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關於結核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關於結核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2 08:16:30

① 肺結核要做什麼檢查

一、肺結核的診斷
要作出肺結核的正確診斷,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即:
1、是否為肺結核;
2、有無活動性;
3、是否為傳染源(排菌).
要獲得肺結核的正確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結核菌素(PPD)試驗、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等各項資料,其中以痰結核菌檢查最為重要,(因痰塗片檢查陽性的肺結核病人是能夠排出結核病菌的,故傳染性最大,也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加以綜合分析,才能達到。

二、如果你是在醫院診治的,應該轉診到縣疾控中心或指定的醫院進行免費檢查和治療。檢查痰菌、拍片、肝功能等。

三、在抗結核葯物治療過程中,必須復查痰菌,結核病人復查痰菌的多少有無、直接關繫到病情的轉歸。
痰菌復查:
初治病人第2、5、6月各一次;
復治病人第2、5、8月各一次。

四、為防治抗結核葯物的副作用,需要檢查肝功能。
五、療程結束時需要拍一張X線胸片與治療前對比,觀察病情的轉歸。

② 結核病怎樣檢查

您好,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來確定的,臨床表現有發熱、精神不良、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等,檢查包括痰塗片檢查、x線檢查、結核菌素試驗等。希望能幫到你。

③ 結核病檢測新方法 — TB-IGRA

歷史上,結核桿菌曾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導致數億人死亡,被稱之為白色瘟疫。從結核桿菌的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耐葯率以及高死亡率這些特點來看,雖然政府對結核病防治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但是仍會給結核病患者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結核病還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為了提高民眾對結核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確定每年3月24日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

TB-IGRA理論依據--T細胞免疫原理

工作原理:機體感染結核桿菌以後,存於血液中的特異性淋巴細胞會在再次接觸結核桿菌特異性抗原時,產生和分泌相應的細胞因子干擾素g。通過對該細胞因子的定量檢測,可以對疾病的感染狀況進行判斷。判斷機體被結核桿菌感染的風險。根據這個原理,選取存在於結核桿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數非結核桿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區編碼的ESAT-6和CFP-10作為結核桿菌特異性抗原,與新鮮採取的肝素鈉抗凝全血或者PBMC(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充分混合孵育後,應用酶聯免疫法或者免疫斑點法檢測特異性g-干擾素的釋放。結果不受卡介苗干擾,提高了結果的特異性。

TB-IGRA應用現狀:
IGRA技術是國際最新的用於結核桿菌感染的體外免疫診斷方法;

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已被廣泛應用於結核桿菌感染的檢測,包括結核病輔助診斷; 高危人群篩查;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體檢等(含不孕不育人群);

美國和日本已經將該技術寫入該國用於結核防治的指導原則中。

適應人群:

lindalex's blog

④ 檢查結核有幾種方法

首先要明確結核部位的、建議做血沉、X光片、結核菌素試驗等檢查
意見建議:建議如果確診至少要連續服用一年的化療葯、抵抗結核細菌

⑤ 結核桿菌檢查是結核病的特異性診斷嗎

結核桿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最特異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結核菌是確診肺結核的主要依據。採取塗片檢查法或細菌培養法。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快速簡便,在我國非典型分枝桿菌尚屬少見,故抗酸桿菌陽性,肺結核診斷基本即可成立。除了痰液,尚可採取咽喉部分泌物、胸液、腹水、尿液、腦脊液、胃液、膿液、糞便等標本進行檢驗。結核桿菌檢查是確診肺結核最特異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結核菌是確診肺結核的主要依據。採取塗片檢查法或細菌培養法。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快速簡便,在我國非典型分枝桿菌尚屬少見,故抗酸桿菌陽性,肺結核診斷基本即可成立。除了痰液,尚可採取咽喉部分泌物、胸液、腹水、尿液、腦脊液、胃液、膿液、糞便等標本進行檢驗。陰性。即塗片未找到抗酸桿菌,培養未檢出結核分支桿菌。結核桿菌檢查臨床意義檢查結果為陽性者,即可診斷為結核菌感染,常見於各種結核病。通過塗片檢查到抗酸桿菌可初步診斷為結核病,同時應做結核分支桿菌培養,與其他分支桿菌的鑒別,如果培養出結核分支桿菌或PCR技術檢測TB-RNA陽性即可確診為結核病。

