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源協和基因檢測采樣方法及流程(采樣方法有2種,下面分別描述)
(一)、口腔黏膜采樣檢測方法很多檢測單位採用口腔粘膜脫落細胞樣本採集方式,採集程序如下:口腔清潔:用清水漱口一到二次。采前准備:從盒內取出1號管(平底),輕甩一下上下搖動使生理鹽水全部沉積在管底。擰開蓋子將管立於桌上備用。刮取細胞:取出口腔粘膜刮勺,伸入口腔將刮勺的頭部帶齒部分貼在一側口腔內側的臉頰部位於上下牙齒之間的部位,稍用力(相當於刷牙的力氣)按前後方向在口腔粘膜上刮十餘次,再用刮勺頭部的另一側(勿須轉動刮勺)刮取另一側的口腔粘膜,刮取十餘次。收集細胞:將刮勺迅速浸入到1號管的生理鹽水中攪動,將粘膜細胞洗到水中。將刮勺提離水面,提留片刻並抖動刮勺使勺上的水全部滴入管中。此時可見生理鹽水溶液由清變濁。固定細胞:取出2號管,輕甩一下使溶液全部沉積在管底。將1號管中的溶液全部倒入2號管中,蓋上並擰緊2號管的螺旋蓋,上下用力搖10次。郵寄樣品:將2號管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二)唾液采樣檢測方法目前出現較新的基因樣本採集方法——唾液采樣檢測法,此方法更加方便快捷,並且實現無創採集,檢測效果和提取口腔黏膜檢測效果一樣。基因樣本採集流程如下:1、口腔清潔:講解采樣流程及注意事項,要求客戶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內不得進食、飲水、吸煙、飲酒或嚼口香糖等。2、采前准備:戴上一次性醫用手套(採用醫院標准戴法及程序),打開採集箱准備采樣。從包裝盒內取出采樣管,拔出塞蓋後,將采樣管插入到采樣漏斗中。4、採取唾液:通過采樣漏斗將唾液收集到采樣管中,直至采樣管上標簽所示位置。注意:要保證實際的唾液量能達到刻度線,上層的泡沫不包括在內,且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唾液采樣過程。5、保存樣品:從包裝盒內取出杯蓋,杯蓋內含有固定液,將杯蓋對准采樣漏斗順時針方向旋緊。確認杯蓋旋緊後,顛倒10次,使唾液和固定液充分混勻,保持杯蓋在上方,將采樣管垂直放置5分鍾。保持采樣管垂直,拔出采樣漏斗,用塞蓋蓋緊采樣管,上下顛倒混勻10次。注意:杯蓋內的固定液應該清亮、無色、透明,如有渾濁請拋棄。請不要用手撕開杯蓋內的塑料薄膜。6、郵寄樣品:丟棄采樣漏斗與采樣杯蓋,將采樣管與填妥的資料置入自封袋的紙袋中,並將自封袋封緊送交檢測。
中源協和基因檢測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在疾病發生前就發現疾病發生的風險,提早預防、或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B. 基因檢測有哪些方法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中源協和目前有1000多種遺傳性疾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做出診斷。
近年來令人非常興奮的是預測性基因檢測的開展。利用基因檢測技術在疾病發生前就發現疾病發生的風險,提早預防、或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目前已經有20多種疾病可以用基因檢測的方法進行預測。
檢測的時候,先把受檢者的基因從血液或其他細胞中提取出來。然後用可以識別可能存在突變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術將這部分基因復制很多倍,用有特殊標記物的突變基因探針方法、酶切方法、基因序列檢測方法等判斷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或存在敏感基因型。
我們通常的醫療檢測手段是針對疾病的具體症狀或已有病變進行檢測。現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了醫療檢驗手段的不斷發展,可以深入細微之處對疾病進行縱向或橫向的剖析。
C. 基因檢測怎麼檢測
一般有三種基因檢測方法:生化檢測、染色體分析和DNA分析三種生化檢測是通過化學手段,檢測血液、尿液、羊水或羊膜細胞樣本,檢查相關蛋白質或物質是否存在,確定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用於診斷某種基因缺陷,這種缺陷是因某種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不均衡導致的,通常是檢測測試蛋白質含量。還可用於診斷苯丙酮尿症等。
染色體分析直接檢測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的異常,而不是檢查某條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突變或異常。通常用來診斷胎兒的`異常。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多一條染色體,檢測用的細胞來自血液樣本,若是胎兒,則通過羊膜穿刺或絨毛膜絨毛取樣獲得細胞。將之染色,讓染色體凸顯出來,然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異常。
DNA分析主要用於識別單個基因異常引發的遺傳性疾病,如亨廷頓病等。DNA分析的細胞來自血液或胎兒細胞。
D. 如何做基因檢測
1、哪些人需要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對受檢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沒有任何要求。對疾病項目的選擇,可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a、有疾病家族史的人重點選擇家族史疾病,了解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及早做針對性預防。 但不僅限於家族史疾病,我們罹患疾病,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對疾病的忽視。
b、生活習慣不規律,或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需要重點關注腫瘤、心腦血管類疾病;
c、對新生兒進行基因檢測,將幫助父母從小培養有針對性的生活習慣,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一次檢測終生受益;
d、已發生疾病的人接受基因檢測,可以輔助疾病治療,及明確並發症的預防;
e、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和我們的基因型相近,但並不相同。因此,個人的基因檢測結果僅限對個人健康管理做指導。
2、基因檢測的安全性?
