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採用「賞識教學」的方法以及要求有哪些
引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般採用賞識的教學方法,對孩子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因為賞識它可以通過欣賞和贊揚的方式來對受教育者達到一個教育的方式,而讓教育者感覺到自尊自愛,而主動的去學習並付諸行動。所以採用賞識教學的方法已經要求有什麼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並且在生活中賞識教育,更符合現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都比較有活力,比較開朗他們的思想方式和競爭意識都也很大,這個時候用賞識教育可以正確的引導他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從而進行學習和發揚自己的優勢,是非常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② 怎麼用賞識教育的方法教學生學習成語
死記硬背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如果能把成語串成有趣的故事,讓學生也身臨其境,那麼學生就會進入成語的情境,很容易就學會了成語。
賞識教育老師是這樣教學生學成語的。賞識教育老師(笑咪咪地):今天周老師來班上聽課,你們有什麼話要對他說?歡歡說:周老師,多日不見,甚為掛念。周(搖了搖頭):你剛才所講的話都是老生長談,因此就覺得索然無味,這兩個成語怎麼說,如果不懂就查字典。學生都開始查字典,並解釋成語的意思。周:學知識要惦記在心,不要成過眼煙雲,也不要淺嘗輒止。在講完這些成語後,周老師請學生把剛才經歷的過程串成一個小故事。把學過的五個成語編在裡面。先做口頭作文,後寫書面作文。
孩子把自己編在了故事中,在這樣的情景中容易記住成語。另外在學生做口頭作文時,編故事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百分、得到賞識。其實生活就是學習,不論在哪裡都是學習的環境。關鍵是不能灌輸而是要引導。可以簡單地概括為:走到哪、看到哪、想到哪、記到哪、學到哪。只間播種,不問收獲,結果是只要播種,必有收獲。
③ 家庭教育方法分類有哪些越具體越好!比如:賞識教育法、蒙氏教育方等
這些方法只是有不同的名字.基本上是一樣的
④ 家長如何正確運用賞識教育策略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賞識教育的理念如春風般吹進了人們的心田。它是順應時代潮流,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心靈的呵護,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與尊嚴,倡導成長的快樂與喜悅。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學生彷彿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賞識能激發學生的心理能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成為驅動學生學習的馬達,前進的動力,讓學生在輕松、自信、快樂的氛圍中激發對事物的興趣,喚起對學習的慾望,滿足成就自我的需要。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贊賞一次鼓勵,都能讓學生鼓滿自信的風帆,燃起希望的火花,學困生如久旱遇甘霖,優秀生如麗日沐春風。哪個孩子不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肯定,讓老師多灑一點賞識的陽光給自己?於是課堂上,「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好優秀啊!」等等這些賞識用語不斷被老師們重復著,期望像魔法一樣在學生身上發生效力。但結果並不如期望中的那樣,不少學生聽多了這樣的表揚,有的覺得老師是言過其實或言不符實,自己並沒有老師說的這么好;有的聽了面無表情,麻木不仁,不能在心中激起一絲漣漪;有的甚至在心裡暗笑:看,老師又在濫用表揚了! 誤區之一:「表揚即賞識」。 這種認識是把表揚等同於賞識,認為表揚就是賞識。這是對賞識概念的錯誤的、停留在表面意義上的膚淺理解。以為表揚就是賞識,賞識就是表揚,把賞識表面化,簡單化,機械化,模式化,靜止化,理解為只要對學生多口頭表揚就行了。以為多表揚學生,學生就會高興,就會增強信心,就有學習動力,而不去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學習生活習慣,沒有認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學生,理解學生。把賞識理解為表揚,就不理解賞識包含有更豐富的內容,就容易走入為表揚而表揚的教育誤區。 誤區之二:表揚泛化。 是指空泛地、籠統地、抽象地表揚學生。表現為表揚語言單調、重復、空洞、無個性、無針對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個體的性格特徵、心理特質、品行道德、智力特點、價值觀等的不同,導致學生各方面千差萬別。面對多樣化的教育個體,如果教師都用簡單而籠統的表揚語來表揚學生,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特點,那麼肯定會無的放矢,效果不佳。比如,有個三年級的學生作文成績一向就不好,寫《老師帶我們去春遊》一文時,由於老師事前指導詳細、到位,這位學生相比以往的作文來,寫得要好很多。結果這位老師為了鼓勵他,說了一句:「啊,小昊,你將來一定是個當作家的料!」