⑥ 肺結核診斷標准

肺結核的診斷標准均依據我國肺結核診斷標准(wS288— 2008),目前最新的肺結核診斷標準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准-肺結核診斷(WS 288-2017)。
結核病是危害我國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傳染性疾病。2008年原衛生部發布了《肺結核診斷標准》(WS 288—2008)對肺結核患者的及時診斷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醫學界對肺結核的認識不斷加深,國際上對於肺結核范疇進行了調整,同時兒童結核問題日益突出,包括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在內的新的結核病診斷技術不斷出現和應用。2008年頒布實施的《肺結核診斷標准》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需要予以修訂。
本次修訂與2008版《肺結核診斷標准》相比,主要內容變化如下:
1、結核病病原學實驗室檢查:分枝桿菌塗片檢查,增加了熒光染色顯微鏡檢查;分枝桿菌分離培養,增加了液體培養基培養檢查方法;增加了分子生物學檢查。
2、肺結核確診病例由具有細菌學陽性結果,改為具有病原學陽性結果(包括:細菌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結果)或具有病理學陽性結果。
3、結核病輔助檢查,增加r-干擾素釋放試驗檢查。
4、增加支氣管鏡檢查及氣管、支氣管結核鏡下表現。
5、在附錄中,增加結核病病理學檢查內容。
6、增加了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診斷內容
7、增加了兒童肺結核診斷特點內容。

