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驗談如何鑒別明代民窯瓷器
民窯作為瓷業的主體,整體品質直觀地反映著瓷業的興衰。當下,我們作為標型學研習,時常可以見到眾多實踐型鑒賞高手面對林林總總的明清瓷器,他們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制瓷工藝及繪畫風格等方面特徵,為器物作出精準的斷代,並有理有據地講述其歷史及發展淵源。本文,筆者將通過對這件明成化庭院嬰戲青花碗一己之見,簡釋其攜帶的基本信息。
總而言之,明清民窯相對於官窯的鑒識較為復雜,所以在我們研習時須將器物放在歷史大背景中嚴謹而科學地綜合分析,只有細心觀察、反復揣摩才能獲取更多信息和心得,破譯更多歷史密碼。
❷ 如何鑒定明代瓷器
1、胎釉
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出顏色深淺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如著名的永宣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窯略顯粗糙,容易辨認。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熟練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鑒定方法。明代造型總的特點是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細,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至於成化時期,宮庭喜好首先選用纖巧,精緻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宮廷較少選用。餘下的和大多數大的器型推向民間市場。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並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復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產生了壓手杯,雞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鏤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頸、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更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青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使用進口蘇青料,色濃重、絢麗、鮮艷;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平等青料,色澤談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後,彩瓷有了發展,出現了鬥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4、瓷器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朴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比較精細,晚期有的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但龍爪雄壯有力。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一般都稱為豬咀龍。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鑒定時應注意觀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為紋飾裝飾內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致,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5、款識
明代瓷器款識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復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❸ 明代成化瓷器如何鑒定
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從傳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見當朝的景象,這個時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觀賞瓷、把玩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上達到了歷代高峰。
景德鎮王掌櫃總結了一些明成化瓷器鑒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釉質肥腴,潤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方法二:【辨紋飾】——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方法四:【辨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
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淡。
方法五:【辨款識】——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
「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濛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仿品款】明代以天啟仿的最多。仿成化的寄託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製造、成化年制、成化年造、六字、四字雙行的雙圈、單圈、雙框或無圈框等多種,多題於瓷器底面中心。具體正德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圈雙行為主,嘉靖的成化寄託款包羅上述各種形式,天啟的寄託款包羅上述各種形式,天啟的寄託款題寫上以「制」較多,且無圈框的極少;崇楨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雙行雙圈或單圈等幾種。
清代康熙早期是仿成化款最多的朝代之一,乃至光緒民國均有寄託成化的年款,主要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雙圈雙行幾種。字體筆劃過長,書寫無力纖弱。
成化民窯
精細的民窯器施釉表裡如一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圍青花雙圈款,還有銀錠畫押款和「福」字款等。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❹ 如何鑒定明宣德紅釉瓷
明宣德紅釉瓷的鑒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紅釉和里白釉外紅釉的兩種,後者多為薄胎。紅釉釉面有橘皮紋。
第二,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現象。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棱花式洗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蓮瓣鹵壺均如此。紅白分明,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別具情趣。
第三,輔助裝飾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裝飾的。後者金彩多已剝落,未見一件金彩完整無損的。
第四,紅釉瓷器有精粗兩種,精者口沿處均有「燈草口」,且十分整齊,是燒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淺變化,康熙時的仿品則是特意描塗白邊。近底足處垂釉齊整,積釉處呈青灰色。康熙以後仿品則為聚黑色。粗者往往沒有「燈草口」,底足積釉處窯變呈銅綠色,且釉面多有開片和棕眼。
第五,器底有兩種,一為白釉,一為米黃色。後者呈色與康熙時的炒米黃底相同。官款有兩種,一是青花六字楷書雙全款,二是陰刻楷書六字雙圈款。
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指哪幾朝?
正統(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順(1457―1464)三朝,歷時近30年。其間政局不穩,戰爭頻繁,社會動盪,可謂內憂外患交織。在這種狀況下,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陷入低落期。所以人們對這段時間內的瓷器生產面貌認識不清,有人稱之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迄今而至,還沒有發現署有這三朝的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現在所見這三朝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是民謠產品,而且也未必是當時之物。青花瓷也不例外,在現有基礎上,對這三朝青花瓷的鑒定還處於探索階段。總體上說,鑒別這三朝的器物,要從前後時期的繼承和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上去認識:正統瓷的風格應當在較大程度上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順瓷更接近與成化朝,居於中間的景泰瓷的風格特徵應該在二者之間。
明宣德釉里紅瓷器有哪些特點?
