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淮北適合種植羊肚菌嗎
安徽滁州露天栽培環境不適合栽培羊肚菌,但可室內栽培。
分析說明:
羊肚菌春末至秋初生長於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多生長於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
野生羊肚菌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北、北京、湖南等地區。
滁州市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全市最高峰為南譙區境內的北將軍嶺,海拔399.2米。
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
所以滁州野外不時候栽培,室內栽培則無區域限制。
栽培技術:
一、熟料脫袋栽培
將料拌好,用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約500克,然後高壓或常壓滅菌。
滅菌後接種,置25℃下培養,待菌絲滿袋後再延長培養5-6天,使菌絲充分生長,即可栽培。
(1)室內脫裝栽培
菇房消毒後,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後鋪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後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
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後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cm,表面再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16℃就可出子實體。
(2)室外脫袋栽培
室內培養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後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害蟲和雜菌。
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室內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但要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二、室外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3陽7陰或半陰半陽、土質疏鬆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25cm的坑,坑底先用水澆濕。
將上面任一配方料,按比例稱好,用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後約4-5cm,每平方米用菌種(12×28cm)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然後用薄層細腐殖土覆蓋。
再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5cm,壓平後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後用疏鬆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cm,再蓋一層闊葉樹葉,以保溫保濕。
蓋完後適當灑些水,為防止人或牲畜踐踏及強光直射,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
B.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
下面材料僅供參考:
羊肚菌
栽培料配方
①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②棉籽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
③玉米芯40%(粉碎)、木屑20%、豆殼15%、麩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
以上三種培養料,可任選一種。料水比為1∶1.3,含水量保持在60%。
羊肚菌-栽培方法
將料拌好,用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約500克,然後高壓或常壓滅菌。滅菌後接種,置25℃下培養,待菌絲滿袋後再延長培養5-6天,使菌絲充分生長,即可栽培。
(1)室內脫裝栽培。菇房消毒後,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後鋪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後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後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cm,表面再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16℃就可出子實體。
(2)室外脫袋栽培:室內培養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後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害蟲和雜菌。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室內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但要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室外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3陽7陰或半陰半陽、土質疏鬆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25cm的坑,坑底先用水澆濕,將上面任一配方料,按比例稱好,用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後約4-5cm,每平方米用菌種(12×28cm)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然後用薄層細腐殖土覆蓋。再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5cm,壓平後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後用疏鬆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cm,再蓋一層闊葉樹葉,以保溫保濕。蓋完後適當灑些水,為防止人或牲畜踐踏及強光直射,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
羊肚菌-栽後管理
