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

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4 01:37:56

① 危險源辨識包括那方面

危險源危險源 概念: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 危險源是指一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的、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及其位置。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或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從那裡傳出來或爆發的地方。危險源存在於確定的系統中,不同的系統范圍,危險源的區域也不同。例如,從全國范圍來說,對於危險行業(如石油、化工等)具體的一個企業(如煉油廠)就是一個危險源。而從一個企業系統來說,可能是某個車間、倉庫就是危險源,一個車間系統可能是某台設備是危險源;因此,分析危險源應按系統的不同層次來進行。一般來說,危險源可能存在事故隱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隱患,對於存在事故隱患的危險源一定要及時加以整改,否則隨時都可能導致事故。 實際中,對事故隱患的控制管理總是與一定的危險源聯系在一起,因為沒有危險的隱患也就談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對危險源的控制,實際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隱患或防止其出現事故隱患。所以,在實際中有時不加區別也使用這兩個概念。 根據上述對危險源的定義,危險源應由三個要素構成: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是指一旦觸發事故,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或損失大小,或者說危險源可能釋放的能量強度或危險物質量的大小。危險源的存在條件是指危險源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和約束條件狀態。例如,物質的壓力、溫度、化學穩定性,盛裝壓力容器的堅固性,周圍環境障礙物等情況。觸發因素雖然不屬於危險源的固有屬性,但它是危險源轉化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類型的危險源都有相應的敏感觸發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質,熱能是其敏感的觸發因素,又如壓力容器,壓力升高是其敏感觸發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險源總是與相應的觸發因素相關聯。在觸發因素的作用下,危險源轉化為危險狀態,繼而轉化為事故。 危險源辨識:識別危險源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什麼是危險源,危險源辨識包括哪些

危險源是指一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及其位置。

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或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從那裡傳出來或爆發的地方。

危險源辨識包括:

危險源辨識:危險源辨識就是識別危險源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不但包括對危險源的識別,而且必須對其性質加以判斷。

危險源辨識方法:國內外已經開發出的危險源辨識方法有幾十種之多,如安全檢查表、預危險性分析、危險和操作性研究、故障類型和影響性分析、事件樹分析、故障樹分析、LEC法、儲存量比對法等。

危險源辨識步驟:劃分作業活動,辨識危險源。

危險源防範

煤礦井下重大危險源檢測識別系統首次實現了煤礦井下重大危險源「水、火、瓦斯、頂板」統一的數據倉庫、元資料庫、模型庫和知識庫,可為多參數決策支持提供實時數據。

自主開發的基於空間信息技術並服務於煤礦井下重大危險源數據處理和專用GIS和三維可視化數據處理平台,實現了多種數據在同一平台的集成處理;建立的多參數動態數據處理決策支持模型,實現了在線動態預測。

構建的煤礦井下災害預警指標體系庫,完成了預警分級體系的分類,實現了對重大危險源的在線識別和預警;利用先進技術開發的煤礦災害的集成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從危險源檢測、識別、預測、預警及應急處理的完整決策支持閉環。

③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以下這些:

方法一、危險材料識別

識別出哪些東西是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或爆炸性材料等,找出它們所在位置和數量,處理方法是否適當。

方法二、危險工序識別

找出所有涉及高空或高溫作業、使用或產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發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業是否已經制定有關安全施工程序以控制這些存在安全危險的工序,並評估其成效。

方法三、用電安全識別

包括檢查電氣設備安裝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插座插頭是否嚴重超負荷、電線是否老化腐蝕、易燃工作場所是否有防靜電措施、電器設備有無定期維修保養以避免散熱不良產生熱源等。

方法四、工作場地整理

檢查工場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是否堆積大量的可燃雜物(如紙張、布碎、垃圾等),材料有否擺放錯誤,腳手架是否牢固等等。

方法五、工作場所環境安全隱患識別

工作場所由設施、工具和人三者組成一個特定的互相銜接的有機組合的環境,往往因為三者之間的聯系而可能將安全事故的危害性無限擴展。識別環境中的安全危險性十分重要,如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人員是否能立即撤離,電源是否能立即切斷等等。