基因檢測所需的檢測樣本為血液。受檢者在正規醫療機構由護士採用一次性采血器材抽取6-8毫升靜脈血即可完成采樣。整個過程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任何損傷。
在個人隱私方面,正規機構將設置完整的保密體系來保障受檢者的信息安全。如生物晶元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愛身譜個體遺傳檢測服務,從登記受檢開始就為受檢者做身份加密,包括:客戶識別碼、采血器材的編碼、報告加密、網上閱讀密碼函、閱讀修改許可權設定、電子數據信息幾率、電子簽名及資料庫維護加密等多重保障。
3、基因檢測的流程
①客戶登記:受檢者填寫《知情同意書》和《信息登記表》,交由基因檢測機構建立健康檔案。
②採集樣本:通常為血液樣本,無特殊要求,不需要空腹。樣本採集由專業醫療機構完成。
③基因檢測機構在收到樣品後,將會完成樣本檢測、結果分析、報告編制的工作。並將檢測報告交付受檢者。
④報告解讀:在客戶收到報告後,檢測機構將提供報告解讀,並根據基因檢測結果在合理飲食、適當的運動方式、良好的心理狀態、社會環境、定向定期體檢、安全用葯和針對性就醫等諸多方面提供個性化健康生活指導建議。
4、基因檢測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①心理解壓:基因檢測能提示受檢者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但並不能決定他未來的健康狀態。高風險,表示受檢者比普通人的患病幾率高,但什麼時候發病,以及病情的發展還依賴於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因此,一旦檢測出較高的疾病風險不要驚慌。專業機構將給出針對性的建議,有效指導避免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②加強健康管理意識:基因檢測顯示低度疾病風險表示受檢者患病風險較小,但並不完全排除患病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強健康管理意識,避免疾病發生。
③遵循專業性的健康指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是疾病易感基因與長期生活習慣、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於專業機構給出的指導需要堅持遵循,而非淺嘗輒止。
E. 怎樣做基因檢測
基因是控制遺傳性狀的基本單位,基因檢測就是利用患者的血液、體液或者其他組織細胞等生物樣本進行DNA檢測的技術。它可以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遺傳咨詢,分析遺傳家族的成員發生遺傳病的概率,確定遺傳的基因攜帶者和進行產前診斷,也可以用於某些疾病,如腫瘤性疾病的預測
基因檢查是所有女性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間的一種選擇。某些情況下,孕婦的伴侶也需接受檢查。如果家族病史使孩子面臨更高的遺傳疾病風險,醫生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查。
女性需接受的檢查取決於遺傳因素。某些人種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較高。例如,東歐或德系猶太人背景的人群家族性黑蒙性痴呆和腦白質海綿狀變性 (Canavan 氏病) 的患病風險較高。非洲裔美國人鐮狀細胞疾病的患病風險較高。白人囊性纖維化的患病風險較高。
檢查的作用:醫生會根據女性的描述選擇不同類型的基因檢查。標准篩查能夠檢查孩子出現出生缺陷 (例如唐氏綜合征、18 三體綜合征、13 三體綜合征、神經管缺陷等) 的風險。攜帶者檢查可顯示女性或伴侶是否攜帶遺傳疾病致病基因。此類疾病包括囊性纖維化、脆性 X 綜合征、鐮狀細胞病、家族性黑蒙性痴獃等。
檢查流程:護士或技師會採集受試者的血液或唾液樣本。此檢查不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任何風險。
檢查結果的相關信息:基因檢查並不能診斷出胎兒罹患何種疾病。只能告訴女性胎兒是否存在更高的患病風險。醫生會建議孕婦接受羊膜穿刺術或絨毛膜絨毛活檢等進一步的檢查,以獲得更多的信息。
對孕婦的伴侶進行檢查也有所幫助。有些疾病只有當父母雙方都攜帶此基因時才能遺傳給孩子。甚至即使孕婦的檢查結果呈陽性,只要其伴侶的檢查結果呈陰性,醫生也能排除一些問題,例如家族性黑蒙性痴呆、囊性纖維化和鐮狀細胞貧血。
妊娠期間的檢查頻率:只需接受一次檢查。
類似檢查包括:攜帶者篩查、三聯篩查、四聯篩查、多重標記篩查
類似檢查:羊膜穿刺術,絨毛膜絨毛活檢。
F. 基因檢測有哪些方法
知乎用戶
基因檢測的方法不勝枚舉,基本的步驟是樣本的獲取(包括血液、唾液、組織樣本等)——處理(如DNA的提取與純化、文庫構建等)——序列測定——序列分析——結果解讀——報告撰寫。廣泛應用的核酸序列測定方法是直接測序法,目前最先進而且被廣泛使用的方法和儀器有第一代的Sanger測序法,第二代的高通量測序法(如美國Illumina公司的Hiseq測序儀和華大基因子公司CompleteGenomics開發的測序方法)等。目前也已出現被稱為第三代測序技術的方法,如單分子實時DNA測序法。
第一代:sanger測序
