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文言文如何停頓
抓住七個規律
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3)予 / 嘗求 / 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鵬之 /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莊子 逍遙游》)
(8)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恆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9)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2)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 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❸ 文言文斷句方法
找謂語動詞,再找虛詞,再接和語感就OK
❹ 文言文中的斷句有哪幾種情況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後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情,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藉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系,確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餘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
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3、(趙困於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
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於那些不能恢復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5、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④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例子】
1、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3、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5、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傢俱無,以是知之耳。」
4、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①頂真: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例】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②對稱: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③反復: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於斷句。
【練】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9、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臧於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於不足見/終於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七、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
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那麼,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⑴斷句後,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於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後,「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後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後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⑵斷句後,內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後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八、重平時,需勤練——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❺ 斷句文言文方法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詞】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❻ 文言文斷句有什麼方法
怕是靠語感的了。
❼ 古文怎樣斷句
個人來說:把人名地名等挖出來,剩下的字詞,分析詞性,是動詞,形容詞,名字還是介詞等等,找出一種斷句方法,讓意思能翻譯得通順。斷錯了意思往往會偏差很多,但是譯法還是通暢的,這就要涉及更深的學術方面了。
教學來說:
兩個原則
1不破壞詞語相對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斷為青/山
2符合我們平常朗讀習慣
否則就像上面人說的,一個標點斷一下就行了
示範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