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病理診斷的取材方法有哪幾種
脫落細胞學檢查取分泌物(痰、乳頭溢液)、吸取液(胸、腹水)、刮出物(陰道分泌物)及尿等,作成塗片進行顯微鏡檢查。
鉗取活組織檢查從病變部位取小塊活組織作檢查,叫活組織檢查,簡稱活檢。
吸取活檢腫瘤較大又無潰瘍且處於身體表淺部位者,常可用吸取活檢來代替切取活檢,
經皮穿刺活組織病理診斷需要藉助於B超,X線電視,CT等導向下,將穿刺針穿入病變部位,取活組織作病理診斷,臨床可用於肺癌、肝癌、膽囊癌、胰頭癌的確診。
Ⅱ 醫院做的切片檢查是怎麼進行的
從患者身體的病變部位取出小塊組織(根據不同情況可採用鉗取、切除或穿刺吸取等方法)或手術切除標本製成病理切片,觀察細胞和組織的形態結構變化,以確定病變性質,作出病理診斷。
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可採用某種病理形態學檢查的方法,檢查他們所發生的病變,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病機理、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後做出病理診斷。
(2)常見病理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切片檢查已經大量應用於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在臨床方面主要進行屍體病理檢查及手術病理檢查。手術病理檢查的目的。
為了明確診斷及驗證術前的診斷,提高臨床的診斷水平;診斷明確後,可決定下步治療方案及估計預後,進而提高臨床的治療水平。通過臨床病理分析,也可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科研資料。
單純形態學觀察進行病理診斷的方法,即純定性的方法、形態學的方法僅能進行粗略的定量估計,如根據瘤細胞的核分裂數目,尤其是病理性核分裂來判斷惡性腫瘤的惡性變 。
Ⅲ 病理學主要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屍體剖驗 (autopsy)、活體組織檢查 (biopsy)、細胞學 (cytology)、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
1.動物實驗
利用人工方法在動物身上復制出人類某些疾病的模型及病理過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改變及轉歸,並可施加干預因素,對疾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細胞癌變、腫瘤生長、病毒復制、染色體變異等)可以對培養的組織、細胞施加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觀察對其影響。
Ⅳ 什麼是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可採用某種病理形態學檢查的方法,檢查所發生的病變 ,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病機理、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後做出病理診斷。
(4)常見病理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報告不能「立等可取」的原因:
1、標本的前處理:固定和取材
充分的固定是製作良好切片的前提,一般要求固定液量應為組織總體積的4-5倍,也可10-20倍。組織取下後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大多數組織應固定24小時。
2、標本的「化學加工」:脫水、透明、浸蠟
包埋就是用包埋劑(通常為石蠟)將組織包埋成塊的過程,只有經過包埋才能使組織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度,才有利於切成所需要的厚度。石蠟包埋法是病理發展過程中最經典的包埋法,也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包埋法。
3、標本的「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用切片機製作切片的過程,切片機對於一名病理技術員來說就像槍支之於戰士,寶劍之於英雄,戰馬之於騎士。切片要求厚薄均勻;平坦;無褶皺、折疊;無刀痕、裂隙、顫痕。切好的片子放入攤片機中,用載玻片撈起,瀝水後放在展片機(烤片機)上烘烤,之後就可以進行脫蠟染色等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病理檢查
人民網-病理報告為什麼不是「立等可取」?
Ⅳ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
(一)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一個國家屍檢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進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進國家的屍檢率達到90%以上,有的國家在法律中對屍檢作了明文規定。中國的屍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於中國病理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亟待提高。
(二)活體組織檢查
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由患者活體採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稱為活體組織檢查(biopsy),簡稱活檢。這是被廣泛採用的檢查診斷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組織新鮮,能基本保持病變的真像,有利於進行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化學及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等研究。對臨床工作而言,這種檢查方法有助於及時准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和進行療效判斷。特別是對於諸如性質不明的腫瘤等疾患,准確而及時的診斷,對治療和預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階段地進行連續取材檢查,以了解該疾病或某一病理過程的發生發展經過等。此外,還可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葯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和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彌補人體觀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動物與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種種差異,不能將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套用於人體,這是必須注意的。
(四)組織培養與細胞培養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加以培養,以觀察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發展、如腫瘤的生長、細胞的癌變、病毒的復制、染色體的變異等等。此外,也可以對其施加諸如射線、葯物等外來因子,以觀察其對細胞、組織的影響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方便地在體外觀察研究各種疾病或病變過程,研究加以影響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見效快,可以節省研究時間,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畢竟與各部分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體內的整體環境不同,故不能將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
(五)病理學的觀察方法
隨著學科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手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經典的形態觀察,而採用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從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但形態學方法(包括改進了的形態學方法)仍不失為基本的研究方法。茲將常用的方法簡述如下: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之以放大鏡、量尺、各種衡器等輔助工具,對檢材及其病變性狀(大小、形態、色澤、重量、表面及切面狀態、病灶特徵及堅度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檢測。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有經驗的病理及臨床工作者往往能借大體觀察而確定或大致確定診斷或病變性質(如腫瘤的良惡性等)。
組織學觀察將病變組織製成厚約數微米的切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細微病變,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能力,加深了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是最常用的觀察、研究疾病的手段之一。同時,由於各種疾病和病變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形態特徵,故常可藉助組織學觀察來診斷疾病,如上述的活檢。
細胞學觀察運用採集器採集病變部位脫落的細胞,或用空針穿刺吸取病變部位的組織、細胞,或由體腔積液中分離所含病變細胞,製成細胞學塗片,作顯微鏡檢查,了解其病變特徵。此法常用於某些腫瘤(如肺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但限於取材的局限性和准確性,有時使診斷難免受到一定的限制。既提高了穿刺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