因羊肚菌是一類喜濕的菌類,在它整個生長期保持濕度是很重要的。在室外栽培,冬季尤其是早春,雨水較多,濕度較大,加之溫度合適,則菌絲體生長良好,菌核易形成,子實體生長良好。如果在生長期,尤其早春遇乾旱,適時澆水保濕是必要的。早春在幾周之內有4-16℃的溫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實體的形成,如果這時溫度變化劇烈,如低於4℃的寒冷或超出16℃的溫度,都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及發育,故在這時候要創造菌核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育的良好條件,是十分必要的。總之,在早春對羊肚菌保持一定溫及適宜的濕度是獲得栽培成功的關鍵。
C. 羊肚菌如何種植
1、種植時間
因為羊肚菌喜歡生長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中,只要溫度保持在3-25度的范圍內的話,都能夠正常生長,而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在15-18度內。所以一般都在每年的10-12月份進行播種,如果溫度超出3-25度范圍的話,那麼菌絲極易死亡。所以在種植羊肚菌時,一定要注意選好播種時間,應根據溫度、濕度等因素進行調整,保證羊肚菌正常生長。
2、種植前准備
在種植前,我們要為羊肚菌配製好適宜種植的栽培料。栽培料的配製一般以秸稈、木屑及麩皮等物質為主,也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磷肥、腐殖土等物質。調好栽培料之後,再添加適量的水,發酵三周左右後再放入塑料袋內。然後放在高溫環境中進行殺菌,做好這些准備工作之後便可以開始進行菌絲的接種工作了。接種的方法以兩頭接種為主,然後覆膜蓋土,將其壓實,平整放在床面上,最後再適當灑水覆土。大約一個月左右後子實體便可以長出來了。
3、出菇期管理
羊肚菌的子實體一般可以在10-18度的環境中生長,如果超出這個范圍的話,那麼子實體生長明顯受阻,其最適溫度在12-15度。在子實體長出後,我們要注意控制好光線,光線對子實體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子實體發育的時候,光線是必不可少的,要為羊肚菌提供適量的散射光。散射光的強度對子實體的顏色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如果光線深的話,那麼羊肚菌的顏色就會比較深,相反則弱。而在出菇期的時候,為羊肚菌提供30%左右的光照即可。
4、通風水分
在羊肚菌子實體生長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合適的含水量才能夠保證羊肚菌的正常生長,整個菇棚內要保持濕潤的環境,最好是將濕度保持在88%左右。然後我們還要做好通風工作,因為羊肚菌是一種好氣的真菌,因此要保持菇棚內有充足的氧氣。每天早晚都要適當打開遮陰網,適當通通風,保持空氣質量。
D.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要詳細的。高懸賞
生物學特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體發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溫度12℃。子實體生長時,森林內空氣相對濕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於一般真菌。土壤的酸鹼度(pH)7-7.9。 培育技術 人工栽培一般採取菌土接種和子實體接種兩種方式。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冰凍羊肚菌旬,在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10cm見方、厚約7cm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進入梅雨季節去掉覆蓋物。子實體接種:取子實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子實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
E. 羊肚菌種植方法和條件
羊肚菌喜歡生長在PH值6.5-7.之間的土中,它在20℃左右的環境中會生長更好。還需要較高的70%環境濕度,它生長是不需要光線的,它是一種菌類的植物,如果有光照的話,反而會影響它的正常生長。種植時選好栽培料,加上水攪拌,發酵一段時間後裝到袋子里,之後可接種菌絲,接種後等待一個月左右長滿袋後可栽培。
F. 羊肚菌的種植方法栽培技術是什麼
室內脫裝栽培。菇房消毒後,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後鋪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後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
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後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cm,表面再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16℃就可出子實體。
室內培養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後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害蟲和雜菌。
市面上出售的羊肚菌有新鮮和干貨之分,新鮮的通常被超市冷凍於凍庫保鮮。乾的羊肚菌則是經過晾曬後得到的干品,味道也更加醇厚。
乾的羊肚菌需要經過泡發後才能食用。泡發羊肚菌水的量要適度,以剛剛浸過菇面為宜,大約二三十分鍾後水變成酒紅色,羊肚菌完全變軟即可撈出洗凈備用,發菌的酒紅色原湯經沉澱泥砂後要用於燒菜,燉湯。
G. 羊肚菌栽培技術
你提的問題一篇都寫不完,保存一般放冰箱,組織分離用組織塊在培養基上培養,活力無法保證,注意提純和保存就是最好的保證活力,保存的方法非常多幾十種,菌土接種容易感染,純度差,切那個部位都是可以的,主要是不要感染就好
H. 羊肚菌怎麼種植方法
種植羊肚菌生長的土壤的ph值在6.5-7.5左右,在中性或者微鹼性的土壤中,土壤為黑土,等。然後就是空氣因素,一般在落葉中,有足夠的的空氣,其次對溫度和濕度也有較高的要求,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容易生長,要求溫差較大,溫度為20度左右,濕度為70%左右。然後就是光照了,弱光有利於羊肚菌的生長。在了解羊肚菌的生態情況之後,就能很好的種植了。
有木屑,麩皮,磷肥,石膏,腐殖土等,玉米芯,草木灰,等,按比例搭配,為75%,20%,1%,1%,4%左右,料水比為1:1.4 ,也可加入適當碧卡菌劑。
在料拌好,裝在塑料里,首先,室外脫袋栽培,選擇在光照不強地方,在寬,深20-25cm,長度不限,在整好之後,可以少澆點水,然後再用石灰水殺害蟲。
室外生料栽培,在半陰半陽的地方,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挖相同的坑,在坑底先澆水,在上面任鋪一配料,把菌鋪在上面,約為4-5cm,然後在在上面,鋪第二層,在用同樣的方法播種,然後再用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cm,在加以保溫,保濕,適當撒上點水。
在室內脫水裝栽培,在菇房消毒後,每一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後就鋪3cm厚腐殖土,然後逐個排列,大概排列40個,排列完後,噴水,加土,然後保持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