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字帖使用方法有哪些

字帖使用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3-02 22:24:00

⑴ 成年人練字選哪種字帖好練字應該按什麼步驟進行呢

首先要明確,練習書法與年齡並無必然的聯系!
如果閣下喜歡書法,想較為深入的了解書法,感受書法藝術的熏陶,藉以修心怡情,當作生活的一份情趣,那麼我建議你學楷書。書法字體的演變有一定的規律,而書法講究功底,原則上須從楷書練起,基礎扎實了,再練習其他字體則事半功倍。
如果閣下僅僅是希望把字寫得好一些,滿足平時考試或工作需要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學行書。行書在生活中使用最為廣泛,實用性很強,入門的難度亦相對較低。
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1.無論練習何種字體,臨帖都是必須的!毛筆楷書方面建議臨摹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多寶塔碑》和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毛筆行書方面建議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和米芾的《蜀素帖》,而硬筆書法各書體則可以臨摹田英章或龐中華的字帖。
2.勿盲目練習,先學會讀帖,即看準範字之基本筆法和結體,對運筆的輕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數,進而通過不斷練習形成「手感」。
3.務必堅持每天練習,不間斷!必須用心練習,決不能視之為任務完成即可。
4.初學者建議先描紅再臨帖。

⑵ 怎樣利用字帖練好字

建議請個老師吧,,光機械的臨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不掌握方法只是在那浪費時間。

⑶ 練字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啊,臨摹字帖有用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如果一味追求方法技巧,那麼則會捨本逐末。方法奏效的前提是目標清晰,比如說,很多方法介紹田字格、米字格如何寫橫寫豎,但是我們要明確我們不是為了寫橫寫豎,而是為了把一個完整的字寫好,因此,橫豎有不同的標准,因為字不同,橫豎的寫法也會有變化。其實,練字練的還是心態,一顆寧靜透明的心,不要汲汲於方法技巧,這只會讓心越來越浮躁。自己用字帖也好,臨摹也好,不必追求一模一樣,神似即可。當然,寫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較長時間,所以從小就可以練字挺重要的,不僅對學習成績有用,對進入社會後保持寧靜的心境更重要。如果家長有時間最好家長陪孩子練字,家長沒時間可以參加培訓班,線上的線下的都行,線上的可以隨時學反復聽,比如罐罐熊練字挺適合小孩子的,線下的秦漢胡同,老師很棒也挺負責的。先要學起來,等自己掌握了要領再自己研究最好,開始不建議自己摸索,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⑷ 字帖的使用步驟

在練習宋體字,掌握字的結構,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可以選定自己喜歡的字體進行練習。選定字體的過程叫選帖,在選帖的基礎上,還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黑體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橫的長度是豎的長度的二倍,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硬筆書法筆畫的變化並不明顯,也不易為中學生所掌握,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藍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在作業紙上,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作業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中學生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用圓珠筆寫字要採用坐姿,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由於圓珠筆寫的字小,所以筆尖的活動要在視覺效果最好的區域。一般右手執筆,筆的位置要略偏右側。眼睛距紙面約30厘米,胸部距桌邊約10厘米。兩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別按住筆桿的左右兩側,中指第一關節左側抵住筆桿的下方,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貼靠中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起直轄市控製作用。拇指與筆桿接觸點到筆尖的距離約4厘米。筆桿斜靠在虎口上,與紙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
如用鋼筆寫字還應注意筆尖在外,筆舌在里,讓筆尖的中縫接觸紙面,以保證出水均勻,線條流暢。
練字要心平氣靜,善始善終,不能心浮氣躁,敷衍了事。寫字的時候要做到一筆不苟,每一筆都要寫得實實在在。有人練字的時候,喜歡在結束前亂畫一氣,這種亂畫是練字的大忌,不但有損筆尖的壽命,而且讓練了半天,剛剛取得的進步化為烏有。不要輕易變換字體。練字要有恆心,有毅力,要練好扎實在基本功。練字要堅持經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須知:一日練功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在掌握了字體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堅持不懈的練下去,輕易不要變換字體。因為一旦變換字體,又得從頭練起。 第五個問題:要學用結合,練寫合一,有的同學練字的時候寫得很好,但寫作業的時候又瞎寫一氣,這們是永遠練不好字的。練過的字平時用到了,應該寫的象練時那樣好,練一個用一個,在用中學,學中用,學用結合才能練好字。

