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調理脾胃病的方法
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靠它提供營養物質。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現為面黃肌瘦、五臟不安、食慾不振、睡眠不佳,這些令人頭疼的症狀,都可能出現。若脾胃出現病變,身體健康便會受到影響。治療脾胃病,中醫也很在行。
選方用葯師古不泥古,仲景之重胃氣、建中氣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經驗方建中失笑散即化裁於《傷寒論》小建中湯;金元時期李東垣重視脾氣升發一面,用葯輕靈,健脾益氣葯的使用亦多葯量不大,補而不滯。經驗方加減薏苡竹葉散即化裁於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濕熱相關內容。古人的經驗雖然寶貴,但在臨床應用時,又靈活化裁,圓機活法,本著「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葯的原則。
具體用葯方面
健脾補氣葯
臨床上常用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氣虛重者,黨參可易紅參粉3克沖服。對於偏於陽虛的患者,補氣即可溫陽,尤其是黨參、黃芪,而少用附子、肉桂等溫燥葯,益氣健脾即可達到回陽的目的,而過用溫燥葯往往會導致溫燥傷陰之弊。
行氣和胃葯
輕者多用厚朴、清半夏、砂仁、木香,重者加用檀香、沉香。
化瘀葯
久病虛者加生蒲黃、五靈脂;實證多用三棱、莪術;三七粉虛實均可用。
制酸葯
實證用吳茱萸、黃連;虛證多用川貝粉、海螵蛸或紅豆蔻。
清利濕熱葯
常用生薏苡仁、竹葉、白豆蔻,清熱解毒用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該三味葯同用有殺滅幽門螺桿菌作用。
消積導滯葯
常用炒谷芽、焦四仙、萊菔子、雞內金、大黃炭。
此外,應善用現代葯理知識:川貝粉、紅豆蔻有較好的抑制胃酸作用,傳統的具有抑制胃酸作用的烏貝散,浙貝母改用川貝母效果更好,且一定要用川貝粉,不僅抑制胃酸而且解痙止痛;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在辨證的前提下應用,可使幽門螺桿菌轉陰。
脾胃不好試試中醫按摩法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比較瘦的話,相信很多人都說它脾胃不好,真的是這樣嗎,我告訴大家,脾胃不好其實就是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
造成脾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以及久病等。那脾胃不好如何調理?試試中醫按摩法。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卧,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鍾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
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鍾。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最後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鍾將手離開一次,重復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黃帝內經》就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選擇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凈雙手,取仰卧位,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3、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絡中的督脈所在,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內側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捏按此處可治療胃部疾患。當然這僅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對嚴重胃病者,則應去醫院診治。
溫馨提示,以上即是對脾胃不好中醫按摩的詳細介紹,按摩調理脾胃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暴飲暴食,每天堅持按摩2-3次,過一周就可以有所緩解。
㈡ 脾胃濕熱如何調理呢
脾胃濕熱要清熱化濕治療,可以用清中湯或溫膽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的病人通常會出現脘腹脹滿、胸脘痞悶,並且有口臭、口黏、惡心、嘔吐、噯氣、早飽、呃逆等症狀。大便通常是稀溏、黏滯不爽,小便通常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可以清熱化濕治療。
常用葯有黃芪、黃連、黃柏、蒼術、厚朴、陳皮、半夏等,可以用清中湯、楓蓼腸胃康,也可以用溫膽湯治療。對於有大便秘結、大便黏滯不爽可以用枳實導滯丸治療。如果病人是以消化不良為主,胃脹、早飽、噯氣、惡心、口臭、口黏可以用枳實導滯丸或楓蓼腸胃康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