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帝內經怎麼治療咳嗽
《黃帝內經》中的「咳論」篇中有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咳分為五臟咳和六腑咳。治療原則,「治臟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其中「俞」指輸穴,「合」指合穴,經指經穴。五臟咳宜針刺五臟之腧穴,六腑咳針刺六腑之合穴,久咳兼見浮腫,刺經穴以疏通經絡,消水腫。這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法,還是好好看看咳論篇吧。
②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岐伯告訴黃帝:病在初起時候,可以用刺法的方法就可治癒。如果病勢正盛,就必須等一下,等到病勢稍微衰退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癒了。所以當病輕的時候,就使用發散宣揚之法來治癒疾病;病重的時候,就使用削減的方法治癒疾病;如果氣血衰弱的,就應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形體虛弱,就應當用溫補其氣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精氣不足的患者,就應當用厚味補的方法來治療。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的,可用湯葯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先控制他的症狀,然後再治療;對於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要觀察病在陰還是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還是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實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岐伯在此經文中列舉了許多治療原則,而他的主要精神,在於辨別其病之屬陰屬陽,屬氣屬血,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以及疾病之輕重,正氣之虛實,從而決定其治療原則,如補瀉、宣通、汗散等等,辨證論治,取用無窮。
《黃帝內經》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面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③ 《黃帝內經》寫的什麼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共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
《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強調對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該書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志著中國醫學已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在中國醫學上有很高地位,是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泉,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它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於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二者共同點均系對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並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葯與技術,是歷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這也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必須首先攻讀《黃帝內經》的緣故,因為,若不掌握《黃帝內經》基本要旨,將對中醫學各個臨床科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葯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
《黃帝內經》不僅在中國醫學的發展史上創造了2000多年來被醫學家們不斷研究、不斷運用以解決醫療理論和技術的有效記錄,而且被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並作為指導,也有千餘年的歷史。同時,《黃帝內經》也早已為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國家圖書館所廣泛收藏,並且被部分節譯或全譯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④ 《黃帝內經》提出了什麼樣的飲食原則,與現代營養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在膳食結構上,提出了「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學說」;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氣味學說」;在飲食養生上,提出了「調和陰陽」、「謹和五味」、「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則;在疾病的治療上,提出了「食療學說」;在疾病恢復期的飲食營養上,提出了「食復學說」;在養生食療上,提出了「食忌學說」等。與現代營養學的理論是一致的。
⑤ 黃帝內經養生三原則
一、 「 清 積 」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
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於經絡則經絡湮瘀,犯於血脈則血脈阻塞,犯於五臟則五臟受累,犯於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
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鬱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後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
《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二、「 和 中 」
和法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內經·五常政大論》指出,無疾者求其藏,葯以祛之,食以隨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己。
大意是:由於積聚糟粕長期盤踞在人體內,不同程度會給各臟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如同盜賊潛入家中,必先開門驅賊,就是先以葯祛積,無積後當求其藏,食以隨之,以食療調其腸胃,和其中外,修復藩牆,方可萬事大吉。
「中」從廣義講,泛指體內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謂;狹義講,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統。中醫對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視:「脾胃者後天之本」,認為人的健康長壽與否,根本取決於脾胃的壯旺與否。
再者,脾胃為人體營養敷布的總樞機關。
《內經·經脈別論篇》指出:「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由此可見,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華,分布人體所需營養,而且還有統調臟腑陰陽,經絡血脈的關鍵作用,中醫所說的「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就是這個道理。從這上面看,調理脾胃、和其中外的養生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 養 元 」
元氣是人們安身立命,健康長壽的總宰。是人體精、氣、神統攝的總匯。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這樣描述說:「元氣者,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成形之時,已有定數」。並說:「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皆賴此也」。這就是說,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雖然它是視之不見,求之不得,但它卻是實際存在的,並且對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壽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元氣對於生命比喻為薪柴與火的關系:「譬如置薪於火,始燃尚微,漸久則烈,薪力即盡,而火熄矣。其有久暫之殊者,則薪之堅脆異質也」。
大意是:生命的長短,取決於元氣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暫,取決於薪質的堅脆是一個原理。談到養,很多人就會認為養就是補,這是一個誤區。養和補是不是同一個概念?並不盡然。
《內經·五常政大論》里明確講道:「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就是說養是有前提的,必須先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復臟腑,這是關鍵。
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內營養通過臟腑是會相互轉化的,也會相互補充的。我們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為積極的功能,把那些無用的物質轉化為有用的物質,通過調整,使陰陽得以平衡,元氣得以濡養,精氣得以充盈,這樣「調」字當頭,養也就在其中了。通過調養,使人體呈現一個高度和諧統一狀態,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完美境界。
⑥ 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⑦ 黃帝內經的經典處方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葯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後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後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網路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網路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 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里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
⑧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⑨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