⑦ 傳染性肺結核診斷標准

肺結核(WS 288-2008)
1 診斷依據
1.1 流行病學
結核患者發病時,大多不易查出其傳染來源。當易感者與具傳染性的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時被感染。
1.2 臨床表現
1.2.1 症狀
咳嗽、咳痰≥2 周,或咯血為肺結核可疑症狀。
多數起病緩慢,部分患者早期可無明顯症狀,隨著病變進展 ,患者可表現咳嗽、咳痰、咯血痰或咯血,盜汗,疲乏,間斷或持續午後低熱,腰部酸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女性患者可伴有月經失調或閉經,部分患者可有反復發作的上呼吸道症狀,兒童還可表現發育遲緩等。
少數患者起病急劇,特別是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乾酪性肺炎以及結核性胸膜炎時,多伴有中、高度發熱,胸痛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等。
當有支氣管結核時,咳嗽較劇,持續時間較長;支氣管淋巴瘺形成並破入支氣管阻塞氣道或支氣管結核導致氣管或支氣管狹窄,可伴有氣喘和呼吸困難。當肺結核合並肺外結核時,還可表現肺外器官相應症狀。
當肺結核合並其他病原菌感染時,多有中、高度發熱,咳痰性狀則會有相應變化,如咳黃、綠色痰等。
少數患者還可伴有結核變態反應引起的過敏表現,包括:結節性紅斑、皰疹性結膜炎和結核風濕症等。
患者可以以一個或多個症狀為主要表現,有少部分患者即使肺內已形成空洞也無自覺症狀,僅靠胸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
1.2.2 體征
早期肺部體征不明顯,當病變為大葉性乾酪性肺炎時,局部叩診呈濁音,聽診可聞及管狀呼吸音,有空洞合並感染或合並支氣管擴張時,可聞及干或濕性啰音。少部分患者延誤診治時間較長或合並一側肺不張時,可表現氣管向患側移位,患側胸廓塌陷、肋間隙變窄、叩診為濁音或實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健側胸廓飽滿、肋間隙增寬、叩診為過清音等。
當病情嚴重時,患者除呼吸系統體征外,還可表現面色萎黃,結膜、甲床和皮膚蒼白以及消瘦等相應部位體征。
當肺結核合並結核性胸膜炎時,早期於患側可聞及胸膜摩擦音,隨著胸腔積液的增加,患側胸廓飽滿,肋間隙增寬,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叩診呈濁音至實音,聽診呼吸音減弱至消失。當積液吸收後,若有胸膜增厚、粘連,則氣管向患側移位,患側胸廓可塌陷,肋間隙變窄、呼吸運動受限,叩診為濁音,聽診呼吸音減弱。
1.3 胸部影像學檢查
不同類型肺結核的典型胸部影像學表現如下:
1.3.1 原發性肺結核表現為原發病灶及胸內淋巴結腫大或單純性胸內淋巴結腫大。
1.3.2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表現為兩肺廣泛均勻分布的,大小、密度一致的粟粒狀陰影;亞急性或慢性者病變以上、中肺野為主,病灶可相互融合。
1.3.3 繼發性肺結核胸片表現多樣,輕者可僅在肺尖部呈現斑點狀、索條狀陰影或鎖骨下浸潤、或邊緣清晰的結核瘤,重者可呈大葉性浸潤、空洞形成、支氣管播散、大葉或小葉性乾酪性肺炎。反復進展至晚期病變,胸片常顯示單發或多發纖維厚壁空洞及病齡不同的新舊支氣管播散灶,多伴胸膜增厚、心臟氣管移位、肺門上提、肺紋理呈垂柳狀、代償性肺氣腫等改變。
1.3.4 結核性胸膜炎分為乾性胸膜炎及滲出性胸膜炎。乾性胸膜炎X 線無明顯陽性徵象。滲出性胸膜炎可有小量胸腔積液,影像學表現為橫隔陰影增厚、肋膈角變淺。若出現中等量或大量胸腔積液,可表現為外高內低分布均勻大片緻密陰影。
1.4 實驗室檢測
1.4.1 結核分枝桿菌細菌學實驗室檢查:痰塗片檢查及分枝桿菌分離培養是常用兩種檢查方法。每例初診患者應至少塗片檢查3 份痰標本,有條件的單位應進行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檢查。
1.4.1.1 痰塗片鏡檢結果
1.4.1.1.1 抗酸桿菌陰性(-):連續觀察300 個不同視野,未發現抗酸桿菌。
1.4.1.1.2 抗酸桿菌陽性:
——報告抗酸桿菌菌數:1~8 條/300 視野。
——抗酸桿菌陽性(+):3~9 條/100 視野。
——抗酸桿菌陽性(++):1~9 條/10 視野。
——抗酸桿菌陽性(+++):1~9 條/視野。
——抗酸桿菌陽性(++++):≥10 條/視野。
1.4.1.2 培養結果
1.4.1.2.1 分枝桿菌培養陰性(-):培養8 周未見菌落生長者。
1.4.1.2.2 分枝桿菌培養陽性:
——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培養基斜面菌落分散生長,占據斜面面積的1/4 以下者。
——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培養基斜面菌落分散生長,占據斜面面積的1/2 以下者。
——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培養基斜面菌落密集生長或部分融合,占據斜面面積的3/4 以下者。
——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培養基斜面菌落密集生長呈苔樣分布,占據全斜面者。
1.4.2 結核菌素試驗:主要採用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
結核菌素試驗72h(48h~96h)檢查反應。以局部皮下硬結為准。
1.4.2.1 陰性:硬結平均直徑<5mm 或無反應者為陰性。
1.4.2.2 硬結平均直徑5mm~9mm 為一般陽性。
1.4.2.3 硬結平均直徑10mm~19mm 為中度陽性。
1.4.2.4 硬結平均直徑≥20mm(兒童≥15mm)或局部出現水皰、壞死及淋巴管炎者為強
陽性。
1.4.3 抗結核抗體檢查等其他輔助診斷方法可供參考。
1.4.4 組織病理檢查。
2 診斷原則
肺結核的診斷是以細菌學實驗室檢查為主,結合胸部影像學、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必要的輔助檢查及鑒別診斷,進行綜合分析作出的。咳嗽、咳痰≥2 周或咯血是發現和診斷肺結核的重要線索。痰塗片顯微鏡檢查是發現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最主要的方法。
3 診斷
3.1 疑似病例
凡符合下列項目之一者:
3.1.1 5 歲以下兒童:具備1.加1.2 者;或具備1.2 加1.4.2.4 者。
3.1.2 具備1.3 中任一條者。
3.2 臨床診斷病例
凡符合下列項目之一者:
3.2.1 具備1.3 中任一條及1.2 者。
3.2.2 具備1.3 中任一條及1.4.2.4 者。
3.2.3 具備1.3 中任一條及1.4.3 者。
3.2.4 具備1.3 中任一條及肺外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為結核病變者。
3.2.5 疑似肺結核病例經診斷性治療或隨訪觀察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3.3 確診病例
3.3.1 痰塗片陽性肺結核診斷
凡符合下列項目之一者:
——2 份痰標本塗片抗酸桿菌檢查符合1.4.1.1 陽性結果中任一條。
——1 份痰標本塗片抗酸桿菌檢查符合1.4.1.1 陽性結果中任一條,同時具備1.3中任一條者。
——1 份痰標本塗片抗酸桿菌檢查符合1.4.1.1 陽性結果中任一條,並且1 份痰標本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符合1.4.1.2 陽性結果中任一條者。
3.3.2 僅分枝桿菌分離培養陽性肺結核診斷
符合1.3 中任一條,塗片陰性並且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符合1.4.1.2 陽性結果中任一條者。
3.3.3 肺部病變標本病理學診斷為結核病變者。

