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辨別新舊銅器
一般新的銅器肯定有光澤阿,發綠就是生銹了,你不會說的是文物吧一、遠看整體感覺,有無古風
二、近看銹色、器形、紋飾、銘文、鑄造披縫、工藝特點等是否合古時之規矩
用這些方法鑒定青銅器實際很困難,造假者一般根據以上諸項造假,時常以假亂真。因此,要求鑒定者必須深諳古時的青銅器知識並有接觸青銅器真品的經歷,還要靠總體的素養去把握。鑒定者之間相互也會產生重大的分歧,所以必須找名家或行家進行確認,最好是此類器物的收藏大家或者是考古學者。不要找搞藝術類人去鑒定,除非他的專長就是青銅器。
如果你有青銅器需要鑒定,可以發些圖片上來,要求是各個角度的全方位的,包括正面、側面、底面、內里、耳部、足跟、足底,以及紋飾特寫、銘文特寫、工藝痕跡特寫等諸多方面。但是,鑒定圖片和鑒定真實器物本身存有差距,因此最好是親自上手進行鑒定。
⑵ 銅器鑒別
銅器鑒別要了解它的歷史,根據銅器的歷史來鑒別其真假。銅器也就是青銅器,是我國最早掌握的冶煉技術,用紅銅和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加在一起呈現一種青綠色,歷史非常悠久。銅器鑒別的方法之一是看銹色,銅器的銹色一般是會和銅器是合一的,比較堅實瑩潤,非常自然。如果是銹色只是浮於器具的表面,用手搓或者用熱鹼水來洗,偽銹都可能會脫落。
「」-自《戲鄭曾二老》。
青銅是便於贈送和長期收藏的。還可以用手去掂量、敲擊青銅來聽聲音是否微細、清脆,這個主要靠經驗了。因此最後一種方法,用花紋來識別比較多。青銅器的紋飾可能要比本身的造型更復雜,其製作精美,有些人能模仿青銅器,卻很難仿刻花紋。特別是鑄造青銅時留下的痕跡,也是有其風格。
不管是全器皆偽還是一部分為偽作,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都會是一致的。當中還會有銘文或雕刻,就算在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還是能識別出來。
⑶ 如何鑒定銅器的年代和真假!
辨別銅器真偽的要點:
1、包漿和仿造新銹的區別
銅器上歷史的積淀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銹」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銹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銹。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包漿和仿造新銹是有區別的。
首先,陳年自然銹蝕,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三層,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顏色單一、附著較差,如果祛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
其次,古銅器除了在使用過程中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等,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仿品多用化學葯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在潮濕的地下埋幾年,不會呈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
2、通過「銹」如何鑒別銅器真偽
鑒別陳年自然銹蝕可以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還會被偽銹夾住掉不下來。用這個方法對付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也很有效。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下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顏色。偽銹下面露出的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還可以取一些銹蝕下來,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或燒塑料等刺鼻的氣味。此外,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銅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但這種氧化層往往沒有光澤,需要用特殊材料拋光,你可以聞一下銅銹,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的異味。
⑷ 如何辨別銅器的真假
可以從銹色、手感和聲響、花紋和款識、銅質與器式等幾個方面進行鑒定。
1、 銹色
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
2、 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3、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清新活潑;秦漢重實用。至於款識,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4、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戰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
(4)新老銅器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中國的青銅冶煉掌握的也較早,目前中國最早的冶煉青銅器為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距今也有5000年。
鼎盛時期: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網路-銅器
⑸ 新銅器和老銅器的識
古銅器鑒定有竅門
以前的老古董商鑒別銅器,靠眼看、手摸、耳聞、鼻嗅、舌舔來加以判斷、推理,辨別其年代與真偽,這完全憑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可是作為普通的古銅器愛好者,要識別一件古銅器的真假,到底該從哪裡入手呢?應該掌握古銅器鑒別的要點。即銹色、手感和聲響、花紋與款識、銅質與器式。
(一)銹色
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不潤澤,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鑒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偽者有銅腥味。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辨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多不考究,但也有了字體豎筆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四)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底部,若露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底部若是偽制,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
鑒別銅器,是一件繁瑣而艱難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點,多看、多記、多思,還是能夠鑒別出真假的。
⑹ 紅銅香爐的新老辨別
怎樣鑒別新老銅器一直為收藏界熱捧
銅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俗稱的青銅器,是一種由青銅合金所製成的器具,因其銅銹所產生的顏色為青綠色,所謂為人們稱之為青銅器,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出現於六千年前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青銅器的出現與使用證明了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象徵。雖然說時間上最高的青銅器並不是出現在中國,但是由古代中國所製造出的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而且其工藝技術也是十分精湛,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都享有極高的盛譽。
