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接納自我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光明面:
想像自己來到了心中的神秘花園,你在花園里散步,欣賞花園了美麗的花草樹木,享受濃郁的花香和泥土的味道。這時,你心中的另一個你出現。這個「你」代表你積極的一面,擁有你全部的愛、同情心、勇氣和力量。握住這個積極的「你」手。問這個積極的「你」是否會陪伴你、保護你、指引你前進的方向。跟這個積極的「你」擁抱,感謝它來看你。邀請它常來你的心中花園做客。
睜開眼睛,記下剛才的體驗,然後用彩筆畫下剛才那個「你」。不會畫畫也沒有關系,最主要是用幸去畫。
第二步,認識自己的陰暗面
重新閉上眼睛,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現象自己來到一個陰暗骯臟的地方。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總之,就是一個你不願意來的地方。然後,朝最陰暗的地方看去,你會看見一個最卑微,恐懼、猥瑣的自己。這個「你」代表你消極的一面。注意看這個「你」。當你看清這個消極的「你」之後,就可以睜開眼睛。把剛才你看到的這個消極的「你」的感覺,以及你經歷的一切都寫下來。
第三步,光明面與陰暗面的融合
閉上眼睛,深呼吸,放鬆下來。來到你心中的神秘花園。讓那個積極的「你」來到你的身邊坐下。再邀請那個消極的「你」來到花園中。讓積極的「你」與消極的「你」擁抱。讓積極的「你」釋放愛與同情的光芒,照亮消極的「你」。告訴消極的「你」,你願意接納和原諒消極的「你」,隨時歡迎消極的「你」來這里。
第四步,如果消極的「你」有抗拒,不要緊,每天都嘗試一遍。直到有所進展。
B. 如何做到接納自我 感情
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外在:盡管不是對自己身體的每個方面都完全滿意,但依然喜愛自己的身體和外在;
在負面評判面前保護自己: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能夠客觀地吸收,但不因此陷入情緒的低谷;一方面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一方面不會因此苛責自己;
感受到並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承認、欣賞、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能力懷有積極的想法和感受。
關於自我接納,人們還有哪些誤解?人有可能真的無條件地、全然地接納自己嗎?
01.對自我接納,人們都有哪些誤解?
誤解1:自我接納意味著不思進取,自我放縱,不再為目標努力。
事實1:自我接納是對自己的優點、缺點不加評判地承認,接受自己當前的樣子。
一個自我接納的人,能夠很平和地看清楚自己。對自己有著准確的認知,然後在這個認知之上建立現實的、可以企及的目標——而不是說就此「躺平」,不再努力。
而一個人若是不思進取,可能恰恰是因為ta沒有接納自己的缺點,而活在對現實的否認中——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因而不進取。
誤解2:自我接納就是無視自己的缺點。
事實2:自我接納其實是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一切特質,包括「缺點」和「不足」。
接受自己有缺點和不足,不因此否定自己作為人的價值,不因此活在自我懲罰中。如果一個人承認自己的缺點,但難以接受自己有缺點,就會活在無止盡的自我斗爭中,這種對自己持續的苛責會消耗情緒資源,阻礙人的成長。
誤解3:自我接納的人,不再會感到煩惱和不快樂。
事實3:客觀來講,人生總有起伏。自我接納不是沒煩惱,而是讓你能夠接受自己有時的確會煩惱。感到煩惱和不快樂,不意味著你不好,也不是你哪裡做錯了。
誤解4:自我接納是盲目的自我膨脹,是一種自戀。
事實4:自我接納會為一個人帶來穩定的高自尊,即Ta感到自己哪怕有缺點,也是有價值的、值得喜愛的;這種價值感是實實在在的,不需要他人的贊揚來不斷佐證,也不因為他人的否定而瞬間動搖。
而一個自戀的人,雖然看起來欣賞自己,但Ta的高自尊是虛假、脆弱的。Ta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好,卻無法直面自身的缺點,害怕別人發現自己有不足;一旦感到他人在質疑自己的價值,Ta就會視其為威脅,想盡一切辦法做出抵擋。
02.真正的自我接納和「愛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
美國心理學家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深入研究了自我接納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她們指出,一個真正自我接納/自愛的人,具備以下這6個方面特質:
1. Ta有能力、有意願讓他人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
一個真正自我接納的人首先是真實的。Ta會認可自己真實的感受,專注於當下的體驗,投入生活。
Ta不願粉飾自己的生活,也不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贏得他人的認可對Ta來說是相對不重要的。
2. Ta對自己做出的評價是恰當的、適度的。
一個真正自我接納/自愛的人,會明白自我評價是一種選擇。哪怕是自己身上同一個特質、同一個行為,Ta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多種視角來看待它——沒有絕對壞的特質和行為。
Ta甚至能夠接受那些讓自己感到痛苦的行為,並且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在未來重復它們。也就是說,他們會接納自己有時候會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好的行為,知道這只是自己當前的某種需要,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來停止它。
3. Ta有能力接受過去犯下的錯誤,無論是那些真實發生的錯誤,還是Ta主觀上認為是錯誤的錯誤。
同時,一個真正自我接納的人,也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放棄在當下繼續行動。Ta只會更謹慎地思考當下,調整自己的做法。反而是那些沒有自我接納的人,會不斷甩開責任,試圖否認自己的過錯。
4. Ta不會將個人價值建立在社會比較的基礎上。
一個真正自我接納和自愛的人,不會因為他人是誰或擁有什麼,而感到個人價值被削弱。
相反,凡事和他人比較,可能會帶來自我苛責。有研究發現,人們越是頻繁地在吸引力、智力、財富、性格等方面和他人做比較,越容易感到負罪和悔恨,也越容易指責自己(White et al., 2006)。
5. 在Ta對自己的認知中,自我形象是豐富的、充滿可能性的。
很多人會用一些僵化的類別來描述自己——「瘦子/胖子」、「學霸/學渣」、「大齡」……盡管有玩笑的成分,但這樣的分類其實是狹隘的,對我們未來的發展是一種無形的限制。
而一個真正自我接納和自愛的人,會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是多面向的。Ta會充分擁抱自身的復雜。
6. Ta能夠為自己的個人世界承擔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眼下別無選擇,或是認為自己無法做出好的決定,盲目聽從更權威的人,將自己生活的掌控權拱手讓人。
一個真正自我接納和自愛的人,也會向他人尋求建議,但那些建議只是參考,最終做出怎樣的決定,仍是Ta自己的選擇。Ta會感到對自己生活有「所有權」,能夠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承擔責任。
*自我接納和自愛能夠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當一個人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ta和真實自我的關系將變得更融洽,既不會自欺欺人地放縱自己、放棄為好好生活付出努力,也不會通過自我苛責去傷害、攻擊自己,消耗內在的情緒資源。即使感到煩惱、不安、不快樂,ta也不會陷入自我懷疑。
以這種方式生存,我們能夠激發出自己的最大潛能。
03.如何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
要想實現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一個重要的方法,是以正念的心態去生活。
什麼是正念的心態呢?Ellen Langer認為,正念是一種靈活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我們積極地投入當下,留意新事物,對環境保持敏感。
一個以正念的心態生活的人,有能力從多個角度觀察身邊客觀的事物和所處的情境;當情境發生變化時,Ta的觀點、角度也能夠隨之發生轉變。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吃甜食會長胖」,所以拚命「管住嘴」,直到實在忍不住了,一下吃很多,而後又非常後悔,拚命責怪自己。
但以正念的心態去吃甜食,你可能會觀察到,在想吃甜食的時候,吃哪一口的體驗是愉快而滿足的,而哪一口是過於甜膩的,從而可以靈活地選擇什麼時候要吃,而什麼時候要停下來。
可以說,正念的狀態從定義上就包含了自我接納,因為正念所關注的重點是接納和探索當下的體驗,而不是陷入自我評價和自我批評。
也就是說,通過提升我們正念的程度,我們可以學會不帶批判地看見自己的方方面面,看見之後,我們還能夠選擇不因為其中某一個部分,否定作為整體的自己。
