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製作抱肩榫和粽角榫的視頻
電木銑
好像不夠長
用方孔榫刀
加鑽台
應該行
但方孔榫刀好像沒那麼細的慢慢用平鏟修吧
B. 粽角榫的做法視頻錄像
材料
鯽魚,八角,花椒,醬油,料酒,糖,醋,鹽,辣椒干,生薑,麵粉
做法
1、油鍋7-8成熱,放兩顆八角,十來顆花椒炸香,放魚兩面煎一下,放醬油,料酒,少許糖,少許醋和適量鹽,辣椒干,生薑,添水淹沒魚,燒開轉小火慢慢燉,十條魚,海海漫漫一大鍋啊
2、這時候開水燙一小團面,推開,撒蔥花,捲起,成劑子,成團,成小餅。
3、魚熬的差不多時,盛出一小碗湯來,鍋里放蔥段,拍好的蒜米,放小面餅,每個面餅略微用湯汁澆一下,免得粘連起來
4、面餅都放上去,這時候可以把事先盛出的汁均勻澆上去,蓋好鍋蓋,中火,汁水漸干時盛出即可。
C. 粽角榫的介紹
粽子是民間的食品,「粽角榫」因其外形彷彿象粽子角而得名。在江南民間木工中也稱作「三角齊尖」,多用於四面平傢具中。
D. 實木傢具卯榫結構和釘子連接本質上有何區別
實木傢具一般都採用卯榫結構,基本上不會使用釘子,這是為什麼呢?看完以下5點,答案迎刃而解。
1、卯榫歷史悠久
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也就是說,榫卯結構,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工藝創造,有著悠久的歷史。
70多個世紀以來,這種藝術工藝經由不斷地發展和再創造,技術和工藝都已經相稱熟練。
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與對這種結構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恰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晉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尤為國娘傢具和建築藝術家們所驚嘆。
因此可以說,中式傢具不使用鐵釘,是一種傳統,是商定俗成的,是上風的延續和發揚光大。中式傢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2、卯榫結構使傢具更加結實耐用
很多人經歷過這種事情,用釘子釘的板凳,釘子容易冒出來掛褲子,而卯榫結構的凳子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就是卯榫結構傢具更加耐用。這里總結了下具體原因:
第一,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好比,用鐵釘將兩根木棖做T字型組合,豎棖與橫棖很輕易被扭曲而改變角度,而用榫卯結合,就不會被扭曲。
其次,金屬輕易銹蝕或氧化,而真正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很多明式傢具距今幾百年了,雖顯滄桑,但木質堅硬如初。
假如用鐵釘組合這樣的傢具,很可能木質完好,但因為連接的金屬銹蝕、疲憊、老化等,而使傢具散架。
3、卯榫結構傢具便於拆裝運輸
很多紅木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利便。
假如用鐵釘連接傢具,雖說可以做成部門的分體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較多的傢具,就難以做到。釘子做的傢具在拆分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傢具的損壞。
動圖
4、卯榫傢具便於維修
不管什麼樣的傢具,使用長久了都需要維修維護。純正紅木傢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總會出現類似於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這種情況。用鐵釘連接的傢具,做這種拆卸更換就不象榫卯結構傢具來得輕易。
假如是用魚膘膠等好膠做的傢具,維修時先把膠用水浸軟,榫卯間很快就松脫下來了,而用鐵釘則做不到,除非把傢具大卸八塊。進而反倒造成傢具的損壞。
5、製作傢具時,釘子容易導致木材損壞
紅木木質堅硬,而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而卯榫結構在製作時無需太多蠻力即可連接好。
1、卯榫接合是指在木料上進行各種加工,利用木料本身的材質性狀,將要進行咬合的各木製部件的兩頭處理成榫頭和榫眼的形式,彼此相互嵌套,進行固定的接合方式。
2、卯榫的形式多種多樣,通常什麼樣的榫頭就該配有什麼樣的榫眼,而且大小尺度絲絲人扣,不可失之毫釐。具有能使傢具零部件渾然一體、經久耐用的優點,但其加工難度大、生產效率低的缺點,也是造成目前實木傢具製作過程中常用榫型簡化,一些特殊榫型不多見的重要原因。這些常用榫型按形狀分主要有:直角榫、圓榫、燕尾榫、橢圓榫。按榫頭的數量分主要有:單榫、雙榫、多頭榫。按榫頭與榫眼的穿透關系分主要有:明榫、暗榫。按榫頭側面是否顯露榫頭來分主要有:開口榫、閉口榫和半閉口榫。
3、釘接合(釘子連接)是直接運用各種釘子將傢具各零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結合方式,它具有生產效率高、加工容易的優點,但就牢固性而言,往往不及榫接合。通常情況下,此種接合方式的牢固度往往與釘身的長度和形狀、釘本身的強度、釘子的直徑密切相關,釘子的強度越高,其接合的強度就越高,釘子的長度與直徑越大,表面凹凸的起伏越大,接合的強度也越高。現常用的釘種主要分為採用人工送釘(直圓釘、直方釘、螺紋釘)和採用機械送釘(氣槍釘)兩大類。
4、區別:
(1)在傢具部件連接上採用榫卯結構(構件之間不用金屬釘子而是靠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卯眼(鑿)與榫頭(枘)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致才能合適的裝配起來,其優點表現為:傢具使用精巧准確的榫卯結構將傢具的各部件緊密組合連接在一起,成為結實牢固的一個整體。榫本身即是傢具部件的聯體,材質一致,榫和傢具壽命相同,同時彰顯中國文化的內涵。
(2)釘子連接是運用各種釘子將傢具各零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結合方式。通常會因傢具使用年限的增長、釘子的反復拔啟、材料熱脹冷縮的變化、釘身氧化與老化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傢具結構的松動及使用年限的縮短。
E. 卯榫結構的傢具中的榫卯結構
中國傳統傢具都是榫卯結構製作,不同傢具的不同部位,榫卯的樣式結構也多種多樣,下面來看看一些經典傢具的榫卯結構:
以上是幾種古典傢具中常見的榫卯結構,還有更多的榫卯結構歡迎補充。
F. 現如今,為什麼在傢具上很少使用榫卯結構
榫卯結構作為中國最傳統的傢具結構方式,它的優點有非常多,但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上很少見到呢?
我覺得應該有幾下的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結構榫卯大多數是用在木質傢具,通過他們的榫和卯連接,讓傢具更加具有穩定性。但是現今的傢具中真正的實木是非常少的,即使很多宣傳是實木傢具,但是他們所用的實木並不是像傳統古代那樣真正完整的木頭。
所以在傢具製作過程中。這種現代傢具的木頭很難用榫卯結構完全的固定,因為材質上的缺失,導致在連接的時候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在以後用的過程中容易損壞,為了避免這個狀態在連接傢具的過程中就很少再用榫卯結構。
第三點就是榫卯結構作為傳統手藝,技術上的缺失,很多人想榫卯結構不就是通過一些小技巧,把兩個部件給連接在一起嘛,有什麼難度?其實他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藝難度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在連接和製作的過程中都需要極大的功夫,不是那種技藝非常高超的師傅是做不來的。如果用機器代替的話,成本又太高不如用現在的技術來達到來的方便。
以上幾點就是榫卯結構很少在出現在傢具上的原因,但是我認為這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之一,我們應該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下去。
G. 榫卯結構的加工情況是判斷紅木傢具的關鍵指標之一,請問常見的榫卯結構的種類有哪些
紅木傢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
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後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傢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後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
H. 雙榫粽角榫和悶角榫是一樣嗎!
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就是榫卯。榫卯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榫卯的種類有很多,而且大家的叫法也不一樣,最好用圖片展示。
I. 木工愛好者為什麼對粽角榫情有獨鍾呢
在中國古代,建築都是由木質結構而成。這些木質結構雖然都是木頭建造而成,但是非常的牢固,這都是源於其中有榫卯的原因。
榫卯的製作過程,要求木匠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才能製作,而且是手工製作。製作的榫卯一定要咬合緊密,相互之間的匹配要渾然天成。
作為木匠最驕傲的是什麼呢?就是有一雙健全的手。因為做木匠這個工作很危險,有的人技術不好,難免會缺幾根手指頭。能做到十指健全的木匠,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木匠。
現在能夠掌握榫卯技術的人是越來越少,而且學徒更少。現在木工屬於青黃不接的這樣一種情況。十級的木工,工資能達到2萬!
但即便是如此高的工資,現如今也是一些年紀大的老先生,在從事這個工作。因為出品速度非常慢,優秀的榫卯傢具更是格外的值錢。
J. 明式硬木傢具所用的榫卯有多少種
據統計,明式硬木傢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太和木作 越南黃花梨雕山水樓閣寶座屏風晉京坊 世平二聯櫥太和木作 瓜棱腿百納黃花梨晉京坊 一腿三牙條桌晉京坊 聯二悶戶櫥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心靈手巧的藝人發明了不同的榫卯結構,用於傢具結構的不同部位,綜合地解決了硬木傢具的框架結構的美觀性和牢固性。由於這些榫卯結構設計得非常科學,每一個榫頭和卵眼都有明確的固定鎖緊功能,能在整體裝配時發揮作用,只要做工非常准確精細,榫卯之間是滑配合,略施一些魚鰾,傢具就非常結實牢固,而且在傢具的外表上根本看不見木材的橫斷面,只有憑借木材紋理的通斷不同,方可看到榫卯之間的接縫。這些工藝精巧的榫卯結構,構成了明式傢具的工藝特色。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