宣德爐最奇妙處在於色彩。偽造的宣德爐色彩炫於外表,真的宣德爐色彩融於內質,從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澤,如同美麗的女子,其肌膚柔滑細膩,惹人撫弄。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與從前—樣,偽造的宣德爐,即使用火培養數十年,一旦脫火,則形容枯槁。宣德香爐的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時就十分的珍貴。據載:宣德爐僅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次,共得5000隻,以後即封爐不鑄。數百年滄桑,至今的宣德爐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稀若星辰了。
90年代以來,宣德爐繼宜興紫砂壺後成了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上的新寵。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東南亞各國的收藏家競相高價收藏,其珍品現今每隻的價格已可達十餘萬元至數十萬元之巨,可以說比六七十年代價格上漲了千倍。宣德銅香爐的造型古樸莊重,做工精緻,亦是繼商周青銅器之後我國鑄造工藝中的極端。
宣德爐採用當時先進的失蠟法鑄成,經過打磨後找不出拼模和鑄口的痕跡。爐分爐耳、爐身、爐足三部分。爐耳有:象耳、獅耳、環耳、,都成對置於爐身的兩側。有的爐不飾耳,而爐身素光不作紋飾,使之盡現宣德爐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爐在外部敲上些小塊金箔,謂之生金,熠熠生輝,金塊大小相間,小者呈星點狀,大者如片狀,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麗豪華。爐足有圈足、圓乳形三足、方圓形四足等,形式多樣,因爐身而異。爐壁厚重,手感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其次另外一個辨別新老銅器之間的區別就是看銅器身上的紋飾。如果一件銅器是先秦時期的青銅作品,那麼其青銅器身上的紋飾一般為饕餮、蟬、鳥等這類紋飾,其紋飾的造型也是十分古樸肅穆,讓人看到會有肅然起敬之感,這種紋飾造型給人的感受是後代中所有的青銅器作品無法達到的境界。
第三個分別新老銅器的方法就是看銅器上的銘文。如果一件老銅器的身上的銘文不管是在其句式上,還是文字上都無法與先秦時期的文字特點吻合的話,即使是在造型上或者其他方面特別像先秦時期的作品,那也請收藏者們毫不猶豫的放棄這樣青銅器,因為這類的青銅作品一定是仿造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一般來講,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作品上銘文的文字主要以小篆為主來進行撰寫的。而先秦以後的青銅器作品上銘文的字體就不在以小篆為主了。
第四就是看青銅器所使用的材料,來分辨新老銅器之間區別。在先秦時期製造青銅器所使用的材質一般為青銅,例如:鴞尊、毛公鼎、龍虎尊等青銅器作品。而在先秦之後的時代中所製造出青銅器作品所使用的材質一般為黃銅或者紅銅為主。這也是新銅器與老銅器之間最大的區別。
最後一個辨別新老銅器之間的區別就是聞氣味。如果是一件新銅,但是為了仿製的與老銅差不多的樣子,偽造者們往往會使用一些化學試劑來腐蝕新銅器的表面,以此來模仿出老銅的古樸和包漿的狀態,但是使用化學葯劑,會讓銅器產生一種酸性的氣味,這個氣味是可以用嗅覺聞出來的。以上就是鑒別新老銅器的幾種方法。
⑺ 銅器鑒別方法是什麼
1、分辨銅器真偽的方法:假銅器是失臘法鑄造,不見范線,會出現細小砂眼,真銅器沒有。
2、看銅器是否有墊片也能辨別真假,假銅器沒有墊片。真銅器造型更加復雜多變,此外重量、聲音、銹色的好壞也能辨別真偽。
3、花紋和款識: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
注意事項
保管的房間必須保持乾燥,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相對濕度最好能在50%以下。
器物入庫以前必須清除一切沾染污物,最好是經過化學保護過的,不能用濃厚油脂、油類塗在青銅器上,接觸青銅器時必須帶純棉手套,絕對不能用有汗的手接觸,也不能用油污的紙或盒來包裝。
清除銅器上的灰塵要用柔毛布、軟毛刷、軟毛撣子等,如須用水洗必須用蒸餾水,也可將蒸餾水加溫,可用中性皂,不能用氫氧化銨、酸類及白粉、紗布等,如有大的清洗可由專業人員清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銅器
⑻ 如何區分新老青銅器謝謝
新老青銅器的區分主要可以依據以下幾個內容進行:
第一、如若是先秦時期的青銅作品,它在紋飾上的饕餮、蟬、鳥、回曲等紋飾非常古樸肅穆,這是後代青銅作品無法能模仿出來的;
第二、看銘文。如果銘文不論是句式還是文字都無法與先秦時期的文字特點吻合,那這件作品就是贗品。如果是先秦後期的青銅作品主要都是以小篆為母本進行銘刻;
第三、材料。先秦銘器是以青銅為材料,後期的銅器會以黃銅和紅銅為材料;
第四、如果是仿古贗品為了表現古樸的表象常會用化學葯劑腐蝕,會腐蝕的酸性氣味。
這些鑒別手段都是針對青銅鑒定的比較可靠有效的手段!
⑼ 青銅器的鑒定技巧有哪些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一):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採用的是陶范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形和雕鏤復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國時,發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台階。後人作假的青銅器,多不採用陶范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徵,這是鑒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二)紋飾辨偽: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三)銘文辨偽:
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四)器形辨偽: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盡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五)材質辨偽: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六)聲味辨偽: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青銅器鑒定主要去斷定年代和真假的鑒別,傳統的青銅器鑒定主要從銅器的鑄造、紋飾、銘文、器形、材質、聲味等等進行鑒別,專家老師們把這幾種的方法總結了這么一句話「抓其造型,視其花紋,識其銘文,查其地銹,找其范痕」
⑽ 如何鑒別青銅器的年代
可以通過青銅器上面的紋飾鑒別青銅器的年代。龍紋是在青銅器上流行時間最長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是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 於商代二里岡時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青銅器上的龍紋,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圖像時,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身側面延伸。商代龍紋多表現為捲曲的形態,商末周初的方彝,方鼎口沿處盛行龍頭在中間,分出雙尾,即雙體龍紋,兩周還多表現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10)新老銅器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
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