方法六、安全事故警報

找出工作場所是否有安全事故警報裝置或安排,並查究它們能否操作正常。

方法七、其它識別

留意工作場所是否有其他機構的員工在施工,例如:當裝修工程進行,裝修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或材料均可增加安全隱患。

(3)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風險管理的方法

一、反應性方法:當一個安全事件發生時,很多IT專業人員感到惟一可行的就是遏制情形,指出發生了什麼事情,並盡可能快地修復受影響的系統。反應性方法可以是一種對已經被利用並轉換為安全事件的安全風險的有效技術響應,使反應性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嚴密性,可幫助所有類型的組織更好地利用他們的資源。

二、前瞻性方法:與反應性方法相比,前瞻性安全風險管理有很多優點。與等待壞事情發生然後再做出響應不同,前瞻性方法首先最大程度地降低壞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如何進行危險源辨識

進行危險源辨識的方法有:

1、按GB/T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進行辨識(其中類型):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性危險、危害因素;人的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2、按照GB 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分類》進行辨識: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化學性爆炸(瓦斯爆炸、火葯爆炸);物理性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

3、根據國內外同行事故資料及有關工作人員的經驗進行辨識。

4、引發事故的四個基本要素: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管理缺陷。

(4)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危險因素的辨識是確定危險、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過程,通常兩者通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危險因素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情況:

1、能量、有害物質: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一切產生、供給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載體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能是危險、因害因素。有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損傷人體的生理機能和正常的代謝功能,破壞設備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故障(包括生產、控制、安全裝置和輔助設施等)、人員失誤、管理缺陷,或者是溫度、風雨雷電、照明等環境因素都會引起設備故障或人員失誤。

⑤ 常用的危險識別技術有

已經開發出的危險源辨識方法有幾十種之多,如安全檢查表、預危險性分析、危險和操作性研究、故障類型和影響性分析、事件樹分析、故障樹分析、LEC法、儲存量比對法等。

事故隱患

隱患,是指隱藏的禍患,即隱藏不露、潛伏的危險性大的事情或災害。

事故隱患,是泛指生產系統中可導致事故發生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隱患歸納為21大類:火災、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蝕、觸電、墜落、機械傷害、煤與瓦斯突出、公路設施傷害、公路車輛傷害、鐵路設施傷害、鐵路車輛傷害、水上運輸傷害、港口碼頭傷害、空中運輸傷害、航空港傷害、其他類隱患等。

在企業安全生產檢查中,要注意檢查以下較普遍存在的事故隱患:

一、人的不安全行為

主要有11類,也是造成生產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

1、忽視安全,忽視警告,操作錯誤。

2、人為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設備。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體存放不當。

6、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有干擾和分散注意力的行為。

9、忽視個體勞動防護用品、用具的使用或未能正確使用。

10、不安全裝束。

11、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的接觸和處理錯誤等。

二、物的安全狀態

主要有4類,也是造成生產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

1、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

2、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勞動防護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

4、生產(施工)場地作業環境不良。

三、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有7類,也是造成生產安全事故中管理上的主要間接原因。

1、技術和設計上缺陷。

2、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不夠。

3、勞動組織不合理。

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

5、沒有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或者不健全。

6、沒有事故防範和應急措施或者不健全。

7、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經費不落實。
危險和有害因素辨識

危險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傷亡或對物造成突發性損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或物造成慢性損害的因素。通常情況下,二者並不加以區分而統稱為危險、有害因素。

一、危險、有害因素分類

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分類是進行危險、有害因素分析和辨識的基礎。危險、有害因素的分類方法有許多種,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按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

根據《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有害因素分為如下6類:

(1)物理性危險、有害因素

1)設備、設施缺陷

強度不夠、剛度不夠、穩定性差、密封不良、應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運動件、制動器缺陷、設備設施其它缺陷。

2)防護缺陷

無防護、防護裝置和設施缺陷、防護不當、支撐不當、防護距離不夠、其它防護缺陷。

3)電

帶電部位裸露、漏電、雷電、靜電、電火花、其它電危害。

4)雜訊

機械性雜訊、電磁性雜訊、流體動力性雜訊、其它雜訊。

5)振動

機械性振動、電磁性振動、流體動力性振動、其它振動。

6)電磁輻射

電離輻射:X射線、g射線、a粒子、β粒子、質子、中子、高能電子束等;非電離輻射:紫外線、激光、射頻輻射、超高壓電場。

7)運動物

固體拋射物、液體飛濺物、反彈物、岩土滑動、料堆垛滑動、氣流卷動、沖擊地壓、其它運動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