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改良了一系列曾在臨床中使用的提高正念的技術。我們從中精選了3個日常特別容易做的練習,來幫助大家逐漸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
練習1:積極觀察新的變化。
嘗試正念生活的第一步,是積極地留意環境中的新出現的人、事、物,或是已經存在的人、事、物新發生的變化;不要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只是去觀察,且不要做評判。
隨著我們將這種積極的觀察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會更容易發現,自我的哪些方面是我們還不那麼了解,又或者是我們一直迴避的。
練習2:把自我想像成一個「正在打磨的作品」。
做不到自我接納和自愛的時候,你可能會習慣否定自己。比如,「我不擅長數學,每次算數都錯」、「一胖毀所有,我就是沒有吸引力」。但這種思考方式,封鎖了改變的可能,會為你帶來傷害。
下次再想去否定自己時,你可以用「可能性詞語」取代「固化詞語」。比如將「我是」的句式,換成「我可能是」、「我可以是」。
「我可能是不擅長數學,可能過去每次算數都錯」(但以後也可以算對)
「我可能是胖,我可能是沒那麼有吸引力的」(但也可以變得更有吸引力)
僅僅是語言上的微小變化,就會幫助我們少一些自我否定,看到更多改變的可能。
練習3:書寫「正念」日記。
在每天結束時,寫下這一天的重要事件。在回顧過去時,進行專注的、不評判的觀察練習,並將這些觀察和體驗記錄下來。
這樣的日記書寫,有助於讓你正念地去體驗接下來的生活,還可以讓你更容易發現生活的連續性和方向,從而更能夠接納當下的自己。
隨著你轉向正念的心態去生活,你可能會發現,那些過去困住你的「好」與「差」的標准,慢慢變得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你的體驗。你會發現,自我接納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你在真實地、充分地活在你的生活中。
C. 你會採取什麼方式來表達個人訴求對於企業聆聽員工心聲方面還有哪些好的意見和
摘要 傾聽是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體現更多的是對傾訴者的接納和尊重。如果一個企業的老闆是願意傾聽員工的心聲,那麼這個企業的文化將會表現出有極大的凝聚力。BNET商業英才網也根據目前"最佳僱主"在傾聽員工心聲上的不同方式,特總結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鑒和參考!這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願意傾聽的心態決定一切,包括我們最終的結果。如果你只是想表明一個姿態,那麼這些方法也就屬於掩耳盜鈴了。
D. 有哪些大家可以學習的溝通技巧
有效的雙向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強調說得對不對沒有意義,說得有效果才重要。
首先,看一個生活中常見阿龍常常這樣抱怨女朋友,「我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你怎麼就是不聽呢?「
提供幾點有效溝通的啟示:
有效的雙向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
沒有兩個人時一樣的,沒有一個人在前後兩分鍾里是一樣的,因此,溝通的方式不能一成不變;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也因此不能推動另一個人,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推動自己,所以,應給別人一些空間;
溝通的意義取決於對方的回應,強調說得對不對沒有意義,說得有效果才重要;
對方是否是這個意思或者是否已經明白你的心意,只有對方才能決定,不要假設,若不肯定,找他談談;
可以直接談的不要經由第三者。帶著坦白、誠懇、關懷的心,什麼都可以談;
兩人之間的共同信念與共同價值越多,溝通會越有效果;
凡事至少有三個解決辦法。若已知的方法不可用,總可以找出變化和突破。
E. 如何接納自己和欣賞自己
正確的接納自己和欣賞自己。
1,轉換認知角度,人發展有個體差異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2,降低目標,我有點進步啦,這就很值得高興啦
3,自我暗示,我還是可以的
4,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5,提高能力
慢慢的閉上眼睛,
可以摘下你的眼鏡,
可以放下手裡的東西,
以你覺得舒適的坐姿,坐在椅子上。
是否可以觸碰自己的呼吸,
試一試去感受身體傳給你的信息,
如果接收到了,就向它表示感謝,
謝謝它提醒你去關愛它。
你是否已經開始,
至少從身體開始,去關愛它?
如果它冷了,
你給它加衣服了嗎?
如果它餓了,
你允許它吃東西了嗎?
如果它渴了,
你給它喝水沒有?
如果它累了,
你是否允許它停下來休息一下?
如果它有淚水,
你是否允許淚水流出來?
