內進行,但對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對工程有重要影響的不良地質現象,應在建築物竣工運營期間繼續進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領域中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例如,工程地質綜合分析、工程地質測繪制圖和不良地質現象監測中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即「3S」技術的引進;勘探工作中地質雷達和地球物理層成像技術(CT)的應用等。

閱讀全文

與岩土工程勘探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荷花家庭種植方法 瀏覽:514
非洲菊怎麼插花方法 瀏覽:83
夏季風熱感冒的治療方法 瀏覽:658
韓國sk投影儀使用方法 瀏覽:409
動物基因檢測的方法 瀏覽:766
消消樂837關怎麼過方法 瀏覽:393
泰國去黑頭水使用方法 瀏覽:742
基礎試驗檢測方法 瀏覽:944
分析化學中數理統計方法 瀏覽:498
安卓手機自動切換wifi設置方法 瀏覽:320
腿部拉伸方法簡單 瀏覽:468
快速急剎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49
銅板與銅板連接方法 瀏覽:122
絲瓜種植方法的圖片 瀏覽:340
超市各種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22
小米手機亮度設置方法 瀏覽:331
魔方快速恢復原樣方法 瀏覽:528
上油泵安裝接頭安裝方法 瀏覽:874
用彩泥捏凳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54
教具使用情況研究方法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