高溫氣體、高溫固體、高溫液體、其它高溫物質。

10)能造成凍傷的低溫物質

低溫氣體、低溫固體、低溫液體、其它低溫物質。

11)粉塵與氣溶膠

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塵與氣溶膠。

12)作業環境不良

作業環境亂、基礎下沉、安全過道缺陷、採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風不良、缺氧、空氣質量不良、給排水不良、涌水、強迫體位、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氣壓過高、氣壓過低、高溫高濕、自然災害、其它作業環境不良。

13)信號缺陷

無信號設施、信號選用不當、信號位置不當、信號不清、信號顯示不準、其它信號缺陷。

14)標志缺陷

無標志、標志不清楚、標志不規范、標志選用不當、標志位置缺陷、其它標志缺陷。

15)其它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2)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質

易燃易爆性氣體、易燃易爆性液體、易燃易爆性固體、易燃易爆性粉塵與氣溶膠、其它易燃易爆性物質。

2)自燃性物質

3)有毒物質

有毒氣體、有毒液體、有毒固體、有毒粉塵與氣溶膠、其它有毒物質。

4)腐蝕性物質

腐蝕性氣體、腐蝕性液體、腐蝕性固體、其它腐蝕性物質。

5)其它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細菌、病毒、其它致病微生物。

2)傳染病媒介物

3)致害動物

4)致害植物

5)其它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險、有害因素

1)負荷超限

體力負荷超限、聽力負荷超限、視力負荷超限、其它負荷超限。

2)健康狀況異常

3)從事禁忌作業

4)心理異常

情緒異常、冒險心理、過度緊張、其它心理異常。

5)辨識功能缺陷

感知延遲、辨識錯誤、其它辨識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危險、有害因素

(5)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

1)指揮錯誤

指揮失誤、違章指揮、其它指揮錯誤。

2)操作失誤

誤操作、違章作業、其它操作失誤。

3)監護失誤

4)其它錯誤

5)其它行為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⑥ 危險源辨識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危險源辨識就是識別危險源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危險源辨識主要是對危險源的識別,對其性質加以判斷,對可能造成的危害、影響進行提前進行預防,以確保生產的安全、穩定。

重大危險源分為生產場所和貯存區兩種重大危險源。

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准、規程和安全生產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險源本身是一種「根源」,事故隱患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等的主體對象,或可能誘發主體對象導致傷害或疾病的狀態。例如:裝乙炔的氣瓶發生了破裂。危險源是乙炔,是可能導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隱患是乙炔瓶破裂,導致事故的「狀態」。

(6)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生產作業過程的危險源一般分為七類:

(一) 化學品類: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蝕性等危險物品;

(二) 輻射類:放射源、射線裝置、及電磁輻射裝置等;

(三) 生物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傳染病病原體類等)等危害個體或群體生存的生物因子;

(四) 特種設備類:電梯、起重機械、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 場(廠)內專用機動車;

(五) 電氣類:高電壓或高電流、高速運動、高溫作業、高空作業等非常態、靜態、穩態裝置或作業;

(六) 土木工程類:建築工程、水利工程、礦山工程、鐵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運輸類: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

危險源應由三個要素構成: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是指一旦觸發事故,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或損失大小,或者說危險源可能釋放的能量強度或危險物質量的大小。危險源的存在條件是指危險源所處的物理、化學狀態和約束條件狀態。

例如,物質的壓力、溫度、化學穩定性,盛裝壓力容器的堅固性,周圍環境障礙物等情況。觸發因素雖然不屬於危險源的固有屬性,但它是危險源轉化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類型的危險源都有相應的敏感觸發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質,熱能是其敏感的觸發因素,又如壓力容器,壓力升高是其敏感觸發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險源總是與相應的觸發因素相關聯。在觸發因素的作用下,危險源轉化為危險狀態,繼而轉化為事故。

⑦ D=LEC危險源辨識法,DLEC分別代表什麼

L代表的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LEC評價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評價法)是對具有潛在危險性作業環境中的危險源進行半定量的安全評價方法,用於評價操作人員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環境中作業時的危險性、危害性。