⑧ 目前實驗室對於結核病的實驗方法有哪些

1. 結核菌素試驗 目前全球均推行純蛋白衍生物(PPD),廣泛應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監測卡介苗接種質量和發現患者和選擇預防性治療對象。採用皮內法,72h檢查反應,測量局部硬結反應的橫徑和豎徑,按測得的實際大小記錄,並註明水泡、丘疹等反應。結核菌素試驗陰性(<5mm)表示未受結核菌感染外,還應該注意影響因素,除病變反應前期,技術因素外,年老體衰、營養不良、病毒性疾病、晚期腫瘤、艾滋病、免疫抑制劑等均能影響結核菌素的反應,使其呈陰性。
2. 塗片鏡檢法 是發現傳染源,確診結核病、確定化療方案和考核治療效果的最重要依據,診斷前應3次痰標本塗片查抗酸桿菌。盡量取支氣管深部的痰,量不少於3ml。缺點是敏感性較低,如每ml含的菌量少於104則難以獲得陽性,而且不能區分死菌、活菌,也不能區分非結核抗酸桿菌。
3. 細菌培養法 可克服塗片鏡檢法的缺點,但常規培養方法需2-8周才有結果。快速法可縮短報告時間,但條件要求較高。
4. 其他 血常規通常無改變,嚴重病例可繼發貧血,白細胞總數減少,活動、進展肺結核的部分病人血沉增快,但無特異性診斷意義,血清抗結核抗體檢測對診斷僅有參考價值。

⑨ 肺結核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1.病史和症狀體征

(1)症狀體征情況:肺結核患者的症狀一般沒有特異性,但明確症狀的發展過程對結核病診斷有重要參考意義。體征對肺結核的診斷意義有限。

(2)診斷治療過程:確定患者是新發現還是已發現病例。不少肺結核患者首次就診多在綜合醫院,且接受治療,應記錄首次診斷情況特別是痰排菌情況、用葯品種、用葯量和時間、堅持規律用葯情況等,這對將來確定治療方案有重要價值。如果是復發患者,治療史對判斷耐葯情況有參考意義。

(3)肺結核接觸史:主要是家庭內部接觸史,對鄰居、同事、宿舍等有無肺結核患者也應了解。記錄接觸患者的病情、排菌情況、治療方案和用葯規律情況、接觸時間、接觸密切程度等。

2.影像學診斷

胸部X 線檢查是診斷肺結核的重要方法,可以發現早期輕微的結核病變,確定病變范圍、部位、形態、密度、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病變陰影的伴隨影像;判斷病變性質、有無活動性、有無空洞、空洞大小和洞壁特點等。肺結核病影像特點是病變多發生在上葉的尖後段和下葉的背段,密度不均勻、邊緣較清楚和變化較慢,易形成空洞和播散病灶。診斷最常用的攝影方法是正、側位胸片,常能將心影、肺門、血管、縱隔等遮掩的病變以及中葉和舌葉的病變顯示清晰。

CT 能提供橫斷面的圖像,減少重疊影像,易發現隱蔽的病變而減少微小病變的漏診;比普通胸片更早期顯示微小的粟粒結節;能清晰顯示各型肺結核病變特點和性質,與支氣管關系,有無空洞,以及進展惡化和吸收好轉的變化;能准確顯示縱隔淋巴結有無腫大。

常用於對肺結核的診斷以及與其他胸部疾病的鑒別診斷,也可用於引導穿刺、引流和介入性治療等。

3.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

確診肺結核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制訂化療方案和考核治療效果的主要依據。每一個有肺結核可疑症狀或肺部有異常陰影的患者都必須查痰。

(1)痰標本的收集:肺結核患者的排菌具有間斷性和不均勻性的特點,傳染性患者查一次痰也許查不出,所以要多次查痰。菌陽患者1 個痰標本塗片檢查約80% 陽性,2 個痰標本塗片檢查約90%陽性,3 個痰標本塗片檢查約95% 陽性。通常初診患者要送三份痰標本,包括清晨痰、夜間痰和即時痰,如無夜間痰,宜在留清晨痰後2 ~ 3 小時再留一份痰標本。復診患者每次送兩份痰標本。無痰患者可採用痰誘導技術獲取痰標本。

(2)痰塗片檢查:簡單、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方法,但欠敏感。

每毫升痰中至少含5000 ~ 10000 個細菌時可呈陽性結果。常採用的是齊-尼氏染色法。痰塗片檢查陽性只能說明痰中含有抗酸桿菌,不能區分是結核分枝桿菌還是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由於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少,故痰中檢出抗酸桿菌有極重要的意義。