傳世的明宣德釉里紅三魚、三果等器,皆採用大筆塗抹的沒骨繪法,所以看不到勾劃的輪廓線條。
這種方法的使用,會使得有些器物的邊緣部分出現施釉較薄的情況,燒成後,常見鮮紅釉邊泛蟹甲殼青暈,紅釉明麗,微帶青暈,更添了幾許畫趣。在放大鏡下,會看到宣德釉里紅內的大小氣泡,分布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顆粒,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象。
怎樣識別明宣德釉里紅瓷器的紡織品?
明宣德釉里紅在清代時開始出現仿製品,尤以雍正仿品為佳,其仿製品有釉里紅三魚、三果紋、龍紋墩式碗、高足杯、高足碗等。與宣德器不同之處在於,雍正仿品釉里紅內氣泡分布均勻,晶瑩不濁,紅釉亦無深淺斑駁特徵。雍正仿品胎體較重,魚尾尖瘦,碗中的斜角度數比宣德時的要稍小,碗底窄而口寬,紅釉大多無宣德周邊泛青及暈散。雍正仿品或書「大明宣德年制」款,或書雍正本朝款,仿款字體纖細挺拔,頗有風情。
那麼明中後期釉里紅的燒制情況又出現了什麼變化呢?
明宣德以後,釉里紅燒造數量銳減。但是成化時期的產品呈色濃艷鮮亮,不遜於宣德朝。雖然生產數量不多,但從傳世品看,成化釉里紅燒造的非常成功,器型有碗、高足碗、杯、盤等。瓷土加工精細,可塑性強,易於修胎;胎白膩如脂,呈粉潤狀;胎薄如紙,器外壁紋飾可映到器內,清晰可見。釉里紅釉里紅呈色鮮艷濃麗,較宣德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釉里紅彩料較厚,凸起而高出白釉面,而在魚紋、龍紋下刻劃細線的蓮瓣紋上再塗以釉里紅彩料。此後不見再有。
成化時期釉里紅器紋飾有雲龍紋、三魚紋,相比宣德時期魚的形狀已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尾部的變化更大,呈蘑菇頭形。器底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也有無款的。
弘治時期釉里紅泛灰黃色,正德時期釉里紅呈色則過於灰暗。嘉靖時期雖有傳世品,但紅色燒失的現象比較嚴重。
❺ 明清瓷器如何鑒定
【明代瓷器的特徵】
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❻ 明代嘉靖時期瓷器的鑒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處多有火石紅
從明嘉靖起瓷器胎質已遠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煉精細、緻密潔白。嘉靖初期,胎質尚能與正德接近,之後便越見粗糙。雖官窯小件仍胎質較細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質已明顯見差,胎色白中閃灰,胎質干澀、空隙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與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較細膩,中期顯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較白,中後期閃灰,多數為亮青釉。有一點值得注意,嘉靖時期青花器物底釉均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處多有一線橙黃之色,也稱火石紅,這是鑒定的一個依據。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如硬筆所繪
嘉靖時期紋飾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於回青料暈散現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人物、動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調,嬰戲紋中的孩童頭大如斗;麒麟瑞獸老態龍鍾。
方法三:辨工藝
修胎不十分規整
嘉靖時期瓷器製作細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著前朝的精細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製作粗糙,時有夾扁現象;嘉靖時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時工藝較粗糙,腹部可見明顯接胎痕;底足處理不規整,大件器物可見粘砂現象;圈足較淺,盤碗類器物底足足牆較窄,微向內收攏;露胎處常見橙色紅色火石紅現象。
方法四:辨款識
嘉靖款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
明代嘉靖年間官窯瓷器款,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可分為青花款、礬紅款、暗刻款及刻字塗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為多見。以青花書寫的紀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為主。其特點是字體瘦長,筆畫較粗,剛勁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點最鮮明,即其左邊的「立」位置較高,有的已位於右邊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較復雜。位置已發現的有外底、內底、口沿、頸、肩、腹等處,但以外底落款最為多見,六字或四字分雙行排列於外底中心,外加雙線圓圈或雙方框,也有無邊欄的。砂底器僅於寫款處蓋釉。四字款中亦有個別仿照錢文按「上下右左」順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見有在器物外底按順時針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無邊欄六字款,屬於罕見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識多為六字青花款,有的書於內底,做六字雙行排列;有的書於足內沿,做順時針環繞。大件器物中,大盤於口邊自右向左橫書六字年款,圍以扁框;大缸則於外口沿自右向左橫書六字年款,無邊欄。
嘉靖民窯
青花發色多數藍中泛紫