這樣的誇張性表揚,讓小昊覺得很別扭,感覺不真實,有虛假的成份,學生不能老師這兒得到正確而客觀的評價。再比如,不管是誰,老師一看到學生有點小小進步,就豎起大拇指、亮起眼睛說「你真棒」,這類簡單的表揚聽多了,就會產生厭倦感、疲勞感,大大降低了表揚的功效。 誤區之三:表揚過度。 表揚是教育教學中可或缺的手段,對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起到很好的作用,它是學生的心靈催化劑。但凡事要有個度,並不是表揚越多越好。有些老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什麼事都容易做過了頭。表揚多了,特別是司空見慣、唾手可得的表揚,就顯得泛濫,毫無價值,降低了學生對表揚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學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容易失去學習動力的激勵作用。 表揚過多,還會使有的學生過分依賴表揚,容易為表揚而做事,把表揚當作做事的目的,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年齡較小的低年級小學生,由於自身的評價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就會過分依賴於這種外部的認同,並被這些外部因素所控制。一旦缺乏,就會有某種與葯物依賴相似的症狀,出現動機匱乏、興趣下降、目標喪失等的危機。 表揚過多,還會使有的學生變得心理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聽不得善意的批評。或者被批評了容易產生受挫感,傷及脆弱的自尊,像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雨。也因為他習慣了被表揚,一直被優越感、自豪感包圍著,變得妄自尊大,驕傲自滿,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不容易建立起正確客觀的自我意識。 誤區之四:「賞識就不能批評」。 在人們的理解中,一提到賞識教育,就和欣賞、贊賞、鼓勵、表揚聯繫到一起,認為這些屬於賞識教育體系的內容。但如果說賞識教育也包括批評,恐怕不太容易理解。也正是由於沒有正確地理解賞識教育,所以,會出現「唯賞識」論,把賞識看成教育的法寶,無限誇大賞識的作用,以為賞識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認識是偏頗的,不完整的。 傳統的教育中,老師不重視對學生的賞識、對人格的尊重。自從賞識理念深入人心後,有的學校規定不準老師運用懲罰和批評。比如,不能嚴厲批評,不能適當懲罰,溫和有餘而嚴厲不足,而這樣做的後果是,讓個別學生肆無忌憚,目無尊長,不守紀律,不把老師放在眼裡,讓老師威信掃地,尊嚴貶值,教育走向了另一極端。 (一)不能把賞識理解為表揚。 賞識不是表揚,但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表揚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卻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賞識在詞典里的解釋是:欣賞、贊賞,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贊揚。而表揚是:對好人好事公開贊揚,即對行為的贊揚。通俗地講,「賞」是欣賞,「識」是認同,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欣賞孩子,認同孩子。賞識其實就是一種心態,包括愛、理解、尊重、信任、認同、接納、寬容、鼓勵等等,而表揚是賞識的一種外化手段,一種具體的教育方式,說到底只是一種評價,基本是通過語言(也包括身體語言)來傳達成人對孩子的態度。這是不同的概念。把賞識等同於表揚,是將賞識當作了一種手段。賞識的確可以用表揚這一方法來實現,但賞識決不是表揚。賞識包括表揚,它的外延也大於表揚,內涵也比表揚更豐富。表揚是賞識教育這顆大樹上的分支。可以這么說,以賞識的心態巧妙地運用表揚的方式,來達到賞識學生的目的。 如果說表揚是外顯的,那麼賞識就是內在的;表揚是單一的手段,賞識有豐富的內涵;表揚是對對方已有的東西的肯定,而賞識則更多地包含了對對方在今後發展中的期待。真正要做到賞識,僅有表揚還不夠。還要有關愛,欣賞,從內心真正地愛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你的愛心,用寬容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學生,用欣賞而不是抱怨的態度去對待學生,以信任而不是懷疑的心理來相信學生可以變好。賞識就是無條件地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潛力,理解個性;就是有策略地激勵,耐心寬容,友情提醒[1]。賞識名師周弘說:家長應該用一種「花苞心態」去教育孩子,學會賞識孩子,善待他的缺點,孩子一定會像花苞一樣開花結果。因而,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要在學生的缺點中發現優點,放大優點,通過賞識來淡化甚至消除學生身上的缺點,運用智慧把缺點轉化為優點,來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表揚要講究技巧。 表揚要有客觀真實性,准確公正,讓學生感到真實可信,從你這兒真正得到肯定和認同,同時也體現出老師的真誠、真心;表揚要有豐富性,要注意語言的多樣化,個性化,避免單一重復,多揣摩富於變化的、真正能打動學生內心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表揚的最佳功效,才能增強學生自信,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表揚要有針對性和具體性,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當地進行有的放矢的表揚。 