第一代的Sanger測序技術的優點是,測序讀長長,能達到800-1K bp,且測序用時短,只需要幾十分鍾即可完成一次測序,測序准確度高,目前仍是測序的金標准;缺點是通量低、成本高。
第二代:高通量測序(NGS)
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優點是測序通量和效率高,成本低廉;缺點是測序讀長普遍較短,且用時較長。以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測序儀之一的illumina公司Hiseq2000測序儀為例,其一次測序的數據產出量可達500
Gb,但讀長為100 bp,且需要耗時14天左右。而Life technology公司的IonProton測序儀是邊合成邊通過反應體系電位的微小差別來測定鹼基序列。
第三代:單分子/納米孔測序
由於第二代技術存在短讀長和耗時長的缺陷,人們希望第三代測序技術能解決這些缺陷,所以第三代測序技術在長讀長和短耗時出發,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市場應用面還不算廣,而且各種測序儀之間差異較大,測序原理也是各出奇招。如Pacific Bioscience公司則是通過在PCR合成DNA的過程中,用顯微鏡檢測由熒光基團標記的dNTP反應後釋放出的熒光來測序。而一直未投產的牛津大學研發的測序儀,則是通過檢測由核酸外切酶剪切DNA時,「掉落」到檢測微孔的核苷酸來測序。
G. 常用的基因突變檢測方法有哪些
1、焦磷酸測序法
測序法的基本原理是雙脫氧終止法,是進行基因突變檢測的可靠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其過程繁瑣、耗時長,靈敏度不高,對環境和操作者有危害,故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焦磷酸測序法適於對已知的短序列的測序分析,其可重復性和精確性能與SangerDNA測序法相媲美,而速度卻大大的提高。
焦磷酸測序技術產品具備同時對大量樣品進行測序分析的能力。為大通量、低成本、適時、快速、直觀地進行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和臨床檢驗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技術操作平台。
2、微數字聚合酶鏈反應
該方法為將樣品作大倍數稀釋和細分,直至每個細分試樣中所含有的待測分子數不超過1個,再將每個細分試樣同時在相同條件下聚合酶鏈反應後,通過基因晶元逐個計數。該方法為絕對定量的方法。
3、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可看作是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PCR的最大特點是能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該法一般用於檢測已知的突變位點。
因此,無論是化石中的古生物、歷史人物的殘骸,還是幾十年前兇殺案中兇手所遺留的毛發、皮膚或血液,只要能分離出一丁點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進行比對。這也是「微量證據」的威力之所在。
由1983年美國Mullis首先提出設想,1985年由其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即簡易DNA擴增法,意味著PCR技術的真正誕生。到如今2013年,PCR已發展到第三代技術。1976年,台灣科學家錢嘉韻,發現了穩定的Taq DNA聚合酶,為PCR技術發展也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PCR是利用DNA在體外攝氏95°高溫時變性會變成單鏈,低溫(經常是60°C左右)時引物與單鏈按鹼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結合,再調溫度至DNA聚合酶最適反應溫度(72°C左右)。
DNA聚合酶沿著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補鏈。基於聚合酶製造的PCR儀實際就是一個溫控設備,能在變性溫度,復性溫度,延伸溫度之間很好地進行控制。
4、高效液相色譜法
該方法是基於發生錯配的雜合雙鏈DNA與完全匹配的純合雙鏈DNA解鏈特徵的差異而進行檢測的,可檢測出含有單個鹼基的置換、插入或缺失的異源雙鏈片段。
與測序法相比,該法簡單、快速,不僅可用於已知突變的檢測,還可用於未知突變的掃描。但只能檢查有無突變,不能檢測出突變類型,結果判斷容易出錯。
5、單鏈構象異構多態分析技術
依據單鏈DNA在某一種非變性環境中具有其特定的第二構象,構象不同導致電泳的遷移率不同,從而將正常鏈與突變鏈分離出來。與測序法相比,靈敏性更高。
H. 怎樣做基因檢測
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和預測疾病風險。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檢測時,把受檢者的基因從細胞中提取出來,然後用有特殊標記物的突變基因探針方法判斷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或敏感基因型。
化驗
I. 基因檢測方法有哪些