超微結構觀察運用透射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組織、細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內部和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細微的觀察(電子顯微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高千倍以上),即從亞細胞(細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這是迄今最細致的形態學觀察方法。在超微結構水平上,還常能將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大大有利於加深對疾病和病變的認識。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通過運用具有某種特異性的、能反映組織和細胞成分化學特性的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細胞內各種蛋白質、酶類、核酸、糖原等等化學成分的狀況,從而加深對形態結構改變的認識。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揭示普通形態學方法所不能觀察到的組織、細胞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且往往在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學成分的變化。此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進步,還可運用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的方法,了解組織、細胞的免疫學性狀,對於病理學研究和診斷都有很大幫助。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數十年來陸續建立的還有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技術、形態測量(圖像分析)技術、分析電鏡技術、流式細胞儀(FCM)技術、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以及分子原位雜交技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常規的病理形態學觀察,發展到將形態結構改變與組織、細胞的的化學變化結合志來進行研究,而且將歷來的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對病理改變進行形態的和化學成分的定量研究,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這是以往的研究所難以實現的。
Ⅵ 病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是屍體剖檢。
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屍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屍體剖檢(autopsy)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從而明確對疾病的診斷,查明死亡原因,幫助臨床探討、驗證診斷和治療是否正確、恰當,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
而且還能及時發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為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可通過大量屍檢積累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為發展病理學作貢獻。
顯然,屍檢是研究疾病的極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體病理材料則是研究疾病的最為寶貴的材料。
(6)常見病理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病理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明顯地在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上。臨床醫學除運用各種臨床診察、檢驗、治療等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外,往往還必須藉助於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屍體剖檢以及動物實驗等來對疾病進行觀察研究,提高臨床工作的水平。
病理學則除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病理學)外,也必須密切聯系臨床,直接從患病機體去研究疾病,否則也不利於病理學本身的發展。
病理學長期以來被形象地喻為「橋梁學科」,這充分表明了它在醫學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理由主要是由病理學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Ⅶ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有哪些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有哪些呢?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您想不想了解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了一些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希望我們介紹的這些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對大家有所幫助: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1、淺表淋巴結活檢:如果有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可考慮行淋巴結穿刺或切取活檢。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2、經皮肺穿刺活檢:一般在CT引導下進行,適用於外周型肺部腫物活檢。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3、痰脫落細胞學檢查:一般在晨起留取,要求是氣管深部痰液,血痰更好,是比較簡便的病理診斷方法,應多次取痰,以保證測定結果的准確性。
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4、胸腹水脫落細胞學檢測:如果患者有胸腔或腹腔積液,可以抽取一定量的積液進行細胞學檢測。
以上四種說的就是肺癌的病理診斷方法,您有沒有一定的了解呢?對於肺癌的
Ⅷ 大腸癌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本病強調早期診斷。對中年或中年以上的患者(尤其是家族中有癌症或有腸息肉者),凡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血便或排便習慣的改變,或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時,應該首先考慮到本病的可能,必須不失時機地進行各項檢查。
(1)糞便檢查。糞便隱血試驗對本病的診斷雖無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選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
(2)直腸指診。我國下段直腸癌遠比國外多見,占直腸癌的77.5%,因此絕大部分直腸癌可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3)乙狀結腸鏡檢查。國內77.7% 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常用的乙狀結腸鏡管長30cm,可直接發現肛管、直腸和乙狀結腸中段以下的腫瘤。
(4)鋇灌腸X 線檢查。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X 線鋇劑灌腸檢查。普通鋇灌腸X 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採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范圍。
(5)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現與癌的確診,進一步提高了本病的診斷正確率,是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6)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在大腸癌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癌胚抗原(CEA),這是一種糖蛋白,常出現於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並非大腸癌的特異相關抗原,故血清CEA 測定對本病的診斷不具有特異性。但用放射免疫法檢測CEA,作定量動態觀察,對判斷大腸癌的手術效果與監測術後復發有一定意義。如大腸癌經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後,血清CEA 則逐漸下降;若復發,又可再度升高。
(7)其他檢查。直腸內超聲掃描可清晰顯示直腸腫塊范圍、大小、深度及周圍組織情況,並可分辨直腸壁各層的微細結構,檢查方法簡單,可迅速提供圖像,對選擇手術方式、術後隨訪有一定幫助。
CT 檢查對了解腫瘤腸管外浸潤程度以及有無淋巴結或肝臟轉移有重要意義,對直腸癌復發的診斷較為准確。
Ⅸ 病理檢查是什麼
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為探討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發生的疾病過程,可採用某種病理形態學檢查的方法,檢查他們所發生的病變
,探討病變產生的原因、發病機理、病變的發生發展過程,最後做出病理診斷。病理形態學的檢查方法,首先觀察大體標本的病理改變,然後切取一定大小的病變組織,用病理組織學方法製成病理切片,用顯微鏡進一步檢查病變。
Ⅹ 什麼是病理檢查
病情分析:
你好!病理檢查是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電子顯微鏡檢查、流式細胞術、圖像分析技術等等。
意見建議:當臨床上有不確定的病變時,常常留取患者的分泌物(比如痰液、白帶)或從病變部位取出小塊組織用以病理檢查,通過病理檢查可以見准確的診斷出病變的性質及程度,可有效的指導醫生臨床治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