有個叫偉濤的學生,成績很糟,調皮搗蛋,經常欺負同學,尤其是上課不專心,坐不住,經常做小動作,搗亂。老師頭疼,同學討厭。罰站過,訓誡過,家長請過,都沒用,後來有個姓鄭的老師改變了方式。那一節課是公開課,教室後面坐著幾個聽課老師。公開課上偉濤會收斂很多。但一樣不專心聽課,心思早飄到雲霄天外,只是手腳不動罷了。鄭老師抓住他在別人看來似乎在專心聽課的時候,開始了他的計劃:突然停下正在講的課,興奮地大聲說:「我發現偉濤同學今天上課聽得非常專心,從來沒看到他這么認真聽我的課,老師今天好高興好自豪,原來我的課這么受聽!」偉濤一聽,一下子愣了,此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他的臉「刷」地紅了。後來的時間里,課聽得很認真了。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一上完課,鄭老師把偉濤叫到辦公室,趁熱打鐵地表揚:「偉濤,真的謝謝你!」「謝我?」他又愣了。「你想,今天是我的公開課,後面這么多老師在教室後面聽我的課,你這節課很安靜,真給我面子。又聽得這么認真,讓我覺得,我的課好受同學歡迎。你說,你不是給我長面子嗎?我能不謝你嗎?」偉濤的臉又紅了。他知道自己並沒有真的聽課,但老師卻這么相信他,不由得感動起來。覺得這位老師這么看得起他,又像朋友一樣和他說話。打這以後,偉濤在他的課上聽得最專心,愛上了這門學科,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批評要講究策略 其實,賞識教育也包括了批評、懲罰,批評懲罰屬於賞識教育的內容。賞識教育從來不排斥批評,而是讓批評更加有力;賞識教育從來不擔心學生遭遇挫折,而是讓孩子在挫折中更加奮發向上。學生做得好,自然要表揚他,要欣賞他;沒做好,也要批評他,甚至懲罰他。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並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當老師真正在信任學生,從內心深處深愛學生、賞識學生,從為學生負責,幫助扶正去邪的角度來實施批評和懲罰的時候,學生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配合懲罰。如果不尊重學生,即使他在學生面前說盡花言巧語,極盡「賞識」吹捧之能事,也不會贏得學生的感激和認同,更不用說懲罰會激起學生的反抗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做好孩子,只要你能讓他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他好,是在幫助他成為真正的好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無論怎樣懲罰,你都是愛他的。那麼從這種意義上說,懲罰也會成為賞識的一種。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所以,批評和懲罰都是必須的。出發點同樣是為了愛學生,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讓學生健康成長。如果表揚是糖,那麼批評就是鹽;有和風細雨,也要有一定的閃電雷鳴。總之,都歸於一個「愛」字。因為,賞識教育的本質是愛! 但批評、懲罰也不等於體罰、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視,傷及學生的自尊,打擊學生的信心。批評、懲罰的出發點也是愛,本質更是愛。 賞識教育需要批評,批評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要針對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特徵、性格氣質、脾性來批評學生。比如,對於愛面子的學生,可採用委婉的、不傷自尊的批評方式;對於性格內向敏感的學生,可以採用旁敲側擊的、暗示的、較溫和的批評方式。要注意對事不對人,做到讓接受批評者心服口服;對於承受能力較小的幼兒要採用先揚後抑或含蓄輕松的批評方式。有的也可以採用寓批評於表揚,明表揚實批評的方式,讓學生到感到內疚,充滿歉意,「喚醒他心中的『好孩子』,打碎他心中的『壞孩子』」(周弘語)。要學會從學生的日常行為中找到教育的契機,從缺點中找到閃光點。不傷學生的自尊,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以感激的心接受善意的批評。講究方法的批評,才會使得教育方式藝術化、有溫情、輕松易接受,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賞識教育是一門內涵豐富、科學的教育。教育者僅僅知道賞識教育的重要意義,有著賞識的理念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用得好是利,用不好是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任何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就看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藝術水平。要透徹理解賞識的概念,摸清賞識教育的本質,才能走出賞識教育的誤區,直抵教育的真諦。
⑤ 哪種反饋是賞識教育的最好方法
最後,最好的全國的交易方法就是讓我們的孩子輕松愉快的教育當中,發揮自己內在的潛能,為師掛這些潛能都激發出來,這樣就是最好的,所以說我們的家長都應該對孩子進行賞析交友,我們非常推崇的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