基因是遺傳的基本單元,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達。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D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取被檢測者外周靜脈血或其他組織細胞,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特定設備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類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方法,從而使人們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確病因或預知身體患某種疾病的風險。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於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的檢測、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
一般有三種基因檢測方法:生化檢測、染色體分析和DNA分析。
1.生化檢測
生化檢測是通過化學手段,檢測血液、尿液、羊水或羊膜細胞樣本,檢查相關蛋白質或物質是否存在,確定是否存在基因缺陷。用於診斷某種基因缺陷,這種缺陷是因某種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蛋白質不均衡導致的,通常是檢測測試蛋白質含量。還可用於診斷苯丙酮尿症等。
2.染色體分析
染色體分析直接檢測染色體數目及結構的異常,而不是檢查某條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突變或異常。通常用來診斷胎兒的異常。
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多一條染色體,檢測用的細胞來自血液樣本,若是胎兒,則通過羊膜穿刺或絨毛膜絨毛取樣獲得細胞。將之染色,讓染色體凸顯出來,然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異常。
3.DNA分析
DNA分析主要用於識別單個基因異常引發的遺傳性疾病,如亨廷頓病等。DNA分析的細胞來自血液或胎兒細胞。
基因檢測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基因篩檢
主要是針對特定團體或全體人群進行檢測。大多數通過產前或新生兒的基因檢測以達到篩檢的目的。
2.生殖性基因檢測
在進行體外人工授精階段可運用,篩檢出胚胎是否帶有基因變異,避免胎兒患有遺傳性疾病。
3.診斷性檢測
多數用來協助臨床用葯指導。
4.基因攜帶檢測
基因攜帶者如果與某些特殊基因相結合,可能會導致下一代患基因疾病,通過基因攜帶者的檢測可篩檢出此種可能,作為基因攜帶者婚前檢查、生育時的參考。
5.症狀出現前的檢測
檢測目的是了解健康良好者是否帶有某種突變基因,而此基因與特定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系。
臨床意義
1.用於疾病的診斷
如對結核桿菌感染的診斷,以前主要依靠痰、糞便或血液培養,整個檢驗流程需要在兩周以上,採用基因診斷的方法,不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結果。
2.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預測患病風險
資料證實10%~15%的癌症與遺傳有關,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遺傳因素有關。如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遺傳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壓、糖尿病等)的人可找出致病的遺傳基因,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生活方式,預防或者延緩疾病的發生。
3.正確選擇葯物,避免濫用葯物和葯物不良反應
由於個體遺傳基因上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外來物質產生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部分患者使用正常劑量的葯物時,可能會出現葯物過敏、紅腫發疹的現象。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可制定特定的治療方案,從而科學地指導使用葯物,避免葯物毒副反應。
J. 基因檢測是用什麼方法最准確的是哪一種
基因檢測有很多種方法,最常見的有PCR擴增法和探針雜交法。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准確,靈敏度也很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PCR擴增法,靈敏度極高,准確度也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