該方法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的乘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這三種因素分別是:L(likelihood,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

(7)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風險分析

根據公式:

風險D=LEC

就可以計算作業的危險程度,並判斷評價危險性的大小。其中的關鍵還是如何確定各個分值,以及對乘積值的分析、評價和利用。

根據經驗,總分在20以下是被認為低危險的,這樣的危險比日常生活中騎自行車去上班還要安全些;如果危險分值到達70~160之間,那就有顯著的危險性,需要及時整改;

如果危險分值在160~320之間,那麼這是一種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高度危險環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環境非常危險,應立即停止生產直到環境得到改善為止。

值得注意的是,LEC風險評價法對危險等級的劃分,一定程度上憑經驗判斷,應用時需要考慮其局限性,根據實際情況予以修正。

危險源辨識方法

(1)按GB/T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進行辨識(其中類型):

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

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

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

心理性危險、危害因素;

人的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

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2)按照GB 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分類》進行辨識:

物體打擊;

車輛傷害;

機械傷害;

起重傷害;

觸電;

淹溺;

灼燙;

火災;

化學性爆炸(瓦斯爆炸、火葯爆炸);

物理性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傷害。

(3)根據國內外同行事故資料及有關工作人員的經驗進行辨識。

(4)引發事故的四個基本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為;

物的不安全狀態;

環境的不安全條件;

管理缺陷。

參考資料:網路-危險源辨識

參考資料:網路-LEC評價法

⑧ 危險源辨識包括哪方面

1、危險源。

2、事故隱患。

3、危險因素。

4、有害因素。

危險源管理:主要包括樹形的危險源辨識評價、表單審批,專家組評審,按月風險評價等主要功能,它可以輸出危險源清單(一般,重要)建立統一危險源檔案,管理人員和現場作業人員對危險源管理情況可隨時了解查看。該系統還能夠與其它模塊建立聯系,將危險源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基礎檔案。

生產場所:

根據物質不同的特性,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按以下4類物質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險貨物品名表》)及其臨界量加以確定。

《危險貨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發布,2005-11-01實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舊標准GB 12268-1990,具體更新詳見《危險貨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危險源辨識

⑨ 危險源辨識及評價方法有哪些

危險源辨識方法:

1)為了便於進行危險源辨識和分析,首先應對危險因素與危害因素進行分類

2)危險源辨識准備

3)危險源辨識方法

4)危險源辨識的確定要點(後續說明)

風險評價辦法:

風險評價應由有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成立評價小組,在熟悉作業現場、相關法規、標准、評價方法後方能進行。包括以下兩種

1、專家打分評價法

(1)由評價小組(一般5~7人)對本單位、本項目已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逐個打分,根據分值大小確定一般危險源和重大危險源。在評價時要考慮:A傷害程度;B風險發生的可能性;C法律法規符合性;D影響程度;E資源消耗等因素。

(2)評價時,對應《危險源評價專家打分法分值表》,幾人同時對某一危險源進行打分,然後由主持人將各位專家的分值相加,再除以人數,所得分數即為危險源和級別分數。綜合得分在12分以下為一般危險源,12分以上為重大危險源;當A=5和B=5時,也應定為重大危險源。評價情況填入《危險源(專家打分法)評價表》內。

2、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

(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法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之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這三種因素是: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

(2)由評價小組專家共同確定每一危險源的LEC各項分值,然後再以三個分值的乘積來評價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即:D=LEC(3)將D值與危險性等級劃分標准中的分值相比較,進行風險等級劃分,若D值大於70分,則應定為重大危險源,。危險源評價情況填入《危險源(LEC法)評價表》內。

(9)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危險源辨識的確定要點

(1) 重大危險源是指能導致重大事故發生的危險因素,具有傷亡人數眾多、經濟損失嚴重、社會影響大的特徵。

(2) 危險險源一般出現在:冒頂、突水涌水、煤層瓦斯、斜豎井提升、掘進爆破、基礎開挖、起吊作業、多人高處作業、高壓電氣、鍋爐壓力容器、油料、爆破物品貯運等。

閱讀全文

與危險源的辨識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3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2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8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