⑸ 書法字帖怎麼

就是看著臨摹用的···如果你是初學者我推薦你用乙瑛碑的字帖···屬於隸書···很適合初學者的···並且很適應,特別是初學者 不能隨便亂練字帖的,如果你以後想繼續更深入的學下去就會有困難了,那個在圖書市場應該都有的賣,也不貴,希望能幫助你。

⑹ 田字格的使用方法(練字怎樣寫,是拿本字帖進行參考,再對照描寫到田字本上嗎)

1,先描
2,後在田字格上仿。

⑺ 字帖使用方法

此前書法通常就是開始是臨帖,最後是仿帖,就是你開始的時候按的上面寫,最後放到旁邊看著寫

⑻ 怎麼使用字帖(楷書)

(一)選擇優秀的字帖
所謂取法乎上,即選擇最優秀的碑帖。古人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說,如果選擇高水平的字帖,起點就高,學得好的話,效果至少可以達到字帖的中等水平,如果選擇一般的字帖,學習效果就等而下之了。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我們應該選擇歷代著名書法家的代表作來學習,因為那些是被時間證明,並且被公認的優秀作品。這樣才不會走或少走彎路。

(二)選擇法度嚴謹的字帖
初學寫字,嚴謹的字帖,應從規矩入手。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學習書法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平正為主,因此我們應該選擇法度謹嚴的字帖作初學範本。有些字帖,老辣高古,不拘法度,是書法家晚年人書俱老的作品,藝術境界雖高,但不適宜初學。還有一些字帖,亂頭粗服,個性極強,藝術價值很高,也不宜用來作為初學。

(三)選擇雅俗共賞的字帖
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我們應該選擇既美觀又實用的字帖進行學習,追求雅俗共賞的效果。這里的「雅」,指格調高雅、風格純正;「俗」即通俗,大家易於接受。一般來說,這樣的字帖也必定是用筆精到,結構美觀的,是屬法度謹嚴的作品。那些風格詭異,造型怪誕,以丑為美的書法作品當然不在初學的范疇之內。

(四)選擇自已喜歡的字帖
同樣是優秀的碑帖,有人喜歡這,有人喜歡那,選擇字帖就不能強求一律,應該尊重個人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喜歡的字,總是情不自禁地模仿、學習,寫起來感覺輕松愉快,之所以喜歡,其中一定有與自己的內在氣質相契合的地方。有這種契合,便很容易上手,很容易見到學習效果。

(五)選擇版本好的字帖
字帖可分拓本和墨跡本兩種類型。墨跡本點畫分明,筆觸清晰;碑拓本蒼茫渾朴,有金石味。這兩類字帖應該參照著學習。如果同一種字帖既有墨跡本,又有依墨跡而刻的翻刻本,那麼最好選用墨跡本而不用翻刻本。因為翻刻本可能會失真。選擇碑刻拓本作字帖,拓本的年代越早越好。現代印刷技術能夠使印刷品與原碑帖質量不相上下,這對於我們選擇碑帖來說帶來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我們不能選擇印刷質量差的版本,一些仿刻本、修填本也不宜採用。雖然修填本字跡清楚,但是喪失了原碑拓的韻味。

楷書字帖:
顏真卿《顏勤禮碑》、《多寶塔碑》、《自書告身帖》、《麻姑仙壇記》
柳公權《 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誕碑》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
趙孟頒《 膽巴碑》、《妙嚴寺記》、《汲黯傳》
無名氏《 等慈寺碑》、《始平公造像記》、《張黑女墓誌》、《鄭文公碑》
王羲之 《黃庭經》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
文徵明 《朱效蓮墓誌銘》、《出師表》

閱讀全文

與字帖使用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支付使用方法 瀏覽:415
燒烤烤盤使用方法 瀏覽:941
兩輪特技訓練方法 瀏覽:401
丹參染色鑒別方法 瀏覽:623
細胞免疫的研究方法 瀏覽:781
華為雲電腦dnf游戲按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77
青光眼自我檢測方法 瀏覽:409
水準測量車站檢驗方法 瀏覽:929
陰道沖洗器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103
快速教小孩算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40
電容器的容量大小識別方法有哪些 瀏覽:354
大面積白癜風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791
戴爾電腦的使用方法 瀏覽:465
跳繩中學生訓練方法 瀏覽:542
oppoa9手機震動關閉方法 瀏覽:892
研究作者生平算什麼研究方法 瀏覽:222
防火牆的自定義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
心律規整測量方法計算題 瀏覽:753
快速治痛風最好的方法 瀏覽:442
櫥櫃平台計算方法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