嘉靖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因素逐步增長,加上官窯的壓榨也從反面促使民窯技術水平迅速提高,景德鎮的民營制瓷業有迅猛發展。嘉靖民窯瓷器遺存較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器物胎土淘煉較細,胎質干澀,間有孔隙;釉面光潔,釉色泛青;器物修胎不夠規整,常有變形現象;碗類器物內底常見突起,俗稱「饅頭心」;盤碗類器物底足足牆較窄,圈足較淺,微向內收攏,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器物底足修胎不十分規整,並常見粘砂現象;紋飾構圖趨於繁密,多數用筆草率,瓷器紋飾受官窯影響,以道教題材多見,紋飾題材十分豐富,主要有樹石欄桿、花鳥、盤螭、魚藻、天官、高仕、嬰戲、松下讀書老人、人物故事、「壽」字等。青花用料為石子青配有少量回青,色調多數藍中泛紫,紋飾採用雙線勾勒填色法,輪廓線條較硬,如用硬筆所繪,由於回青料暈散現象嚴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線外。這一時期器物紋飾畫風稚拙,如孩童所繪一般,紋飾已趨繁縟,畫面缺乏層次。這一時期除了青花外,品種還有五彩、醬釉、祭藍、白釉、綠釉、珊瑚紅描金等,民窯五彩器在這一時期大量燒造;民窯青花瓷多數有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年號款;另外還有吉祥語款,有「富貴長春」、「」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寫年月款的有「嘉靖三十五年歲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筆記」款,此外也有書匠人款的,如「」吳文自造「陳守貴造」「陳守釗造」等,另外還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❼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如何鑒別真偽呢
明代瓷器在永樂王朝有所創新和發展,至宣德朝而至於鼎盛。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兩代之間的洪熙帝朱高熾在位只有10個月,永樂宣德兩朝相近,生產瓷器的大部分應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襲了永樂時期制定的國策,因此永、宣兩朝的社會習俗無明顯變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無論器形、紋飾風格大致相同。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青花瓷器均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呈色鮮艷,藍中泛紫,在紋飾上凝結有「鐵銹斑」,因而歷來有『永宣不分』的說法。但通過對已知器物比較依然可以發現一些區別,總體來說,宣德時期瓷器較永樂時期無論器形、紋飾、品種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永樂青花寫款的極少,永樂青花瓷藏品中僅有壓手杯的碗心有「永樂年制」四字青花篆書款,而宣德青花瓷則寫款的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永樂瓷器胎體輕巧,紋飾纖細,釉面無橘皮紋;宣德胎體厚重,釉面有橘皮紋,紋飾粗放,同一種造型,永樂輕、宣德重,火石紅斑重於永樂。宣德時期政局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由於景德鎮在明代廢除了元代的「匠戶制」,工匠成為幫自由的手工業者,提高了生存積極性,從而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從大量出土的傳世品和出圖器物來看,此時景德鎮執瓷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並且創造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穎品種。聞名於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絕一代的宣德紅釉和五彩,在陶瓷發展史上成為交響輝映的璀璨明珠,備受國內外認識的欣賞和重視,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高超的技術造旨。
還有另外一個鑒定技巧,辨別宣德瓷器的一個方法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鏡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較小,比永樂瓷密集,甚至小氣泡摞大氣泡,偶有排列整齊的大泡出現,鑒定瓷器一點要火眼金睛,多和專業人士溝通交流。
❽ 古玩鑒定分享 如何鑒別明代瓷器
洪武瓷器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延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丁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的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鑒定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橘皮紋。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聚釉處閃淺淡色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呈踏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制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型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介面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橘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有三種色料:進口蘇泥勃青料、國產料、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窯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畏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教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鰍背」狀。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不搭起」,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若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淡,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做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淡,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