試著從愛你的身體開始,
從傾聽自己開始,
去關愛你自己,
讓它成為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想想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以後,
甚至在來到這個世界以前,
周圍可能就有很多聲音對我們說:
你是不受歡迎的,你令人討厭,
每人喜歡你,你太讓人失望了,
你是壞孩子,你比別人差遠了,
你真笨,你真丑,你真可笑,
你真煩人,你懂什麼。
有時他們低如私語,
有時他們震耳欲聾。
我們小小的心靈並不理解這是為什麼,
以為自己真的不好……
為了生存和保護自尊,
我們不知不覺發展出很多方法,
比如說:
隨時保持微笑、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據理力爭、反過來指責別人、
學會拒絕、對自己憤怒、
假裝不在乎、故作堅強、
忘掉自己的感覺、
遠離人群、迴避問題。
把自己的真實感受悄悄藏起來,
當我們長大以後,
這些方法就好像已經穿不下的衣服,
還在緊緊地束縛著我們,
使生命不能伸展,
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此刻,你能否回憶起某個時候,
也許就在昨天,
你曾經感到緊張、有壓力,
而這種感覺,
也許是源自於別人流露的不滿、
失望或指責,也有可能,
是因為你在生自己的氣。
或許,
你還能回憶起當時那份壓抑的感覺,
請細細體會這種感覺,
謝謝它帶給你的信息。
然後,
請讓它隨著你的呼吸,
慢慢消散不見……
現在,
請送給自己一個欣賞,
請對自己說:
我愛你、我珍惜你,你是生命力的體現,
你的本質是純潔的,
你美好、聰慧、樂觀、善良……
你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你理應受到最深的尊重,
你有足夠的力量和智慧,
去清除那些關於被拒絕和排斥的舊信息,
你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
去處理那些想要改變的行為,
我愛你,我珍惜你……
接下來給大家一些時間
和自己呆在一起,
現在,如果你已經准備好了,
就可以慢慢的睜開眼睛;
如果你還想跟自己待一會兒,
就繼續閉上眼睛,
直到你已經准備好為止,
和你臨近的夥伴交流一下,
剛才冥想的過程中,
你的感受和新發現……
F. 接納情緒的方式有哪些
要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不為負面情緒感到羞恥、自責或擔憂,不會認為自己「不應該感受到負面情緒」,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轉移情緒。比如採用運動的方式,心理學證實,身體的運動系統受到右腦和情緒的支配。除了運動,我們也可以用自我對話的方式。自我對話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調節的心理技巧,也是重建我們認知的過程,可以准備一些積極的話語,在生活中練習它。或者把情緒寫下來,我們可以寫下今天最強烈的情緒是什麼,是什麼事件觸發了它,然後按照情緒的強烈程度,從最不強烈的1到最強烈的10給它打分,最後記錄下之後我們做了些什麼來改善負面情緒。這和自我對話一樣,都是讓我們覺察自身的過程。
掌控情緒需要不斷地練習。所謂情商就是管理情緒的能力,很多時候人因為情緒困擾而無法高效溝通。懂得管理、控制情緒,在對外交流和溝通中,人們會變得心態平和,善於溝通,既了解自己的感受,也了解別人的感受,懂得體諒他人,打造融洽的人際關系,擁有和諧幸福的生活
其實,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當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感到開心。當我們需要幫助,別人伸出援手的時候,我們感到溫暖。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我們感到幸福。我們還會喜悅、興奮……當然,當自己期盼的事情不能實現的時候,我們會失落。當我們喜歡的人更喜歡別人的時候,我們會吃醋。當別人觸犯我們的底線的時候,我們會憤怒。我們還會難過、尷尬、緊張、委屈……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自然出現的,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就不出現。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正面的情緒,因為它們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體驗。對待負面情緒,我們總是希望它們離我們越遠越好。
其實,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價值。
你也許會問,負面情緒讓我們那麼難受,能有什麼樣的價值呢?