(3)培養法: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為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提供准確可靠的結果,常作為結核病診斷的金標准。同時也為葯物敏感性測定和菌種鑒定提供菌株。結核分枝桿菌培養費時較長,一般為2 ~ 6周,陽性結果隨時報告,培養至8 周仍未生長者報告陰性。常用的培養方法為改良羅氏法和小川法。近期採用測定細菌代謝產物的BACTEC TB460 或BACTEC MGIT 960 法,約2 周左右可獲得結果。

(4)葯物敏感性測定:主要為臨床耐葯病例的診斷、制定合理的化療方案以及流行病學監測提供依據。

(5)其他檢測技術:如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核酸探針檢測特異性DNA 片段、色譜技術檢測結核硬脂酸和分枝菌酸等菌體特異成分以及採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特異性抗原和抗體等,使結核病快速診斷取得一些進展,但這些方法仍在研究階段,尚需改進和完善。

4.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常應用於支氣管結核和淋巴結支氣管炎的診斷,支氣管結核表現為黏膜充血、潰瘍、糜爛、組織增生、形成瘢痕和支氣管狹窄,可以在病灶部位鉗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對於肺內結核病灶,可以採集分泌物或沖洗液標本做病原體檢查,也可以經支氣管肺活檢獲取標本檢查。

5.結核菌素試驗

廣泛應用於檢出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而非檢出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對兒童、少年和青年的結核病診斷有參考意義。由於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推行卡介苗接種,結核菌素試驗陽性不能區分是結核分枝桿菌的自然感染還是卡介苗接種的免疫反應。因此,在卡介苗普遍接種的地區,結核菌素試驗對檢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推薦使用的結核菌素為純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PPDRT23,以便於國際結核感染率的比較。

結核菌素試驗選擇左側前臂曲側中上部l/3 處,0.lml(5IU)皮內注射,試驗後48 ~ 72 小時觀察和記錄結果,手指輕摸硬結邊緣,測量硬結的橫徑和縱徑,得出平均直徑=(橫徑+縱徑)/2,而不是測量紅暈直徑,硬結為特異性變態反應,而紅暈為非特異性反應。

硬結直徑≤ 4mm 為陰性,5 ~ 9mm 為弱陽性,10 ~ 19mm 為陽性,≥ 20 或雖< 20mm 但局部出現水泡和淋巴管炎為強陽性反應。結核菌素試驗反應愈強,對結核病的診斷,特別是對嬰幼兒的結核病診斷愈重要。凡是陰性反應結果的兒童,一般來說,表明沒有受過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可以排除結核病。但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結核病,因為結核菌素試驗可受許多因素影響,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後需4 ~ 8 周才建立充分變態反應,在此之前,結核菌素試驗可呈陰性;營養不良、HIV 感染、麻疹、水痘、癌症、嚴重的細菌感染包括重症結核病如粟粒性結核病和結核性腦膜炎等,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則多為陰性和弱陽性。

⑩ 結核病怎麼檢查需要幾天嗎

當前結核病實驗室檢查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細菌學和相關指標(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檢測,痰液中查到結核桿菌,結核病的診斷就可確診,這也是選擇化療方案和判斷療效的重要依據。結核菌培養需耗時4~8周,但靈敏度及准確性均高。近年來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迅速發展,並用於結核病病原的檢測,使結核病的快速檢測得到了解決,同時血沉、血常規、活性酶(如ADA)及檢測血清中結核抗體(TBAB)均對診斷有參考意義。 另外,纖支鏡及胸腔鏡檢、淋巴結的穿刺或活檢,肺活檢和胸腔活檢,送病理檢查均有助於結核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閱讀全文

與關於結核病的實驗室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來電不想接什麼方法 瀏覽:405
常規公交線網的設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46
美學研究的方法特性有哪些 瀏覽:907
生物乘號計算方法 瀏覽:492
衛生間回填土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757
治療新冠方法大全 瀏覽:906
公司缺乏創新意識的解決方法 瀏覽:454
眼部啫喱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900
從眾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368
vivo設備屏幕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3
長線交易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449
手動卷閘門彈簧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186
礦洞容易出現的事故和解決方法 瀏覽:260
斑禿如何食療方法 瀏覽:679
靈芝的功效和食用方法 瀏覽:701
治療腦膜炎的方法 瀏覽:299
手工皂質量檢測方法 瀏覽:591
一鍵升級最佳方法 瀏覽:969
軸頭變壓器的安裝方法 瀏覽:644
石二醇的鑒別方法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