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對於它的研究對象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見解:① 以教育學的體系為依據,研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方法。②認為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心理結構,並根據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來確定它的理論體系,探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③認為沒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學從普通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完全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於教育工作,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原理,說明加速人的培養的途徑。④認為教育心理學主要任務是研究課堂學習的性質、條件、效果和評價問題,應當著重研究學習理論,尤其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論。至於兒童心理發展、成人心理、心理衛生、個性等,除非與教育和教學直接有關者外,不應歸入教育心理學,而應當歸入普通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去。⑤認為教育心理學應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出現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的規律,並結合實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直接促進教育和教學的改革,提高質量,以最好的效果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
綜合上述意見,教育心理學雖與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密切關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點。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培養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現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並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所以,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說明教育和教學的現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范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律。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展的關系,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學科性質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特點鮮明的學科,其交叉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心理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交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研究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研究任務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因此,教育心理學具有雙重任務,它既有教育學的性質任務,又會有心理學的性質任務。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及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及條件;從而使心理學科在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其次,研究如何運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的心理學原則。
研究意義
1.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於教師,而教師的素質既包括專業素質又包括育人素質。教育心理學是教育理論與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而且有助於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學習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能更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縱觀國際國內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無不是心理學,而且主要是以教育心理學為支撐的。最典型的是20世紀50、60年代的涌現的世界三大教育改革家美國的布魯納、前蘇聯的贊科夫和德國的瓦根舍因(其本人就是心理學家)。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水平,提高教師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並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產生淵源
桑代克
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後,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於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並不等於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
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於用准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後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並於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歷史發展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捷克的誇美紐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德國的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學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於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2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則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影響。
在前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前蘇聯教育心學家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 1908 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 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一些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仿西方,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它推動了前蘇聯的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在 60 年代受十年動亂的沖擊,研究曾一度中斷。70 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重新繁榮。教育心理學家們自編了多本教材,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㈡ 背教育心理學的技巧
來咯,來咯,口訣來咯,這些口訣一定要記,盤它!眾所周知,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很多知識點,需要我們背誦,這樣才能使做題游刃有餘,不管客觀題還是主觀題,記住了,將受益頗多。然而由於知識點太多、太長、太瑣碎,也會使得我們在記憶上遇到障礙,今天就普通心理學部分給大家提供一些口訣來幫助記憶。
心理學知識口訣
1.記憶的品質有哪些?
(1)記憶的敏捷性;(2)記憶的持久性;(3)記憶的准確性;(4)記憶的准備性。
記憶技巧:准備吃米
2.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2)材料的意義、性質和數量;(3)學習程度;(4)材料序列對遺忘的影響。
記憶技巧:程序要義
3.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6)重視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記憶技巧:墓里多組方精
4.防止遺忘的方法:
(1)及時復習,經常復習;(2)合理分配時間;(3)做到分散復習與集中復習相結合;(4)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5)復習方法要多樣化;(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記憶技巧:幾份飯多多結合起來
5.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1)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2)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3)想像力訓練;(4)引導學生積極幻想;(5)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於打開想像力的大門。
記憶技巧:思考換表之戀
6.簡述思維的品質
(1)思維的廣闊性;(2)思維的深刻性;(3)思維的敏捷性;(4)思維的靈活性;(5)思維的獨立性;(6)思維的批判性。
記憶技巧:光(廣)身(深)肚(獨)皮(批)靈敏
7.簡述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觀刺激物的特點
①強烈的刺激;②新異的刺激;③變化的刺激;④對比的刺激;⑤起指示作用的刺激。
(2)人的主觀狀態
①需要和興趣;②情緒狀態;③主體的知識經驗
記憶技巧:一指強比劃,要知情。
8.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
(1)對活動目的的理解;(2)間接興趣(對活動結果的興趣);(3)合理地組織活動;(4)排除內外干擾。
記憶技巧:目間合拍
9.簡述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范圍;(2)注意的穩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轉移。
記憶技巧:分光穩賺
㈢ 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科學的學生教學方法有哪些請高人指教
1.探究發現法。探究發現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內部聯系,找出變化規律的方法,在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中,運用探究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會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實驗探索法。3.小組討論法。(4)角色扮演法
㈣ 2021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復習方法
2021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可以從一些要點去著手,以下方為例:
一、中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廣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科學。它既包括教育心理學,也包括家庭和社會教育心理學。 狹義的教育心理學專指教育心理學,是一門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學與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科學,它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其基本任務就是揭示並研究學生如何有效學習、教師如何合理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獲得高效的學習結果的基本學習規律。即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其研究對象就是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與教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說,教育心理學旨在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並根據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括五要素和三過程,即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1.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影響學與教的過程。第一是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差異等。第二是個體差異,包括先前知識基礎、學習方式、智力水平、興趣和需要等差異。
2.教師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方面。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狹義上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4.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簡單的實物、口頭語言、書本、錄音、錄像、網路、多媒體計算機等都屬於教學媒體范疇。它日益成為教育心理學所關注的一項獨特的課題。
5.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物質環境包括課堂自然條件、教學設施以及空間布置等。社會環境包括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學看來,教學環境不僅是課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二)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1.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2.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過程,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此外,教師還要進行教學管理,調節教學的進程,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3.評價/反思過程
評價和反思過程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教學之後的檢驗、反思。
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模式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五要素和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在這一模式中,五種因素共同影響了三種過程,而且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主要體現為: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識和學習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是在教學過程的背景下進行的,學習的進展因教學的質量而變化。
(2)教學過程要以學習過程為基礎而進行,教學過程還要根據教師自身特點、教學內容的難易以及教學媒體和環境情況而加以調節。
(3)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進行而側重於不同方面,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
二、理解教育心理學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
1、 科學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一)對教育現象提供不同於傳統常識的新觀點
(二)為課堂教學提供理論性指導
(三)幫助教師分析、並敢於學生的行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導作用
(一) 幫助教師應用研究的方法來了解問題
(二)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創造性的持續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觀察法 二、實驗法(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現場實驗)) 三、調查法 四、個案研究法 五、教育經驗總結法。
㈤ 教育心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客觀性原則(二)系統性原則(三)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1.實驗法,實驗法是創設並控制一定的條件,並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研究的方法。
2.測驗法,測驗法是指運用某種測驗測量人的某種心理現象,使之數量化並加以研究的方法。
3.調查法,調查法是根據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調查者提出有關的問題,讓其回答,了解某一心理活動的發生及其條件,從而了解這一心理活動的方法。
4.觀察法,觀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條件下,通過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表現,從而了解其心理現象的規律和特徵的一種研究方法。
5.深入訪談法,深入訪談法是一種非結構式訪談,在訪談的過程中調查者無須按照預定的訪談結構和問題機械地提問,被調查者也無須按備選答案對問題做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題與被調查者進行自由、深入的交談。
6.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日常工作中獲得的關於教育過程心理現象的整合性認識及總結,尋找其中規律性的方法。
7.文件分析法,文件分析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積累的有關文件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當前問題形成的原因。所謂的文件包括學生的信件、日記、周記、平時的作業、作文、考試成績以及以往在校的行為記錄等。
㈥ 如何用教育心裡學知識教小學生
用教育心理學教小學生就要成小學生的思想方面入手。循循善誘,諄諄教導
㈦ 怎樣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用什麼樣的方法最好呢
勤學勤記,再就是找一個適合你自己的方法去背誦記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