負面情緒,幫助我們捍衛邊界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身體邊界,也都有心理邊界。身體的邊界是皮膚,而心理的邊界是情緒。
當有東西刺入我們的身體,我們會難受、疼痛,這是侵犯了我們的身體邊界。當別人一直詆毀我們,攻擊我們的人格,我們會覺得憤怒,這是侵犯了我們的心理邊界。
所以,情緒和皮膚一樣重要,負面情緒和疼痛一樣重要。
就像有一期《奇葩說》中,詹青雲所說:有一種人,他們感覺不到疼痛,你以為他們會變成刀槍不入的超人嗎?沒有。相反,他們的平均壽命很短,成了最脆弱的人。
正是有了負面情緒,那些受到壓迫的人才意識到要反抗。正是感覺到了傷心和難過,我們才會去關注自己,去看看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如果沒有負面情緒,我們將無法捍衛自己的心理邊界。
對待負面情緒的態度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負面情緒是糟糕的,是會吞噬一個人的生活的,不可以有的。比如,有的人認為憤怒是一種危險的狀態,意味著挑釁;表達憤怒就代表是一種壞脾氣,是失控的人。而難過流淚,就代表懦弱。
對待孩子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發脾氣就是在耍賴,是被慣壞了,是一種壞性格;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哭,恨不得立馬把孩子從負面情緒當中拉出來;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能有什麼煩心事,不用管他,哭完就好了。
G. 如何完全的自我接納
首先,什麼是自我接納?這個詞看起來有點抽象,不過我們可以來看它的反面:什麼叫作不接納自己。比如說討厭自己,嫌棄自己,為自己感到羞恥,批評自己,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這些都叫作:不接納自己。
所以,自我接納它是這樣一種感覺:就是,我知道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接受這個事實,我接受現在的我就是有缺陷、有匱乏、不完美的,我接受我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好,那麼自我接納為什麼那麼重要呢?我們來打一個比方。就好像如果你有一個東西它壞掉了,比如說這個鬧鍾。如果你想修好它的話,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拿在手裡,穩穩地拿著,這樣你才可能仔細地看一看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試試看能不能把它修好。那如果你說因為它壞掉了,你就非常的討厭它、嫌棄它、根本就不願意碰它,甚至看都不想看見它,就想把它扔到角落裡。那這樣的話,後面所有的這些步驟就不可能發生,你就不可能修好它。
所以呢,當我們想改變我們自己的時候,一定要先接納你想改變的自己,這樣,你才能夠把它穩穩地拿住,看一看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可能進行調整。如果你這個時候非常地討厭自己、嫌棄自己、責怪自己,甚至攻擊自己,那你的心理能量就會消耗在這些事情上,真正的改變就難以發生。
好,接下來看一看,怎樣才能自我接納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是什麼在影響你對別人的接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看到一條新聞,新聞上說有個人持槍去搶了銀行。看到這里,你可能心裡會對這個人有一種評判和責怪的態度,你可能會想,這個人真壞,他怎麼居然干出這樣的事情?
那麼接下來你可能又讀到了一條新聞,就是這個人被捕以後,有記者到他家去了解了他的情況。發現他其實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生了一種怪病,需要很多很多錢才能治好。所以他為什麼搶銀行呢,其實是為了救自己的孩子。看到這里,可能你對他的態度就會發生一些轉變,也許你會想:誒,這個人其實也挺可憐的,他干出這樣的事情好像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時候你好像就比剛才更接納他一點。那麼是什麼讓你更接納他了呢?是因為你更理解他了。你開始發現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情感,他的行為雖然出格,但是背後的動機和情感也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我們對自己也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接納自己,是因為還不了解自己。就像很多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他們經常會在心裡對自己說:這樣一件事情,你看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我就做不到呢?
這時候你可以認真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你和別人真的是一模一樣嗎?可能別人小時候有家人寵愛,但是你小時候可能爸媽忙於工作,根本沒有時間關注你。別人小時候考試考砸了,他的父母可能會鼓勵他、安慰他,你小時候考砸了,可能你的爸媽直接打你一頓。別人小時候周末可以出去自由自在的玩耍,但是你卻要被關在家裡用功學習。每個人的人生經歷留給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別人這些人生經歷,可能留給他的就是一種自信、滿足、力量和樂觀,而你的人生經歷留給你的可能就是悲觀、自卑、匱乏,還有各種各樣到現在都還在隱隱作痛的創傷。那帶著這些東西,你怎麼可能做的和別人一樣好呢?
有句話叫作,「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其實就是不能對自己慈悲,那不能對自己慈悲呢,其實是因為還不懂得自己。你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一路走來經歷了多少艱難,你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受到了多少傷害,你可能沒有發現,其實你成為今天的你的這個樣子,已經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好,希望大家都能夠懂得自己,對自己慈悲。
H. 父母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操碎了心,''尤其是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後,一點點情緒變化就會讓家長坐立難安。
怕孩子心理不健康,也怕孩子走彎路,想要走進他們的內心,卻又總是用錯方法被''拒之門外。''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愛,相信他們可以自己解決好難題,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家長就放手讓他們去做,但是當他們面對超出解決困難的能力時,我們要及時給予幫助和引導。
想要孩子越來越好,我們就要做有智慧的父母,做一個真正尊重、理解孩子的家長,這樣才能讓他們活出自己,在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